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队伍建设范例

思想队伍建设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状

1.学科发展不受重视,队伍成员积极性不高。新疆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但是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有重专业技能课、轻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2.队伍结构不合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尚需改进。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数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亟待提高,队伍工作的方式方法尚需改进。

二、影响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的原因

1.部分教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认识偏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简单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当前,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方法单一、教育评价不科学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学生只需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即可,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在这种错误观点的指导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育人功能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岗位育人的理念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2.特殊区情给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带来挑战。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情,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第一,一部分学校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采用大班授课。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监控与管理,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等现象,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同时,由于听课学生较多,往往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讨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第二,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时量多,工作任务重,参加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少,自我提升的时间少。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等方面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与专业教师相比,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提高待遇等方面往往被边缘化。久而久之,他们自觉人微言轻,缺乏创新教学模式的动力。第五,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人才缺少一定的吸引力。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职院校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信仰不明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和作用存在错误的看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过硬的业务素质,就难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校;人本思想;人事管理;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观,是我党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因此,当代社会管理与发展当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融入“人本”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能够有效提升人事管理队伍建设水平,提高员工专业素质。

1“人本”思想的含义和内涵

所谓“人本”思想就是在高校人员管理队伍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员工利益当作人事管理队伍建设的第一位,从而更好地凝聚员工力量,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当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1]。同时,在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人本”思想理念,管理人员还需要注重整体发展的利益,将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作影响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事件,从而提升其重视程度,促使“人本”思想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激发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整体管理的推行,促进全校师生管理。

2当下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充分运用“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传统管理、命令、领导、控制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2]。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依然沿用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导致人事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不足,管理工作质量低下。此外,部分学校虽然适应了“人本”思想,但由于对人本思想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人本思想运用仅仅停留于表面,效果不是很明显。其次,在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当中充分运用“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3]。一方面,运用人本思想是对员工人权的尊重,在人本思想管理理念当中,将员工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完全激发出来,有利于高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采取人本思想建设管理高校人事管理队伍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当前社会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越来越高,高校更是其中水平偏高的社会单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全世界都呼吁尊重人权的社会潮流当中,高校将人本思想运用于认识管理队伍建设当中,也是顺应社会潮流的表现。

3“人本”思想在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3.1尊重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前提

与其他场所不同,高校是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高校教职工、学生均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取得教职工的意愿,效果可能呈现倍增效应[4]。相反的,如果教职工出现抵触心理,也可能使之丧失工作热情,导致在工作过程中敷衍了事,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想要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将“人本”思想运用到其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员工,将其工作性质与心理因素充分考虑到其中。尊重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尊重员工的做法、想法、劳动付出等。因此,在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不能缺乏人性化,还需要为员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拥有自我展示、自我成像的空间,从而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将员工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使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真正为学校发展与建设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唤醒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之更加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保证高校呈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景象。

3.2激励是实施“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高校人事管理干部大多是特殊的知识分子,拥有双层甚至多层身份。他们在高校人事管理当中,既属于被管理者,也属于管理者[5]。加上高校人事管理干部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思维比较活跃,文化层次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他们更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能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根据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相关内容显示,在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除了硬性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软性管理方式,在管理中体现出人文关怀,实现刚柔并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事管理干部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促使其激发出更大的潜力与智慧[6]。所以,将人本思想运用于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还需要注重激励,让人事管理干部感受到机体的温暖,将其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运用激励手段时,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完善考核机制。高校应该充分了解本校的基本情况与教职工本质需求,然后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最后再将这些充分结合起来,参考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除了管理制度外,还需要注重考核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高校人事考核制度应该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入手,根据员工工作完成度与目标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其中,德包括政治理论与素质水平、群众观念、民主作风、道德品质、全局意识等,能包括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等,勤包括工作效率、真抓实干、投入精力、敬业精神、责任感、事业心等,绩包括工作完成度、工作思路、措施、发挥的具体作用、绩效等,廉包括遵守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考核可采用分项等级制度,也可采取评分制度。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考核制度制定和推广过程中,需要充分明确每一个部分所占的比重,切实做好有效监督与科学考核,保证公平公正,赏罚分明,打造积极向上的人事管理队伍。

3.3能力是实施“人本”管理的保障

在任何工作与管理当中,能力都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人本思想运用于高校人事管理队伍建设当中,还需要注重能力,将能力作为人本管理的保障。从某些方面来说,人事管理干部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其必须具备高度的工作热情、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还需要注重自我建设,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工作人本化与规范化[7]。第一,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高校人事管理与其他地方不同,涉及到“权力”层次,包括考核奖惩、职称评聘、教师工资核定、教师进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与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因此,人事管理工作存在比较大的敏感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人事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工作人本化与规范化,保证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政治理论,只有这要,在实施人事管理过程中,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保证人事管理公正办事、公平待人、公心为国、清廉自守、淡泊名利,充分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第二,高校人事管理干部还需要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保证自身业务性与管理水平,确保在人事管理工作当中能够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高校人事管理当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工资晋升、师资调配、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每一项工作都具备比较明确的意义[8]。因此,人事管理人员还需要保证业务熟练,保证知识系统与完整。第三,高校人事干部要在高校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组织协调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由于高校人事管理涉及的人员与因素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更好地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必要。人事管理干部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理论背景,掌握人事管理规律,并且理论联系实践,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处理人及管理,增强教职工服务意识与水平。因此,人本思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与管理两个方面。所谓服务,可以要求学校设立教职工服务窗口,为每一位教职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广大教职工联系起来,从教职工的实际利益出发,充分保证教职工权益。管理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综合调配方面,人事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的调配,确保能够为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促使其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管理当中,人事管理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管理队伍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建设人事管理队伍,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将“人本”思想充分运用到人事管理当中,尊重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前提、激励是实施“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力是实施“人本”管理的保障等方面不断提升高校人事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寇鑫.论“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知网,2017,14(12):0128.

[2]陈玲敏.简论“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运动,2017,6(14):73-74.

[3]刘国梁.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7,18(12):348-349.

[4]王俊.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运用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21(7):86-87.

[5]宋美英.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33(22):59-60.

[6]吴学林.论基于人本管理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中国培训,2016,09(12):67-68.

[7]吕玉国.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19(9):79.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乡镇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科研成果能否尽快的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是关键。加快构建以国家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为重要力量,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实现亭湖区农业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盐城市亭湖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依然是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过多轮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5个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整体队伍基本稳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工作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体制内单位的“旱涝保收”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04年农技队伍改革前的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目前,5个镇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批准编制数80名,现有工作人员76人,其中在编人员65人、编外人员11人,单位性质也由起初的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基层推广转化农业成果、开展农业生产服务的“常规军”,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1农技推广队伍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从盐城市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来看,已经先后走过纯露天栽植、设施大棚、园区化发展等3个阶段,现在已全面进入三产融合为主要形式的4.0阶段,绿色农业、智能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在本区不同程度地开始显现,这对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事实是现有乡镇农技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不高,思想和知识趋于老化,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有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编在岗的工作人员中,原始学历基本都是高中或中专,年龄最小的已有40多岁,且部分人不能熟练使用电脑。

1.2现行农技推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许多已经非常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实际推广中,并不如我们理想中认为的那么受农户欢迎,甚至部分农户有抵触情绪,导致许多新技术根本落不了地。比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机插秧技术,尽管通过发放明白纸、登门宣传、实地观摩等方式方法,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做到了“苦口婆心”,但乡镇农技人员仍然遭到老百姓的“白眼”,认为机插秧太麻烦,技术要求高,水稻生长期间工作量又大,即使增产50~100kg也对收入没有质的改变,费时、费事、成本高,没有直播简单方便。

1.3现有农技服务难以提供有效供给。近年来,本区的瓜果、蔬菜、花卉等产业迅速发展,许多新型经营主体有思路、有实力、有激情,但相当一部分主体是农业的“门外汉”,致使他们对技术、对品种、对用工等方面的需求很大,但乡镇在开展各类服务中,虽重视了“大方向”,但忽视了“小细节”,服务供给失衡。比如在编的65名农技人员中,园艺类专业的仅有5名,瓜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修剪、套袋方面的技术熟练工严重不足,“技术荒”“种苗荒”“用工荒”等服务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做大做强的前进步伐。

2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队伍建设的环境亟待完善。(1)重视程度不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农技人员被视为助农致富的引领者,各级党委政府在工资待遇等方面也都出台了激励措施,但随着后期大环境的变化,乡镇考核体系重点发生转变,特别是到了90年代末期基层农技人员地位和待遇有所弱化,队伍建设也逐步被边缘化。(2)人员更新不快。多年来,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几乎一成不变,有的镇最近一次招录人员还要追溯到1998年,加上能力较强或年轻职工被“抽调”“借用”现象又长期存在,导致“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人员老化断层”问题日益加重。(3)职责定位不准。农技推广工作究竟是乡镇政府公共职能还是市场行为,是由政府来推动还是市场机制来解决,特别是以往因行政化推动出现产品滞销的情况,导致农技人员一度处于“既要完成指标”与“又不敢强行推动”的尴尬境地,加上“人少事多”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消弱了农技推广的主动性。

2.2农技推广的基础亟待提升。(1)农民科技意识不高。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基本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传统耕作方式根深蒂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有效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差,多数农户更加注重生产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对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很大或者要投入很多的精力甚至金钱,从内心也不愿意采用。(2)农技培训方式不活。乡镇农技人员技术指导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一些甚至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头宣传和行政指导上,未能做到因人而异,采取让农户能听懂、易接受、可操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一定程度上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3)现行推广体系不全。虽然乾宝牧业、大地禾等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在技术指导上有专业型人才,少数经营主体主动与中科院、南农大、省农科院、市蔬菜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但绝大多数主体受多种因素限制,农业新科技应用渠道仍然不畅,在全区面上尚未真正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格局。

2.3服务体系的链条亟待拉长。(1)示范服务欠缺。现在多数农户要“种什么、养什么”,更多的是靠“眼见为实”,农技推广单位是否组织好示范工作至关重要,这方面工作还有所欠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3年区里推广美国薄壳山核桃时,一些镇的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嫌苗小不愿栽植,最后虽然在新兴镇倪杰村栽植3年后产生高效益,使得本区直至2019年才大面积推广,比周边东台、盐都等地整整落后2~3年。(2)产业服务欠缺。现在的各类农技培训模式基本停留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初期阶段,突出“技术类培训”,重点迎合产业技术需求确定培训方案,未做到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同步跟进,进一步拓展农技培训对象,细化农技培训内容,无法满足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3)延伸服务欠缺。农技推广服务的传统思维尚未根本性改变,推广服务的前延后伸还有所欠缺,“种什么、倒什么”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与农户、经营大户交谈中都提出迫切希望得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特别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这也正是现在农技推广所缺少的内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

3.1提升农技队伍的整体素养。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仍是全区农技推广服务重要的组织力量,必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升乡镇农技现有队伍的整体水平。(1)保证队伍稳定。各镇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公益性职能,严格控制随意抽调或借用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去做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制度化保障农技推广服务的工作经费,确保现有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一心扑在农技推广服务上,充分挖掘他们推广农业技术的内在潜力。(2)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要利用空缺编制,抓住部分人员即将退休的时机,加快人员更新速度,重点结合本地瓜果蔬菜、苗木花卉、三产融合等产业或业态的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招录专业、招录计划,逐年向乡镇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确保每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技推广团队。(3)提升业务水平。要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已进入新高阶段,精品化、智能化、融合化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要顺应全区现有的羊角椒、冬桃、芦笋、菊花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从“单一小基地”到“优势大产业”的内在发展需求,大力实施人员知识更新、骨干人才培养、农技人员轮训等计划,支持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研修深造,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到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现有农技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

3.2提升农技推广的整体质效。农技推广根本目的在于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实践中,需要多方发力,一以贯之才能达到农技推广的预期目的。(1)农民群众促动。面对目前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现状,要加大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最大限度提升农户的科技素质;要改革与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要采取现场示范操作讲解多于室内理论培训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切实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要根据农事季节特点,农技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技术培训不走过场。(2)农技人员带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转换工作职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支持农技人员带头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树立现实样板,切实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算、激发农民赚”的示范引领作用。(3)社会组织推动。在继续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外延组织培育,引入更多元素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示范带动广大小农户应用新技术,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示范户等乡土人才对农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鼓励支持南农大、市农科院、盐红合作社、乾宝牧业等各类机构组织进入亭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格局,致力实现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4

(一)上层建筑的内涵恩格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在以前他和马克思论述的基础上再一次明确了上层建筑的内容。他指出上层建筑即包括:“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势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都正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他们想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二)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是恩格斯晚年书信特别着重论述的问题之一。说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运动规律,并不是说它们可以不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独立存在,而是指在经济基础决定的范围内,在经济基础制约下的独立,即有条件的、相对的独立。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首先就表现在上层建筑内部的诸因素———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而即便是对这些领域拥有“最终的至上的”控制力的经济,也是在上层建筑各领域自身的发展规律下,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间接地发挥其“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换句话说,经济因素是根本作用但不一定是直接作用,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发生着更直接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哲学中,“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其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或说其自身发展规律表现为它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即在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奠定的基础,在这种既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继承、发展并随着现实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前代获得的物质的、精神成果。因而人们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都是历史发展和一定历史状况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必然包含着某些传统的材料。在世世代代的这种延续、扬弃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得到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而就这个角度来说,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它能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而是指它决定着对历代先驱所提供的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上层建筑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间接性使它又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的第三个特点,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并不总保持一致,而是或超前于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这一点恩格斯在信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当然上层建筑也有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变革的滞后性。例如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并不总是紧随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革而立即相应地改变的。但尽管有这种滞后性,政治结构的变革仍是必然的,因为一旦政治结构的变革滞后于经济关系的变革,落后的政治制度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和束缚,因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使得腐朽的政治结构被摒弃,形成适应并有助于先进的经济关系存在发展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的改变只不过是或早或迟、或主动的或经过革命而被动地发生。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对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启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强调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第一位的,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在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处于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尚面临很多关键性难题,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较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处于复杂和艰险的国际形势之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发展以重创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也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显得任重道远。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逃避而亟待解决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积极应对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靠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像同志在十八大讲话中所指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固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二)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强调在社会发展中,经济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是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在经济基础“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各要素都是社会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社会各因素的作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以利于经济的持久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之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扩大人民民主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党内外的强烈要求和搞活全局的重要一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纷纷涌入,这些都造成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我国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引起社会意识领域的冲突、激荡和震动,一些人甚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疑。面对人们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种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执政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渗透和侵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3.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者大幅减少,城市劳动者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并获得较快发展,使得我国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同时医疗、住房、教育等其他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而我们必须搞好社会建设,切实解决新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p#分页标题#e#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5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策略

在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定伴随着高校管理工作的深入,积极地发挥组织员在工作中发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机构框架,切实落实组织员的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提升组织员的实际素养,切实发挥组织员的作用,从而更有深度地体现出工作的实践效果,创新工作路径,切实对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进行探讨,有效引导高职院校的思想建设。

一、强化组织员队伍建设,保障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打造人才梯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基层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地发挥组织员的引导作用,从而能够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后,来指导职业院校思想建设的发展,把控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的前进方向。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组织员的实际作用是极为巨大的,必须进行组织员的队伍建设工作,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工作推动中起着极强的指导意义。职业院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打造优质的管理团队,从而保障更加完善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确保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做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应以专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打造将专业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有机融合,而这也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渗透思想建设内容,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意识形态,完善思想保障体系[1]。

(二)树立阶段目标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构建完善的组织员团队,进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这是由于组织员的工作职责在于对管理工作进行筹备与组织,以此促使职业院校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学习和成长中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从而保证自身的思想进步,并且具备远大的理想目标,能够树立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阶段性目标,进而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高校教师必须对组织员工作开展研究、探索和分析,力求做到组织员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三)促进共同发展

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负责起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还要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的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顺利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坚强阵地,以此凝聚力引导全体师生党员,切实地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引导青年学生不断进步,进而增强党的影响力,团结大学生为了自身的成长和祖国建设不懈地努力。

二、融合党组织发展历程,建立组织员管理制度

(一)开展核心素养引导,落实核心培训

为了适应新的建设时期对于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核心素养教育的成果,从而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引导下的办学方向,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存在意义,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中的核心培养要求,按照高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进行管理,要求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打造工作,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工作,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实践工作,切实依据新时代的思想意识需求,加强高校的组织员建设,进而切实可行的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实际保障,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构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体系,以此作为高校组织员建设的重要支持和保障[2]。

(二)制定管理规划,完善素质教育

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总结实际的高校组织情况,要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组织员队伍,切实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切实发挥组织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集合一切的优秀力量,切实的开展高校的核心素养引导工作,组织员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效力,并做好人才队伍的选择和建设实施总体规划,明确组织员的职责和身份,构建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并通过组织员的工作职责发展党员,对于现有的组织员队伍发挥教育和管理工作,从而做好高职院校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完善组织员队伍,构建教育体系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标准相结合,每个院系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确保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配置高效力量,进行高校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满足高校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工作的需要,探索组织员队伍的实际促进手段,促进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组织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并注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组织员队伍的建设,力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过程中发挥作用,构建高校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体系。

三、遵循组织员建设现状,解决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

(一)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高效发展

党的组织员制度在实际的高校教育中意义重大,它是在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既往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它可以与党的发展历程进行有机融合,明确组织结构,并建设高校体制和组织员队伍,梳理党的组织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组织员制度的实践,通过组织员队伍建设,促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与实际工作效果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和建设,在党员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并分析组织部门的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现状,为高校组织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二)构建约束机制,提高教育能力

高校组织员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促进力量,在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是重要的核心力量,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融合党员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实践工作角度,实现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组织员队伍,促进发展党员的实际质量,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引导作用,不断地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际工作,建立、健全实际的组织员工作促进和管理制度,还应有效融合制度的约束和推动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党的引导和教育能力。

(三)优化组织结构,确保队伍稳定

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员队伍,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应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升高职院校科学化管理水平,稳定组织员工作队伍,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发挥组织员工作队伍的重要作用,从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角度,系统地展开实际工作,切实抓好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从而更好地面对现阶段高校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满足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实践要求,并融合高校的实践经验,直面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解决高校组织员工作机构的健全工作,提升整体队伍的规模和实践意义,促进组织员结构的有效化和合理化,实现组织员队伍的稳定。

四、发展兼职特邀组织员,为队伍建设融入新鲜血液

(一)创新工作方法,布局组织建设

现阶段高校的工作内容繁杂,造成实际人力资源的短缺,因此,需对组织建设做好布局,构建特邀组织员、兼职组织员的组织队伍,其中,特邀组织员是指邀请高校的领导层以及具有较强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管理,兼职组织员的职责是对民办高校的工作进行辅助管理,以此确保构建立体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专职组织员的工作则是从专业化视角对高校内部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管理,确保高校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提升高校凝聚力。另外,高校也应对特邀组织员的实践模式展开实际探讨,发挥其在工作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指导组织员队伍建设和实践,明确特邀组织员的内涵,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强化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效果。根据组织员制度的实际要求,引导兼职组织员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实际的指导和咨询作用,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推动高素质学生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质量,分析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促进特邀组织员队伍工作不断地发展,保障实际的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连同特邀组织员队伍建设,以创新性建设思路采取突破性的对策,不断地健全组织建设布局,不断完善调查研究开展科学的工作机制,促进特邀组织员队伍建设在实践中发挥实际效果。

(二)开展实践引导,提升工作技能

现阶段建立高校兼职组织员制度势在必行,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可聘请特邀组织员为大学生实施思想引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政治理论水平的优势,为基层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确保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产生实际效果,并从实践的角度发挥教育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在党的建设进程中,必须总结党员队伍发展的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切实提升高校组织人员的工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开展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融合学科特点,开展品德引导

在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更好地培养实际工作中的组织人才,从而通过开展知识文化的学习,保障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形态,突破职业院校教育的瓶颈,开展教育培训,确保在进行职业院校学员培训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以学科教育作为切入点开展管理工作,融合全面的思想教育的引导打造坚定的思想基础,以此确保一些体系化的模式开展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能力。

五、总结经验,以动态眼光调整实施策略

(一)统一思想意识,改善工作手段

在进行组织员建设的过程中,需引导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专业课的进一步发展,关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调动大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不断与时俱进地与科学的发展观有机融合,实现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统一思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打造一支无往而不胜的组织员队伍,成为学校发展中的坚实力量,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在动态上改善实际的工作手段,提升实际的工作效果。

(二)分析学生实情,构建评价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各种思想多元化的存在,因此必须做好组织员的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态势的实际引导,汲取党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新时代进行党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在变革中不断地体验和进步,确保能够符合时展的特点以及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状态开展实际教育,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青春期阶段的教育诉求,融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对其展开党的精神的教育,促进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实际的教学效果,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融入当前的时政热点开展鲜活生动的教育,用生动的形式促使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以专业化教学,强化归属意识

高校组织员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观察,开展动态评价,通过实践引导过程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参与、实践,从而以实践活动探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感同身受,体会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意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获得灵魂的滋养,利用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度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员应利用动态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的引导和改变工作方式,及时把控和引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教师要切实地发挥培养和引导作用,通过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通过专业和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实施直观生动的教育模式,观察学生的实际兴趣走向,及时调整实际操作办法,保障学生全心投入,实现良好的实践效果。

六、总结

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组织员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业务技能和思想意识的协同进步,做到技能和思想打造的互相促进,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的进步作出努力,并通过兼职组织员等人才的吸纳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不断进步,也为整体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作出贡献,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姜亮.新时代高职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1):83-87.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6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实施以及战略过程控制,它是组织为维持未来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管理措施。战略管理思想在当前企业界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其科学的规划、完善的系统以及先进的理念使其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大有用武之地。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在企业界应用较多,而且随着当前大型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不断优化,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规模型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战略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大多表现在战略规划这一层面上。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所研究和采取的战略管理思想必然包含战略规划这一环节。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战略管理效果能否显现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当更加有效地对这种管理思想进行梳理和优化,将其应用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规划当中。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然随着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持续发展。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教师担负重任,为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推进高等教育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当下就要提出一个合理的规划,这种规划和管理思想就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种针对管理对象的全面性的管理。全面性的管理是指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同时还应当注重战略执行力的打造,确保制定的战略能够落到实处,另外还应当建立起与战略配套的控制措施,即战略控制。其中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当结合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环境,既要分析当前的环境,又要科学合理的预测未来环境,结合管理对象的环境特定制定战略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其次,战略实施阶段应当以战略执行力的塑造为核心,依托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将各种战略规划落实到现实工作当中。战略实施阶段是整个战略管理的重点,它既是验证战略规划是否合理的最终途径,也是发挥战略管理意义和价值的必然环节,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历来也受到战略管理主体的高度重视。另外,战略控制也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战略控制主要指在战略实施阶段对各项要素的优化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战略管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战略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过程管理。战略本身就是一个由现在到未来的过程,因此战略管理也就是针对这一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战略规划,确切地说事战略规划中的战略目标制定,自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战略管理就具备了实际的意义,其工作也是发端与此。其次,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管理者应当运用一定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措施论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战略规划最终确定之后就要付诸实施,而战略实施阶段尤其需要加强管理力度,战略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的,管理者的责任就是确保这种发展变化与预期战略规划相符合,从而使整个战略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朝着管理西方的方向(战略目标)发展。其中如果战略发展中出现与战略规划不符现象就需要战略控制措施及时调整和优化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之间的关系。总之战略管理就是未战战略过程进展的一种管理思想。

二、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从教师个体素质还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来看都为推动各高校办学水平作出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不适症状。

1.教师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脱节。

尽管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教师教学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但是高校毕竟也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科研工作也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教师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动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管理中过度重视教学管理而相对忽视科研工作管理的思维一直存在。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造成教师队伍素质长期无法协调发展。而且即使在教学管理中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例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高校管理应当是一种为教师服务的管理。高校制定的教师发展计划和管理政策应当始终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为中心。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受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思维的影响,管理实践仍然没有将教师的主体地位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大程度上还是教师在以令形式,服从高校的各种政策和安排。例如在个人专业发展中高校设置了诸多规则,这些规则本身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其合理性也大打折扣,因为这些规则虽然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已经呈现出相对滞后性。这些没有经过及时调整和优化的规则对当下的教师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呈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影响了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性。

2.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师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行政化程度较高,这是受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影响而致,在这种管理思维指导下建立的管理模式也是层层制约的行政管理模式。我们知道,高校虽然不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但也不是行政机关,因此简单地用行政管理的模式管理教师队伍其合理性值得商榷。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带来困惑,例如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中,高校选拔人才晋升级别的主要依据是行政管理能力,而教师的角色和内容都与教书育人紧密相连,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行政管理,这就给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极大困惑。而就高校方面而言,在行政管理人员选拔中更是左右两难,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懂教学,教师又不懂行政,因此很难兼顾行政与教学两项内容。高校作为一个组织部门,行政工作在内部管理中具有无可置疑的必要性,但问题是行政管理的权重若超过了教学和学术,那高校的基本属性也随之行政化了。因此用行政管理的思维和模式管理教师队伍是需要在未来发展战略中做出调整和完善的。

3.运行机制的战略属性不足。

简单地说就是这对教师管理的机制不适合应用战略管理思维。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管理应当是高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制订规划,通过内部微观管理制度的优化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过程。但是高校以外的因素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较大,很多情况下高校无法全面实现对教师队伍管理的把控。例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当这一问题发展为一个社会问题之后,高校就要为此做出切实的措施缓解这一社会问题。提升就业率就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而提升就业率无非是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增加实践教学权重,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素质和能力。但是实践教学素质的增强很难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因为战略目标的制定环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可视为实践教学素质合格。而且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过程控制的不确定因素都是高校自身难以完成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教师管理的运行机制存在战略属性不足的问题。

4.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足。

教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观念的科学性不足,二是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不足。其中评价观念的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确切地说教师评价只是以“技能”为本。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评价工作将学生成绩,就业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转化为量化考核目标。而对教师的素质和潜能的考评略显不足。归根结缔还是由于没有将教师作为一个全面的人来考核,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等隐性素质没有在评价工作中体现出来。这种评价方面的不足对于教师队伍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前教师素质的一大障碍。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教师的隐性素质对显性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师身上学习知识,更要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教师教书育人也不再是简单的教授技巧,而越来越倾向于以高尚的品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当前的教师评价工作在个人未来发展中终会遭遇瓶颈。

三、战略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用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当作为一种战略放在高校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教师是高校的资本、资源。只有实现了这一资源的持续开发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运用战略管理思维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对于当前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能为高校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保障,为此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教师队伍管理与战略管理融合在体系之内。

1.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做好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环境分析是制定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的前提,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环境分析而言,主要分析的就是高校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区域环境以及校内环境。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首先应当适应当前的环境,解决好当前的问题。例如教师科研能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不畅,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出现的人才新要求等等。这些环境因素客观存在,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很好的适应这方面的工作势必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应当根据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次要矛盾,预测未来不同阶段的教育环境发展趋势。当前我们所要解决的战略环境中的主要矛盾,但是次要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未来主要矛盾解决之后次要矛盾势必上升为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为此,在战略环境分析中还应当将目光瞄准未来,确保在任何环境下高等教育事业都能有人可用。

2.做好战略管理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依据战略环境分析制定战略规划,关于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做出科学的评价论证,只有科学的评价论证工作才能高速我们这项战略是否可行。战略规划的评价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规划与本校教师的适合度,二是战略规划与未来教育形势的适合度,三是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适合度。其中战略规划必须符合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战略规划中给出重点设计与安排。其次所谓战略还要对今后的发展预期有所设计,未来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会走向哪里,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发展到这种程度时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等。这些工作都应当在战略规划评价中给出明确答案。最后,战略规划还应当符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教师队伍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提升教师素质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战略管理评价必须以学生的表现和需求为最终依据。

3.严格落实战略规划实施。

战略规划进入实施阶段意味着整个战略管理思维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全面启动。如果说战略管理目标和规划仅仅是一种设想,那么战略实施就是将这种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评价和论证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后就要不遗余力的将其应用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当中。为此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有效的面对这种解决措施和对策。战略实施阶段应当加强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高校应当组建专门的部门或者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战略的转化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没有按照发展战略思想开展的工作应当及时调整纠正,以此确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指导。

战略管理实践是在战略思维的指导下开展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旦与战略管理思想结合就要接受战略思维的指导。这种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的阶段性,二是战略的系统性。所谓战略的阶段性就是战略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战略思维对当前工作所处的阶段特征和工作要求作出明确判断。其次战略的系统性要求构成战略的各项要素应当紧密结合,例如实施战略的制度、组织、人员等要素有效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战略。

四、结语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7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公安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能否顺利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中过硬的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有效的政治保障。所以,在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广大公安民警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始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方法去分析研究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类问题,才能筑牢听党指挥、不辱使命的政治基础,也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合格的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公安队伍,从而保证公安工作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戮力前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思想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意识变得更加多样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导致了诸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一些社会消极现象的出现,这些消极现象不可避免地给公安队伍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对做好公安工作、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时地提出,为广大公安民警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可以提高公安民警对于社会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有助于民警客观分析和认清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而随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为公安民警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公安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工作活力,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工作凝聚力,用荣辱观约束行为举止,才能够不断增强广大公安民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形象保障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公安机关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形象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提升公安队伍的“软实力”,则是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的关键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曾明确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在凝聚警心、激励斗志、陶冶情操、展示形象、推动公安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要提升公安队伍的“软实力”,就必须抓住“软实力”的“根”和“魂”。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为公安队伍塑造和保持的良好形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将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并将其“外化”于实际行动,才能够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本”的政治形象,才能够摒弃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真正树立起高效廉洁的服务形象,以此赢得社会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文化保障

公安文化是指公安机关在工作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管理理念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总和,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地讲,当前公安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症结,多数在于某些基层民警思想文化素质较低,对自身道德水准要求不高,对法律条例掌握不牢。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所以,公安文化建设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升公安工作水平和战斗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公安机关加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证。紧紧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安队伍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也能引导广大民警进一步统一思想意识,正确应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产生对警察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有助于公安机关各级领导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充分重视民警的价值取向和警察群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进而上下一心,协力配合,以推动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安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积极应对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公安工作的冲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思想意识形态复杂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更加凸显。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的相互影响和碰撞对当今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影响在急剧上升,尤其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不择手段地大肆推销其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不仅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民族、宗教矛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而且也给全球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这些新的挑战给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社会主义中国带来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同样也使得公安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在不断地增加。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把冲击降到最低限度,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权益,确保社会秩序稳定,这是目前各级公安机关必须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而要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就需要各级公安机关和领导干部从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进一步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凝聚全体民警的意志和力量,筑牢警魂,不断增强抵御西方各种庸俗思潮和价值理念冲击的能力,为切实践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变化进而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升政治鉴别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尽管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但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尽管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现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和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很突出,以及西方各种思潮、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使得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的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趋势越发凸显,正确的和错误的、积极向上的和消极颓废的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国民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严重失衡和偏差。这些消极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给国家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历史早已证明,思想、价值取向的混乱必定会引发行为的异常和混乱,而行为的异常和混乱必定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以,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理解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升整个国民综合素质、引领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同时,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不断提升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政治支撑。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安队伍建设全过程”,有助于各级公安机关认真贯彻“政治建警”方针,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职业化建设,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思想队伍建设范文8

伴随着我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那么要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就要从人们群众的实际出发,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队伍,使其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让群众可以更加有效广泛的享受到精神文明的成果,成为国家精神建设过程中的一分子。

关键词:

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策略

在党的十八大中,对于我国在增强物质文化的同时还提出了要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个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组建群众文化队伍,不断的为群众提供服务,为国家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对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1.群众文化建设缺少基础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群众文化建设也属于刚刚提上日程的一项举措,因此存在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很多部门对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群众的学习能力和群众的实践能力也不够突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政府对于群众文化工作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因此缺少有力的宣传,极大的阻碍了群众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第二,群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能力并不突出,忽视了当地存在的历史文化优势,因此无论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还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都没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第三,在群众文化对外的建设过程中,队伍的年龄结构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无论是新的观点还新的思想更新过程比较慢,很多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人才不具备,也没有在这方面较为专业的人才,并且与此同时,还缺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后备力量。

2.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体单一,管理程度低

在当前阶段中,我国在群众文化管理方面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还处于由政府主导的形式当中,很多群众文化形式还是传统文化形式,演出倾向于综合性的演出,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多媒体的运用程度还不是非常高,甚至有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并没有接触到多媒体,这样就会让群众文化宣传活动非常单一。另外,有些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业出现了不太统一和规范的情况,管理水平比较低,这样就很难让大量的群众参与到去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宣传也不到位,由此文化建设队伍的落成就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1.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予以加强

群众文化的队伍建设中,领导人员的思想对整个团队具有引领作用,并且只有领导干部真正的理解文化的建设的内涵才能有效的对基层工作人员加以教育,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并不是以往单纯的将人员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即可,也并不是简单的对文化队伍加以扩大,而是更加关注文化队伍建设的内在质量以及结构组合的优化程度,是否能够践行群众文化建设的理念,是否能够让群众文化的形式更加扩大化,丰富化,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的开展才能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让群众队伍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达成一种共识。另外,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充实骨干和领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文化中的时代精神和群众精神得以很好的展现出来,进而有效的提升群众文化队伍的质量,提升群众文化队伍中的人员素质。

2.从群众实际出发,不断扩展群众文化队伍

尊重文化就是要立足于群众,了解去群众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了解群众所想,并且群众文化开展的基础是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那么那么活动的开展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可言,并且活动的持续性也会受到影响。作为政府部门,在加强对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重视的同时还要充分的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都能参与到活动的建设以及筹划活动中来。另外,无论是业余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还是专业性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都要进行有组织有成效的培训,每一级别的群众文化单位都要大力的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多路线、多目标以及多途径的方式,让群众对国家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予以了解,并且清楚资金的投入和场地方面的投入等等,以此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队伍中。例如,可以通过讲座、活动下乡等,召集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筹划、演出、评价等等,引起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和了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成为群众文化队伍中的一员。

3.群众文化队伍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群众是群众文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要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首先要提升整个文化队伍的素质。在提升群众素质方面,一定要做到两个基本点,即,活动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蕴含群众感兴趣的话题和要素,使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此同时,还要在群众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宣传和引导力量,提升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提升人们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力。例如,在为人民群众排练一部戏剧的过程中,可以从地方文化特色入手进行分析,集中反映群众所想,并且让文化的传播和现实情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和实践,文化内容孕育在演出当中,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另外,不断整合群众文化队伍结构,对文化队伍中比较的环节有多方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对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者指导和学习,利用一些新时代创新的思想文化,强化人员在素质以及文化方面的锻炼,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培养也需要提上日程让群众对文化建设有足够的认识。

4.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机制和体制

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需要不断的夯实,那么就需要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机制体制,在这方面需要有以下几点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完善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人才选拔机制。人才是充实队伍力量的关键,群众队伍人员的入职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才能体现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的提升群众队伍人员的素质。其次,群众文化队伍也要在管理上进行突出表现。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那么政府要优化群众队伍的资源配置就需要使用各种优惠政策,因此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群众文化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为群众队伍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政策和激励制度,让群众能够体验到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例如,建立起用业绩证明一切的薪酬分配力度,并且扎起薪酬的分配上注重档次的区分,专业水平要突出,业绩效益也要更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才能让知识受到尊重。制定合理的文化工作评价机制,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以此在文化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能够突出人才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群众建立起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不断的践行组织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夯实群众文化队伍成员,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文化,愿意对群众文化作出贡献,以此提升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效率,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作者:林陈华 单位:缙云县新建镇文化站

参考文献:

[1]黄静波.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队伍管理研究[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13(10):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