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管理范例

项目教学管理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1

(1)计划管理缺乏。

院系教学管理随意性大,往往都是依据学校的会议部署、文件要求抓教学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拟定教学工作计划,或者拟定了工作计划,但脱离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前瞻性不强。岗位目标管理机制未建立,教师抱有一亩三分地思想,认为做好教案上好课即可,而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兴趣不浓。

(2).执行力低下。

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教师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岗位聘任制还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竞争性和人员流动性,造成客观上难以管理,院校领导对教师能调动管理资源不多,难于构建威慑与权威,再加上督查机制乏力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造成管理效率低,执行不到位,管理目标被迫变异成设想而难以实现。

(3).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院系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尚未健全,二级分配大多依据职称、职务,忽视业绩、能力。许多教师不满现有的教学工作报酬,渴求得到更多的收入,但没有增收渠道,职业满足感不强,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不多,工作积极性不高。

2加强系部管理的措施

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完善推广的PDCA质量管理方法:即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是要经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修正)四个阶段,并按照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PDCA是这四个阶段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PDCA循环也叫戴明环),其主要内容是:1、P(plan)计划,制定目标、任务以及活动规划。2、D(Do)执行计划,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3、C(check)检查,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查,明确明确效果,找出问题。4、A(act)修正,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PDCA质量管理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质量管理要遵循科学程序,并按这个程序不断循环,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这种方法已经在工程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经工程实践证明十分有效。能否将这种管理方法应用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本文作者认为教学管理也要追求教学质量,有着明确的质量的目标;教学管理过程也是一个质量控制过程,应当遵循科学的程序,应有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也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而这些与PD-CA质量管理方法的宗旨是一致,是可以借用的。当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师生,一方面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相当多的教师往往碍于情面,不敢大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教学管理中处理利益诉求方面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他们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情感需求,更需要得到同事的认同,针对师生的激励方式应当更具多样性,更注重情感层面;这两方面都应当综合考虑。本文作者针对教学管理的特点,大胆运用PDCA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工作计划清晰化,任务分工有责任感。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安排,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防止责任不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通过建立这样的既有长计划也有短安排周详的工作计划制度,实行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师的全局观念,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有力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二是工作交流经常化,任务执行有压力感。每天开展一次教学督导,检查教师上课情况,院系行政人员每天下班级随机听一节课,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及时整改,并填好督导情况表;每周召开一次教学例会,每位教师晒晒自己的成绩单,交流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并由院系领导进行点评;每月进行一次绩效考评,通报公布一个月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单月的绩效工资;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组织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督导、教师比拼、学生评价,形成教师相互比照,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形成无形压力,大大提高执行力。三是工作成绩数字化,任务完成有成就感。建立科学的业绩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量化指标,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认真对照各项工作计划,综合考量全年的任务完成情况,既有任务完成好的加分项,也有督导中发现问题的扣分项。建立合理的创优激励机制,对及时完成任务、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及教书育人形象良好的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表彰、评先评优,营造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2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管理会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管理会计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谋划未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让学生直接置身于模拟的“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场景中,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探索,学生参与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后期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核算技能类课程相比,“管理会计”课程,更侧重于能动地利用有关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通过项目法教学,将复杂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可以逐一解决的项目,化整体为部分,由学生唱“主角”,亲力亲为,实际操作。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逐步理解和把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于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发挥个人特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由教师从旁指导、引领。教师在对“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烂熟于心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项目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在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教师通过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极大提高了教学和教科研水平,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项目教学法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会计”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可以看成一个大的项目,每一章、每一节又可以分成为若干个小的项目,非常适合项目教学。

(一)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项目,学生接收任务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贴合实际的项目,并预先布置给学生。学生接收了项目任务后,可以提前进行预习、预热。例如,“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混合成本分解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个混合成本分解的项目,要求学生以三种不同的分解方法,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回归直线法,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提前将该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把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以一个班级30人为例,每组5人,共6个小组。其中每两个小组用一种分解方法,实施该项目。分组时,注意男女搭配,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在每个小组里,由学生自己推选出一个“项目经理”,负责该项目组的全部安排和项目实施。学生接收到任务后,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可以预先进行项目的熟悉、梳理。

(二)课中,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师生共同评价

课中,由担任“项目经理”的学生,对整个项目小组的人员进行分工。分工时,教师也可从旁协助。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项目分工。心思细腻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数据的处理;绘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图形的绘制;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项目的最终汇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协作,教师发挥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及时答疑解惑。各个项目小组完成各自的项目后,将以“高低点法”分解混合成本的两组;以“散布图法”分解混合成本的两组;以“回归直线法”分解混合成本的两组,先进行两两比较。接着再将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由学生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对三种方法的具体处理步骤、优缺点、适用范围等作进一步的阐述。

(三)课后,学生及时反馈项目,教师适当总结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3

1.1项目管理及其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引导:

在资源和要求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设计出来对活动进行组织,就产生了项目。项目有很多的特点,例如:唯一性,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所以项目具有唯一性;一次性,项目一旦得到实施,在完成了以后,项目就完结了;周期性,项目有其正常的存在周期,从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到开发,实施,完成这个项目,项目的生命周期就结束了;风险性,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有一些风险存在,所以在要尽量减小风险。在有限的资源下,项目管理可以优化管理方法,对项目中的所有工作进行进行合理的安排,对项目从启动到完成进行全程的指导,进行动态管理。项目管理对项目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与普通管理部门比较起来,项目管理更加关注全局,是一种相对更加安全独立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之间对于管理效果的差距对于教学管理起着标杆性的作用,是项目管理可以成功应用在学校教学管理运用的基础理论。

1.2项目管理是教学管理管理的生长点:

学校管理虽然可以学习项目管理,但是毕竟学校不同于企业,所以项目管理在学校中可以立足的前提就是证明项目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是一个生长点,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和特点都是项目管理可以运用在学校的基础。每一个高职院校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而教学管理目标就是项目管理进入高职院校的基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任务就是引导教学管理进行实践,对教学管理进行文化和技能方面的培养,使教学管理在实践中各方面的能力慢慢提高,这也是高职院校与普通常日制高校的区别,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虽然也要提高教学管理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会花很多精力。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是分开来进行的,正符合项目管理中的模块化方法。高职院校中的各种课程就是项目管理的各种模块,方便灵活管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资源具有多样性,人力资源多样化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一个项目的管理需要对各种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分配。高职院校中,专职和兼职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师的分别都为项目管理提供了足够分配的优秀资源。

2项目管理在教学管理管理中的切入点

之前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了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管理中有着生长点,但是要真正的引入项目管理,还需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2.1目的和方法的差距:

目的是项目进行的动力所在,方法则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实际行动。在项目管理中,虽然目标总是确定的,但是实现方法是多样的。在选择实现项目的方法时,目标项目特性是我们主要考虑的,与此同时,方法也确定了项目。高职院校的对教学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标杆,指导办学方向,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进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一般都是培养具有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技术性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普通的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要求教学管理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应用水平。高职院校的培养教学管理方法主要都是从普通高校中学习而来的,与其教学管理目标有差异,这也为项目管理进入高职院校提供了切入点。

2.2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方式的不配合:

在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管理方式之间,断层情况普遍存在,在高职教育中,理论指导明确,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主张技能和理论的协调发展,一直进步,但是,实际上,高职院校中,实践操作总是在获得学位证明上。功夫都花在了理论学习上,所以导致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方式出现断层,不能有效配合。正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轨这一现状普遍的存在给了项目管理切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管理的切入点。

3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操作方法

确立项目,运作项目,评估项目是项目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主要的操作点。

3.1确立项目:

要将项目管理运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管理中,首先要改变学校的管理模式,项目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我们要确立好项目。在确立项目时,不能受到学位的影响,对正在进行的课程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原始化,然后以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为基础,一个目标确定一个项目,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管理目标。

3.2运作项目:

将项目管理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管理中看中了一点就是项目管理对于资源优化利用的能力,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在项目的运转中,对项目的目标,责任,和权力要明确分配,明确项目实施团队的价值观,上下通力合作,使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且富有竞争力。

3.3评估项目:

当前的社会,做事不仅要追求高效,还要学会反省自身,所以项目评估就显得极其必要,项目管理有其明确的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灵活的。所以教学管理能否自由的得到全方位提升是项目评估的主要依据。

4结束语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0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引入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诸多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在很多教育教学项目的管理上仍然以线下人工管理为主,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也就造成了项目管理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工作效率低下,很难做到对教育教学管理项目的实时监控。所以,开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并使其得到良好的应用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即基于B/S模式,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其应用加以阐述。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开发主要立足在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之上,即通过对项目申请者、评审者以及管理者的相关需求加以分析后,为其构建一个层次相对清晰的功能模块,从而使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接受系统的有效管理。并且通过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整个高职院校的项目进度情况、资源分配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诸多信息加以管理,使各个项目负责人都能够全面地了解到自己所负责的项目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掌握不同项目的实际审核情况,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动建档,方便日后的管理与查询工作。可以用图1来具体阐述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来讲:校级的管理模块,其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与管理校园信息的、管理教研项目、管理用户信息、管理项目申报的诸多事项、管理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查询历史项目等等。该功能模块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办公软件的依赖程度,创建出了更加便捷的项目管理路径,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教育教学项目的实际发展进程,为后期教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院级的管理模块,其主要功能模块主要包括项目申报、中检、结题,历史查询,信息修改等等,根本作用在于面向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如项目申报教师。由项目申报教师登陆到该功能模块之上进行相关信息的申报,再由各个学院的领导登陆到功能模块之上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审核,并且结合该线路的实际类型予以分类管理,建立相对应的过程管理档案,从而使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更加地科学化、规范化。而该功能模块的应用,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实际的工作效率;专家的评审模块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管理系统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专家评审功能模块能够为申报材料做出最为客观的评价,能够给予项目评审过程有效的建议,有助于形成教学项目评价机制。尤其是传统的教研项目评价机制更侧重于对结果评价,以至于项目负责人与评审专家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会,即便是立项存在问题,项目负责人自身也无从知晓,更加不知道要如何进行改进。而专家评审模块的出现与应用恰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意见反馈功能、匿名评审功能的增加,使得会议评价成为专家评价的主体平台,为专家与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形成了良好的评价机制。在整个过程中专家则被赋予了项目评审的责任,并且还要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与建议。

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使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体系,其主要包括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如图2所示)。其中表现层主要是为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则是为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业务的全部逻辑功能;最底层数据访问层则主要是为业务逻辑层服务。

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基本参数:该系统采取WindowsXP以上的操作系统,服务器使用WindowsServer2003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使用SQLServer2005,CPU的主频大于2.6G赫兹,内存大于4GB,JSP+Html5+CSS则是主要的开发语言。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需要访问SQLServer数据库,可以使用Java数据库连接技术与数据库相连接,虽然这种连接方法相对较为便捷,但是因为自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连接文件,所以需要的连接响应时间相对较差,在资源的占用率上也相对较高,以至于数据库本身的管理效率相对低下。为此,笔者建议采取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即在系统本身的配制文件之中写入数据库的连接参数,从而使数据库进行有效的连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占用效率。因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是面向外网访问的一种Web应用软件,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以防止遭受恶意攻击问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用户登录身份的验证工作,使所有的使用用户其操作权限都能够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切忌在操作过程中用户不得绕过身份验证这一流程而直接访问到程序中,甚至是操作程序;第二,要做好用户输入信息的验证工作,防止恶意信息的输入。也就是话说要对用户的输入信息加以控制,确保用户所输入的信息都是合法有效的,对那些不合法的恶意信息要予以屏蔽;第三,动态拼装SQL语句不得使用,在实际操作上应该使用参数化的SQL语句加以查询存取;第四,可使用MDS加密算法做好日常加密工作,不要将用户名以及用户信息直接输入到数据库之中予以保存;第五,为服务器建立软硬件防火墙,阻止恶意访问问题的出现。

4结束语

基于B/S模式开发设计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二级学院之间所发生的重复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项目的管理效率,还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今后应该加强对教育教学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更好地扩展系统的实际功能,使其能够实现项目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从而真正地使校园走进数字化、智能化,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宵宏.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6).

[2]骆晶晶,叶义成,曹楷,胡南燕,刘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实训管理系统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1).

[3]王瑾.基于B/S模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12).

[4]秦?,史晓楠.《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Python语言为教学语言[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02).

[5]李洪昌,周磊.基于PythonDjango框架的多媒体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8,(02).

[6]吕绍鑫.项目管理系统在高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06):33.

[7]黎家鸣.基于网络数据库的艺术类高校项目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04):24.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5

1项目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生长点

1.1项目管理及其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引导:

在有限的资源下,项目管理可以优化管理方法,对项目中的所有工作进行进行合理的安排,对项目从启动到完成进行全程的指导,进行动态管理。项目管理对项目资源进行合理安排,与普通管理部门比较起来,项目管理更加关注全局,是一种相对更加安全独立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之间对于管理效果的差距对于教学管理起着标杆性的作用,是项目管理可以成功应用在学校教学管理运用的基础理论。

1.2项目管理是教学管理管理的生长点:

学校管理虽然可以学习项目管理,但是毕竟学校不同于企业,所以项目管理在学校中可以立足的前提就是证明项目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是一个生长点,而高校的教学管理方法和特点都是项目管理可以运用在学校的基础。每一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而教学管理目标就是项目管理进入高校的基础。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就是引导教学管理进行实践,对教学管理进行文化和技能方面的培养,使教学管理在实践中各方面的能力慢慢提高,这也是高校与普通常日制高校的区别,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虽然也要提高教学管理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会花很多精力。高校中,教学管理是分开来进行的,正符合项目管理中的模块化方法。高校中的各种课程就是项目管理的各种模块,方便灵活管理。除此之外,高校中的教师资源具有多样性,人力资源多样化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一个项目的管理需要对各种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分配。高校中,专职和兼职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师的分别都为项目管理提供了足够分配的优秀资源。

2项目管理在教学管理管理中的切入点

之前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了项目管理在高校的教学管理管理中有着生长点,但是要真正的引入项目管理,还需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

2.1目的和方法的差距:

目的是项目进行的动力所在,方法则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实际行动。在项目管理中,虽然目标总是确定的,但是实现方法是多样的。在选择实现项目的方法时,目标项目特性是我们主要考虑的,与此同时,方法也确定了项目。高校的对教学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的标杆,指导办学方向,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进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一般都是培养具有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技术性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普通的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要求教学管理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应用水平。高校的培养教学管理方法主要都是从普通高校中学习而来的,与其教学管理目标有差异,这也为项目管理进入高校提供了切入点。

2.2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方式的不配合:

在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管理方式之间,断层情况普遍存在,在高职教育中,理论指导明确,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主张技能和理论的协调发展,一直进步,但是,实际上,高校中,实践操作总是在获得学位证明上。功夫都花在了理论学习上,所以导致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方式出现断层,不能有效配合。正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轨这一现状普遍的存在给了项目管理切入高校教学管理管理的切入点。

3项目管理在高校中的实际操作方法

确立项目,运作项目,评估项目是项目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主要的操作点。

3.1确立项目:

要将项目管理运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管理中,首先要改变学校的管理模式,项目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我们要确立好项目。在确立项目时,不能受到学位的影响,对正在进行的课程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原始化,然后以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为基础,一个目标确定一个项目,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管理目标。

3.2运作项目:

将项目管理应用到高校的教学管理管理中看中了一点就是项目管理对于资源优化利用的能力,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在项目的运转中,对项目的目标,责任,和权力要明确分配,明确项目实施团队的价值观,上下通力合作,使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并且富有竞争力。

3.3评估项目:

当前的社会,做事不仅要追求高效,还要学会反省自身,所以项目评估就显得极其必要,项目管理有其明确的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是灵活的。所以教学管理能否自由的得到全方位提升是项目评估的主要依据。

4结束语

在高校中实施项目管理是为了更好服务教学管理,项目管理帮助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项目管理在高校中运行也是有要求的,对于体验性的教学管理是不适用的。但是对于注重结果和过程的高校,是可行的。

作者:许宏良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困境与出路

1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了大众教育的新时期。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陡然崛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段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必会拥有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处于稳固上升的阶段,但是总体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巨大的困境与难题。其中教学质量问题一直阻挡着民办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道路,破除前方障碍首先应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从实际工作来看,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教学工作永远都是其办学的重中之重,其中教学管理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维护民办高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保障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就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然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民办高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教学管理工作是边缘。这其实是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工作的错误认识。笔者认为,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前提条件。为了提升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适应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超越式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许多民办高校长期以来受“重教学、轻管理”思想的影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目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普遍的突出问题:

2.1民办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一直以来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人认为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一项简单的、机械劳动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谁都可以做这项工作,并不需要对其投入过多目光。在这种定式思维指导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思路和方式也变得非常机械化,其主动性与创新性也逐渐被消耗殆尽,时间一长,自然就产生了惰性,对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职业倦怠,缺乏提升自我价值的动力。此外,当前,“民办高校均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学校由于在忙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基础性建设,而根本没有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问题。一些学校甚至仍然在忙于应付国家对办学基本条件的审核,满足于加强硬件投入确保在上级的各项检查中能顺利通关。”民办高校发展尚不完善,且急于追逐能与公办学校抗衡的表面工程,片面追求“看得见”的办学效果、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却忽视了实现这些工程必须要依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知道,没有人才再好的理念和规划都无法落实。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要由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来加以管理,而恰恰好多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说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对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2.2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差:

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存在,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有效性以及提高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队伍的“流出”。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排课、计算课酬、社会实践、落实教学计划、管理日常教学、考试、管理学籍以及学生成就、实验室等。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繁杂琐碎,因此,要求管理人员认真细致,但是,由于此项工作很难量化,工作做的再好也看不到具体的结果。此外,许多民办高校由于经费不足,没有聘请足够的教师,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有时候还需负责一定程度的教学工作,以至于教学管理人员不堪重负。再加上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远不如教师,这使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心理失衡而转岗或流失。二是教学管理队伍的“流入”。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流入途径比较单一,而且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民办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学管理人员有不少是“关系户”。教学管理队伍中有不少人是托关系进入工作岗位的。如此一来,流入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良莠不齐,有可能严重影响学院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众多关系户的出现会导致学校的人事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甚至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这更是加大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2.3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偏低: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的重视不足,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准入标准也偏低,此外,伴随着“关系户”的加入,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与此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队伍缺少培训、学习、进修等相应的提升激励措施。如在培训管理制度方面,由于缺少培训计划、经费,多数教学管理人员只是接受过简单的岗前培训或者短期业务知识培训,没有办法系统学习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但“目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由于缺少成体系的岗位培训制度,导致很多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低下,制约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实行。”此外,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结构也不尽合理。“虽然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成员的素质,尽可能地完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机构等,但就目前而言,仍存在着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中鲜少有真正从事教学管理研究或相关专业的人,大部分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管理培训,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认识和研究。总而言之,民办高职教学管理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建设发展。

3加强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以上这些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3.1转变观念,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提高对建设教学管理队伍重要性的认识。民办高职院校应当重新审视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看法,要从根本上改变轻视教学管理的旧观念。在选拔教学管理人才上提高门槛,从学历、专业上提出要求。学校各级领导都应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并且积极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校、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积极采取具体措施,切实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坏境、人际环境与个人发展机会,满足教学管理人员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需求。

3.2创新机制,稳定教学管理队伍: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依赖于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而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设立教学管理岗位津贴。教学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学校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职称晋级制度。学校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对于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并具有相当管理教学经验的员工和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中取得了相当成绩的员工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与肯定。第三,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岗位的量化工作,采用全方位评估的方式,从各个角度考评被考核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对考核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使教学管理队伍保持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并时刻吸引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彻底解决教学管理人才流失问题。

3.3加大投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民办高校应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针对目前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应多形式、分层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从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针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要建立岗前培训制度,让新上岗的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程序及注意的事项,掌握必要的教学管理知识和方法,尽早适应工作岗位;同时要制订学历提升进修计划,鼓励教学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在职进修高层次学历,使他们的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要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让教学管理人员听取同行、专家的讲座,或到其它高校考察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及能力。总之,“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各类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民办高校才能在新世纪的要求下,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使学校获得长远发展。

作者:赵晓娟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

一、我国高校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时间段的选择问题

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时间段是保障高校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前提。但是就目前高校课程安排来看,由于教室等方面资源的限制性,计算机专业课程安排并不十分集中,且不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表安排又有所不同,再加上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程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在实际的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型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实验室预约学习分布出现明显的峰谷段现象,给开放型实验室教学管理及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1.2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型教学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

在我国高校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指导是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在实际的高校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科研任务以及教学任务繁重或者是教师私人事务等方面原因的存在,多数教师并不倾向于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学习的效果。

1.3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型教学学生行为的约束问题

我国高校实验室开放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硬性的学习条件,即为其提供可供实践操作和学习的计算机设备及资源,而学习效果则最终取决于学生的“软性”条件,即其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及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二、有效解决我国高校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问题的相关策略

为有效解决我国高校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高校在实施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2.1合理规划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时间段

在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时间段的规划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要合理调节高峰时间段以及低谷时间段的学生计算机实验室预约学习。为解决该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课程表的合理规划与安排,尽量将部分专业的课程安排集中在上午或者是下午、晚上等某一个集中的时间段,以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实验室学习时间段;另一方面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安排,将计算机专业分为不同的部分,分别规定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及预约学习时间段,以有效调节高峰期和低谷期的人流分布。

2.2加强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指导教师的选派

在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指导教师选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选派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即选用高年级计算机理论及操作能力较为扎实的学生作为兼职指导老师,以便于在学生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以分担全职计算机教师在课余时间段承担的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指导的压力,有效缓解其教学指导及教学时间、任务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较好的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果。

2.3制定规范性计算机实验室学生行为约束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在实施开放型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制定完善的学生行为约束制度,具体包括:一是制定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在计算机实验室开放阶段,只允许进入校园内部网络,限制外网的开放,以有效约束学生其它网上娱乐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计算机网络登录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网上行为的约束和管理;三是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室监督及学生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实验室行为的管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考核,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开放型实验室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三、结语

综合上述可知,多数高校开始探索开放型计算机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以更好的提升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开放型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作者:李洪刚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一、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已是如今各高校都注重的问题。学校在教学开展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制度,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及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及综合实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2.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高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队伍在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理念、师资培养以及学校条件的最大化利用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建设决定着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队伍与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3.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的中心目标,也是高校教学的重点任务,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管理都影响着高校对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提升高校人才教学质量,学校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提升,而这些举措的实施者与策划人便是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任务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视,一些教授及专家加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其中一些年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队伍加入教学管理团队中,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得到了有效的扩充,这对高校的教学建设及自身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以及高校教学竞争压力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相应的滞后性,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1.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组成的劣势分析

现阶段,各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类是工作已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较年长的管理者,这部分的管理者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思维以及教学理念等都非常了解,同时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教学管理责任心,但是他们的教学管理思维以及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之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难以改变,同时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学习与应用,难以跟上时展的脚步,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模式;另一类型教学管理队伍便是由本科及研究生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组成,他们一部分是从教学工作逐渐转变为管理工作,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肩负着教学管理任务,这一类型人员通常都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及专业水平,懂得一些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该部分管理者的教学管理知识深入度欠缺,不利于现代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以上的教学管理组成外,还有近年来招聘的应届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他们具有非常活跃的思维以及改革意识,同时有丰富的现代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刚走出校门,工作经验有限,其教学管理经验缺乏。

2.教学管理队伍的地位不高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重视校园师资力量的建设,对教师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等方面都比较优越,但校园教学管理队伍并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在很多人眼中,校园教学管理队伍的日常工作只是对学校课程的安排、考试的管理以及校园制度等进行相应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管理队伍在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及不可或缺性。同时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视性不足,导致教学管理成员的综合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教学管理队伍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地位。

3.教学管理队伍日常琐碎事务影响导致其创新意识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日常工作仅限于对课程的排列以及校园秩序的管理等一些琐碎的事物上,这些日常工作占据了管理人员的大部分精力与时间,导致管理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缺乏对相应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低下。大多数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习惯依赖于制度的条框,只限于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对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知识进行革新,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措施研究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

在现代教育中,各高校的管理层人员应重视对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与规划,明确教学管理团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对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日常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对其日后的工作进行预测,之后对高校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完善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最后再由教导处等管理相关部门,组成符合学校发展要求与发展规定的教育管理团队、实现教学管理。

2.加强教学管理团队培训教育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等都有着快速的更新与发展,各高校应紧跟时展的步伐,每隔一段时间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外出交流、进修学习的培训。例如,请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校园讲座,指派相应管理人员进入各培训班学习管理知识,以及参加各种与管理相呼应的交流会等,使各个教学管理人员能够紧跟社会信息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教育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不断推进本校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3.采取激励手段提升管理团队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管理团队的工作积极性。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教学管理硬件设施的建设,使高校教学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受硬件设施的阻碍与影响,工作水平得以正常发挥;其次,学校还可以加大教学管理岗位的津贴设置,该津贴随着校园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而变化,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增加管理人员的收入,缩减一线教师与其之间的收入距离,同时还能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另外,学校还应设置合理的、完善的管理考核制度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及成果进行有效管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方式相结合,注重工作效率的评判,优胜劣汰;最后,采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奖励政策,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竞争氛围,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团队队伍建设质量。

4.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逐渐显露,这便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创建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各管理人员依照教育模式及教育规律对现阶段校园内的校情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提升各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对校园的最优化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教学氛围。因此,各高校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从而不断促进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学校综合教学质量。

作者:杨丽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

一、教学管理中需要梳理的几个问题

1.统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认识的问题

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普遍不长,有的甚至刚刚起步,要结合民办高校实际探索特色发展之路还很艰难。具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的数量明显不足,高层次人才缺少,专任教师队伍尚未成熟,教师科研意识薄弱,学科专业发展的优势尚不明显。在这一现状下,我们首先要改变对“转型发展”的认识,培养技能型人才并不是只与高职院校相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指出,“健全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衔接贯通机制,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灵活办学的体制和机制,因此,在国家提出“转型发展”的契机下,更应该借助这样的“改革东风”,顺势而上,统一思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发展。

2.统一“个性化发展”认识的问题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任何个体都具有不同智力,如果能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能带动其他智力因素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型教育中也要统一思想,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应用型教育更要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化培养。

3.统一“多元质量观”认识的问题

树立多元质量观,不同的学校应当建立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多元质量观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多地应考虑到在实施个性化培养时,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为依托,打破专业壁垒,努力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个性和特色鲜明,从而实施多样化的学习评价。

二、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需求

1.教学管理中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

在民办高校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总结现有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现状,我们认为,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还不够,表述表达过于笼统。作为民办高校,与一些本科院校很难区分,同时又易与高职类院校混淆。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要求为依据,培养规格及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分析为依据。

2.教学管理中对课程体系的研究

纵观民办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没有突破学科导向的束缚。现有课程体系较多沿用了学术性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缺少系统性综合训练。课程体系应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能力要求相一致,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管理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结合社会对民办高校人才需求的诉求,我们发现,民办高校在培养途径、教学模式、培养方法等方面,基本套用老高校的模式,未能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民办高校要考虑教学评价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教学管理中对实践教学资源的研究

民办高校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要考虑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通过各种途径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

三、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

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改革浪潮和面临的种种壁垒之下,如何实现知识、能力和结构共同发展的应用型目标,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既要求高校要保留自身的优势和传统,也要求高校有一个动态发展的环境,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内涵式发展要做到如下几个侧重点:

1.侧重于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民办高校不同于老牌公办高校,应走具有特色发展的道路,因此,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发展,在学科专业过程中寻找“错位发展”,如:建立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评议的专业设置体制,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的体制,建立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制等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推动二级学院积极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及重点支柱产业,立足区域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遴选学科方向,组建团队,整合资源,联合行业产业,汇聚创新要素,搭建平台载体,推进合作共建;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好学科专业布局,遴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专业进行综合改革,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促进民办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重组与改革,使之再作用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重新找准产业切入点,合理调整学科专业。

2.侧重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往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着理论知识不如老牌公办高校,动手能力不如高职学生这样的尴尬局面。民办高校应对二级学院加强宏观指导,结合自身条件,通过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着手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以技术逻辑体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对接行业标准、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等等,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教学工作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探索建立实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比例、行业标准、权重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在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强调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带动教材、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综合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尽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

3.侧重于优化产教融合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企业参与提出了具体意见。民办高校面临政策出台、政府支持、企业保障的新局面,因此,努力开辟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渠道,积极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多样化合作,构建完善多元化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合作育人新机制,是民办高校特色创新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须手段。民办高校要树立校企合作的理念,争取企业积极参与教学;同时,学校要善于开拓市场,服务企业需求,实现校企双赢局面;第三,学校通过采取措施,支持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科技攻关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最后,在教学管理模式上,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企业标准引进教学、企业评价引进教学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合作,使学校的发展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相互衔接。同时,民办高校内部可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对有转化潜力的项目重点孵化,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是在转型时期教学理念下发展形成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起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指标、新体系。老牌公办高校的经验我们需要汲取,但是不是所有的模式都适合各种性质的高校发展。由此,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应探寻有特色的、多样化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现今,民办高校教学工作统一加快了步伐,把发展重点放在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制度创新上来,造就了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采用错位竞争、凝聚特色的方法,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步探索有利于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作者:王蔷馨 单位:三江学院教务处

第六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研究

一、高校教学管理岗位的性质

教学是任何一所大学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是指依据学校教育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好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正常教学秩序的有力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这些工作简单的归纳为排课、学籍、考务三大块,主要表现为:(1)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过程管理与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2)学科、专业、课程管理;(3)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在教学行为管理上必须“严”,在教学要求管理上必须“实”;对每一项教学工作任务的确定,都需层层把关、环环相扣、跟踪到底、务求实效;在教学评价管理上必须“快”,过程管理中必须“控”,务必坚持多层面的实时跟踪监控。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直接从事一线教学,这项工作的服务职能决定了这一岗位的辅助性、被动性等特点,因此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以引起足够的重视,“重教学,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校发展过程中在引进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伴随着引进人才的家属的入职,另有刚毕业留校的硕士生、本科生,导致目前高校中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产生一种在教职工群体中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即只有那些上不了讲台、做不了科研的人才去搞管理,如此以来制约了教学管理工作目标的有效实现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再者,许多高校处于这一岗位的人员不仅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更缺少必要的成就激励机制,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置于工作中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最常见的是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近年来,随着学校扩招、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专业方向逐步细化、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加上各种形式的检查评估接踵而至,致使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不但内容复杂繁重,而且头绪繁多,事无巨细而必亲躬,稍有疏忽,便有可能被校方认定为教学事故,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必然要经常的绷紧神经而加剧心理压力,在业绩考核中经常个人价值经常未受尊重,各方面都屡屡受挫,尤其是职级和待遇上难以被组织认可得以晋升。应该明确的是,教学管理人员在主观上必须树立为教学服务的大局意识,因此要求具体工作中能尽责而无怨,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尊照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优化组合各项教学资源,最大发挥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在服务与提升教学水平中的作用,让广大师生满意是广大教学管理人员分内职责,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实践操作中忙而不乱,以维系教学工作平稳长足发展。高校教师多为高学历或高职称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且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仍极为普遍,因为科研水平是学校整体水平的一个非常突出而重要的表征,这使得许多教师具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须尽可能的提供周全而满意的服务,因为具有科研经历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他们能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其关联领域的研究进展溶于课堂教学中,极有可能使枯燥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这方面看,教学管理人员的热忱服务将有利于一线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不像中小学老师那样需要坐班,凡关联教学的文件通知,均需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地传递给一线教师,使其知悉学校的教学动态与要求,将心比心的热忱服务,换来一线教师的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积极配合,何乐而不为呢?再者,教学管理人员虽不是院系党政主要领导,但在生活上对一线教师身心健康及家庭困难的关心,缓解其后顾之忧,可以用真心换得一线教师们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作为高校教育培养的直接产品,大学生毕业时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用人单位的市场选择,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直观参考,没有好的毕业生,也就意味着以后入学的生源质量会随之下降,况且我国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早已实施全面收费,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学校。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早已成为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许多学生对教学管理制度理解不透、领会不深,也会加大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的难度从而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更需热情为学生做好各项教学咨询、提醒与警示等服务工作,放下作为管理人员的架子,以平等而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耐心听取他们所反映的教学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掌握他们对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看法,及时汇报、反馈给主管领导或一线教师,将各种可能的“冲突”化解于萌芽状态,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与“教”的氛围,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根据以上阐述的高校教学管理岗位的性质,在岗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较高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质、崇高的敬业精神与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和法律、法规指导下,教学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深刻领会教学管理文件的精神实质,而且需要知悉教学管理程序的各个环节和掌握每一节点的具体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管理的毕业资格审核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该项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每届毕业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及学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全面核查每个毕业生的课程成绩与学位授予资格,保证其课程成绩的合理性和学位授予的有效性,对于不具备毕业资格和不能授予学位的学生,要实事求是陈述理由,并上报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有殊情况的学生(如学籍异动、延期、双学位、转专业、有处分)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依归区别对待、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教学管理工作繁重而琐碎,但每个环节都可能关联教学责任事故而不容忽视,这就需要这一岗位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爱岗敬业,同时还得热心、细心和耐心。对待新的教学管理信息、教学动态传达给师生服务要热心;对待课表的编排、试卷的审核、考试的安排等工作要细心;对待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疑惑解答要耐心。只有具备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教学管理人员才会踏实的工作、任劳任怨,乐于为广大师生解决繁琐细节的实际问题,从而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高校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才会存在潜在性。如在期末考试的安排中,不在集中时间安排同一专业或年级的两场考试,以给学生充足的复习备考时间;在教师的监考编排中,要人性、科学与合理化的安排监考任务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教学管理人员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会牵涉着一些“秘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教学管理过程实施与效果获得的根本保障,从学校各门课程的考试到英语、计算机的国家等级考试,从试卷审核、印刷到装订直至考试成绩的录入,教学管理人员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始终参与其中,只有具备强烈的保密意识与遵章办事,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合格毕业,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2)教学管理人员需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语言文字基础,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需掌握信息化技术。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起草教学管理方面的文件与申请报告,拟制教学管理方面的计划调整书、过程实施与总结报告等,搭建上传下达的沟通桥梁,同时需要及时准确的传递各种信息,反映问题,起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枢纽作用,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较强的文字功底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良好的协调能力可以认为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将各种问题和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之时以及协调、改善与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要使教学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心胸豁达,能及时发现问题,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平衡各种力量,营造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同事之间扯皮拉筋、师生关系呆板而紧张弄得各自身心疲惫,皆非人之所愿,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希望有一个舒心、和谐的学习或工作环境,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努力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环境当成己之责任。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网络信息技术早已融入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当前,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自己特制的教务管理网络系统,因此,教学管理人员懂得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显得日趋重要。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帮助教学专业院、系制定或修改教学计划,同时可网上操作课程设置与安排、考务实施、学籍管理与毕业要求等各个教学管理环节,与传统的手工记录相比,网络软件系统的应用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这也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知识,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适应新时期大学教学管理进程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需要。

作者:邓爱英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七篇: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激励机制问题

一、建设高等教学管理队伍激励体制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为了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队伍应当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自高等教育发展以来,高等教学管理主要采用科层化管理模式,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部门的行政价值取向,重视约束手段,轻视质量控制,导致教师的许多教学活动被条例规章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鉴于此,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明确认识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基础,只有发掘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潜能,激励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才能构建充满探索性的教学情境。

二、高等教学管理队伍激励体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时效性差

在激励系统的运作过程中,时间是最有效的稳定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的潜力。但是,当前高等教学管理队伍激励体制不重视激励的时效性。通常,职能部门只有在年终或固定时间,才会表彰、奖励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错过了最佳的激励时间,弱化了激励机制的效果,对教师取得成绩的效价和期望值产生负面影响。

2.过度重视物质奖励

高校加强对教师的物质奖励,体现出对知识价值和人才价值的重视,但过度重视物质激励,也使得高校管理工作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影响,把教师的不同需求单一化,片面强调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容易造成少数教师物质欲望膨胀。虽然物质需求是必要的,但仅凭物质激励无法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所以高校管理者应当在物质奖励的同时,强化精神层面的满足,加强教师的自我评价。

三、构建灵活多样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激励机制

1.符合高校教师的多种需求

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建立在人们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只有正确分析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才能正确定位激励机制的起点,采取更恰当的激励方式,以满足教师的需要。首先,高校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影响,认识到教师改善待遇、提升物质的需求,并保证激励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公平性,真正落实激励机制的效率优先和按劳分配原则,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为教师提供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其次,高校应认识到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加强激励机制的民主参与性,促进教师更新知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满足教师的自我需求,通过强化激励机制的认同感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2.完善表彰奖惩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当根据教师对高校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奖项,通过奖励优秀教师、宣传先进的教学方法等形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开阔教师的视野。此外,高校还应结合职称评定,加强教学队伍激励机制的稳定性,加强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力度,把奖励制度与具体岗位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工作的知识层次和特点,以表彰奖惩的形式,在指标上适当倾斜,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作者:孙苏奎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第八篇:高校作曲理论课程设置现状及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一、作曲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作曲理论课程一直是我国近几十年大家非常热议的一个话题,为何如此热门,笔者从历年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发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的工作岗位,都需要不断运用到作曲理论知识和技能,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范围极其广泛,涉足面广,具有专业型、普通型、综合型的特征,要在工作岗位中具有“一专多能”的特性。提出这样的目标及要求,追根溯源,与我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及课程密不可分,除必修的声乐、器乐等主专业外,占比重最大的部分还属作曲理论课程,其起到基础铺垫的作用。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就如声乐(器乐)表演艺术家,要诠释好一部音乐作品,需要去了解作品的背景故事、音乐特征等,这样的作品才富有生命力了;再如有些学生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那对作曲理论知识的要求就更好,一是考试必备科目,二是在研究生的学习中作曲理论的知识运用更深一层次,包括对作品的和声、对位分析等。因此,音乐理论水平低就会严重制约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作曲理论课程在整个角色中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作曲理论课程的设置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各大高校的作曲理论课程的设置各不相同,表现出各自为政,独自专行,更有甚者根据师资来设置课程,有什么专业的老师设置什么课程,未能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角度设置课程。不难发现,通俗看这些课程可以从基础性、技术性、理论性三个方面来划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铺垫作用,在课时上也占较大部分,特别是和声学,在课时分布上每周占3课时,总共6学分,它建立在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的基础之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多声部音乐思维及用这种思维能力进行音乐创作。组成和声的单位是和弦,研究和论述各种和弦的性质、连接方法、进行规律、音响效果和艺术价值及它们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是和声学的任务;技术课程则包括,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复调、配器法、钢琴即兴伴奏,其中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依托前面基础课程的建设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原则,熟悉各种曲式的结构程式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而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主要让学生掌握整个历史进程及文化背景等知识,我们把它俗称理论课程。笔者又从国外一些知名院校课程设置来进行了对比,例如:RICE莱斯大学是一所美国综合性学校,其音乐专业分布非常细化,包括:作曲、音乐史、钢琴、声乐、大提琴、长笛、小提琴、贝斯、打击乐、巴松等专业方向,他们共有的基础课程有音乐理论4个学期,音乐史4个学期,而作曲方向还加有和声分析和对位各1学期,作曲8个学期,本科作曲专业研讨8个学期,钢琴8个学期,本科生乐队课程5个学期,作品音乐会。再例如:曼哈顿音乐学院,它是属于专用型音乐院校,当然专业分布跟我国的九大音乐所相同,专业分布也极为细致,笔者同样从作曲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来看,有音乐理论、电子音乐、和声分析、对位、10场作品音乐会等,不难发现他们将作曲理论全都整合在音乐理论中,融合起来进行授课,同时还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研讨。区别与国内的课程,国内的课程更多是各自独立,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偏少的特点,因此需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功能,以适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三、作曲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影响

面对如今这么热议的作曲理论课程话题,为什么终究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1.传统的《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复调》等作曲理论课程相对较独立,没有将这四门课程有机的统一起来;2.教学内容过于强调技法,不能贴近音乐作品的实际情况;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一沉不变;4.理论与实际运用相脱节,无法运用到现实社会中;5.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以上作曲理论课程现存的这些问题,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学管理工作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课程设置管理约束体制不完善的同时,师生评价参差不齐,进而影响老师的教学动力,这样一来老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动力收到一定影响的情况下,教学互动就会相对减少,以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挂科多,学业难以前进等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最终会出现学习困难者,甚至学业警示者,这样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对作曲理论课程的改革构思

从当今普遍的情况来看,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强化优势,特别是在作曲理论课程的改革上,一方面,应当强化传统的“四大件”教学的“宽度”,在传统的《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复调》等作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深入、全面地加入对音乐作品的解析。第二方面,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未来大部分将会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的实际情况,需要音乐教师能够“一专多能”。因此,应当设置作曲综合课程,将传统地“四大件”熔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分析、写作、弹唱、改编、解读与鉴赏音乐的能力,为未来培养全面、复合型音乐人才做好重要的专业基础工作。

五、结语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6

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经济与管理、法规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高级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以职业导向为原则,科学制定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建设,确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从1999年教育部将其列为正式的专业目录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多达300所。然而,在这批院校中约有90%以上属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地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1-2]。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学习基本理论为基础,强调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相关行业,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实现职业教育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体现“应用性”、“行业性”、“实践性”及“创新性”[3]。然而,实现这些特征的重要途径就是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有效地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建设工程项目结合的实践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实践性”、“综合性”[4-5]。在本专业诸多的课程中,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难度可见一斑,它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近十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涉及的安全生产事故、质量事故、成本控制不严格导致的亏损等与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知识缺乏直接相关。尽管这种现象由于当前国家推行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最初的培养阶段着手,即在高等学校的学习阶段重视学生(未来工程管理人员)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掌握,从而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基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深入探讨其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弊端

1.1课程教材选择难

市场上教材的种类繁多,对一般课程而言同一层次的教材部分内容虽有所侧重,但是基本理论相同[6]。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却存在内容体系不统一的问题,表1为当前该课程比较权威的教材的内容对比。因为它的基本理论需要与特定的行业背景结合,而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范畴较广,比如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另外,建设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很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等),不同参与方项目管理的重点和内容不完全一致。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材选择比较复杂,教师应该考虑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及管理的侧重点来选择教材。为了便于分析各版本教材内容的差异,选取了5种典型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材。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论述项目管理组织论的基础上,阐述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风险、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是5种教材基于管理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其中教材1和4主要是站在施工方的角度侧重于施工进度管理;教材2和5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教材3没有明显区分管理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项目不同参与方代表的利益不同,项目管理工作的侧重也不同,但须明确各参与方的共同目标是顺利地完成项目,达到共赢,而不是损害其他参与方的利益,自己独享成果。另外,由于专业的综合性使得教学内容存在交叉及重复的现象。

1.2课程教材内容的重复性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等四个平台,专业课程的知识面广[5]。一般有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施工组织设计等核心课程。同时,工程项目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专业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使得该课程难免与其它课程的内容发生交叉重复。因此,正确处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不同课程的教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比较严重。

1.3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灵魂”,它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目前有关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专业培养计划不科学、实践经费紧张及教学管理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1.3.1专业培养计划不科学

就应用型本科而言,实践教学理应得到重视,更何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一些师范类院校升格为本科后,为了拓展学科门类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但是师资水平极度匮乏,甚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而,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得不放弃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另外,一些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不需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了实践课时,却不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表面上看专业总体的实践课时比例不低,也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加强师资建设,科学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3.2实践经费有限,教学难度大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涉及到各专业、工种的交叉作业,现场的危险源多,易突发安全事故。企业考虑到承担的安全风险过高往往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甚至参观实习,这使得课程实践教学难以付诸行动[7]。因而,有的院校名义上学生都完成了课程实践报告,但是这种实践报告单纯是为了拿到学分,其实根本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或将实习的时间缩短。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少、招生规模太大等原因,这种现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是个案。当前新兴的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避免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因资金的限制而被搁置。

1.3.3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

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对建设工程领域的认识,将建设行业的实习等同于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实习,实习经费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师范类的实习可以集中进行,实习单位的容纳量大也愿意接受。然而,建设工程行业的单位不可能一次性提供几十个实习岗位,而且考虑到人身安全问题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公平,严重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不利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缺少实践能力。另外,缺少有效的实践评价体系。有的高等学校用其它专业课程实践的标准来评价建设工程领域的实践课程,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导致教师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应付学校教学部门的检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如下改革:(1)广选教材;(2)以职业导向为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内容;(3)着力加强实践教学等。

2.1不拘泥于教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通过统计分析历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绝大多数男生从事施工现场管理,而女生主要从事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预算等工作。因此,为了使学生能与工作岗位对接,建议选择基于施工单位管理角度的教材。即使选定了教材,教材的内容并非完全就是上课讲授的内容,章节逻辑、教学侧重点也应根据实际而定。总之,应以选定的教材为主线,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需求,适当参阅多种教材补充相关内容。同时考虑到建设项目管理各岗位的职业要求,应参读新规范、新标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2.2以职业导向为原则,制定教学内容

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中,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关。此外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8]:“要将600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要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应该以职业导向为原则,教学内容应紧密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毕业后参加执业考试。同时针对考虑继续深造的学生,适当扩展基本理论,从而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与其它技术、经济与法规等类课程一并按照企业要求制订教学内容。教学单位负责人借鉴同层次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自身院校的特点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然后,召开各专业课程的教师会议,讨论决定课程的教学大纲、课时计划等,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选择表1教材4,该教材的内容与《施工组织设计》的流水施工、单位组织施工设计重复;若选择表1教材5,教材内容比较多,考虑教学课时的限制,可将合同管理与风险管理等内容安排在《工程合同管理》讲授。另外,另选教材或更新教材版本,各任课教师也应及时交流,保证教学内容不重复。

2.3加强实践教学

2.3.1加强师资建设,制定科学的实践计划

学校对新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采用“内培外引”的模式不断扩充教师队伍,并不断组织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与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邀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教学或不定期安排学术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与前沿工程技术[9]。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将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导权移交教学单位。适当增加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课时,尽量避免公共课占用过多的实践课时,争取开展现场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模拟沙盘等多种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3.2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单位深入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寻求合作,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成立学生实践基地。学校通过政策鼓励校内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建立实践教学的导师制度,严格控制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这样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促使教师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建设虚拟实验室,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的模拟实践教学。例如通过BIM技术建立虚拟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场施工管理,使得学生熟悉施工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等全过程控制。借助“工程项目管理沙盘软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程招投标、项目谈判、签约、合同索赔等全过程。

2.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鉴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的特殊性,通过设立制度激励教师不断尝试教学实践活动的改革。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争取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实践评估。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3结束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一些特大工程项目群日益涌现,这对建设工程领域的管理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新兴学科的工程管理,其基本理论体系也会逐渐完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要从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等多个维度分析,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刘卫东 李丽民 吴江莉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晖,颜朝日,曾庆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3):138-140.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3]任条娟,刘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2):20-22.

[4]宁丰荣.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73-77.

[5]黄丽艳,吴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7):114-118.

[6]张瑞敏,李小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23(4):93-96.

[7]谢琳琳,张原,王幼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0(7):87-89.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7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

1研究背景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围绕教育思想,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1]。教育部针对这场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推出了一系列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措施,以期通过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造就可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优质人才培养是振兴本科教育的核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优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2教改项目实施现状

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等,我国高校正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平台,教改立项可以促使各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优化、培养路径完善等方面做出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高校的综合实力。教改项目研究具有科学实践性强的特征,其可以有效指导教学改革,可以深刻分析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研究经验,并针对核心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机构被定位为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管理人员在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之余,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推进教改项目培育工作,且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也相对有限。教改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重立项轻结题、成果认定模糊、项目成果转化滞后、项目统筹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由此可见,教改项目管理理念更新与管理方法优化是教学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成效将直接决定能否成功构建科学高效的教改项目管理体系。

3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3.1明确归口部门,提供条件保障。高校对校级教改项目申报的重视程度,是争取部级、市级教改项目立项的基础。高校将教务处设为教改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同时培养和起用既有教育学背景又有丰富教育教学研究经验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员。从顶层设计角度,这样有助于完成资源分配等宏观性工作,也有助于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推广,使教书育人真正成为学校的核心工作,还有助于扭转轻教学、重科研的局面,对教师申报教改项目、开展教学研究有积极引导作用。作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强化教改项目管理是高校教改过程的核心。学校领导层应统筹协调各管理部门职责,对教改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明细管理权责,强化院系等二级单位的教改管理,将项目管理纳入院系负责人和院系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2]。院系应面向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配置资源,为教改项目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负责地监督项目进展情况。

3.2规范制定指南。教务处应具有全面把握一流本科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和热点的能力,科学制定选题指南。教改项目申报指南要明确教改项目不同于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应该针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还要把当前国家、区域及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纳入项目指南。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在制定教改项目选题指南时,必须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信息化、创新创业教育”等确定为重点培育方向。还要根据国家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要求,结合教育部有关“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等,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课堂、一流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等确定为重点培育选题,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指引新时代教改项目的培育方向。教务处要结合自身优势,从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通过制定并清晰合理的立项指南,对教改项目的选题内容进行科学引导[2]。同时,可以采取重点项目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暴露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立项,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确保研究目标达成。课程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载体,课程建设探索是教学改革立项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落实“三全育人”,教改立项应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研究有所侧重。要吸取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经验,重点扶持和线上课程建设与实施相关的研究项目,以优化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申请该类型项目时,项目申请人必须拿出明确、可行的改革试验方案,重点对新兴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及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述。

3.3适当下放项目评审权到二级单位,实现项目三级管理。在保证教改项目评审公正性的前提下,增强学院(部门)对一般教改项目评审的灵活性。项目初评由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担任评审专家,项目复评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评审实行回避制和纪委监督制。经个人申报、学院(部门)审核推荐、学校学术委员会邀请专家举行专题会议评审,推荐重点项目立项。同时下放一般项目立项指标数,申报立项和资助额度由二级学院(部门)自行协调确定。简化和规范化项目事项变更处理程序。学校适当下放教改项目选题规划、项目整合、初评、资金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权力,通过项目负责人、院、校“三级管理”的方式提高项目负责人在研究工作中的自由度,激发其积极性,着重发挥院、校在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作用,确保项目建设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学校主要完成宏观政策的制定、指标的下达、引导、复评、管理、立项、绩效考核、成果推广等工作。

3.4项目成果要求向服务学校发展靠拢。项目选题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在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与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领域开展研究。教师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研究内容出发,确立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提炼高质量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案,从而在探索性实践中开辟全新的道路。项目成果应至少包括一项落实教书育人中心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报告,不能只有可量化成果如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教材等。

3.5促进教改项目的业绩认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只有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炼教学成果,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培育、推广和应用,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3]。为了鼓励和促进教师从事教学研究,高校应在政策上将教学研究界定为科研工作,记入教师考评体系。应严把项目结项验收“出口关”,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由学校项目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此外,为促进优秀教改项目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相关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学校和二级单位应协助搞好验收通过的项目相关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大对成果的宣传力度,引导教师脚踏实地地打牢基础、积累经验,为今后申报省部级、部级奖项做好准备。同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外委派学习和校内举办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评先评优、案例推广、培训实训等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实训、实践中提高教改项目研究能力。

4结语

高校应切实发挥教改项目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从顶层设计高度对教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健全教改项目管理体系,规范项目评审过程,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积极促进教学成果转化。高校必须认识到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在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强化教改项目管理,积极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在形式和效果上“两手抓”,确保教改项目的研究质量,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的助力。要确保教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针对性,从机制层面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马海?,王杜春,韩文灏.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6):61-66.

[2]陈贝贝,张艺潇.关于加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8(6):27-29.

项目教学管理范文8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后,学习项目管理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则在学习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等相关知识后,学习项目管理课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以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讲授现代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着重介绍项目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在理论教学中辅助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期末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传统教学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活动围绕教师而展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一节课45分钟时间里,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且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应有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1.2过度偏重理论知识

项目管理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应用型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教材、资料或者专业书籍,讲授项目管理知识,过度偏重传授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仅使用小部分案例,且案例较陈旧,没有及时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实际案例。

1.3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实现学生的认知目标,主张通过知觉、想象和记忆等方式来学习。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如何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效率传递给学生,关注学生对结论的记取,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在教学中设计项目管理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操作能力差。此外,传统的期末考核主要采取试卷形式,注重用卷面成绩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学生往往在考前通过突击复习课本知识,就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卷面成绩,降低了学生自身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源自20世纪8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完全通过教师讲授获得,需要学生在充分利用学习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与协作,主动地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活动应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学习者应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使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设计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项目,由项目引出与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合理设计项目及任务,帮助促进学习过程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项目,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主动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管理教学过程

现代项目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科的崭新领域,项目管理课程中许多知识、技术与工具是在总结工程项目管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比其他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技术性。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亲身投入实践,团队协作,从而满足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阶段:理论学习阶段(课时占2/5)、项目实践阶段(课时占2/5)、理论升华阶段(课时占1/5)。

3.1理论学习阶段

理论学习对于系统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虽然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较高,但是理论教学依然十分重要。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丰富,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项目管理的过程和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教师可以安排大约2/5的课时来开展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课程主要知识点,熟悉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是后续教学的前提条件,也为学生的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3.2项目实践阶段

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3.2.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拟定项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紧扣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提出合理可行的项目。具体而言,设计项目时要把握三项原则:

(1)实用性。选择贴近社会现实的项目,其实施过程与企业实际相似,旨在训练实际技能,例如“XX企业网站建设项目”“XX酒店市场营销策划项目”。

(2)可行性。项目难度适中,切实可行,若难度过高,导致部分学生“望而生畏”,降低积极性,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若难度过低,学生轻而易举完成项目,达不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3)综合性。项目能够融合运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二手书网店开发与推广项目”综合运用了Web开发技术、Java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XX服装企业市场调研项目”综合运用了市场调研知识。

3.2.2成立项目小组

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建立项目团队和合理分工,让学生进入项目角色,真正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与技术,与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同时达到掌握知识、提高项目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班干部和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共同划分小组,成立项目团队,一般约5人一组,尽量保证小组成员兴趣一致,各方面能力优劣互补。小组推选一名沟通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其余学生分别负责1~2个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模块。项目经理负责任务分配、安排进度、检查控制等工作,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3.2.3完成项目任务

教师对项目小组下达阶段性项目任务,项目经理组织实施、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项目任务,从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再汇总讨论,最终集体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项目范围管理这一任务为例,该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项目范围计划、项目范围定义、项目工作分解、项目范围确认和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各个项目小组应结合所承担项目的实际特点,收集相关资料,讨论确定如何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如何进行工作分解结构以及控制范围变更的方法与措施等。当小组遇到困难或者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解决问题。以“XX企业网站建设项目”绘制WBS图为例,当项目小组在工作分解环节无从入手时,教师可讲解生命周期、产出物构成、工作流程、职能部门等分析方法,为项目小组决策提供思路。

3.2.4项目成果汇报

各个项目小组将项目阶段成果制作成PPT,由项目团队中负责该模块的学生结合PPT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项目小组提问,汇报学生回答问题。例如,在项目范围管理这一阶段成果汇报会上,针对项目小组PPT所展示的WBS图,可以质疑其项目范围是否“扩大”或“缩小”;控制项目范围变更措施是否合理等。最后,教师和各项目经理根据汇报内容、答辩情况、PPT制作美观度等分别进行评分,形成该阶段成果的评价。

3.3理论升华阶段

经过实践锻炼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管理各类技术工具及适用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点评,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强调项目管理各阶段的重点和薄弱点,各种项目管理技术与工具在实践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而提高学生项目管理的水平。

4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实训环节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应设计符合教学特点的考核方式,可考虑采用过程考核、项目成果评价和期末理论测试三种考核结果累加得到学生最终成绩,具体如下:

(1)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项目成果评价。主要通过验收各个阶段项目成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例如项目成本计划的经济合理性,项目进度控制的技术可行性等,考核学生知识建构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期末理论测试。综合考查学生对项目管理九大知识模块、项目管理过程和基本理论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单独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的多层次评定形式,具体权重由教师确定。为了尽可能达到公平公正,考核评分标准应详细设计,并在课程教学初期就公布出来,做到人人知晓,从而客观、公正、有依据地有效考核。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