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隐性因素对职校德育的影响

校园文化隐性因素对职校德育的影响

一、校园精神是无形的德育资源

校园精神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一定时期内,它是师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以维系的规范。正是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存在,校园精神成为教师、学生等的思想动力。校园精神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体现出了其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一方面校园精神影响着青年学生们,使他们在这种良性环境中受到应有的熏陶,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起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精神还可以反作用于中职学校的第一课堂,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这种影响虽然无形但却十分深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深有感触。最后,行为激励功能。校园精神的渗透性,可以向整个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师生员工在一切活动中都受到其积极的影响。这种渗透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者无须烦琐地说教,受教者就能感悟到校园精神对自己的行为的激励作用。校园精神的强大精神力对人们进行激励,不断地使他们锐意进取、刻苦学习、矢志成才。由此可见,校园精神这一无形的德育资源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二、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德育课堂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两个层面,物质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容校貌,精神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风、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之作用。一是其导向作用。校园精神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学校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校风逐渐沉淀,形成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去追求这一理想,朝着这一理想不断努力。例如:一条富有内涵的校训,一句积极向上的宣传口号,一则反映宿舍的“寓训词”等,都深深地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目标,体现出了我们的校园精神之所在,引导职业学生们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二是其陶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去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中职学校的现实教育之中,人们为学校选择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其创建成为理想的学习场所。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员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才能耳濡目染,不断地陶冶情操。三是其规范作用。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之力,它虽然悄无声息,但却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做。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时时刻刻在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指向性,时时刻刻地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匡正他们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不良言行有所收敛乃至改正。学校管理也是校园精神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四是其调适作用。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构成一种群体心理氛围,从而起到调适的作用。当然,它不仅仅表现在精神环境上,物质环境也是相当丰富的。优雅整洁、空气清新的校园环境,既能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又能改善人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缓解积郁内心的障碍。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积极地工作与学习,促进中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校园文化是隐形的德育课程

虽然校园文化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一种内在文化,它不是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师生员工日常的教育、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表现得淋淋尽致。校园文化虽然只是一门隐性的德育课程,但是它的教育意义非同凡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校园文化是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和指导者,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让他们不断地崇尚校园文化,并逐渐成为他们的信念与准则,并将其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改善了校园的物质环境,促进了校园环境的良好建设,而校园环境反过来又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和谐、优秀的空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常常有政治、理想、道德等相关的知识,能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达到活动和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活动,进而产生深厚的个人兴趣;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乐此不疲。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际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再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面向实践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从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不断地参与实践,不断地去积极适应社会。时事报告能够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社会国内外最新的焦点与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科技讲座不断充实着学生们的大脑。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们离社会更近了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加倍学好专业知识。

四、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它是纯粹的教育理论不可比拟的。正因如此,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职学校的领导、教师、员工等都应提高对校园文化这一隐性德育教育的认识,从而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建军 单位:山东兖矿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