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8篇)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8篇)

第一篇:地方传统文化与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研究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高职教育为载体,由高职院校历届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共同传承和创造而逐渐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基本内容包括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和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与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武威地方传统文化是催生武威职业学院

校园文化个性风格的重要因素就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看,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校园文化形态。但问题在于,怎样的校园文化才是有竞争力呢?显而易见,不同文化之间不仅在量上有可比性,而且更有质上的可比性,在当今各高校都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从量上进行对比已经不合时宜。关键要在质上进行文化竞争力的比较。校园文化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这种文化所蕴含的个性风格,只有具备个性风格的校园文化才是有竞争力的,富有生命力的。那么,校园文化的个性风格从何而来呢?不同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以及它们在具体文化样态上体现出的地方韵味就构筑了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的个性风格。具体说,要使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有其鲜明的个性,那就必须充分利用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为代表的“汉文化”,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特点的“五凉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发展为特点的“西夏文化”,以“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为标志的“祖国统一、民族融合文化”,以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为标志的“儒学文化”,以佛教活动圣地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寺、天堂寺为标志的“佛教藏学文化”,以凉州贤孝、攻鼓子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乃至文化的具体文化样态上体现出来的地方韵味,在此基础上,通过弘扬地方已有的这些人文特色,才能最终开显出独特文化发展前景,培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

(二)武威地方传统文化是赋予武威职业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基础武威地方传统文化包含着物质文化的方面,也包含着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面,具体来说,物质条件是当地固有的自然环境和被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它包括了具体的文化场所、文化设施、建筑产品、道路交通、旅游景观等,凝聚着本地人民的智慧与价值观念,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社会规范既包括为保证各种活动正常进行具有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章,也包括历史以来同样起着作用的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惯制等;社会精神风貌则指具体文化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民风、审美情感、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等。在这三方面中,社会精神风貌最直观,且具感染力,是地方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物质条件则是地方文化的基础。社会规范是维系该地方社会群体关系的无形纽带和相对稳固的模式。就文化建设看,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将之融入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的需要,也是强化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方传统文化,又为武威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寻找到了新的契合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间接地宣传武威地方传统文化。

三、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与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对接的建议与措施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扩大学校的声誉,突出办学特色,就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而将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与武威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对接就是增加学校实力的措施之一。从而彰显规划特色,突出人文景观,保持校园文化的高格调和高品位。

(一)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相关科目的授课中

在一些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衔接武威地方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文学、文化习俗,了解武威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可将民间艺术

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民间艺术,如:凉州贤孝、书画艺术、凉州乐舞等。同时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历史图片展,民间文学欣赏等。不仅使学生对地方的风物人情、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全面的提升,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生活、文化的感受力与理解力。

(二)积极利用传媒建设校园文化

传媒是传播的中介,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它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校报、校园广播和校园网作为校园主要传播媒介,在传播地方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培养造就文化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传媒作为学校的思想文化阵地、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承担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板报、宣传栏等,以这些传媒为载体,开辟专栏宣传武威历史名人的事迹、武威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发展史、武威的民风民俗等。让广大师生更深入地了解武威的传统文化和我校的教育理念,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激励全院学子向正能量看齐,继承并发扬先辈精神,弘扬民族先进文化。

(三)在图书馆设立地方传统文化专题栏,并创建相应的电子网上平台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公共文化平台。依托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在图书馆开设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专栏,收藏一批有关武威地方传统文化的系列丛书,并增设相应的电子书,不定期的向学生介绍武威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

(四)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展开科研活动

武威地方传统文化中有值得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在校教师可根据个人兴趣展开研究。比如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凉州贤孝”“天马文化”“五凉文化”“文庙文化”“西夏文化”“葡萄酒文化”等武威特有遗产,都可组织教师对其展开研究,既可丰富校园文化,又可弘扬武威历史文化。

(五)利用学生社团,增设特色社团,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社团活动中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在现有社团的基础之上,合理移植武威传统文化,组建新的社团。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与报告,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能够让大学生学到不少书本以外的科学知识,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和调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六)修建蕴含地方传统文化的建筑物

校园文化建设包含校园物态文化建设,即大学文化的物资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它指校园环境的规划、布局与美化;体现学校特色的建筑群建设;教学、科研、公共服务标识体系和学校形象标志物设计;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群建设;校园道路、标识、路牌和形象产品设计;校园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品系列提炼等内容。在这些硬件设施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的符码,比如可将铜奔马的雕像,邑人牛鉴“天下文明”、赵永年“贵相太常”、张美如“云汉天章”、王三益“人文化成”等匾额置放于校内。也可通过建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建筑和富于文化底蕴的校园标志物,建设各种主题的小广场,以及绘制各种宣传画和宣传标语等,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熏陶。因此,优化校园内部环境,完善校园各项人文设施,不仅能够强健人们的体魄,而且能够振奋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想象,激发人的热情,使广大师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去品味生命的价值,去领悟人生的真谛,更好地思考自我的过去及未来。进而树立崇高的理想,明确奋斗的目标,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既重视武威地方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也要提倡文化的流动与文化共享的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建,在较大程度上是文化空间的恢复与发展。但这文化空间是与更大的文化环境,与整个时代生活背景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既要吸收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又要不断吸纳其他文化资源。正如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相互关系时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作者:王素音 单位:武威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一、推动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意义

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是高校重要的工作,同时二者又相互联系,为促进工作水平提升,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二者良性互动,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党建工作创新的需要,党建工作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引。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党建正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师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高校原来的主流文化、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一些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些师生的信念动摇。一些高校办学功利化倾向明显,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这些问题增加了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难度。为此,应该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将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发挥党建工作的指引作用,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提升党建工作创新水平。

(二)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目标和追求,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组织应该精心培育校园文化,积极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广大师生的内心世界。

(三)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有利于增强高校竞争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高校软实力,对广大学生学习发挥指引和规范作用,并且文化建设是事关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基层党组织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指引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增强高校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建工作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让他们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好指导日常学习和生活。校园文化建设能发挥熏陶和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内涵,更好投入学习状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

二、促进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策略

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既要发挥党建工作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党建工作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一)发挥党建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建工作的引导,这样才能坚持正确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构筑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应该纳入校园整体规划当中,并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繁杂,点多面广,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引领校园文化往正确方向发展。广大师生也要加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共识,统一领导。

2.加强党组织引导工作,构建具有特色的院系文化并融入校园文化。

不同院系也要加强文化建设,彰显本院系特色,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综合考虑本院系的办学历史、人文环境、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就业情况、规章制度等内容,综合全面把握这些情况,结合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院系文化。然后将院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以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和优势,促进高校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3.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广大师生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入手,并注重采取措施,促进人的文化素养提升、党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结合起来,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撑和保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党建工作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因而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党建工作注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促进党建创新和科学化水平提升。

1.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高等教育不仅传承优秀文化,还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崇尚科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党建引导作用,促进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让广大师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并通过文化建设让党建工作有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提高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党建工作服务水平。

基层党组织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更好服务于文化育人,担负起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打造校园文化服务平台,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开展下去。二者良性互动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还能促进党建服务水平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推动党建工作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重视创新,引领文化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性地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丰富党建工作理论,将党建创新扎根于文化创新中,促进党建创新和工作水平提高。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党建工作的生动性和创造性。

党组织要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党建渗透到学术、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之中,利用学术文化、就业文化、廉政文化、网络文化等载体和形式,坚持正确发展方向,提高党建工作生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党建工作引导,这样才具有目标性和方向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党建工作也需校园文化提升,这样更能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党建工作科学性和创新性水平提高。将二者统一于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之中,综合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二者良性互动,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发展和影响力提升。

作者:李书锦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学校育人环境

一、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底蕴。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写好校史,通过学校发展史反映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而且能够很好地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并将这些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学校有自己的校训、校徽和校歌,还要让学生牢记校训,会唱校歌,佩带校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要积极发挥优秀校友的独特作用,收集并运用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验,宣传他们的创业历程和成就,或者直接邀请他们来到校园,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这样不仅让他们有荣归故里的感觉,而且还加强了与母校之间的感情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新时期的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使自己成才,为祖国争光。作为展示人生才华重要阶段的校园,还要注重运用比较重要的庆典活动以及相关仪式,认真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精心设计好奖学金发放仪式等等,为了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学校的相关领导最好能够参与,亲自给学生颁发有关证书,给他们合影留念,甚至让优秀毕业生的家长亲自参加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家长有自豪感,让学校有荣誉感,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美誉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

二、重视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

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通过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学院环境比较优雅,校容校貌比较美好,校园布局更加合理,局部装饰不断完美。尤其是利用现代化教育网络以及先进的相关技术,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还利用橱窗板报宣传格,展示一些名人名言。使学生无形之中就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形成良好语言行为习惯。应当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比如建设好、美化好教学楼、操场、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房屋和建筑物。优化教育设施和器材的配置,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加强教育现代化设施的建设,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宣传橱窗设计等,使校园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极大地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并且发挥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宣传作用。

三、精心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学生文化专题活动。

借助重大历史节日,主要由院、系两级的团委、学生会以及其他的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举办大型文化艺术节,演讲、征文比赛,“七一”建党节,举办大型党史知识竞赛,图片书画展,板报联展等,“十一”国庆节,举办大型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字画展。总之,借助这些重大历史节日,开展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接受教育。

(二)组织社团活动。

在高等院校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它们具有由学生组成,由学生参与,由学生领导,老师仅仅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基础性、群众性作用,充分展示学生社团的辐射力、影响力。让校园学生的个人爱好与课外活动充分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展示才华的机会。例如,利用计算机协会和英语协会,巩固学科知识;利用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校园足球协会以及街舞协会等社团,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社团活动,充实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社会,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巩固了课堂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最终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积极举行与学生有关的课外活动。

这些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的课外活动。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和“双赢”的目的,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农村,走向企业,让他们广泛而大胆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得到锻炼,真正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他们所学知识的检验,而且是对他们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集体观念、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综合展示和反馈,这正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要长期并深入地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可以从创建文明校园、创建文明系部、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个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把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铭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使命,倡导他们从自我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道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要注重校园文化制度方面的建设,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主要的校园文化制度应当包括:《教师奖惩制度》、《教学科研制度》、《教师行为规范》、《学校安全制度》和《学生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学生,而且要包括广大教职员工,这样这些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就成为了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约束力的日常准则,可以对老师的工作优劣提出明确的标准,而且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要求。学校不仅对老师要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总体要求,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让学生能够从具体小事入手,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处事理念,具有满腔的正能量,非常自信地融入社会,学校通过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来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

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一是学校领导要重视。一般来说,学校应当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最好学校主要领导挂帅任组长,做到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以及有关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够很好地进行有关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三是管理措施要跟上。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并举行研讨会、报告会等,支持并引导学生社团更有效地开展活动。四是学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要有资金保证。在学年工作安排中,要有相关的资金预算,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等方面的支出。

六、结语

应当指出,校园文化建设,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活动,而是需要长期、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长远目标。只要虚心学习,踏实苦干,持之以恒,长远规划,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就会逐渐形成既有百家之长,又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最终服务于学院的整体长远发展。

作者:于虹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第四篇: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

这些在时代改革中成长的天之骄子,正在经历着一场不一般的革命。首先是离开学校这种优越的环境,来到一个白天是白天,黑夜也是白天的工厂里。二是气候变化,早晚温差大。特别是冬季深夜里起床上班去触摸冷冰冰的机器,更是一种抵触。

二、学生多自我为中心,少奉献精神

刚刚成年的90后,不管矛盾的起因,他们很少把错误归因于自己,而总是埋怨别人。殊不知,任何矛盾都有两面,他们很多事情上都缺少一点点的让步,有些时候甚至错误地选择罢工等极端的形式来抵制一个公司几十年的规章制度。

三、学生经济头脑过于“强大”

经济时代产生的这批学生,他们会把公司比作牟取暴利的资本家,自己好比是一个当年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离开五指山要去斩妖除魔。很多学生在工作中不积极,认为多干活也是为老师做的。

四、学生攀比心强

他们攀比谁的工作轻松,谁的工资高,而不是我今天做了比别人多又好。如有一同学第一次厂里分配的岗位他不喜欢,说工资不高,工作又累。于是,通过调整,又分配到了他要求的岗位。可是好景不长,一星期后,他又觉得现在的岗位比原来的更苦更累,又要求换到老岗位去。工作既要轻松,又想得到高工资,都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没有付出怎么会有回报?总之,时代的宠儿正在经历一场无声息的革命。社会是个复杂的大舞台,还要他们继续摸爬滚打。正当“小荷才露尖尖脚”啊,他们简单的伦理关系需要在现实的大课堂中慢慢磨炼。但今天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我们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精神品质等多方面的培养。

1.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吸取知识只能靠自己,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作为家长,一定让孩子认准方向,选好专业,那么学生自然会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利用班团活动等,多讲述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所谓成功都不缺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优秀品质。他们身上处处体现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精辟、深刻,哲理丰富,起到振聋发聩、鞭策人心的作用。

3.专门开设训练课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如学校开展的教导队训练,门槛低,只要是要求进步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规定每天早晨五点钟起来晨跑,下午四点开始军事训练。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每年都吸引很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其不仅仅在于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这样很好地养成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意志和恒心。其每年都为学校各部门培养了不少的学生骨干,对学生的自信心起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很多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每天都过得相当充实,也提前为学生就业做好身体和心灵上的准备。

五、小结

总之,作为一个职业院校,在文化课已经进一步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在教授专业技能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能更好地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关键。学校要把学习品质的培养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的轨道,纳入常规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中,最好是把它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开设,这样,将会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作者:方玉芬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高级技工学校

第五篇:传统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必要性

(一)二者相结合符合时展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和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不止一次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应该抓紧时代命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跟紧时代的脚步,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来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把这种自信加之于自己的学习中来,作为一种动力。

(二)二者相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在当前竞争环境压力大,如果办学不佳,将很难继续招生。当前,学生选择高职院校也不再盲目,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来考查学校。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真心关注学生的发展。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让学生“静心学习”,除了学习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学生好了,高职院校才能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三)二者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着正面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获得更快地成长。尤其是能够形成遇到困难积极面对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具体则可归纳为四种形式: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方面的如秦砖汉瓦、服装服饰、茶和茶具等等,精神方面的主要是道德和文化理念,制度方面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行为方面的如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父慈子孝等等,很多行为方面的传统是在精神方面的传统指导下的。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要融入的还是精神层次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是一股脑儿地放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里,而是需要选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度最高的元素。

(一)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

一般来说,校园建设中也需融入一种文化氛围。比如,很多院校都有孔子塑像,这一塑像则代表着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我国著名教育家的尊敬。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科多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所以,校园名人画像或者是名人名言中都可以借用一些中国历史上的手工艺人,如木匠“祖师爷”鲁班等等。这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建设能够给高职院校的校园中融入一种浓厚的尊师重学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二)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公修课。

传统文化方面的公开选修课是很多学生喜欢的科目,学习这门科目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开展相应课程的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以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氛围,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鼓励学生组织传统文化社团研究,通过支持社团活动来对全校学生产生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的课余生活离不开学生社团,学校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设传统文化的研究性社团,多举办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重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四)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节日来丰富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很多节日的含义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比如端午节,纪念屈原,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通过对节日的深层次理解,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将院校打造成培养优秀学生的摇篮。传统文化精神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作者:肖燕 杨金秀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校园文化建设因素研究

一、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介质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教师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教师对学生持之以恒的教育,不断向学生灌输校园文化的理念,关注并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的言传身教等等,是校园文化形成十分重要的因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富有内涵的文化建设与设施、统一的校服、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这些是形成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介质。但是这些介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1.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学校环境的改善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地在加大,各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经费也只能维持在一个“温饱”的水平上,学校能确保正常运转也就很不错了,学校需要建设与上级批准进行建设的项目之间差距很大,优美的学校环境在许多学校中也还只是师生们的理想。因此环境这一起熏陶作用的介质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2.校服是突显良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生统一穿着校服,不仅是一个学校无声的形象代言人,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而且还对学生行为有着一个很好的约束作用。但是据有关调查显示,统一着校服行不通。据了解,学生的服装,比校服便宜的几乎没有,家庭条件稍维好点的,一套服装都是上百元,更不必说那些穿名牌的了。相互攀比不仅没有减轻家长的负担,反而让爱慕虚荣的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价值取向。本来是一个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介质,却成了影响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及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对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有阻碍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正因为如此,网络和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1.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日趋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传播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快捷、方便、海量信息的同时,夹杂着一些污秽和不和谐的东西。诸如色情、暴力游戏、网络欺骗等些污秽和不和谐的东西,这对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毒药和危险品,自然也是与良好校园文化对立的东西。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许还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认识,只有那些自己的孩子沉迷网络中的家长和成天防备着学生进入“黑网吧”的老师才深深感受网络的负面作用对学生影响和危险。其实这些负责影响本来是可以避免和消除的,但由于网吧、电子游戏机业主只为了赚钱,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学生又抵制不了网吧、电子游戏机的诱惑,沉溺于网吧,游戏房,严重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行。网络的负面影响不仅是与校园文化对立,防碍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2.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而过多的社会阴暗面也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这种阴影制约着学生道德心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遗憾的是很多人只顾眼前利益,丝毫不考虑对孩子们的影响。比如音像店、书店、报刊亭、报纸零售摊点这种“文化类”场所。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售口袋书、暴力影碟、甚至色情刊物,严重污染校园周边环境。因此,全社会大力倡导与弘扬社会正气,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围边环境整治,把影响校园文化形成的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应试教育模式制约着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虽然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办学历史长短等原因,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各种类型的评比和考察最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划分等级。特别是社会舆论比较通用这个标准,这种标准下的教育只能是让学校与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这样一来,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势必加强对课本知识方面的传授力度,而一个合格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却被人们忽略,而这种心理、品质等正是良好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的关键。应试教育模式不科学的评价标准极大制约着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公平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是促成良好校园文化的需要,更是还原教育的本来目的,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需要。

四、总结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对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仅有教育工作者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作者:卢宁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南湖小学

第七篇:特色教育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

一、身教胜于言传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在我看来教育者必须行在教育的前沿。我们必须提高全体教师的素养,认清新课改下教师的职责所在,而并非只是单纯的把教师作为一个谋生职业。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之前,先把我们自己培养成我们自己所期待的那样的老师或者领导。教师的示范引导性重之又重,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也在学习,那么比对他进行学习的重要性说教有效10倍以上,教师应该以学科为单位定期组织学术研究和与讨论,对于有限的教材知识已经不能完全吸引学生,首先把学生带入愉快学习的境界,用知识来提升素养正是教育所期望的。校内应以个人,集体等建立数学圈、语文圈等推进学科建设,利用网络、博客等打造名师效应,名班效应以及名校效应。教师更应该规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不吐脏话、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相反我们教师应该处处以身示范,比如把一个微小的垃圾捡起来投放到垃圾桶内;不打骂训斥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每一堂课中,比如一名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利用一堂口头作文课,让学生自己摆清说脏话骂人的利弊。德育渗透于情境,于无形。

二、书香润校园

自教育局组办读书交流活动以来,我校的教师读书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组织交流读书感受,进行创作并且自编书籍。本人就是此次活动的一个受益者,在读书活动的感召下,本人积极的钻研本学科、本职业以及心理学等书籍,自以为受益匪浅。所以在我的班级里,学生也逐渐的培养出爱读书的好习惯。本班的德育工作就在这书籍“春雨”中,润物细无声了。鉴于这个实践的小有收获,本人力推全校师生共同来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一日三餐之外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用书籍来滋润灵魂,净化心灵无非是一个浪漫而美好的事。每个班级每周拿出一个自习课“伴着舒缓的班德瑞,师生各自品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多么惬意而又浪漫的事情啊,这样感召下,学生怎么忍心把自己和那些恶劣的行径相联系呢!学校应重视图书馆建设,每周设立读书开放日,把学生的闲散时间锁定在有益的书籍中,教师的枯燥批评和说教将会逐渐退出管理的舞台。每个班级都应设设立图书角,而不是把它作为摆设,师生共同来丰硕读书角,书籍一定要涉及到以下三类书籍:各学科科学问题、关于作为青年的学习榜样的人物传记以及心理学方面等等。学生可以在这里找到探索知识的乐趣,人物传记的熏陶和精神引导,还可健全自己的心理反思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素质的提升自不必说。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学生感受到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其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名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每个学生都把格言和自己喜欢的名人名字等写在每一科作业本的封面上,每天每时每刻学生都可以进行精神的熏陶,久而久之自然会更积极向上。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我们只是在教室、走廊、图书馆等地方悬挂了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等,这些东西几年不换,只能起到一定的文化修饰作用,而学生,基本是视而不见的。

三、课程设置更广阔

在广大的教师队伍中,有着广阔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调动正是学校课程设置的资源所在,比如说,书法特长班、绘画特长班、音乐赏析、文学作品赏析、剪纸特长、手工制作等等都是可以自主开设兴趣班,学生的成绩不好,但是可能音乐突出,接受知识愚钝但是有可能在手工创作上能够别出心裁。春天到了可以在偌大的校园中开辟一个劳动区域,种上学生自己筛选的种子,到了秋天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每周开设兴趣班,我相信这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孩子就会增加一些。正如古希腊的寓言家伊索所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超人一等”。作为应试教育的实施者,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育学习的机器,如果你的学生除了在考试时一展身手,不懂生活的乐趣,没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所在,那么他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教育失败品。连年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如果徒有一个文凭,那么对于社会来说,那么他只是提升受教育比例中的一个小小分母。孩子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会在多方面展现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发现者,那么也要做一个出色的引导者。当我们的校园宣传栏里展示着学生自己创办的报刊,大厅里展示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公共走廊里展览着学生自己的雕塑,自己的画作。实验区有可供学生专研的物理探索屋,化学发明室。学生把学校当成自己赖以生存的家,那么他怎么忍心来破坏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正是对当前教育的完美诠释。如果一个民族不能以自己的教育为自豪、为骄傲、为希望。是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该反省的时候了,作为学校的建设者,我们只能去开辟一条新的路,即使它困难重重,荒草萋萋。我们要走出固步自封的传统模式,改变教师,改变学生,加强校风建设。

作者:刘政言 单位:辽宁本溪市南芬中学

第八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网络文化及其自身概念的解读

(一)网络文化概念解读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概念,这一概念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表现形式。网络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通过新时代的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语言的时代表述,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时代技术的结合,有其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表现为继承性、技术性、信息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价值的多向性、难以管理性、虚拟性、被引导性等。毫不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一种大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仅包括好的文化,同时也包括不好的文化,网络文化最大的特性就是包容性和无辨识性,任何文化都可以在网络文化内生存,而网络文化本身又不具备辨别好坏的能力。而因为网络文化的即时性,根本无法做到对网络文化流向的控制,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日渐清晰的看到了网络文化的这一弊端,积极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越来越多网民的诉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时期,对于网络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只有正确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才能让网络文化发挥更大的价值,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的国民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一体系内既包含了社会崇尚的道德原则、精神风尚、思想理论,同时也将人们的理想信念囊括其中。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追求;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追求;从个人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精神追求。这一价值观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思想指导性,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网络文化的发展流向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甄选、引导、协调,进而对网络空间的文化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吸收、发扬好的文化,对不好的内容要坚决禁止传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灵魂所在,具有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校园文化对其形成意义重大。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引导,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校园文化,这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来说,有三个因素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学生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一种流动的文化,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学生群体所吸收的成人文化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影响校园文化。其次是固有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文化影响也大多是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固有成人文化的保留和继承。最后是教师、校园管理层的影响,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层是校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从校园文化的形成来说,校园文化是一定程度上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这个缩影体现出了校园管理层对于如何管理校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高等院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只有高层次、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高层次、高品位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高等院校的教师专业文化水平较高,只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第二是文化产品的高水平。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虽然国家的快速发展给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发展契机,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众多矛盾也日益凸显,这给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院校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走出当下难题的唯一出路,这一出路不但符合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发挥校园文化价值主导作用

在进行高等院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积极进行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来发挥其作用。高等院校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把理想信念牢牢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首先,高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去武装教师和学生的头脑。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高等院校应该定期组织一些学习活动,让老师和学生学习最新的政治理论,尤其是高校的教职工要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巩固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从活动的角度上来分析,高等院校应该以班级为单位,让各个班级的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主体班会活动或者其他形式的班级活动,同时在遇到一些重要的节日的时候也要开展一些大型的主体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并发展校园文化。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奋斗精神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作用进一步来培养的创新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高等院校因为处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更加需要一批高水平、高素质、高技术的理论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从多方面上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在课程学习上,要把理论是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在理论教授完成后进行专题讨论。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校外的专业研究者来校讲座,组织学生们研究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交流。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对校园文化进行管理

当代,高校正处在多种文化观念、多元价值、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融的复杂环境中,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更应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并确立为校园精神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管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这样才能让校园文化真正渗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管理必须融合,例如社会科学的讲座、校内出版物的出版、标语的审批管理以及岗站的管理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能够保障校园文化所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引导和监控校园文化的负面言论以及负面思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经在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舆论扩散的作用,因此高等校园做好舆论的搜集工作可以对舆论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发挥学校工作的主动性。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应该发挥党委宣传部的作用,以党委宣传部为中心,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校园的舆论进行监督管理。

(三)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无论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还是其他文化表现形式,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展现的。高等院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其文化的地位,就必须把文化的功利性展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其中包括个人的内心素质修养以及社会公共精神,社会公共精神又包括知行合一、爱国思想、求真务实、社会良知等。同时要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校园文化内容的生动性等方面着手进行。高校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结合、互相融合,通过各方面的精品文化活动的熏陶学生们的心灵,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和方向。高校应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精品文化项目重点打造,以便能够推进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也要突破传统的旧方式,积极探寻新方法,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发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清楚的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服务学生,因此校园文化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校园文化的展现方式中也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让这种文化的展示贴近学生,进而吸引学生,让学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当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社会,我们的周围都有互联网的影子,这对老师和学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这让我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这也给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采用开放的态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来打造符合自身校园文化的特色网站,并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校园文化。“易班”是现代多种互联网的合称,其中包括微博、BBS、博客等,通过这些易班可以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共同分享一些信息和资源。

四、总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去,不但开创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同时引导高等院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的学生们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和认知的能力,以自由、活泼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者:刘嫔妮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