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的作用

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在校园文化的作用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辅助手段。从班主任视角介绍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利于促进班级管理及专业发展,通过学生对社团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提出学生社团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不断成长起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班级管理;校园文化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及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具备优秀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可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的开展,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一职承担,专任教师可主动兼任相关专业班级班主任作为辅助,协同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学院定期对专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表彰,鼓励嘉奖的同时,也作为职称晋升的考评条件之一。本课题组成员皆为班主任。课题开展中,成员组织学生针对社团满意度、发展建议及整改等内容展开调查。由于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更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根据调查反馈,笔者以高职院校班主任视角,探讨学生社团在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有助于专业内各级学生的传帮带

高职院校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有别于辅导员,他们需要让新生更快更好的了解专业,融入大学生活,适应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告知新生在未来三年的学习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求助于班主任。但是,班主任面对一个班的学生,难免无法面面俱到,参加学生社团是班主任极为鼓励的,此举让高年级学生主动成为帮手。学生社团在开展和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了校园文化,新生进入大学后选择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在高年级学长带动下,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排解陌生,快速适应新环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不愿意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的问题,会寻求社团同龄人给予帮助,辅导员、班主任通过社团侧面了解、及时关注,高效的进行班级管理。同时,社团提供的实践机会还能让学生找到适时释放自己的窗口,有事可为,自我认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社团有助于校企合作平台的稳定发展

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建社团,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高职院校鼓励专任教师下企业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专家、业务骨干到学校为老师、专业学生开展学术讲座或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宣传,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更多的与老师、学生分享、探讨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专业技能型人才,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可通过上述平台选拔潜在优秀人才,优秀社团干部获得更多机会展示自己,从而脱颖而出。他们得到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深入企业实习,体验企业生活,感受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积累企业实践经验,同时,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实践末期,通过双向选择,达成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效果。

(三)学生社团有助于专业技能竞赛的传承发展

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在日常教学中必不可少,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系级—院级—省级—国家”五级制技能竞赛,更好的响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组建技能竞赛社团,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原因有三:其一,自己的兴趣所在;其二,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体现;其三,可通过技能竞赛获得深造的捷径。学生在此类社团中,可优先选拔进入竞赛队伍,不仅学生参与社团的热情提高了,而且他们可以通过主动结合比赛实情自主学习相关专业技能,达到自我综合素养不断提高的目的。同时,由于大部分技能竞赛项目是团队赛,要想赢得最终的胜利,学生必须不断完善彼此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未来踏入社会后企业所要求的。竞赛指导队伍通常为专任教师构成,在日常协会社团运营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新方式完善竞赛队伍,同时,可将竞赛中的收获融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因此,此类社团的建立,不仅能高效地将竞赛传承,更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同感,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教师乃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班主任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面临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是通过问卷星完成的,调查对象为福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受访人数共计386人。其中大一学生共292人,占比75.65%,大二学生共60人,占比15.54%,大三学生共34人,占比8.81%。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虽有一定局限性,但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关于学生社团问卷调查,大一新生表现出更强的参与性,侧面反映出,他们更愿意通过调查反馈问题,甚至希望能解决问题的意愿。而大三学生面临就业等问题已逐渐脱离社团,参与问卷的热情不高。当问到有无参加过学生会或任何形式的学生社团时,79.79%的受访对象表示参加过,剩余的78人表示从未参加过。而半数以上学生是曾参加系部层面的社团活动或学生会组织。此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大学,愿意参加社团的热情很高。作为班主任,在迎接新生的首次班会中也能深刻感受到,他们上台自我介绍的同时,都表现出强烈的学生社团的参与意愿。开放式调查中,当问及学生想组建何类新社团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积极性。现在校学生为“九五后”、“零零后”群体,他们对社团活动需求呈现出新的表象,已发生较大变化。他们普遍提出,需增加创新创意,聚焦大学生课余生活来提高社团吸引力,建议新增的有特色的社团,如天文社、户外实践类社团(旅行)、退伍军人相关社团等。关于学生社团的满意度调查,课题组分了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针对系部层面的调查,另一个是针对学院层面的调查。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系部层面还是院部层面,受访学生对社团满意程度维持在60%,而对社团感觉不满意的水平则在10%以下。

(二)班主任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此次课题调查及课题组成员班主任经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主次矛盾倒置

学生会或学生社团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官僚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会各部门、社团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与交流,成员缺乏团结奉献精神,团队组织性有待提高;相比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因学院辅导员掌握学生奖惩决定权,学生更惟命是从,若出现取舍学习及社团任务时,常舍弃课堂择参与社团活动,影响了正常的本职学习任务。

2.传承性、丰富性有待提高

社团成员间缺乏信任,彼此间存在非良性竞争,多顾忌,老带新须加强;与成员初期设想差距较大,会议较多、虚泛空洞事宜较多等问题,导致部分成员中途退出;社团的设施设备需进一步完善,硬件的完善,传承性才能更好的提高。

3.宣传力度问题

社团招新方式及活动策划单一,院校间交流较少,需多组织外出活动,打破封闭的社团模式;新组建社团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宣传力度不够,例如,在调查中学生反馈希望新增动漫社、古风社等社团,但在其院校中已组建,同时,由于鲜有人知此类社团已存在,因此,组建过程因人力等原因,常维持不久;社团活动的宣传不够到位,加强、重视宣传,让学生更懂得加入社团的意义。

三、学生社团在促进班级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考

(一)以创新型社团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当今中国社会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组建创新型社团,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深化课上、课下融通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专业型社团为载体,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利用专业优势,打造专业技能型学生“品牌”社团。此类社团活动是鼓励第二专业学习的良好平台,社团指导教师可利用社团活动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公选课,开展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在社团内学习、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从而拓宽知识面。老师可通过此平台,打破专业进行选拔,物色更多优秀的技能竞赛潜在选手,并能够促进同专业间学生、老师的交流。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应走出校园,立足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及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服务社会、服务社区,解决当地社区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区校和谐发展。

(三)规范与激励并重,提高教师积极性

部分社团指导教师来自校内专业任课老师,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都很繁重,使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社团指导,而指导社团工作在课时工作量,职称评定等方面也难以得到相应的认可。优秀学生社团指导老师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党政班子的高度重视,积极支持,要为指导老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必要时应奖励嘉奖。

(四)自媒体时代社团内外共建校园文化

在任班主任期间,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社团活动,需要调动其主人翁精神和融合感。可鼓励组建相关社团出版专属学院、专属学生的期刊的方式,通过面向社团内及社团外的全院师生搜集专业新鲜事或生活随笔等,社团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审核稿件、设计版面,依托新媒体平台,面向全体师生、全社会分享阅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作为班主任,在这日趋重要而复杂的学生管理兼任工作中,任重而道远。深知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社团作用功不可没。学生社团建设完全契合新课改精神,是素质教育完美、理想的诠释。如何能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积极探索班级管理工作的最佳模式,探讨高质量学生社团组织,促进班级管理、专业建设,走“学生本位、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突出社会实践性,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培养适应社会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亟待不断研究、不断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可心,陈若兰,冯可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社会服务功能探讨———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德育与心理,2016(29):65-68.

[2]朱丹丹.浅谈职校学生社团与班级管理之融合[J].求知导刊,2017(2):91.

[3]乔祖琴.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社团满意度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69-71.

作者:严敏琳 陈燕琴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