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铁路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随着中国铁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构建和谐铁路发展目标的提出,加强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高铁路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提升铁路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显得尤为紧迫。

1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1.1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随着入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的今天,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将发挥前所未有的关键性作用,而终身教育将占据核心位置。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上,人才的竞争则表现在学习能力的写作论文竞争上。专业技术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正在积极起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并有望今年出台,而教育部目前也在酝酿力推《继续教育法》的出台,继续教育将和国民教育一起被列入政府对国民的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1.2铁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指引下,中国铁路现代化以青藏铁路建设运营、既有线提速、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铁路重载运输以及客运专线建设为标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路情的铁路自主创新之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铁路科技人才。但就铁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总体而言,不论从素质能力还是从自主创新能力上都与建设创新型铁路的总体要求有很大差距。当前,中国铁路以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为重要标志,已拉开了向高速时代迈进的序幕。我国铁路高速时代的到来,为铁路科技创新工作创造了巨大空间。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铁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大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方能适应建设创新型铁路的发展需要。而加强继续教育便是一个有效途径。1.3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成长的内在要求随着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老更迭,铁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他们除了在待遇上的要求更为实际,对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活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发展和受教育的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事业成就感成为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面对这种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方式,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要求,在企业总体人力资源规划框架下,通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和受教育的机会,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2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铁路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在促进铁路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在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方面也暴露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2.1继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上的差别,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更侧重于对知识结构的补充、深化以及综合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拓展和提高,然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内容、方式、课程与实际脱节,使继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2.2高水平师资力量欠缺。随着六次铁路提速的实施,大量的铁路新技术、新装备投入运用,铁路专业技术人员急需了解掌握本专业、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现代科技及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然而由于缺乏在相关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也使继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2.3继续教育方式、手段滞后。由于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现有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手段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急需对继续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2.4培训经费不足。由于现在各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普遍比较紧张,而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受制于此,往往无法参加由路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举办的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效果受到影响。2.5激励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继续教育在不少时候仅成为了铁路专业技术人员为聘任、晋升而积攒继续教育学时的一种手段,造成继续教育流于形式。2.6考核与管理仍显粗放。虽然现在铁道部已实行了铁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制度,规定了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但由于缺乏有效考核和管理,致使重数量、轻质量、凑学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 职业教育 高速铁路 国际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89-02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和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区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具有铁路背景的高职院校、铁路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如何有效利用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铁道职业教育优势,实施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一带一路”建设给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

(一)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广西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发展省份。广西作为西南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独特优势的重要省份,一直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桥头堡。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省份,广西将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是地域优势。作为国内唯一与东盟各国在海陆均有相连的省份,广西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通道”和“门户”,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最便捷的陆海大通道。二是区域经济战略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区域,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一直都是我国与东盟经济往来的重要枢纽。三是交通优势。北部湾是西南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伴随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具备明显产业优势。

(二)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随着高速铁路实力的增强,中国政府的“高铁外交”开始走向世界。东南亚、中亚和中东欧国家都成为中国高层推介高铁的对象。中国已经具备250公里/小时、350公里/小时等多个高速铁路技术生产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国家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的适合选择。一是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包括高端领域和低端领域在内的国内众多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提升国家国际形象。特别是高端领域具有高附加值的高速铁路系统的主动输出,将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效益,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形象和能级水平。三是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线路、桥梁空间结构,到车站功能以及造型设计理念,甚至车厢地板和座椅面料图案,都可以展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融的新观念和新元素。

二、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

(一)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高铁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圣彼得堡与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共同见证总里程770公里、最高设计时速400公里、轨距为1520毫米的中俄高铁项目《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勘察设计合同》的签署。随着我国高铁技术在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对符合中国铁路标准的铁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越加迫切,因此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高铁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符合未来广西经济发展要求。作为“一带一路”重点省份,广西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地理优势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仅2015年一季度,广西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值达405.9亿元,同比增长35%。目前,广西正着手开通越南经友谊关到郑州,接驳郑新欧列车,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到德国汉堡、波兰的线路,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机衔接。可以说大力发展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广西经济发展要求。

3.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是同样面临着发展瓶颈。一是生源总数正逐年减少。二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包括学校数量多、小而散、多部门管理等依然突出。三是部分学校缺少职业教育实训场地,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而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扩大教育辐射半径,扩展优质生源;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很好地取长补短,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发展不均问题。

(二)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可行性。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铁路教育背景深厚,对高铁教育走出去有独特优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0万余名技能型人才,并成功发展成为包含铁路发展核心技术的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等6大专业群32个专业在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首批广西特色高校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改革试点高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我国高铁技术不断向东南亚延伸,必然需要大量的优秀铁路人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厚的专业教育背景必然成为高铁教育走出去的排头兵。

2.学风正、管理严、特色多、质量优的办学方略为高铁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多年以来,柳铁职业技术学院一抓核心,一方面以铁路职业高等教育品牌为核心,向行业培训、社区教育拓展;另一方面以传统工科优势专业为核心,上下游外延专业协调发展。二抓队伍,学校648名教职员工中有100多名“双师型”高级职称教师,打造了一支专业背景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作风优良的优秀师资队伍。三抓教学质量。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2支队伍代表广西参加12个项目的比拼,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共计11项,是连续6年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最多、人数最多、成绩最好的高职院校。可以说学风正、管理严、特色多、质量优的办学方略已经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高铁教育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办学特色能有效满足高铁技术走出去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多个中央级、区级实训基地大力加强校企一体化合作,牵头成立了广西首个职教集团―― 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广西首个校企合作组织“产学合作促进会”,建立起政、产、学深度融合的战略联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践性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不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能有效满足高铁技术走出去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高铁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有益探索。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在发展铁路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的优势,开拓思路,兼容并蓄,在高铁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苦练内功,夯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基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成功获得了《轨道交通专业群基于 CBE模式的国际化发展》《汽车技术服务职业教育国际化》等两个项目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立项。二是加强与优势教育资源合作,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将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实训学院,派师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北京交通大学将选派蒙古国留学生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的新成员,积极加强在轨道交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三是创新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为实现铁路教育全面走出去进行有益探索。2015年9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就合作办学的具体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并形成初步共识。双方合作办学的专业包括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车辆、通信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等5个铁路专业,采用“2+2”学制。

三、“一带一路”建设下铁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一)挖掘优势,找准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打造国际化铁路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目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如果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发展,一是在课程上进行优化,要根据国际化发展需要,打破原有的不同系、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市场需求明显、知识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专业进行重新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打造国际化铁路职业教育精品专业;二是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先沿边再跨界,先易后难,防止出现盲目冒进、顾此失彼的问题;三是开阔视野,加强与本区域或合作区域综合类院校的合作,通过“小语种语言学习+铁路专业”学习模式,培养一批既通语言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依托高铁国际化平台,加强与合作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办学合作。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充分发挥与铁路部门良好关系的优势,依托高铁国际化发展平台,加强与合作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办学合作。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向高铁技术输入国输送大量优质的铁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开展办学合作,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加快高铁技术人才本地化速度,又可以吸收合作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和模式,使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水平和管理机制得到更好提升。

(三)紧跟广西“一带一路”发展步伐,研发符合优势产业特点、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优质职业后续教育课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密切加强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优质企业的合作,结合柳州乃至广西的经济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努力探索,研发出一系列符合优势产业特点、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优质职业后续教育课程,积极抢占职业后续教育的广阔蓝海,为实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再次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健.一带一路战略对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2].“一带一路”战略与职业院校发展[EB/O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2015-08-19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铁,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H083;H35;U23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2.004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Russian Term “HighSpeed Railway” and Translation Tactics//WANG Haojie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signing of “MoscowKazan 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 Cooperation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Chinese highspeed railways are play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overseas construction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furthermore boosts studies on Russian highspeed railway term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Russian highspeed railway terms, and proposes related solutions of translation.

Keywords: highspeed railway, term,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16-07-26

作者简介:王浩杰(1982―),男,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二级翻译(俄语)、经济师、国际商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法律及商务俄语应用及翻译。通信方式:。

引言

高铁,全称“高速铁路”,按照国际铁路联盟1986年1月的定义,是指通过改造传统线路,使其营运速度达到200公里每小时以上,或者新建线路营运速度达到250公里每小时以上的铁路系统[1]。目前,尽管世界各国对高铁称谓不尽相同,但核心含义却并无实质性差异。自1964年10月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铁)正式投入运营[2]开始,世界高铁发展历程已达半个多世o。而相对于日、法、德等高铁强国,中国高铁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最为迅猛,发展成果最为突出。若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运营算起,截至2015年底,不足十年,中国高铁总营业里程已达1.9万公里,位居世界首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7月颁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最新修订版),至2030年,中国高铁总里程预计比2015年底增长一倍以上,有望达到4.5万公里。届时,中国高速铁路网基本连接省会城市和其他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

2014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出台,作为中国新名片的“中国高铁”获得了中国现任政府向海外市场的强力推介,中泰高铁、中印(印尼)高铁和中老(老挝)高铁等大型项目纷纷落地开花。2016年6月,在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中俄双方正式签署高铁合作协议,明确“加快中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项目(莫斯科―北京)的建设,并共同开展莫喀的高铁项目”,这也间接带动了国内应用俄汉(汉俄)译界对高铁术语互译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俄语高铁术语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术语”是“某一学科中的专门用语”,在中国又被称为“科技名词”(不同于语法学中的名词)。以此类推,“高铁术语”应是指“高铁领域中的专门用语”。

单从工程技术层面上来讲,高铁与传统铁路相比,在相当大程度上,仅是对传统铁路工程技术的升级改造,使其各项技术指标表现为更“高、精、尖”,而并没有发明、创造出大量新生事物。因此,与传统铁路术语相比,高铁术语并没有大幅增加,更多的只是对传统铁路工程词汇的继承与发展,所有下文中所涉及的俄语高铁术语词汇往往也适用于传统铁路行业。

由于铁路建设工程本身涉及专业众多,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信号、电气化等,所以高铁术语数量无法精准计量。迄今为止,中俄两国政府权威部门均未对高铁术语做出专业裁定,而仅仅是对铁路(交通)工程术语做了规范性约定。例如,1999年由铁道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铁道科技名词――汉英法德俄日六种语言》[3]收录了6891个铁路术语词条;2013年底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的最新版《铁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62―2013)[4]中收录了1862个术语;而同年出版的Основные понятия, термины и определения(《俄罗斯联邦铁路交通国家标准:基本解释、术语及定义》)[5]一书中则只收录了440个术语;2015年3月在中国正式实施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6]只是对高铁各个专业设计做了相应规范,并未对高铁术语做出主要关注,全书仅收录了26个术语及41个缩略词。

二生成机制

众所周知,传统铁路及高铁技术均发端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境内1834年开始兴建的第一条蒸汽铁路线路(圣彼得堡―皇村)与2008年开始兴建的第一条“鹰隼”(Сапсан)号高速铁路(莫斯科―圣彼得堡)均大幅借鉴了德语国家(德国、匈牙利)的技术和设备,而德、匈两国在铁路工程技术方面颇受英、法、意等国的影响,加之俄文本身为字母文字,上述多重因素综合最终致使俄语高铁术语在生成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外来词汇;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术语则是在俄语传统词汇语义基础上的再加工,语义相应进行了拓展,不过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一言以蔽之,俄语高铁术语生成是以借用、吸收外来词汇为主,本土相近、相仿词汇语义拓展为辅的方式。这也基本符合科技语汇借鉴进而形成自身术语的主流套路。

1.借用、吸收外来词

词汇借用,顾名思义,是指在交流过程中直接借用其他文化词汇的语音和/或词形及词义。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词汇借用现象日渐突出,科技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俄罗斯地跨欧亚,且俄语作为字母拼读语言之一,频频借用外来词汇,尤其是拉丁语、德语、法语、英语等科技专业词汇方面屡见不鲜。当然俄语术语借用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在俄语构词法及语法的框架下,对外来词进行适当“再加工”,使其语音/词形更加本土化,以便使本国民众更乐于吸收和接受。高铁术语作为科技术语范畴也不例外。总体来说,俄语高铁术语借用外来词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1)直接借用

鉴于俄语与主要欧美语言一样为字母表音形式,所以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直接借用”,主要是指“音译”,即直接引用外来词汇原字母形式,并根据俄语既有词汇语言学而加以“俄化”。例如,турникет(闸机)源自法语tourniquet、блокирование(闭锁)源自英文block、индуктор(感应器)源自拉丁语induco、бункер(舱)源自德语buker等。直接借用简单易行,对丰富俄语既有词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与不熟悉外语的人士来说,理解难度有所增加。直接借用在高铁现有术语中最为普遍,高铁核心常用词汇多半采用此类借用模式,见表1。

(2)间接借用

间接借用与直接借用相对应,是指除“音译”为主的直接借用之外的其他非直接借用形式,主要是指描述性借用[8],即“针对俄语现有词汇中高铁术语缺失的现象,主要对外来高铁术语利用俄语现有词汇进行描述性说明”。例如,“承力索”英语为carrier cable,俄语借鉴就是用了相应的描述性翻译处理,即несущий трос;轨排(рельсошпальная решетка)也并非直接采用了音译词(英语为track panel),而是用现有的俄语词进行了解释性描述,即间接借用。与直接借用相比,这种所谓的描述性借用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如,辙叉咽喉(горло крестовины)、有害空间(метрвая зона)、导轨式(направляющая рельсовая)、车挡(тупиковый упор)、道岔(стрелочный перевод)、岛式站台(островная платформа)、二系悬挂(двухступенчатое подвешивание)、弹性车轮(упругое колесо)等。

2. 本土词语义拓展

俄语高铁术语生成过程中,除了主要借用外来词汇之外,还有一部分术语是在俄语既有词汇基础之上,利用若干词汇与高铁专业术语之间的类似或相似性,而将既有俄语词汇的既有意义进行延伸、拓展,进而使其产生具有高铁术语意义的“新词汇”。例如,тележка(转向架),该词俄语本义为“[小]车”的意思,与火车转向架形状较为类似,故旧词便产生了新的意义;再如люлька(摇枕)[9]本义为“可以一摇一晃,放婴儿的摇篮”,因此被借用来描述转向架上的部件“摇枕”。此外,стрелка(转辙器)、остряк(尖轨)、горка(驼峰)、скользун(旁承)、рама(车架)、башмак(集电靴)、обделка(衬砌)、съезд(渡线) 等词也是在俄语固有词原义基础上的拓展和引申。

三翻译策略

高铁术语汉译因技术难度大、专业范围广等多重原因而增添难度。相对于高铁术语英汉互译而言,近年来国内俄语通识教育培养的急剧缩p,造成国内大中专院校学习高铁专业的人员懂俄语的少之又少;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俄语人才,还懂高铁技术的人员同样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了俄语高铁术语汉译过程中错误频出。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社会主义铁路建设事业受苏联影响巨大,大部分铁路专家均曾在苏联大中技术性院校进修或者学习过,大部分铁路专业词汇翻译借鉴了俄语翻译,例如1959年出版的《俄华铁路词典》明显有着苏联词典的烙印[10]。2000年之后,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事业飞速发展,而与之相应的是俄罗斯基建领域的裹足不前,这样一来,俄罗斯铁路术语不得不反过来受中国铁路术语的影响。由此一来一往,便客观上为俄汉高铁术语互译也打下了“心照不宣”的效果。

以下笔者就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对从事高铁技术翻译的人员提出几项高铁术语汉译策略:

1. 要略懂技术

对于俄语专业出身从事高铁行业翻译的人员,一般而言,语言并不是第一难题,而不懂技术才是首要问题,尤其是专业术语认知缺失,往往造成翻译意义不能及时传达的后果。比如,“风挡”一词,在铁路行业中往往是指安装在列车车厢两端的、作为旅客从一个车厢到另一个车厢的通道(упругая площадка),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的《俄汉大词典》(2009年版)[11]中却译为“ветроотражатель”(挡风装置),未免贻笑大方。又如,“天窗”也是高频误译的高铁术语之一,日常生活中它经常是指“顶面窗户”(окно верхнего света),但是铁路行业中它往往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4],即техническое обслуживание。

由此可见懂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当然,对于俄语专业人员,精通高铁技术及术语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建议译员朋友们略懂技术,须在工作之余翻阅《铁路工程概论》[1]《高速铁路概论》[2]《铁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4]等相关基础书籍,这对提高高铁技术翻译人员综合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要精通语言

高铁技术翻译,须精通中俄两国语言,谙熟两国文化。这也是做好高铁技术翻译的基础之一。此内容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3. 要学会方法

高铁技术术语翻译需要讲究方法。由于铁路领域的汉英/英汉术语词典较为常见,在遇到不能翻译的高铁术语时,我们可借助英语作为中间桥梁,最终达到俄汉准确互译的目的。国内常见的汉英/英汉铁路术语书籍有《英汉汉英铁路词典》《英汉铁路词典》等。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学会通过互联网、机辅翻译来达到精准翻译的目的。

4. 要善于总结

温故而知新。翻译是一门需要反复实战练习,并且不断总结深化的学问。高铁术语翻译更是如此。高铁术语触类庞杂,需要本行业专业翻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多方学习,不断总结,最终摸索出一套适于自身的翻译方法。

四结语

俄语高铁术语基本上继承了传统铁路术语,且大部分源自外来词汇。准确翻译高铁术语,不仅需要略懂技术专业,而且需要精通语言。在术语互译过程中,如遇困难,可以借助于第三语言作为中介进行尝试,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借助“机辅翻译”进行操作及校对。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摸索与总结的过程,术语翻译尤其是这样,所以还要学会不断总结,以便日后取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魏庆朝.铁路工程概论[M].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241-245.

[2] 佟立本.高速铁路概论[M].4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5-11.

[3] 铁道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铁道科技名词――汉英法德俄日六种语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126-13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 50262―2013铁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39-43.

[5] МИИТ.Основные понятия, термины и определения[M].Москва:Cтандартинформ, 2013:73-7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TB 10621―2014高速F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2-15.

[7] Захаров В А, Михальченко А А, Захаров Д В.Кратки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терминов[M].Гомел:БелГУТ, 2014:8-12.

[8] Демишкевич Е В.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е как спос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ерминов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а[J].Осмк:Омский научный вестник, 2015, 126(2):62-64.

[9] Космин В В,Космин А В.Русскоанглийский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словарь[M].Москва:ИнфраИнженерия, 2014:128-129.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

引 言

现代化的市场运营机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秩序,促使全球化经济体制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铁路运输行业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正面临着打破现有市场运营的机遇和挑战,如果铁路运输企业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就可能被信息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所淘汰。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行业必须解放思想,革新战略运营观念,合理的理由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铁路运营体制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运营,为国家带来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相对其他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市场服务意识较强,信息化建设处于以企业内部生产为主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阶段,以内部生产管理为主的各类信息系统与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是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2)随着铁路专业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新服务产品不断推出,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信息系统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和升级,做好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技术标准制定、模块结构划分、数据库优化设计、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方法是关键的技术问题。

(3)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信息化中,不同行业信息交换技术的复杂性。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根据市场定位,采取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航空运输为辅的运输服务模式,同时根据业务需要与银行、海关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的应用环境,建立不同行业的信息交换平台是一个技术难题。

(4)铁路专业运输企业具有网络型服务的特征。保证运输网络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安全传递与共享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

(5)铁路专业运输企业需要既懂运输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型人才。设计方便客户和现场操作的货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问题。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铁路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铁路现代化的要求, 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l)缺乏一个先进、可行的总体规划,系统建设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2)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条例和监督,某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进程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3)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环境尚不完备。(4)信息化的各项前期和基础研究工作(如基础信息编码、系统安全性、信息共享方案等)还有待于加强。(5)对信息的组织、集成和共享还存在不少问题,对如何用好信息的意识还需加强。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铁路运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建好和用好信息系统有较大难度; 另一方面在组织、管理、规划和研究开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

三、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1、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编码设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对货物运输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提供货运信息跟踪服务已成为许多生产企业产品运输服务招标的必要条件。铁路专业运输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是使客户用最简单的方法,准确、及时、方便地获得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一批货物的运输服务可能由一种运输方式完成,也可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完成,而客户只有运输企业提供的货物运输凭证和发票。因此,铁路运输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应该设置为客户的运输凭证编码,客户在运输企业的网站或信息查询平台上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货物运输信息。将单据编码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词也可以使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更加优化和科学。将运输凭证编码设计为12位,零散客户在公司网站首页专项栏目中输入运输凭证编码,即可查询到货物承运时间、装运时间、到达时间、交付给收货人的时间和货物签收人信息。

2、科学设计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铁路专业运输企业是网络型经营方式,采取集中分散式还是大集中方式,应根据企业的运输服务产品、经营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信息化投入等因素进行科学决策。企业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方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大集中的信息系统整体结构,信息系统结构由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辅助系统、对外信息服务平台、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交换平台组成。建设初期实施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对外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客服中心)、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其次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资金计划,逐步建设了辅助系统和大客户信息交换平台,并不断完善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保证核心基础数据库的相对独立,其他经营管理、辅助等信息系统采用专用服务器和船闸式交换信息的结构,不允许直接访问核心基础数据库。

3、实现模块化设计。为了适应客户对运输信息的不同需求,运输基础数据的频繁更改,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业务部门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信息系统必须进行模块化设计,以保证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设计。①分层设计,首先按照不同运输服务产品设计大的模块,再按照该运输服务产品的货物流程、单据流程、信息流程、运价、计费里程等分别划分模块。②基础数据和业务流程分别形成模块,适应基础数据频繁修改的要求。③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分别形成模块,适应经营管理不断变化的需要。

4、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1)信息管理措施。①严格实行内外网的物理隔断,严禁外网计算机进入企业内部信息网。②对允许进入企业内网的计算机,采取IP地址、计算机内部号码、使用人姓名和密码等技术手段进行管理。③建立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监控系统。④制定严密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流程和技术标准。⑤制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并抓好严格执行工作。

(2)信息系统网络的安全管理构建方式。①公司信息系统与铁道部专线连接和专机使用的铁道部内部办公网;②公司中心机房与铁道部信息中心专线和船闸式结构的信息交换网;③采用VPN技术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公司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网;④公司财务与银行的数据交换网;⑤公司外网网站和电子信箱。铁路运输公司应严格执行铁道部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的规定,实行内外网物理隔断,建立了应用管理子系统与核心数据库船闸式交换信息的结构,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振权,尔玲春,潘光艳.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4(12).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铁路 勘察设计 技术创新 专利 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45-02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4月,铁路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共有中国专利申请6 691件。由于专利公开有18个月的滞后期,因此没有采用2016年的数据,且2014和2015年的数据低于实际数量。

1 整体情况分析

1.1 发展趋势

国内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自21世纪以来逐步提高,行业参与者(申请人数)和研发队伍(发明人数)也同步扩大,发明人数近5年更是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由此可以得出,该领域的研发活动日渐活跃,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1.2 申请类别

该领域的实用新型申请略多于发明申请,实用新型申请主要涉及铁路勘察设计的工具设备、桥梁隧道结构等,发明申请除此之外还包括铁路勘察设计的方法、软件系统、施工方法等。实用新型申请量2011年后有所降低,发明则持续增长,这说明该领域专利申请的技术含金量正在逐步提高。

1.3 法律状态分析

专利是一种带有法律属性的科技文献,根据我国的专利制度规定,一件专利一般有申请尚未公开(因无法获取,不在该次分析的范围内)、公开、实质审查、视撤、驳回、授权有效、无效、部分无效、终止、期限届满几种法律状态。

该领域的专利中有一半处于有效状态,另有18%具有有效的潜在可能性(公开和实审状态的申请),视撤和驳回的申请仅占11%,说明该领域的申请质量较高;期限届满的专利仅占1%,而终止的专利占20%,说明该领域的专利极少能够维持至期满。

2 行业参与者

该领域活跃的申请人主要是国内企业和高校,国外申请人进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申请量较低,国内申请人则在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国内申请人主要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子公司、勘察设计院和高校组成,企业申请人的研发阵容规模和发明专利比例相对小于高校。

3 行业核心企业对比分析

3.1 专利申请对比分析

7家企业中,中铁二院、中铁四院位于专利申请量的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比较明显,专利实力较强;铁三院、中铁一院、上海院的申请量居中;中铁咨询、北京院专利申请量较少。

中铁二院、中铁四院、铁三院、中铁一院这4家公司都是从2007年开始进行专利申请;其中申请总量排名第一位的中铁二院第一年的申请量就达到42件,远超过第一年申请量为1件、9件、4件的其余3家公司,并且中铁二院在其后的各年度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申请量。中铁二院目前拥有发明专利申请163件,占其总申请量的28%。

中铁四院在2007―2009年间的专利申请不仅低于申请总量第一的中铁二院,也低于申请总量第三位的铁三院,从2010年起中铁四院的年度申请量快速增长,不仅大幅超过了铁三院,并且在2012年达到了中铁二院的近两倍,按照这样的申请速度中铁四院将很快超越中铁二院,成为申请总量排名第一位的公司。中铁四院目前拥有发明专利申请达到了206件,占其总申请量的37%,在7家公司中发明申请量最高。

铁三院自2003年开始申请专利,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数量和增速,但是近年来的增长势头相对弱于中铁四院,中铁四院因此在未来有被第一集团甩开和被后续公司超越的可能性。铁三院目前拥有发明专利129件,占其总申请量的44%,在7家公司中发明申请占比排名第二。

上海院在2002年度开始有专利申请,在7家公司中最早,但是2007年之后数量和增速双双降低,目前总量仅排在第五位。上海院拥有发明专利158件,占其总申请量的69%,发明申请占比远远超过其他公司位居第一位。

中铁咨询在2006年度开始有专利申请,年度申请量一直不多,目前拥有发明专利41件,占其总申请量的34%。

北京院2003年开始专利申请,时间较早,但其后一直没有较大的发展,目前拥有发明专利14件,占其总申请量的27%。

3.2 技术领域分布、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中铁二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桥梁零件,挖方、挖方边缘的修砌,隧道、平硐或其他地下洞室等方面,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其在桥梁零件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占7家企业整体在桥梁零件领域申请总量的43%。中铁四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桥梁零件,隧道、平硐或其他地下洞室等方面,衬砌或不衬砌的隧道或平硐等方面[1-3]。铁三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现场基础土壤的勘测,用机械应力测试固体材料的强度特性,桥梁零件,路面基础等方面。中铁一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桥梁零件,隧道、平硐或其他地下洞室等方面。上海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隧道、平硐或其他地下洞室,地下或水下结构物等方面。中铁咨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桥梁零件,专用于架设或装配桥梁的方法或设备等方面。北京院的主要申请技术领域为以支撑桥跨结构截面为特征的桥梁,衬砌或不衬砌的隧道或平硐等方面。

3.3 研发团队对比分析

专利申请总量排名第二位的中铁四院拥有最大的有@申请的研发团队,中铁二院紧跟其后;中铁一院和铁三院的专利申请的研发团队规模分列三、四位,大约为前两家公司的2/3;其余三家公司的专利申请的研发团队规模大约为中铁一院和铁三院的1/3~1/2。其中需要关注的公司是专利申请总量排名第五位的上海院,在7家公司中拥有最小的有专利申请的研发团队,上海院的专利申请近年来没有大的发展与其专利申请的研发团队过小有一定的联系。

4 结语

(1)国内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专利申请发展迅猛。该领域的国内专利无论是数量、专利类型还是有效专利数量近年来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主要来自国内申请人。

(2)高校在该领域拥有一定的实力。该领域有3所高校的专利申请比较突出,而且整体上看,高校的发明专利比例、专利申请的研发团队规模较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实力应当予以重视。

(3)核心企业的专利实力参差不齐。该文选取的7家企业是我国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核心企业,技术实力突出,市场占有量高,是我国在该领域的主流集团。但是他们专利实力和发展趋势表现各异,差距显著。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后起之秀,专利实力突出;而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专利申请起步最早,目前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比较靠后。7家公司专利申请的技术方向各有侧重,非常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和技术优势互补,对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 何达.对中国大型铁路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6(1):128-129.

铁路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1.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互动研究

学院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开展办学,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设置和调整专业,与哈尔滨地铁、中铁三局集团四公司等单位,创新做中学“DT―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小学期、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培养交通工程生产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多年来,学院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形成了“企亦校、校益企、校企一家”的合作办学模式。2011年,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签署《企校合作协议书》,联合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双方制定了《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企业全过程参与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学院在与企业合作中,已经形成了“双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特点,即学生培养“双单位、双区域、双教师、双身份、双证书”。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地铁公司、广州地铁公司、中铁一局轨道公司、中铁三局集团公司、中铁七局集团公司、中铁四局集团公司、中建集团铁路建设公司等企业分别开设了“订单培养班”。按照企业提出的用人规格及时间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

1.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基础上,推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部专业实施顶岗实习培养。按照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适时增加现场急需的课程,开发了基于隧道、桥梁、线路、地下铁道等施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标准建有40门优质核心课程,校企合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校本教材64本。

1.3共建流动性实训基地

高速铁路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中铁三局、中铁二十二局、哈尔滨地铁集团公司、黑龙江省长力公司等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协议(工地试验室)”。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企业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和教师挂职锻炼任务。

1.4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学院积极为企业承揽工程,近三年仅在东北地区为企业承揽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3个,资金总额20.84亿元。先后参与了中铁三局集团公司“长达无缝线路综合施工技术”、“大深度高水压条件下盾构管片背后注浆技术研究”等51项科技攻关项目。学院面向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服务。先后承担石太客运专线、沈阳地铁实验室建设、南广铁路客运专线施工测量任务、哈大客运专线哈尔滨至拉林河段的交桩测量和无砟轨道板精调任务。为总公司编写了《测量工》、《桥梁工》等高、中级技师培训教材和试题库。连年承办了总公司CAD大赛、测量大赛的培训与比赛任务。经过5年的实践,企业更加离不开学校的人力支持、设备支持和技术服务。

2.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以及行业企业三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

2.1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定位

立足区域,依托区域,服务区域,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懂生产运行、技术开发、现场管理的知识面宽、 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从而对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理念。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融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个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共生态环境。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7个,地方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财政部、省财政厅和中国中铁共投入15600万元支持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其次,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走开放办学之路。我院与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企校联盟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签署了永久性《企校合作协议书》。2012年我院一次性投入近400万元购置城轨线路维护和检测设备,一方面用于地铁集团的运营生产;另一方面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基地。依托基地,双方开展订单培养,师生在真实的生产背景下进行学习、实训。与中国中铁集团紧密合作,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从课程标准制订、课程建设、师资和基地建设到招生就业全方位参与学院育人过程,使学院的办学充分体现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与意志,以及产业的发展动向。

2.2专业设置立足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

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切入点,高职院校应特别关注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需求,瞄准区域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和领域,加强专业设置的预测和研究工作,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人才的适应性。专业设置要能充分体现所在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整合学校相关优势学科,建设与产业链相匹配的学科群和专业链。不断开发新专业, 改造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抓好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对有关地方的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学科专业,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建设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加强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设备、实验室建设,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带动学校的发展。

2012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通过网站首次公布了近期批复的《哈尔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8)调整方案》。 哈尔滨地铁工程是哈尔滨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为“九线一环”,线路规模为340公里,建设期30年,总投资约为1630亿元。而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正是立足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每年为哈尔滨地铁集团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水平,就应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尤其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它更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素质。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配制”教师挂职锻炼。改革师资管理制度,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工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在校内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研发平台等,与企业共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中铁三局、哈尔滨地铁集团公司、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长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合作,实行“双配制”教师挂职锻炼。

2.4扎根区域经济,加深校企合作

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度要高于职业院校, 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在专业设置方面积极寻求企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和企业需求的关联度,才能将市场的不断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结合起来,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 “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