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价论文范例

数学评价论文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1

边际分析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主要理论,其主要包含了边际效应的有关理论和边际报酬理论。经济学运用边际效用的方法分析产品的价值,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其内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属于商品的价值范畴,产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这里的效用是指产品的边际效用,是消费最后一个产品时产生的效用,而不是最高效用或是平均效用。边际理论是分析经济学问题的核心理论,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边际效用确定产品的供求数量以及相对应的劳动力规模,以此来确定企业生产的最佳水平。合理分析边际效用对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边际分析理论可以运用到物流成本管理上。运用边际理论分析物流成本,首先要把物流成本的数学概念引进来,使用数学模型对物流成本建模好处在于模型建立之后,在知道一个经济变量后就会了解其它变量的大体情况。另外,根据数学图形还能知道其它经济变量的发展趋势。在常用的数学模型中,除了一次函数之外,其他大多都成曲线的形状,所以在这些数学模型中都会存在关于变量的变化率的问题,当自变量增大,因变量会因此而增大或者减小。当在整个数学图形中的某一点处,因变量由增大变为减小或者是由减小变为增大,这个点就是数学模型的极大值或极小值点,也就是要分析的边际点,在现实问题中,这些点往往是最佳的消费或生产点,这就是经济问题的边际分析方法。

2物流成本评价指标的选取

由于物流活动由多个环节组成,需要多方面分析物流系统的各个要素环节。要分析评价各个要素环节的物流成本,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来选取物流成本评价指标。笔者把宁夏华横物流公司的物流作业管理、成本控制情况和成本核算作为该物流公司的成本评价关键点。首先是物流作业管理。华横物流公司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对物流成本的高低起到了直接决定的作用。在物流成本分析的过程中,物流作业中的原料采购、仓库保管、产品运输到装卸各个流程都会对整体物流成本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对物流作业的管理会对物流成本降低产生影响。其次是物流成本的控制情况。将会计的核算理论运用到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控制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原料采购这个源头环节进行,将华横物流公司的采购成本列成报表进行分析和统计,可对物流成本得出一个基本性的结果,其中运输成本会在整个物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所以控制好运输成本是整个环节的重中之重。在管理运输成本时,首先可以在多个运输方式的情况下,提高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效率,争取做到无缝连接。其次对于货物的运输方式,根据货物特点选择最佳运输途径,对货物进行合理的摆放和装卸,提高运输的效益。最后要根据运输线路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最优的运输路线。最后是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的效率高低最终要靠物流成本核算得出结果,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的核算对成本的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华横物流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各物流作业流程的成本,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力争实现最优的物流成本管理。

3物流成本评价模型构建

物流运输量同整个物流行业的价格和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物流运输量增长较大时,价格可能会降低到一定程度,这时利润将达不到相应的最大值。所以在运输量与价格之间要适当选取一个对比关系,使企业能够实现最大的利润。在构建数学模型时,边际报酬理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价格和运输量对总利润起不到重要作用,总利润同边际报酬的关系体现在边际报酬对总报酬的作用上,当边际报酬和边际成本同时取0时,可得到利润的最大值和总成本的最小值,对此数学模型的构建,需要考虑二阶导数的结果,从而确保存在相应的极值条件。

4案例分析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物流行业也受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接受着因经济发展带来的调整,本节以宁夏华横物流公司为例,对物流成本的优化进行分析,对深入了解物流成本的基本构成因素和优化的模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物流的仓储环节方面,对物流行业的原材料及其产品的存储时间和存储空间提出了要求。存储时间越长,占用存储空间越大时,物流成本会越高。两者同物流成本成正比例关系。在对华横物流公司的物流环节要素进行分析时发现,该公司对仓储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一个准确的测度,首先是产品的仓储时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备案管理,增大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其次是企业对物流仓储的空间缺乏管理。针对不同的货物准备不同特点的仓库,是改善该公司物流成本的重要保障措施,良好的仓储空间和时间是公司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宁夏华横物流公司的具体物流数据进行组合分析时,需要对其进行非线性的组合规划。在构建相应的模型时需要对其情况作出具体分析,针对该公司的物流运输主要是公路和铁路运输,该公司所在的宁夏本地的物流量远远小于其他地区物流运输量的现实状况,需要对其作出相应的假设,首先是宁夏是其商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商品的流向是向外的单向流动,而运输方式只考虑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不考虑其他运输方式。作出这些假设后,可以将其物流行业数据代入到上述最优数学模型中。

5结语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2

1学术评价的内容———学术创新

论文审稿人对科技论文的学术评价内容是对学术创新性的评价,无创新就无需评价;同时,科研工作者的学术创新需要学术评价来引导[11],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1学术评价是学术创新性的评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新鲜事物(包括新思维、新领域、新材料、新方法等)不断进入,这个世界才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方便快捷。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创新是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创新是学术成果的生命力。科技论文审稿人进行学术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学术成果的创新性评价来完善科学理论体系,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进而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和人类社会全面的进步。

1.2学术评价引导学术创新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其学术创新除了系统教育、实践经历、创新潜能外,还需要学术评价引导。科技论文审稿人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对该领域极其熟悉,其知识技术水平都应在作者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往往能给作者非常专业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术评价引导学术创新大致有3条途径:一是政策引导。政策引导主要是国家在战略、职称、就业方面的引导,如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奖励政策、各种人事政策。通过学科评价以政策的形式引导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也引导刊物刊登相关研究成果。二是载体引导。主要是学术刊物和评刊者的引导。科技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报道的往往是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平,揭示该学科领域的公关方向和难点。专业研究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期刊、报纸、网络等载体刊登的知识创新成果,了解专业研究动态,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方向和方法等。三是专家引导。主要是学术权威和学术审稿人的引导。科研工作者通过专家审稿意见修正自己研究内容、方向和研究手段。在研究前期,论文审稿人的学术评价通过已发表的期刊论文引导作者的研究定位;在周期内,引导作者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2学术评价的主体———审稿人

在学术评价中,论文审稿人是学术评价的主体。作为学术评价的主体,论文审稿人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只有在充分遵循这2个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有理有据,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没有学术成见、学术歧视和学术偏见,客观公正地对论文作出有效评价。如图1,论文审稿人在审阅稿件的过程中是创新引导的关键,是政策引导和载体引导的实施者,同时又能影响载体的引导和政策的引导。审稿人该如何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如何保障审稿人充分发挥审稿权限,审稿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判定,审稿人的知识与劳动报酬等问题都是期刊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

2.1审稿人队伍建设是期刊质量的保证

期刊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队伍和审稿人队伍的建设。编辑队伍对稿件学术水平的把握主要在初审阶段,而审稿人队伍掌握着文章的学术水平评价(生命线),其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加强期刊审稿人队伍建设是期刊质量的保证。

2.2审稿人的遴选

审稿人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编辑对审稿人的遴选。编辑人员在拿到稿件后,需要快速准确地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并非职称越高、学历越高或者是官职越大就越适合当审稿人。编辑要根据文章研究的内容、方法找到从事过该类研究的科研人员担任审稿人,不应受到级别、职称的限制。这点在科技论文的审稿中尤为重要。现在,新兴的、发展迅猛的一些研究领域,比如IT、多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纳米科技等,其研究者大多为年轻学者,为这类文章找一个站在最前沿的博士生来审阅,可能比年长的资深教授更合适,因为他们知识更新快,接受能力强,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和动手能力,更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更能发现文章的缺陷和不足。

2.3审稿人的责任意识

审稿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同等重要,担任科技论文的审稿人需要具有超强的责任意识。这不仅是对编辑信任的回馈,更是对作者和刊物的负责。有一些审稿人要么对于审稿长期不给予回应,要么就是不给出有针对性或结论性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是泛泛而谈或者照搬文中观点,等等。一个优秀的审稿人是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负责任地、公正地对文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和结论性的意见,便于编辑判断文章的质量,也便于作者的修改提高。

2.4审稿人的报酬

审稿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认知、再发现的过程。科技论文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定量化研究中的数学建模、公式证明推导、实验过程的制定等,这些都需要审稿人一一去验证,会花费审稿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审稿人接受期刊的邀请对论文进行评审并给出意见,这一贡献是非常大的,理应有一些适当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回报,还需要对审稿人的这种学术贡献提供权威认证,当作其学术成果的一部分;但现状是科技论文的审稿费普遍处于低下水平,一般为100元/篇,有的低至50元/篇,最高也不过300元/篇,这个比例相当少,这种审稿费水平与科技论文审稿人的投入严重不符。另外,审稿人的审稿成绩没有得到肯定,大多为匿名审稿,只有少数同行评议记录平台(如Publons)能够提供权威的审稿人成果认证,让审稿人工作获得同行认可。因此,提高论文审稿费、认可审稿人学术贡献不仅是对审稿人知识与劳动应有的尊重,也是建立完善充足的审稿专家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

3审稿人如何评价论文的创新性

随着研究内容的日趋深入和研究手段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想在新的研究中有所创新也日益艰难。而作为科技论文来说,其创新不仅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创新,更有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结果的创新,对论文审稿人来说,要时刻保持其视觉敏锐性,识别该研究的闪光点,即评价论文的创新是辨别论文是否具有发表价值的重中之重。中国政法大学徐海燕教授认为:“一项学术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应从开拓研究领域、使用研究方法、运用论证资料、阐明观点或理论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般来说,论文审稿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论文进行创新性的评价。

3.1科学问题的甄判

科学性是学术成果的底线,创新性评价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评价。科学性是基础,无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从谈起的。科学是关于事物本质属性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以及获取这些认识的方法。审稿人首先必须甄别论文的科学问题: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评价性的?预测性的?其次必须判识论文是否是在做本质属性与规律性的探讨。只有判定了文章具有科学性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评价。

3.2研究意义的评价

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二者必有其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论文常常是二者兼得。审稿人必须就论文所阐发、隐含的研究意义进行评价。判别研究意义的3个视角:1)放大效应。解决此科学问题,可收管中窥豹之功,可形成新的研究热点。2)连锁效应。解决此科学问题,有利于许多相关科学问题的解决,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3)结节效应。解决此科学问题,有利于突破研究的瓶颈,推动研究领域的拓展。

3.3学术创新的评价

学术创新区别于技术创新,主要是科学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所谓的思路创新、内容创新、观点创新均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创新。论文审稿人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判别时,主要是判定该论文是否达到以下几个目标:能否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能否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能否促进新的研究领域甚至新的学科的形成。若能达到其中之一,都可以判定为该论文具有理论创新。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数据也从有限数据到海量点云数据发展,同时,科学研究方法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定性转为定量,传统纸质手算到高能计算机的飞速秒算海量数据。论文审稿人对方法创新的判别应该是看该方法是否达到以下要求:能否更有效获取已知的科学认识;能否获取更加精准的科学认识;能否揭示更多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若能达到其中之一,都可以判定为方法上有创新改进。

4结束语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术素质;评价模式;研究性实验;学术能力;实施场景

“钱学森之问”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大痛点[1-2]。高校要想成为一流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真正做好2个转变:由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由知识考评向综合素质评价转变。评价模式极为重要,甚至是首要的。素质冰山理论以及长期的实践都告诉我们,知识与卓越素质间存在鸿沟[3-5],通过知识考评来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管中窥豹般有失偏颇,使人才的培养偏离准确的方向。学术素质是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6]。一个完美的学术素质评价方案,首先应该简单易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次应该能真正考察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细分层面,客观而公正;第三,应该融入高层次的人才价值观,成为一个好的方向标,能指引学生前进,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挖掘潜能,进而走向卓越。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即使是完美的素质评价方案也可能难于发挥好的作用,因为学术素质评价方案的运作还需要一个与之契合的实施场景。在这个特定的场景里,每位学生都有足够多的、平等的机会展示其学术素质的方方面面,如果缺失这样的场景,素质评价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客观而公平,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很多高校已将研究性课程,例如研究性实验,引入至本科教育中[7-9],这类课程往往周期较长,涉及多学科交融、知识内容复杂、鼓励创新,所开展的研究有可能会出现意外或失败。研究性实验非常接近研究实战,不仅对学生学术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价值,还非常适合作为考察学生学术素质的场景。那些以实验报告、知识重现性为依据的传统成绩评定模式已不适用于此类课程,必须做出变革。已有文献提出的评价模式有的因太过复杂而难于操作,有的因未设置实施场景以致测评不够全面、客观[10-11]。为此,以石墨烯相关的研究性实验为实例,构建了学生学术素质评定的新模式,该模式将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与研究性实验融合,利用“基础分上加减”简化计分方法,并遵循“奖优罚过”“实验结果不作为考评项”等规则,使素质评价方案可定量、公平、准确、易操作,并有显著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1研究性实验的特征与构成简介

本论文的实例涉及与石墨烯相关的一系列研究。石墨烯是当下化学学科的璀璨明珠,相关研究成果正为下一代储能电池、生物传感器、功能材料等科技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进步[12-14],进而可能改变世界。该课程舍弃了传统意义上的讲义和教科书,学生通过文献研读和研讨确定研究方向与方案。研究涉及石墨烯的制备、功能化、应用以及各种表征。该课程是一场高强度的研究实战,需进行4天以上,期间会出现很多问题与困难,对学生来说是个大挑战。每位学生都有大量灵活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大胆创新、克服困难的机会。

2学术素质测评方案的构建原则

2.1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术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展现出来的学术素质包括基本素养与学术能力。基本素养是一种品德修养,如果学生在合规、守纪、诚信等方面存在“过失”就会丢分,如果学生在奉献精神、责任心等方面有好的表现,就会获得“激励”性加分。学生可展示的学术能力包括10个方面:文献分析能力、学术演讲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安全防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探索精神、学术写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尽最大可能涵盖与素质相关的所有重要方面。

2.2可定量、公平、准确、好操作

新评价方案应该同时满足可定量、公平、准确、好操作4个要求。可定量是指测评项清晰、细化,可以量化赋分;公平性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案能考察学术素质的各个层面,二是让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获得加分机会,三是确保加、减分判定标准的一致性;准确,是指测评分值应该与学生的真实表现高度一致;好操作,是指评分规则容易理解与运用。

2.3通过奖优罚过发挥激励与导向作用

如果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色就能获得加分,称这种加分为“激励分”;当学生有显著的过失时会被减分,称这种减分为“过失分”。旗帜鲜明的奖罚规则能发挥显著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2.4实验最终结果不再作为考评项

如果把实验结果的成败、好坏作为评分的依据,那么学生的创新冲动会就受遏止,评价方案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就难以发挥。

2.5在基础分上加减分的简化计分方法

学生的总分由基础分加分或减分后形成,基础分是指学生只要全程参与实验都会得到一个基本分数。加分和减分分别是前文所述的“激励分”和“过失分”。

2.6能与传统的百分制兼容的2套成绩体系

新评价方案采取奖励优秀表现的政策,学生的得分可能因获奖励特别多而超出100分,因此新方案不以百分制计分,但也可按拟定规则统一折算成另外一套百分制成绩(详见本文第3部分)。

2.7学生成绩不受“正态分布”限制

采用本测评方案时不应对学生成绩进行“正态分布”类限定或调整,否则会失去科学性[15]。

3学术素质的指标体系以及赋分方案

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和赋分方案会有所不同。以下是针对石墨烯相关系列实验的设计方案。每位学生只要完成下述6项考察内容都会得到合计70分“基础分”,还有可能获得各种加分或被减分。加、减分值(标记为x)是基于其在6项考察内容的具体表现,这6项考察内容又细分为30个测评小项。

3.1实验安全防护知识在线测评(基础分5分,最高分7分)

只要成绩达到“准入线”就可以拿到5分基础分,测评成绩高于准入线可获得加分:高出5~10分时,+0.5分;高出11~15分时,+1分;高出16~20分时,+2分。

3.2“石墨烯与未来”演讲与研讨(基础分6分,最高分14分)

(1)文献阅读(多于2篇文献):0<x≤2分。(2)PPT与报告的表现力:0<x≤2分。(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0<x≤4分。

3.3研究方案设计与研讨(基础分6分,最高分11分)

可操作性、科学性、安全性、创造性,提出问题及解决途径:0<x≤5分。

3.4实验基本素养(基础分8分,最高分13分)

(1)优秀表现奖励(例如主动承担公共事务、关心他人、有责任心):0<x≤5分。(2)迟到、早退、不遵守请假制度:10≤x<0分。(3)顶替他人做实验:–10≤x≤–5分。(4)编造实验现象与数据:–10≤x≤–1分。(5)随意动用非共用设备:–1分。(6)桌面设备和材料摆放杂乱:–1分。(7)废化学物品等不按规定方式处置:–1分。(8)实验设备架设有明显问题:–1分。(9)原始记录不清晰、不完整:–4≤x<0分。(10)仪器设备的操作欠规范合理:–2≤x<0分。(11)实验结束后未清理实验设备、实验台:–5≤x<0分。

3.5研究过程的学术表现(基础分25分,最高分40分)

(1)安全防护能力欠缺:–5≤x<0分。(2)出现不该有的其他各种错误:–5≤x<0分。(3)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0<x≤4分。(4)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0<x≤4分。(5)质疑和探索精神:0<x≤4分。(6)沟通、协作能力:0<x≤2分。(7)管理能力:0<x≤1分。

3.6研究报告、论文与专利(基础分20分,最高分36分)

(1)或申请专利:4≤x≤6分。(2)写作水平不佳:–3≤x<0分。(3)报告的完整性不足:–3≤x<0分。(4)报告的严谨性不足:–3≤x≤2分。(5)出现抄袭与造假:–10≤x<0分。(6)分析现象与问题有广度与深度:0<x≤4分。(7)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设想:0<x≤4分。上述赋分方案与其他研究者[10]提出的方案相比有了大幅的简化,在实践中容易掌握和操作,教师通常只需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和过失就可以完成评分,无需关注基础分的评分。该方案的总分为121分,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得分可能会超过100分,但超过110分的概率很小。为了与传统百分制成绩体系兼容,可将得分超过100分中的最高分折成100分,同时其他人的得分也以相同折算率折算,形成一套百分制成绩,上报校教务处。但是,未折算的原始成绩更为客观,不同期学生的原始成绩可以放在一起比较。

4实施过程的注意事项

(1)尽早让学生熟悉、理解评价方案,使之产生显著的导向作用。(2)由教师评分,不同教师间应该统一评判标准,以确保客观公正。(3)实时评分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每位教师辅导学生的数量不宜超过10位。(4)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即时进行,每半天总结、整理一次,以免遗忘。(5)在每位学生的实验服上设置姓名、编号标贴,以便准确、快速识别。(6)有浮动范围的加减分可以细分成若干计分等级,每一级为1分或0.5分。(7)课程方案的设计应该预留足够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8)尽可能让沉默寡言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否则评分结果会失去公平性。(9)将微信群作为师生间“全天候”的互动平台,可增加了解、评价学生的机会。

5应用效果与结论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4

所谓情境展示,就是将学生的作业或作品展示于教师提前设计好的背景或情境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表现形式,又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例如,《皮影艺术》这节课,因为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所以,必须准备充分,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艺术。课前,我用一个大纸箱,把其一面挖出个长方形的大洞,将半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上面,做成“屏幕”,再用布和彩纸添加装饰。一个漂亮的皮影演出舞台就做好了。找来一个亮度高的写生用的投影灯,皮影戏就可以开演。有了这么好的舞台,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制作皮影人物道具等,争先恐后地到台前来演。“这组演的是哪出戏剧”“那组的人物做的很精致”等等,这些同学间,师生间的评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课堂也由此进入高潮。

二、模拟展示与评价

这类评价方式多适合设计•应用类的课型,这种课可以让学生完成作品之后,举行个小型展览会,小型的推销会,让每组学生选代表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他组学生阐述选择与不选择的理由。这种方式将评价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同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例如,《食品造型》这节课我便采用了这种方式。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烹饪艺术名扬天下,中国食品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这充分体现在了同学的作品当中。同学将分组完成的作品摆放到教室前提前布置好的展台上,放眼望去,感觉像是来到了庙会的小吃一条街。一组同学用橡胶、猕猴桃和橘子瓣做成了沙滩上的椰子树,那颜色的搭配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二组同学通过对菠萝的加工再改造,一只可爱的小刺猬便出现在了眼前,那形象怎一个“萌”字了得。还有的组用西红柿、葡萄橘子瓣苹果做成了大龙虾,用面包、葡萄、猕猴桃、草莓做成了猫头鹰……我正在目不暇接间,学生已经开始了对自己产品的推销,“评审团”也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此刻,学生俨然成立本堂课的主人,我只有找机会给他们稍作一下“场外指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自然达到的自评、互评的目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三、表演展示与评价

表演展示既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道具进行现场表演,使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例如,《服饰色彩艺术》这节课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讲授完创作知识与要领之后,同学们分组进行创作。可以抽签决定每组的创作主题,比如职业装、晚宴装、休闲装、运动装等。学生们可以用大张的报纸或彩纸进行创作。作品完成之后,每组选出几个“模特”简单的“穿”上他们的作品进行服装表演。首先出场的几个同学一边踢着球一边向“舞台中央”跑来,哦,他们设计的是运动装;看另一边,几个身着华服的丽人向我们款款走来,没错,他们设计的是晚礼服,还有休闲装、登山服等,欣赏的同学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走秀结束后,学生要评选出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学生从中发现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也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这是最普通常见的评价方式,适合于留有绘画作业的课程。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毕后,根据教学目标布置课堂作业,这就涉及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问题,有些同学由于上过绘画培训班,会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在大屏幕上投影出这些同学的优秀作品,同学可以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各个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就是把优秀作品拿到其他班级去展示,请其他班级同学做出评价,使得这个环节更加丰富。想在整个年级小有名气的学生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还来征求我的意见,争取达到完美。可见这样的一种评价对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怎样的推动效果。

五、课后延展性展示与评价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5

1价值说

价值通常分为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主要的评价要素,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测量。邱均平将学术价值分为科学进步价值和学科建设价值两个定性指标以及被引次数和被下载次数两个定量指标,将社会价值分为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两个定性指标以及社会反响和采纳部门采纳情况两个定量指标。李睿明指出,价值是科学论文的灵魂,决定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提出从作者提出、发现、创造、预见和证明了什么来评价论文的价值。

2影响力说

学术影响力指论文受到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关注程度,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因“被引冶而产生的学术影响力的测度。赵蓉英[48]基于期刊即年指标、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定义了论文即年因子、2年期引证因子和5年期引证因子,构建了引证视角下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力等[49]以引用情况和合作情况为基础从知识输入、知识输出及知识流动网络结构三个维度构建了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框架。社会影响力指学术论文受到的网络关注程度,主要侧重于论文在社会舆论媒体、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学术工具上的影响力,其受众不局限于科学共同体成员,影响方式也不局限于期刊论文之间的引证关系。

3质量说

质量是个多学科概念。《辞海》中质量被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将其定义为量度物体惯性大小和引力作用强弱的物理量。《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为了测定物体的质量,必须首先确定用什么来量度物体所含的物质[51]。因而,基于《辞海》和《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中“质量冶的定义,从产品或物体的角度来看待学术论文,则学术论文的质量应该是指它的优劣程度,必须通过它所包含的内容要素对其进行测量。学术论文通常包括研究思路、设计、目的、方法、内容、结果、讨论、参考文献、作者、机构、来源期刊等要素。因而,论文质量应该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然而,当前的论文评价实践中,人们往往将质量简化为价值或学术影响力的评价。

4评价本质

从学术论文自身属性来看,一篇优秀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应该在于它的价值性。例如,一篇极具启发性的论文,即使其质量较差,但仍不能掩盖其显在或潜在的价值。相反,一篇符合规范、设计合理、逻辑严谨、缺乏创新的高质量的论文,却不能说其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从学术评价目的来看,论文评价的终极目标是发现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即学术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术发展、规范学术研究、激励学术创新。因而,无论从学术论文的本质属性还是从学术评价的终极目标看,论文的评价本质都是价值评价。学术论文的价值由自身内容和所处环境共同决定,通常分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学术论文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科学交流,其价值首先应该表现为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学术价值在不同领域应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术论文的评价本质是学术价值评价。此外,由于学科差异,学术论文的形式、内容和价值具有多样性,即论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被引频次是论文使用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体现了论文的使用价值,但学术论文不是普通商品,其价值不能由作者的简单劳动时间来计算。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是由作者在长期科学研究过程中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等的具体体现。因而,一篇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大小、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其创新性的有无和创新度的高低,可以通过新知识增量的结构方程、科学知识图谱以及评价性话语元素等进行评估。

5学术论文评价方法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价和以文献计量学为主的定量评价存在难以相互弥补的矛盾,定性评价较准确,但效率低,评价面窄,容易夹杂人情因素,不适宜大范围、大批量的学术论文评价。定量评价较客观,效率高,可操作性强,但不直接针对学术论文内容,且评价滞后。因而,如何克服定性评价中的主观性和低效率,以及定量评价中不针对内容等问题,是当前学术论文评价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认知计算是一项使人类能够和机器合作的技术方法,辅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认知计算冶这一术语来自于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开始使用“认知计算冶一词。具体地说,认知计算是指计算机拥有自我学习系统,可以像人类大脑一样学习,不仅可以处理结构化的数据,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识别人类自然语言、图像、视频等以往都需要人类亲自操作的功能,建立一种能够摆脱人类干预并自行解决复杂问题的计算系统。在理论方面,目前关于认知计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知的可计算性的解释,认知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原理及相关算法,在医疗、法律、教育等不同领域应用的探索,以及开发可以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认知计算系统等方面。但在医疗、生物、金融和零售等行业内,认知计算已进入初级应用阶段。认知计算在学术论文评价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和潜在价值。首先,认知计算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理解和处理具有明显优势。认知系统不仅可以处理论文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作者h指数等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还可以理解期刊论文、图书章节、图表、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其次,认知系统在模仿人类思维过程的同时,增加了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无偏见评价的能力。认知系统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可以克服人类的主观性和偏见性。因而,将认知计算引入学术论文评价领域,有望同时解决定性评价中的主观性和低效率,以及定量评价中不针对内容和人为操纵等缺陷。我们认为,从学术论文的语义内容角度,根据论文自身特征以及学术论文的评价本质,利用与论文生产、传播、服务等相关的多源数据作为基础,采用认知计算技术构建学术论文评价的认知系统,是完善现有学术论文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新视角,有望成为未来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6

1.1传统同行评议法

传统同行评议的主要优势在于,同行专家能够针对论文内容,综合各方面因素,逐篇对论文质量做出综合性判断。Ware研究发现,93%的学者认为同行评议在学术论文评价中是必要的。但由于易受个人和社会因素影响,同行评议一直处于争议中。然而,由于没有更合理的替代性方法,同行评议仍是判断论文学术贡献的最佳方式。因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同行评议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考虑是否抛弃它,而是考虑如何完善它。

1.2基于定性指标体系的同行评议法

为减少论文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相关学者构建了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确保评审过程和评价结果有据可循。邱均平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学术论文的专家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王凌峰构建了包含学术道德、研究选题价值、研究创新性等指标的论文直接评价方法,创造性地采用分级组合方式判断论文质量。尽管基于定性指标体系的同行评议法是传统同行评议方法的一大进步,理论上为评审专家提供了一定的标准,但其评价实践仍依赖于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缺乏可操作性。

1.3定性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同行评议是一种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容易受专家学术视野、学术喜好、知识结构等个人因素以及人情关系、竞争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同行评议不仅花费大量经费,还花费专家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评价效率往往不尽人意。第三,同行评议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学术论文的定性评价标准,但目前尚没有哪一种标准被普遍接受而得到应用。

2定量评价方法

2.1基于论文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的论文评价方法

论文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是最常用的论文评价指标,Waltman等学者通过对论文的专家同行评议结果与被引频次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肯定了被引频次的论文评价功能。但由于引用过程中存在大量自引、伪引、漏引、互惠引等人为动机以及正面引用、中性引用、负面引用等情感差异,被引频次评价论文一直处于争议中。Bornmann等学者发现,被引频次评价论文质量存在一定误差,一些高被引论文并非高质量论文。同时,Seglen等学者[37-38]发现,期刊影响因子值与刊载的每篇论文的被引量之间并无正相关关系。

2.2基于引文网络的论文评价方法

有学者受Google网页重要性识别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启发,将网络结构思想引入学术论文评价,提出了基于网络结构的引文评价方法。Su等学者[39-40]借鉴Pag-eRank算法,同时加入期刊影响因子、时间、发表机构、作者权威性、学科差异等因素,提出了单篇论文的质量评价算法。宋歌[41]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引入引文评价,指出基于引文的社会网络指标是传统引文指标的有力补充。Schubert等学者[42-43]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角度,对不同层次上的引用赋予不同权重,构建了基于单向引文网络结构的引文评价指标。基于引文网络的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简单以论文被引频次或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质量的实践,但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高被引论文的评价。

2.3基于社会影响力的论文评价方法

Born-mann等学者[44-45]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了Alt-metrics的论文评价功能,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Altmet-rics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同行评议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Altmetrics的确反映了论文的不同种影响力,是传统引文评价指标的有力补充。但任何评价指标都绝非完美,Altmetrics同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如数据有效性、一致性和准确性难以验证。另外,Altmetrics主要反映的是关注度和流行度,而非影响力。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7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二、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流程如下:(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数学评价论文范文8

关键词:参考文献;科学计量学;研究进展;期刊评价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是研究人员在论文撰写中引用和参考的已有研究成果,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可以是观点、数据、图表和实物等学术成果。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辑出版中,参考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研究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参考文献的质量也能反映学术论文的质量高低。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学术继承和对前辈科学家的尊重,也体现出科学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新颖性。所以,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逐步开展了对参考文献作用的研究,包括对参考文献作用和功能的研究,关于参考文献的计量学研究,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研究,关于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研究等。本文试图围绕这几个方面对学术界对参考文献的研究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并对以后的研究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

1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研究的发展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研究的最早标志性成果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Law),也称为文献分散规律。它是英国化学家和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S.C.)于1948年提出的定量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经验定律。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GarfieldE)从引文的角度发现被多次引用的论文集中在少数的期刊上,期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分布特点[1],据此,加菲尔德论证了核心期刊的存在。此后,加菲尔德又提出了影响因子的概念。该指标将期刊的被引次数与期刊刊载文献篇数相结合,用来揭示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影响的大小。加菲尔德提出的影响因子“为核心期刊遴选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测度指标”[2]。正是基于布拉德福文献分散规律和加菲尔德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理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48年创立了科学引文索引(SCI),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评价和检索的最有影响力的工具。1971年,普莱斯(PriceD.J.S.)对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数量和被引文献总量二者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用来衡量学科领域里文献老化快慢的“普赖斯指数”[3],普赖斯指数越大,说明期刊文献老化的速度越快。这种计量学方法试图通过参考文献的数量揭示期刊甚至学科发展的速度。因为期刊文献的老化某种程度上也表征了相应学科的发展快慢。随着对期刊评价的不断深入,与被引次数不同的是,有学者对参考文献本身的一些特征也进行了研究。Small[4]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参考文献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章的思想脉络,从而更好地梳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思想渊源。而Lovaglia[5]则从参考文献数量的角度阐述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会影响到论文被引次数。文章指出参考文献数量代表相关文献参考的充分性,因而也是读者对于文章质量的判断的一个表征。我国学者潘一辅[6]对中国大陆3种主要情报学杂志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期刊被引用次数与期刊对中外文期刊的引用次数和参考文献的学科分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此外,玉崇德阐述了学术期刊参考文献的指标特征,包括引用数、被引数、论文平均引文数等8项指标。[7]随着各类评价指标的应用,1989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8]同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并出版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所载文献的地区数、基金论文数7项文献计量学指标。[9]到2001年,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评价指标发展为3类17项[10]2021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评价指标发展为24项,包括: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核心他引率、核心引用刊数、核心开放因子、核心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核心权威因子、核心被引半衰期、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AR论文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影响因子的离均差率、红点指标、综合评价总分。随着科学计量学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传统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难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1-12],学者们试图寻找新的研究手段来完善参考文献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地展示参考文献对于期刊质量的影响。例如,有学者区分了参考文献的引用在论证作者观点中的不同作用,有学者对参考文献的数量、类型、语种比例等对学术论文的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外对于参考文献的研究相对早于国内,但随着我国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对参考文献的研究就更加多样和完整。

2关于参考文献作用的研究

2.1参考文献对于学术期刊水平的影响

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和根本,内容为王,因而也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追求。[13]为此,编辑出版领域的学者努力探讨参考文献与期刊质量水平的关系。赵芙蓉提出期刊平均引文数量以及参考文献的类型和语种等指标与期刊学术水平的关系,并且通过调查总结了不同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引文数量的特征。[14]我国普通的科技期刊的平均引文数为4篇,学科内中国重要期刊的引文数为8.9篇,国际学术界重要的科技期刊的引文数为15篇。在参考文献的类型方面,作者指出重要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以专业期刊论文为主,其次是图书文献。在参考文献语种方面,作者指出越是重要的学术期刊,参考文献中的外文文献数量就越多。

2.2参考文献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还可以反映某行业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技术现状,可以作为文章的重要论据,增强学科内部知识的纵向联系,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15]王刚庆等在《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问题》中提到在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应引用文献,以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读者通过阅读和了解参考文献,可以判断该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综述性论文中,对不同时间段论文的引用,可以体现出不同时间跨度对于同一主题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连续性。从不同学科参考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可以分析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而探讨科学社会中知识的演化趋势。

2.3参考文献引用的批评作用

朱大明在《研究型论文中参考文献引证作用统计分析》中提出引文具有批评的作用。[16]批评作用是指将作者不同意或者否定的观点作为参考文献引用,此时参考文献所起到的就是被质疑、批评的对象。文章中作者对批评性引用的占比做了统计,其占比比较小,仅为2.52%,侧面反映出学术批评与讨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尚未发展成熟。作者在文中谈到对参考文献的质疑、批评或讨论是对作者同时也是对被引文献学术内容和价值的学术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指标和体系等的形成,有学者会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质疑和批评,而这些也恰恰体现了这些学者对于前人观点的思考,对于自己文章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究。

2.4参考文献对于论文质量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参考文献的标引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陈丹、刘应竹在《基于引文的参考文献评价功能的实现及其正确途径》中从参考文献标引形式、数量、质量等方面来测度学术论文的质量。[17]期刊论文在标引参考文献方面具有一定的格式规范,格式规范是学术论文进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参照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执行的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来规范著录。质量高的学术论文,其参考文献标引格式应该规范,内容应该齐全。在数量方面,作者提出要适当引用,要依据正文内容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联性确定参考文献引用是否恰当合适,去除过宽过窄的引用,以及漏引和过度引用。在重要性方面,作者要选择在该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文献,尽量选择重要期刊上的文献,尽量选择知名学者的文献,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3关于参考文献的计量学研究

学术界对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中作用的研究,包括参考文献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就是指参考文献的科学计量学研究。参考文献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点和深度,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18]葛赵青[19]通过对篇均引文数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关系的统计来分析参考文献数量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拟合了相关曲线并且得出公式,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拟合曲线进行了趋势预测。赵芙蓉等通过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引用数量、文献类型与语种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科技论文的特点。[14]任胜利等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中文期刊的平均引文率偏低,这是我国科技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普遍较低的根本原因。[20]除此之外,任胜利等还对参考文献语种比例进行了统计。通过对不同学科论文外文引文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外文文献在我国的科研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参考文献作为学术论文评审的重点内容和考量指标,在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文献计量学对参考文献进行引文分析和评价,可以为编辑出版工作中选题和策划稿件提供参考。对不同类型的论文,其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也不同。例如,郭国庆[21]90对科技文献利用率进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作者得出中文科技文献的引文均数约为9篇,并且建议引文中期刊、图书和特种文献的比例为5∶2∶2较好。另外,参考文献中重要学术期刊的数量也体现了论文的高学术水平和创新性。论文引用的该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数量越多,该论文越容易被期刊编辑审查通过;此外,期刊引用近期(2~5年)文献越多,可以反映出论文对于科技的发展趋势更加了解,且具有更好的创新性。同时,郭国庆[22]也对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重要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了分析和量化评价。在数量方面,他提出大部分学科引文量呈正态分布,从数量上提出参考文献过多或过少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参考文献的类型方面,他提出期刊论文的利用率最高。在参考文献的半衰期方面,为了了解各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被引用峰值的年限,他研究了各学科若干年内被引半衰期的均值,指出引文中应有一半以上的近期文献。此外,他还对参考文献的语种进行研究,审查了参考文献中是否有一定数量的较新的外文文献。高被引论文是科学计量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文献。由于高被引文章的内容、结论或者方法被更多文献所引用,高被引论文参考文献的特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Virgo[23]通过研究表明,有影响力的论文比无影响力的论文被引频次更高。国内学者张磊[24]研究了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对高被引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与被引频次做了散点图,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相关性不显著。所以,并不是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越多,论文的被引频次就越高。但是,高被引论文更倾向于引用学科内影响力较高的期刊论文。姜春林等[25]的文章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研究了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被引特征,收集数据绘制相应折线图,从折线图中得出高被引论文倾向于引用高被引文献的结论。

4关于参考文献引用质量的研究

前面讨论的参考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是关于参考文献数量与学术论文质量的关系,是关于参考文献的定量研究。此外,参考文献的质量也是影响学术论文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的质量包括参考文献著录形式规范和参考文献的内容质量。朱大明[26]在《参考文献引用质量鉴审的3个基本要素》中对参考文献的引用质量进行了探讨。引用质量是对学术论文中引文形式规范性、正确性和引用内容适当性、真实性,以及引证作用的合理性、实效性等属性的总体评价和认定。引用格式考查作为参考文献引用质量考查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和编辑应该依据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执行的标准合理规范地引用。除此之外,作者提到还应该合理规范地将源于参考文献的内容在正文中进行合理标注。想要更好地发挥参考文献的引证作用,更重要的则是引文内容和引证作用。引文内容是参考文献引用质量的基础,在对引文内容的考察方面,主要是对参考文献的新颖性和准确性、参考文献外部特征和内在内容、参考文献的内容与正文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参考文献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文章对近几年文献的引用较多时更能体现文献的价值,而描述发展历史时则需要引证较多的早期文献。引证作用是参考文献引用质量的实质,在引证作用方面,主要是评价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能够很好地反映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论文自身的价值。朱大明还指出,对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有合理的表述,以防出现曲解参考文献原意和断章取义的问题。最后,编辑要对引用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考察。

5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情报学技术经历了从引文著录分析到引文内容的分析,引文分析的逻辑算法技术发展到了新阶段。引文内容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全文本引文分析。全文本引文分析是从微观视角下基于全文数据的引文分析,以施引文献的全文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技术,对引文的引用情况及引用动机等进行挖掘、分析和展示。赵蓉英等[27]对全文本引文分析的研究数据、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数据应以全文为数据源,主要包含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两大类。其方法主要有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对参考文献的引用频次、引用位置、引文内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刘盛博等[28]从引用内容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引用内容分析与引文分析的关系,并从引文描述性统计和引文网络视角出发来说明内容分析的优势。引文情感色彩的评价也是全文本引文分析的一个角度。刘盛博等[29]的文章提到引文内容的性质分别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引用3大类。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文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引文内容进行评价划定,来实现对引用内容的获取、存储与检索,并构建一个基于引文内容的引文评价平台,来弥补传统的单纯基于引文频次的论文评价方法的不足,使得引文评价更加精确。廖君华等[30]则提出了通过对引文内容的分析来进行情感识别,利用正则表达式抽取全文信息,然后利用情感分析技术识别情感,最后用可视化工具将其展现出来,利用引文网络就可清楚地观察到论文引用的情感情况。以上对于引文情感色彩的评价都是基于对情感词的抽取来实现的。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的标引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方面,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表征。[31]国内外学者从参考文献角度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进行了大量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促进图书情报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参考文献的特征和属性还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对于参考文献的知识传播作用和评价指标还缺乏统一的和共同的认知。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在参考文献的内容分析方面。我们可以从施引文献的全文出发,利用全文本分析技术和文本挖掘技术对施引文献全文与引用片段的主题进行分析;也可以将施引文献与参考文献全文主题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更好地揭示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判断引用参考文献的合理性及真实性,以说明在论文写作中,知识的传播和发展。第二,在参考文献的来源期刊方面。探究参考文献来源期刊的计量学指标与施引文献期刊指标的相关关系,有助于学术界对学科发展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理解。在信息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的特点,我们通过期刊之间施引和被引的分析,或许有助于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发展找到理论和实证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朋.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综合比较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2]齐东峰.国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8):5-10+34.

[3]陈立新,刘则渊.引文半衰期与普赖斯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25-28.

[4]SmallH.Thesignificanceofbibliographicreferences[J].Scientometrics,1987,12:339-341.

[5]LovagliaJM.Predictingcitationstojournalarticles:theIdealnumberofreferences[J].AmSociol,1991,22:49-64.

[6]潘一辅,丰成君,罗文杰,等.从引文分析看我国情报学理论的发展[J].情报学刊,1986(4):4-13.

[7]玉崇德.期刊引文分析评价中的几个指标[J].情报学刊,1985(4):18-21.

[8]伯灵,张凯,吴兴伟.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247-251.

[9]贺天伟.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J].科技导报,1999(6):17-19.

[10]吴治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浅议[J].现代情报,2003(1):125-126.

[11]刘勇.论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作者的逻辑前提与局限性[J].编辑学报,2006(6):464-465.

[12]叶宗勤,穆惠兰,刘声隆.被引率评价期刊的局限性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3(4):310-312.

[13]李军纪.语境论视角下的SCI引文分析方法合理性辩护[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09-112.

[14]赵芙蓉.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中的作用与引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8(4):115-116.

[15]王刚庆,谢守平,刘峰,等.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引用中存在的问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118-120.

[16]朱大明.研究型论文中参考文献引证作用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866-867.

[17]陈丹,刘应竹.基于引文的参考文献评价功能的实现及其正确途径[J].编辑学报,2014,26(2):107-109.

[18]毛大胜,周菁菁.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1):34-36.

[19]葛赵青,苗凌,赵大良,等.科技期刊参考文献数量与部分引证指标的定量关系初探[J].编辑学报,2015,27(5):423-425.

[20]任胜利,李家林,金碧辉,张玉华.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1(5):261-263.

[21]郭国庆.参考文献的文献计量学编辑评价[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北京:2006.

[22]郭国庆.编辑审稿时如何利用参考文献进行量化评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189-1191.

[23]VirgoAJAStatisticalprocedureforevaluatingtheim-portanceofscientificpapers[J].TheLibraryQuarter-ly:Information,Community,Policy,1977,47:415-430.

[24]张垒.论文高被引的参考文献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贡献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8):94-98.

[25]姜春林,刘学,张立伟.中文高被引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也倾向于高被引吗?:以图书情报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5,34(1):105-109.

[26]朱大明.参考文献引用质量鉴审的3个基本要素[J].编辑学报,2015,27(4):334-336.

[27]赵蓉英,曾宪琴,陈必坤.全文本引文分析:引文分析的新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9):129-135.

A

[28]刘盛博,丁堃,张春博.引文分析的新阶段:从引文著录分析到引用内容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3):25-34.

[29]刘盛博,丁堃,张春博.基于引用内容性质的引文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3):77-81.

[30]廖君华,刘自强,白如江,陈军营.基于引文内容分析的引用情感识别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5):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