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保活动范例

校园环保活动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1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节能;校园环境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园绿色环境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清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渗透和感染下、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标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这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过来鼓励人们向更高层次努力。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既要体现连续性,和谐性,又要注重生态性和创新性[1]。高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依赖于师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绿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绿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绿色大学评估指标体系,绿色大学的建设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指标。绿色校园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保护意识的必然保证,是实现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优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的客观需求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具有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的体现。绿色大学的存在是绿色文化的存在。高校绿色文化建设的存在创造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契机,也对绿色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绿色校园文化是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理解,人们运用各种手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发展不是一个概念和探索,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绿色潮流[3]。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需要考虑如何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理念渗透到绿色大学建设中,新世纪的高校被赋予重大责任和道德义务[4]。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可持续发展阶段,高校绿色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绿色文化着眼于未来,注重整体平衡,重视信息资源,因此,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寻求和谐平衡的人文教育环境,将开创校园绿色文化的新天地,促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

在绿色文化的自由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开展各种校园讲座,知识竞赛,科学研究,志愿服务,言论辩论,社区活动等各类校园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5]。通过参与活动,环境意识将成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每个人尊重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6]。同时作为集体的一员,在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人们交流思想,观点接受碰撞,情绪交融相互融合,从而在思想信念,性格观念,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等方面形成共同目标,促进环保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四)创新和实践能力

任何创新都要体现生态文化和绿色文化价值观念,树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如果创新人才没有绿色文化素质,那么所谓的“创新”很可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包括教育和实践,要么通过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来培养人才的素质,或者通过创造有利于环境的发明成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7]。在绿色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充分发挥绿色社团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这也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校园内建立绿色校园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形成绿色社团,增加学生的绿色知识和绿色意识,并通过社团成员影响其他学生和公众,充分体现了绿色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三、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林业高等教育的绿色学府,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作为办学理念,具备生态、绿色、环保学科优势,密切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坚持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学校建设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节水型学校建设,倡导学生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一)开展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节约型校园

节能环保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更是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将绿色理念贯彻到学校节能环保工作中,从节水、节电、节气出发,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在充分了解自身能源使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不断探索适合的节能减排路线;以技术为依托,制定切实合理的管理制度。有计划地逐年开展各项节能环保改造工程。在节水改造方面。引入泵房标准化管理方式,实现校园安全供水;使用无负压高层供水技术,充分利用市管网压力,大大节省能源;更换节水水龙头与节水喷淋头,提升使用效果;将学校西区中水站升级的同时在东区建立了2座中水站,采用膜处理技术且日处理能力可达220吨,实现东区4栋学生公寓均使用中水冲厕,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先后在2栋学生宿舍楼进行了小型中水站改造,利用盥洗室洗漱废水进行冲厕,每年可为学校节约用水4万吨。在节电改造方面。通过教学办公楼公共区域6800余套LED灯具改造,改善了环境照明效果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约用电20万度。对全校所有电梯进行了电能回馈装置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10万度。对教学办公楼中央空调及分体空调的智能控制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73万度。在2栋宿舍楼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机组,每年可发电22万度。在节气改造方面。为了能在校园供暖工作中继续挖掘节能潜力,对供暖锅炉房控制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通过加装热计量控制以及控制系统,大大提高学校供暖的分时分温分区控制和气候补偿等功能的节能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要求,陆续完成了锅炉低氮改造工程,达到北京市环保局关于氮排放浓度的相关标准。学校节能监管平台、无人值守综合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更是绿色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重大举措。节能监管平台系统利用建立的节能信息专用传输网络,实现校园建筑水、电的实时监测与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为校园的节能规划改造提供数据支撑。无人值守综合监控系统,将远程视频监控、报警管理、分布/集中存储等系统相结合,在管理上减少巡视次数,提高配电室的运行水平,为配电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管理支持。另外,节能改造环保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节能环保减排低碳的重要措施,更是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分体式空调集中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灯控系统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专业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光伏发电以及供暖锅炉房为楼宇自动化专业提供实习参观机会。

(二)开展绿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切实开展绿色宣传工作,为鼓励和引导师生的绿色行为营建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软环境”,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校园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绿色环保宣传工作,我校加强指导绿色社团建设。有效运用学生社团的优势,将普绿色环保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社团活动目标,旨在烘托绿色校园文化氛围。目前我校共有绿色环保社团10余个,在校内外开展和承办各项绿色环保活动。我校山诺会、绿手指、源爱节约志愿者服务队,都是校园宣传节能,弘扬绿色文化的学生志愿者社团。一直以来,志愿者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发挥了宣传、倡导、示范作用,也是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沟通的渠道。通过多年的发展,他们成了一支服务绿色宣传和实践的生力军,不仅在校内宣传环保节约、绿色文化,还走入社区、走上街头,走向全国。我校山诺会更是获得“全国特色社团”荣誉称号以及全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1997年由我校学子发起,联合50余所高校学生开展的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22年。该活动已成为首都绿色、节能、环保活动的重要品牌,曾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五周年优秀项目奖”。“绿桥”活动每年吸引近三千名高校学生的参与,将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传遍祖国大地。此外,我校还开设了众多的绿色生态课程,在学生意识层面深植节能减排意识,为将来社会各界输送绿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也是增强我校学子低碳环保理念,增强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弘扬北林特有绿色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节能宣传倡议书、普及环保和节能有关的知识、组织节电模范宿舍与环保知识竞赛等。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节能习惯,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创建“低碳校园”贡献力量。

(三)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实行绿色教育

充分发挥绿色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和熏陶作用,营造绿色校园环境,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绿色最高学府,我校以“提高绿地质量,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建设精品景观”作为校园绿化的准则,充分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设计构建充溢现代绿色气息,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具有绿色文化特征的一体的生态型精品绿色校园。校园内丰富的园林植物品种以及优美的景观设计本身也是大学校园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多样的植物品种以及景观设计为林学类、园林类、生物类等课程在校园内开展提供了方便。目前我校校园种植木本植物250多种,草本植物另计,其中一部分植物为北林独有。每一种木本植物都有二维码树牌,并配有特征简述,便于学生更好的做植物认知,满足学生对植物认知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另外,营造绿色环境还应体现“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文特色,让师生徜徉绿色之间,感受绿色文化的熏陶。例如,以“薄房子,轻Talk”为主题的新型校园景观工程结合学校园林绿化特点,采用符合我校特色的时尚新颖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念,以钢板和木材建构“薄墙”景观装置,形成食堂和住宿区隔离的绿色屏障,有效遮挡北侧食堂道路对公寓的干扰,创造亲切、舒适且富有吸引力的自然环境。其次“轻Talk”主题提醒停留者轻声细语,减少对公寓干扰。钢板墙留出部分墙面可供磁吸粘贴海报和留言,形成校园社交中心,使校园公共交流空间充满人文气息。结合我校特色打造的“树洞花园”、“薄房子,轻Talk”将人文内涵、学科特色和绿色理念完美结合。通过打造自然、乐趣的校园景观,让学生喜爱绿色校园环境的同时接受绿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玉婷,陈丽鸿.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2010(3):193-194.

[2]刘建秋,郭利健,段志群.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27-128.

[3]陈远书.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39-40.

[4]周景,李芳.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36-39.

[5]韩正宝,刘小华.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的互动[J].社科纵横,2014(9):154-156.

[6]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2(11):372-373.

[7]刘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74-175.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党建工作;创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小学教育工作改革,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成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工作作为保证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内容,其必须要在了解学校教育能力和办学宗旨的基础上,为学校指明发展道路,并通过自身工作的改革创新,带给学生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为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想要实现党建工作的创新,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是基础。校园作为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场所,必须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相应工作,确保学生在校园中健康、快乐成长。党建工作作为校园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工作内容,自然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作为第一目标,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指导、管理、辅助和监督作用。

(二)素质教育原则。素质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内容,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党建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保证党建工作的科学、有效。在实际工作中,党建人员不仅要保证自身工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还要监督其他工作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确保学校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为学生提供最科学、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小学党建工作中最关键的指导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水平,为他们设计最科学的教育活动,以确保他们可以在自己行为能力基础上获得有效的教育。例如,以传统教育、红色教育为核心的亲子活动可以全年级开展,但校外环保体验活动却只能高年级学生参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为他们的素质提升提供助力。

二、小学党建工作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落实传统文化地位,构建人文书香校园。在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落实传统文化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在了解校园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来实现对人文书香校园的有效构建,并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提供助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落实传统文化在校园当中的地位,通过物质、精神环境的有效构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例如在校园中设计“清风亭”“文轩廊”等,供学生休憩或读书。将校园中的路灯换成传统的方形灯,在走廊过道上设计一些木质屏风等,让学生进入校园后,仿佛回到了传统的“学堂”之中。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每个班都要拥有自己班的班级座右铭,且所有学生都要在早自习期间进行《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内容的诵读,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获得认知观念、行为举止方面的提升。

(二)加强红色基因建设,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在现代校园建设环节中,加强红色基因内容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感受到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新时代的关键作用,这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让红色基因进入校园,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引导内容,由此来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更好地了解我党的光辉历史。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让他们理解什么叫“助人为乐”。在“八一建军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童音唱红歌,精神永流传”的歌咏比赛,让学生在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同时,通过学习、演唱红歌,了解历史。除此之外,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包括《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老电影,都将为学生揭开历史的面纱。另外,2019年正值我国建国70周年,本校组织了“我爱你,中国”系列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三)强化德育为主理念,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在现代教育工作中,落实“五育并举”理念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发挥出党建工作的指导作用,在结合校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核心的德育工作,让德育成为学校当中最关键的教育内容,在帮助学生实现道德素质水平提升的同时,为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教育目标提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德育内容纳入校园管理规范当中,包括学生、教师及教职员工在内的所有人,都必须要遵守相应的管理规范,并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构建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考虑到小学生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参与者都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德育责任,并能够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开展德育工作,以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在校园中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得以展开。以班主任为例,必须要定期召开以德育内容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以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完成对德育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而任课教师,则要充分挖掘本学科当中的德育元素,在结合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获得德育教育。

(四)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对于学校而言,想要发挥出自己的教育作用,就必须要明白教育不仅是育智,还包括育德、育人等多个方面,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能够走出去,让他们在探知世界的同时得以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党建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将其落实到校园管理工作中,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课余活动机会,完成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例如本校会在各种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包括“植树节”种树、“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进行亲子活动、“世界环保日”进行环保活动等。其中“端午节”的亲子活动是让家长到校园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一起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拉近亲子距离。而“世界环保日”的环保活动,教师会带着学生到公园和广场举行捡垃圾、宣传环保等活动,由此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是推动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充分了解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对校园发展、学生需求的掌握,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让学校教育工作能够在党建工作的指导和辅助下获得突破,带给学生最优质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中的“五育并举”目标,也为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党建引领品牌创建推动教育走向精致[J].人民教育,2019(19):2-3.

[2]荆莉,刘静.小学党建与德育工作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9(07):28-30.

[3]王立康.市实验小学党建工作“一三三”机制实践[N].新乡日报,2019-07-04(004).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3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它是针对日益加剧的环境危机以及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缺乏而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文章主要从家庭、社会和高校三个途径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通过三方形成合力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加强生态文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

1加强家庭生态道德教育

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至关重要。家长生态素质的高低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素质高的家长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引导大学生向其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过来说,素质不高的家长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家长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生态规则,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孩子养成善良的生态行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应进行指引和改正,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态道德素质。

2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合作。一方面,政府应该重视并支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只有一个国家的政府重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人民群众才有可能重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因此,要想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就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只有政府意识到其重要性,才会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制定相应法规来支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不仅要依赖道德的约束,还需要法律对那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制裁。只有道德约束和法律制裁双管齐下,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应该弘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流价值观念,不仅要使其在社会上传播,也要使其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使人们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抛弃以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类与大自然共存共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人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3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校这一重要环节,高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要建构完善的条件支持体系,确保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3.1强化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基本载体,教师授课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媒介。生态道德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活动是宣传生态知识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适当的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调动大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同时使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观点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激发起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从而才能积极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中。

3.2全方位普及生态知识

高校应该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全方位普及生态知识,这些校园文化载体包括广播站、校报、宣传栏和学校网络等,这些文化载体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它们会及时的反映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引导作用。所以。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引导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一方面,这些载体应该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专栏,展示一些基础的生态知识,对国家关于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加以介绍,实时更新目前的生态现状,对世界上一些有效保护环境的例子进行宣传等。另一方面,应该鼓励和奖励那些生态道德素质高尚的院系或个人,同时对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事件进行批评,通过这个办法激励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各院系和团委还可以组织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征文活动、评选环保少年、演讲赛、辩论赛等,提高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3.3丰富高校生态实践活动

生态道德情感不是教育者强加的,而是受教育者在经历各种生态活动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身接触中体验大自然,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其生态情感,所以说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脱不了干系,社会实践是生态道德教育重要的第二课堂。第一,高校应该利用环保节日开展活动。第二,走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第三,高校的一些生态保护社团应该组织一系列的环保活动,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生态问题。通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生态道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增强生态道德观念,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历史责任。

3.4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师资和条件。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引导者的位置。因此,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师资和条件是高校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工作。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针对这种状况,高校应聘用一些专业教师,或者组织一批对此领域有兴趣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不仅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的专业教师。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努力探索出一套高效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一代代具有生态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江滨 胡楠楠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兰婷,徐娴.先秦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52.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4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解读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根本立足点。正如俞可平所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内涵来说,生态文明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融洽程度,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刻的内涵。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校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十二五”规划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其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上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开始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发源地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价值取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并以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1.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   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发展的关系,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硬件建设角度出发,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和校园绿化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全局性,要遵循平衡、和谐、韵律等审美原则,让校园给人美的感受。力求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绿色的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并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陶冶,激发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环境文明行为习惯。   2.加强生态教育建设,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大力宣传环境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要以绿色校园、文明班级、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为载体,面向学校各个群体、各个层面,全面加强生态意识培养和生态知识教育,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具体要求教师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为载体,形成校园生态文化活动的新格局。   3.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   规章制度作为校园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起着保障和规范作用,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还需要健全校园规章制度,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一方面,要以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制订和完善学校规划,在学校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并且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把校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从管理学角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高校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食堂防止污染制度与措施》《实验室防止污染措施》等制度。总之,完善的制度具有规范、约束、激励和惩罚以及保障的功能,对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氛围   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个体行为养成的关键。在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舆论氛围必将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态价值选择,除了成立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学生社团和协会,还要丰富和完善社团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些纪念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生态环境保护学术科技节,观看环保电影和主题书画比赛展览等,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和行为。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的舆论宣传作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宣传校园生态文化的主要阵地,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在校内外辐射性地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应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良好的育人环境教育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5

关键词:“双高”;传统生态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双高”建设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与思政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把高职教育比作鸟的“主体”,思政教育如同鸟的“双翼”。只有加强“双翼”的驱动力,“双高”建设才会实现飞跃式发展。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当前,亟待需要推动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用思政教育引领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用传统生态文化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使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增强职业院校“双高”建设的整体水平。

1“双高”背景下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价值

面对生态挑战,促使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运用传统生态文化的多元魅力和丰富内容,为实现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也为高职院校承担生态责任和高职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提供重要途径。

1.1有利于传统生态文化实现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的思想精华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价值。因为我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除了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物质利益外,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对生态文化的建构。主流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中关于生态方面的阐述有很多,虽然有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但包含的天人和谐观、节欲节用观等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是实现生态文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为构建新型生态文化提供了新道路,也为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和践行能力创造了新条件。

1.2有利于高职院校增强社会生态责任。近年来,职业教育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是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光明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社会关切的问题上,高职院校的责任承担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对于落实其社会生态责任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天人一体”的和谐思想,坚持人对自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使用自然资源要有理有节与构建生态文明相通。高职院校加大对优秀生态文化的弘扬,不仅能增强自身的社会生态责任,在“双高”建设中展现独特优势,更能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1.3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新时代生态道德观。高职学生作为服务于我国生产、建设和发展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良好的生态良知是构建新时代生态道德观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仁民爱物”“万物不伤”“众生平等”等生态道德思想,主张尊重生命、关爱自然,对万物怀有一颗仁爱、慈悲之心,这种以唤醒人的生态良知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为树立新时代生态道德观奠定了基础。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以及人类需要承担生态道德责任,规定了新时代生态道德观的核心要义。因此,将传统生态文化的道德思想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可以使传统生态文化的道德价值在新时代得到传承,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2“双高”背景下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制约瓶颈

实现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对于生态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的增强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通过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在“双高”建设的背景下,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如下:

2.1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认可度,就要全方位地关注社会关切的焦点问题。但就目前的生态文化融合教育机制来看,高职院校的机制建立不够完善。首先,是缺乏多方联动机制。生态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依靠某个单一力量就能实现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上与其他社会力量联系较少,这样就不能形成全面的生态教育模式。其次,是缺乏平台支撑机制。通过梳理各大高职院校的官微、官网以及其他对外宣传平台,不难发现在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生态文化的宣传上没有形成专门性的平台和栏目。在“微时代”,这样的平台机制缺失无法使生态教育达到即时化和普遍化。最后,是缺乏制度引领机制。高职学生的整体生态意识和行为选择力较为薄弱,在生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环保践行上就需要更多的相关制度进行引导和约束。然而,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缺乏制度引领机制,则会使生态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2高职思政教育生态融合不够全面。高职思政教育在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其正面临着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化问题。因此,“我们要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无奈与缺失中寻找出解决的办法,就应从理论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传统思政教育中的弊端,不难发现在生态文化教育上,以往的高职思政教育只是机械地向教育对象输出理论内容,在教育形式上更多地是采用课堂灌输法。所以,不论是在理论内容上还是教育形式上,这样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为了促进高职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生态文化的融合,将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纳入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生态启示作用,为培育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3高职学生生态思维引领不够突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形成了单一的、封闭的思维模式。在这种错误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高职学生非常容易受到误导,无法树立正确的生态思维。因为当前的高职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学生的判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西方生态主义的思潮入侵,一旦其接受“伪”生态思维的影响,将难以做出正确的生态行为判断。同时,受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缺乏正确生态思维引领的一些高职学生会陷入物质欲望的泥潭中,这样仍然无法打破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错误生态思维方式。因此,就必须加大对高职学生的生态思维引导,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实现高职学生从“生态工具人”转变为“生态理性人”。

3“双高”背景下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实现方略

传统生态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契合性,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以及价值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构建两者相融合的桥梁,全方位、多层次的促使两者实现新发展、展现新价值。

3.1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的教育载体性。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储备、设施提升等硬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学习环境、先进思想上的软件建设。尤其要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软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所以,要在思政教育中将多种生态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绿色的、科学的校园生态文化。一方面,重视校园的物质性生态文化。校园的物质性生态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绿色和谐的自然环境、充满艺术感的景观布局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建筑等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对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通过物质性生态文化将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展现出来,将灵动的文化和深邃的思想赋予在冰冷的硬件设施中。另一方面,重视校园的精神性生态文化。校园的精神性生态文化,主要表现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态气息和生态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涵盖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思维等内容,意在通过精神层面的理论和价值观建构,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热情。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弘扬,展现“天人合一”“万物不伤”“节欲节用”等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使大学生在精神熏陶中提升生态文化素养。

3.2整合社会力量弘扬生态文化。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生态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这不仅需要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生态教育形式的完善,还需要整合家庭、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和宣传氛围。一方面,发挥家庭生态教育的基础性力量。家庭生态教育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培养的效果。因此,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学习传统生态思想,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强孩子对传统生态文化的认知。同时,加强与学校教师的密切联系,了解学校的生态教育程度及孩子在校的德育情况,促进家庭生态教育与学校生态教育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增强生态宣传的社会性力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为促进传统生态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整合与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把思政课教学开到工厂车间、部队军营、田间地头、社区小院,尝试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延伸到哪里。同时,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以将所学的生态知识传递给社会大众,加快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观。

3.3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生态实践。促进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将传统生态理念与自身实际、社会所需相结合,实现生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加强理论认知层面的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生态认知和生态德性。通过对生态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同时,密切关注党和国家在生态领域的最新指示、政策和路线,可以扩大高职学生的生态视野。在面对不良思潮和物质诱惑时,可以成为一个有抵抗力的“理性生态人”。另一方面,强化实践落实层面的参与力度,提升自我的环保践行力和创造力。通过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名家论坛、生态课堂教育等方式,参与到生态素养培育、生态实践落实的活动中;也可以依靠校园社团开展或参与各类环保活动。比如:参加植树节、垃圾分类活动,开展生态环保宣讲会、生态知识竞答赛等线上线下的环保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践行力。同时,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通过参与社会环境调研、生态游览等活动,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古人所推崇的天人和谐之美。总之,传统生态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价值,虽然在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制约瓶颈,但只要凝聚多方力量,就能寻找到实现方略,推动“双高”建设全面发展。从高职院校发展的整体性上看,校园生态文化的营造可以拓展融和路径,展现高职院校关切社会生态问题的责任感。从高职思政教育的创新性上看,通过与社会力量的结合扩大传统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从高职学生生态意识提升性上看,生态理论知识和生态实践的结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生态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在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6

1.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实践教学效果的高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仍然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剖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专业本位”的认识错位。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相比,学生更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这让他们在心理上对该类活动产生叛逆或逃离心理,从而导致对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在行动上消极应付。第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普遍缺乏新意和创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表现为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感;实践教学形式以演讲、朗诵、辩论、讨论、观看视频为主,学生普遍感到厌倦,参与兴趣不高。

2.活动的教育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主题不突出、随意性大、过于注重形式、片面追求娱乐化、覆盖面不广等问题。二是学生对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较为敏感和抵触。该类实践教学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内容也多以宣扬正面典型人物或事件为主。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教育目的过于明显,教学内容又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与他们的现实体验相距甚远,导致他们难以在心理上产生情感认同。

二、校园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辅助作用

1.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全体学生都有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并从中受益的权利和义务。校园文化既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规范作用,又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团体的团结意识,凝聚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共识,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校园归属感。此外,校园文化还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参与各项活动,在亲身感受学校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校园文化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既能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也让他们都有机会成为活动的主角和受益者。

2.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校园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校园论坛,内容多涉及历史人物、时政要闻、道德观察等,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高校中的社团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兴趣培养、能力锻炼的重要平台,学生对于社团往往有着较高的心理认同,这些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经常采用的活动形式。在社团活动中注重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启发,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在校园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考察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利用好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载体和形式。

3.多渠道开展隐性教育。

首先,校园文化通过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像一双无形的手改变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精神世界。校园文化是一个集体的共同意识,为学生在人格特征、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的评价方面提供标准和尺度,并使他们自觉用这个尺度去规范自己在校园中的言行举止,从而使学生在从众心理和舆论压力下产生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象、直观、展现力强等特点,充分地将德、智、体、美等思想教育内容融入到各种具体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真善美,提升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另外,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吸收、融合了社会主导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设情境并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4.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项体验活动,在切身体验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感受理论的力量,又体会实践的重要性,逐步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彰显个性和青春风采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萌发见贤思齐、追赶先进的上进心。总之,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能够把大学生的日常表现、生活作风、人际交往等纳入到实践教学的内容之中,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范围和形式。

三、融合校园文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1.基本原则。

①明确主题,凝练特色。高校要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必须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寻找和挖掘与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具体来讲就是要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确保活动的开展既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活动目的,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变得可亲可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此外,高校还要适时对包括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内的校园文化活动特色进行凝练和总结,将受欢迎、成效好的活动的举办常态化、定期化,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独具一格的实践教学活动。②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是在自身需要的驱动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实践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第二课堂,依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通过模拟演练、情景再现、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创设逼真的生活场景,再现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知和觉悟,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真正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③创新形式,强化效果。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要善于创新,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大学生网上德育系统,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成果的阵地和窗口。

2.主要做法———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①围绕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系列活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以“厚德励志”、“人生导航”、“文化修身”、“阳光心灵”等为主题的育人工程。该校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实际,确立并开展了“做诚信、爱国、有为的新时代青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围绕“如何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该校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组织开展“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每年在大一新生开学典礼上举行诚信宣誓活动,引导大学生说诚实话,做诚信事;开展校园诚信周活动,开展无人售报、食堂自觉刷卡诚信窗口、无人监考诚信考场等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诚信的重要性;每年定期举行“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全校性主题辩论赛,采取班级初赛、班级复赛、校级决赛的方式,让每个参与的学生在思想的碰撞和争辩中感悟诚信的力量。其次,为了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引导大学生做一个忠诚坚定的爱国者,该校每年在五四青年节前后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五四”新生才艺汇演,充分展示青年学子的青春活力和崭新风貌;举行五四青年节优秀团组织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参观共青团史迹展,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开展“团旗飘飘,青春飞扬”最佳团日多媒体展示大赛活动,促进青年团员的健康成长。另外,为了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该校每年定期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义教活动;开展校园学雷锋活动月活动,组织进行校园清洁、爱书服务、电器维修、爱心义卖、无偿献血等活动;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开展“我身边的雷锋”道德PPT制作展示比赛等。通过以上活动,大学生对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更加自觉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②以团学活动为依托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一,近年来该校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为其走出校门及了解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该校围绕“志愿于心,服务以诚”的志愿精神,在校园中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有超过80%的学生自愿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该校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确保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定期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学校、志愿者驿站、贫困山区、陵园、科技中心等单位开展献爱心、义教、科普宣传、交通指引等志愿活动。志愿服务精神已逐渐成为该校校园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二,该校还通过各类校园论坛,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争取早日成才。如结合时事热点,定期举办青年论坛,让学生围绕“创建文明校园”、“建设幸福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等主题开展讨论,取得共识;另设有科贸大讲堂,邀请青年成功企业家与学子对话,畅谈人生理想,分享成功经验,让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中思考人生,规划未来;道德讲坛则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等人作专题报告,深化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做一个讲道德的人。③利用网络新媒介扩大活动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流的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主流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借助于数字科技流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种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思想塑造、个性发展及素质培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融合校园文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该校注重整合这两种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具体来讲,该校一方面利用网络组织开展“建设文明幸福校园”主题网上征文和专题论坛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网络爱心传递、网络投票、网络悼念、网络打假、网络环保宣传等网络活动。该类活动给青年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和广阔空间,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社会、国家、民族等各种情感的理性思考。另外,该校还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介平台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课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度。主要的做法有:一是进行信息和宣传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通过微博、微信提前活动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并参与活动。二是进行活动网络直播。由于每次活动现场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在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会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介平台对活动进行图文同步直播,让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关注和转发,就有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该活动。教师还会围绕该活动设计并相关话题,让场内场外的学生在网络上对活动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畅谈参与活动的体会或感受。三是强化教育效果。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就会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活动的精彩瞬间到网络上,让参与或关注的学生来围观发言,教师通过引导和总结,对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化和提炼,强化学生的认知,利用网络进一步强化和扩大实践教育活动的影响。

3.保障机制。

①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所包括的舆论气氛、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校园精神等与课堂教学文化一起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宗旨和定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亲切近人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良好的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二是要积极弘扬学校精神,倡导好学、笃行的校风,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广泛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融合校园活动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等群体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第一,确保活动的思想性,坚持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弘扬主旋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第二,提高活动的艺术性,始终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③建立合力育人协同机制。将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还必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学工部、校团委、思想政治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要协同合作,统筹好各类实践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以上部门还应该建立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脱节或重复问题,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7

关键词:文明生态视域;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

一、文明生态视域下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应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号召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其中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明生态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师队伍实力有待提高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里面重要的内容,它的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而生态文明道德理论有很多全新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需要重新进行自主学习。但很多教师平时的工作和事务繁忙,留给他们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造成了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有不少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足,教学经验也缺乏。

(二)高校缺乏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

高校没有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当作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学业课程来对待,没有设置专门的学业课程,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设置这门课程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足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态道德学习的时候,也需要加强生态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的环节存在问题,忽略了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能力的培训,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在一起,高校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成效也大打折扣。一方面,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的投入很大,且很多学校没有举办相关生态教育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很难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难以让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生态文明道德实践事业。

三、文明生态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在文明生态视域下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校加大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将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通过整理后,以广播、校报、学习资料的形式在校园内传播,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无时无刻轻便地了解有关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第二,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第三,高校需要更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把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目标更加的明确化,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质量和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环保意识的目标。

(二)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培训课程

高校要通过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教材和学习资料的编制,以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将设置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课程顺利地实施下去。一要编撰教材。组织相关教师对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编撰成册,在学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培训的课堂上作为教材和参考资料。二要设计科学的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课程安排计划。高校在设置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课程的同时,要合理地把这门课程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课表之中,既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生态文明道德有关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在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同时选送教师参加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课程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授课能力和经验。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和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都是需要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进行的。首先,学校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维护工作,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其次,学校加大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园广播、生态文明讲座、黑板报和论文的征集、演讲等方法,营造良好的参加生态文明实践的氛围。通过熏陶,更加自觉的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此外,高校可开展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校对于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同时感受到自身实践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在这过程,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做到细致化,让学生在参加低碳环保课余活动的时候,把校园生态文明和总的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对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和走到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实践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行动起来

第一,高校呼吁学生每周开展低碳生活,把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带到教室和宿舍,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同时达到了环保的效果。第二,学校食堂开展更广泛的“光盘”行动,同时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把环保节能的生活理念植入到自己的内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用餐习惯。第三,学校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的环保活动,如植树节多种几棵树,世界水日少用一个小时的水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身边可以行动起来的低碳环保的活动,自家提高自我的环保意识,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质量。

(五)号召家庭和社会齐努力,让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全民化

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在整个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庭和社会是大学生们必须要接触的环境。家庭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直接来源,所以家庭要做到与校一致。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最后要工作的地方,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法治,这是生态道德教育获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普及生态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大学生深同感受,主动参与生态社会的实践活动,实现自我价值,践行生态保护思想。

参考文献:

[1]戚志枫.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探究[J].教师,2014(35):5-6.

[2]齐爱花.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92-93.

[3]肖贵.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强化建议论述[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2).

校园环保活动范文8

 

长期以来,我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发展,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的必要关注,形成了一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自然”的惯性,从而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受重视。直至自然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方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才开始觉悟,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于是,环境保护、环境道德、生态道德成为了政府、学校、社会的话题,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提出各种环境保护方案、举办环境工作会议,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从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拯救自然。同时,高校也轰轰烈烈地开展绿色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宣传,但是效果还不显著,实效性不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环境道德行为不尽人意,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道德对象。面对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生态道德教育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发挥大学生在缓解生态危机上的积极作用,为人类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举办大型生态教育主题活动,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利用特殊事件、特殊纪念日等,举办大型的生态教育主题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环保意识,强化生态道德意识。   1.开展生态环境特殊纪念日大型活动,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生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性格特点尤其明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利用现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将此充分运用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公益团体的力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时刻把培养具有强烈生态道德意识的现代人作为首要目标。各种特殊的节日、纪念日中就蕴藏着十分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6.5世界地球日、3.12植树节、爱鸟周、5.31世界无烟日、4.22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由于纪念日每年都要经历,因此,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活动月、论坛、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定期对大学生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加深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2.以特殊生态事件为契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特殊纪念日是定期的,时效性比较长,而特殊事件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事情,时效性比较短暂,具有针对性。以特殊生态事件为契机而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主题性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   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世界在关注北京,更加关注北京的比赛环境和生活环境,此时的北京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在这种特殊的时期里,“绿色奥运”的主题更加鲜明,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恰当时机,把所有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绿色行动。2008年度“拜耳青年环境特使”、“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的启动是支持北京“绿色奥运”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逐渐提高的宣告,它以“绿色奥运,节能减排”为主题,在上海、北京、重庆、杭州四个城市同步进行。2008年度的“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评选活动也在同期开展,通过环保议案征选和生态营等形式,聚集青年人群,推广环保意识。通过这种竞选形式的大型主题活动,可以鼓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道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高校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进行推进式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修身、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书画、征文、演讲、摄影、主题海报设计、生态科普知识、环保科技作品设计等比赛,开展清扫白色垃圾、植绿护绿,创建“和谐绿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二、利用网络载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以爆炸式的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网络普及较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为广泛,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   1.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宣传校园绿色文化   网络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建立一个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性特点,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生态道德教育主页和生态道德教育题材的FLASH动画,开辟网上专题教育,通过网上聊天室、E-Mail等形象生动的方式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请一批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家、环保工作者等通过QQ聊天、专家解答等形式。创造出更多符合大学生需要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案,吸引更多的学生浏览该网站,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生态道德教育在更多范围内、更有效地实行。   2.把绿色理念融入网络游戏,弘扬绿色精神   网络的功能除了浏览信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娱乐,网络游戏的娱乐性和新奇性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网民。目前的大部分网络游戏多以暴力为主,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若能将绿色理念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去,把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有一举两得之效果。例如目前已经开发了的“QQ幻想”网络游戏,在植树节即将到来的时刻,在游戏内植树,还举办了“与春天女神的亲密接触”、“绿色行动上海亲身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学生游戏者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接触,对提高生态道德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网络绿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绿色导向。但目前此类网络游戏依然比较少,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应该加紧开发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软件和数据库,开发出更多融入绿色理念的游戏软件,使绿色教育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把绿色理念转换为生态道德,弘扬绿色精神,最终实现生态道德实践行为的转化。#p#分页标题#e#   另外,还可以建立专业的网络交流平台。如“济溪论坛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CEF)中国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发展研讨会”的专业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分享和信息交流,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环保社团与国际的交流,使绿色观念和生态道德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文化素养。   三、以环保社团为载体,建设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高校环保社团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大学生环保社团为主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宣传介绍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相关法规以及环境政策,在活动开展和组织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作用,以局部影响整体,从而提高全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目的则在于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这就需要为大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创造机会,提供渠道和途径,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化到生态道德实践中去,各类环保社团就是推动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实践生态道德的重要力量。可见,环保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对生态道德教育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大学生环保社团已经成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践行生态道德的第二课堂。   加快“第二课堂——环保社团”的建设成为了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随着清华大学绿色协会的成立,全国各大高校的环保社团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如东北大学的“绿色先锋”环保社团、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首都经贸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地质大学环保协会、中国人民大学环保总队、华南师范大学的绿色文明社团、扬州大学的绿行社、石河子大学的绿色希望文学社、江西财经大学的绿派社、中山大学的环保协会等,都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以保护环境,传播环保思想,宣传环境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社团。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的自发性、自愿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这种自主式的生态行动更利于把生态道德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德,成为一种优秀的素质。大学生除了自发组织环保社团以外,还以环保社团作为媒介,紧跟时展的步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和生态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环保社团还借助社会环保社团和政府的力量开展环保科普行动、生态城乡行、建设各类公益林、生态文明记者行、绿色天使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真实地体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扩大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加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反思生态问题,提高生态道德觉悟,从内心深处形成生态道德,养成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到来,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国际环保部门、政府部门、社会、学校都在为环境保护、缓解生态危机而努力,他们通过媒体的力量,进行环保宣传和环境道德宣传,以此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仅靠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对年青一代的教育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年青一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生态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