校园绿化管理范例

校园绿化管理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职;校园绿化;管理模式;建管结合

1引言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以外,娱乐、交往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满足学生学习、交流、休憩、交往、娱乐的需求,能调节情绪、振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品格、才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同时,校园绿化还是营造校园文化和校园特色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培养和校园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云南高职教育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云南省大力开展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以来,云南省的高职院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绿化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高职院校校园绿化建设和管养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的困扰。

2云南省高职校园绿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绿化的规划设计与绿化管养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导致管养难度大、管养经费增加

表现为设计公司在绿化设计时,对建设方便、工程省时等因素考虑较多,方案同质化严重,不能有效贯穿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绿化设计华而不实,千篇一律,对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考虑不够等等。导致校园绿化建设特色不明显,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行道树,相似的植物配置;没有因地制宜致使后期管养难度大,有些校园本身缺水,却设计了大片不耐旱的草坪或植物;局部区域霜冻较重,却种植了大量的不耐冻的植物,冬天容易发生冻害,同时还增加了植物管养的成本;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不考虑植物的长期生长情况,只考虑保养期内的存活率,比如建筑垃圾、苗木根部打包绑带清理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后期的养护。

2.2校园绿化重建设、轻管养

很多学校在校园改造中或新校区建设中,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了大量的绿化工程,但是在管养上投入资金不足,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进行管理和养护,把绿化养护简单的理解为浇水、施肥、修枝,人人都能做,重视程度不高。绿化养护虽然人人能做,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好,管养队伍不专业,往往会出现植物成活率不高、生长不好、景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云南高职校园常见的绿化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得出云南省不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种是将绿化建设和施工外包给社会第三方开展,验收合格后交由学校自有后勤实体管理,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管理模式,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等院校。这种模式下,学校后勤部门有一定的管理经营性质,能尽心尽力做好绿化的日常管理,但是容易发生上述所说的绿化设计建设与管养衔接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后勤管养难度大,导致成本上升。另一种是学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校园绿化建设和管养分别外包给社会第三方来开展,学校后勤部门只承担管理、监督和考核等职能,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这种模式相对来说管养的专业化程度高、学校管理相对省心,缺点是采购资金对周期有严格要求,通常最长采购周期只能是3年,合同每年一签,会出现学校频繁更换不同的物业公司进行校园绿化管养,而校园绿化需要持续性的高质量养护才能使景观长效维持,这些频繁交接工作和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都会影响绿化养护的质量。此外,第三方对利润的追求占主导因素,增加了管养经费的开支,挤占了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通过对云南高职校园绿化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和不足,本文以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园绿化“建管”相结合模式为例,探讨如何实现绿化建设与后期管养有机结合,管好现有校园绿地,充分利用绿化载体体现校园特色文化,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建立适合云南高职院校特点的校园绿化管理模式增加实践经验,补充与完善职业院校校园绿化环境营造与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高职校园绿化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建管结合”的校园绿化管理模式

针对校园绿化管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通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多方利弊,摸索出了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管养”的校园绿化“建管结合”的新模式。

4.1利用自有后勤实体成立绿化建设管养专业人才队伍

学校下设后勤经营服务中心作为自有后勤实体来开展经营服务,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思路进行企业化管理。中心又下设具有法人资质的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劳动服务公司来开展校园绿化的设计、施工建设和日常养护工作,从体制上开辟了后勤部门参与社会化竞争校园绿化建设工程和养护业务的渠道。公司通过设立绿化环卫科,抽调园林、园艺专业的研究生2人、本科生1人作为日常管理的骨干人员,外聘17人作为专业养护工人,来开展整个校园绿化的设计、施工建设和日常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4.2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校园绿化景观

4.2.1高度重视校园的整体规划建设工作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优秀资源,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设计规划院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修编规划。整个校园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人文精神,生态校园”的理念进行,力争做到绿化和美化相结合,平面与立体同发展,把握整体布局,优化局部结构的目标,使学院在环境绿化的整体设计、山水格调的总体布局、花草树木的选择上,追求和谐统一、气韵生动,为校园绿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2.2认真做好具体项目的绿化设计

在分项绿化设计时,学院自有的绿化环卫科充分发挥自身团队的专业优势,从校园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校园文化历史、学科特点和后期管养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把握,因地制宜,因势赋形,根据不同的地势,分别栽种乔木、绿篱、藤蔓和花草;合理布置景石、假山、植物来完善造型;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设置局部小景观和休闲绿地,先后建成了足球场、郑和文化广场、学院正门广场、月牙湖、樱花谷等多处景观亮点。通过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和草坪,做到景观竖向上有高低错落,平面上有疏密之分,体量上有大小相嵌,整体上变化中求统一,营造出植物种类丰富、色彩变化有序、季相景观突出的景观效果。

4.2.3选用乡土树种

在植物造景中,大量的选用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乡土树种,如云南樱花、滇朴、黄连木、云南山茶、红千层等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努力打造具有特色、景观优美的校园环境。

4.3确实加强管理养护水平,创造优美和谐的绿化环境

“三分建设、七分管养”,要实现校园美化绿化,日常的管理养护是关键。学校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绿化专业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绿化美化责任区的管理制度,使绿化养化养护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先后制定了《校园绿化管理制度》、《校园绿化养护质量标准》、《绿化员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管护人员不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强化绿化管养工人的管理,狠抓质量,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将绿化养护工作落到实处,使绿化成果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此外,学校重视对绿化管养的投入,每年对后勤支付近150万元的管养经费,同时还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来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绿化、美化意识,形成了爱护校园,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4.4强化校园文化的构建,突出校园精神与育人使命的校园特色学

校在校园绿化环境改造中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再生原则,合理保留和保护校园内一定的老建筑和大树来烘托校园的历史积淀,延续校园传统,突出校园的文化特色,如将校园内的板栗树老果园改造为能够代表校园历史底蕴的板栗园草坪景观。总结、提炼校园历史积淀和拓展符合校园办学主题的题材浸透、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空间场所中,提高校园公共空间场所感,营造师生情感上的归宿、依靠和文化认同。如学院用桥梁形式设计的大门、司南广场、郑和文化广场来凸显校园的交通职业学院特色;如学院利用校友捐款22万元建成云南山茶花专类园,茶花园内有恨天高、朱砂紫袍、玛瑙、大理茶等35个品种的名贵山茶花共计88株。建设相对集中的植物景观园来展示校园精髓,如梧桐道、云南樱花谷、玉兰园等景观来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教化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攀技能高峰的激情。

5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校园绿化环境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使校园绿化管理模式更加高效,校园环境的品质不断提高,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从满足师生绿化美化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认真调查分析校园绿化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校园绿化的功能需求、场所精神、景观营造和校园文化特色等要求,积极探索“建管结合”的校园绿化管理模式,促使校园绿化建设与日常管养有机结合,营造出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的校园特色,满足师生对校园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学校和学生同发展、共进步,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智宏.大学校园绿地空间使用状况评价———以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园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周龙.大学校园绿化管理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8):166~167.

[3]吴永曙.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2(6):49~50.

[4]徐建涛.浅谈新建高校的绿化建设及管理———以宿迁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09(31):147~148.

[5]王海宏.高等院校新校区绿化养护与运营研究———江宁大学城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2

1.1缺乏专业监理机构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指导监督

绿化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乎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因此加强施工监理、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市场必不可少,迫在眉睫。由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工程质量并没有做严格、强制性的硬性规定,使得不少施工单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钻了规范的空子。加之缺少专业的独立于施工队伍之外的工程监理机构的有效监督,使得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并最终增加了建设、后期维修成本,拉长了建设周期,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1.2施工单位盲目缩短工期,重速度轻质量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因盲目赶工、缩短工期而造成绿化工程质量低下、使用寿命长的问题举不胜举。其结果不仅最终增加成本,还使施工单位信誉受损,得不偿失。

1.3工程造价管理不严格

目前我国市政建设造价管理不严格,结果导致工程成本预算、维修等费用超支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施工项目的成本受多种因素制约,如材料价格变动、工期变化、设计更改等,缺少严格的造价管理制度,这些本可避免的因素都会成为制约绿化工程成本、迫使建设周期延长的不可抗因素。工程造价管理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融合了技术和管理为一体,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当前的大形势下,确定工程投资数额和进行工程管理要贯穿绿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这就需要专业造价人员掌握专业工程造价知识,同时还要精通测量和计算机制图等知识,并积极应用于工程建设之中。

2提升工程质量的举措

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建设不容忽视的工作,同时也是关注民生、满足群众需求的一项举措。一个园林绿化工程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要求,除却必须的技术支撑和资金保证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是以工程建设质量为依据、通过园林工程质量监督,达到控制、管理、协调工程建设工期、质量、投资的一项管理活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任重而道远。

2.1严格城市绿化施工队伍准入机制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考察施工队伍的重要指标,是施工人员的重要素质。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门涉及植物学、土壤学、栽培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综合科学,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队伍中必须有会操作、懂技术的专门人才[2]。严格城市绿化工程施工队伍市场准入,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具有一定绿化施工成绩和业界口碑的施工单位参与建设工程招标,以优胜劣汰为判断准绳,力保施工质量好、信誉好的队伍参与建设绿化工程;必须严厉禁止无资质的施工队伍进入建设行业。施工队伍除却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管理经验。此外,应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以质量创品牌”的工程意识,扎扎实实做工程,切勿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2.2切实推进责任问责制,严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达标,施行项目责任问责制是一项重要保证举措。建设工程项目经理要与施工单位法人代表签订项目管理责任书,明确各方面目标和要求,责任书主要涉及内容包括工程进度、生产力保安全、施工周期、工程效益等。以施工主要负责人为首,建立各级建设管理和责任追究体制,树立“工程建设人人有责”观念,各部门人员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工程建设圆满完成。为确保责任问责制的推行,可实行奖励和惩罚制度,发挥经济作用,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调控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2.3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当前,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缺少有效的监督及制约,目前的城市绿化建设市场还不规范、成熟,导致一些不良现象、问题的出现。为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应加强绿化施工的有效监督,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理机构或公司,对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等实行监督指导。监督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强化施工队伍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定期进行安全监管考核,并使之形成一项规章制度,力保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其次,不间断跟进工程进度,不仅关注施工建设,在建设完工后还要加强工程追踪,监督施工队伍对绿化工程进行后期保养和养护。

2.4管理好城市园林施工场地,保障工程施工

项目负责人要深入施工场地,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指导,并使他们牢固形成“以质量保安全、用安全促质量”的核心理念,促进施工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严格抓好施工材料的质量,严把材料进货渠道。具体来说,首先,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土壤进行改造,使之能确保树苗的成活;其次,保证苗木质量,使之和园林设计效果相匹配;再次,合理选择栽培时间,使之符合客观规律要求,一般北方苗木栽培选择在春季尚未萌芽前、秋季落叶停止增长后;最后,控制园林绿化施工过程,每个过程严把质量关,每道工序都严格遵守质量标准。

2.5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

不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达标,由于绿化用树木、树苗成活有一定的过程,如果后期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将严重影响绿化工程的质量,不利于良好景观效果的形成。因此,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要利用好合同时间,花时间在绿化苗木的护理上,及时浇水、喷药、除草,保证其成活率,提升绿化工程质量[3]。

3结语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3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中心做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赋予了其新的任务和责任,通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优化内部业务架构,合理分配现有资源,在适应医院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医院;信息中心;业务优化

信息中心是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1]。医院信息中心的业务架构涉及软硬件维护、项目实施、软件开发、数据挖掘等活动的协调和管理,建立三线服务机制,完善信息处理流程,对现有业务架构进行合理优化,在提高医院管理、服务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尤为必要。

1信息中心的任务

信息中心面向全院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服务、数据统计和网络安全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服务[2-3],为医院管理层、临床医护人员、患者、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全面负责医院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和维护;管理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制定实施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研究和培训,为医院全面的信息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2业务架构优化

2.1完善制度,重在执行

制度建设是信息中心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信息中心管理、协调、组织能力,规范信息中心活动行为,保证信息中心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按照硬件建立了计算机中心机房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网络系统维护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等;按照软件建立了数据备份与存储制度、工作站使用制度、文档资料管理制度等。规范了信息中心组织建设的活动环节、组织环节和管理环节[4]。

2.2转变观念,提升主动服务意识

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抛弃传统被动服务理念,树立良好的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下科室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医护人员工作需求等,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时刻做好为各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准备。

2.3建立三线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医院信息化程度提高,信息系统模块增多,涉及的软硬件维护工作量成倍增长。我们依据运维流程将业务流程划分为一线呼叫服务、二线现场服务、三线技术服务的三线服务机制。一线呼叫服务主要负责接听每日求助电话,通过讲解或远程协助手段解决软硬件部分简单的问题及操作指导,同时,一线服务人员有任务调度权利,当问题超出一线解决能力时,及时调度二线或三线服务的人员参与其中,防止问题被搁置。二线现场服务要求员工有较强的现场问题处理能力,主要负责必须到现场解决的问题,同时协助一线服务指导临床操作,二线服务有项目实施、临床问题沟通、需求分析等职能。三线支持主要是研发部门,负责软件开发、数据挖掘等任务,也负责处理一些二线人员解决不了的复杂技术问题。三线服务机制的建立使信息中心的管理逐渐从混乱变得有序,一旦遇到问题,信息中心就会按照相应处理流程自动进行运转,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临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直线上升。同时,信息工作人员由于任务明确,可以安排时间解决本工作范围的技术难题,增强了科室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

2.4IT软件支持,优化业务流程

远程桌面监控软件服务端安装在离电话比较近的电脑上,方面一线服务人员操作。系统事先按照机关、临床、医技、后勤等部门将所有接入医院局域网的电脑加入到软件中,系统对正常联通或断开的电脑有提醒标识,一线服务人员可以利用此软件直接远程操作客户端电脑,解决部分软件操作问题及相关工作,保障了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运维保障管理系统拥有信息中心设备耗材管理和问题故障处理两大主要模块,设备耗材管理模块设有耗材入出库登记、统计查询、耗材报废等功能,系统对所有入库设备耗材做到了全程跟踪;故障处理模块有故障登记、状态调整、故障显示、统计查询等功能,系统可以根据设备唯一标识号自动采集设备名称、型号、所在位置等基本信息,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实时显示,一线服务人员可以根据任务大小、缓急合理安排调度。系统还可以根据某段时间进行阶段性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性问题,做好提前预防和技术攻关。

2.5注重专科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信息中心根据人员教育背景、工作能力和个人爱好等合理分配“主攻”方向[5],加强专科人才培养。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来,适应IT技术迅猛发展及医院的现实需要[6]。

3结语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医院信息中心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中心应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合理调配现有资源,优化业务架构,形成医院、患者、社会三方满意的格局。

作者:黄永刚 王蕾 刘素温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潘传迪.医院信息中心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2013,17(12):77-78.

[2]王琳.信息中心在医院快速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J].当代医学,2013,19(9):20-21.

[3]王光华.医院信息中心三级运维保障体制的设计与实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7):642-644.

[4]李华才.强基固本筑平台,务实进取谋发展[J].中国数字医学,2014,9(4):2-6.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国际化;探索与思考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背景

对接国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适应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步伐对人才的新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塑造专业培养特色等都需要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国际化转型。1.教育部旅游类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培养国际化人才。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在新形势下重新找准定位,在办学目标、理念和实践上找到自身优势和特色。同时,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类人才是新时期旅游教育的国家方针。2.重庆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要求地方院校做出人才响应。自党和国家对重庆明确了“两点”发展定位之后,重庆经济的国际化之路迅速推开,开通渝新欧班列、建立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批准成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系列举措推动大批外商来渝,大批国内投资者走出国门。优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重庆旅游快速发展。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商产业研究院联合的2017中国最热门的50个旅游城市排行榜中,重庆排名第一;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17年10月城市旅游影响数据显示,重庆位列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榜首;携程《2018年重庆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重庆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发展速度领跑全国。重庆将建设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定位也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转型提出现实要求。3.旅游类专业整体就业情况不理想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据麦可思研究的2017年我国高校专业就业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将来就业较难的专业之一。据重庆市教委抽样调查,全市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率约40%,旅游管理本科生本地就业率73%;旅游管理高职生行业就业率约55%,旅游管理高职生本地就业率78%。旅游行业一路高歌猛进,而旅游教育却状态低迷,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旅游行业整体薪资偏低,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特色,未能紧跟重庆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步伐。4.地方高校国际化转型实践为专业国际化转型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三型一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我校已与25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艺术学院”两个教育部首批中外合作学院,探索出了“2+2”“3+1”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商科人才的新路,是重庆市首家成建制设置ACCA、CFA等特色国际班的学校,这些国际化办学实践为旅游管理专业转型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概念及要点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是基于我国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的系列国际化转型过程。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要点

1.制定适合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前提。什么样的人才是国际化旅游人才?根据国内学者关于国际化人才标准研究,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和复合型三个基本特征。所谓国际性就是人才应当具备外语能力、世界文化、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国际意识、国际规则、国际竞争力等元素,此是国际化的“硬核”。民族性是指人才需要熟悉“中国情况”,具有“中国情怀”,其中“中国情况”为国际化人才工作提供基础,“中国情怀”则为国际化人才工作提供方向,这些民族性因素是保障国际化的中国特色。复合型是指应当具备多元化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旅游基本规则、处理国际旅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及其他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1]2.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国际性课程建设。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和建设具有融合地方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是推进国际化的两大法宝。国际视野师资队伍不仅包含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国际送培教育、国际化视野培养,还包括邀请或聘用具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国际人才进入教师团队。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引进旅游发达地区的原版旅游类教材,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管窥国际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然,通过国内外教师合作或精通国际文化和语言的自有教师编著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国际化旅游教材也是可行选择。[2]3.创新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是专业转型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需要革新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手段上,在保持传统线下理论培养基础上,积极拓展融媒体线上培养新方式,同时采用具有国际旅游语境的虚拟仿真培养方式。在培养体系上,建立起“第一课堂重国际化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重国际化语境训练、第三课堂重国际化实践锻炼”的三个课题联动多元培养体系。在注重课堂国际化课堂理论教学同时,通过参加系列全英文模拟导游技能竞赛、国际酒店管理虚拟仿真模拟对抗赛事、校内英语角或外国文化交流会等增强学生国际语言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人才培养、短期访学交流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第三课堂上,与国际化连锁酒店集团合作、国际邮轮公司、海外旅行社合作建立海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检验国际化旅游人才效果的重要场所。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实践

重庆工商大学是重庆市市属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建立,经过20多年发展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师资队伍弱、专业竞争力下降等系列问题,国际化转型成为其必然选择。

(一)国际化转型发展历程

根据时间及推进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5—2008年)。2005年,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在学校制定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战略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国际化转型试点专业,并率先启动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双语”课程教学建设,至2008年,合计开设了7门“双语”课程,并要求所有双语课程必须采用全英文原版教材,这为国际化转型做出了前期教学试点和准备。2.启动阶段(2009—2012年)。随着学校正式启动“国际学生交换学习”项目,2009年,学校先后接纳了来自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交换生,为国际化转型进行初步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2011年,与“希尔顿全球”合作共建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始探索酒店方向的国际化实践基地建设。2012年,开设酒店管理“希尔顿班”,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希尔顿全球”派出部门经理为该班进行80个课时的全英文授课,开始探索在国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3.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7年)。在此阶段,主要是成建制开设国际旅游特色班,全英文国际化课程自我建设,在海外设立固定式或非固定式实践教学基地,开始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如2013年,开设双语授课的“国际旅游特色实验班”,同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后在此班级基础上拓展为全英文授课的“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班,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编班。2014年,启动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编制了国际化课程建设规划,首批建设课程7门,出版国际化专用教材3部。与美国韦德恩大学合作“硕士直通车”项目,国际化教育在教材建设、生源层次上进一步拓宽。

(二)国际化转型实施路径

结合学校背景和学院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1.国际教育与合作。2009年,学院与泰国皇家理工大学(RMUTL)合作旅游管理的“倒2+2”模式,即学生在泰国学习两年、尔后在我校学习两年,双方互认学分,同时获得双方旅游管理的学士学位。同年,启动了中非、中泰“国际学生交换学习”项目,先后接纳了来自博茨瓦纳、泰国等国家的国际交换生。2013年开始开设“国际旅游特色实验班”,同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已毕业一届3人,目前在校学习的硕士研究生留学生9人,分别来自泰国、肯尼亚、博茨瓦纳、法国等国家。2016年开始招收旅游、酒店管理本科留学生,分别来自泰国、肯尼亚,同年,与美国韦德恩大学合作,开通“硕士直通车”项目。2018年,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启动硕士直通车项目。2.国际化课程建设。为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2005年,学院启动了国际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尝试,开设“双语”课程7门,其中《旅游学概论(双语)》获批为重庆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4年,启动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编制了国际化课程建设规划,首批建设课程7门。2016年启动第二批6门国际化课程建设,完成了课程建设的教学大纲、课程讲义的编写和课程PPT课件制作等,其中3门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应用总结,已经集结出版为国际化课程教材。3.国际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国际化转型提供有效支撑,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关键。学院先后派出11位教师参加了出国培训或研修学习,拥有3名海归博士,有4位教师本科是英语专业毕业,先后聘请了2名外教,邀请了6位海外学者来我院交流访问、讲学,派出海外讲学教师1人。目前能够承担国际化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的教师共有8人。通过整合全校师资、外教和合作伙伴“希尔顿全球”资源,初步形成了由国际、国内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实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

(三)国际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学院成立了国际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推进方案》,向学校争取到了特殊项目人才引进指标和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基本形成。学院制定了《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指导意见》《旅游与酒店管理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旅游运行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事务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能从事涉外语种(英语)导游及出境旅游领队、出入境旅游业务运作,能在国际高端品牌酒店、豪华邮轮从事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国际课程建设规划》,打造了由公共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希尔顿专项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的国际课程体系,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31门。

四、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转型是否成功受制于多种因素,例如地方经济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资源、地方高校对国际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地方高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等。1.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国际化转型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能否成功受制于两个大的区域环境因素。一是所在高校的国际影响力。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较高,能够获得国外高校认可,进而能在国际师资引进和交流、国际办学、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获得优势。二是所在城市的国际地位。一般地,我国沿海城市高校专业的国际化转型较为容易,原因在于其对外开放较早,开放力度较大,转型意识强,渠道和手段较多,城市国际化程度高,培养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同时,转型实践也较为便利。2.国际合作项目往往会成为转型的短板。按专业国际化转型标准,国际合作是重要指标之一。受制于专业所在城市、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国际地位和专业的国际地位,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项目合作上往往较少,甚至缺乏。当前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上。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在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也在于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较弱,科研合作渠道较少,在国际期刊发文较少,参与国际会议较少。3.学校配套政策支持影响国际化推进速度。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政策、资金支持至关重要。在政策指导下,通过设置奖学金或助学金形式对国际留学生直接进行资助,将增大学生对项目吸引力,但大多数学校对国际交换生或留学生资助经费较少,其余是学生自费参加。另外,学校缺乏国际化项目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支持师资培养、外聘教师、实习基地建设、国际交流、项目管理等的项目更为普遍。4.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行者,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首先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教育理念的教师,强化教师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国际化提升,丰富教师的国际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因而,必须要加大国际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选拔和挖掘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有潜力、有外语基础的骨干,大规模派往海外进行培训、进修或攻读学位,鼓励和支持教师申请访问学者,引进和招聘国际人才等措施和途径,建设国际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承义.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新篇章[J].外语学刊,2018(6).

[2]杜承铭,柯静嘉.涉外法治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之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7(1).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及其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1.1城市园林绿化的概念范围与重要功能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产建设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通过对环境资本的投入,从多个方面获取回报。根据对城市园林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基础设施类园林与休闲设施类园林。用于基础设施的城市园林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提供给全体市民的,休闲设施类城市园林可以通过企事业单位等法人实体进行开发并向部分市民开放。从具体内容上说,城市园林绿化就是通过对城市绿地的开发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关系到所有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首先,园林景观设计能够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舒缓居民的疲惫感,增加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舒适度和精神满足感,进而增进对城市的亲切感与归属感,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其次,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具有生态保障功能,能够有效降低声光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切实优化城市环境,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能形成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投资资金,加快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本身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有利于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园林绿化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2城市园林绿化的模式

当前常见的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包括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和BT(build-transfer)模式两类。BT模式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政府通过与建设企业签订投资合同,由建设企业通过融资进行资金筹备,并完成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同时承担建设风险。项目竣工后由政府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支付工程建设相关费用。PPP模式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通过非政府资本与政府的相互合作,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PPP模式相较于传统的BT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汇集多方资源,结合非政府资金与政府机构双方的优势,使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快速、保质、高效地完成,同时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非政府资金的投资风险。

1.3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能够保证城市园林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要平衡好日益严格的市政资金控制与不断扩大的城市园林建设规模两者间的关系,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探索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城市园林生态工程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能有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能力,为各项新型绿化设计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实现园林绿化工程中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经济管理方式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实施有效控制,借助市场调控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市场资源,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

2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设想与实施

2.1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设想

中小城市开展园林绿化工程,不仅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对城市市容市貌的规划设计,而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园林绿化工程之初,对其经济管理工作的设想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引导城市建设与城市园林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是发挥经济市场的调配作用,不断优化中小城市内的园林资源。通过对城市内部及城市周围园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调动园林绿化工程上下游行业的市场活力,同时在一定限度内增大经济杠杆,丰富中小城市内园林资源,为园林绿化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2.2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实施

城市园林无论是从占地面积、生态功能,还是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在城市绿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小城市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经济管理,对城市健康发展与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意义,是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对城市绿化工程的支持与推动。要想保证这一设想的顺利实现,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应在三个方面提供保障。首先是重视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归属性与权益性。中小城市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大部分中小城市最多采用的应对方法就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出让城市园林和绿化工程的部分权益。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从归属性和权益性两个方面保证投资者利益,充分展现“投资者即受益者”的运作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是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中小城市要想保证城市园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的长久性与持续性,必须从制度入手,规范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资金的合理分配与科学使用。基于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项审查小组,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过程每一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监管和审查,同时引入或借鉴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办法,构建绿化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最后是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公益性与社会责任感,平衡好投资者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中小城市受自身条件限制,其园林绿化工程需要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将部分或整个工程外包给施工企业,园林绿化工程在政府规划与施工企业运作下完成,并由地区林业单位进行维护管理,这种运营模式很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发生,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建设目标。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明确园林建设的目标,强调其公益属性与负担的社会责任,并在保证市民权益的基础上探寻与施工企业合作的平衡点。

3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1缺乏有效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长远规划,经济管理手段难以发挥有效功能。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意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推进相关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划方向,缺乏深厚的实践经验,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在开展园林绿化工程时,并没有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对施工范围、园林设计、维护方案等进行详细规划,只是简单划定区域,根据建设资金情况,将工程全部或部分外包,很难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大部分中小城市缺乏开展园林绿化工程的经验,忽视调研准备阶段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实际建设过程状况百出,甚至由于施工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整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战略性与持续性。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园林绿化工程在实施过程、持续发展和后续经济收益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3.2经济管理意识整体欠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家要求城市建设应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间的关系,要把握好节能环保这一时代主题,合理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建设方案,明确绿化工程的建设目标。但中小城市本身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相对较晚,自身缺乏相应的建设经验,以往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多是政府专项拨款,缺少竞争机制,相关人员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另外,中小城市本身土地资源相对紧张,政府更关注地区经济建设,而对园林绿化工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城市绿化用地严重不足,相应的园林绿化工程规模相对较小,涉及经济管理问题较少,相关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园林绿化工程不仅包含建设的部分,还包括城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但在中小城市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有效认知,单纯从市场角度对建设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多种稳定性不足、可持续性差、治理困难的建设材料,造成生态管理成本升高,对园林绿化工程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3.3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效率、优化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中,园林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基础建设部门等与园林绿化工程相关的机关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协调,甚至有部门制定了管理制度也难以切实实施,使得园林绿化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另外,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普遍缺乏监督机制,施工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执行效率较低,实际施工过程与预期方案存在错位与脱节的情况,很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监督机制的缺位也导致经济管理体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4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的经济管理对策及建议

4.1建立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规划

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要想顺利展开,并收获良好经济效益,必须要做好经济管理的前期规划工作。首先,在工程前期需要对施工城市的实际情况、园林绿化工程信息等进行全范围的实地勘察,再统合城市发展规划、自然环境、生态位置、工程阶段的气象环境等信息资料,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化的具体位置与建设区域,并对附近的文物遗址、居民活动范围、商业区、市政规划系统等进行深入分析,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经济损失;其次,提高工程负责人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经营水平。缺乏经济管理理念和实际的工程运营经验,是当前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遭遇各类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何发挥现有资源的经济效益,提高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有效管理,是工程负责人和各级管理者应该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方面,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济分析和管理方案设计,完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不断强化工程负责人与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意识,明确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不断积攒经济管理经验;另外,工程负责人以及各级管理者还应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促进作用的认识,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管理方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深入分析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保证城市园林其他功能完整实现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效益,平衡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各环节的支出与收益。

4.2将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生产实际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所有城市工程建设都是与市场大环境相联系的。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个带有公益属性与基础设施建设性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城市建设、近郊与远郊的衔接设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城市绿化建设还会对当地农业、林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生产实际相联系,要充分分析中小城市的地理位置,将其与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进行紧密联结,将城市园林融入到地区生态圈之中,并发挥中小城市生产资料相对集中的优势,以绿化工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要与城市内部生产环境相结合,发挥中小城市自身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优势。比如,开发旅游资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等;另外,借助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中小城市也可以将其作为新兴投资项目,吸引投资,并通过更丰富的建设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更先进的经济管理措施,发挥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经济推动作用,将园林绿化与地区文化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相结合,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或者借助园林建设与绿化工程,发展园林行业,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市场,建立起包含园林设计、观光植物培育、绿植销售等的完整产业链,扩展经济利润空间。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同时扩大相关制度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相关行业人员对园林绿化工程各项工作、具体职权等有清晰的认识,切实保障绿化工程相关工作的落实,以及妥善安排后期城市园林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4.3重视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投资和权益

要想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与高效完成,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性质的工程,不仅需要工程负责人具备专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而且要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与收益比核算。首先,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者,工程负责人要保证其能从工程实施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维护投资者权益,从而激发投资心理,获得进一步的投资;其次,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本身,应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与园林功能的发挥。而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稳定与功能的实现,其经济管理应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城市建造工程,必须坚持投资与收益相对应的原则,城市建设部门与承接项目的建筑单位需要通过平衡投资的收益比来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率,扩大投资收益率;第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项目,不仅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保证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实,而且需要可持续优化的园林设计。这就要求园林管理人员、绿化设计人员与工程施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将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地区财政规划等纳入考虑范围,制定出具备科学性、前瞻性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系统规划;第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需要符合生态原则,即绿化工程应与当地生态位置、农业产业结构等相适应,并在城市群、城镇、工业区、住宅区等之间建立隔离绿化区,强调各区域独立性的同时,使园林绿化工程成为丰富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元素。另外,对于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城市,可借助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特色文化,利用园林绿化的可塑性,在城市主要路口或经济中心设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建筑、特色雕塑等,帮助城市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的层次。

5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能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精神感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与满足感;同时还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吸引投资,提振当地经济。中小城市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通过加强整体规划、与社会生产相联结、平衡投资与收益,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降低经济负担,有利于现代化城镇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的推进。但就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来看,其经济管理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研究者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莫敏洁.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9(24).

[2]王键.浅述园林工程施工与绿化养护的结合效果[J].科技经济导刊,2019(36).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及其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1.1城市园林绿化的概念范围与重要功能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产建设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通过对环境资本的投入,从多个方面获取回报。根据对城市园林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基础设施类园林与休闲设施类园林。用于基础设施的城市园林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提供给全体市民的,休闲设施类城市园林可以通过企事业单位等法人实体进行开发并向部分市民开放。从具体内容上说,城市园林绿化就是通过对城市绿地的开发管理,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关系到所有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首先,园林景观设计能够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舒缓居民的疲惫感,增加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舒适度和精神满足感,进而增进对城市的亲切感与归属感,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其次,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具有生态保障功能,能够有效降低声光污染,提高空气质量,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切实优化城市环境,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能形成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投资资金,加快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本身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有利于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园林绿化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2城市园林绿化的模式

当前常见的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包括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和BT(build-transfer)模式两类。BT模式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一种融资模式。政府通过与建设企业签订投资合同,由建设企业通过融资进行资金筹备,并完成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同时承担建设风险。项目竣工后由政府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支付工程建设相关费用。PPP模式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通过非政府资本与政府的相互合作,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PPP模式相较于传统的BT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汇集多方资源,结合非政府资金与政府机构双方的优势,使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快速、保质、高效地完成,同时降低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和非政府资金的投资风险。

1.3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能够保证城市园林生态建设和环境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现代社会,要平衡好日益严格的市政资金控制与不断扩大的城市园林建设规模两者间的关系,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探索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城市园林生态工程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次,能有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能力,为各项新型绿化设计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实现园林绿化工程中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经济管理方式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实施有效控制,借助市场调控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市场资源,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

2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设想与实施

2.1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设想

中小城市开展园林绿化工程,不仅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对城市市容市貌的规划设计,而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园林绿化工程之初,对其经济管理工作的设想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引导城市建设与城市园林相关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是发挥经济市场的调配作用,不断优化中小城市内的园林资源。通过对城市内部及城市周围园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调动园林绿化工程上下游行业的市场活力,同时在一定限度内增大经济杠杆,丰富中小城市内园林资源,为园林绿化工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2.2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实施

城市园林无论是从占地面积、生态功能,还是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在城市绿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小城市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经济管理,对城市健康发展与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意义,是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对城市绿化工程的支持与推动。要想保证这一设想的顺利实现,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应在三个方面提供保障。首先是重视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归属性与权益性。中小城市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大部分中小城市最多采用的应对方法就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出让城市园林和绿化工程的部分权益。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从归属性和权益性两个方面保证投资者利益,充分展现“投资者即受益者”的运作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是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中小城市要想保证城市园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的长久性与持续性,必须从制度入手,规范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其资金的合理分配与科学使用。基于此,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项审查小组,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过程每一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监管和审查,同时引入或借鉴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办法,构建绿化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最后是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公益性与社会责任感,平衡好投资者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中小城市受自身条件限制,其园林绿化工程需要依靠社会资金的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将部分或整个工程外包给施工企业,园林绿化工程在政府规划与施工企业运作下完成,并由地区林业单位进行维护管理,这种运营模式很容易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发生,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建设目标。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明确园林建设的目标,强调其公益属性与负担的社会责任,并在保证市民权益的基础上探寻与施工企业合作的平衡点。

3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1缺乏有效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长远规划,经济管理手段难以发挥有效功能。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意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对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推进相关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划方向,缺乏深厚的实践经验,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在开展园林绿化工程时,并没有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对施工范围、园林设计、维护方案等进行详细规划,只是简单划定区域,根据建设资金情况,将工程全部或部分外包,很难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大部分中小城市缺乏开展园林绿化工程的经验,忽视调研准备阶段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实际建设过程状况百出,甚至由于施工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整个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战略性与持续性。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园林绿化工程在实施过程、持续发展和后续经济收益方面出现各种问题。

3.2经济管理意识整体欠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国家要求城市建设应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间的关系,要把握好节能环保这一时代主题,合理设计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建设方案,明确绿化工程的建设目标。但中小城市本身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相对较晚,自身缺乏相应的建设经验,以往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多是政府专项拨款,缺少竞争机制,相关人员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另外,中小城市本身土地资源相对紧张,政府更关注地区经济建设,而对园林绿化工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城市绿化用地严重不足,相应的园林绿化工程规模相对较小,涉及经济管理问题较少,相关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园林绿化工程不仅包含建设的部分,还包括城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但在中小城市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有效认知,单纯从市场角度对建设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多种稳定性不足、可持续性差、治理困难的建设材料,造成生态管理成本升高,对园林绿化工程整体经济效益产生影响。3.3经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效率、优化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中,园林规划部门、城市建设部门、基础建设部门等与园林绿化工程相关的机关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协调,甚至有部门制定了管理制度也难以切实实施,使得园林绿化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另外,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普遍缺乏监督机制,施工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执行效率较低,实际施工过程与预期方案存在错位与脱节的情况,很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监督机制的缺位也导致经济管理体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4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的经济管理对策及建议

4.1建立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规划

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要想顺利展开,并收获良好经济效益,必须要做好经济管理的前期规划工作。首先,在工程前期需要对施工城市的实际情况、园林绿化工程信息等进行全范围的实地勘察,再统合城市发展规划、自然环境、生态位置、工程阶段的气象环境等信息资料,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化的具体位置与建设区域,并对附近的文物遗址、居民活动范围、商业区、市政规划系统等进行深入分析,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经济损失;其次,提高工程负责人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经营水平。缺乏经济管理理念和实际的工程运营经验,是当前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遭遇各类经济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何发挥现有资源的经济效益,提高对园林绿化工程的有效管理,是工程负责人和各级管理者应该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方面,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经济分析和管理方案设计,完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不断强化工程负责人与管理者的经济管理意识,明确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不断积攒经济管理经验;另外,工程负责人以及各级管理者还应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促进作用的认识,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管理方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深入分析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保证城市园林其他功能完整实现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其经济效益,平衡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各环节的支出与收益。

4.2将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生产实际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所有城市工程建设都是与市场大环境相联系的。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个带有公益属性与基础设施建设性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城市建设、近郊与远郊的衔接设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城市绿化建设还会对当地农业、林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生产实际相联系,要充分分析中小城市的地理位置,将其与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进行紧密联结,将城市园林融入到地区生态圈之中,并发挥中小城市生产资料相对集中的优势,以绿化工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要与城市内部生产环境相结合,发挥中小城市自身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优势。比如,开发旅游资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等;另外,借助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中小城市也可以将其作为新兴投资项目,吸引投资,并通过更丰富的建设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更先进的经济管理措施,发挥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经济推动作用,将园林绿化与地区文化建设、城市发展规划等相结合,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或者借助园林建设与绿化工程,发展园林行业,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市场,建立起包含园林设计、观光植物培育、绿植销售等的完整产业链,扩展经济利润空间。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同时扩大相关制度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相关行业人员对园林绿化工程各项工作、具体职权等有清晰的认识,切实保障绿化工程相关工作的落实,以及妥善安排后期城市园林的养护与管理工作。

4.3重视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投资和权益

要想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与高效完成,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作为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性质的工程,不仅需要工程负责人具备专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而且要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与收益比核算。首先,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者,工程负责人要保证其能从工程实施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维护投资者权益,从而激发投资心理,获得进一步的投资;其次,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本身,应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与园林功能的发挥。而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稳定与功能的实现,其经济管理应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城市建造工程,必须坚持投资与收益相对应的原则,城市建设部门与承接项目的建筑单位需要通过平衡投资的收益比来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率,扩大投资收益率;第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项目,不仅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保证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实,而且需要可持续优化的园林设计。这就要求园林管理人员、绿化设计人员与工程施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将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地区财政规划等纳入考虑范围,制定出具备科学性、前瞻性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系统规划;第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需要符合生态原则,即绿化工程应与当地生态位置、农业产业结构等相适应,并在城市群、城镇、工业区、住宅区等之间建立隔离绿化区,强调各区域独立性的同时,使园林绿化工程成为丰富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元素。另外,对于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城市,可借助园林绿化工程发展特色文化,利用园林绿化的可塑性,在城市主要路口或经济中心设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建筑、特色雕塑等,帮助城市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的层次。

5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园林绿化能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精神感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与满足感;同时还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吸引投资,提振当地经济。中小城市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管理,通过加强整体规划、与社会生产相联结、平衡投资与收益,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降低经济负担,有利于现代化城镇建设与城市生态文明的推进。但就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来看,其经济管理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研究者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莫敏洁.园林绿化施工中的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9(24).

[2]王键.浅述园林工程施工与绿化养护的结合效果[J].科技经济导刊,2019(36).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

0前言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问题逐渐引起高校高度的重视,因此,研究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当前阶段各大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不难看出,实施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过去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般由学校后勤部门负责。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近些年来,此类工作基本全部外包给物业公司或专门的绿化工程公司养护管理。因此,在落实绿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使目前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与广大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1历年来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管理模式分析

1)全经费管理模式: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管理的全部费用都由学校负责,包括农药化肥、作业工具、园林机械、工资奖金等。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新建绿地工程费用一般从基建设施建设费中支取,而日常养护的费用则从绿化维持费中支取,推行实报实销的费用管理方案。2)半承包管理模式:学校承担部分绿化维持经费,剩余部分则由绿化管理部门负责。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绿化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合理使用校拨经费,而且需要借助对外承接绿化工程以及对外出售自产自育苗木等方式实现增产增收,以改善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3)全承包管理模式: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景观绿化养护通过招投标方式全部承包给物业公司或专业的绿化养护管理公司(即外包公司,下同)负责日常的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管理。通过对各个高校的绿化养护管理的调查研究发现,以上三种模式其实正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的趋势就是社会化改革,就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外包给物业公司或专业的绿化养护管理公司负责日常的管理。

2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1)绿化设计意识薄弱,前期规划设计较为粗放。绿化设计与规范工作在提升校园整体环境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虽然在前期对校园景观绿化的布局实施了规划,但也限于较低层面的规划,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以集美大学为例,虽然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对校园的绿化进行过绿化设计与规划,但是都是比较简单的绿化设计,没有结合地形和景观进行总体的规划,造成现在整个校园的绿化单一且杂乱。不仅如此,部分高校特别是老校区,缺乏合理的绿化规划与设计,从而带来明明严格按照校园规划图进行的绿化施工,其最终效果却与设计存在明显出入的状况。除此之外,由于设计过于粗放,基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校园的服务对象以及人口密度的特殊性,因此,部分高校绿化规划严重缺乏人性化,无法发挥校园绿化的实际作用,也间接增加了养护的难度。2)资金投入不足,养护队伍专业素质不高,造成校园植物表现效果单一。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对绿化投入相对不足,加上负责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管理的外包公司也只负责日常的浇水、治虫、除杂草等工作,所以校园内的植物只追求于存活,而缺乏校园植物造景技艺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造成校园绿化环境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外包公司对绿化养护工作人员的要求较低,缺乏专业的园艺工作人员与绿化管理人员,从而导致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管理的效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养护人员在养护校园绿化树种或者植被的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植物的生态要求与生理习性,只关注其是否存活,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生态与艺术功能,从而导致植物景观群落搭配以及树种配置等方面严重不合理,进而削弱了校园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性,同时给后期的景观绿化养护工作增添了难度。3)没有充分挖掘景观绿化与高校特殊性场所的深层次的关系,绿化景观设置过于随意。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园景观绿化要与高校的主要功能相结合,挖掘两者深层次的关系,使两者在文化意蕴与文化内涵的表现上相得益彰。人们通常会赋予景观、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情感,借助其来表情达意,这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常规媒介。然而,大多数外包公司则无法充分挖掘绿化植被的文化意蕴,未能借助校园景观绿化来彰显高效特色,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绿化在提升校园档次与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无法贴近“环境育人”的基本宗旨。将校园绿化转变为人文绿化更无从谈起。

3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应当以精细操作与规范管理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改善绿化结构、协同各部门工作、控制管理流程、优化工作流程以及克服随意性等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目标,进一步改善当前高校景观绿化的现状。

3.1成立专业的精细化管理团队

作为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主体,各个外包公司需要构建专业的精细化管理团队,从而对日常景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进行规范:①结合实际经济状况,适当提高职工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工程人员、园艺工作人员等,确保校园环境改善工作落实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②结合高校社会文化改革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向社会招聘专业的绿化养护人才;③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外包公司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各种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活动,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绿化措施与养护技巧,从而显著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质量。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项工作高效、保质的完成,离不开一套健全管理制度的支持,对于高效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外包公司必须结合实际状况,在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并且确保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使相关的管理制度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不仅如此,外包公司还需要设计合理的绿化工作内容,对绿化养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监督的力度,确保绿化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落实。

3.3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监管力度

高质量的校园景观绿化建设一定要具有足够的专项资金作为支撑。外包公司一方面要与高校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景观绿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实际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尽可能做到专款专用。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企业需要加强监管的力度,而且一线绿化养护工作人员也需要详细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这样就能够大幅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质量,从而间接提高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实的质量与效率。

4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全方位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至关重要。基于此,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实际状况,针对当前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落实的质量,进而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率,以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绿化的生态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赛群.基于传承与共生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2]王国林.浅析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从绿化养护角度[J].才智,2015,15(15):193-194.

校园绿化管理范文8

目前,各地高校都对校园绿化用地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以确保校园园林景观的别具匠心、夺人眼球。但绿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的是,绿化工程的竣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结束,更是后期浩大管养工作的开始。但由于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面临着绿化资产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1.1绿化用苗存在“以次充好”现象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个高校的文化底蕴,点缀了校园的艺术气息。一些高校在建设新校区绿地时,为创造更好的园林效果,趋向于做精品的园林景观,以达到形成亮点、吸引眼球的目的。因此,有些高校在选择园林设计方案时,偏向于用精品苗木堆砌而成“大制作”,认为有名贵的绿化树种,便能凸显学校的景观品质。而不少绿化公司便是利用了建设方这一心理,在设计图纸上夸大精品苗木的景观效果,但在实际施工中却“偷梁换柱”,在苗木蓬径、干径等指标上“缩水”,更有甚者,用其他品种替代,最常见的便是用四季桂替代金桂。虽然这些所谓的“精品苗木”孤植在校园一角后很难看出和原本设计方案的差距,但是就是地径、干径几厘米之差,或者品种上的小小差异,就能造成建设资金的巨大流失,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缩水。

1.2绿化资产账目不清

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的是,它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便可以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改动绿化的品种或者种植地点,特别是小型乔木及灌木,起苗与种植都无需动用太多的人力,可以较轻易地完成,因此即使是绿化建成后,也可根据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其他原因随意变动其种植地。另外,区别于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绿化资产是有生命的,冷暖、干湿等气候因素以及管理养护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绿化的死亡,造成国有资产的折损;或者一些绿化在一定年限后自然老化而死亡,为不影响景观需进行换植,造成绿化资产的变动。存放地及数量的不稳定性就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绿化资产发生变动时不及时登记、上报,资产管理员盘查绿化资产时就很难追溯其来源及去向,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绿化资产账目无法清理。

1.3绿化资产后期管养不到位

自21世纪初的扩建大潮至今,大部分新建校区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早已超出绿化建设单位的管养年限,为保证绿化的存活,学校会选择外包给绿化管养单位,或者自己组建绿化管养队伍。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除农林类高校外,大多数学校对绿化管养仍属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闭型,管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苗木的生长不良及死亡,再加上苗木的自然老化,每年学校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绿化环境建设中,无形中占据了一部分教育资金。

1.4绿化资产无法体现其附加意义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但高校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绿化景观的作用不应局限于净化空气、供人欣赏,而应更多地体现其教育意义,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品位,提供园林景观配置信息,普及植物知识等。现今大部分高校对其投入大量资金的绿化资产没有进行充分利用,而是任其不断地自然损耗、流失,无法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做到“盘盈”,可以说,这是对绿化资产极大的浪费。

2造成高校绿化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绿化资产管理制度不严,方法不新

就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具、电器、实验设备等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齐全,有完整的资产入库、原值变动、调拨、报废等一套程序,有明确的归属部门及责任人,并且能在各省市的资产管理网络体系中得以体现,便于每一件资产的跟踪和追查。而绿化资产虽然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中有专门的一项,但是却很少有高校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录入系统。大多数高校对于绿化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责任到人,定期盘查苗木数量及生长情况,对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修缮,而是仅仅停留在维持绿化生长的基本需要,发现有死亡苗木就更换,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再加之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没有具体的生产厂家、出厂号、保质期等,即使录入系统也信息不全,更无法将打印出的固定资产标签号贴上,种种问题都给绿化资产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2.2管理者对绿化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对绿化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认为投入了大量资金,绿化景观得以顺利竣工,便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将绿化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的范畴,所以不会要求有专门的绿化资产管理员,不会特别留意绿化资产的数目及存放地是否属实,对于绿地的新增和改造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思考,绿化死亡后也没有认识到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更不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绿化资产,配合教学科研,使其盘盈增值。管理者的不重视从根源上导致了绿化资源的账目不清,变动不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并且因为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要求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往往绿化资产在发生变动后,仅只有具体经办人清楚详细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调动,这些变更资料和依据也因缺乏记录而无从追查,有时甚至导致学校资金的严重浪费。

2.3管理者缺乏绿化资产管理专业知识

俗话说“三分靠栽,七分靠养”,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养护才是管理好绿化资产的根本。合理的养护计划、及时的病虫害治理、定期的造型修剪等养护手段能使绿化苗木健康生长,体现校园绿化景观的美感,提升校园景观品质。但由于目前高校的岗位设置,很少会配备专业的绿化养护专员,且大多数高校会选择将校内绿化管养工作外包给其他绿化单位,学校本身缺乏专业队伍,对绿化的养护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干了浇水,有虫打药,枯了就修,死了就拔”的状态,没有一套专业、完整、详细的管养计划,导致绿化苗木生长不良,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苗木识别的专业知识,在绿化工程建设时,无法辨别以次充好的苗木,或者绿化建设单位擅自更换绿化品种也无从得知,在计量时,对于乔灌木的计量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知识,以上种种都可能导致绿化建设单位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绿化景观不能达到要求,学校资金也不知不觉大量流失。

3提高高校绿化资产管理实效的几点建议

绿化景观自身的环境作用、教育意义,使其相较于其他固定资产而言,更多了层衍生意义,因此,如果在校园建设后管理好园内绿化资产,并将这种特殊资产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做到物尽其用,是一个需要全面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严把检验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

为保证建成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达到设计要求,并确保高校建设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把质量关。绿化工程进行期间,每一批进场苗木都要有专人严格把关,对苗木品种仔细确认,认真清点苗木数量,并按照合同要求,对乔灌木的干径、地径、蓬径、高度等进行详细测量并记录,对不达标的苗木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更换或退货。对整批进场苗木的数量、质量都无异议后,甲方、乙方、监理方三方签字确认,才允许种植。这样既能够从根源上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用苗符合要求,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保证建成后绿地的景观效果,保护学校的利益,又能促使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为建成后绿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3.2完善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

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量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确有需要变动的,须及时在图纸上予以体现,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人员必须全程跟踪,每一个改动方案也应记录在册。项目竣工后,绿化建设单位须以最终建设的方案为准,出具详细、精准的竣工图,标明苗木品种、数量、面积大小、种植地点等。不出具最终竣工图纸的,或者出具的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的,甲方不予验收。高校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以已验收合格的绿化工程竣工图纸为基础,分地块进行统计归类,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这样能相对减少绿化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清楚地体现每一个绿化用地上苗木的具体情况。在后期管养过程中,如有苗木的更换、增减,应及时在图纸以及绿化资产台账中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资产的跟踪和管理。

3.3加强绿化资产专业学习,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绿化专业知识的匮乏无疑是绿化资产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绿化知识培训,以达到能辨别苗木品种,清楚绿化生长规律,掌握绿化养护要领,并对校园内日后绿化配置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和校园信息化专业团队合作,制作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绿化资产管理台账和系统,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专业管理队伍的打造有助于绿化的生长,减少死亡率,维护校园绿化景观,避免绿化资金的浪费;信息化管理能直观体现绿化资产的变动情况,帮助管理人员监控绿化资产的盈亏。定期盘点绿化资产,组织人员分地块对绿化资产进行清查,摸清绿化生长状况,每次盘查后,对于数量上的变动及时录入系统,并对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资产变动添加备注,可以使得绿化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全校绿化资产变化发展的总体过程,脉络清晰,账目清明。

3.4师生共建,实现高校绿化资产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