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例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教育实习;中学;数学建模;数学教学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对中学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这既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又是贯彻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教育实习中将数学建模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中学在职教师问卷调查中显示,80%的在职教师认为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只有3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用到数学模型,经常使用数学模型教学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在中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76.3%的学生表示自己处于能听懂老师讲,且只有23%的学生能够正确给出我们设置的数学建模问题的模型。而出现这种问题最大的原因是不懂得如何解题,即不具备数学建模思维和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2教育实习中将数学建模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数学建模融入中学教学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实习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作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应在中学教育实习阶段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主战场。

2.1模型准备

在模型准备阶段,实习生要耐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创建一个较为相似或熟悉的问题场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问题对象的特点、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潜在的矛盾,理解问题的本质,查找相关信息,基本明确建模方法,为建立模型做准备。

2.2模型假设

在模型假设阶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简化、抽象、数学语言转化的能力。所以,在最初的教育实习阶段,实习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根据问题对象的特点和建模的基本目的,对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提炼问题中与建模相关的信息,摒弃无关信息,总结问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用模型概括表示,最后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提出合理的初步假设。

2.3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是决定数学建模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所以实习生应该在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体会建模过程。在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建立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定理、公式、不等式、等式、函数、方程(组)、几何等数学结构,最后选择恰当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去表征数学模型。

2.4模型求解

模型求解阶段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及运算能力。实习生在本阶段可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根据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结合已知的数据和参数等,利用解不等式、解方程、画图形、函数求解、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当然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程序或软件等进行求解。

2.5模型分析

在模型分析阶段,实习生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建立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其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2.6模型检验

模型检验是建模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阶段。一般学生在得到模型求解的结果后就直接得出结论,忽略了实际问题的客观性,进而漏掉检验。因此,实习生在模型分析阶段结束后还要多加提醒学生,将建模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模型求解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进而判断模型的准确性。

3教育实习中应用数学建模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在教育实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3.1夯实基础知识,完善建模理论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实习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要有进一步的提高,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的建模理论知识,并充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数学建模融入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完备的数学建模理论能够使实习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教材融会贯通,为数学建模融入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3.2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

现代教学理论中主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为更好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中学数学课堂,实习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解决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建模问题来潜移默化地将数学建模思想教授给学生。

3.3立足基础教材,注重教材改编

教材是专家在考虑了学生心理特征及学科特点后精心编写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应用时,实习生要将教材吃透,全面理解其内容和隐含信息。在此基础上,可对教材例题进行变式、改编,让学生更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实习生可根据教材进度,及时提出相应内容的数学模型及教授学生的过程。

3.4开展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模式

现在实习生教授学生知识仅局限于课本,学生知识的建构处于被动状态,若将课外实践活动与数学建模思想紧密结合,能使学生在体会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了解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不仅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会数学建模在数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践行数学新课标对建模教学的要求,为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磊.浅谈中学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80-81.

[2]杨柳,宋毅军,唐祥德.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2(02):43-45.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2

数学教师专业课程改革实践说明,数学教育实践课程对提高高等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的数学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从而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入职后教学工作的起点。平时作业评价、学业考试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综合档案评价四个方面评价方式的结合对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育;实践课程;能力;评价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三维空间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维内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常规布局为:专业理念与师德是X轴,专业知识是Y轴,专业能力是Z轴。直观上X和Y轴是整个坐标系的基础,Z轴是高度。一名优秀的准数学教师——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针对我系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一、平时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犹如一架照相机,静态的记录某一课程日常学习阶段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数学教育实践课程作业评价仍以书面解题、简答题作业为主要形式。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书面作业形式可是以多元化的,比如:阅读、调研、合作解决问题、小论文、听后感、综述、教学设计等。比如:课程《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设计》,讲授基础理论知识阶段时作业类型可以抄写理论知识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并书写小论文;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业类型有查阅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调查某一教学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结果分析,数学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解决方法做小论文,一组讨论、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等。丰富的作业评价形式避免了习题作业评价导致的抄袭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师范生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数学教案,有效组织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业考试评价

学业考试评价犹如一幅画,静态的展示了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某一方面的达成效果。学业考试评价是数学教学综合评价最为传统的评价方法,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其中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书写论文、作品展示等方式。实践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其中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各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但更多的偏重于实际教学活动。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可以考察师范生对“知”的掌握,同时促进师范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但实践课程不能完全按照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辅助实践活动。比如:《规范汉字书写》、《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数学课件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业考试评价可以由三部分构成:闭卷考试比例占20%,内容为这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作品展示比例50%,内容为一幅书法稿或一段朗读音频或一段演讲视频或一个课件;鉴赏与评价比例30%。课程《数学说课训练》考查学生综合掌握数学教育实践课程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比例20%(理论知识),观摩名师教学并评价比例20%,教学设计比例20%,课堂说课比例40%。多种形式的学业考试评价有助于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同行、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犹如一名医生,毫不留情的指出被评价者身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肯定了身上的优点。同行、专家评价包括大学同学评价、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和实习单位学生评价四个方面。大学同学评价类似于同行评价,此评价可能局限的反映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外显基本功(粉笔字、普通话、语速、语调、表情、声音、手势、课堂气氛);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类似于专家评价,能够深入的评价师范生的内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语言的艺术);实习单位学生评价作为受教育者较直接的反映师范生课堂的组织、课堂效率、课堂的流畅和传授知识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师范生的两门纯粹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不是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给出单一的优秀、良、合格、不合格成绩,而是要综合四个方面教学能力评价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四、综合档案评价

综合档案评价犹如一架摄像机,动态的记录了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档案评价有别于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它立足于动态发展的学生主体和“建构主义”立场,坚持测定与评价的分离,测定仅仅为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积累。档案袋中所收集的内容,不仅包含已经完成的作品,而且还包括正在计划完成的内容。它依据档案袋中所收集的表示学生每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综合档案评价以个人档案袋的形式存储,档案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学生自己保管,档案盒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自己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训练课题,制定研究或训练计划,记录研究或训练的过程,总结和反思研究或训练的结果,参加各种教学技能的获奖证书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教师保管,档案袋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完善,具体内容包括该实践课程的平时成绩、学业成绩、同学老师的评价成绩、论文、作品、读后感、教学基本功或基本技能各项比赛的成绩和证书和对学生档案袋材料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培养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而合理、有效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乃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者:曹春芳 单位:泰州学院数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对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育实习;现状;问题;对策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经历的一个实践过程,这不仅仅是将学习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做好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演练。英语教育实习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自己的角色变化,场地变化,从教室走向讲台也是对自己知识能力的考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的对策。

一、英语教育实习的现状分析

笔者走访了几所院校,对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情况做出了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在进入实习之前很多学生具有憧憬,并且也会做出一定的实习准备工作,只有少部分学生未进行准备,因此这一点充分证明,实习对于学生来讲还十分关键,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实习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会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多数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做到认真的听课和讲课,帮助实习指导老师做好相关的工作,只有少部分学生未能够做到这点。通过实习,学生认为实习的时间不足,对一些教学技能还没有彻底掌握,刚刚适应讲台工作便回到教室上课;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实习的学校不够满意,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都十分薄弱,对待自己的指导教师不够信任,自己拥有的上台讲课时间非常少,这样严重的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整个实习过程多数学生的收获比较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好,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无法完整的实现对一节课的掌握,缺少互动。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与学生做好互动,并且英语课堂也应该是鲜活的,减少沉闷状态的产生,避免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传统教师模式带来的弊端,也能够让英语实习的效果更为突出。

二、英语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实习时间短暂

英语专业学生实习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半月,六周左右,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就是集中实习方式和分散实习方式两种。分散实习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集中实习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多数学校采用的是集中实习方式。集中实习设置指导老师,学生和指导教师学习如何写教案,做好备课等,然后学生练习后将写好的教案交给教师检查,除此之外是听课学习,对实习所在班级情况进行了解,每一项大约占据两周左右的时间,学生会面对自己的实习期做简单的总结,多数学生认为这六周的实习期过短,每一项自己都未进行深入的学习就结束了,自己还无法适应教学的实际工作,不能胜任教学任务。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角色转变,因此实习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1]。

(二)实习指导教师的匮乏

英语专业学生实习要一定的指导教师,当前该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实习人数也在大幅度的增长,带队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增加,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较多,因此在工作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实习指导教师人数不足,引起他们较大的疲惫感。指导教师一边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边还需要完成实习指导任务,精力不足,指导不够完善。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无法做到完善的管理,这样对学生实习工作的开展将会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后续此种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2]。

三、英语教育实习对策分析

(一)增加英语教育实习时间

对于实习时间不充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集中精力加以解决,很多英语专业教育实习都是开学后先上课,然后确定实习时间,带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集中实习,对于实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因此学生实习时间不足,实习问题未得到解决,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大四的课程可以转移到大三,否则大三课程不够紧凑,学生多余的时间消耗在游戏上也是无用的,因此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让学生实习时间增加,不仅仅学生自己得到了锻炼,学习时间也更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相对紧凑,优化了实习结构和课程结构。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分步骤的详细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每一种技能,从写教案、备课一直到讲课以及课堂管理都可以亲身体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做好准备。延长实习时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教学能力更加突出,不断的增强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成绩[3]。

(二)增强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

学生实习就是为了能够做好教学技能训练,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当一名教师,学校为此必须要严格的对这个事件进行关注,强化技能的培养。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要针对外语学科的特点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技能,还需要不断强化英语综合能力,英语文化的认知。另外粉笔字、钢笔字也是要锻炼的项目,走上教师职位,一个教师面对着几十名学生,为了能够兼顾就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为此学生要锻炼自己面对复杂问题的意志力。另外,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紧缺的问题上,学校还需要加大教师的师资力量,尽量采取一带一,或者一带二的方式,老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指出和修正,强化教学技能的培养,也要提升学生对新课改的认知,争取在自己所教授的英语课堂上,有更多精髓的展现,活泼,热情,形成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言语表达和肢体语言也是实习与讲课技能的一部分,在这样状态下教师要不断的强化此方面的实习生训练,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4]。

(三)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实习工作上还需要对带队教师做好队伍性的建设,指导教师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联合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实习,了解其优势,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这样才可以让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一般指导教师所传授的除了教学技能之外,还有师德,责任心以及沟通和管理技巧等等,让英语教师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可以更有张力,让实习生也对英语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改变以往实习过于沉闷和死板的现象。实习带队教师也要经过培训,认真对每一个实习生负责,给予他们机会和空间,使其实习技能得到发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做好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让其发挥出桥梁的作用,这是强化英语实习效果的关键方面,在以后还需要加以不断的强化[5]。综上所述,本文对英语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英语教育实习是学生实践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配合学生完成最好的技能训练,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刘亚娜.河南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及策略分析[J]林区教学,2016,14(2):31-32

[2]叶超.高师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5):122-124

[3]张茂军.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34(3):89-92

[4]杨稚珉,陈广平,李艳云等.基于SWOT分析法的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系统性研究[J]魅力中国,2016,14(22):89-90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4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学习不能仅靠从书本中获得,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结合。因此实习教育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内地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很多高校把专业的社工服务机构作为实习教育基地。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机构当前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大城市及港澳台等地,对于社工机构贫乏的内地学生而言,选择专业的实习岗位或单位面临着诸多难处和问题。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工作重视实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专业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实务训练和专业实习是影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因素。

1.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关键环节。社会工作自西方传入我国以来,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其模式和理念与其发源地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课堂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多源于西方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我国的现实状况未必一致。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实习实训,才能让学生发现实际与理论的差距,注意到理论知识的本土化应用特点,然后方能去除学生照搬书本理论模式的弊端。

2.专业实习教育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国人文社科类高等教育中,实习实训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仅仅重视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而言,人才的价值源于对社会应用的效益。课堂教学所授知识很多缺乏社会现实的检验,故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能不能谋得一个工作岗位的关键在于能否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效益。那么专业的实习教育正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现实,而不再一味沉浸于书本和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

3.专业实习教育是学生走上社会岗位的前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能否把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到合适的岗位上,也是检验一个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专业实习教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联系社会的纽带,使学生能够快速而灵活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状况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当前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如何,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笔者以河南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进行了调查。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在2007年开始招生,截至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共招收了5届近400名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至今为止参加实习的学生近300名。本次调查以该校2007、2008、2009三届203名学生以及专业课教师、院系主管领导教师、实习机构工作人员等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调查。访谈主要涉及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的自由度、实习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实习内容的专业性程度、实习效果的评估评价、实习督导的质量等几个方面。

1.实习机构或岗位的选择情况。在调查中发现,2007、2008两届学生的实习机构或岗位基本重合,大二时主要集中于各个基层社区或街道办事处,大三时主要集中于民政工作系统的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救助管理站三个机构。

2.实习的时间。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两次共9周,约360个小时。第一次实习安排大二年级的暑假期间,称之为社区实习,3周的时间;第二次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6周的时间。按照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或者社会工作行业的要求,社会工作实习时间不得低于400个小时,这是对内地社会工作学生实习时长的要求。该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勉强符合要求。

3.实习的具体工作事项。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两次实习的工作内容调查结果如下:(1)社区实习中,主要是通过实习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机构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同样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工作了解基层人们的需求。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在社区组织活动、开展社区调查以及其他的日常办公工作。而实际上真正参与了社区活动和社区调查的学生比例仅占同期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34%,更多的学生实习时是辅助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办理。(2)机构实习中,主要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了解特定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并且针对特定的机构和人群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给出一般性的救助措施。不同机构的具体实习内容差别不大,比如在老年福利院的实习工作主要是负责为老人配送药物、做饭和打扫卫生等;在救助站的工作职位分别是办公室助理、保安人员(负责看管救助站里需要遣送的流浪人员)和寻找城市流浪人员;在儿童福利院实习的工作内容较为丰富,有烧水、照看儿童和陪孩子游戏等等。

4.实习的效果评估与督导工作质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机构实习的评价相较于社区实习要高得多。但是在问及是否运用过专业方法进行工作时,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因自己缺乏经验而未完整地做下来。绝大多数学生也没能站到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去帮助他们。实习督导情况同样不尽如人意,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督导。学校指导老师了解实习的基本情况,因实习工作内容几乎大多无关社工实务,故并未从专业角度进行督导。而机构的实习督导,大多不具备专业的社工督导资格,仅仅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导。不过在调查中了解到,通过实习,大多数学生对弱势群体有了最真实的感触,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增加,这是社工专业实习的重要收获。

5.实习工作的发展。至2009级学生实习时,对社区的实习工作满意度远远低于前面两届学生。在机构实习时,对于实习机构的选择为同学们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实习机构的选择相对灵活一些。增加了实习的机构,比如心理咨询协会、政府拆迁工作办公室以及其他只提供少数实习岗位的实习机构。这批同学对实习机构的选择满意度明显高于前面两届。

三、当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近几年的实习状况,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专业实习机构缺乏。迄今为止,在河南已经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到10家,而该校所在的L市,尚未有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专业社工实习机构集中的广州、深圳、东莞、上海等地,却因学校对于实习教育的制度规定限制了选择。

2.专业实习督导缺乏。社会工作实习具有严格周密的计划和要求,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调查显示,虽然高校有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也具备社会工作职业规范认定的资格证书,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实务督导经验。#p#分页标题#e#

3.实习工作内容专业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该校学生两次实习的内容仅仅有少部分和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联,大多是日常工作,而这些工作不需要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亦能完成。该问题和缺乏专业的实习机构、实习督导密切相关。

4.实习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增反降。由于专业化很低的实习工作与专业化很高的知识理论学习之间的偏差,导致学生逐渐怀疑社会工作的价值,甚至出现了认可度降低的现象。

5.实习效果不明显。同样由于实习机构、督导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63%的学生反映未能通过实习增进专业知识,20%的学生甚至直接否定了专业实习。

四、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问题的建议

1.增加专业实习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到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去实习,是内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改进实习工作的捷径,而且在部分高校已经尝试派学生到较为出名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实习学习。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5

本科院校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现状,建议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构建精简教学内容、破除学科壁垒、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并从组织架构、保障机制、评价和反馈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课程群的对策。

关键词:

本科教学;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

1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抓手和突破口,转变办学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1]。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固化和细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生所能胜任的岗位已按培养目标定格,择业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禹奇才等人(2010)提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主体目标,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以致用,通专兼备”的教育理念,即在本科通识教育背景下,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重复

华东石油大学的赵玺玉在1994年最早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4]。宋淑琴(2015)认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为例分析了整合方案[5]。根据统计结果,管理学类课程分为管理原理方面的重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复、市场营销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方面的重复和经济学方面的重复等6方面,共存在30个重复知识点,重复109次,最高重复频率6次,每个知识点平均重复频率3.63次[6]。为了衔接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课程之间往往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之间,关联性越高的课程,重复的知识点越多。如果将关联性高的课程归入同一个课程群,组织教师重新编写大纲和教案并按照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单门课程的知识点授课,则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2.2学科的细分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

随着学科的细分,国内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点猛增,常见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20个左右的专业。专业设置过细,大类专业的知识链条被割裂成知识碎片,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且无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出现了属地主义的倾向。现有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囿于主讲1~2门专业课程,这使得教学的能动性受到了课程的极大限制,导致经济管理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国外一流大学很早就在课程设置时尝试了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如在管理学专业讲授实验理论,在金融专业开设心理学课程,将社会学或神经科学知识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融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不同能力提升为导向设置课程群,通过课程群构建,达到学科融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多样化的学术环境下尽量提升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3重理论而轻应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习等环节进行积累。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而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所占比重偏小且得不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在计算实践环节教师工作量时,将课时数乘以小于1的系数进行折算,而实习环节的工作量则更低,这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实践环节缺少优质师资。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实验手段和设备落后而得不到更新,这些都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另外,调研表明,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负责人存在“本科教育就是通识教育”、“本科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为主,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心理认知。在这一错误认识的指导下,相关专业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群模式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群教学模式。课程群建设不是将内容相近或关联度高的课程简单地归在一起,而应在此基础上重新调配师资力量,围绕精简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壁垒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增加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有试点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群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组织师资力量积极探索课程群理论。在广泛调研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和反思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比较和借鉴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了课程改革的障碍因素,并形成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将现有课程归为四大课程群,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围绕同一课程群中所涉及的知识链改革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撰写新的教案、优化课程设置,并达到了学科融合的目的。在教学层面上,学院积极组建教学团队、推出精品课程并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保障课程群教学模式得到了落实。但要达到课程群的建设目标,还需要学校从组织架构、软件与硬件保障、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以下分别阐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划分和运行机制。

3.1课程群的划分

按照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要求,学院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公共课”“经济管理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方向课”“实践与创新课”四个课程群,按照四个课程群整合优化现有课程。“通识教育公共课”包括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系列体育课程,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系列课程,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系列外语课程,提升计算机素养的计算机基础、以讲解算法为主的编程基础、信息检索、数据库管理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提升学生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及自学能力的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学。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将三门数学课程合并成经济数学,然后分为三至四个学期来讲授,并且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授数学知识点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和专业课自学能力。“学科专业方向课”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并根据本校的特色专业和师资情况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实践与创新课”按照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安排实践与创新环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应适当提高实践与创新课程的比重。这一类课程主要有实验室操作、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等各类技能竞赛、田野或课外调查、专业认知实习和论文写作等。

3.2课程群的运行机制

课程群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相应的课程与能力和素质形成映射关系。学院课程群由过程系统和结构系统有机构成。过程系统包括决策、实施、沟通、评价、反馈和重构六大环节,而课程群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建设目标、知识结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另外,还要配套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课程群建设。

4对策建议

课程群建设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创新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第一,创新组织架构。学校应设计有利于组织协调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也有利于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的组织架构。第二,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应加强对课程群建设的组织和服务,重视实习、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对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将实习和实践课程提高至与理论课程同等的地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倾斜。第三,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院系应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的沟通,定期召开课程群教学研讨,在评价与反馈中不断提高课程群建设水平。第四,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课程群建设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做好课程群建设任务的切分,任务落实到个人,在客观、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下强调权责利对等,发挥制度建设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5结语

总之,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课程群建设,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改革,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改革就会事倍而功半。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围绕课程群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仍有待深入思索。

作者:赵玉 张玉 熊国保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建清,胡林龙.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140-141.

[2]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2):57-61.

[3]禹奇才,张俊平,张灵,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4]赵玺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问题的认识与探讨[J].石油教育,1994(1):30-32.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6

(一)学生方面

1.对实习机会不重视、不珍惜,抱怨多实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不懂得珍惜这是一次利练与成长的机会。对实习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偷懒,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抱怨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心态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对酒店辛苦工作感到厌烦,成就感降低,有的甚至顶撞客人与领导,出现迟到、早退、矿工的现象。

2.人际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学生不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对老师依赖感强,遇到问题找老师,独立能力较差。

(二)学校方面

1.对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实习前教育培训不到位,仅仅依靠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不懂劳动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2.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多数指导教师任务繁重,既要保证学校的课堂教学,又要分身指导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有些指导教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实习工作,沟通交流不及时;有些指导教师缺少实习管理指导经验,或指导方法不科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把指导责任推给酒店。对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励机制,有些指导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实习生疏于管理。

3.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合作机制不理想

选择实习基地时片面强调酒店的星级、品牌、所处城市等硬性指标,没有考虑到酒店的软性指标,如酒店文化、内部管理是否人性化、是否接收过实习生,是否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规章制度与福利制度等。经常更换实习基地,合作缺乏稳定性,酒店从经营效益考虑,对实习生的数量要求变化大。

4.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习计划与实习管理、考核制度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尽管很多学校都有实习计划,但很多都不够周详,完善,缺少应急预案,具体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也够完善,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多是在酒店手中,学校较少参与。

(三)酒店方面

1.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的实习培训体系

有些酒店对学生培训时间过短,仅仅培训两天就上岗;有些酒店将实习生培训与新入职的正式员工一起培训;学生对酒店历史、文化、部门规定等不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上岗,没有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岗位。

2.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系统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没有充分调动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当实习生的工作受到肯定与嘉奖时,积极性、示范作用才会起到作用,才会更愿意出色的、积极地、主动地去完成工作,缺少针对实习生的奖励与激励机制。

3.对实习生的考核不到位

考核项目不全面,仅有硬性指标,缺少个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发展潜力地考核。酒店认为实习生实习几个月后就离开,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4.人力资源潜流失

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在酒店实习时很苦很累,只看到了辛苦的一面,对未来从事酒店行业信心度低,毕业后不愿选择酒店行业,造成了潜流失。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优化对策

(一)学生方面

要调整心态,转换观念,合理、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意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升华和补充,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准备迎接各种挑战。在实习期间要有吃苦的精神,树立大局观,摆正心态,不患得患失,不怕脏不怕累,爱岗敬业,多看多学多问,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与酒店的各种活动,如参加酒店技能比赛、足球赛、联欢会等,融入酒店这个大群体,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工作中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如何更好地服务客人,培养酒店职业人的意识、能力,不断思考、总结,提高实习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与教师指导分析,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二)学校方面

学校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教育的职责,应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身份的转换与过渡。关注整个实习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职业选择心态和职业规划。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提升实习效果,优化实习质量。要选择有经验、认真负责的专业指导教师,做好酒店与实习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要精选实习基地,选择有接收实习生经验、有实习生培训系统、管理制度、重视实习生发展,软硬性条件均适合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准备期,做好周密的实习方案,包括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成绩的考核、突发事件的预案等等。让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性质与具体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酒店行业是一个需要从基层做起的行业。坚定学生顶岗实习的信心,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既要避免过份自卑又要避免盲目乐观,要帮助学生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要与酒店、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帮助学生心理上、身体上适应酒店的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微笑乐观面对工作。学校要健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来考核、管理学生。实习中期,要加强过程指导,此时学生们已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可能会有新想法,如想轮岗换岗,想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想参与技能比赛等,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的新想法,不要怕麻烦。实习末期,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浮躁、偷懒、想家等的心理,要加强引导,珍惜实习机会,为将来走上社会,积攒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实习结束时,要注重实结,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实习避免这些问题与改进。

(三)酒店方面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7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如此繁多的医学信息,只有学会合理的利用,才能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de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中迅速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也是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1]EBM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寻找并评价证据、综合分析并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被称为“21世纪临床新思维”的医学模式使得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化。[2]传统的经验教育模式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内分泌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循证医学。[3]

内分泌学是一门研究激素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传统的内分泌教学是把教学内容看成是准确无误的,面对临床实践中的许多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新问题,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非系统观察的临床实践经验。传统的经验教育模式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内分泌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根据内分泌学科的特点,我们对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医师进行了统一的循证医学培训,对学生授课方式由传统的授课模式改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法。探讨循证医学在内分泌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此教学方法做出评价。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实习的本科学生52人。2.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各自分管临床病人的具体病史、体征、检查结果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寻找回答问题的最佳证据和资料:带教医师指导学生使用EBM常用的资源如期刊和专业的文献数据库等,检索查寻现有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学生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归纳总结,并在学习小组讨论,提出不能解决的及新发现的问题,大约15分钟;教师对各组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约占用10~20分钟;将循证医学证据应用于学生分管的病人,观察效果。

3.本课题实践的评价措施。由所有学生填写不记名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和带教教师对循证医学教学法的评价,对调查项目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分。

二、结果

每一轮实习医生在我科实习结束后均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学效果,发出学生评估调查表52份,回收52份,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90%)对现在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评价良好,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疾病诊疗的掌握;多数学生(>70%)认为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仅略占多数(52%)学生认为该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

三、讨论

教学医院肩负着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任务,EBM的迅速发展已给我们的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4]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这与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不谋而合。我们在内分泌教学实践中所采用循证医学和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满足了循证医学的要求,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同时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了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和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

1.加强对临床带教医师的培训。带教医师自身的培训是先决条件,要求带教医师首先应强化应用EBM必备的基本技能。[5]我们在前期进行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从师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该课题的人员配置都是具有高学历,能实践循证医学和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我们也经常组织一些培训班、专题系列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临床教师的循证医学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人力保证。

数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现状;教育实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教育实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为进一步讨论研究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现状。本文将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寻求有效地解决策略,希望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能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任务。本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A校”)99名实习主要参与者为研究对象,线上回收问卷样本总量为74份,有效样本量为68份,男生5名。基于调查和A校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影响A校实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时间、教育评价、教育指导和教育实践四个方面,据此展开研究。

(二)调查结果。1.时间调查。A校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8-12周),计划在大四下半学期首月收尾。根据A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比较适合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85.29%的实习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仅有16.18%的实习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关于“比较合适的教育实习周期”,绝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实习周期应该在8-12周左右。实习周期过短不能很好地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不应该仅限于大四上半学期,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段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然后在大三下半学期进行为期8周及其以上的教育实习。2.评价调查。为了更好地体现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弥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不足,评价应是生成性的,单单总结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即便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也未必有机会在实习中更正。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评价主体以高校带队老师、幼儿园教师及学生自评为主,实际上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及学生自评相结合只占25%。当中83.82%的学生认为应该三个主体相结合。3.指导调查。教育实习指导影响实习生的实习质量。集中或分散的本科教育实习由高校教师带队,旨在实习前期传达学校文件、联系实践基地以及沟通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实践,答疑解惑;实习结束后召开实结,综合表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数据显示,70.27%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与高校教师沟通情况比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能收到1-2次指导。与A校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之后,了解到由于学生接受的实习形式不同,导致指导的形式和次数变化。本地与其他地区受远程限制,很多实习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多问题解决依赖于归校后的实结。4.实践调查。困扰A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困难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入访谈调查后,了解到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存在困难。例如,面对幼儿入园焦虑,理论知识提到过转移幼儿注意力,实际上受个体差异和环境的影响,很难做到真正的转移注意力。笔者在亲身实践经历中发现,有的幼儿过于依赖父母,而父母也割舍不下。实践观察发现,家长不放心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长达一周的时间将自家轿车停在幼儿视线范围之内,导致幼儿一直嚷嚷着要出去,给小托班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无论用什么办法转移注意力,都是暂时的,只要幼儿一眼望向窗外,想要回家的心情又被激发出来。在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实习生表示,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具体的实践问题总会有很大的出入,甚至类似于上述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是在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足无措。在创新能力方面,在实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设计需求,有创新想法但过于理想化,容易站在成人视角去设计创造,很难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相关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性别、实习时间或周期、评价方式与实习指导次数与A校实习生最终的实习效果反馈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因此随机抽取有效样本50份先进行相关分析。关于性别、评定方式、实习指导次数这三项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喜爱、对实习的期待程度之间均不会呈现出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意味着之间均没有相关关系。而实习周期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454,意味着实习周期是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2.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实习周期与对自己的教育实习评价会产生负影响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对其进行具体的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以实习周期作为自变量,将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R方值为0.206,意味着实习周期可以解释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的20.6%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481,p=0.001<0.05),也即说明实习周期一定会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产生影响关系。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实习周期的回归系数值为-0.292(t=-3.533,p=0.001<0.01),意味着实习周期会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481,p=0.001<0.05),也说明模型构建有意义。综上所述,评定的方式和指导的次数并不会影响实习生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和满意程度及期待程度,而教育实习的周期对实习生自己评价产生影响,且为负相关关系。因此可知,高校应结合实习生现实意愿合理安排教育实习的时间和周期。

三、针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应对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实习时间。根据实证调查结果,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于教育实习周期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存在需求。表示希望学校实习周期在8-12周,认为若是实习周期过短则不能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达到良好实习效果。此外,关于分散实习周期,该校学生认为大四期间各方压力过重,应相应的将实习期分散在其他学年以教育见习及研习的模式存在。基于此,高校应回应学生关于实习时间的呼声,适当增减或分散实习时间。

(二)改革评价方式。教育实习评价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实习过程与效果进行考察与评估的一种手段。A校当下的评价主要以高校教师综合学生自我总结和幼儿园教师总结性评价对实习生实习质量进行评估,是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总结性评价。然而,这并不符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应以学生自评结合教师评,并以阶段性的形式呈现,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总结阶段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性评价,将这些作为最终评价的基础资料。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幼儿对实习生的反应,一次成功的实习,隐性的参与评价的主体便是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一样与实习生朝夕相处的幼儿。可以透过公开课的幼儿的表现,侧面反映实习生的实习质量;也可以通过建立“实习生档案袋”,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结束时召开实结大会,展示实习成果。

(三)提高教师指导效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实习生成为有主动发展意识和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人。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经历生命实践的过程,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实习生为主体,不能忽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有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园长,三方主体应阶段性的保持联系,针对每个实习生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不能只依赖于最终的总结性评价,甚至多数园长并不参与实习生的评价,将幼儿园方面的评价全部交由带班老师进行。所以,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效能的发挥。想要提高教师的指导效能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发展联合培养,强化各级类教师指导效能,能有效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四)培养学生理实结合能力。大学生实际经验及社会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在结合过程的矛盾,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有意识的修订或增添相关的课程内容。此外学生由于长时期待在学校里,对于寻求实习单位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困难。因此,除了内部要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对接以外,还要无缝衔接校际与园所之间的实际联系,在非实习年段,可以采用观摩、校内讲座、园长指导等各种方式来满足实习生此方面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岚.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余园.监生历事制对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启示[J].教育管理,2018(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