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探析

校园文化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探析

【摘要】音乐类社团的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既能增强音乐类社团的功能与生命活力,又能够发挥出音乐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力量,同时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延伸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时空与范围,保障音乐社团向着健康、积极向上方向不断迈进。本文从分析高校音乐类社团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发,就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特点和策略展开探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完美契合,这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音乐类社团;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大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意识到各类社团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影响力,深入钻研校园文化视角下的高校社团建设新模式。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影响了社团功能发挥,不利于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研究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音乐类社团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音乐类社团的功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所开展教育教学等一系列工作宗旨在于将学生培育成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质人才。音乐类社团富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校园生活中可通过极强实践性、创新性指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音乐作品中蕴藏着感人生动的艺术描绘与思想情感,可激发欣赏者情感共鸣,令学生在熏陶与感染下,提升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高校音乐类社团组织开展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可促进学生创造精神与想象力全面发展,激活学生主观情感,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全、健康发展,进而构建起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1]

(二)校园文化给音乐类社团提供发展环境。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于学校成立之初,远远早于音乐类社团的诞生。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学生音乐类社团的发展仅有100余年历程,想要更好地发展音乐类社团,就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高校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给音乐类社团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促进音乐类社团持续完善,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融合到一起。

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素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水平和效果呈现不断提升良好发展态势,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校园文化生命活力与艺术气息。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指导不力,重视度不够。大部分高校不够重视音乐类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所投入的支持、监督、管理、宏观引领不足,没有建立健全成熟的音乐类社团管理模式和社团制度。很多高校并没有为音乐类社团配备专职教师与专职管理人员,有些学校虽然配置了这些人员,但工作量始终未计入,造成这些工作人员不关心、不支持、不主动参与音乐类社团活动。再加上社团新老成员衔接不够紧密,宣传培训力度不够,甚至有的社团活动严重趋于商业化。直接影响音乐类社团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社团经费有限,支持不到位。部分高校受经费影响,由于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社团的日常运营仅靠学生所缴纳的会费来维持。在筹备大型活动中,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加之部分学生筹资能力不强,外联工作经验欠缺,导致音乐活动无法定时定点顺利开展,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硬件条件欠缺,活动场地受限。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音乐类社团硬件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音乐社团缺少钢琴、电子琴等音乐乐器,甚至没有排练厅、形体房、合唱指挥多媒体教室、活动中心及演出地点等固定的活动场地。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设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音乐类社团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三、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的特点

(一)社团竞争自由性与内容现实性。高校音乐类社团之间具有竞争关系,从校园文化视角出发的音乐类社团竞争应是自由且健康的,社团由学生自发构建,高校管理部门一视同仁对待各个音乐类社团,音乐类社团从经费、场地、政策支持等多方面进行自由竞争,在优胜劣汰机制下留下的音乐类社团更加优秀,所营造出的竞争氛围充分提高了成员竞争意识和综合素质,锻炼了成员社会生存能力。[2]现代大学生十分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新闻,尽管身在校园却心系天下事,音乐类社团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现实生活开展,保证活动内容的现实性。

(二)社团视域广泛性与组建自发性。高校音乐类社团在原则与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学校不限制社团活动内容,促进成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各个音乐领域都能够被纳入音乐类社团活动范围,可同时涵盖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西方音乐、古典音乐等多个音乐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域广泛性特征。音乐类社团的形成是高校学生自发组建,并不是高校下达的行政命令,所以具有组建自发性特征,能够展现出音乐社团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学生自发聚集在音乐类社团中,并未受到强制的社团约束影响,成员社团活动有很强自主性,因兴趣爱好相同,彼此之间处于平等地位,音乐方面有明显特长的成员得到认可,担任社团重要职位。

(三)社团行为辐射性与自律性。高校音乐类社团建立了社团章程,自我管理按照章程开展,此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音乐类社团中的自律性作用,成员在按章程组织开展社团音乐活动,逐渐学会依据章程办事,掌握了怎样遵守和维护章程制度的方法,体现个体性格和特长遵循社团发展的整体价值。音乐类社团活动促进了成员特长与爱好发展,成员在活动中持续受益,是社团活动的宣传者与效果辐射者,对社团以外学生和社会群体产生影响,促进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参与音乐类社团活动,积极发展爱好特长。不仅如此,音乐类社团活动成效还包括能力素质、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辐射内容,这些方面的进步发展,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甚至校外社会文明发展产生积极辐射影响。

四、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策略

(一)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在坚持改革开放战略的国情背景下,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愈加重视全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面对新形势,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要与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加大对音乐专业人才的科学培养,顺应时展趋势,给学生专业学习、健全成长提供优质环境条件,使学生可以成为社会需求的新时代人才。例如,音乐类社团活动可与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结合,一方面延伸音乐课程教育的时间、空间与平台,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与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促使更多大学生加入学校音乐类社团建设中,凸显个性特长优势,增强社团核心竞争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健康、全面的情感体验,促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升,同时得到锻炼综合素质的机会。

(二)思政工作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思政工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将思政工作与学校音乐类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能够将音乐类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到一起,给学生提供创造精神财富的广阔阵地。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对音乐类社团活动的思政指导,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创作、设计、组织、开展方向正确,具有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起到塑造成员与其他群体正确价值观念的作用,令社团活动时刻与我国主流思想相符。[3]

(三)建设信息化交流平台。自信息时代到来后,信息化建设成为各领域发展重点,高校音乐类社团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时,应积极建设信息化交流平台,加强社团活动推广力度,把握当代大学生多为“网民”的现实特点,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提升社团发展速度。例如,高校可以为音乐类社团提供社团免费网站的校园网建设支持,借助校园网宣传音乐类社团活动,促进社团成员与其他学生交流联络,缩近学校各个音乐类社团之间关系,加强指导教师与音乐类社团之间的联系,提升信息交流效率和价值。学校还可通过社团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便于管理音乐类社团活动,减小管理社团活动的投入成本,优化完善音乐类社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工作,发挥出互联网在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令社团活动变成学校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特殊文化,强化音乐类社团的建设意义,赋予其传承与发展文化精神、音乐文化观念功能。音乐类社团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开展音乐活动,既优化了校园生活,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同时也在校内树立起健康正确的文化观念,全面提高了高校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能力,给予了高校学生性情更好的熏陶。

(四)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了创建高校音乐类品牌社团,学校既要提高学生干部能力与教师业务素质,也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管理的可取之处,吸纳先进经验,促进音乐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4]在具体实践中,学校要加大音乐类社团建设的投入力度,为社团发展夯实基础保障,提供固定完善的活动场所,鼓励成员与时俱进创新音乐类社团活动架构体系,通过“讲座”“技术指导”“音乐比赛”等多样化社团活动,加深高校学生与校外群体对音乐文化的认识,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解与表达能力,打造品牌社团,持续开拓创新,让音乐类社团建设在校园文化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要从校园文化视角出发,发挥出音乐类社团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功能作用,同时利用良好校园文化为音乐类社团发展提供优质环境,根据学校目前音乐类社团建设现状,思考其中不足之处,把握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特点,制定并采取相应策略,提升音乐类社团建设效率与水平,注重对音乐类社团发展的引导与科学管理,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海城,赵永霞.艺术类社团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参花,2019,12(10):129-130.

[2]田常武.论社团建设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7,8(78):196.

[3]王甜.当代大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18,000(018):59-260.

[4]石娟娟.高校音乐社团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21(10):220,222.

作者:周姝 李晨旭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