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摘要: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存在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在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课程主体建设上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构建新的课程文化创造了机遇。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可以通过转变课程价值观念、依托优秀课程进行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进行课程管理体制创新等方式来推进课程改革,使核心素养融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路径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我国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于2016年9月正式,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1]。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是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灵魂,统领着学校课程及其各个要素的规划和建设。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文化的主要体现方式,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文化的再造,重建和再生一种真正“以人为本”、富有个性的课程文化,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推进课程文化建设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在培养核心素养时代,探寻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问题反思

课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以及这一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2]。一直以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观落后、课程实施环节封闭、课程主体导向单一等,这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体现为学校所持有的课程观。可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学校课程的架构应体现出学校的文化追求。一般来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三种: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个人本位。在传统背景下,学校在课程价值观方面仍然突出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即使当前很多学校都在思考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建设,但是大多存在课程类型单一、组织实施散乱等弊病[3]。例如,许多综合类和实践类课程形同虚设,诸如信息技术、劳动、艺术类课程也往往在实施过程中被搁浅。但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不可或缺,劳动、审美能力也同样重要,核心素养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的目标体系,也是课程价值观新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正是依托这些课程的开展来落实的。因此,在传统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文化亟待改善,可基于新的课程价值观来重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就是课程教学。传统教学背景,要求教师系统组织课程内容,对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不够,也会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上的关切。尤其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宏观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出现了越来越倾向于迎合市场的急功近利行为。课程选择呈现出封闭形态,这些都体现出一种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课程文化,新型课程文化的建立只能是“空中楼阁”。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于全校师生。课程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4],全校师生对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作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者是教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自上而下的推行中尚未完全被广大教师理解并接受,对教师一贯的教学思维产生了强力冲击,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另外,社会上对学生利益的过分关注也导致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这些都体现了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艰难。课程文化的体现者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摇摆不定,在师生、生生关系上产生矛盾与冲突。这些是影响课程文化建设的显著问题。

二、核心素养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要想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改变现有的学校课程文化状态,就必须赋予课程自主、自为的内在文化品质。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想理念

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作为教育组织的一种本质存在,课程文化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育人价值和意义。在旧的课程文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实施现状与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课程建设出现危机。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学校课程面临着一场深刻的课程文化建设变革,那种旨在一劳永逸地传授某种文化的教育模式,那种完全受现实文化主导的毫无批判与创新性的课程必将被超越[5]。核心素养体系旨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各类素养的全面发展为重心,不难看出,核心素养同时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理清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基本逻辑,确立了用课程目标来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这无疑是对传统学校课程文化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整体育人效能,也为学校课程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2-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催生出新的课程,可以说,课程文化的变迁决定着课程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过程[6]。新的课程文化强调学校课程文化建设面向全校学生,重心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能够面向未来,这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新特征,这一点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不谋而合。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了新的目标,当前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为学校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丰富内涵的探讨,无疑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3-核心素养为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开发指引新方向

课程资源要有相应的课程文化与之对接,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7]。进入大数据时代,由于“互联网+”等全球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其与多元文化不断冲突和融合,使课程资源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有限的国家课程在人才培养上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课程文化必须根植于学校课程发展,不断地进行探索、前进、沉淀和积累。因此,在新形势下,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开发就成了获取信息与了解多元文化的有效实践途径。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统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包括信息意识和技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国家、社会认同意识,培养学生尊重、了解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等目标,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方向。学校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能力,开发能够培养其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课程文化资源,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总之,“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的灵魂,为新时代学校课程文化的创造实践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指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1-价值转型:树立课程核心素养观

课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它是决定社会或群体的课程理想和目标的一般和抽象的理念[8]。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现为对课程知识价值观的一种涵盖与超越,让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眼光从课程实施转移到对课程的理解上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观即课程核心素养观。它强调课程目标要兼顾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要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追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所体现出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设置适用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选修课程。先进的理念决定理想课程,理想的课程需要脚踏实地的实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程实施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创造实现课程的优势环境,营造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程评价方面,重视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树立以发展理性为核心的课程评价观,淡化以考试作为评判的标准,将课程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归宿。

2-资源开发:建立校本化资源开发体系

良好的学校课程文化要具有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学校开设的课程正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塑造成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重要依托。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也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特色。首先,学校应树立课程文化自觉意识,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特色优势,发掘师生中的先进典型,打造“一院一品”“一校一品”,依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带动全校师生精神文化建设,从而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其次,充分结合校外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以获得全面、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再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科学的指导和评价为依据,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丰富学生个性、彰显办学特色的资源与平台;最后,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校际之间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以校际优质课程文化共享、共建来带动区域整体课程文化建设。

3-教师引领:提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还包括教师本身专业技能的发展[9]。教师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主体,课程实施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开发,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爱校敬业、勤研善教的教师队伍,对课程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决定作用。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发挥教师的领导力,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关键[10]。教师能否在课程规划、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是评价教师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二,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数据下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创新,实现更高效教学。第三,教师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科研结合起来,对课程实施有自己的理解。第四,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文化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运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自觉地用自身眼光去审视课程,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追求与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管理创新: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文化不应当以学校中的任何群体为载体,而要以这些群体间的关系以及活动形式为载体,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多方互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始终在不断选择、转化的动态发展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民主化始终是课程管理文化的价值诉求,体现了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管理方式的改变,它需要课程领导者明确学校育人目标,提升课程理解水平,自上而下统一课程观。一方面,学校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氛围,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观念,使得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课程实践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全校师生的主观精神,使民主教育和民主管理浑然一体,实现课程管理逐步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树立民主与合作的课程制度观,加强校长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以文化作为驱动力,带动全体师生的实践能力,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引领管理,这样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才有持续发展的保障。课程文化建设是课程文化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实践中,尽管许多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不能保证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具有多维辐射性,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去逐步摸索学生发展的核心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关联,结合学校实际找准路径,使核心素养的文化内涵深化为学校的课程文化内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魏文静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