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论文范例

现代化学论文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1

一、建章立制,依法治校

建章立制之后,必须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坚决执行,纪律严明。首先,要经常向师生员工宣传解释,使其知法懂法,自觉遵纪守法。其次,学校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秉公办事、一视同仁。第三,不搞花架子,不朝令夕改,不徇私枉法;而是做到违章必究,持之以恒。第四,要定期检查督导,严抓落实。在学校教育工作目标、各项规章制度和职责确定以后,重要的是抓组织、抓实施、抓检查、抓督导。在检查过程中,若发现落实不好,查出问题,则需通报指出,限期整改。这样,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保证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和组织纪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制定目标,责任推进

目标即计划、打算,是学校发展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设想蓝图。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一所学校应根据一定时间段内工作的任务和实际,确定总体目标,然后把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处室、各岗位、各个人,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人人职责有目标,千斤重担大家挑,以期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管理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拟定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规定目标完成时限及奖惩办法,激励各处室和每位教职员工努力进取,实现目标。对于制定的目标,要实行过程督查,依据某一阶段的任务目标按月、按季、亦可半年进行一次,以便及时增强教职员工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使大家不能有松懈拖拉的思想。

三、以人为本,作风民主

俗话说,教师工作是一件良心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依靠人、组织人去执行工作。在学校,教师是第一线的劳动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要依靠教师去启发和诱导,教育质量的高低也依靠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关心他们的疾苦,给予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顾。学校管理者还要不断深入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交朋友,进行业务指导,沟通交流思想,成为教师的“知己”,和教师们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全校师生员工共同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在学校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和作出重大决策时,学校管理者应发扬民主作风,通过建立职代会、对话咨询、设置意见箱等形式,鼓励教师大胆积极建言献策,乐于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丰富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努力建设统一认识、团结协作、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师群体。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学校是一个由教职员工、各职能处室、年级、班和各项工作组成的整体,这就决定了学校管理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管理系统。学校管理大体上可分为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等。具体地还可细分,如教师管理可分为人事管理、职务管理、职称管理等;教学常规管理可分为教学内容的管理、教学方法的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等;总务管理可分为财产管理、校园管理、卫生管理等。学校管理者应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可偏废。但是,学校的职能毕竟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所以必须突出教学常规管理这个重点并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学校管理者必须始终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思想,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管理手段,组织并协调各方面管理因素,把教学常规工作抓紧抓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五、考核评估,严明奖惩

在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每一时期都要按照既定目标和质量要求,对有关责任处室、责任人工作职责,予以考核评估。考核评估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考核结果出来后,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处室、责任人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以实现表扬先进者、鞭策后进者的目的。考核评估时,要坚决避免庸俗作风、好人主义,只刮风不下雨,否则就会带来消极的不良后果。以上管理策略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只有使之配合得当、相得益彰,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

作者:魏占禄 单位: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初级中学

第二篇

一、学校管理有效性与伦理性,两者相违背的问题

管理实践中,小学生的能动性比较强,性格较为活泼,在课堂中和课堂外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小学生是内心很简单,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如果管理者一味的注重管理的效果,而忽视小学生的真实内心,这样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作用。由于表面上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得出:有效地管理就是一种正确地管理,管理的有效性就代表着管理的伦理性。因而,人们就很少再继续追问:管理的有效性就完全等价于管理的伦理性吗?如若我们将此对照事实,上述的判断就会显得有待考究。

当教师在课堂中以一种压制或者强制的方式来维护课堂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井然有序,这样的管理方式就是具备伦理性的吗?当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仔细思考问题之后就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出来,这样表面上看来,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又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至于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点值得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探讨。综上可知,一种好的学校管理应当是有效而且具备伦理的,因为这两种价值维度并不总是相容的,所以当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教育的本质要求这一视角来做抉择。教育是一种发展、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人,是促进人的全面综合发展。那么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管理学校的伦理性?学校管理的伦理性具备怎样的意味?

二、学校管理的伦理性应该具备的内涵

学校管理是原则与管理原则在这个特殊组织——小学学校中的运用,学校管理除了具备其他管理领域的特点之外,还具备特殊的表现形式。其管理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一种以培育祖国花朵为目的的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的管理活动。其培训对象时小学生,其他管理领域管理系统是由人到人再到物,而学校管理是由人到人继而再到人。

学校管理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主体是小学生,客体也是小学生,总而言之是对学生的管理。最好能够实现一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形式,而这种全人性化的管理需要伦理作为辅助,学校管理的伦理性特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内涵:公平性、正当性、教育性。

学校管理的伦理性就是指管理目标的教育性,管理不可避免的要与教育相结合。学校管理要以育人为主,以育人为原则,可想而知,要求学校管理把育人放在首位,学校的管理在某种层面上讲就是育人管理,育人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小学学校管理的伦理性也意味着学校管理的正当性,就这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相同的教育,短期过程来说可能会有一定成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管理方式不具备正当性必然会阻碍学校的长期发展。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性,要保证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可以为的压榨管制学生,而应该采取科学正确的手段,保证教师和小学生的人格的公平性。

三、结语

班级管理是学校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主要环节。班级管理的方式和管理思想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受到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管理方式的引导,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一定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重要。学校管理的有效性与伦理性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

作者:胡中伟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本体内涵,首先必须区分不同层次的教育主体,然后借助系统论的原理,将对实施教育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国家宏观教育主体角度分析,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旨在提高全体中华民族素质的教育指导思想;从学校主体层面看,它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观念;从教师主体看,它是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从学生主体层面看,它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教育现代化无论从哪个层次或哪个主体来说,都离不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就学校教育主体而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二、现代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中所论及的学校管理现代化,是指学校管理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态势,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的超越,是传统学校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一种学校管理整体转换运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核心是通过实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学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来实现对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培养人的现代化。处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管理现代化,具有如下特征:

1.学校管理科学性

作为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其终极追求与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管理资源的最大效益的整合,超越经验管理的弊端。怎样使管理有效,甚至高效与长效?根本的策略在于在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运用当下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遵循办学规律、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努力克服其主观性和盲目性,使其教育规划、教育决策、教育督导评价等各项管理活动都符合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从而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效益化。因此,科学性是学校管理现代化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或应成为它的教育本质。

2.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和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是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探索学校管理现代化,除了遵循一般管理工作的规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其特殊规律性。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程序性的操作规程的监控与测评,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性的特质,又由于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其存在价值与终极目标决定了学校教学的中心地位。这些特殊性决定学校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管理只有尊重特殊性,才会形成活力,才会抓住主要矛盾,促使学校朝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3.学校管理的战略性

眼界决定境界,胸襟决定格局。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是紧密联系的,这使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具备战略性的特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状况及其变化,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办学思路,即制定并实施学校管理战略,基于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与反馈及时调整、制定战略,这样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挖掘学校各个方面的潜力,同时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根据不同的视野管理学校,还有利于学校从容应对当前一日千里的现实世界的发展和要求,以谋求学校、战略、环境的平衡,进而改变关起门来办学的与社会隔离状态,使学校能积极主动去了解并适应社会,在社会发展中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学校管理的品牌化

品牌是“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商品和服务的名称、术语、符号图案等”。学校办学只有形成富有感召力的品牌,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吸引教师、吸引学生的教育行业标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传统、积累的办学经验,融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从而使学校办学品牌化。品牌化学校的标志是学校能培养出富有与学校品牌内涵一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且得到社会认同与赞誉的一定数量的高质量学生,并且本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为全体师生员工广泛认同。在品牌化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品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行业的文化标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所凝聚的学校精神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自然也成为日益加剧的学校间竞争最有力的武器。

5.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性,也是学校管理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趋势。学校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最先进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达成学校管理组织的网络化、学校管理内容、学校管理技术以及学校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等各个方面,而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或是网络化。

6.学校管理的精细化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管理的至理名言,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事事都应该抓实。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思想的前卫性、管理规划的前瞻性等方面,更体现在学校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上,它要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中每一人、每一次、每一事、每一处都有精细的标准和任务,确保“人人、时时、处处、事事”有人、有标准、有考核。

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实施

基于上述对学校管理现代化内涵与特征的探讨,结合华南地区一所民办学校———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下文简称“三鑫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学校实施现代化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1.更新学校管理观念,提高现代管理思想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校管理现代化,首先是管理理念的现代化。任何一所享有社会盛誉的学校,其成功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学校管理者能够根据科学发展观,并与本地本校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与众不同的具有特色化、本土化、校本化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且能脚踏实地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引领学校的高效运转和成长。三鑫学校在立校之初就继承了纪念中学“让才华创造业绩,让业绩激发才华”的办学理念,同时从国内、国际视野先后借鉴了“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当代的学校管理理论群———“角色理论”(Role the-ory)、“过程理论”(Processes theory)、“系统理论”(Systemtheory)、“素质理论”(Traits theory)等管理理念,结合中国传统诗意文化思想,形成以“诗意德育”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体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引领、诊断、调控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焕发出诗意的魅力。

2.营造关怀情感场,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表明学校管理民主化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及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的变化,即由学校封闭式管理向社会参与的开放式管理转化;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向“全员、全程、全面”管理的方向发展;学生从被学校管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三鑫学校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着力营造关怀情感场,即打破以往常规,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体制。即“以专家型校长负责制为中心,教学为主线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年级组为中心、班级管理为主体思想教育管理体系,以“育人为目标,一切服务教学第一线”为宗旨的后勤管理体制;实行“凝聚力工程”,用领导干部廉洁公正的人格力量来凝聚人心,用勤勉敬业的模范行为来赢得人心,用教工群体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激励人心,用党政工团多办实事的真情实意来温暖人心;敢于打破“权利管理”的陋俗,实现由主要运用权力因素影响力向注重权威、人格等非权力因素影响力“场管理”的转变,将校级领导的办公桌移到教师的办公室,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朝夕相处,凭借自身的条件,如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情感等因素形成非权利的“场力”。这种“场力”不是以直接的外在强制力去干涉和左右教师的行为,而是注重管理者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和营造亲和、凝聚的氛围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感情、思想,达到调整其行为的目的。这种管理与“权利管理”的“主宰、主持、包揽、处理、处罚”截然不同的是它体现以人为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精神和原则。”

3.打造学校品牌,促进管理者素质的现代化

学校品牌化建设与系统的规划密切相关,因为办学品牌化涉及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条件分析等诸多相关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三鑫学校没有因为自己是一所民办学校而举步不前,而是通过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让各级管理者在不同的岗位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发挥1+1>2的整体效应。三鑫的品牌规划除了借助重点中学的牌子、投资方的资金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外在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在于将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进行融合,着力打造一所执著追求诗意教育理想的现代文化名校。三鑫学校不但精心呵护与优化校园自然之诗意,也努力地维护师生心灵之“诗意”,追求教育精神之“诗意”。其诗意的品牌用三个同心圆表示即外层为诗意校园的物质文化;中间层为人性化管理的制度文化;内层是以孙中山“博爱、民主、敢为天下先”等为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诗意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品牌战略的基础,取决于办学的物质条件,而诗意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则是学校品牌化发展活的灵魂,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的水平。因此,三鑫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地推出“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学校行政干部竞聘上岗制”等措施,在优化管理队伍的同时通过聘任大学教授、专家为教育顾问,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与引领,促使学校管理者不断地从“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保证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以及品牌建设的高效与长效。

4.开展校本教研,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三鑫学校的教学发展战略是基于“磨课”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提高每个教师的个体素质并以此塑造教师队伍的群体素质。时时强调教师不能以做一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为目标,但以各种激励策略鼓励教师“做用智慧启迪学生智慧的名师、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完满人格塑造学生人格的人师”。向教师提出了具体的“四具有”的发展目标:一要具有宽阔的教育胸怀和视野;二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精深的现代教育知识;三要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人格修养;四要具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专业能力。为了培养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三鑫学校采取“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立状子、给位子”的办法,为每一位教师成为名师、大师创设有利的条件。主要做法就是年轻教师和新进教师必须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首要目标,每学期必须进行基于“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三种类型的教学“磨课”培训,先进行集体备课,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再单独备课、说课、试讲、反思、复讲,帮助理顺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使之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自然授课情况下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同时,学校还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采取教师竞争上岗、转岗、待岗、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等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建立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层层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及对教职工的德、能、勤、绩的等方面综合考核的评估体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实行“校内职称评聘制度”、“十佳教师”、“骨干教师评选制度”以及“退休金补助制度”,让每位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素质是铁饭碗、能力是金饭碗”的观念,让老师的才华创造业绩,让业绩激发创新才华。

5.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

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必须建立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系统和管理机制,调节、控制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联系,使之信息反馈及时、畅通。三鑫学校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大数字化学校管理的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了三鑫学校网、教学督导网、新诗课堂网,形成全校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学籍、考务、课堂教学评价、电子教案评审等部分),结合电子邮件服务,QQ群,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如运用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协商、会话、协作的交互式研讨平台;利用电子邮件、博客等信息技术,开辟顺畅的对话、交流的渠道;建立网络评价场,利用网络技术把学校行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协同起来,按照严格、科学制定的具体的教师、学生以及班级发展层次分明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全程、全面、客观、具体地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全面学习。

总之,现代化的管理既需要建立适合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规章制度,还要遵循学校管理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三鑫学校尊重学校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特殊性、战略性等特质,将“人治”和“法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行刚性约束与柔性疏导相融合管理机制。“管”与“理”相辅相成,和谐互动,营造出宽松的相互信任与支持的人际关系,形成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从而使三鑫学校成为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品牌学校,促使三鑫人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现代化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进入一个又一个新新不已的诗意境界。

作者:赵晓军 袁洋 田云伏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石化公司 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第四篇

一、赋能与“幸福每一个”

1.尊重个体的权利。

教育是一种互动过程,双方均有权利和义务。赋能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权利,认为只有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权利,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他才能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够自主去发挥、去创造,能量才被激发。

2.强调积极视角。

赋能理论强调个体拥有有效地应付各种生活挑战的能力,应该从积极正向的视角去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正向的一面,并在这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力量和效能。如果一个人有了自我效能感,他前进的力量将会更足。基于这样的特点,赋能理念强调每一个人都是向善的,每一个人都拥有成长的力量,他们的内心中蕴藏着丰富潜能。教师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教育使命,珍惜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以积极的框架来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已具备的优点、已经尝试过的努力,发掘学生独特的禀赋,使学生能在正向而非责备贬抑的氛围中,获得自身能量的提升与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学校管理者,以教师的生命发展为管理使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教师的工作,使教师能够不断的赋能,获得专业上的成功,才是管理工作的目标。也就是说,基于这样的赋能“,幸福每一个”才有望成为可能。

二、教师赋能:唤醒专业自觉,推进小班变革

在学校里,最需要学习的应该是教师。传统的教师研修往往是命令式、强迫式,忽略了教师主体的参与,许多教师冷漠应付,学校管理者虽花了很大精力但收效甚微。扬子二小基于赋能理念,在教师培养中,不断地为教师创设各种环境和氛围,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行动和改变。

1.专家培训开阔教师视野。

学校承诺保障每位老师的学习权。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多次邀请名师专家来校做专题教育讲座,鼓励老师通过自主报名并签订学习合约方式获得各种外出观摩学习机会,有力地支持教师个人成长,受到教师的欢迎。

2.项目研究引领教师实践。

学校每年推出一批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性项目,鼓励教师承担学校项目研究或自己结合个人特长及兴趣点,开展项目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加快自己成长,努力打造拥有某一方面特长或成为某一方面专家的教师。

3.班级体察解决教师困惑。

学校成立四个体察小组,定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班级听课调查,从学生的视角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情绪,观察、诊断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帮助老师论证问题,探究缘由,提供解决方案,解决实际教学困惑,并定期回访,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

4.自主研修促进教师成长。

通过学习培训,学校已经拥有自己的名师队伍,他们与粉丝们组建各种研修团队,自定研修时间和内容,或集体攻关,或相互启发。教师们主动参与,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论中深化认识,这种教师发展“自组织”可以真正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三、学生赋能:突出小班优势,追求教育公平

小班化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实际上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就是被赋权增能。结合《国际儿童权利公约》和《学习权宣言》,扬子二小提出,小班化教育,至少应该赋予学生应有的学习权、发展权、参与权,提升学生的能量。

1.保障学生学习权,努力成就每一个。

学校应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的学习权,确保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的发展。我们推行生动课堂的改革,在课堂显性指标上追求学生身心活动,气氛生动活泼;在课堂功能上尝试实现三动一长,即心动、互动、触动和生长;在学习评价上除考虑学业目标达到以外还兼顾学生的信心指数和兴趣指数,尝试通过创设绿色学习指标来指引老师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同时,我们通过量表调查和教师观察,对学生的学习个性特征做了测评,具体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类型,并给教师、家长提出教育建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照顾到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需要,以促使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受益。

2.尊重学生发展权,全心发展这一个。

发展权是指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为此,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发展,为全体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同时,师生间开展成长伙伴活动。每一位教师与十名左右学生结为伙伴,定期沟通交流,开展成长会活动,做个案研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注和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有一个可倾诉心声的教师伙伴。

3.给予学生参与权,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2

教学管理不是任意而为的,其应循序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展开。因此无论是进行传统教学管理还是进行现代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之初,都应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进而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工作中的重点。具体来说,要想搞好现代化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教学管理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1)深入到教育教学实际之中,针对每一个专业的特点制订出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2)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进行规划,包括日常教学、考试测评、实践教学、毕业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存档,完善内部信息的管理;(3)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与调配,合理安排课程,慎重选择教材。

二、保障决策质量,重视民主决策

教学管理的展开离不开具体的决策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内部事务的决策一般都由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研讨,以集中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在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决策的失误,学校应改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扩大参与教学决策的人员范围,让学校各部门的领导、教师代表等参与教学决策之中,并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将更加民主、科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三、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管理

教育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并且信息量较大,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经常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对全校学生提交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很大的工作量,会给教学管理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首先,学校应投资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录入学校的各项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得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足,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应注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避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学习,并利用政工部门的力量,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打造出高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要杜绝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主义,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最后,要强化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良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教学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

五、强化信息搜集,践行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学校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容易阻碍具体决策的执行。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的搜集,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欢迎广大师生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学校管理层应重视这些意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六、结语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3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来都不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上演着一出出华夏子孙不断丰满其文明羽翼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绵延不绝的演化中慢慢汇集而成的。此外,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中也不断流入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和风俗习惯,反映了各民族特质与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三足鼎立,互融互补,此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各种习俗、思想、观念、行为的汇总,具体通过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但它又区别于传统的文学,它不再用文言文来表达思想,而是用现代语言来呈现,表现手法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立了属于新时期的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接纳与内化外来文化,不但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而且与世界潮流并行,这显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冲突。然而,现代文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汇集,经过时间的考验、人们的雕琢,最终形成的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和道德理性,其思想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众多思想文化成果中,最优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儒家文化,可以说儒家思想就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它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当代文学创作者创作的作品中,总会存在一些儒家思想。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文学创作者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心理结构都对儒家思想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一点一滴,儒家思想对现代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秦腔》都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的刻画,虽然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现代的衰落与困惑,但是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洗礼得到了长存,是中华大家族里的瑰宝。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儒、道、佛等思想的影响以外,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理所应当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鲜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似乎少数民族文化总是被创作者们所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主流文化更具特色、更有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糅合,更好地将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例如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就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把藏族的土司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显得深刻而神秘,越发吸引读者。

(三)民间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民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最大的三个特点就是驳杂性、自由性和发散性。所谓驳杂性是说民间文化多且杂;自由性是指民间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严密的组织,是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发散性是指民间文化在民间的传播速度很快。此外,民间文化还具有轻松、幽默等特点。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特点,才使民众喜闻乐见。既然民间文化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学的呢?由于民间文化与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文学的创作者们捕捉到了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为了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于是就在作品中引入了民间文化。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说《故乡》中都充满了对家乡民间文化的眷恋之情;再如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也对民间文化有着大量的呈现。由此可见,现代文学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民间文化的助阵。综上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抑或是民间文化等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现代文学迸发活力的源泉所在。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现代文学

虽然现代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它应该如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启蒙了民众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场运动对传统文化痼疾的批判无疑是深刻彻底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偏激的、片面的,这是当代文化建设时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是现代文学继承传统文化的丰富遗产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也有很多,这些东西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辉,值得我们去学习,在现代文学中更应如此。只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源头,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就能够繁荣发展。

(二)探寻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探寻。虽然在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它可能会不断延伸、逐渐变迁。地域文化将会更加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文学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去领悟其中的真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供使用的宝贵资源。另外,民间文化也有丰富的内容,值得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这成就了民间文化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的特性。但是民间具有复杂性,它既能滋养高尚情操,又可能会隐匿庸俗文化。这就要求文学创作者对文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把握好作品的道德判断、审美取向和写作技巧等。只有积聚更多积极的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文学向前发展。

(三)重建文学观念中的中国意识

现代文学越是强调“现代”,就越是看重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这会导致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当这种断裂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旋律时,文化与文学血脉相连的关系就会被忽视。因此,重新定义现代文学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认识现代文学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性关联已经迫在眉睫。要唤醒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就必须将文学放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钱穆先生认为:“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换言之,若我们能了解得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亦可对于了解此一民族之文化特性有大启示。”因此,现代文学创作者应当在其作品中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积极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中,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乃至主流文化的走向做出更多贡献。

四、结语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4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模式,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来传递教学信息,变单一的刺激为多种感官的多方位刺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静止的教材,单一的色彩,而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带给学生的是视听上的强烈冲击,这对于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火焰,让学生对化学认知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进而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主动,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进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能突出学科特征,学生学习效益更高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密切相关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教学限定在教材内,忽视实验教学,学科特征不突出,学生学习效益低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让学生的学习效益更高。

1.实施化学生活化教学。

化学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化学教学要面向生活,走进社会。也就是说,化学教学要实现生活化教学、开放化教学,要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要将化学的学习置于宽广的生产生活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优势,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办到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库来收集与整理相关的教学信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从而打破教材的限定,将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大化学教学观。

2.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

因本校实验室配置、安全因素等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忽略实验,只能让学生与发现真理失之交臂。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网络虚拟实验室来实现实验的数字化、电子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模拟许多实验中所无法进行的实验,如微观粒子的运动、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等;可以将整个实验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并由此上升为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

二、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足

(一)不能代替师生的参与

许多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忽视师生的主体参与,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师成为机械的操作者,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这与传统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不会改变。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进程,但它并不能代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参与。要清楚地认识到它再先进,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服务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手段,而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设计与运用,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展开教学活动,实现师生的主体参与、互动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亲历探究过程,真正地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改所倡导与追求的有效教学。

(二)不能代替师生的操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所难以完成的实验甚至可以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精神。这确实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重要优势,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师生的操作,我们要在二者之间找准平衡,现实条件下可以完成的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加大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比重。教师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我发挥与知识运用的平台,学生可以运用所学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养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进化论;中国现代文学;文学观念;文学创作

0引言

1859年,西方世界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达尔文在这本书中提出生物进化论,认为宇宙万物不是神灵、上帝创造的,是自然发展进化的产物。此外,还提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观,以及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性等观点。[1]14美国作家威尔逊在《进化论与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怎样发生改变》中有两句话简洁地概括说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差异在环境中导致不同的后果,而不同的后果导致不同的命运———存续或是毁灭;第二,如果这种差异能够被传承,那么导致存续的那一种差异就有机会不断传承下去。这就是进化论的精髓。”[2]119世纪下半叶,进化论对西方的哲学、历史、思想、社会、伦理、文学等方面都产生影响,并逐渐进入其他国家。

1进化论走进中国文学

早在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前,斯宾塞已经提出过社会进化论学说。他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社会进化论后来也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学说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意义的进化论是指后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后,赫胥黎创作了《进化论与伦理学》。赫胥黎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忠实追随者,他反对斯宾塞将进化论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反对社会进化论学说。1896年,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即《天演论》,进化论思想正式进入中国。严复在《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发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正适合中国当时危难的国情。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完全忠于赫胥黎的原著,而是杂糅了赫胥黎与斯宾塞的观点。他严格区分宇宙过程和人类过程,不反对将进化论运用到政治社会,赞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天演论》的翻译,带有严复的自创成分,当然任何翻译都会带上翻译者自己的主观性。法国思想家、作家福柯在谈到《知识考古学》时强调,对话语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强调要还原历史现场,他认为综合历史关注的是“系列、区分、界限、层次差异、变异、历时性具体事物、重复的特殊形式、各种可能的关系”。[3]170进化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医学、科技等多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学者王中江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进化主义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和慈善家一样,资助着一切‘事业’。它具有无限的解释力,它本身也在经历着理论上的变迁,不断衍生出新的理论。”[4]42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两方面。

2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进化论传入中国,对胡适、陈独秀等一大批学者的文学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进化论对当时文学史观念的影响———“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梁启超将进化论思想变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胡适将之变为了一种文学观”[5]194-197笔者在此选择胡适与陈独秀这两位在五四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的文学观,来论述进化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胡适先生深受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一个最明显的表现,胡适的名字“适之”就是由进化论影响而来。胡适在“五四”时期功绩显著,具体表现在他力倡白话文这一最功不可没的成就。胡适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视为新文化改革的头等大事,认为只有简易、通俗的白话文取代了艰涩、拗口的文言文,人才可以真正表达自己。1917年1月他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第5期的《文学改良刍议》写道:“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绝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6]173胡适认为文学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记录,社会随着时代变化,文学也随时代变化、发展,我们不能用以前的眼光看待眼下的新事物,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的行为。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细致解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的观点,文学也像世代更替一样,需要时时转换、发展。他还提出章炳麟文学的失败的事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学的改革必须向前进,不能故步自封,否则再有能力与知识的学者也会被时代的车轮丢下。胡适的这种“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明显渗透着进化论思想。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还提出:“居今日而言文改良,当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一言以蔽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时代与彼时代之间,虽皆有承前启后之关系,而决不容完全抄袭;其完全抄袭者,决不成为真文学。愚惟深信此理,故以为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6]80胡适力倡当代知识阶级要造出自己时代的文学,既要注意到文学间的顺承关系,又不能完全因袭前代文学,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相应文学特点也应是随时代风貌而有相应变化。胡适除了提出白话文学替代文言文,还提出了文学的“接触进化”[7]74-81,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停滞,这种时候除非接触新的文学,互相比较,才会有新的发展与进步。这是胡适在“五四”时期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背景,他后来创作的《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谈新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等作品都是在以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创作的。陈独秀的文学观也体现出进化论的影响。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刊人,他于1915年1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其改名《新青年》也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他赞同推陈出新,认为后来的比之前的好,也寓意中国的希望在青年。陈独秀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他在《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进化论文学观点:“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8]24,将进化论作为开启思想牢笼的钥匙,使那些故步自封的青年自觉奋斗来救国救民,鼓舞青年要树立排万难而前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心与勇气。在文学革命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呼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更彻底的革新态度坚定了文学革命道路。他在《文学革命论》中写道:“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义,与中士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8]139。因此,他提出了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8]140,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也都是为了中国新文学引入新的形式与内容,促进文学的新陈代谢,这种文学观念正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反对传统思想、宗教主义,倡导新陈代谢,认为新的比旧的好,这都与他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有关。胡适与陈独秀的文学观念深受进化论的影响,这种进化论影响的文学观念渗透在他们五四时期以及之后的系列文学活动中。

3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进化论不仅对文学观念有影响,对现代文学的创作也有影响。进化论思想不仅包括进化思想,同时也包括退化思想,这种进化与退化思想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进化论的渗透。这里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北京人》为例作出简要分析。

3.1进化思想

鲁迅作品中的进化思想表现得比较明显,具体可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1918年5月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鲁迅在致友人徐寿裳的信中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9]11这句话已经清楚地说明进化论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影响,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9]1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历史都在强调仁义道德,由于仁义道德的束缚,多少人压抑、受苦却无从逃脱。这句话除了表现传统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事实:中国人还属于未进化的落后民族,还在茹毛饮血,犹如未开化的原始部落民族,落后、愚昧。第二,狂人对大哥说的几句话:“大哥,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9]18这几句更明显地用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将中华民族比作野蛮的人,部分没有进化的人,还有着吃人的习惯,这该是多么令人羞愧的一件事,但是有些还是虫子,还不及鸟和猴子,说明中国人离进化完成还差得远。第三,“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9]18这几句更深刻地概括了中国自周时代开始就已经有食人习惯了,随着时间朝代的变化,传统中国却没有进化完成,甚至在当时依旧吃人血馒头。第四,鲁迅借狂人之口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9]21通过这句话鲁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中国未进化的劝告,不要满口的“仁义道德”式的作假,要真心悔改。其中猎人和狼子、虫子和鸟,正代表了西方和中国,提示中国人如果不进化便会被消灭。只有早日赶上先进的西方民族,才可以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用挨打、受欺负。《狂人日记》中,仅取这几个句子做具体分析就可以看出其中进化思想的影响,类似运用进化思想之处还非常多,值得细细品味体会。

3.2退化思想

进化论思想不仅包括进化思想,同时也包括退化思想。退化思想认为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社会进化论中也有关于退化的思想,但不再仅仅指器官的退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退化思想的描写有不少,曹禺的《北京人》即为代表。曹禺在谈到自己写作《北京人》的动机时说:“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10]216剧本主要讲述一个曾姓的三代封建士大夫家庭的衰败过程,主人公祖父曾皓、儿子曾文清、孙子辈曾霆三代人都是身体孱弱、心理痛苦的弱者形象,他们的退化可以从身体退化、精神退化两方面来刻画。首先,身体方面。曾皓“身体虚弱,黄黄的脸上微微有几根稀落惨灰的短须。一对昏朦而无精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只在偶尔振起精神谈话时才约莫寻得出曾家人通有的清秀之气。”[11]438五十多岁的曾皓,却给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特别怕冷,身上没有了火气,走路都需要愫芳和曾瑞贞搀扶着,整天咳嗽,还常常犯晕,俨然一副病入膏肓的身体。曾文清,剧本的主人公,三十多岁,本该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可是“他面色苍白,宽前额,高颧骨,无色的嘴唇,看来异常敏感,凹下去的眼眸流露出失望的深色……”[11]399孱弱的身体根本不像三十岁人的样子。曾文清的儿子曾霆,同样瘦的像纸片一样,脸色明显不健康,他十五岁的年龄母亲就给他娶了妻子曾瑞贞,两个十几岁的少年住在冷冰冰的房间。曾家三代人都身体羸弱,他们不爱运动,不锻炼,也不出力气,在身体方面,他们不像原始的“北京人”那样强健有力,他们的身体是退化了的。其次,精神方面。曾皓表现得自私无比。他十五年前就准备了一副棺材停放在家里,每年涂好几遍油漆,现在都上了一百多道油漆了。他时常感叹曾家今非昔比,感叹以前士大夫家庭多么风光、有气势,却没有半点治家策略重振家业;曾文清,从小被母亲溺爱,家庭条件较好,虽然家庭在逐渐衰败,喝茶、读书、画画、下棋仍是他生活的大部分,并且有陈奶妈疼爱照顾,因此养成他“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用心,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情……甚至使他懒于宣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11]400作者对曾文清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北京士大夫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弟的形象,他身上沾染了过度腐烂的北京士大夫文化,致使其几乎成了精神上的瘫痪,在感情上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心,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曾霆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已为人夫,将要成为人父,但他根本没有真正成熟,他不爱瑞贞,却也得听父母之命与瑞贞在一起生活,最终只落得两人签定离婚书。从精神方面来说,曾家三代人没有大的志向,没有大的抱负,青年一代既没有负起重振家业的重任,也没有挽救祖国的勇气,他们在精神上是退化的。当然,除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北京人》中渗透着进化论思想,还有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带有明显的进化论思想,比如老舍的《老张的哲学》、《猫城记》等,此处不作赘述。

4结语

进化论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进化论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领域,有了新的主题。进化论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引入,无论对于文学观念还是文学创作都具有全新的开拓性。进化论主题的引入,也结束了以往学者就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现象的孤立状态,逐渐开始注重文学现象之间历史联系,拓宽了研究者的历史联系的思路和眼光,这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楚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同时,进化论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国人大多形成机械辩证思维,而不是唯物辩证思维。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述总想把文学进化的过程描述为直线的、连续的、前进的,我们看到的文学史总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想要描述的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一定让它沿直线发展,无法收入到这条直线的就应该摒弃或者看成反对的,例如一些不被放入正统文学史中的边缘作家、流派,文学史中几乎不见他们的存在,从而忽略了一些作家的独特美学风格。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作家与学者的文学活动总会受到每个时代的影响,如果用今天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当时的作家与学者做判断,是不符合社会历史性的。回望进化论思想在现代文学长河中的轨迹,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需要后来学者辩证对待、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永宝,蔡兴水.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2][美]威尔逊.进化论与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怎样发生改变[M].李明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王中江.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喜仁.理念的植入———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6]胡适.我的信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7]庄森.胡适的文学进化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秦维红.学术文化随笔———陈独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9]鲁迅.鲁迅小说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6

《梧桐雨》是一部戏剧作品,元代称为末本戏,其中正末一角饰演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该剧实为描述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重点则都在讲述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失去贵妃后孤独寂寞的情感。作者也正是因为看重了梧桐具有一些能够代表唐明皇的独特品质,才选择梧桐为题。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梧桐树是凤凰的栖息地。据记载,杨玉环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天资聪慧、性格温柔,此外还擅长歌舞、音律,堪称人间少有,被称为真正的百鸟之王,难怪李隆基坐拥后宫3000佳丽而对她一人情有独钟。杨玉环经过一连串的设计,最终栖息在了李隆基这棵时间绝无仅有的梧桐树上。杨贵妃内心深知,一旦进入皇宫,一生依靠的人只有唐明皇,在这样的环境中别无选择,只能在这棵巨大的梧桐树上生活、生存,衰败荣华都在于此。梧桐树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意义才被作者用来描述李杨之间的爱情,梧桐树见证了两人从紧紧相依到阴阳两隔,恋爱时两人在梧桐树下甜言蜜语,而爆发安史之乱时,李隆基好比凋零殆尽的梧桐树,再没有能力保护杨玉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梧桐树代表着李隆基,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蕴意,进一步的意义则是想展现梧桐失落殆尽的特点。李延寿著的《南史》中第24卷指出,凤凰降落在梧桐树上,梧桐固然显得富贵吉祥,但是远不如松柏。“失后凋之节”本意指梧桐树在进入深秋时,树叶飘落殆尽,展现无尽的悲凉之情,用于人晚节不保的比喻。此时的李隆基,正像梧桐树一样,虽然经历过凤凰栖息,但也无法逃脱“失后凋之节”的命运。曾几何时,年轻的李隆基也有宏图大志,面对武则天后期统治的混乱,爆发的史上有名的“唐隆政变”,以此来改变政局的动荡,并积极吸纳人才,想尽办法治理国家,开辟了唐朝最兴盛的“开元盛世。但是太平盛世后的唐明皇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迷酒色,过分宠爱杨贵妃,朝中任由杨国忠等奸臣的胡作非为,导致最后的安史之乱,大唐也由此走向凋零。而其在马嵬坡之变后,更是被迫退位,失去了皇帝的权力,也失去了杨贵妃,最终在西宫每天想念杨贵妃来度过晚年。深处西宫中的唐明皇想着曾经朝夕相对的杨玉环,再看着繁华没落的宫殿,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而曾经与杨玉环的快乐时光与当今飘落殆尽的梧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比较越明显就越增加唐明皇心中的痛苦与懊悔。此时的唐明皇已没有昔日的风光,失去爱妃和权力的他,正如秋雨中凄凉、萧条的梧桐树一样,寂寞地走完下半辈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是描写的焦点。白朴创作的《梧桐雨》中,梧桐树不仅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更展现出了爱情的悲剧,它贯穿了全剧,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意义,激发后人的无尽思考。也正是白朴这样别出心裁的梧桐意蕴,才成就《梧桐雨》在类似的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不朽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梧桐也正是因为《梧桐雨》的成功才有了更为宽广的意义。

二、思想的破灭

阅读文学作品时,特别是类似唐明皇和杨贵妃这样类型的文章,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并结合其所在时代来对文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够读懂作者的中心思想。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充分理解作者是在用生命去谱写《梧桐雨》,通过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历史故事来描述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及思想的幻灭、人生的无奈,这种幻灭的思想是贯通全文的。《梧桐雨》中还表达了唐朝从繁荣到衰败的悲凉。《梧桐雨》是一部末本戏,而剧中全部的安排、构思以及故事情节都是为了唐明皇专门设计,其他无关的情节也是对他的铺垫,因此想要发掘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构思都只能从李隆基一人身上得到解答。在《梧桐雨》中前部分展现了他的权力之大、无所不能,在爆发安史之乱后,则表现出权力薄弱而臣子强大的姿态。安史之乱中六军逼迫唐明皇处死奸臣杨国忠和红颜祸水的杨玉环,这里能够看到曾经无所不能的皇帝,此时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宠爱的妃子,亲眼看她香消玉殒,甚至想给死后的杨贵妃盖一座杨妃庙,终究因为自己没有权力而放弃。唐明皇遭受了安史之乱,失去了皇位和权力,也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以前种种的美好事物都变成了回忆,此时的唐明皇是怎样的孤独和凄凉。而《梧桐雨》的第四折中描述的是唐明皇在平定叛乱后苦苦思念杨贵妃的情景,将戏剧的抒情部分推向高潮,展现出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这里的艺术感染并非要烘托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也不是想要表露作者的人情化,重点想要表达的是唐明皇的悲剧,他从一代圣明天子到失去皇位、失去权力、失去爱妃的孤家寡人,最终被关在西宫中安度晚年,此时个人悲剧上升到极点。综上所述,无论是那种痛失美好的悲伤,还是那朝代更迭的惨痛,作者都是通过文章中对唐明皇的描述来表达一种对人世间无常变化的无奈之举,一种个人之力有限的空旷感受,作品中通过以唐明皇角色为中心,依托其人生爱情和政治两方面来展现这种无奈,此种无奈源于爱情和政治,又胜于爱情和政治,是一种超脱想象的人生体会,我们可以用幻灭一词来准确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三、李杨情愫与作者创作的意境和审美观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学原理;教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总目标进行了崭新定位,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指向针,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理论标志,它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途径。这也表明国家对政治学原理这门面向高等院校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必将提出新的要求,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政治学作为研究人类政治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政治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生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训练政治思维的“敲门砖”,因此,学习它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科的基础,也是理论思维的基础,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理论框架是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前提条件。但是,要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学生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把所学的政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政治实践,也是学好政治学原理的最新课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目的就是实现“善治”,即“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2]。它包括一系列的价值体系:民主、法治、平等、公正、和谐、责任、参与、透明、回应等。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和善治的价值目的,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所担当的责任不仅是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和传授政治学的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关怀,让学生思考国家和社会如何达到善治的理想状态。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在学习政治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入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关怀,有助于学生把专业学习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教学目标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政治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能够从治理的视角去理解和反思国家与社会,是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体现。一方面,作为普通民众,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社会培育理性且成熟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对自己所处的国家与社会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具备理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政治从业人员或政治学从业人员,这两者都需要在新时代条件下具备现代化的政治意识,并且有能力去掌握实际政治操作的原理,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智力保障。长期以来,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这门课程的两个特征有关:第一,政治学原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我们经常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这样的并列词语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不同面向,然而,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经济、社会、文化的面向实际上也都是政治的。政治是所有这些领域中延伸最宽最广的领域,因此,政治学是这些领域的学科中最宏观、最抽象的学科。政治学原理作为解释政治学基本概念、理论范畴的基础课程,其对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自然要求很高,这就不容易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二,政治学理论所讨论的内容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直接关联度不高。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但是,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民众的政治参与度并不高,政治学原理课程中出现的诸如“国家权力”“国家机构”“政党制度”“政治文化”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就显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要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其关键在于教师将枯燥的理论和生动的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从最经常接触的政治案例入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政治学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政治社会,政治学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对自身所处的国家与社会的思考与关怀。因此,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传授深奥的理论知识,揭示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更应该是将抽象理论与政治现实进行有效对接,引导学生在分析丰富多彩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逐渐生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应该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整合到政治学原理教学的各章节中,引导学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去辩证具体地理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范畴。到目前为止,政治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因而政治学原理课程涵盖了丰富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知识。综合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政治学概论》与其他辅助性教材,例如景跃进、张小劲主编的《政治学原理》和燕继荣的《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后可知,目前,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框架大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政治学的学科体系与历史现状;(2)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3)国家权力与合法性;(4)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5)政治行为与政治决策;(6)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7)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不同的教材对这些内容加以整合的逻辑就不同。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政治学原理基本内容的视角。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立场出发,围绕上述政治学原理的基本主题展开概念、知识结构、功能作用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政治学的知识和方法置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背景中。例如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引入对政治制度的讲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3],政治制度是约束政治行为、解决社会分歧和维护政治共同体和谐稳定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全面掌握国家的民主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等一整套制度体系,并且能够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和自信,激发他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科学考察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治国理政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教学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兴趣

问题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逻辑起点,政治学原理的抽象理论也始于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材的编排逻辑是教师展开教学内容的主线,学生在这种逻辑的带领下只学会简单地复制理论知识,而缺乏对特定现实问题的思考。政治学原理是抽象思维较强的课程。教师只有在展开各章节教学内容的讲解前创设特定的问题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去探究国家与社会问题,并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何种现实矛盾。例如,在“政治制度”这一章节可选择霍布斯的“原始社会”情境、哈丁的“公地悲剧”情境、奥尔森的“集体行动困境”情境、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情境、18—19世纪英国如何用轮船运送罪犯到澳洲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人们能否自发形成秩序?影响人们自发形成秩序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如何形成秩序?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的或者国家治理所需要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独立思考及与同学的对话、辩论,学生对政治制度的理解便拥有了清晰的逻辑: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交易成本使得政治秩序无法自发形成,而制度作为约束和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便成为人类解决国家政治秩序问题的最佳方案。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治体系分化为许多相互依赖的次级体系。每一个次级体系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制度,其中包括国家组织制度、政府组织制度,政府内部的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在这个有机的制度系统里,各个主体发挥着治理的相应功能,各种制度安排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制度的现代化影响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立一整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治理制度和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围绕对导入问题的思考,在与同学讨论和聆听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容易产生对国家与社会问题探索的兴趣。

(二)开展教学主题的原著研读,培养学生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意识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对问题的引入、知识结构的讲解,学生已经形成对相应教学单元中基础知识的基本理解,但是这种理解还不能自动转化成学生的政治意识。只有通过对经典原著的自主阅读,在书中与前人进行有关主题的思维互动,才能真正完成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意识。理论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政治学原理的知识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就需要对中西政治思想发展历程中的政治学家的著作进行深入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孔子的《论语》等都对政治学原理涉及的国家、制度、民主、权力等主要问题提出了重要的阐述。对这些经典原著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先贤的思想和逻辑在接受或批判的基础上拓宽对政治问题的理解视角,形成对政治问题的多维认知,并最终形成对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操作中,教师可以将政治学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由一个学习小组负责。教师为各个主题指定政治学相关原著,各小组学生在课后通过独立阅读和成员合作,梳理和归纳经典原著中与相应主题有关的学术观点,并对不同思想家对某政治概念或政治问题的理解进行对比和评论,形成读书笔记,然后安排6个课时的课堂互动课,让学生发表和交流研读的成果和体会。其读书笔记是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由于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在大学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而对于刚跨进高校大门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政治学原著艰深难懂,因此,课程教师可以争取获得本专业其他教师的支持,为学生配备经典原著研读的导师。

(三)鼓励学术问题的自主研究,提升学生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能力

通过经典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相关问题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并逐渐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想深入研究的问题。学生对国家与社会问题继续展开自主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将政治意识内化为政治能力。因此,教师对于自主探索和研究应该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础,厘清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给出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具体教学操作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研究兴趣和国内外政治热点、学术前沿设计研究题目,并鼓励学生完成对此题目的研究综述甚至形成学术论文,将其适当地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指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励学生将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一步延伸至“创新杯”等调研和学术活动,提升学生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政治能力。例如关于民主问题是很多学生比较关注的。而中国的协商民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成逻辑,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传统的协商资源在当地的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少数民族村落中的传统协商资源探索”为题目申报“创新杯”,在对民族地区协商民主传统资源进行挖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与社会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的自主研究和探索中锻炼和提升政治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9-03-18].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

现代化学论文范文8

(一)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符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校相关领导对现代化信息教育管理技术比较重视,也逐渐开始关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往往由校外软件公司进行设计和开发,程序人员没有高效教学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在设计教学管理系统时,不能考虑到系统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管理系统与高效教学管理实际情况不符,很难适应高效教学管理的需求。

(二)落后的管理体制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教务处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教学资源信息,导致院系二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抑制了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在资源调度时,流程多而复杂,使教学管理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的工作中,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麻烦,教学管理工作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另外,各教学管理岗位相对较独立,教学资源、数据和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这些重复数据由不同管理岗位发放和使用,难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阻碍了教学信息的有效处理。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进程中教学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若想有效地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转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内容,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因此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更新教学管理理论,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为其创设出一个人人都会用的管理氛围,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实现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

(二)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和制度

在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中,教学基层单位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上教务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大大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因此,应建立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将教学资源、信息数据等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基层中,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日常教学活动信息的反应和监控能力。通过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部门从原来全方位、全程式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管理是高校发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必然之势。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校教学信息管理网站为基础,从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出发,扩展应用功能,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校园平台,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管理方式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保存、传递等功能代替传统笔写纸记的落后管理模式。同时分配设置多级用户模板使用权限,真正实现学校和学院的二次管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取教学的动态信息。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

在现代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还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这是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抓好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维护等知识的培训,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系统操作指导,编制和印发系统使用手册,重视教学管理人才的引进,确保管理机构反应灵敏、工作高效,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