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范例

现代生命科学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1

关键词:茶文化;生命科学概论;高校思政

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生命科学概论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属于人文类学科,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基于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科学视角来认识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思政教学中,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时代性。

1关于茶文化与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联系

1.1茶文化的概念

茶是劳动生产物,属于生物学中的品类,茶文化是一种通过以茶作为载体,进行各种人文艺术传播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蕴含着我国茶艺与民族精神的结合。将茶文化融入到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了解生命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从茶的历史文化、营养功效等多方面学习,深入到科学饮茶、健康品茶的学习中,使学生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促进茶道养生、创新思维的科学素养。

1.2生命科学概论

课程的主要内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从微观到宏观,强化营养、克隆、健康、环境,体现生命素养,是一门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物质基础入门,衍射到对生命活动研究的通识选修课。学生通过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的学习,对生产、生活、科研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加入茶文化元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有更进一步的清晰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茶文化的实践学习中,加强他们对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1.3茶文化与生命科学概论的关系

在我国,茶文化并不仅仅只是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随着我国现代茶叶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茶叶的药理作用也被陆续开发出来,如减肥、降压、强心等。因此,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1.3.1传统茶学与现代生物科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我国茶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需要,将现代生物科学与传统茶学有效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推进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将茶文化加入到开展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对与茶文化相关的茶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何科学制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1.3.2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普通的种茶、饮茶就能够称之为“茶文化”,还必须要有文化内涵的熏陶。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是我国现代科技发展下的新概念课程,将茶文化融入到开展生命科学概念课程的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进一步碰撞,有利于让学生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有机结合的美好品德。

2茶文化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促进作用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文化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融入茶文化的教学,对于大学生思政教学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引导学生建立思想政治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千篇一律的讲解不仅无法让学生能够有所领悟,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反感心理,从而导致思政教学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意识也不断提升,然而,由于传统的思政教学过于笼统,且毫无新意,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时候,能够巧妙运用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充满创新发展的教学课堂上去学习、吸取有价值的内容。茶文化作为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生命科学作为我国现代人文科学的先进文化,本质上都能够为当前的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当这两种文化紧密结合,发生碰撞后所产生的教学反应,也为当前思政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新鲜的教学思路;

2.1.2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思政教育的话题往往离不开日常生活,同时它又偏向于理论化内容,因此,很多学生刚开始进行思政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感觉到困顿,对思政内容的吸收犹如“看天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要巧设课堂教案,目前,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称得上是较为典型的传统文化代表,将其融入到生命科学概论的思政教学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打破以往传统思政教育带给学生的局限性,加上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结合,融入其时代性、科学性的内容,以创新实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生活实践,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建立思政文化意识,促进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效果的不断提高。

2.2推动学生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工作

总体来看,很多教师在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受到教育体系的影响,往往更偏向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甚微。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基于对生命科学概论的理论理解上,进一步以亲身经验去感受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制茶、饮茶、品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生命科学概论的内涵,融入科学、健康的茶文化,继而更好地推动对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同时也能够突显出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吸引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学习思政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这个时代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3茶文化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3.1发挥传统茶文化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文化引导作用

首先,在进行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程概念有基本的认知,奠定学生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了解,为学生结合茶文化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上对人类生命科学史、生物学有一定的认识,只有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命特征、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前沿发展,才能真正明白“生命诚可贵”的真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巩固基本的科学素养,经过长此以往的学习树立科学人文的美好精神;其次,教师适当结合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将传统茶文化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利用传统茶文化中的中庸、和谐等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对看待生命科学能够具备“云淡风轻”的见解,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能够养成戒骄戒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针对性地融入传统茶文化的实践教学,将传统茶文化应用到课程思政教学中,例如“如何科学、健康地饮茶”、“如何正确认识茶的成分及营养功效”,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实际运营,去达到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实际的茶文化操作中,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科学观念,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亲身实践中去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提高学习效果,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外在的高尚行为。

3.2展现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需要将这些精神内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从而发挥精神内涵的育人效果。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应用到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需要不断发挥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鼓励教师在开展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之前,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深度的学习与认识,“吃透”茶文化的内在文化及其不精神内涵,将“茶科学”的内容融入到课程的思政教学中,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例如,向学生介绍“茶树育种”的科学种植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认识“茶”植物具备独特性、唯一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倡导和谐生态共同发展的科学理念。

第二,高校要积极针对传统茶文化内容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让教师亲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学会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茶文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营造茶文化的浓厚氛围;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去感受茶文化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师要能够将精神内涵与实际教学案例融合在一起,使茶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见解;

第三,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例如借助网络平台,观看与品茶、沏茶有关的视频,又或者参与社会上的茶社交流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获取与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由此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将茶文化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授课时,有效推进学生更好地去领会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在茶文化方面的造诣,加深学生对茶文化魅力的印象。

3.3积极宣传茶文化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为了将传统茶文化与生命科学更好地进行融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工作,我们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和生命科学的深入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将茶文化与生命科学进行有机结合。为此,可以参考以下途径:

3.3.1利用校园文化对传统茶文化和生命科学进行宣传,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诸如“茶与健康”“教你健康饮茶”“茶叶知识科普宣传”等话题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收到茶文化与生命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知识,并在实践的学习应用中,对自然生物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饮茶中培养出修身养性的品德,增强他们对茶药理功效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课程专业的学习信心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3.3.2高校可以举办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相关的活动,例如:采茶体验活动、品茶活动、制茶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茶文化科学研究的魅力,同时也能够由小集大,从茶文化上升到对生命科学文化的领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更多与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库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其科学品茶的健康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面貌。

3.3.3教师在开展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结合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茶文化宣传,例如,在学习《绿茶的生命科学导论》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绿茶的功效和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强对健康生活的重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3.4关注茶文化与生命科学的知识融合,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思政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结合传统茶文化,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关注对学生素质提升的培养。首先,高校要对教师进行茶文化与生命科学融合的相关培训,充分认识到茶文化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课程思政教学中;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茶社到校园进行“茶科学”的讲座,激发教师对传统茶文化在生命科学概论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灵感;最后,鼓励教师参加茶文化有关的活动,结合当前时代下的科学茶文化,从而在课程教学中,以自身魅力去感染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政品德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姗姗.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研究[J].山西青年,2019(15):46.

[2]王明磊.传统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9(02):116.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2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重文化而轻科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会读文识字不等于掌握了科技知识,没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就是新时期的文盲。而科学素质的提高不同于扫除文盲,学习者自身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并拥有一定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应该从年轻一代抓起。我国的教育是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的,文理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别很大。为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我国高等院校参考国外的教育模式纷纷开展了大学通识教育。其目的就是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具有的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特点以及专业性、专一性、技能性的特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有很强的一致性,如果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现代生命科学是近半个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及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不仅成为众多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而且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解决阻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疑难杂症等问题必须依赖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掌握部分生物基础知识的高校各专业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通识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并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在学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认知社会和自然的同时提高思辨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条件下,有效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能从年轻一代开始快速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现状

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课在美国开展较早,并有了成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可观的开课规模。目前,在诸多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科学类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此,香港及台湾地区也是如此,其在较长时间都处在文化较为开放的环境,积累了较多经验,且生命科学就是通识教育选修课划定的重要范畴之一。我国教育界是近年来才接受和认同通将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等生物学课程,为满足非生物类专业读者的需求,不同类型的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程及科普读物等被编写和出版。但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在非生物专业学生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部分高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教学团队的教学方向等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认为这就是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还有些高校为片面追求学生就业率,干脆直接把学生比较感兴趣或者社会急需的学科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他们完全把通识教育当成了提高就业率和吸引生源的方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国家发展与稳定角度出发,将通识教育理念与公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高结合起来构建生命科学通识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特点,调整教学目标

由于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对基础和普适性课程基本原理及方法的学习是通识教育常采用的策略。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把与公民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基本常识等内容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来实现,但不应把过多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发现、发明及国家层面上的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变形”地灌输给学生。建议将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针对与生命科学关联性较远的文科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其课程目标可以设置为通过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如何和谐相处,在增强科学世界观基础上树立现代健康意识,通过改善知识结构和拓展知识面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针对与生命科学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理工科专业学生,在其已经掌握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基础上,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并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培养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尤其是使他们认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并有意识地综合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利于其成长并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对于生物学基础层次不同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的文理科学生,在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以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与生活、工作过程具有紧密联系的生命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提高科学素质。并且还要使相关生命科学知识系统化、层次化,以利于学生吸收、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面对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方向、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可以适当讲解,但仍应以增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实践中,部分高校已有不少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可供选择开设的课程很多,比如:生物学与人类文明、应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疾病与保健、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性科学与性教育、遗传与优生、生理心理学、生物学前沿、遗传与健康、生物科学技术及实验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更推崇前三个教学内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后有针对性地传输给学生。总体来说,通过丰富生活常识和专业知识,有选择地多模式地开展生命科学通识课程,能在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渴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科学素质。

(三)激发学习兴趣与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并重

教师不应仅限于教授书本框定的知识,更应帮学生树立多学科知识交叉撞击所形成的现代科学观。在此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视野、科学素养和洞察能力,从而完善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同等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诠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科学相关问题时被触发,教学方法本身又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革新。比如:依据教学目标开展相关内容的科普系列讲座;通过交流研讨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加播放揭示生命奥秘和展现生命丰富多彩的可视化影像材料。辅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枯燥、乏味、陌生的生命科学理念、技术原理、操作过程以及生命进化过程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四)评价考核方法多样化

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多层面、多方式和多标准,重视对综合素质与综合知识运用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程度。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推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可参考的方式除了期中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外,还可以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另外,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和自然常识也可作为讨论的题目,以课堂交流、随堂提问、社会焦点问题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可行性操作方式等作为平时成绩。

四、展望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和国民素质越来越与之不适应。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合理,价值观念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大学生自杀人数不断攀升,有资料显示,偶有自杀想法的约占25%,经常有此想法的7%[1],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2]。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其实是生命的困顿问题,应以全新的思维,按照生命内在需要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1.1生命化教育应注重生命的自然性和整体性

张文质先生指?,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不重复难以穷尽的个体,始终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3],人的生命既具有社会性,又具自然性,在教育时既要顺其自然,又不要放任自然,使学生具有生命本能的同时,又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有健康的体格,又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再者应注重生命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生命化教育应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把教育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处于主动激活状态,朝着健康向上的具有创造性的发展。

1.2生命化教育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的原点,也是学生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在人的一生之中,少受疾病的困扰。生命化健康教育是将生命教育有机去结合到学生健康教育中去,生命化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主要内容,健康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化健康教育是在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受教育对象相关行动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2生命化理念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2.1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跨越

什么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最需要,什么问题是学生最迫切解决的?应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些学生不懂得化解大学时期的各种压力,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由此导致自杀、他杀、伤害、?走等生命事件频繁发生,心理健康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我们讨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与适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增强处置心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都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

2.2性和性心理可作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青春期是学生时代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面临生理与心理问题最为频繁的时期,它决定一个人能否体现生命奥秘和建立时生命的责任意识。性与生殖健康是大学生最感兴趣、最迫切要求了解的知识,90%的大学生希望所在的学校开设专门的性心理健康课程并愿意接受专门的性健康教育[4],把它作为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青春期是青年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期,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恋爱婚姻观等十分重要。

2.3生命化理念下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在执行卫计委、教育部和全国爱委会《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构造以心理学知识为主体,以生命科学和医学知识为源泉,以社会学知识,伦理学知识和管理学等知识群为发展、改革教学内容。将主体学科和相关学科进行整合,构成生命化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应以心理学知识为主,相关学科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生命科学既是一门古老科学,也是新兴的科学。因为凡涉及生命现象的科学都属于生命科学,它涉及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医学。随着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一个以基因为基础的生命科学正逐步树立。现代医学依托生命科学,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全部破解,一个全新的医学知识体系将构建在生命科学的殿堂之上。心理健康教育以生命科学为源泉,以医学知识为主体,医学知识尤其是性医学对青年人是一个神奇的领域,医学知识科学普及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自杀”,是对生命的漠视,在高校常有发生,建立三级预防,形成防控网络,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其度过危机,有效防上悲剧的发生。

2.4以“微时代”为契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

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具有即时互动、内容简洁、信息共享、彰显个性的特点,现已成为人们发表个人见解、沟通思想、分享情感体验的主要平台,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5]。教育工作者在这种“大数据”“微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冲击,要因势利导,将网络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分辨能力,掌握主导权;建立“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络精品课程”等方式正面引领学生,以全新的思维构造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3生命化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实施保障

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应重视学生的生命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支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创新意识。现在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应以学校的高学历,高职称,知识面广,有教学经历的心理导师和医务人员为主。以及其他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体育学等学科的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要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②组合利用学校的资源:一是教师资源,发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运动学等学科热心于学生健康教育的优秀教师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开设相关学科,通识类的健康教育和有关健康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他们以博学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以及学习、生活的背景,自然亲和力好,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可[6]。二是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实验室、图书馆、网络平台,开设课程网站、专题网站等健康教育知识和信息,通过微信、微?、QQ、邮件、短信、热线等方式进行交流,指导、随访、跟踪有问题的学生,以延伸课堂教育;③创建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环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具有教育的内涵,学生健康教育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环境教育分为自然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学校的建设设计,功能布局和绿化都要有人性化,体现人物合一,积极向上的主题,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他的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是随意安排的”。因此,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校园呈现着人文的情愫。

参考文献

[1]廖碧珠.青年学生健康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版社,2008,25

[2]章明明,杨铁凡等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版社2010-230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6:2-3

[4]霍蓉,尚云,欧阳慧蓉.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3):17-21

[5]魏军锋,“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24(7):231-232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4

近些年来,由于生命科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促使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物学》教材不断改版,新教材中增加了不少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进展。但出于课程体制的改革,使《医学生物学》课程的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给师生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科学地编写教学大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教学大纲中明确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熟悉的内容及一般了解的内容范围。教师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学期授课计划。同时将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教学的目的意图,在学习中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这样既可保证在课程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不断扩招,使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向大众化的教育模式过渡。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型向实用型的转变,加上课程体制的改革使《医学生物学》课程计划时数的大幅减少,使教师的教学面临着挑战。所以,教师必须大胆地改变和摒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选取临床典型病例,结合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作更深刻的思考与探讨。我们的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记录、学生提问记录等收集整理与教学大纲相关案例,应用于PBL教学,引导自学后讲清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对于要求学生一般性了解的内容,教师只作概要性介绍,主要安排学生自学,同时提出自学要求。有关本门学科的新成就和新进展则要求教师共同收集积累与教学相关音像多媒体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既可保证在课程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把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也能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新进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教师在授课中也适当地结合临床介绍一些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以素质教育思想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及管理,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使教师从老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加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缓解课程计划时数大幅减少的矛盾,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还便于课后重现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国家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优秀人才来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其具备相当的生命科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教研室通过对多年积累实验参考资料的整理,形成了可操作的实验内容体系,笔者在实验教学中,既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也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扩展、延伸和深化,使实践性教学在应有的高度和层次上得到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通过完善全面、公正的考核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五、收集反馈信息,促进教学改革

通过收集、分析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合理化的建议,甚至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地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教学内容,以期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核心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一是坚持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讲授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弄清难点内容。二是坚持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制度,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可学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讲课艺术,还可及时地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补救。三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年轻教师能迅速成长起来,能适应高等教育工作发展趋势,能胜任教学工作。四是坚持在学生中设立教学信息员和学生座谈会制度,在师生之间形成信息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和试卷分析,了解学生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改革。

六、总结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5

(一)上好第一次课

微生物学是大学生接触生命科学领域比较早的一门课程。第一次课是全书的绪论,也是学生进入课程的第一印象,对以后的学习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尝试:首先,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与康熙帝继承帝位有什么关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难治疗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认识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将同学的兴趣及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过程将不断解决这些提出的问题。其次,以微生物领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为主线,讲述微生物的诞生及科学家所起的重要。比如强调巴斯德的开创性工作:否定自生学说、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学说的过程,巴斯德如何对待传统观念,建立细菌学说。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脍炙人口。狂犬病一旦发作,致死率几乎100%。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体内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即后来的减毒疫苗)给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这里同样可以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巴斯德为什么犹豫以后,才给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样做了这个实验后应用到患者身上?同学们会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师总结并点评。巴斯德主要担心的是他的所谓疫苗的安全性,但当时没有其他办法。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现代疫苗的研究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疗效和安全实验。首先在动物体内实验,然后在临床上实验,经过一、二、三期临床阶段实验才可能广泛应用于普通患者。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类似埃博拉病毒这种重大传染病发生时,经特批可能缩短一些时间。讲到科赫,主要强调科赫定律的产生以及科赫实验室的团队力量。科赫定律(Koch’spostulate)在当前的流行病学的病原体确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而团队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另外,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的贡献。比如汤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获得国际上的盛誉,让同 学们为自己的国家自豪。最后,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比如2009年课程教学过程中,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2010年教学过程中,全球禽流感爆发等。对这些现象同学们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容易激发起同学究其所以然的学习动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首先适当介绍当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比如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PLOSONE等学术杂志关于细胞结构、碳素循环、进化的进展等有关本课程介绍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让同学们觉得科学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这样有同学就会去查阅,增加新的知识。又如学到了病毒这一章,EV71(肠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disease),这是现实生活当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同学们学习到正链RNA病毒的相关知识,就觉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对课程统筹安排,同学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学。比如显微镜的相关知识,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比较难懂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要重点介绍,比如病毒的相关知识,补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又与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非常感兴趣。

三、多种途径强化学习

(一)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微生物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等联系比较多,尤其与生物化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注重相关知识的回顾,让同学逐步清楚学科是联系的,各有侧重。这样也可以推动对其他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其次注意课程内容前后的联系,比如绪论中讲到科赫定律,在讲到病毒的时候,SARS病毒的确认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再次讲解,同学们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学安排上也能够前后呼应。

(二)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板书已经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纲及提醒的作用。现在课堂教学要用好多媒体(PPT)及视频教学。好的PPT可以节省课堂很多板书的时间,增加信息量。尤其对于实行三学期教学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而好的视频不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最成功的是选取了豪斯医生(Dr.House)的一集内容,该集是讲述豪斯医生如何分析婴儿感染哪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并对症下药。在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影片出现过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称?抗生素为什么会滥用?病原传播的途径是什么?有的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说,老师,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识,很形象直观,简直是豪斯医生和医院的所有人在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教师的问题让我们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三)与科研工作相联系

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注意课本与实际科研的联系。比如我们目前从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环境中菌的分离纯化、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当讲到这些方面,可以介绍科研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体会,让同学们认识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测,反而因此想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冲动。我们积极协助并指导有能力的同学开展科研活动。比如每年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活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我们都给同学在相关领域提出指导性意见。生命科学学院及我们自己的课题组也有相应的创新项目供同学申请。

(四)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

目前可以通过很多交流途径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通了博客,设立了专门的课程信箱,利用课程网站介绍最新的知识,等等,使大多数同学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课前精心准备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人类从发现DNA并将其作为遗传信息的来源和阐明DNA分子的双螺旋性质,到组装人类基因组序列的过程中,生物信息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些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1]。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信息学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教学中愈发重要。近年来,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设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03年就在多个本科专业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中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同时,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教学中增设了生物信息学。由此,形成了本科、研究生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体系,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生物信息学人才,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让准备从事生物学或者医学职业的学生需要对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加深学习,但生物信息学本身发展快速,这为本科生物信息学课程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仍然需要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3]。在长期生物信息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实践并总结经验,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多个方面需要加强,如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课堂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编程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1线上线下相结合

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即教师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来扩大端口的访问,提高教学质量以及降低与传统教学相关的成本。线上教学可以采取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模式[4],前者是指使用异步通信工具(例如电子邮件)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学习的桥梁,异步教学允许教师和学生在方便的时候进行交流;同步教学是指利用同步技术(例如网络广播、聊天室、音频和视频等)而进行的近似于面对面、实时的教学策略,比如现在多采用腾讯会议、钉钉、超星直播和QQ群屏幕共享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线上教学可通过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和提高学习体验来改变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在疫情席卷全球的环境下,我国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减少人员流动,大部分高校都采取线上教学,做到了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为师生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全球各地人们交流学习的机会,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师生在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时的交流。线上教学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有部分缺点,传统的线下教学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教学方法。在线下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行为(如表扬、征求意见、幽默、自我表露等)和非语言行为(如身体接近、触摸、眼神接触、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线上教学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做其他事情,教师也很难发现,如果在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可及时纠正这类同学的行为。线上教学发展迅速,有自身的优缺点,它无法全部替代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应该相互结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更大地提升。

2注重学生课堂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生物学教学领域具有无足轻重的地位。但今天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很难相信,在五十多年前生物信息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台式计算机还只是一个模型,DNA还不能被测序。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强大的计算机以及更好处理生物信息学的数据软件的兴起,DNA测序和分析变得更容易[5]。生物信息学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学中产生的大量生物学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处理和分析、解释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以掌握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等。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出发,促使学生掌握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信息学主要采取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老师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操作实践为一体,实现课堂“讲学练”[6]。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老师安排了五个实验,包括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浏览、检索、相似性搜索和序列比对,DNA序列分析,蛋白质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等。老师在课堂讲完实验理论,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操作,出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将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因为生物信息学课程需要大量上机操作,注重学生课堂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计算机编程在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生命科学研究者依靠生物信息学研究者来帮助他们分析大数据,在处理这些大数据时,需要了解如何格式化和解析它们,更重要的是需要编写可以连接现有应用软件的计算机脚本以及处理数据流程时需要编写相关算法程序。生物信息学研究者必须应用没有图形界面的软件工具,在高功率的计算机集群中实现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中等以上的编程技能,并且熟悉LINUX操作系统。此外,生物信息学研究者还帮助进行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大数据无处不在,对生物计算技能的需求意味着生命科学研究者要么自己编程并掌握生物信息学工具的使用,要么聘请专家帮助他们分析。如果生命科学研究者能够自己处理分析数据,科研将会更加便捷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讲授部分LINUX和R语言的相关知识。笔者选取一些使用R语言编写的简短程序,在课堂给学生讲解原理后,学生自己按照步骤实现整个程序的编写和运行。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程序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后期学习计算机编程知识的兴趣,也为以后成为一个具备全面知识技能的生命科学从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4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中美贸易战升级,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不仅对高校教学产生冲击,而且对本科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这时,部分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对未来充满无尽的迷茫。这种情况下,笔者在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少部分时间结合生物信息学课程特点,给学生讲解需要学习的知识,让同学们了解目前社会中急需的生物信息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北京某公司的生物信息工程师这一岗位,岗位职责是负责肿瘤伴随诊断自动化平台、负责内部研发数据分析及技术支持、负责研发产品的说明书撰写及专利撰写、负责代码审核、需要掌握R、python,shell任意一门编程语言、能熟练使用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良好的英语学术阅读能力等等,还有其他的加分项,如具备二代测序行业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或生物信息算法开发经验等。通过在课堂给学生讲解企事业单位所需生物信息学人才的要求及待遇,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一个新的认识,提前做准备,弥补当前自身的不足,充分提升今后的就业竞争力。

5讨论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7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创新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对于生物学科这样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发展而言,尤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作为基础人才的储备。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发展迅猛,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先学科[1]。它与分子生物学共同形成了生命科学的语言,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语言[2]。《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相关学科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它也是发展极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它既与理论知识关系密切,同时又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独特之处。实验课程是以现有的理论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所需要的结论。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续,更是发现新知识的最佳途径。但如今的生化实验课程却存在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比如,受传统教学思想的严重影响,实验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较多的理论知识和教师的讲解,少了一些创新性和探究性;验证性实验课内容安排过多,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过于陈旧,与科学研究前沿严重脱节等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自主思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阻碍了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思考及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就需要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生化实验教学中进行实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更好地与科学研究的前沿接轨。

1课程体系的改革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新兴学校,学校致力于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因此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作为理论课程的重要辅助和支撑,我们首先在课程体系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当然,创新的前提是取前人之精华,去前人之糟粕,所以我们仍会延续传统实验教学的优势。比如,与理论课的紧密联系性。作为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重要辅助学科,生化实验课程需要与理论课紧密结合,以达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目的。我们在课程大纲确定初期,会按照理论课程的教授内容及课时进度,对实验课程进行相应的内容设置。同时,为了实验课程能够紧跟科学研究的前沿,每年我们都会与负责教授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优化实验课程大纲,对于其中一些不够完善的实验进行修改或删除,并相应地增加其他更为合理的实验。传统高校的生化实验课程体系单一,通常会配合理论课在一到两学期内完成,集中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4]。一方面学生理论基础较弱,不能完全理解个别综合性实验的原理,只能学习一些基础简单的实验;另一方面,这种课程安排会让学生在低年级时突击接受大量的实验技术,到了高年级,学生真正开始运用所学实验技术完成课题的时候,往往发现由于间隔时间较长,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早已生疏。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相较于传统高校,我们将生化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表1)。从表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生化实验课程设置有着完善的体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将接受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培训。首先我们会在大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安排一门实验理论课《现代生物学基础实验理论》。课程主要涉及到八大类实验技术:离心技术、电泳技术、PCR、测序技术、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免疫技术及模式动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学实验室常规实验技术理论及原理,把握生物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动态;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身边的科学相结合,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经过学习,学生可以在真正的实验课开始之前,对基本的实验原理有所了解,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实验课课堂的学习效率,无需再赘述实验相关的基本知识。随后我们将实验课程设置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初级实验课程与传统高校相近,在大二与理论课同步完成,主要进行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表2列举了部分初级实验内容;中级实验在大三完成,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实验技术完成科研上常用的较复杂的实验项目,如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Bl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蛋白质纯化等,具体课程详见表3。课程进行中会让学生对实验中的某个环节进行自主设计,初步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训练;高级实验安排在大四,会提供一些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独立进行前期文献查找及实验方案设计工作,最后按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课题并提交论文。学生经过这样一系列实验课程的培养,对科研过程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不仅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还逐渐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科研思维体系,为他们今后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人才的目的。

2课程内容的创新

我们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上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摒弃传统高校仍在使用的较为陈旧的实验教材,为学生量身打造实验讲义。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希望能够在培养本科生基本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对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研究激情。另外,我们力争将独立的实验课程串联起来,几次小实验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对科研中常用的复杂实验有所了解并分步掌握。举个例子,蛋白质是生物化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类大分子,关于蛋白质的实验有很多,比如蛋白质的提取、纯化、含量测定、定性及定量检测等等[5]。我们会将蛋白质类的实验集中在几周内进行,从提取开始,每步的产物留存进行下步实验,几周之后,学生最终会利用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将提取纯化后的蛋白质进行半定量检测。除了蛋白质类实验,我们在核酸、脂类、酶类等实验中都会有这样的课程设计。通过一系列实验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不再是零散的和不相关的独立实验,而是一套科研中常用的完整的综合性实验。其次,我们在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方法、仪器、材料等都会尽量采用目前科研中最常用的,这样可以让未来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实验技能,从而更快速地融入科研生活。仍然以蛋白质实验为例,早期的蛋白质电泳所用到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多数需要自行配制,但随着科研服务行业的兴起,目前很多高校及研究所都已经开始使用市售的预制胶,以避免自制凝胶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我们除了会安排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制备PAGE凝胶之外,还会同时为学生提供市售预制胶进行电泳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还能与科研前沿的最新信息和知识接轨。

3课程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述实验原理,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着教材上设计好的实验流程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进行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深度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6]。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首先我们将学生分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7],让学生课下通过讲义、视频、网络等方式和途径自学实验相关内容。组内各成员具有不同分工,分别负责资料收集、实验准备、预实验、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等工作。课上每组代表为大家讲解实验原理并进行演示实验。这种模式可以让实验课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学习效率更高,同时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4考核方式的创新

现代生命科学范文8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现代医疗器械则是这一新兴学科的产品形式。它是工程技术向医学科学渗透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现代文明流行病开始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不是以定性观察、现象归纳为方法学特征的医学本身所能解决的,它必须和以定量观测、系统分析为方法学特征的工程科学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和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才有可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运而生。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是21世纪最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领先科技之一[1]。

1、什么是生物医学工程?

1.1含义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内涵是: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以认识生命运动的“定量”规律,并用以维持、改善、促进人的健康。“生物医学工程”这个词汇蕴含了三个专业领域的相互影响: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研究人类及其他生命现象结构功能的理、工、医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多种工程技术学科向生命科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结果,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基础科学,主要服务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及保健、康复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医学诊断、治疗和信息化管理等问题,为医学提供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医疗装备。

1.2内容与领域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基础研究,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控制、生物效应、生物系统的质量和能量传递、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生物材料学、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各种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等;应用研究,直接为医学服务,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等。后者是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成果直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效果最明显、最迅速,所以特别受医学工程人员和医生的重视。

2课程安排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专项将按照当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发展医疗影像设备、医疗监护系统及设备、肿瘤物理治疗设备等11大类产品,强化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和人工器官、数字化与智能化医疗装备、可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及药物控释载体、医疗监护和远程诊疗系统等领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一方向,我们将设定14次课,分别介绍各项技术产品或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课程设置如下[2]:

1.生物医学工程概况: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概况、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工程分支,以及国内外高校建设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情况。

2.组织工程学: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吸收现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学科的科研精华,在体内或体外构建组织和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医学将走出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新时代。目前组织工程已经成为再生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核心与主要方向。

3.生物材料学: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许多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从事生物材料及制品的开发研究,在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无机和金属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

4.人工器官: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人工器官在临床上的应用,挽救了不少垂危的生命,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目前人工器官的研究和应用已基本遍及人体全身。

5.生物传感器技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物体内或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技术。目前,生物传感器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①向高性能、微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②生化检测的智能化系统;③仿生生物学的发展。

6.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对生物体在细胞、器官和整体等各层面的参数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计算机求解该模型以分析和预测各种条件下生物系统运行的机制和状态。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力学、复杂生物医学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领域,主要采用计算力学、图形图像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对生物医学中的科学问题进行计算机建模和分析。

7.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几乎成为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共同的研究方向。从生物体中获取各种生物医学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易于检测和处理的电信号。

8.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如何将人体有关生理、病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显示为直观的图像、图形方式,或对已有的医学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临床诊断引入了新的概念。

9.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及设备:数字化X射线影像技术现已成为临床诊断的最主要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直接数字化平面X射线影像技术;数字化X射线三维影像技术;低剂量CT、容积CT等。

10.磁共振影像技术及设备:磁共振影像是检测人体解剖、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多因素、多层面和多对比度成像设备。

11.核医学成像技术及设备:核医学成像是对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的体内生化过程成像的装备,是目前能够在临床应用的最主要的分子成像手段。涉及的关键技术:单光子断层成像(SPECT)技术和系统、正电子发射(PET)影像技术和系统、PET与CT融合技术等。

12.数字化超声波成像技术及设备:超声成像设备在四大影像设备中使用最为广泛。目前重点发展技术包括:多波束成像技术、谐波成像技术、多角度复合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电容式微机械超声换能器、彩色超声成像设备系统、数字黑白超声影像设备等。#p#分页标题#e#

13.医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可运载肿瘤标志物分子的特异性抗体、肿瘤治疗药物以及造影剂等新的高效药物(基因)载体;发展纳米尺度的显微探针成像技术;发展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的纳米生物材料;建立用于纳米材料健康与安全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都是当前重点发展方向。

14.康复工程技术:重点发展假肢仿生智能控制技术、低成本假肢矫形、适应不同功能障碍者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控制系统与远程交流、认知功能康复、人工电子耳蜗汉语识别、电子助视、老年人室内安全监护等技术。

3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课程的教学:

3.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并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效率。由于每次课针对的是某项技术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行业动态的介绍,涉及的知识点多且泛,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性强,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和记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课程的整体体系,强调课程知识点和适用性。教学重点清晰,适当补充行业最新动态作为课外知识。课堂授课的重点应放在概念的理解和相关模型的建立。同时,应创造条件充实参观和实验内容,让复杂的理论实物化、形象化、简单化。跟有教学合作基础的医院联系,安排学生到相应科室参观相关设备和操作系统,开展现场教学和尽可能多的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使学生觉得取得临床上的应用成就并不是遥不可及,从而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