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思想范例

现代林业思想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1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林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我国林业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对林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伴随着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各个行业都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林业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脱颖而出,必须对自身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在开展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加强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对经济管理理念、方法、模式、制度等均开展创新,进而从根本上将林业企业综合实力提高。通过开展经济管理模式创新,促进林业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促进林业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面对林业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林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的具体方法。

1林业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和民族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企业获得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措施。特别是林业企业,我国林业企业工作、经营和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这是林业企业的历史性遗留问题,这与林业企业生产经营内容密切相关。传统、陈旧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因此,林业企业更加需要创新。在林业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通过创新来提高林业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原有的林业产业进行发展,并且在这一基础之上增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而提升林业企业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林业企业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对林业企业经济管理实施创新,有利于实现林业企业自身的人本管理。现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倡导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在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林业企业实施经济管理创新实践也会遵循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和原则,这能够从根本上增强林业企业的活力。促进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林业企业需要从生产创造、林业资源开采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在林业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开展创新实践,能够增强林业企业资金、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促使林业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转变造林模式,从传统粗放模式向精细集约模式转变,能够提高林业企业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以及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2林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践的具体方法

2.1强化林业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控制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和大环境下,想要对林业企业经济管理实施创新,必须加强林业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将其作为基础,加强林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以及收益管理,对林业企业财务管理控制进行强化,进而提升林业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实效性以及科学性。在林业企业经济管理传统的过程和模式中,林业企业会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收益来对支出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财务部门和管理人员会对林业企业成本进行严格的核算,进而来实现林业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这种陈旧的内部管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在林业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效率较为低下,财务管理过程面临风险。为了将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降低,必须开展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实施内部改革,要求林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层必须对自身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增强大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将林业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经济管理以及内部管理制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加强林业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工作,保证林业企业资金周转所具有的效率,进而促使林业企业能够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2.2开展信息化经济管理,创新经济管理模式

在开展林业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林业企业经济管理作用提供依据。所以,经济管理制度是基础,要实现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必须对经济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在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对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吸收,还要综合分析林业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从实际出发的重要原则,同时结合林业产业发展趋势和情况,避免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滞后性问题。调整林业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健全柔软化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提高林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开展信息化经济管理,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对人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产生了影响,转变了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所以,林业企业实施经济管理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方式,开展信息化的经济管理工作,构建起现代化、信息化的经济管理体系,通过利用经济管理软件、信息网站等方式提高林业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水平以及质量,打破传统的空间约束、实践限制等,开展更加便捷、简单、高效的经济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经济管理模式,将人为因素影响降到最低,最终实现林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2.3坚持林业企业经济管理技术和理念创新

要实现林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实践,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同时,还要坚持在林业企业生产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投入,实现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经济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所以,林业企业领导层、决策层、管理层要加强与经济管理人员的联系和沟通,明确加强科学技术投入的频率和力度,建立长远的经济管理目标,避免因为创新科学技术而增加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营管理经济压力,促使林业企业稳定、有条不紊地进步和发展,结合林业企业生产和经营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培训以及维护所投入的财务水平和力度,有效地推动林业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实践。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和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近些年来,社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也得到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创新这一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高,我国社会进步以及民族进步均离不开创新,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求林业企业自身也必须不断创新,特别是经济管理工作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林业企业发展,实现林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林业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开展经济管理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栋.创新经济管理实现林业企业经济协调快速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

[2]冯淑娟.新时期林业资金监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财经界,2019(32).

[3]夏超.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9(19).

[4]吴雨豪.现代林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8(05).

[5]蒋慧.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方法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9,(20).

[6]康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34).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2

关键词:林业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创新;策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及国家进步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前提和背景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开展,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来说属于重要的“生命线”。对林业企业来说,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先进管理理念,在人才为重、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全方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激发林业企业职工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养和水平。下面就探讨林业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明确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关系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二者思想价值追求相同,虽然从广义上来看,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建设工作属于两个不同概念,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相同,二者均将塑造职工思想价值追求作为出发点,目的均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在林业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林业企业党务工作人员以及文化建设人员需要通过多彩的方式和形式打造企业文化,包括文化活动、沟通交流、走访慰问、评先选优等,进而明确职工需求,潜移默化的对职工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帮助职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职工创新力和工作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此外,林业企业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思想和新方式,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过程中,林业企业将职工本身作为根本出发点,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寻求新的方向和方式,为企业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二、实现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融合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则需要采取措施真正实现二者相融合。想要实现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相融合就必须要利于良好的传播手段和方法,现如今,新媒体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林业企业必须要结合新的环境和背景,根据自身经营、管理、安全、目标、发展等需求,针对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包括爱好、兴趣、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通过QQ、微博、微信等渠道传播良好的思想意识,开展生动、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实施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林业企业还要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在林业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班组是重要的基层组织,更是林业企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班组组成林业企业整体,同时,林业企业一线职工均集中在班组中。林业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成败和效果均取决于班组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所以,林业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文化建设工作,注重营造和谐、愉快的班组文化氛围,进而塑造健康、积极的林业企业基层文化,组织企业职工开展万众创新活动,鼓励所有职工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学习专业的业务知识,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在林业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来带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进而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

三、找到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结合点

在新的形势下,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及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林业企业外在形象、内在环境、经营哲学、经营理念等等。与此同时,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注重统一林业企业职工自身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规范。所以,必须要结合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实现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结合,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例如,林业企业一线职工工作重复率比较高,并且工作较为繁琐,需要补给职工精神食粮。企业必须要根据自己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以及经济实力,遵循人文关怀的目标,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对职工工作区域环境进行建设,为职工营造明亮、优美的环境。还可以在林业企业职工办公室、过道等地方进行企业文化长廊的设置,对先进典型进行有效宣传,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促使职工能够随时接收到林业企业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够对林业企业文化内涵进行丰富,更可以为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加入新的思想、活力以及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在林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林业企业品牌形象,提高林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林业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注重强化职工对于林业企业文化价值以及品牌价值的认同感,激励职工通过规范自身语言、行为等方式提高林业企业品牌价值,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对林业企业文化进行构建,踏实稳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这二者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不同。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更是做好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林业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全面做好两项工作,为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睿.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与思考[N].科学导报,2018-04-10(B02).

[2]陈铸福,李少佳.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意义及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6):89-90.

[3]郭蕾.试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J].现代国企研究,2018(12):207-208.

[4]甘肃银光集团课题组.新媒体助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传播[J].现代国企研究,2018(11):78-82.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3

 

我们的社会文明现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繁荣生态文化[1]。生态文化将是未来文化的主流,是全社会参与的一项重要工程,而林业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具有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林业发展正在经历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过程,2007年,国家林业局提出了要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2]。生态文化体系构建作为现代林业的三大体系之一成为林业重点工作任务。近年昆明市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林业,提高林业在昆明宜居程度上的贡献率,由此制定了打造“桥头堡’生态高地,大力推进“森林昆明”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林业展览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等生态文化建设措施。昆明生态文化体系经过5年的构建成效显著,其实践经验和今后如何快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的范畴   1.1生态文化、森林文化概念   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1]。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而生态文化体系既是物质文明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更多为精神文明建设,属意识形态。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现代林业的建设起着引领、推动和保证的作用。森林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从属于生态文化。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研究现代林业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研究它的内容,理顺它们的关系,以森林文化为研究主体,可以这样理解,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就要实现现代林业,现代林业必须繁荣生态文化,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森林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又各包含了若干具体内容[3-4],如图1所示。图1是为了便于分析、叙述和理解而绘制。其实生态文化体系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不能将其内容孤立和分割开来看,实际研究和应用中,生态文化体系的概念范畴、功能属性是相互渗透、互相交叉、很难分得清的[3]。例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既发挥着教育传播功能作用,体现精神文化,又提供了物质文化产品、设施,如树木花草、展览馆、标本、多媒体等。因此,图1分类是相对而言的。   1.2昆明市现代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范畴   生态文化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就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出发,将生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培育和引导人们保护生态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环保节能的生产和工作方式,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即把生态文化融入到政府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和个人观念当中[5]。昆明生态文化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围绕“森林城市”建设,把挖掘、弘扬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抓好覆盖广泛的传播教育网,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森林展示展览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加强生态科技、林业信息化建设,健全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工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为加快昆明现代都市林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现状分析   2.1自然地理类型和林业生态系统概况   昆明市位于云南高原中部,地处金沙江、南盘江及珠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之间,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500~2800m。全市土地中,山地、丘陵约占84.91%,平地约占15.09%。全市林业用地124.31万hm2,活立木总蓄积4039.62万m3。森林覆盖率46.05%,林木绿化率52.73%。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降水量为1035mm,年均温14.5℃。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主要类型有滇青冈林、黄毛青冈林、元江栲林、滇石栎林、高山栲林以及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形成的云南松林。天然林是全市森林资源的主体,全市现有天然林87.22万hm2,占森林面积的76.73%。昆明植物种类丰富多彩,植物群落类型比较齐全,主要种子植物有195科3170种,其中有乌蒙冷杉、黄杉、紫杉、翠柏等10余种珍稀树种。有陆生野生动物460多种。珍稀保护动物4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有金猫、穿山甲、猕猴等38种。昆明市目前记录有鸟类309种和亚种,占全省记录鸟类种和亚种数的28.9%。常见的鸟类有黑颈鹤、白鹭、池鹭、苍鹭、赤麻鸭、红嘴鸥等。   2.2昆明地域生态文化特点   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懂得地域文化特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条件。   2.2.1生态特色   昆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多样性,造就了昆明四季如春,高原湖滨,人鸥同乐,轿子山生物圈等一道道靓丽风景。鲜切花生产基地云南山茶、兰花、杜鹃花、玉兰花、桂花、云南樱花名花叠翠,以及滇朴、冬瓜、滇润楠等乡土树种形成了春城特有的园林城市氛围,体现了昆明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魅力,赢得了享誉天下的“春城”、“高原明珠”、“植物王国”、“亚洲花都”的美誉。地域生态特色为昆明建设多样化的生态文化提供了沃土。#p#分页标题#e#   2.2.2文化特色   昆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诗歌的城市,舞蹈的海洋。众多古今文人骚客到昆客居游历,如诗人杨慎、冰心、地理学家徐霞客都留下了记述昆明景色的不朽作品,以及赞美昆明景物的大观楼长联、山歌调子、花灯、滇剧、双河秧老鼓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使昆明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6]。昆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种民族风俗文化积淀决定了昆明生态文化丰富的多样性特征。   2.2.3森林文化特色   昆明传统与现代的森林文化特色十分鲜明,自古就有“螺峰叠翠”、“商山樵唱”、“五华鹰绕”、“坝桥烟柳”的森林文化景观;有“三月三、耍西山”的森林游览及庙会活动;有圆通山樱花赏潮,黑龙潭“龙泉探梅”的公园寺庙园林文化;还有金马、碧鸡山的传说等。现代有海鸥文化节、世博园、市花山茶,种植的油橄榄树,古树名木挂牌活动等。这些森林文化体现了昆明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特色。   2.3近年来昆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2.3.1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效显著   自2008年提出建设“森林昆明”以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下简称“创林”)工作现已进入关键时期,至2011年底,昆明市森林覆盖率达46.05%,林木绿化率达52.7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34%,绿地率达38.69%,人均公共绿地12m2,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00%,达标率86.89%,乡土树种使用量占绿化树种的8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00%以上。主要硬性的量化指标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指标要求。昆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宜居绿色生态城市”等荣誉。计划2013年创森成功。   2.3.2扩大媒体网络传播渠道   昆明市林业局创新宣传机制,成立了林业宣传中心,创办了《林度》双月期刊,全国公开发行。网站整改,面貌一新,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与民互动,点击率快速提升。加强了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国家、省、市主流媒体的宣传平台组织宣传报道工作,加大力度做好森林防火、创森、野生动物保护等宣传活动。如与《昆明电视台》举办了“创森”的大型新闻互动体验活动,进行长期的森林防火公益广告宣传;在《云南日报》、《昆明日报》上作了创森专版专栏报道;经统计,2011年各类媒体宣传昆明林业的报道文章、音像视频宣传报道达4千多条(篇、次)。手机发送防火短信348724条。昆明市林业局还制作了《建森林昆明筑宜居城市》等4部林业工作宣传片,海口林场等单位制作了《守望辛福林》等3部优秀纪录片,在电视台多次播出。2011年昆明市林业局获得了云南省林业系统宣传工作第一名的好成绩。   2.3.3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专项活动   为让低碳生活深入人心,弘扬生态文化,昆明市林业局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如成功承办了第21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组织开展了“爱鸟周”活动,引导市民科学保护红嘴鸥;到西双版纳、海口林场进行“野生动物放生活动”;围绕海口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了“科普周活动”,开展了有市民、学生、企业参加的“油橄榄认养活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有奖知识竞赛;组织举办大型野生动植物法律宣传咨询活动。   2.3.4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果   昆明市林业系统建立林业生态展览馆(室)3个,海口林场昆明市林业展览馆,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的生态标本馆,森林公安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展览馆。近年海口林场历史文化得到有效挖掘,荣获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林场”、云南省第二批“三生教育”实践基地、“昆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等荣誉称号,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凸显了教育基地功能,2011年吸引参观者共计6万人次。   2.3.5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富有成效   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既能凸显游览观光、休闲、健身的功能,又具有生态环保教育的作用,因而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现昆明市已有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部级)、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市级)、双河—磨南德水源保护区(市级)、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省级)等各级自然保护区。全市已建成了4个部级的森林公园,即石林圭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山区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寻甸中灵山国家森林公园、宜良小白龙国家森林公园。梁王山正在申报部级的森林公园。海口林场修建了油橄榄森林公园,并正在建设亚热带高原树木园;西山林场修建了眠山森林公园。   2.3.6林业行业文化广泛开展   全市林业系统不断繁荣行业文化,每年七•一建党节开展大合唱歌咏比赛、开展林产业行业文艺汇演;组织全市林业职工参加征文比赛,参加国家林业局组织的森林奖评选活动,参加省林业厅摄影比赛等;海口林场开展林区流动书箱活动、趣味体育竞赛等。森林公安开展了“铸警魂。树新风”主题演讲比赛。   2.3.7建立各类示范林基地   2011年东川区启动了“低碳公民示范林”建设项目,面积为6.67hm2,并开展公众认捐认养;海口林场、省绿色基金会与日本地球绿化会建立了“中日友好低碳示范林”;宜良县举行了“先锋林、法制林、行政林、民主林、劳模林”、“共青林”、“巾帼林”启动仪式。这些造林工程全民参与,达到了示范、宣传、教育的目的,这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p#分页标题#e#   2.3.8制度创新和林业科技取得新成果。   2010年申报市政府制度创新成果奖,《主要造林绿化树种苗木质量分级》获得“特等奖”;《昆明市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获得“二等奖”。据2011年初步统计,仅市林业局就完成制度创新46项。“昆明地区乡土树种营造景观林实验示范”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春兰杂交种子与细菌共生萌发方法”、“全自动气候控制系统育苗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油橄榄种植技术规范》和《绿化苗木质量分级》2个标准化项目,获云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批准立项;“昆明珍稀植物保护发展基地”规划已通过审定;云南省森林植物检疫隔离试种苗圃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建设不完善   目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海口林场“国家生态教育基地”的林业展览馆仅有140m2,规模较小,设施薄弱,离国家要求有差距,其他2个展览馆的规模和陈列都不够分量。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旅游基础设施简陋,管理制度不完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3.2人才队伍不健全、观念意识淡薄   目前,生态文化工作从上到下都设在林业宣传部门,没有宣传部门的就放在办公室,人才队伍不健全,工作人员生态文化知识欠缺,素质有待提高。过去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就是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保护、执法等,包括部分林业职工对生态文化的新概念认识还不到位,建设的目的、意义不清晰。   3.3传播教育功能薄弱、生态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   就当前“创森”工作,市民知晓率、支持率和宣传量都不达标。因为林业部门有影响、深入人心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较少,缺乏品牌效应,传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宣传氛围不够浓厚。目前一些有影响的生态文化活动并非来自林业部门,如海鸥文化节由五华区宣传部组织开展,孔雀文化节由野生动物园举办,蝴蝶生态园小人国文艺演出由公司创办。这些是林业部门应该学习借鉴的。3.4生态文化产业底子薄由于生态文化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底子薄、产业小、产品少,一些林业产品产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如油橄榄的核、叶艺术纪念品加工,“林家乐”、婚纱摄影开发等。   3.5文学艺术精品较少   尽管反映昆明森林景观的摄影、绘画不乏佳作,但反映林业的文学、影视精品还是寥若星辰。   3.6林区墓葬文化成新问题   墓葬祭祀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但如今林地烧香祭奠、占林地建墓都是违背森林防火、林地管理规定的。因而如何改变陋习,建立新的墓葬祭奠形式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4现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构建建设的发展对策   4.1完善基础设施   4.1.1改造、整合,完善现有示范基地、展示窗口、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教育基地、科普精品基地、展览馆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整合,完善,使之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品牌特色鲜明,发挥更大的作用。1)完善海口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可考虑建立动植物活体标本园,增加娱乐互动效果。2)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可建立摄影、游乐设施,完善旅游功能。3)在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林区、湿地、泥石流和森林火灾受灾区,增设展示窗口,如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陈列室等,突出教化、警示功能。4)利用全市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野生动物园、树木园、植物园、城市公园、社区绿地等园区,或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设置大型生态公益宣传牌、标识、标牌、解说步道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掘其美学价值、认知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5)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生态文化内容,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功能。   4.1.2大力实施主题森林公园建设   发展现代都市林业就是为市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市民提供休憩游乐场所。因此要大力实施主题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各县(市)区通过新造林和现有森林资源利用,可新建主题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用“近自然”的生态绿化,即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来创建,以体现野趣。   4.2加大传播教育力度   4.2.1加大“创森”宣传,提高市民知晓率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开展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为实现“创森”目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达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90%以上的市民知晓率和支持率。   4.2.2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与舆论监督作用   要特别注重发挥媒体网络传播教育及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生态道德、生态科技、森林法规等重要内容。让先进的生态文化思想、森林资源保护的监督文章在媒体网络传播阵地中占据重要位置。   4.2.3把生态文化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教育,力争做到森林文化知识、生态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文化、进户外实践。充分利用“三生”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科普精品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寓理于事的教育活动,增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吸引力,通过启发式、体验式等教育方法,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培育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和情操,树立生态责任感。#p#分页标题#e#   4.2.4创新思路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围绕“森林城市”建设,开展媒体、游客、市民参与的大型专项活动,造声势,造氛围,造影响,从而加大传播、教育的力度。活动可创新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植树节”开展万人植树活动,认养活动;邀请市民参加“饮水思源”水源区保护活动;开展创建“昆明森林文化博览园”活动;策划组织“绿游昆明”活动等。   4.3丰富文学艺术创作   要推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生态文学作品。要突出抓好精品,鼓励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影视创作者、林业工作者走进林区、走进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亲身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大量高雅和通俗的精品佳作,引领社会理念,普及生态知识。具体操作可成立市林业系统文联机构,在《林度》杂志开辟文学园地等。   4.4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有光明前景、广阔市场的朝阳产业,也是昆明林业的薄弱环节。   4.4.1发展森林物质文化产业   要依托昆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和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科学规划,开发旅游、休闲运动、探险、“林家乐”等特色森林旅游服务业。根据昆明生态文化特点,做强高原湖滨的山水文化,四季飞花的花文化,中国鸥乡的红嘴鸥文化,植物王国的药文化,名木古树的树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打造“百草谷”、“百花林”等林下资源药文化产业,既有市场经济价值,又有旅游观赏价值。鼓励投资开发木、核等雕刻产品;竹、藤、柳等编织产品;花、草、蝶画框等工艺品;工艺家具等木材加工产品。并提高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要创新林地墓葬形式,发展“树葬”、“花祭”墓葬文化产业。   4.4.2挖掘森林精神文化产业   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挖掘提炼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森林风俗文化,鼓励社会各界以文艺、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雕塑、音乐等多种形式反映森林景观、故事传说内容,打造蕴含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森林精神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培训、科技、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林业信息文化产业。   4.5提高保障能力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共同推进。2)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渠道,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种资金齐投入、共受益的良好机制。吸引更多私营企业和老板加入到“五采区”植被恢复、郊野公园建设、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3)制定科学规划,编制《昆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方针原则、推进步骤、制度保障、工作机制等,将森林文化建设纳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建设总体规划。4)抓好队伍建设,建设好专群结合的管理、服务队伍。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基层骨干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4

所谓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以正确、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林业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一定结论和成果,并以此来指导林业今后的科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研究方法对科学的、正确的管理和发展林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我国林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当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必须的要求。

1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我国都正处于社会变更时期,林业科学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3S技术、回归模式、GIS建模技术等技术和模式在林业科学研究中都已被广泛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作水平。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林业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研究规范性而言,目前对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和国内还不是很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林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下设很多分支,目标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林木业;就研究系统性而言,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手段与方法方面,林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功利性目的,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林业科学研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随机布点、野外观测等来观测数据,然后再做进一步研究,3S技术、GIS建模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已有所应用,但是规模并不大;就研究内容而言,除了以往的研究内容外,林业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林业法规与政策、林业管理与经营等,但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2几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方法对林业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而现代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林业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2.13S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当前,3S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快了林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管理、科研、预测及评估水平;改变了传统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将研究过程转向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森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的监测能力;能适时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资源的获取方法,有纸质地图、小班图和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GIS获取的应用技术,遥感数据进行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GIS集成技术等;二是基础平台的建设方法,例如,重庆市于2004年制定的第十四批科技攻关项目的GIS基础平台就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超图公司研发的SuperMapObjects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上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掌握3S技术的关键,例如,在重庆市的应用项目中就有两个关键技术,一是GIS基础平台开发技术,包括高性能WebGIS技术、集中化数据服务技术等;二是数据建设标准化技术,包括矢量数据处理技术、地图快速可视化处理技术等。

2.2林业科学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所谓林业科学数据的异构性,就是指林业科学数据所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所用的开发平台与数据语义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不同层面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因为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的核心目标,因此,消除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数据语义层存在的异构性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在操作系统层面,通过WebServices技术的采用,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体系结构,从而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层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也实现了它们之间的分布式数据访问;在数据存储层面,基于设计模式的多源数据访问组件,面向接口编程,从而实现了不同数据库和多种数据文件数据的统一访问;通过公共数据元目录的引入,消解了数据在语义层的异构性,从而实现了异构数据流在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的自动交换。

2.3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

作为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林业区划在现代化林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林业区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在辅助指导林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种种弊端,既可以在图上直接、快速地进行县级林业区划工作,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快速调整分区个数与分区界线,为林业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数理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把以往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并建立综合模型;对综合值Y按照一维分布划分n个区间,然后对各分区结果进行判别与分析,以得到各分区修正后的预测分区结果,从而确定合理的分区的数量;按照综合值Y对各分区进行融合,得出初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将细小的多边形清除掉,最终得到县级林业区划图及区划结果。例如,以福建省永安市对象的县级林业区划,是以村为区划基本单元,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但由于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县级林业区划还没形成比较科学的区划因素体系。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5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技术创新;重要性

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难以想象的经济利益,同时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林业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发展需求了,所以我们需要利用林业技术创新来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利用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活力推动林业发展体制的变革与前进,从而使现代林业焕发新的生机。

1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1利用科技创新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林业发展的内容非常广泛,果树花草种植等等都属于林业发展的范围,而在这个范围中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将会大大提升林业经济效益。林业技术的创新将会解决果树种植中的很多硬性问题,如地方气候对于果树生长的影响,果树生长过程中出现的虫害或者是营养失衡等等问题都可以利用林业技术的发展来进行预防或者是更加完美的解决,再比如可以利用林业技术的发展来解决果实的运输保存等等问题,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果实的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花草的种植过程中,利用林业技术的创新可以为观赏类花草培养更多的品种,增强观赏性与商业价值,同时有很多花草的生活环境条件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利用林业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根据不同花草的习性为其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增强他们的存活率以及存活时间和鲜艳程度,延长花期,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利用林业技术的发展,可以对生活环境中的湿度、酸碱度以及光照程度等等都做出实时的检测。不仅是果树花草的种植,林业技术的创新为现代林业其他很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增长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林业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发展林业,一方面是为了增大经济效益,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为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林业能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益处是有限的,所以大力进行林业的技术创新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为大自然创造一个更和谐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现代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分配大自然的资源以达到最合理的状态,既能够保证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保证不过度开发大自然,而是松弛有度地让大自然有能够调整的空间,或者说最好的状态是因为人为的参与能够加快大自然自我调整的速度,帮助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沙地苹果,就是利用林业技术的创新,在沙漠中找到合适生长的品种并且研究出其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进行更好地种植。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固沙,改良沙漠的环境,又能够发展特色林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再以得到的经济效益来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如何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种植,深刻推动了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

1.3利用科技创新使现代林业发展结构以及人员配置更加优化。在传统的林业发展结构中,最主要的就是依据人力来进行工作,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经验来进行林业生产。就比如我们最经常说的果树花草的种植,在传统林业生产中就十分依靠工作人员的相关经验来进行判断,判断其生长生产不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或者该运用什么方式来调整他们的生存环境以达到最适宜的状态。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花费很多时间去进行记录、计算,再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而创新林业技术之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更加精密准确的仪器来进行测量,代替了很多技术含量不高且十分浪费时间的工作,并且机器运行测量的速度要比人工快得多,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与人力,利用机器得到的测量数据也更加精准,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得出的结果也更有利林业生产。所以工作人员要进行更加有深度的学习,掌握更加高端的技术,避免造成人力的浪费,完成人员配置的优化。同时,利用技术的创新还可以优化现代林业的体制,在对人员配置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林业生产可以进行更加科学的、更加精细的管理。结合技术的发展,利用数据的实时准确收集记录,可以将林业生产也如工业生产那样引向更加准确精细管理的方向,对外部条件的控制也会得到加强,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偶然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提高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增大经济效益。

2如何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林业技术创新

2.1提高要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的意识,进行有力的宣传活动。要想在现代林业的发展中有效地推进林业技术创新,首先就是要提高进行林业创新的意识。只有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意识,才会为之付出努力与行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了,所以林业生产也要紧跟着时展的步伐,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林业生产中不进步,如果这样,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不管是自己的思想超前还是被迫着创新改革,都要求林业技术必须要做出改革,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结合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搭上时代的快车来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巨大的活力。现代林业可以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来进行多方位的、有力的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活动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引导人们要进行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从源头上来增强进行现代林业技术创新的意识,达到更好的效果。

2.2引进更多的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增大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想进行技术创新,前提就是要有拥有能够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要想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引进技术创新人才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步。传统的林业生产工作人员的知识领域并没有那么宽广,其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弱。并且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这就必须要求技术创新人才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敏锐的眼光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活动。而对于原有的工作人员来说,由于技术发展,很多精密的仪器代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所以工作人员就多出了很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进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通过各方面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素养。其次,进行技术创新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林业技术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当资金支持强有力时,才能保证大后方是稳定运行的,这样技术创新人员才能够在前方毫无后顾之忧地冲锋陷阵,才能更大程度地、更完美的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不仅可以来源于政府,也可以通过更加多样的方式向社会展现自己的活力,向相关企业展现自己的潜力与可实施性并以此来得到资金支持,互惠互利。

3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可以打破传统林业的禁锢,促进生态环境与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林业发展结构与人员配置更加优化,从而有利于现代林业的发展。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是进行发展现代林业的第一步,通过引进人才、增大投资等等方式来科学有效地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则更需要进行深刻思考与实践才能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促进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计.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7,35(6):19-20.

[2]曾宪华.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技术发展的关系[J].现代园艺,2018,(12):222.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6

关键词:设计;林业调查规划;质量;策略

森林属于我国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关系着社会健康发展。基于此,要重视林业建设与保护工作。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乃是提升林业建设与保护工作水平的要点。所以,有必要积极地践行该项工作。为提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要综合考虑各项要素,把控整项工作。如调查林业资源的状况、处理和分析调查数据、监测生态环境、编制报告等都属于考虑的范畴。之后,要构建优质的应对方案,解决林业发展问题,确保林业有效发展。

1林业调查规划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1.1创造环境和经济双效益

在林业调查规划质量提升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更好地根据所形成的数据,制定林业保护计划,进而顺利地推进林业保护工作。除此之外,企业可以根据林业调查数据,实施科学的资源开发策略,防止林业资源开发工作的盲目性,进而实现创造环境和经济双效益。

1.2保护权利人正当财产权益

通过开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可以保证承包人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农户与承包人就可以以“林业调查规划”为土地转让的依据,提升资源流转的公平性。

1.3推动林业工作者技术水平的上升

林业调查规划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为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质量,林业工作者需要增强自身专业工作素养。由于很多调查分析规划工作难以单纯地依靠人工完成,林业工作者有必要借助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林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有必要积极地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应用技巧,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2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策略

2.1转变工作思想和观念

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发展粗放型经济。虽然粗放型经济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但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保证社会健康发展。林业发展也不例外。粗放型林业发展模式破坏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制约了环境发展。基于此,要转变工作思想和观念,以现代的思维看待林业管理工作,尽最大化地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利于指导后续工作。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全面地审查传统的规章制度。由于传统的规章制度中容易存在管理漏洞,相关人员需要全面的审查制度,进而改进与完善制度,从而保证制度的适用性。二是明确岗位责任。为提高工作执行水平,要明确岗位责任,进而落实工作,责任到人。三是提升监督水平。合理的监督工作可以督促工作人员完成工作。因此,要提升监督水平。如构建监督举报机制、建立监督管理系统等。四是推进工作成果和质量的验收工作。为保证工作人员在设计工作中取得进步,就需要加大工作验收力度,科学地评价他们的工作。与此同时,要指出他们工作的不规范之处,帮助他们完善自我,以此提高工作质量。

2.3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是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因此,要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具体方法如下。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构建完善的招聘机制,全面地考察应聘者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综合素养。只有通过考察的人员,才可以被纳入工作队伍中。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21世纪乃是知识经济时代。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够掌握最新的工作方法,就容易影响工作质量。为保证他们灵活地应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丰富其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在培训工作中加入法制教育知识,增强其法制观念,保证其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关人员要根据岗位职责,构建相符合的激励机制,全面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内容既要包括物质奖励,又要包括精神奖励。

2.4增强对工作的投入力度

在现代社会下,设备成为了提升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保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要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完善基础工作设施。与此同时,要关注市场变化,及时更新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另外,要在优化设备的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其工作热情。调查规划设计人员长期工作在野外。虽然无法改善客观工作条件,但可以改善其居住环境。同时要适当地提高薪资待遇水平。

2.5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属于技能比较强的工作。而林业技术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以此应对复杂的工作。现如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越来越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如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等。通过应用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强化工作质量。基于此,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升级设计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引入无人机,获取更多遥感数据,确保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

2.6以法制化为发展方向

人们要以法律约束自我行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也是如此。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合理地推进自身的工作,真正地促进林业健康发展。除此之外,需要认真地研究法律,掌握法律运作技巧,应用法律武器维护林区稳定。

3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做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提高社会发展水平。转变工作思想和观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对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法制化为发展方向等属于保证设计工作质量的可靠方法。基于此,可以从中吸收与借鉴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经验,强化林业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娄阳,孔令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园艺,2019(18).

[2]王金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乡村科技,2019(32).

[3]吴量.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重要性[J].山西农经,2019(18).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7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其产生萌芽到目前为止已经近50年的历史了,简要地对这一思想的提出过程进行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应用于各行各业。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向人类发出警告:要正视由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而导致的严重后果。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增长的极限》这一研究报告,它从地球的有限性推导出地球本身蕴藏的资源、能源和地球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都面临着自己的不能超越的极限,从而得出世界经济和人口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停止增长或实现“零增长”,达到“全球均衡状态”,否则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崩溃这样一个悲观结论。同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其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他并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此书只指出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需求,这就为社会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198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成立的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它成立后,就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报告的关键概念使用,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于里约热内卢,1994年9月于开罗,1996年3月于哥本哈根先后召开了世界环境首脑会议,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和各国尤其是重大国际会议所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上述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结合近50年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可持续发展逐渐有了统一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范畴,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人才、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三者应相互协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运动具有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选择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内涵

1.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概括可以解释为森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响应。这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保持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以人类对环境破坏问题为例,在满足人类需求必须是在部队环境产生损害的前提下来满足,否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需求,将会对人类的长远利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因此,良性循环的提出,有利于人类在满足自身资源配置下为下一代乃至子孙后代着想,做到循环反复,有效生成利用。二是绝不能超过资源承载能力。比如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费,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长远的人口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合理以用资源,以防止资源短缺,同时除了脍炙人口增长和保护资源不超额使用外,还应该积极研究开发、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经济领域内,人们普遍人为可持续发展主要事一个平等问题而不是一个效率问题。这并不是说经济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无关。比如,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显然有助于减少人们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然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效率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而根据那些使用环境资源效率低下的政府或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可能会使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代内平等,而且还需要实现代际平等。正如Asheim所说:“可持续发展对我们这一代管理资源提出的要求是,要使将来所有子孙都能获得与我们现在同样好的平均生活质量。”

(1)代内公平。

一是把人作为发展主体来理解。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代内公平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表明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平等的原则。它要求人类对自己的发展行为采取某种程度的自律。二是把国家和地区作为发展来理解。代内公平还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即追求各国在“发展权”上的平等。它包含来两层意思:其一,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没有无限制发展的自由,都必须保证在补给其他地区和货架带来危害的前提下发展。因为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条件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为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其二,整体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放置和消灭穷富两极分化。全球问题的根本原因,既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自愿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从需求方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这里也包含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财富,即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三种涵义占据主导。第一种涵义是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第二种涵义是指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种理解是从社会整体进行考虑的,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上述概念是从整体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谋求社会发展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或者说,它是从一般意义对社会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没有考虑到如何将社会发展落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如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进社会发展的内涵中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探究,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把社会可持续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一个“全”字。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多目标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既要重视物的价值又要重视人的价值;既要重视货币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增加,又要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等多目标体系。

(2)突出一个“人”字。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时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基础和发展能力构成威胁。人不仅是发展的主体、价值目标和最终目的,而且是发展的主要内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人没有从心理、思想、行为方式上实现转变,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社会性潜能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3)着眼一个“实”字。

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落到实处,要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现实的社会问题,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有: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消除贫困、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人类住区建设、卫生保健事业、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减灾防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罪等。

(4)体现一个“美”字。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结晶”。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营造美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美好的人类社会。在区域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充满着和谐、协调,从而使自然美、发展美、生活美有机地统一于区域这个整体中。

(5)讲求“公正、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应当体现社会公正与公平。一个社会存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准绳。如果现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社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公正公平的社会。坚持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原则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又可以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和宝坻林业发展状况

(一)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1.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面向21世纪,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林业,特别是森林植被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及林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全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林业经济的良好循环,同时结合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特点,描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中国生态建设取得了由“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为“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可喜成绩。要尽快渡过中国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必须全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布局和重新调整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力争从现在起,用10到15年时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生态建设治理大于破坏、生态状况良胜循环”的目标(周生贤同志2005年月27日在国家林业局党组扩大会议暨全国林业厅局长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到21世纪中叶,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26%,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面积总量达到合理水平,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扩:主要指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扩展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进一步适应该区对良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

—西治:主要指中国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的地区,加快治理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生态基础支撑。

—南用:主要指在南方光热、降雨条件较好的地区,全面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

一北休:主要指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休养生息,重振东北林业雄风。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之一。为适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林业部于1995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林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山区林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点》等重要文件。为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前国家林业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速资源培育,扩大森林面积;二是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三是以山区综合开发消除贫困:四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六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制定和验证。

3.我国林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阶段始处于发展阶段(1992至今),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二)宝坻林业发展状况

1.宝坻林业发展现状趋势

自从1986年宝坻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宝坻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发挥了林木所具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改善了自然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及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宝坻区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林业建设力度,造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森林资源增长较快,林分质量得到改善,林业布局趋于合理,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天津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签过再临绿化百佳县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02-2009年期间,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8.51万亩,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较快增长。林业经济已发展成为宝坻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底,宝坻区共有林地面积37.82万亩,灌木林地0.29万亩,未成林地1.67万亩,苗圃地0.45万亩,四旁植树877.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比2002年的17.6%提高了5.6%。在未来三年计划中,我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逐步风险危害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状况,大力重点发展农田林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改善。

2.宝坻林业发展经验

宝坻林业经过大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对造林绿化工作的认识,将造林绿化上升到改善生态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决策,将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三十实行领导干部承包绿化重点工程责任制,使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切实抓住成效。

(2)突出重点,整体推动。

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大项目,才能带动大发展。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宝坻区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在政策、资金、物资上实行倾斜政策,将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置资金集中使用,效果明显,成绩斐然。体现在:

2002年造林合格面积16221亩,主要完成了“625”工程--京沈高速公路两侧各175米绿化带建设;2003年造林合格面积15368亩,主要完成了“两条线一大片”,即通唐公路、九园公路绿化带,一大片即牛家牌青南万亩固沙林;2004年造林合格面积13338亩,主要完成了津蓟高速公路、牛家牌青南万亩固沙护林二期工程;2009年造林合格面积16200亩,主要完成了绿色边界、绿色河道、成片造林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3)加大投入,增强后劲。

植树造林,治理生态环境,资金是保障。近年来,宝坻区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举措绿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2008年以来,区财政无偿提供造林苗木,同时对主要公路两侧绿化带、成片造林、一级河道两侧绿化带、绿色边界等区重点绿化工程,每亩补助土地补偿费600元,每年补偿造林绿化资金2000万元以上,解决了绿化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后劲。

3.宝坻林区至今存在的问题

(1)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足够的重视。

(2)林业建设用地落实困难。

一是土地补偿费较低,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补偿费低于农业用地每年每亩1000元的承包费,造成土地落实困难;二是造林规划相对滞后,增加了乡镇调整农民承包地用于造林用地的困难。

(3)村庄绿化美化亟待加强。

总的看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脏、乱、差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4)造林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林业产值总量小,不足农业总产值1/10,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总的来说,按照天津市、市政府加快区县的总体要求,宝坻区委、区政府确定我去林业发展三年规划目标为:到2011年底,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7.8%。合理规定林木建设用地;区政府个各级乡镇、街道把林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沙化土地、污水灌溉土地等生态脆弱地带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公路、铁路、二级河道及其河流渠道两侧,大型周边水库,新城,中心镇及有条件的建设镇周边一定范围,明确为林业生态建设用地,并按照不同标准划定“绿线”,以保证宝坻区“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一)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二)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首先,生态效益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三)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四、实现宝坻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宝坻区在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中,着重培训广大农民,推广应用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推动了全区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取得了较显著的效益。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印发多份单项技术材料及小册子,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送到广大林农和林业技术人员手中,提高林业技术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技术示范和科技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使林业生产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宝坻区还加大科研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造林、绿化、沙化土地治理、发展农田林网等系列研究课题,开展了优良新品种引进栽培、优良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研究。

科技兴林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水平,林业的整体效益也随之提高。据统计,20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亿元,林业不仅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而且成为区级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二)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宝坻区应做好科技创新体制的三方面:首先宝坻区应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与林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林业科研队伍。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选择我国林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林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林业资源、防治林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优质安全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林业设施等。其次,宝坻区要构建林业科技推广体制。大力开拓和发展林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林技推广模式。最后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宝坻区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快速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扶持培育骨干科技中介组织,指导和推进资质认证和信誉评价,围绕市级、县(区)级龙头企业、林业基地等林业创新实体的困难和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励一批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变为中介机构,形成林业类科研机构、高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林企业紧密结合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动力。

(三)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今,宝坻区发展现代林业需要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支撑,改革现行林业科技体制是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动力。宝坻区务必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以现代林业理念和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思想为宗旨,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林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当前,宝坻区林业产业化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林业企业特别是林业科技型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未形成规模优势。因此在现阶段,宝坻区科研机构仍然是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出人才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因此,宝坻区应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加快建立部级林业科研中心、地方林业科研分中心和重点试验室,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林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和“地方队”。二是推进林业科研机构改革。林业科学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知识形态和信息形态的非物质性成果,面对直接收益的林业、农村和农民,不应该“待价而沽”。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把林业科研机构作为公益性科研单位。我国林业科研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应在坚持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养事不养人”的财政供养机制。对从事林业科技基础性研究的科研院所应按照职能和工作量拨付经费,对经营服务类科技机构可以量化的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实行“以事定费”、“以费养事”,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林业科研事业,应通过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的方式,逐步变政府直接承办向有资质的社会科研组织“购买服务”,实现“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的转变。三是应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制不动摇。这三项研究是推进林业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缺一不可的共同动力。因此要建立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系,发挥科技的最大效力。重基础轻应用、重应用轻基础的做法,都不利于林业科技的自主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在区内逐步建立起学科齐全、布局合理、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林业科技自身规律持续发展的新型国家和地方两级林业科技体制。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为适应宝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潮流和方向,宝坻区切实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把高新科技引进与林业资源开发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遥感技术等应用作为首选的领域,与此同时继续发挥常规实用技术的优势,使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二是推广应用实用技术成果,创新推广模式。在今后的工作,要把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作为科技推广的主要任务,把恢复森林植被,提高生态林质量,以及控制灾害等适用技术应用作为关键,通过科技示范点建设,集成配套林业技术成果,推进林业标准化,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加速成果转化。进一步搞好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功能,形成推广技术体系;三是在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方式和标准来规范森林经营活动,提升经营水平。

①造林苗木快速的繁育技术

主要包括:引进组织培养、嫩枝扦插、设施育苗、容器育苗等快速繁育技术,进行常用树种和珍贵树种的育种和规模繁殖、外来引进树种针对性驯化技术、乡土优良花灌木选育及快繁技术。

②森林灾害监测和评价技术

一是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及其实施方案的制定,重点开展重大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监测预警系统及林木鼠害控制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有害生物监测评估体系。二是在森林防火科学技术及科学管理上开展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③退化的天然林恢复技术

主要针对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和退耕还林地等破坏比较严重和立地条件比较恶劣的林分或地块,通过封造结合措施,使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

④林区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以林区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总体思路,将国内外林区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成果贯穿于宝坻林区经营管理的始终,应用林区可持续经营的标准要求、规范实施程序,处理生物多样性、生态问题、林业建设政策和管理方式的改革等问题,建立林区可持续经营的模式,保证林区多种功能的发挥。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从宝坻区林业资源结构来看,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8.51万亩,截止2009年底,宝坻区共有林地面积37.82万亩,灌木林地0.29万亩,未成林地1.67万亩,苗圃地0.45万亩,四旁植树877.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在未来三年计划中,宝坻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逐步风险危害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状况,大力重点发展农田林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改善。从宝坻区林业产业机构内部来看,在林一产业中,原木原竹产值占林一产业产值的**%,而苗木花卉等营林业比例仅占**%,结构的本身反映出林业的种植与利用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林二产业中,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明显高于以竹、藤、林化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在林三产业中,整个林三产业处于起始阶段,森林旅游、森林食品业、社会服务业却更是低谷;从林业产业结构布局上看,在林一产业中,没有形成生态公益林、商品林、景观林等区域优势;在林二产业中,原木原竹加工点多面广,缺乏规模优势;在林三产业中,除**景点旅游外,其余多处森林景区开发有其名无其实,与之配套的林区服务业更是一条短腿;从林产业结构衔接上看,缺乏强劲拉动力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资源的培育与加工利用无法形成紧密的衔接,也就无法推进产业链的延伸,自然也就难以形成产业格局。因此,宝坻区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优化区内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应以重点林业项目为先,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高资源总量,要按照“建设生态区”的林业第三步战略的要求,管好天然林、培育中幼林、改造低产林、营造四旁林、发展高效林、退耕还好林等工作项目。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围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沙化土地防护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构筑起林业生态体系的框架;同时围绕大地绿化、环境优化、城镇美化,抓好公路、铁路、库区、河提、城镇、单位庭院的绿化美化,丰富生态体系建设。三是调整和优化三大布局,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分区域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和商品林建设基地,根据其主要利用目的,确定树种、林种、经营林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坚持统一规划,分类经营、分类实施的原则,将全区林业用地按功能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实用材和工业原料林、经济林来经营。四是主攻和培植四大主导产业,一是绿色食品产业,二是苗木花卉产业,三是木竹深加工产业,四是森林旅游产业。

(六)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1.立法原则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林业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阶段,林业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大众的生态安全需要。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产业价值,森林以及森林产业对于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和林业功能和价值的多重性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林业立法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还必须特别重视以下特殊原则的运用:

(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演替的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以及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满足世代间人类发展所可提供的能力和基础,并以此作为指导立法以及确立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区域公平的理论,可以作为制定可持续的流域森林生态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3)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为立法时,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方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决策。其中,环境经济学关于经济外部性的理论对于制定森林生态补偿以及经济增长成本的“绿色帐户”法律制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2.实现林业的“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重视基层林业工作者、群众组织意见,立法调研的重点对象定位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逐步废除林业行政部门起草林业法律法规草案的传统作法,设立林业法律法规专门起草委员会,创造公平的立法环境;十分重视林业经济与法律研究专家的作用,建立林业立法人才储备库,引进林业经济管理、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以及宏观战略研究人才进入储备库,提高林业立法人员的总体素质;加大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造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结构,重视培养具备林业、法律、社会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能力的复合性研究生队伍,并使之积极参与林业立法过程。建立林业立法草案的社会参与制度,让社会公众了解林业立法的过程与具体制度,吸收社会意见,体现林业的社会性,保障法律公平与正义;建立畅通的林业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社会反馈机制,为林业法的修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源。

3.对林业行政机关执法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及良性循环

建立从下至上的林业行政执法社会监督体系,完善检举、举报“绿色通道”,保持法律的运行纳入社会普遍监督之下;强化国家立法、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重视林业行政违法案件的司法诉讼解决,加大行政林业侵权案件的司法审判力度,遏止和预防行政机构针对林业和林农的乱收费等财产侵权行为;逐步建立林区的林业法律法规服务网络,成立林业法律服务中心,普及林业法律法规,为林区林业生产单位以及林农个人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与服务,拓展法律援助对象和范围,将林区林农以及基层林业生产者纳入援助收益人,维护林区合法权利。通过这些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开征生态税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由于现行税收体制的缺陷,使得自然资源与能源价格过低(鼓励了低效和浪费),而劳动力成本过高(抑制了就业的扩大)。在这种税收政策引导之下,其结果必须是企业特别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重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率,于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加速退化,同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出现严重的失业现象。而通过征收生态税,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削减劳动所得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这样可以实现税收的转移,从而可以明显地促进就业机会的扩大。

五、结论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结论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的目标基础确定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上,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促进发展机制的革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实现森林所提供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持续利用,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以生态建设为根本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和建立最优的生态结构及适宜当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林产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理论都是“舶来品”,并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基础,在长期以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林业发展历史条件下,现存的森林资源、现实的发展状况和管理层次使我们只能以超常规或者叫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去追赶世界先进林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校正现实林业发展中不可持续性的问题,本研究虽然包括了宝坻区林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并不证明完成这些任务就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制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需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整个社会经济是否实施或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是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方面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秩序,林业本身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三是如何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哪些制度来保障,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①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基本上仍沿着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不仅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林业发展本身也难以持久。因此,我们应摒弃资源式的森林经营方式,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我国林业的发展。

②树立整体观念。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念,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求得经济发展的做法。

③制定新林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一是政府行为。政府要有一个促进森林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政策和方案导向。当前,应制定与完善有利于森林保护的经济政策和预防森林破坏的对策,并且建立森林环境影响科学评价制度。

④强化国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⑤建立林价制度和征收林地税、林业生态环境有偿使用费。国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对为林区环境作出贡献的林农进行补偿,彻底改变免费享受生态的不合理状况。

⑥增加林业投资,大力造林育林,增加资源和覆盖率。

⑦大力加强生态公众教育。

⑧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⑨重视森林经营者的自身能力建设。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8

关键词:现代林业;建设;创新要求;措施

1概述

创新思路和理念对于林业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由于现阶段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在林业事业发展中,营林造林工作各项举措执行不力,出现了不及时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现如今所秉持的管理理念以及实行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林业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反而会束缚和制约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为此应以科学的创新思路为指导思想,明确管理体制创新理念,走创新改革的林业发展道路。

2当前林业工程管理实施的具体理念和准则

2.1应形成可持续、生态环保的林业工程管理体系

在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相关管理工作中,管理体制上的创新要包含可持续和生态环保的科学创新的理念内涵。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在林业事业及其工程建设中也不例外,也更应该秉持这种合理的创新理念,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不断加大对营林造林等工程的投入,加大营林产出规模,为林业发展和拉动其他产业进步提供充足的林业资源。在林业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应实行生态环保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为林业工程和其管理工作可持续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技术策略保障和基础。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就要形成以可持续和生态环保为创新理念内涵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注重多方面效益平衡发展的理念和准则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人们希望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好,污染问题更少。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就要适时推出相应的管理策略和发展方针,要结合营林造林等林业工程的发展特点,不要太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多寡,更应该注重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当前生态环保理念愈加深入人心的发展背景下,林业工程的管理目标应该协调好各方面效益的平衡关系,要认识到生态效益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对整个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工程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结合目前工程建设的成本和收入支出等关键管理要素,结合社会各方面需求,制定多种效益平衡发展的管理举措和协调策略,处理好资源与市场的供需矛盾问题,促进林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2.3重视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现代林业工程在管理和一系列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林业工程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对林业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想进一步提升林业工程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就必须重视各类高科技技术的科学研发和应用。林业工程是一项规模巨大、建设周期很长的工程项目,其不仅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问题,而且包含了众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要维护好生态环保以及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离不开科学技术在林业工程实践中的科学应用。为此工程管理部门要重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贴近实际工程建设需要,将各类技术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程施工建设工作,解决工程施工中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从而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同时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

3林业工程的创新管理思路中的要求

3.1要注重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谓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研发和创新应用,林业工程也开始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方法,来促进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林业工程的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的关键阶段,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不仅改变了工程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工作方式,而且为林业工程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和目标,为其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对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来说,是一种全面、深化的改革和创新。大大提升了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比如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实时对林区范围内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可以从更为宏观和全局性的角度来考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工作部署。

3.2加快工程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创新优化进程

在众多林业工程项目的开展和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和方法要想更为合理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针对现阶段较为复杂的林业工程管理事务,因为其影响因素很多,所以应对管理工作的具体模式和重点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正,是为了使其更加完善和健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必然要从具体的工作程序上逐步推进,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对工程施工开始前提的调查等准备工作要实行严格的监管,确保其所掌握的调查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对森林防火的相关工作做出部署,其中体现出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各类防范性应急举措和预案的科学制定和强力执行,这与以往的工程管理类工作存在很大的不同,有效增强了对林区工程建设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3.3合理配置林业资源,注重多方效益的协调发展

林业工程的具体管理和控制工作的目标,是要重点解决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陷和隐患,进而对这些问题开展分析和研讨,并制定合理的策略加以应对。其中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所产生的各方面效益问题是工程管理的重点所在。资源在进行科学配置时也要注重其保护举措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护资源是保护林业发展生态的重要举措,要同时协调好其与林业经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其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全局角度来思考林业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4提升林业工程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

4.1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应用

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更为急迫,也更为多样化,需要协调好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面临的管理压力也很大。为此应该立足当前各项林业工程的发展情况,切实根据需求来开展相应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合理应用工作,重视分析市场影响因素,保持供需关系的稳定和平稳,大力促进林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技术发展和创新应用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逐步提升林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形成完善的基础创新机制。

4.2开拓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要坚持政府资助为主体,吸引多渠道,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吸引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资金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其次,国家服务业应在服务,信贷,税收等资金政策上实行倾斜,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国家,政府和企业。三要不断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力量进入林业体系。

4.3正确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与其他项目相比,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具有投入高,长期性,生产管理手段的特殊性,建设动力和风险等特点。因此,在建设任何林业生态工程之前,必须制定良好的治理模式,做好统筹规划。一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必须坚持区域原则,适合当地情况,规划分区,合理布局和协调。二是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和统一规划的原则。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土地综合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生产,农林牧副业应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措施应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配套使用;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要实施山区,田间,水,林,道的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

5结束语

林业作为社会公益性较强的基础性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林业产业的发展也为富裕小康事业的全面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在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林业工程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还必须进行切实可行的可行性研究,并且还必须与当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实际需求促进林业走上高效,生态,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白文军,洪正日.关于当前营林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途径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106.

[2]高木杰.现代林业工程管理的创新思路探究[J].现代园艺,2017,20:167.

[3]段忠玉.林业工程中林政资源管理的创新[J].现代园艺,2015,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