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实训总结范例

铁路实训总结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铁路物流;改革措施

1引言

高职院校是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和交流,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质量,为社会培养契合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现代服务业。随着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国际铁路物流发展迅猛,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行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然而从业人员分布不均、技术人才短缺、供需不平衡等现象问题严重制约了铁路物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阻碍国家战略规划和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平衡的迫切需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校企合作有效深入地推进,贴近企业需求,学校方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一线人才。

2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2.1校企合作可为课程提供实践操作平台

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应持续推进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方能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利用,让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响应企业的需求为课程实践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平台操作,实现从理论至实践再从实践总结出新理论的良好循环。有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方面使学生能充分学透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提供的资源不仅利于学生,也利于教师不断的优化课程实践教学,进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2.2校企合作能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困境在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脱节,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抽象概念难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背离。院校正在积极研究解决以上普遍性问题,比如增加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比例、培训教师的实操技能。总体来看,效率较低,取得的效果甚微。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课程应高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挖掘课程的操作环节,设计有趣有用的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兴趣的前提,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学习以就业为导向,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学生参与度显著升高。那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摸底了解,则是提升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3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问题分析

3.1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然而有些院校未深度调研企业岗位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相关专业岗位需求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过时理论,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由于未学专业技能真正所需理论与实操知识,导致毕业不能直接上岗就业操作,企业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是颇有微词,因为企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再培训,时间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企业对院校毕业生需求会相对减少,因此,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院校未积极参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3.2课程教学资源匮乏

铁路物流专业开设的《铁路普通货物运输》、《铁路特殊货物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物流设施设备运用》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课程教学均需要物流设施设备和合适场地,无论是资金和实训室场地,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一方面由于物流设备都较昂贵,如门式起重机、集装箱正面吊运机、集装箱叉车等设备;另一方面,据了解,有些高校物流实训室只有一两间而且比较陈旧,有些院校物流实训室仅仅只有一个沙盘模型,有些院校的物流实训室相关物流信息软件系统也是落后版本,物流信息是物流技术的高速路,是物流技术的灵魂。落后的实训室配套影响学生知识学习,影响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因此,院校可借助校企合作背景的东风,通过有效途径建设专业实训室,如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室,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3.3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不同步

铁路货运转型向现代物流企业靠拢势在必行,必须用先进的物流思想发展铁路货运行业。现代物流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集成式管理,其目标是降低物流总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其最重要的特征是高度利用物流信息技术,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两者融为一体。据了解,有些高校普遍性开设了类似《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没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故很多院校在构建铁路物流实践体系时忽略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更别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铁路课程体系中。

4校企合作背景下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4.1编写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建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指导工具。教材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学校相关教师应进行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技能人才和领导充分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打造课程和企业实践相融合的教材。实践教材应进行课程结构任务化,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岗位技能标准、典型工作任务、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知识一并纳入教学内容,尽所能编写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材。

4.2推动校企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把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政策和资源,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院校应联合企业拟定有效培养计划,选派年轻优秀的青年教师骨干深入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学习行业最新技术;另一方面,院校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各类型学术交流,发表科研成果,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理论研究和发展成果。双管齐下,院校方可建立起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教师团队。除此之外,院校还可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课教师,建立专业人才兼课机制。高职院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的杰出人才到学校举行专题讲座,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4.3实践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向社会企业输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一线人才。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必要和科学的。首先,院校应该广泛开展铁路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依托物流协会、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调研行业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行业相关企业人才结构需求;其次,向相关企业专家定向咨询,了解专家对专业发展、岗位知识、人才所需能力的看法,争取得到可行性建议;再次,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作为切入点,如往届毕业生工作信息反馈、用人企业的评价反馈以及其他收集的人才市场需求数据、岗位就业信息;最后,院校应理清思路,明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学生应取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充分根据就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构建和开发实践课程。

4.4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快速推动行业发展。教育发展也可大力利用科学技术,提升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双方深化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和教师的理论完美结合建设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录像、企业工作录像以及活页式教材等资源的打造。教学资源可以放于中国MOOC网站上,教师可线上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短板,做到有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紧跟铁路物流行业发展,如微信公众号铁路货运、物流指闻以及物流沙龙等。以上公众号每天都会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教师可筛选契合课程的内容,课堂传授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同时,学生也能借助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考核,锻炼自身岗位能力。

4.5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基于工作任务,设立多维化的考核模式,注意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例如:将考核分阶段进行,贯穿整个课程学习周期。如纳入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积极程度、个人讲解展示表现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等作为考核标准,争取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真实客观评价。

4.6校企联合创建共享性质实训基地

校企联合建设共享性质实训基地,需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增加企业对实训基地参与的积极性,并对实训基地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采取奖励。传统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大,利用率低,容易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相对于传统的实训基地,共享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性、公益性和融资较活跃等特点。首先,高职院校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可以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线工作的技能,同时无形中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再培训;其次,共享实训基地还面向社会,可成为企业和公司职员培训的场所,促进校企合作多方合作,多方学习的良好局面。

5结语

随着高校和企业的深化合作,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并能保证措施落实执行到位。铁路物流专业课程应紧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材,课程教学方式及课程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是整合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佳方式,国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近年大量政策支持此举措。希望院校能积极拥抱政策,高效响应,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33(1):390-392.

[2]杨晓琪.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6(5).

[3]张峰,张学龙.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7(06).

[4]张芮.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1).

[5]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14).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2

目前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面临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不足、师资力量有限和培养模式落后。本文就这三类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建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其他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分支,具有运营环境复杂、岗位能力要求高、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目前在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中存在人才不足,或人才能力与经验无法胜任岗位的问题,这对开设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院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压力。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各类高等院校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国众多高等院校正处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教育方面有较多困难。本文总结了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思想认识、师资力量与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路径[1],为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资料文献的归纳分析及研究总结,可知目前高等院校的铁道运营管理专业教学主要存在思想认识、师资力量与培养模式三个方面的问题[2]。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片面理解或思想误区。首先培养主体不清晰,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对象仅针对课程考核优秀、交际能力突出的少数学生,或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课题项目分派给某一研究团队。其次培养目标不正确,一些高校没有正确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较多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目标简单等同于获得报酬,或认为创新创业活动与就业培训或考研准备相比缺少价值,因此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最后培养方式不实用,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培养出的大学生无法满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型或服务型岗位的要求。

(二)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以校内实习站场、客货运组织实训室和接发列车演练室等为代表的实训基地较少,已建立的少数实训基地因基础设施的适用性不强,因此利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授课讲师较多为学术型专家,一般在社会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经验方面经历有所欠缺经历,在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上有待提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需要加强。

(三)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

较多地方高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目标体系中,没有看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用性。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制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学计划,少数开设创新创业教学的院校没有设立专业教育课程,也忽视社会实践环节,仅以选修课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一些院校仅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

二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多层次和特色化的培养目标体系

明确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梯队培养、基础理论教育结合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等目标。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则是指结合高校优势及市场价值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例如地面轨道交通服务型创业人才、铁路运输复合型工程技术创业人才等。此外,还必须对培养对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引导与适当激励,加深授课教师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理解,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要求。

(二)增强校企互聘和教师进修的教师团队建设

增强教师团队建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为主要目的,实现途径可采取校企互聘和教师进修。校企互聘是高校与企业展开合作,双方建立聘用制度合理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的专业人才资源。教师进修则需要高校进行制度引导与保障,例如将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与技能资格认证制度中,改革教师聘用与师资管理制度,优先选拔复合型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提供硬件设施与资金保障等。通过针对性和开放性的制度促进教师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激励教师参与企业一线生产管理以加强其实训教学指导等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梯队,以符合铁路交通运输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完善学校与社会各方合作机制

学校与社会各方的合作一方面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例如借助政府政策扶持、媒介舆论传播、产业企业互动等多方力量,构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又如开展与公司企业的项目合作,共建共享运营校内外实训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还要包括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公众宣传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与正确价值观,培养大众参与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的个人成就感。高校还可以拓宽互动渠道,举办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公众意见领袖和企业资深专家等做专题报告讲座,同时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可以申请进入企业岗位参与生产管理实践。

(四)建立系统健全的创新创业培养制度

系统健全的创新创业培养制度应包括“项目+团队+双导师”制度、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平台等方面。“项目+团队+双导师”创新创业制度是通过吸收大学生参与高校导师或企业导师的研究项目,从而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该制度可以降低学生创业风险,为学生提供科研指导、团队合作与实践训练,便于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孵化器。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大学生创新实验、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各层次科技创新项目等方面。平台建设需要借助校内外实验室和工作室仪器设备为硬件基础,并形成专业扎实、宽松开放、友好互助、积极竞争的学术环境,参与例如“挑战杯”、“创新杯”等活动。社会实践平台一般包括校园社团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专业化、多样化和创新性,例如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调研、铁道运输沿线居民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安全急救常识宣传,客运站咨询员岗位创新实践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既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又是高等院校实现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内容,是提升大学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途径。在培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方面,各高等院校必须基于自身资源与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团结社会各方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增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思维意识、实践训练与运用能力。

作者:高双喜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3

1.1学校教学硬件的不足

技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场所,其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配套教学设施不足,硬件需求往往与教学不能同步发展,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依然是比较薄弱,学生未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实践动手机会。

1.2技校学生的存在问题

技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较差,行为习惯相对散漫,学习较为被动,学习风气不正,上课开小差玩手机情况严重,课堂气氛越来越差,教师往往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则一问三不知,对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都存在较大的抗拒心理和对"死气沉沉"的理论知识都不感兴趣。此外,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卑心态,表现在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凡事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等现象。但是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还是比较积极去完成。

2铁路货物运输课程的设计

2.1基础知识模块--案例分析引入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人与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针对技校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等特点,学生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好奇,如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第一堂课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近期的案例作为新课理论知识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同时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及业务操作方法。通过案例了解业务的真实流程和全貌,然后再将各个知识点运用到案例分析和操作中去。这样既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又能规范自己的业务操作,避免发生违规行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既使得原本枯燥、空洞的授课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铁路货物运输的理论教学当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铁路宣传片及广铁案例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学生在绚丽的铁路宣传片中了解到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都火速地发展。而通过广铁的一些运输数据:"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8日(其前身是原广州铁路局),是全国18个铁路局之一,管辖广东、湖南、海南三省境内包括京广、京九、浙赣、广深、焦柳、湘黔、湘桂、洛湛、广梅汕、梅坎、石长、广茂、粤海、海南西环线、平南共4426的营业铁路。线路总延展长度10238.7km,营业里程4699.8km,电气化线路长度1587km。道岔11625组,桥梁2708座、275619延米,隧道883座、386744延米。配属机车1159台,其中内燃机车648台、电力机车511台、客车4289辆;配备有P65型行包快运列车专用货车1102辆,其中带押运间41辆;机械保温车552辆,其中单节式带押运车8辆。""经营管理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开展货运直通周转量攻关,调整客货列车开行结构,抓住假日运输商机,加强车流监测和机车牵引工作量审核分析,严格运价管理,加大堵漏保收力度等措施,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同比增加2.5亿元。同时,通过机车油电降耗节支、修制改革节支、贯标减员节支等多种渠道,共节约成本支出8300多万元。全年运输总支出139.7亿元,亏损69021万元,比部定目标减亏1336万元,全面实现资产经营责任制目标。截至2007年底,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总资产达1196亿元。"激发了学生对铁路运输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堂提问:从案例中可以了解到广铁集团有哪些具体运输工具类型等。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气氛。并在整个理论学习中,加入了大量铁路机车车辆相关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铁路货物理论的理解。在课后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沉闷,能够主动思考,领会教师意图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2技能实训模块--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订单合作

1背景

1.1政策背景

职业教育鲜明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组织特点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党的报告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职教二十条”,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实践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1.2行业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口就业单位为各城市地铁、有轨电车、城际铁路等,对口就业岗位为站务人员、乘务员、调度员等。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9年底我国内地40个城市开通城轨线路6730.27km,在建里程超过5063km,新开通线路运营人才需求中,站务和乘务人员需求约30~35人/公里。可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岗位明确,社会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明确。

2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1969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首条线路开通,2008年后迎来行业高速发展期,2010年后部分城市线路逐步迎来线网发展阶段,高速发展历程约10余年;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模式,多源于铁路运营模式的演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是从铁路类专业调整而来,大部分职业院校2010年后才成立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可见无论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还是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相对短暂。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组织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各城市地铁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而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层面,教学组织整体体系相对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实践教学融合程度不足

实践教学体系在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融合程度不足[1],集中表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不合理、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缺乏、实训条件不符合教学需求、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等。其中,校企合作教学是实践教学的最大短板,不只是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程度不够,也体现在企业规章制度、上岗考证标准与实践教学融合程度不足,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无法有效转化为校内技能竞赛、整周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不强,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其适应期也相对较长。

2.3实践教学开展环节突出问题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2]。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与铁路类专业关系密切,致使实践教学体系照搬铁路类专业,而两者之间在工作性质、技术设备方面有着较大差距,造成专业实践教学仍然采用几十年前的设备和组织形式,没有及时把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不同于轨道交通设备类专业,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设备运用和运营组织管理,而非设备维护检修层面,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既要满足设备运用,又要符合组织管理需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内部运作相对封闭,且设备应用和管理模式差距较大,导致教学设备研发缺乏针对性的参照,或者开发的实训设备或软件与教学需求不符。这些因素导致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落后于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对口顶岗实习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院校增多,人才需求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大部分该专业毕业生没有开展专业类顶岗实习,或者在实习过程中,管理流于形式,跟进不到位,致使顶岗实习达不到效果。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规划;实践教学考核不够科学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标准、“1+X”证书制度等对接程度不够。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及实践

3.1依托订单合作关系,调研分析职业能力体系

职业能力体系是细化实践教学内容重要前提,是把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落实到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重要凭证。职业能力分析,以专业校企合作对象为调研主体,兼顾往届毕业生、职业教育专家等。以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为基准,结合岗位晋升及岗位调配,确定站务序列、乘务序列和调度序列的就业岗位,融入企业上岗培训标准、生产规章制度,结合各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得到客运、服务、票务、行车、安全、设备、应急等模块的典型职业能力分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标准,落实职业能力培养侧重点,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3.2建立基于校企协同的校内教学体系

在校企订单合作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制等[3],实现校内教学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现基础理论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深入和体现,使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实践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把岗位技能提炼出来与课程实践教学相融合;三是素质培养与职业素养对接,通过企业案例、典型故障、工匠精神、企业历史与文化、岗位特性等带入校园教学,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四是学生角色与职业人角色对接,以硬件的实训室为依托,塑造真实地铁工作场景,模拟真实工作过程及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地铁志愿者活动,逐步实现职业人角色塑造[4]。具体实施层面上,实践教学不能孤立于课堂教学而存在,而是互为依存和促进的关系。整体上立足于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订单企业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课程标准出发,编制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教材。注重设计与企业培训标准相接的工作过程式、案例式、任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整周实训项目。注重与企业应急预案对接的专题及案例分析,开发与企业上岗标准相接的学生活动融入第二课堂教学。立足于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培育竞赛团队,建设与企业实践对接的技能竞赛实训室。

3.3建立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校企订单合作机制,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为依据,形成校企双方全过程协调,全过程参与管理的订单培养机制,形成共同教学、共建师资、共享资源、共同管理的系列制度和实施方案。从大一年级开始组建地铁订单班,订单企业每年度以回访的形式开展团组织活动。组织地铁志愿者团队,参与在校志愿服务,保障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定期组织“劳模进校园”、专家讲座、轨道交通文化节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依托行业技能竞赛,每年度开展校企竞赛交流活动。大三年级,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考评互认,最后进行轮岗实习及考评并取得上岗证。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从大一入学、订单组建、顶岗验收到毕业入职,形成多层次共管、共建、共享的闭环教学活动。

3.4注重标准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实践过程中,适时调整实践教学体系。随着行业发展,相关职业标准、技能标准及相关教学标准逐步得到落实。2018年起,专业参与部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竞赛,推动多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也带动了实训室建设升级。2018年,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司机、调度员等职业标准相继通过,规范了行业标准,指引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公布,从整体上规范专业教学内容。2020年,专业订单合作企业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城市轨道交通乘务、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将融入实践教学体系。

4总结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是教学质量保障重要前提。实践教学体系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前提,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立足于专业培养方案,从课程教学层面落实实践教学,注重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形式总结提升。校企合作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订单班为依托,形成共同教学、共建师资、共享资源、共同管理的闭环。注重与职业标准、教学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国赛标准及“1+X”证书制度对接,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硬软件条件。

参考文献:

[1]曹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式一体、三方联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6-8.

[2]薛春燕.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8):108-112.

[3]唐志贤,赵红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其效果的思考——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4-77.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铁工务维护;云课堂;改革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滞后。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高铁工务维护”安排在第5学期开设,36学时。依据以前的“高铁工务维护”课程的教学,教学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这种模式,教师只是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法以及信息化资源单一,课堂教学的双向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代替了学,授课效果不明显。

(二)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原来的“高铁工务维护”课程的评价单一,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不注重过程性的考核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存在平时不学寄希望于最后的考前突击复习该课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三)信息化手段滞后。原来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教,而不注重学生的自学,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信息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课程改革策略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加入信息化技术,将是高等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信息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将是今后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本课程借助云课堂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提前收集制作资源,进行云课程的课程设计,通过云课堂课前、课中课后上传相关资源,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提问等课堂活动,课后布置作业,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提高了课堂的授课效果。丰富的教学资源、饱满的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明显。《高铁工务维护》课程授课班级铁工3181-3187,《高速铁路工务维护》授课班级高铁3181-3187,课时36学时。并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该课程有三大模块:模块一,高速铁路轨道养护维修;模块二,高速铁路路基养护维修;模块三,高速铁路桥隧养护维修。具体的线上相关情况如下:1.资源统计,本课程有资源163条,其中PPT19,文档18,音视频127;题库238条;作业9次。

(二)利用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讲、学、做同步教学,教学内容的讲解结合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和测试,练习和测试来自于高速铁路线路工岗位要求的相关题库,要求学生能和相应的岗位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用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还使用了案例教学,通过引入高速铁路养护维修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在云课堂提前课程资源,学生进行相应的课程资源的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课前活动,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带着疑惑与问题进入课中学习,教师则根据课前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实际具体案例引入新课程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梳理知识点内容,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共同探究案例,进行案例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信息化手段讲解新知识,突出重难点,课堂中采用头脑风暴、讨论、测试等多与学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情况,以及新课的掌握情况,课中安排了提问抢答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实行总评成绩=平时※20%+过程性※30%+期末※5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信息平台数据,包括课件学习、课堂活动、作业等内容加权平均值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过程性考核依据高铁工务维护课程的特点,把该课程分为三次过程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以及PPT应用能力。最后的卷面成绩作为期末成绩。

三、课程改革成效

(一)从整体上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实践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学生基本能掌握基础内容,同时掌握高速铁路养护维修作业的作业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的高速铁路实训工区开展实践教学,比如高速铁路线路检查作业等的作业要求以及最后达到的作业标准。通过实践,学生反映实践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信息化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了视频、动画、微课等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相比原来的静态的书本内容,更能直观给学生提供学习内容,比如无砟轨道结构组成,可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整体掌握无砟轨道结构组成的框架内容。

(三)改进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加主动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原来的30%与期末70%,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改变了原来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避免了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的现象,更加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体验,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思政融入课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先进校友的案例,通过校友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通过辩证唯物学的观点、理论方法,树立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通过国家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

高铁工务维护课程利用了云课堂平台,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构,同时采用了线下线上、实践教学等多种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过程性的考核和评价,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朱劳.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19(8):33-35.

[2]熊育婷,王静,王新更.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管理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7):70-74.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岗位能力;高职院校;铁道交通管理;专业课程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岗位一线的教师,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第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偏离了实际岗位需求,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第二,课程内容当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难度较大,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知识掌握能力,导致学生们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第三,课程内容当中的一些内容比较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企业的需求;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中对实训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受到实训设备、课时安排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这一前提形同虚设。

2我国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

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展开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探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因此,该文首先对该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展开了分析讨论。

2.1铁道列车运行相关的能力需求

铁道列车运行相关的能力需求一般是指接列车、发列车、调车等相关的能力需求,包括双线自动闭塞、单线半自动闭塞、车站控制台如何操作等具体的一些操作方式,接发列车的有关流程以及标准,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如何紧急处理接发列车及标准程序,车站调度的有关操作流程以及标准,列车调度信号操作、防溜措施等有关的流程以及方法等。

2.2铁道车站管理相关的能力需求

铁道车站管理有关的能力需求主要是对相关表格、票据应该掌握并熟悉登记填写的规则;列车计划以及运行图相关要求要熟悉并掌握;列车如何编排要熟悉并掌握;对现有列车的管理以及调车作业计划要能够正确操作;列车出入登记时间表以及停留时间等重要指标要熟悉并掌握。尤其是在列车调度方面需要的能力较多,比如预见性地指挥列车;如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消除影响确保列车正点达到;如列车晚点应正确及时进行处理并采取措施应对,避免意外的发生。此外,还有客运岗位也有一些特殊的能力需求,比如退票处理方式、乘客突发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乘客行李包裹托运工作的处理等。

2.3铁道货运列车相关的能力需求

之所以将铁道货运列车相关的能力需求单独分类,是因为货运对于整个铁道交通行业来说都十分重要。货运列车相关的岗位能力需求一般包括对货运物品运输的流程及可运输货物的基本条件清楚熟悉;对货物运输的时间、成本、条件等能够精准计算;对货物运输相关单据及其他纸质资料能够正确填写;能够处理一些常见的运输突发事故;能够掌握对常见货物的加固、装卸流程及要求;能够掌握并科学合理地组织区域内的站点按照计划进行卸车、排空、装车等操作。

3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有所助益。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筹建专业委员会

在对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时候,为确保其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岗位的对学生相关能力的需求,可以从校内外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比如,可以邀请该地铁道部门相关行政人员、铁路站相关管理人员、外校专家学者等,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形式集思广益,采取会议研讨、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对目前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大环境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从而制定本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标准等。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加强院校现有相关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工作。包括构建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们更好地投身教育工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技能考核比武等,提升教师的专业节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机会,及时地对铁道交通运营相关知识进行更新和学习,尤其是一些新型设备、新型技术或者科研成果;还可以通过邀请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者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3.2强调岗位能力,整合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在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明确,对于不同的岗位它们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高校应当以实际的岗位以及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强调对应岗位能力来对核心课程进行整合和设计,将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有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真正实现让学生跨出校门即可零距离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还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具备基层岗位技能人员为教学目标,在铁道交通运营专业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过于高深的理论知识,坚持实用性原则,避免学生出现因为学习难度太大产生畏难心理的情况。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用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串联,要体现高职教育实用性的特征,将重复、难度过大、缺乏实践意义的课程内容有效剔除,加大实践性的理论知识,明确岗位能力、技能时间能力作为关键,以岗位能力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组织。

3.3拓展多种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能力需求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多种能力加以拓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即能全面、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宣传一些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还可以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引入《应用文写作》等综合类的课程供学生学习。

4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校方还是学生来说,科学合理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不仅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素养,训练其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另一方面,它还能为高职院校自身创造更多的学科价值,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任传威.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5):92-96.

[2]杨俊林,肖卫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7):11-13.

[3]李捷.基于岗位能力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7,24(10):171-172.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学生管理

2011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校联合,试点实施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该年起,三所学校招收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本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本行业职业技能模块的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其他两所学校进行游学,第三学年,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领域的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工作。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这种校际合作、专业协同的日常教学活动“游学制”,开展还比较少,对相关三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同样也是新的实践领域。特定专业试点“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游学制”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已培养两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累积了一定经验。深入研究现代“游学制”项目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对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学生管理工作情况

“游学制”学生均为试点院校通过高考普通招生的学生,相对而言,录取分数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行为自觉性较好,校园生活习惯良好,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有较好基础。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游学制”试点院校之一,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通过“半军事化管理”、“‘三和谐’宿舍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等举措,追求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在管理中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游学制”项目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以学院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为基础,针对“游学制”学生开展特色化管理,支持、配合“游学制”项目的顺利开展。

1.1重视“游学制”项目学生入校教育与离校总结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项目。学生来校游学时举行欢迎会,校领导介绍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承担教学与管理的二级学院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措施;辅导员(班主任)召开第一次班会,开展思想动员,安排游学期间的事项。这些举措让学生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有系统化的认识,从思想上保证游学班学生理性对待教学安排与各种管理举措。阶段性游学工作结束前,则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游学制”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还为离校班级举行简短的欢送会,对相应班级的游学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1.2管理过程中考虑多种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游学学生来自其他院校,在管理中必须考虑到新环境、新设施、新制度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强,才能有好的管理效果。综合已培养的两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情况,影响游学班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主要有:(1)校园周边环境。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宁大学城,校园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北浦口区顶山镇,属于正在开发区域,周边配套设施还不充足。学校在积极引导学生的同时,制定详细的校园生活指南,为学生出行或到企业现场学习做好服务。(2)校园文化氛围。试点院校的专业特色分别体现为公路交通、铁路交通和海运交通,在多年办学中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大交通”概念下的游学,学生除了通过专业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应对不同的特色校园文化有所感受。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高铁实训基地和校内铁路主题公园,将独特的铁路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中。(3)宿舍管理措施。研究认为,宿舍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学习状态有重要影响。由于行业背景的差别,“游学制”项目承担院校在宿舍管理方面要求总体一致,在具体管理举措上有所不同。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在宿舍管理上主要推行“心理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三和谐”创建举措,对宿舍卫生、同学关系和心理状态较为关注、要求较高,需要做好游学班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1.3多种途径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游学制”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探索“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有之义。实践中,摒弃灌输式教育,构建“看、听、学、做一体化”的模式。看,是参观、观摩,了解学校的“大思政”教育成果;听,是参与校园“星空讲堂”和素质教育讲座,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学,是通过党支部和团总支主题教育活动,学习理论和先进人物事迹;做,是实际行动,也是管理中明确的行为要求以及对文明言行的督导活动。多种途径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确保“游学制”学生的政治思想端正,为专业学习活动提供精神助力。

2“游学制”项目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一个较新事物,实践中的操作模式与我国古代“游学”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游学”完全不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在试点院校密切协作下,“游学制”项目进展比较顺利,得到了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由于该项目试点时间较短,尽管已经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但仍存有一些问题和挑战。(1)学生离校与返校。目前的“游学制”状态下,学生需轮流到其他两所院校学习、生活8周,由学校组织接送。对学生而言,从离校到返校需“搬家”三次,行李物品较多,部分同学需往返多次才能完成搬运,客观上存在较大负担。(2)校园活动参与。高职院学生的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层次较低,学生参与度不高。该问题在游学班学生中同样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学生存在陌生感;二是除专业活动外,较短时间内难以组织针对性较强的校园文化活动。(3)管理模式认同。游学班学生大二开始“游学”,已经熟悉并适应原来院校的管理模式,来到新的院校,面临新的管理模式,部分同学离开原来院校,在自我管理上有所放松,不能较好地融入新的校园管理模式中。(4)违纪处理协同。不同学校在学生违纪(特别是宿舍违纪)处理的具体措施有差异,学生对在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抽烟以及宿舍卫生脏乱差的处理措施有不同看法。在游学班专题教育班会之后,仍然有部分同学我行我素,无视院校的管理规定,违纪情况时有发生。这需要相关院校及时沟通,统一处理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创新“游学制”项目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几点思考

学生管理工作要主动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以适应校际联合办学、资源高度共享的“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游学制”项目下需要对其他院校学生进行管理,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客观上为探索、构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平台。

3.1管理人员配备方面,做到层次分明

尝试建立“双班主任”管理制度。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党总支负责人担任第一班主任,主要负责与教学部门、职能部门进行工作协调,指导并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聘专业教师担任第二班主任,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游学班级纳入到相应的年级进行管理,辅导员工作同样正常开展。

3.2校园文化认同方面,突出办学特色

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安排参观校园主景观和国家高铁仿真实训中心,组织学生管理专题班会。每个班级至少安排4次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校级大型活动,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学校的生活,对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有了一定认识。

3.3违纪教育处理方面,及时协商解决

“游学制”项目学校在学生违纪教育处理上,制度和措施基本相同,但在教育方式和处理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别。实践中,一旦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则及时进行教育,然后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原来院校,共同协商处理。给游学学生的处分,等同于原院校处分,并且两校互相认同处理的级别和结果。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试点项目实践六年多来,在学生管理工作层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一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还需逐步细化和完善。随着该项目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逐渐成熟、完善,游学班的学生管理工作将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为该项目以后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当前,“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学生管理工作也必须跟上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主动变革,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艳梅,祁洪祥.“公铁水游学制”人才培养体制实施条件与学分互认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4,(12):68-70.

[2]乔孟涛,刘海虹,黄春霞.高校学生公寓环境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4-26.

[3]纪正广,刘晓华.高职交通类院校公铁水游学试点实施成效与问题对策[J].教育研究,2014,(5):267-271.

铁路实训总结范文8

摘要:

《电子商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结合课程特点,根据其面向的学生及使用的教材等教学现状,提出了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采用任务驱动、企业实战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

关键词:

综合性;电子商务基础;教学方法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出台,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操作,对于入门电子商务专业非常重要,本课程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是对电子商务学科的整体认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搭建起电子商务基本的概念框架,掌握各类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和相关技能,能够将电子商务的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工作和生活。结合其课程特点及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分析,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

1.《电子商务基础》教学情况的现状分析

1.1学生情况分析

《电子商务基础》在笔者所在的高职校,是作为电子商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大一学生授课的,这些学生存在普遍的问题是文化基础较薄弱,对传统的理论学习缺乏兴趣,课上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较短,没有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课后很少能真正花时间去及时消化巩固和扩充所学知识。教学内容中相对复杂的一些作业,如要求学生网上开店,当学生面临找货源、装修店铺、产品推广及销售、客服、物流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从下手,遇到困难后容易退缩、放弃,多数半途而废、无果而终,或是草草开好了店不去经营,虎头蛇尾。如此无法帮助学生对相关流程的掌握,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反而增加了其对电子商务的畏惧情绪,对日后其他课程的教学造成不良影响。

1.2教材情况分析

目前我院所使用的教材以理论知识为主,内容覆盖面极广,包括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知识、安全知识、营销知识、物流知识、法律知识等,但是面广却不深。教材中各章配以相应的实训项目,由于目前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相关的知识更新速度快,难免有部分实训项目不能适应当前的主流,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电子商务基础》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进一步进行了探讨,使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学好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为接下来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且应用到以后的电子商务工作和生活中。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一的讨论:

2.1理论讲授教学法

理论讲授教学贯穿于《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始终,此教学法几乎运用到本课程的各个章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大量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由此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让其分析各个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掌握电子商务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知识是学生技能操作及日后继续学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讲解必须详细,但又要注意不应过深过难,保证只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更好地衔接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要保持本课程的独立性,避免成为专业课程的附属或是简单浓缩。

2.2案例分析教学法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有部分知识实践性较强,光靠理论讲解,学生提不起兴趣也理解不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多引入案例,结合实际来将理论知识讲透,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如讲授“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时,引入多个典型的庭审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并且学会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维护个人权益。电子商务不断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必须要及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关注最新的电子商务发展及应用,从中提取新的教学案例,做到与时俱进。不光教师找案例,也要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在生活中寻找案例,体会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法。例如,在讲授“网络营销方法和手段”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由教师简单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列出多种常见的网络营销方法,随之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五至六种网络营销方法上网找出对应的案例,截图并评价该案例的优劣之处,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学生成果。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网络营销方法的含义,并且通过评价各个案例的优缺点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后在网络营销实战中积累经验。

2.3实验实践教学法

《电子商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绝不能缺少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法可以分为模拟实践和真实实践。教师可以先在模拟平台里为学生演示各个操作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践。学生对此流程基本掌握后,可以利用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真实的实践操作。

2.4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电子商务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完成任务,达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目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置的目标任务。小组工作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由任务来驱动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事先设定好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任务,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分解、融入到各个任务中。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是通过各种自学的方式来分析任务,确定何从下手来完成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应用各类学习工具、搜集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合作完成整个项目任务。如:在讲到C2C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时,要求学生能进行淘宝网上购物和开店。其中网上购物相对简单,学生各自独立完成即可;淘宝网上开店这一任务涉及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分组来完成该任务。教师在此任务执行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各组学生的完成情况,纠正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解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疑惑。这种教学方法不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提升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了项目任务,从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能力。

2.5企业实践教学法

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社会的责任,应与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积极配合,多元化地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将周边相关的企业资源结合起来,量身定制出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长期的学生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实战演练。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各个种角色(经销商、分公司、物流公司等),与其他学生交互式操作,模拟演练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例如,在B2B交易流程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企业网站注册,成为企业会员,如注册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装修商铺、公司介绍、产品、订单管理和操作等方面,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登录完成交易,进而巩固所学知识。

2.6信息互动教学法

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社会,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全院师生范围内使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其中的空中课堂模块即具备上述功能。该模块中教师可以将上课的课件上传至教学平台提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推荐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学生可以到学院图书馆借阅学习;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图片、音视频资料、参考网站等多媒体资源提供给学生,方便其课后自学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该模块布置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评价;另外还有师生交流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方面的建议,教师收到后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复。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我的需要搜索学习资料。在信息化条件下,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这种立体化教学过程,充分结合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现代化教学方式,形成一套新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动手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遵循社会的节奏、企业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电商人才,《电子商务基础》的课程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要提高教学效果并推进本课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强其动手能力及自我提升的能力。

作者:杨亚萍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参考文献

[1]席春霞.《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56-57.

[2]李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2-54.

[3]王忠元.电子商务概论与实训教程(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5.

[4]谭前进,赵前程,徐保华.“电子商务”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239-240

第二篇:高职院校铁路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铁路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铁路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专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应该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适应社会就业的方向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教材过时,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差都是突出的表现。文章从对高职院校铁路专业的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况进行阐述,在分析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键词:

铁路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陈旧老套的教学理念早就需要被改变。尤其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铁路运输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铁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加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都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也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的开展。并且随着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轨道交通行业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更多的人意识到铁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多数铁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却不乐观,陈旧的教材以及落后的教学方法等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1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英语教学的概述

1.1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英语的内容:

专业英语指的是与某一种特定的职业或是学科有直接关系的英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工作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铁路专业英语是指同轨道交通行业有着直接联系的英语,目的是在于培养铁路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熟练使用英语展开工作的能力。

1.2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英语的特点:

高职院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普通院校,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实用的技术,对动手操作的能力要求高。因此铁路院校的专业英语,相应的也会有其区别于普通英语的特点。其中一方面是它的知识覆盖面广,学习内容不仅包含了普通日常英语,还涵盖了专业铁路的英语表达。另一方面是基于铁路行业的服务性特点,专业英语知识的使用也不只是书面表达,更多的是在运输工作和对话中的体现,因此要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业务素质,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加强日常对话的学习和训练,做到书面应用与口语对话并重。

2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2.1陈旧的教材和枯燥的教学方法:

铁路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一样,专业英语的课程质量并不是很好。其中最突出的现状就是教材已经过时了,很多教材内容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很多先进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没有很好的在教材中得到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已经达不到行业的高标准要求了。除此之外,枯燥的教学方法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严重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做引导,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这门学科的意义。

2.2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的英语基础都很薄弱,而且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下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缺少实际的应用能力。再加上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面对专业英语时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得到很好地吸收和使用,缺乏学习的能动性。

2.3学校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忽视:

对于高职铁路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学校和社会往往是不够重视的。在编写铁路专业英语教材的教师中,大多是高校的英语教师。虽然他们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是对铁路行业基础知识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所编写的教材就不能更好的为这个行业所服务。而高职院校又是注重技术学习的,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上难免有所疏漏。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时就偏少,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不理想。

3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

3.1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视:

在高职院校铁路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应该根据高校的具体客观情况,加强专业英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完成专业英语学习目标的明确,以及人物的设定和完成。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正确的引导他们对相关的科技文献的阅读,真正的将英语作为生产生活中的工具,从而获取专业所需的知识。

3.2做好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工作:

高职院校的英语一般都是由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组成的,而这两者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基础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专业英语时建立在基础英语的学习基础上的。因此在高职铁路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讲解专业铁路英语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补充,并且要落实学生在学习时将每篇课文翻译成汉语的要求,加强学生的实际使用能力。

3.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铁路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其中就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做到这些改革,首先是要重视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了解,要能够将专业英语准确对应到实际应用中,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注重专业术语的积累和专业英语词汇的累计,切实做到勤读书勤背书。其次是教师在进行教材的选择时,要突出其专业性和适用性,要体现出职业高校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就业目标需求。最后是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摒弃过去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方式进行提问或是小组学习,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教学的目标。在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通过提供与专业相关联的影视资料等,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专业英语的学习内容。

3.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铁路专业英语中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要加强专业英语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对于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加强他们对铁路基础知识的了解,而对于铁路专业的教师,则要加强他们对英语教学的运用。真正做到在铁路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完美的结合,以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加强铁路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工作中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做到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够满足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到教材内容的更新,还是从社会行业的扶持到学校自身的改善,只要做出最大的努力高职院校的铁路英语教学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进步,就会越来越满足新时代背景下铁路行业的发展需求。

作者:王婷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

本文根据在本校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单片机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原有“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扩展,阐述了新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实施过程。

关键词:

教学方法改革;单片机课程;项目驱动

一、单片机课程简介

单片机相关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该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设计系统的角度出发,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应用方法,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能力。学习单片机课程之前首先要掌握一些电子电路的相关知识和C语言编程。单片机课程对学生专业方向提供必备的职业技能,培养解决涉及自动化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二、单片机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要使用单片机做大量的实验和系统才能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单片机课程的起点低,但是要想提高水平却不是容易的事情。单片机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使用单片机来完成自动控制系统的部分功能,而并非是如何使用单片机,如果整个单片机课程都是在围绕怎么使用单片机来讲的话,那么该课程就会失去它真正的意义。单片机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部分可以各占总学时的一半,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老师一般都会在前几个学时先讲解理论部分,在后面的学时里面加入一些实验来验证前面讲解的理论,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当今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应用性的人才,传统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的特点为重理论、轻应用、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学生一般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课堂实验或系统设计来完成固定的项目,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练习之间一般会有一天或几天的时间,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理论不能及时用于实践,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应用。而且有些学校由于理论和实验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也会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不能完全使用课堂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另外,传统的授课形式以理论为驱动,知识点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学生在学完知识之后没有系统的概念,缺乏贯穿知识的主线,形成不了知识体系。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学习完单片机课程后,多数学生只是掌握了单片机的简单使用方法,对单片机真正的应用领域认识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单片机课程的核心知识。

三、单片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现在职业教育主要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实际的工程实践项目为对象,讲课时首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讲解,并做出具体的演示,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个工程项目进行探讨和实践,最后以完成项目的进展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一种新教学方法。虽然“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中都广泛使用,但是对于不同的课程,难度上一般会有区别,而每门课程所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也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单片机课程中,如果每次实践的内容都以不同的项目为中心,虽然学生能够学到单片机的相关知识,但是这样的方法并没有达到单片机课程的学习要求。本文所提出的是针对单片机课程的一种新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一种扩展和改进,主要的方式为:在单片机课程的开始阶段,首先引出一个大项目,然后针对这个大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做一个全面的讲解和论证,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在后期的学习中,每个知识点和实践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大项目,可以说是从开始学习单片机就准备要解决这个大项目的设计和组建,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觉到知识是离散的,而且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学习知识的速度。

四、新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实践

(一)大项目的选取

大项目选取,直接影响到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覆盖单片机课程大部分的知识点,这样使得学生完成整个大项目之后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知识的获取应遵循循序渐进,技能的培养应遵循各具特色。在单片机课程中,项目的选取应该具备以下三点:(1)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选取;(2)结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3)所选项目应该源自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获取新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项目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大项目的讲解和讨论外,教师应该把整个大项目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和小项目,这些小项目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知识点,学生完成这些小项目的时候能感觉到在一步一步的完成大项目。下面以“设计智能遥控探测车”为例,说明教学的实施过程:

1.项目内容:设计一个智能遥控探测车,智能遥控探测车可以通过遥控器上的按键和摇杆控制行走方向。智能遥控探测车的行走方向可以是前进、后退、左右转弯或原地转圈。智能遥控探测车具有多种传感器分别可以测量前方障碍距离、当前温度、当前湿度等信息。遥控器具有液晶显示和屏幕显示,液晶可以显示智能遥控探测车上各个传感器的信息,屏幕可以显示智能遥控探测车的前方影像。

2.项目讲解与细分:讲解本项目的应用场合和适用环境,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展示本项目的功能和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把设计智能遥控探测车这个项目细分为若干的小项目比如:单片机的显示控制、单片机的按键控制、超声波传感器的使用等。

3.项目拓展:学生可以在完成小项目的基础上,对智能遥控探测车的功能进行拓展,这就使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加深了对单片机的理解。

五、总结

通过近几年在单片机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与实施,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在此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高路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渊琳.浅谈高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第四篇:高职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实践

【摘要】

《外贸跟单》课程是针对“外贸跟单员”岗位开发的一门“课岗融通”课程。本文总结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的改革思路及改革实施情况,对《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课岗融通”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外贸跟单;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

一、《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由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及校外的企业行家共同研讨制定,经由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执行。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中明确改革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在方案中细化了课程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实施步骤、改革评价及下一步的措施等内容。《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的制定,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健康、有序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情况

《外贸跟单》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以来,根据制定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展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外贸跟单员岗位技能需求为主线,采用模块教学法并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海洋运输跟单模块的教学设计中,把海洋运输跟单作为一个模块,首先梳理海洋运输跟单的工作流程,明确海洋运输跟单的工作任务是:完成货物的装运工作(模块教学法)。通过给学生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货代公司与船公司的区别(互动式教学法);接着由老师讲授海洋运输跟单中的具体租船订舱操作流程(讲授法);通过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海洋运输跟单操作流程(案例分析法);最后,针对海洋运输跟单中的重难点内容———集装箱装箱及运费的计算,设计模拟训练题,学生通过训练,掌握集装箱货物装箱数量及运费的计算方法(模拟训练法)。《外贸跟单》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在主体上,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及创新;在功能上,由知识的传递、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在操作上,明确每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按项目模块→任务分解→知识点、技能点,一步一步分解、细化,并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在内容上,根据《外贸跟单》课程所强调的职业岗位能力、工作过程能力、职业证书、职业素养和专业基础理论等不同的方面,来选择教学内容,并通过引进软件公司研发的外贸跟单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教学软件上观看外贸跟单操作视频并进行模拟练习,掌握外贸跟单的基础知识。《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定期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总结、反思近期改革情况,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学方法指导;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力开发适合本课程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体系。

三、《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外贸跟单》课程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充实课程学习内容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上不仅是老师在讲,更需要学生的互动。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并根据教学内容探索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少于一次在课堂讲台上发言的机会,可以是案例分析、可以是业务操作流程演示、还可以是跟单方案设计等等。适当安排学生讲解、老师点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更主动,热情更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法。伴随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逐渐被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在《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围绕“原辅料采购模块”知识点录制课程小视频,让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观看视频。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订单中产品涉及哪些原辅料,并引导学生讨论、制定原辅料采购计划。学生通过教学视频直观的了解产品性能及包装,在课堂上讨论完成该产品生产所需的原辅料种类和数量,制定采购计划,盘点原辅料入库,完成产品原辅料跟单工作任务。

四、结束语

《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外贸跟单员岗位技能所需知识为主线,基于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教学。通过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实课程学习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为培养合格的外贸跟单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丽云 何秀春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建女.基于外贸实践的外贸跟单课程教学成效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