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经济范例

乡村农业经济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路径

1引言

在全力开进“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农业经济管理的诸多难题,迫切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释放出农业经济管理的潜能及优势,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保障。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意蕴

农业经济管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加强村民自治的重点领域[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现出多重价值意蕴:第一,有利于确保农业生产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有序、规范开展。综合运用科学创新的管理手段,有效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效能,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制度遵循。第二,提升农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通过对农业经济涉及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及科学指导,使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的主体与经济管理的主体实现通力协作,形成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合力。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将进一步丰富农村基层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调动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进程,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技术素养,实现城乡资源的协调共享,并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3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掣肘问题

从当前来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以及缺少农业经济信息交流互动平台,等等。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建水平不足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迟缓,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将极大受限,无法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尽管多年来各地方政府均开始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但并没有从根本 上树立创新理念,不重视引进先进的设备。而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受到资金、人才、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致使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效率偏低。

3.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决定着管理的成效,对政策宣传的精准到位,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快速传播,使惠农利农政策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但从实际来看,由于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政策在基层难以充分落实。一方面,部分村干部自身理解政策的能力有所不足,讲解不透彻;另一方面,部分农民习惯了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对新型的农业管理模式还存在质疑。这弱化了新时代农业经济管理的效度,导致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存在阻力。

3.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外流,这也使得农村区域呈现老龄化发展态势,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和“留守村”,人员的流失导致农村本地经济管理人才十分匮乏。而落实科学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则迫切需要年轻优势力量的充足补给,但目前参与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队伍年龄普遍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结构的失衡降低了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3.4缺少农业经济信息交流互动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各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为各行各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农村,网络信息环境相对闭塞,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互联网+农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发展遭遇多重阻力。由于缺少农业经济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导致农业生产及市场动态信息传达不畅,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指导和开展工作的难度。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需率先打通信息壁垒,加快农业经济信息的流动。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路径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势,需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水平,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着力搭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互动平台,继而构建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体系。

4.1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水平。完备的基础设施保障是确保农业经济管理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为此,各地政府部门需进一步树立创新理念,注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2],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对有关农业发展的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整合升级。与此同时,经积极推进大型机械设备进农村,提高辅助生产效能,为农业经济管理夯实基础保障。

4.2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决定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度,应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通过实地调研,从发展因素、资源禀赋出发,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升级与优化,需充分、高效地落实我国关于乡村振兴与推进“三农”发展的各项政策方针,科学解读相关文件精神,以管理指导文件为根本遵循,加快政策制度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方向与产业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使经济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孵化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4.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必要的智力支撑,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需要一大批专业能力强、技术过硬并具有创新理念的优秀管理型人员。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与管理水平。此外,要加强对农村本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整合农村精英资源,建立一支多面性、能力强、敢于创新的农村工作队伍。与此同时,要联合城市高校加强定向人才培养,完善人才计划,持续为农业经济管理输送优秀人才。

4.4搭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互动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中,加强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要充分依托网络信息传播优势与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为此,要及时搭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互动平台,统一管理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建立便于信息共享和流动的农业经济管理数据库,保证信息的公开性与安全性。此外,需在农业领域引入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保证农民灵活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5结语

总之,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针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发轫,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积极搭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互动平台,从而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179-180.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转型

农村经济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部分,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制约着我国综合经济发展速度。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综合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改革是通过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乡村经济发展作为依托,真正实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完成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推动下,更多企业关注到乡村产业发展,结合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1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1.1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效果,国家提出关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此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产业的有效发展是推动行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从乡村经济角度出发,国家农业的整体提升,对于农业经济和带动乡村综合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并且通过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建设的完善来看,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这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有了相关人才的助力,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会更加有动力,也会带动经济持续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规律[1]。

1.2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农业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矛盾,当前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经济客观上是要符合农业发展规律,从科学理论出发分析,农业产业的发展是要符合市场和产业供需规律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信息化产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这种多元化平台的有效利用,让产业信息流通渠道更加顺畅,通过生产经营模式的拓展,获得更客观的利润,消费者也通过信息平台的流通,获取更优质的产品,这种互惠互利的信息对等,能够更快完成农业产业发展优化的任务,切实提升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问题,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

2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

2.1缺乏高水平技术人才支持

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离不开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最核心的农业经济发展根本,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动力[2]。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下,农业产业的实际实施者并不完全具备高技术水平,普通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概率很低,这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设备和技术,目前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对于农业设备的使用,实际操作的培训工作等,都需要建立在技术人才的支持之上,通过复制培训流程来完成生产任务。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小农户的生产和高速发展的农产品市场距离越来越远,无法有效解决匹配的矛盾,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农村群体的知识普及率是相对较低的,由于意识形态等根深蒂固的问题,很多人缺乏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对于科技化农业并不是完全认可,这也直接导致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受到影响,同时由于资金扶持的力度有限,一些设备的购置数量不足,科技化农业的推广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就制约了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2.2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

当前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乡村收入和城市收入差异较大,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输出,留守农户的年龄都是相对较大的老人,这也是目前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年轻人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逐步放弃农业生产,选择进城打工,老年人在老家无法承担过于繁重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工作,劳动力流失严重也是当前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2.3未形成特色农产品且产业结构单一

当前国内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从结构上来分析,还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急需进行有效的优化和调整,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农产品文化传承,那么面对这样的特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在地区性的特色产品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也就更加谈不上市场化发展了,很多农业产品没有形成体系,也不符合销售标准,其地区性附加价值没有得到利用和发挥。当前国家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政策十分利好,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了扶持农业的政策和规划,但是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供需信息不对等,特别是当前国家开放了很多农产品进口,无形中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剧烈,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如不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全球一体化进程更加深入,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较大打击。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对于市场的掌控能力薄弱,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占有率,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而造成价格的浮动,所以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的兴旺是建立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内容,需要对困难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单一容易受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一旦出现问题,直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单一结构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小农户的产品输出能力弱,直接影响本地区的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很难形成规模,无法通过有效的产业孵化规则去经营,不能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以及相关衍生产品,无法形成产业链条,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地区农业生产效能。

2.4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和城市差距非常大,也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这主要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地区基本设施的建设是政府的规划,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生活财力的落后,导致设施配套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农业产业生产设备的配套也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影响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给农业经济带来不好的影响。虽然当前有部分地区开始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依然有部分地区对此并不重视,关注度不高[3]。

2.5农业产品转化率低不利于推广

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以及衍生产品的加工是当前农业产品转化的重要经营方式,但目前农业产品加工的现代化设备使用率不高,很多加工企业无法独立完成,容易出现产品品质问题,这也影响农产品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后续处理环节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保存以及销售,如果处理不及时,农产品可能会发生腐烂直接滞销,给经营者造成巨大损失,但当前农村地区的产品加工设备普及率不高,导致产品转化率低,影响市场推广和销售。在当前形式下,农业经济的推动和发展一定需要建立在科技创新之上,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覆盖率低,在开展推广新技术以及设备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这也直接导致了推广的困难,也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6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更加重视产量,但忽视产品品质,这样导致普通产品数量多、种类多,竞品的品种复杂,但是缺乏高端精品的农产品,对于高端市场的需求信息并不了解,很多高消费客户群体的需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需求并不对称。还需要关注的是除了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外,一些辅助信息也存在获取不畅的问题,如运输等问题,导致很多时候会出现地区性的滞销,加上很多是季节性的农产品,保存难度较大,相关信息的获取不准确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后续也会影响到产品下季度的生产投入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转型路径探究

3.1加大科技人才的支撑

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现代化技术水平含量低,阻碍了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融入,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科技的创新不仅能够辅助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政府的扶持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好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农业振兴的背后是人才振兴,高科技人才的帮助是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通过和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和输送计划,将专业人员邀请到农民身边来进行培训和解答,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同时也给返乡创业青年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专业知识指导,培养新型农业技术性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农业保护机制以及人才储备

国内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家为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扶持地方农村经济提供了大力支持,各地区政府也积极响应,给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带去了新的契机。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方向下,关于农村产业保护机制的建立自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提升国内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辅助优惠政策,并且制定风险保护机制,让农产品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也让更多人安心投入农业产品发展中,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政府鼓励专业人才投入到农业研发和生产当中,并且设置了专项资金来吸纳人才,通过和高校相关专业的联合,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为将来我国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通过专门的培训机制来帮助农民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3.3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面临着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是较弱的,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商、贸易商、加工商等参与的,当前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到期货市场当中,让农民直接参与交易活动,有序培养农民的经营意识,这对于提高市场活力有积极作用。

3.4建立完善农业监督服务平台

在当前扶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业监督服务平台是为了能够有效建立农业专家和农民的交流平台,农民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时通过及时有效的和农业专家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不但可以解决由外界原因造成的生产问题,还能够帮助农民提高专业生产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同时平台还会提供动态监管服务,包含气候、灾害等环境信息数据,监督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帮助农民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平台提供电子商务销售功能,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服务平台的根本建立宗旨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4结束语

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尝试,通过乡村振兴助力我国总体经济的又一次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前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随着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农村经济想要持续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是要符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规律的,通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稳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石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31):4-6.

[2]郑粉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路径探索[J].山西农经,2021(19):54-56.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经济发展;发展问题;有效对策;研究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是基础性的经济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并且制定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但是农业经济发展依旧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对于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一系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概述

所谓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领导人同志于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也是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前提才能实施乡村的振兴。

(一)发展观念没有与时俱进。21世纪,各类社会发展事业的要求之一就是进行创新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国内部分乡村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然而这种传统发展模式不能满足时代以及乡村群众的发展需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扶持,但是农业生产活动方面并没有质的改变,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比较低下。除此之外,发展观念的落后还体现在农业从业人员身上,乡村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聚集。目前,乡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民群众,其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现状,比较缺乏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上进心和进取心,由此可以得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业经济受到传统发展模式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员的思想方面的影响,由此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比较大的阻碍。例如,国内部分乡村虽然具有良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但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只重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这样就会形成发展资源方面的浪费情况,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比较不利的,因此后续农业经济发展要有发展理念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对于任何工作来说,从事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阶段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更高,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振兴发展,就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但是现阶段国内农业活动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高年龄段的人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直接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严重缺乏。乡村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有限,对高科技的成果难以进行利用,农业机械化进程被影响。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保留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水平严重不足。国内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也就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化过程的效率相对较低,目前国内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依旧没能跳出传统的“小规模”和“小格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经济发展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粗放生产模式,发展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其次就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机械化水平比较低,这是造成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是没有办法满足农作物规模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需求的。

(四)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落伍。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非常多,自然因素是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如今乡村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例如很多乡村当中的水利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使得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中具有了靠天吃饭的思想,这种情况对于乡村战略的实施是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首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加强农业经济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严重有效保障,例如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进行乡村水利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彻底摒除传统的从事农业工作人民群众的“靠天吃饭”的思想。另外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形成稳定的体系,这样才能使得乡村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国内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也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振兴”,同时也保证了后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由此看来,加强乡村基础农业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了。

(二)提升乡村农业的机械化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创新,现阶段对于乡村农业经济方面的发展具有了崭新的且更高的要求,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的话,是不能满足时展对于农业经济日益提升的需求的。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乡村农业经济需要提升其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化水平,彻底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重视培育农业开发公司这项工作,使得传统的小户生产的土地资源可以得到整合,当然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需要加大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上的投入,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向更大规模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为了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服务于农民群众,还需要对乡村当中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群众进行培训,使得机械化水平的使用需求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提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乡村当中的农业经济活动来说,最直接的对象就是相关的乡村农民群众,因此想要实行乡村的农业经济振兴,就需要提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所以,就目前发展阶段来说,各级地区政府需要重视这一项工作,使得乡村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能够得到一定的加强,从而使农民群众整体的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期间,可以加大农业经济技术、知识的宣传和推广,使得广大的农民群众知晓农业知识、技能,在必要的情况之下,乡村基层单位还可以邀请专业的农业从事人员展开讲座,使得农民群众能够朝向现代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同时还能够使得乡村农业生产的安全、效率得到有效的保证。

(四)加大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国内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实施进程比较缓慢且效果比较低下,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方面的投入力度是严重不足的。为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增加经济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加大经济方面的投入有助于乡村的农业经济朝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例如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等等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工作部门需要做好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布局工作,避免经济方面的投入出现分散的情况。

(五)组建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根据长时间的农业经济实践可得知,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水平,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组建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例如,在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准入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即便组建完成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后,也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教育,使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朝向更高的方向进行发展。最后,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组建,也相当于为乡村的振兴过程投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4

一、结构严谨,框架清晰

该书论述结构严谨、框架清晰,学术性强,书中观点结论科学完善。该书以年会优秀征文为主,包含了大量调研资料和实验案例,书中研究观点清晰、客观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经验,提出了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借鉴。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现代化、创新性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多数农村缺乏系统化的人才技能培训和行业引导,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至于多数农村地区经济管理以被动、松散为主,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实难题。其次,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足的发展支持。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缺少良好的政策支持、充足的金融服务和生态发展理念,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电商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较为缺失,农村经济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单一,加上多数农民缺少良好的担保机制和征信体系,影响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最后,未能形成高效、智慧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智慧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用智慧系统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容易造成对农产品市场把握不及时,农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案例丰富,内容鲜活

该书案例丰富,论述内容鲜活,覆盖全面。该书以北京市农业经济学会学术征文为主要素材来源,全书学术性突出,覆盖面广泛,是当前客观、全面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中涉及大量基层农业经济管理案例,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引。因此,结合本书内容,当前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时,要坚持做到:第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全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多维度优势,优化大众对“农业+”模式内涵及发展规律认知,在产业融合、发展形态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凝聚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强合力。第二,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智慧化层级。数据信息是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效共享数据信息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提高农业服务和农业产品的市场匹配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要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农业经济智慧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智能依据,推进农业经济向产业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目标发展、升级。第三,整合优势资源,补充农业经济发展短板。事实上,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商平台、智慧物流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支持,只有充分借助各类优势资源,应用智慧、便捷和金融服务等多元力量,才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和农村经济效益转化提供有效支撑。通过科学采用PPP模式和金融信贷服务,缓解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压力,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战略升级提供完善、低成本的金融支持力量,实现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多元共赢。

三、聚焦未来,适应发展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5

山东省郓城县杨庄集镇位于菏泽市的东北部地区,总占地面积97万平方公里,当地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煤电与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基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全村人民的积极性,粮食亩产每年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农村经济体系也获得了良好发展的推动助力,对其将来的有效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落实全新的决策层面。其目的,可以更好的提升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质量,在此基础上改善乡村经济结构。比如经济结构可以为当地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并且从农业经济管理角度来看,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能够针对农业经济活动生产期的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展开有序协调,确保了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有效落实。

二、乡村振兴对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从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是当地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业经济运行状态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还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现状密切相关。所以,农业经济建设一直都是当地建设发展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1-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体制的形成

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通过创新与优化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使农业经济朝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当地农村传统的独立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并且,农业经济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占据比例较大,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也就是提高了当地社会经济建设质量。

2-正确指导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地农村很多青年劳动力都涌入到了城市环境中,导致当地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再加上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培训,所以通常都是依靠祖辈流传的经验来进行农业生产。而正是缺乏农业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与预测工作才会面临很多问题,导致农业生产与销售等工作缺乏正确指引,直接影响着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农业健康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科学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与经济知识,让农民生产理念变得更加先进,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此外,农民也可以掌握预测市场发展动向的能力,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销售方案。

3-消除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城乡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当地农村经济水平始终处于落后地位。一般都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道路不便利等等,不仅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限制着农产品的销售效率。而通过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分配,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为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三、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工作实际情况而言,很容易出现一定问题。例如,整个账务设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且权责分配不清晰,整个收支程序不够完善。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了科学指导作用,如果管理机制较为落后,那么就无法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相匹配,脱离了农村当地的发展现实,并且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也无法处理经济发展期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其形式化问题较为明显,除此之外,乡村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后也会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实效性,即使资源投入力度较大也无法获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2-农业产业模式科学性不强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其经济收益以农业作物为基础。在农业中,附加价值与经济效益属于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然而当地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模式科学性不强,种植模式较为单一。经济效益也过于看重以往的农作物收成情况,农产品不具备对应的附加等值。而农业经济管理也是农产业调整期间不可缺少的指导内容,但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个体经营依然是主要的农业经济发展手段。此外,在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模式建设不完善,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的主要原因。

3-缺少专业管理人员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方面,它要求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当地农民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案。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还要对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生长特点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充足的农业知识与经济管理技能,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缺点进行优化。但是,从当地农村地区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具备以上几点要求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缺少理论依据。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地区的薪资待遇与环境条件不足,没有调动专业管理人员前来发展的积极性。

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为了提高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则必须要对管理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使其可以与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统一,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要发挥出积极的主导作用,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以此为前提来优化土地承包责任制度,为后续的农村征地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各级部门还要全面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落实农业生产资源集约化管理,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比如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全体农民群众落实市场化土地承包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农业先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此时,基层政府还要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进一步提高农民个体生产力,这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的基本需求。

2-提高农业市场化发展水平

了能够更好地处理农产业市场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需要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以便能够对地区农业市场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农业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并且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完成当地资源管控配置,政府行政部门采取对应的措施,限制经济发展,保证当地农村经济作物能够实现有效生长。且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市场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加强市场化机制建设,配合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措施,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此外,为了更好的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还必须将市场机制当做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将农业经济管理归纳到农业市场环境当中,助推其自然发展,进而在当地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落实全新的管控体系。在减少政府干预、激发农村市场经济活力的前提下,确保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实力以及规律进行调节,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

3-加大管理人才吸引力度

针对当前杨庄集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加大人才的吸引力度,补足专业人才队伍缺口,利用人才队伍的力量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比如:可以和当地高校保持合作关系,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事业当中,从而不断壮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还可以与当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有效发挥出人才的支持力量,建立起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面优化,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点之一。另外,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大力支持人才返乡发展,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乡村经济结构能够实现有效转型。

4-与时俱进更新设备与技术

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对此,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生产设备与技术进行升级优化,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从而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自身素养与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带动当地农业经济转型发展,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粗放式行为,对落后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也要不断创新。

五、结束语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自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的乡村地区都掀起了制定和实施地方乡村振兴计划的浪潮,加强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的面貌成为了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目标。开展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促进乡村进步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在乡村振兴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推手。但是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经济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就需要适应当前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1.1农业经济管理的定义。农业经济管理指的是遵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农村的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此帮助广大的农村居民实现致富,以收入的增长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并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1.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当前国内的发展背景来看,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农业的经济管理主要目标也是围绕着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创新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式而制定的,以上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农村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矛盾,并且依靠专业的资源配置和规划,全面推动农村的经济进步和发展。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具有较多的好处: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清除农业经济的发展障碍,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1.2.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农业经济形成有序、有规划的发展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个人独立而分散的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专门化的生产模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经济体制。1.2.2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从当前的农村来看,从事农业经济的农民,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些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种植和农业生产方式都是依靠祖辈多年实践留下来的经验,很少会有农民主动研究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平时也不会重视对市场进行研究,生产和销售的农产品往往不是当季价格高的产品,因为他们不懂得预测市场,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样的生产方式会导致农民的经济来源不稳定,若是收成不好或者是销售不畅时,就会导致农民的收入急剧下降,从而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农业生产和经营需要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经济知识来辅助。通过现代化专业人才,对农业经济生产进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向农民宣传和普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农民合理预测市场动向,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1.2.3有利于清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当前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人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生活质量不高等,这些都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不符。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广阔,地形地势及气候条件等都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地区都不适合开展农业生产,再加上相关部门没有重视管理,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些都导致农业的生产收益受到影响,最终使农民收入降低,不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对农业经济进行统筹管理,可以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从而提升土地的利用率,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实现更高的产量,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农业经济和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来源。

2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2.1经济管理体制落后。从我国当前大多数的农村经济管理来看,普遍存在着财务收支程序不完善、财务设置不科学、权利和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中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落后。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很多的行政村的财务管理机制并不完善,相关的财务流程也比较混乱,负责人在相关的财务问题中有私心,导致了很多不讲财务纪律、白条支出等现象的发生,村内的账册管理混乱,行政村中经常出现一些财务问题,导致了集体的经济资源和资产出现浪费。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经济管理的落后也导致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发生,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最终导致了经济管理的效益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2.2设备和技术落后。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数据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当前我国农村的技术和设施发展来看,不难发现,除了个别人拥有较大的农业大型机械设备之外,多数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依然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很多青壮年都进城务农,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这也使得农村的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徘徊在中等水平。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使得农村经济效率和水平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拥有先进技术的人员不愿意到农村来,使得一些新技术在农村无法得到及时的普及,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停滞。

2.3规范化意识不足。我国农业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经济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我国在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时期,发展和提高农业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更是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三农”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但相关的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并未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缺乏规范化意识,甚至为了本部门的发展需要,刻意放宽管理制度,导致脱离时代的发展步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内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经济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职能部门的作用完全得不到发挥,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受到限制,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农业经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经济管理知识,帮助农村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其次,管理人员还要对农村和农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等都要有基础的知识;最后,只有具备农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能对农业经济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具备先进农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因为福利待遇、环境等原因不愿意深入到农村发展,导致农村经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具体策略

3.1建立和健全经济管理体制。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农村经济规范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基础,没有相关的经济管理机制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得不到提升。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过程中,要重视建立和健全经济的管理体制,综合考虑各种经济资源和发展要素,并且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然后将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确保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推进。地方在制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制定出符合本地发展、有针对性的经济管理体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制度。此外,还要重视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总目标,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地方农业经济特色相结合,从而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管理系统。

3.2及时更新管理设备和技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村使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为此,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及时更新管理设备和技术。此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要重视先进的农业生产经济的管理理念,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农业知识素养及综合素养,来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粗放式、大水漫灌等管理方式。相关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人才,向农村和农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等来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3加强经济管理规范化意识。当前多数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都与工业化挂钩,因为工业化的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这导致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重视地方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提高自身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在农业建设过程中的引导者、建设者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并且通过积极宣传,帮助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经济管理的规范化意识,让其意识到规范化生产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经济的规范化管理中来。

3.4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要促进农业经济的管理和优化发展,就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专业的人才不仅可以帮助农村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战略,还可以帮助农村优化农业生产的模式,采取先进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收入。首先,相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的部门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为专业的管理人才提供更高的待遇水平和福利保障,着重为其解决住房等问题,帮助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获得更好的待遇和环境,从而帮助农业先进的管理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社会要鼓励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深入到农业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去,鼓励人才为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发展作贡献;最后,农业经济要重视人才引进,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而且还可以与相关的高校合作,吸纳一批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应届毕业生,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

4结语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7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管理

1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即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实施合乎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旨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涵盖农业生产的总过程,并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之中。目前,就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看,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显然不同,农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如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组织形式、基本经营制度等方面,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农业经济的高质高效发展,其中,关键要素是农业产品和劳务的质、量增加,前者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后者关系到农业生产中的核心要素之一———人与人的素质。优化管理实质上等同于两个问题:其一,认识影响因素,厘清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二,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主要手段,合理整合并优化各相关要素,构建农业经济良性运行模式。

2优化管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重大意义

2.1技术:传统向现代转进的主要动力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人力密集型和生产重复、分散、小规模的作业方式,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牛耕与人力一直是农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这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形成,历史更迭中,囿于社会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业经济变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工具,一直未有技术上的革命性发展,而只在工艺上有所改变(宋代以后)。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经济发展为躯干的模式下,传统农业经济在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原料供应、劳动力供应等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包袱”和“阻碍”。相比而言,传统农业技术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早已达到了价值满负荷的状态。即在传统农业技术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价值的利用已经达到了峰值,达到了一种“高水平的均衡状态”,该“状态下”,农业经济运行处于“有效率但贫穷”尴尬境地,农业经济很难再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也难以凭借自身演进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2制度: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1978年以来,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节奏加快,农业立法体系逐步建立,立法机制不断完善。作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制度成为讨论农业经济发展时的高频词汇。在超前发展的市场经济面前,农业经济相关立法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学者指出:其一,立法结构问题。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缺少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作为规制和引导。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乡镇企业,其在发展运行中缺少完善的制度指引。其二,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多部门,按照职责管理权限划分,都有一定的立法权限,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冲突下的推诿扯皮现象。其三,微观经济视角下,制度供给不充足。除农业基本法、地方性立法和基本农业经济调控政策外,关于农技推广应用、农业风险防范、农民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3技术+制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力抓手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看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力量,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优化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各生产要素无法处于高水平的运行状态。在技术层面,现代农技研发与应用是传统农业经济进步的起点,而传统农业仅仅具有“工艺改良”的能力,故必须借助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力量来解决技术革新问题。资本要素、人才要素、制度要素、人口要素等,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将其导向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体之中,而这一外力便是管理:大到宏观经济调控、产业发展战略、农场社会经济结构,小到乡镇企业经营运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培训等。简言之,现代经济要素的流入,以及各要素与农业经济有机体的结合作用,需借助科学的管理进行。在制度层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保持长期不变、实质不变。但要结合新的农业经济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基本制度框架内,针对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应用、社会化大生产等,立体多元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丰富农村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经济活力。概言之,现代农业制度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蓝本,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管理本身,又是管理实施操作的核心依据。

3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四个要素

3.1资本要素。从投资主体看,农业资本的主要来源为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其投资比例呈震荡回落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5%,此后3%~5%区间微调。从投资效率上看,相对其他投资领域,农业投资的成本效益计算对投资人吸引力有限,集体与农户因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积累有限,自行投资比例较低。从农户财富积累角度看,石油、粮食、金融危机三向施压,加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等原因,“国内定价”让位“国际定价”,导致低生产资料(如种子、农药、化肥等)与农产品价格“逆差”长期存在,农户积累有限。总而言之,农业资本相对短缺。

3.2人才要素。即便现今,走出山沟沟仍是农民一家的夙愿,人才向城市聚集,高端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强烈影响下,农业成为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应用的盲点,作为生产者,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率依然较高。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亦对农业经济结构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农民知识水平本身不高,另一方面农民在个人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选择离开农业。据米凯·吉萨研究发现,“农业地区教育水平上升10%,离开农业的移民增加6%~7%,净效应是提高农业工资的5%。”事实上,通过对发达国家畜牧养殖等产业先进经营模式考察可知,专业技能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对于育种、选种、养殖等所有环节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3.3人口要素。人口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人口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关系。通常情况下,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中,人口与经济会达到一定的平衡,适度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受传统观念影响,代际接续的生命伦理依然作为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持续对农村人口增长产生“不完全理性”的影响:农户家庭添丁进口往往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在家庭有限资源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而言,子女教育是家庭未来希望的开端。一方面,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表明“传统的道德向计算、方便和长远目标转移,最终是较高经济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相对有限的资源投向教育,这也对生活水平和农户经济增长带来了影响。

3.4法治要素。农业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故需在法治的环境中才能得到较好的运行。目前,制度规范不健全不完善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维权意识不足、法治观念淡薄仍是农村治理的难点。导致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主要表现为:参与能力不足、自主经营不力、生产经营整体水平不高。诚然,经济发展是法治发展的物质保障,但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角度看,两者是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的。受传统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的影响,“熟人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宗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薄弱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法治进程处于先天需求的不足和后天发展的障碍。”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市场经济是计算经济,而法治就是其“计算”特性的最集中表达(如民商法)。计算不足,必然会影响甚至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要点

4.1政府与市场。鉴于农业经济上述特殊情况,笔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这并非将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割裂,而是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初期的必要选择。理由在于:其一,受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影响较重;其二,农业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进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三,三大产业中,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处于劣势地位。大的经济环境下,讨论的是政府经济管理权的理性收缩问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应先着重讨论政府职能发挥的问题,有效政府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初期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技术支持等高效率资源配置优势,强化资本市场培育,加速技术研发革新,构建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

4.2技术与制度。强化新型农技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带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生产经营模式,深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价值,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分散、粗放、小规模的劣势,转向集中、集约、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制度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对乡规民约的改造,固化、传承、保留传统乡规民约中的文化资源、道德资源等价值,并入现代农村治理结构,有效吸收到农业经济制度制定之中,有效衔接非正式和正式制度,将现代农业制度建设与传统乡土中国的深层次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建立有效的和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治理体系。

4.3人才与服务。强化农民素质培养,综合地区差异、产业特色、专业要求,强化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落实村、乡、县常态化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机制,提升农民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严守土地红线、保护农业发展资源;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优化金融服务,拓展正规金融信贷覆盖范围;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构建“互联网+”模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对称度,促进农产品流通。

5结论

综上所述,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应坚持一个目标、把握两个着力点、兼顾四方面要素,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制度三种手段,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管理策略,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娟.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33-34.

[2]孔彦妮.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11).

乡村农业经济范文8

关键词:贵州省;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多年来我国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发展滞后与不平衡等问题。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党的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期探索出一条促进乡村发展、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之路。贵州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积极贯彻中央政策,探究过去农业经济生产中的各种制约因素,研究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寻找发展结构不平衡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些既存的“顽疾”,就需要充分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找到农业发展中的现存问题,解决其负面影响因素,不断延伸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推动农业经济平稳向上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   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对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如表 1所示。可以发现在 2016—2020 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呈不断上升趋势,截至 2020 年年底,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已达约 17 82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先降低后抬升,呈现以 15% 为标准的上下波动态势,说明了农业经济在贵州省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据稳固地位。对比第一、二产业发现,第一产业同样呈现持续增长状态,表明了贵州省经济状况持续向好发展。分析贵州省就业人口结构数据,可以看到第一产业提供了高达 40% 的就业岗位,说明农业经济对贵州省就业的稳定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对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开展相关研究有其必要性,对化解就业难题和稳定社会秩序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表 2 可以看出,2016—2020 年的 5 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体比重以较快的速率下降,5 年总降幅达到了 14%左右。同时,更多人口转向了工业生产与服务行业,故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上涨。但发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始终没有降低至 1/3 以下,由此可见农业对贵州省就业的支撑作用依然显著。

2   推动农业经济更好发展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平衡

由于资源限制和发展重心等原因,当前城乡之间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城市现代化、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1]。分析当前贵州省现状,尽管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落后状态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着产业不足、缺乏就业岗位等抑制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聚焦于乡村的产业、收入、治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产业发展壮大是保就业、壮大农业经济的基础。所以积极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升闲置耕地利用效率,有利于扩大农村经济规模,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2.2 有利于应对农业的弱质性

首先,由于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存在“靠天吃饭”的情况,所以农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端具有较弱的弹性,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产量做出调整,同时也使得农产品供给具有滞后性。其次,农产品脆弱易被破坏,对于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弱,也就带来了不可控的风险因素。最后,农产品市场价格不高,使得农业从业者利润低,资金回笼较慢,打消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综上,农业的弱弹性、长周期、高风险、低利润共同导致了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农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必须依靠多方支持才能高效发展[2]。分析表 3 可以发现,5 年以来贵州省各县均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也体现了农业弱质性对农业发展的阻碍。2020 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23.34 万公顷,因灾造成直接损失达 90.43亿元,受灾人口达 475.69 万人,可见自然灾害对贵州省影响之深。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有利于克服农业自身的劣势,实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贵州省农业经济多年来处于不断增长中,但在内部结构和市场需求匹配方面依然面临着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和供给需求错位等问题的困扰。一方面,贵州省多山地而少平地,在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在采用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自然使得种植效率和作物产量难以尽如人意。同时作物种植同质化严重,各地区缺少占据一定市场地位的特色产品,作物选取缺乏科学性,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农户依据当前市场价格高低做出选择,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很可能带来滞销问题,影响农户收入[1]。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在市场供给需求方面的不匹配和低附加值,使得其缺少市场竞争力,形成了国内农产品滞销但农业进口量逐年递增的局面,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振兴[3]。

3.2 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受到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而自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科技在各方面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自然也不例外。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受到当地农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应用程度的影响[2]。而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省,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采用人工的农业劳作方式,并没有大规模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或者利用率并不高。这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生产效率低,旧有的生产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展要求。

3.3 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业因为其天然具有弱质性,对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性极高,具有“靠天吃饭”的特性,使得农业出现周期长、风险高却收益低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贵州省地理环境复杂,天气多变且山地自然灾害频发。而贵州目前相应的农业风险转移和保险机制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其对农业的保驾护航作用。一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对保险的购买能力不足;二是相关保险法律缺乏与不完善等;三是保险公司缺乏专业性,费率计算不合理,承保手续繁杂等,这些都对贵州省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形成了负面冲击。

3.4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农民融资难、融资贵、不敢融资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4]。

1)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主要模式仍是“小作坊”式粗放生产,难以形成专业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规模过小使得单个资金需求量小且不成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推出相适配的金融项目。同时农业的“周期长而风险高”等特性使得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面临更繁杂的手续和更高昂的成本,而高风险又需要较高的收益率来对冲,这也形成了许多农户经济上无法承受的“融资贵”难题。所以尽管政府对农业项目了诸多的金融支持项目,融资不足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痛点”。

2)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当投融资行为涉及土地等财产时,往往需要复杂的审批手续,也影响了企业对农村投资的积极性。

3)大部分农民思想较为保守,对金融与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存在欠缺,也间接造成了农民应用金融手段提升农业效率的积极性不高。比起将资金投资进资本市场和农业生产,大部分农民更倾向于存款,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3.5 高素质农业人才不足

农业的高效发展既离不开农民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懂技术、懂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5]。但由于农村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的落后,使得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如今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农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一大障碍。同时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务工,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农村“缺人”问题。

4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完善产业结构布局

1)从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除当前农村发展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6]。正如所指示的,农村问题的破局关键在产业兴旺。合理且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稳定农业基础的效用。要梳理过往产业结构的优缺点,积极推动产业革新,以期打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多个环节,提升全环节生产率与附加值[3]。同时推动服务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如建设集种植、观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种植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吸引游客观赏及体验农业项目。既能探索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又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和就业方向,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2)从农业内部的角度看,采用科学手段或者由政府组织相关调研小组,探索最适宜当地形势的农作物品种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避免农业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带来的滞销、减收问题。同时推动农业生产结合当地企业的生产模式,借助企业将农产品更快更好推向市场,由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再进行销售,既能带来经济价值的提升,集中销售又有利于特色品牌形象在消费群体中的形成,推动农业经济长远、持续发展。

4.2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乡村实力与创新能力的壮大,离不开科学规划,要牢牢把握科技这一重大机遇。农作物产出效率受到农业科技水平不足的严重制约,通过考察贵州实际情况,发现在相当多的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的耕种方式,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亟待改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石”,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要双管齐下,不能只有政府发力[7]。政府既要投入资金对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等设施进行更新完善,也要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对农业设施进行完善,实现收益共享、多方共赢[4]。

2)在对农业进行资金帮扶的过程中,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要找准落后的症结所在。提高帮扶资金中科技费用的比率,加大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教育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人才,从而“对症下药”,改变农业科技落后的局面,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竞争力量[8]。

3)牢牢把握数字时代的机遇,将数字技术应用与农业生产、流通的各环节,打造“智慧农业”。建立“互联网 +”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农业信息库,从而实现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科学把控。借助电商、直播等媒介,打造农产品品牌效应,从而实现农产品销量的提升。

4.3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保障体系

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如农业保险等,在应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控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基本利益和灾后农业重建复苏方面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下,对多层次风险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农业保险相关立法进程,以法律的“刚性”来规范行业从业者行为,保障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国外相关方面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如法国的《农业保险法》、加拿大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都在促进本国保险行业有序发展、支撑农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吸取国外相关保险立法的优秀经验,再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推动我国现行农业保险法律条例不断完善。同时,对于之后法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也要进行动态修补。

2)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再保险也就是原保险人的保险,即“保险的保险”。作为保险公司分散自身风险、提升承保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有效保证保险行业的平稳运行。结合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再保险制度存在缺陷,其风险呈现出过度集中于保险公司单一主体的局面。这严重考验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和承保能力,正常经营状态下还可以保持平衡,但一旦出现极端自然灾害,则会出现原保险人无能力承担损失的局面,并不能对农民的利益形成保护。所以可以通过政府牵头,结合社会资本的方式共同出资组建再保险企业,通过科学研究后制定出不同险种的分保比例,以对其他保险企业出售的农业保险建立再保险责任,分散原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推动保险行业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4.4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力度

1)政府要不断出台相应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市场主体的引导作用,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针对农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如财政支农项目、农业税收减免条款等。农业领域的部分税收也应该优先用于支撑农业的发展,建立专款账户,将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乡一级层面的基层政府,以有效结合当地实际状况使得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推动农业经济更好发展,带动就业率的攀升[9]。

2)要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改变广大农民对金融的固有偏见和排斥心理。过往存在大量农业从业者偏向于“入袋为安”的资金持有方式,如存款等。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但也使得资金无法流通到农业的具体生产中,并没有实现资金的效用最大化。只有改变农业从业者“不敢投融资”的消极心理,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完善的金融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农业生产模式相适配的金融服务,推动“三农”信贷规模的不断壮大,可以有效调动农民生产与创业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向好向上向稳发展。

4.5 打造专业化农业人才队伍

1)要出台鼓励性政策,为前往农村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物质补贴,帮助农村地区吸引到人才并留住人才,让人才可以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推进农业经济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