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论文范例

数学课堂论文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1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程序,它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同时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体现,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传统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低、实效性差,无法适应现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因此,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尤为重要,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善数学教学状况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课外书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课时完全按照备课内容来讲,没有任何创新可言.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而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而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只能过于僵硬化的思考问题,不能将问题进行有效的转化,并不能达到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型.教学模式的转型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要以教学思想的转变为前提

高中教师太过注重学生的分数,一味的将自己单一的解题思路、解题思想硬塞给学生,使数学课程枯燥无味,不能起到培养学生钻研创新的能力,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结合大纲的教学要求、按照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独立思考、转化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要有教学方法的支持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定理变得具体生动,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要想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点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时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学生对数学有足够的兴趣,就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逐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如立体几何的解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这样抽象问题具体化,改变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从中体会数学的奥妙,达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立体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立体图形,从而产生足够的好奇心,激发着学生不断探索,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思考,这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要到起辅导与监督作用.要想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善于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从而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三角函数”学习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公式,而是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推导,由于组与组之间无形的竞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王恒之间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5.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必须体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不仅要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必须体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高中数学教育要为提升学生全面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总目标而服务.所以,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可见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

作者:倪大勇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学

第二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基本途径浅析

一、更新观念,做好过渡铺垫

观念是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念。也就是说,教育要与时俱进,并且一直是发展的。当前,教育的资源,重视程度都不存在很大问题,重要的是观念。教学观念不解决,即使有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到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有教育发展的大局观,更要有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内涵的敏锐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逐步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需要有很好的过渡,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彻底转变教学方法,由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自主性;更新课堂模式,改变传统课堂的封闭模式,逐步走向开放教学,包括课堂环节,学生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由数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者;将学习活动由原来的简单掌握基础知识,到终生学习,素质提升学习。

二、努力开拓、建立多种课堂模式

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传统的教育过程过多强调的是教法,然而学法指导往往被忽略。我们知道,教学的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应该是最活跃的因子,教师只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那就只有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数学来讲,近几年探索了多种模式,如小组讨论模式,教师布置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对学习主题分头学习讨论,并进行汇总报告,集中讨论,教师总结。这样的模式既然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又能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指导,设计和服务中来。还有就是专题课,有些数学问题不是能通过理论讲述,练习习题就能解决的,一定要通过对数学规律的掌握,对数学问题的感悟才能解决。这就需要专题讨论和一些实践模拟。只有灵活机动的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营造高效率的课堂。

三、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学是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体,从资源建设,到理论水平,到教学手段,任何环节都不能差。所以,在更新观念,建立新型模式的同时,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各种教学场合大规模使用,其中数学的利用率也开始高起来。一方面,从广义来讲,多媒体的利用将是方向性的,教学的多个环节会被简化,如数学板书,花费教师很多精力,并且达到不了应有的效果,很多教师练习板书画图,虽然手法很好了,但和多媒体技术比起来,相差很远,如此说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具有划时代性的。此外,很多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既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函数的图象”的教学中,用flash制作图像动态图,生动形象向学生们展示函数图象的数据关系和变化特征,同时用更多突破展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研究该函数图象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活动课拓展课堂平台

活动课是课堂的延伸,是新型课堂模式的具有实践性的主要内容。高中数学课的活动课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过于娱乐化,失去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又不能过于死板,让活动流于形式。在设计活动中,一是要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符合年龄阶段的课程,另一个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教学《统计》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活动课。这个活动的设计既不能太复杂,超过学生的理解范畴,也不能和教材一样,没有任何难度或者缺乏生活化的东西。比如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并统计有些数据,如马路上国产车的比例,矿泉水包装的种类和人们的喜好等。这样的活动都是生活化的东西,学生不会感到陌生,但却都关联到了数学课题问题,不会远离教学问题,又能增强兴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开发学生价值

教学评价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过去,传统的评价就是以分数高低为标准。新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前提,同样也不能完全以学习的结果为依据,要客观评价学生的发展、态度和情感。此外,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最后,评价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用个性化评价方式,比如,利用多次作业等级法,通过升降级的方式激励学生上进,给落后的学生更多机会。

六、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研究课题,一定有很大的潜力,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开动脑筋,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创新课堂模式,提供高效课堂的新思路。

作者:邹启科 单位:贵州务川中学

第三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这种方式的运用从根本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正基于此,小组合作学习迅速得到推广,但纵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我们却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提出的创新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但个别老师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全盘否定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同时,个别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把握不够准备,对其本质没有深刻理解,将小组合作学习当做合作讨论,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引导,

2.时机不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个别老师盲目追求学习方式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时机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动手实践环境安排小组交流,甚至一节课安排多次小组合作学习。因为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3.分组不科学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时多为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教室中学生座位编排多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而来,这样的分组虽然简单易行,但并不科学,小组间在性别、成绩、性格等方面没有做到综合评估,人员搭配不够合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能够进行优化组合和优势互补。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见建议

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以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可以说,现代高中数学教育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当务之急。

1.坚持学生为主体与老师为主导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逐步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老师在讲授新课程前,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知识、可能用到的公式、定义等,并引导学生预习学习内容,为学生对新课程的理解做铺垫。其次,老师承担着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的筛选、整理以及掌握方法的引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树立问题意识,让课堂充满问题,让学生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观念,并参与研究,思考、讨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小组成员相对合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分组交流,也不仅仅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是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佳。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其次,分组应该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再次,组内成员最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并坚持小组成员的流动性和动态化,可以是组间角色互换或轮换,也可以是组内成员互换或流动。

3.任务难易适当,合作时机议题设计要巧妙

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合适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而言,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或者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那些比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作为引导者,老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但仍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促进他们去思考提高。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需要我们老师投入足够的耐心、精力以及对学生的关爱,不断吸取当代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我,努力实践和探索,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朱向鹏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城阳三中

第四篇: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将每一节课堂都视为独一无二的智慧与激情的共同体.由此,生成性课堂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值得注意的是,生成性数学课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个人,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致力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生成性数学课堂的宗旨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数学课堂归还到学生手中,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对症下药.生成性课堂构建的根本途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师生之间共同思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创造出高效、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构建生成性课堂的策略

1.师生角色定位,营造生成氛围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是课堂的主导,又是课堂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常常采用“大锅饭”和“满堂灌”的方式.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难以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难以被调动.在生成性数学课堂的构建中,教师需要强调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走出传统数学学习的误区,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才能真正融入生成性课堂.例如,在进行《函数零点问题》的复习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一题多解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生成性数学课堂。

2.创设活性情境,控制生成要素

生成性数学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数学教学情境的使用,而且必须是活性数学情境,可以通过预设情境来达到预期目的.生成性数学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走出课堂导学案的束缚,利用数学课堂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控制”来实现课堂生成要素的控制.但是,走出导学案不等于没有导学案,离开导学案的按部就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进度和课堂安排,保持原定的教学安排.同时,教师必须为学生们留出一定的活性时间,以供教师进行生成性课堂调整和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查漏补缺.我们不妨以“圆与方程”的情境创设为例,把握其中的生成要素.

3.鼓励学生质疑,强化生成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样重要,对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作用显著.同时,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成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质疑能力的过程.要想实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尝试与学生们交朋友、谈感情.只有突破了传统数学教学的限制,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改善,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才会得以实现.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氛围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古语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对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故意出错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尝试偶尔故意写错或说错,引导学生发现教师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函数单调性的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出三次函数以及斜直线的图形,向学生们讲述:凡是奇函数都是单调函数.在图形的诱导下,这样的论断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质疑.此时,教师不妨将此题作为判断题布置给学生们,要求学生们进行判断.很快就有学生提出质疑,对于正弦函数y=sinx,其是奇函数,但是在其定义域内,它的图象并不具备单调性.此后,教师可以反复实施几次,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学生们在进行质疑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数学知识的讨论与求证,在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模式下,数学生成性课堂的构建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实现.

三、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更是师生之间的相处、经历与创造的过程.学生是数学生成性课堂的唯一主体,教师必须秉承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做整体规划和宏观控制.只有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实现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作者:王跃梅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工作或者学习,兴趣都是影响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或者工作者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解决问题,给与兴趣爱好者内在的动力。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培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例如,在空间几何教学章节,教师可以拿出很多实例,如一个多面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怎么拼接而成的呢?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很多问题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探索,搞明白这些问题,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知识。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要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足功夫,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高中数学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多,学生的压力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真正的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转换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机会讲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讨论。很多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敢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怕耽误高中宝贵的教学时间,但是事实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显示出高的教学效率,但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时间长了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因此,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能怕耽误一时的时间,只有探索出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特别对一些典型题目的讲解,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自学意识,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虽然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新的教学观念已经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学生自学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学,让他们认识到自学的好处,让学生自己愿意学,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一旦自己有了学习的意识,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例如,在进行高中数列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提前自学新课知识,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这样学生也容易掌握新课程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摸索中发现,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效果很好。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他们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语文、思想品德及英语课程中,合作学习教学法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是一种被证明的高效学习方法,采用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隋绍斌 单位:福建福州市铜盘中学

第六篇:高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分析

一、什么是有效性教学

如今的中学数学教学,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直出现,尤其表现在教学效率的低下.老师很辛苦地教学,学生也很辛苦地学习,但最终却没有一个满意的学习成果.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学者在实践中积极努力地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以期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关注老师的教学方法.经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继而应用于实践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善于动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尽可能调动起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终说来,“有效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用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积极构建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1.构造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题型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和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高中数学中的不少例题都有很多种解法,教师不可只求答案而忽略了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高中新课标对此就作了说明,要求高中数学课程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主要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探究活动也要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多见一些围绕这些知识点的例题,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继而逐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例如:直线方程这一知识点的题目,直线方程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过点(2,3),一是要求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对于这样的题目,假如学生一开始就以正常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时,截距是0的情况就会被忽视了.那么求得的结果就会只有一个,但事实上还有一个正确答案可能会被忽视.一个答案是大家容易想到的x+y=5,还有容易被忽视的情况:3x-2y=0.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有意识进行引导,引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就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注重情境化教学,培养探究问题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大多都是强调题海式训练,让学生为解题而做题,强调解题的数量,强调解题模式和规律的记忆,但却忽视了解题的质量和效果,忽视了在解题过程中的乐趣.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只会与预期的学习目标相偏离.究其根本,还是归于我们没能综合地考虑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特点,只是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这样必然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知欲;二是要把问题的切入点找准,这样学生才能快速有效地联系起自己的所学知识,将积极性全面、积极地调动起来,紧跟老师的解题思路认真思考,一步一步解除关卡,体会解题的乐趣.例如:已知,tanA=1/7,tanB=1/3,且A、B为锐角.求A+2B的值.一道题目给出后,教师先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分析题目,分析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什么,不要着急忙于套题型套公式.经过思考后,我们发现这是综合考查了公式tan(A+B)和y=tanx单调性两方面的知识点.所以,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考虑到题目的已知条件,先选择正切函数将A+2B的正切值求出来,接着再依据题中条件确定A+2B的范围,接着判断出函数值的正负,最后便能求得A+2B的值.让学生根据所需要的条件,逆推式探索,自行进行解答,老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最终得出答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考查的知识点,引出公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思维的拓展,老师根据情况有效地点拨,最后总结思路.课后,再进行相关例题的巩固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把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掌握住,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科技改变命运,科技提高效率.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目标与任务.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提高课堂效率非常有效.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观察力.多媒体可以展示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实现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形象化和具体化.这种技术的运用,对教者来说,不仅节约了黑板书写的时间,而且突破了板书空间的局限化和定式化,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增加信息获取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从前的死记模式,让记忆时间更久,更形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许多空间性的思维能够直接反映在屏幕上,动画的设置,会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例如在讲解到点、线、面的知识点和关系时,教师先将立体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教师从旁指导其观察图形,线与面是如何平移,是如何变动的,以及各要素间有着怎样的关联.通过图形找出相关的解题条件,推理论证.如此一来既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了形象的记忆,拓展大脑的想象空间.

三、结束语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2

一、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十分重要,“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就能说明这一点。教学实践也证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一改课堂教学中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氛围,使整个课堂充满欢乐、笑声,使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一种饱满的状态,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教师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又能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就用了含有比喻的谜语:“姐妹三人赛跑,个子有矮有高,小个要走一格,中个要走一圈,中个要走一格,大个要走五圈。”当学生猜对后,再拿出钟面模型,指给学生谁是大个?谁是中个?谁是小个?我们用这样形象生动的谜语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愉悦感,使其大脑保持连续和持久的亢奋,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的紧张和疲劳,变“苦学”为“乐学”。这比起直接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讲钟表知识更加有趣,也更具感染力。又如,我在教学“真、假分数”时,就引导学生多多地留意“真、假”二字。告诉学生在如今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买东西时,一定要注意辨别东西的真、假,才不会上当。而我们在学习分数时,也要掌握识别“真、假”的技巧,才避免受骗。在进行“假分数的化简”时,可以这样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打假”,要“扒去”假分数的外衣,让其现出原形。我们知道,“打假”是当今社会的一热门儿话题,我们在教学时,将它巧妙地“移植”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就能大大增强教学的风趣与幽默,调节课堂气氛。再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利用小黑板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0.75÷0.12,商是6,余数应该是()。A.3B.0.03学生立刻拿出纸和笔开始列竖式计算,只是片刻,有的学生就举起了小手。我逐一问去,所有举手的学生的答案均是A。于是我就说:“你们中计啦!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话语刚落,学生就又开始检查自己的算式,但都没有发现错误,脸上一片茫然。我说:“你们只要验算一下:用被除数-商×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余数。”学生验算后,便恍然大悟。这时我告诉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要被“敌人”的表象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此幽默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了理解与记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这句话说明当师生情绪对立或者关系不融洽时,学生就会本能地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这样便导致本可以避免的负面效应又出现了。而幽默和风趣,可以称得上是让师生关系和谐的上佳润滑剂,它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让师生心的距离得到最有效的、最大限度的缩短,从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幽默的作用如此之大,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幽默时必须注意遵守下面两个原则:一是协调原则,即将声语、态语、目语密切配合,不矫揉造作,让学生感到自然和谐;二是适度原则,即在课堂上不可一味幽默,应亦庄亦谐,适可而止。

二、挖掘学生中的趣味因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精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双边互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蕴藏着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留心发现、细心寻找,学生自身的趣味因子就一定能被发掘出来。比如,某特级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节知识时,采用的就是让学生编口诀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亲历口诀是由加法而来。探规律——得数的十位数总比几9得几少1;得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和都是9;得数都是一对一对的,如18和81、27和72、36和63、54和45;几个9就是比几十少几,如六九就是比60少6,三九就是比30少3……记口诀——可以边读边记,可以对口令记,可以看得数记,可以从大到小记,可以从小到大记……而最形象的就是将手指当作教学资源,运用学生的双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到虽然9的口诀多了、数字大了,但是记忆起来却没有半点困难。这比让学生利用原本较为抽象的方法记忆效果更好。又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这一单元在小学阶段颇为有“名”,因为这个单元中概念多、较抽象、易混淆。所以,在教学时应当力求“旧课”上出“新意”。(1)纲举目张。将零乱的知识有序地“串”起来。本单元的概念很多,但“纲”就是“整除”。在教学时,要抓住“整除”这个概念,以它为知识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这些零乱的知识点(概念)间的联系,并将它们由点及片、由片及面地“串”起来,画出知识网络图。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建构,让学生在学会梳理方法的同时,培养自己分析、判断的能力,培养小组协作交流、合作学习的品质。(2)旧题新装。将整除、质数、合数、约数、倍数,及能被3、5、2整除的特征,再加上偶数、奇数等相关知识重新包装,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可将生活中的门牌号、电话号码、出生年、月、日等,编成有趣的密码,让学生猜,并选出保密程度最强的一级全班交流。在下课时,也可以做这样的游戏:能被2和5整除的离开教室、能被3和9整除的离开教室。具体做法:在一上课,班长喊了起立、师生互相问好后,教师先不让全体学生同时坐下,而是宣布:“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坐下!学号是合数的同学坐下!”最后只剩下一人还在站着,我便问他:“你怎么不坐?”他尴尬地笑了笑回答:“我没办法坐啊!”我问原因,他说:“因为我是1,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我不能坐!”我又问:“那你是什么数呢?”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叫整数、自然数,也叫奇数。”这样就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内在动机被充分激发,发散思维被充分调动,既让学生体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既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又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精彩。

三、总结

总之,只要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得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的精彩,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文华 单位: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北马冢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问题的提出策略

1.发问

发问是课堂提问实施的首要环节。发问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1)发问语言要精炼、明确。数学语言本身即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因而教师在发问时既要顾及数学的这种特点,同时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如果问题表述不够明确、过于空泛,学生就会抓不住要点,回答就会失去针对性。教师在发问时,无论是在内容、要求上,还是范围、措辞上都应力求准确。对于较长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一般的问题,不易重复,以免学生养成不注意听的习惯。(2)发问时机要灵活。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动态的过程。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在备课时没预想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发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提出相应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

2.待答

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待答,应该包括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问题提出后要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这个停顿既不可太仓促,也不可太拖拉。过于仓促,学生来不及思考,做出回答低效甚至无效;过于拖拉,学生注意力分散,且浪费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在表述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存在问题,或者发现自己的回答不够完整等等。因此,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也要给予合适的等候时间,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回答作出说明、补充或更改。

3.叫答

教师的叫答一般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区别对待。(1)面向全体。即叫答的对象要分散,避免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我。偏爱式的叫答,忽略了中等生,冷落了差等生,长期下去,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甚至厌学的情绪。(2)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水平、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叫答时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对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使他们能够答出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理答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答案或做答后的处理。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提出正确答案的回答者,应及时给予鼓励、赞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对于回答有误的学生,也要避免责备、讽刺,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或者增加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加以铺垫。只有在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能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才能敢于想、敢于表达。

二、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1.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

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问题的提出者往往还是局限在教师身上,课堂提问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始终处于“被提问”的被动地位。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问题的,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不同方式设计、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切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其次要开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预留课堂“空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提供学生质疑、争辩的机会。

3.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等于就会提出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才是会提问的关键。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在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思考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以提高课堂效率。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提问。而这一切究其根本还是要求教师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提问观,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作者:罗立新 单位:浙江临海市桃渚镇方山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战场,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均衡性、全面性和选择性,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单一注入的模式,注重师生间情感和认识的交流方式,努力营造生动、灵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在教与学中和谐发展。促进师生间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来讲最行之有效的便是有效的课堂提问。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就像一枚纽扣,纽住了教师,扣住了学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通。例如,在小学数学倍数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假设问题:我们班级有男同学30人,女同学15人,请问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人数的几倍呢?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切成了20份,分给了爸爸5份,请你剩下的份数是爸爸的几倍呢?通过这种合理、有趣的问题提问,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主动性,消除学生紧张情绪的同时使回答出问题的同学产生强大的自信。

二、创设贴切生活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同时也必须应用于现实生活。”这是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诺尔对于数学的整体概括。新课标强调学科内容、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的整体联系,强调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基础性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结合丰富的生活资源,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贴切生活的实际活动,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生活,用数学的结构来理解生活,更学会在生活中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小学数学人民币兑换的内容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钱,钱可以让我们买到喜欢的玩具,买到好吃的东西。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钱币么?如果我们要去外国游玩的话,带我们的人民币就可以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积极回答。通过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导入,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探索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合理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是社会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结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媒体的有效结合,实现教学知识与媒体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和可控性。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最大程度上完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影像等技术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组合教学和电教化教学模式。例如,在小学数学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图形的图片、图形之间转换的动画等等,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了解图形的基本知识和结构,体验数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四、重视课堂教学信息评价和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传授出的知识信息通过条件反射回来,并对反射回来的知识信息再次整理、调节,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进一步调整数学教与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能够明确掌握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探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漏洞和原因,发现自身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富有成效。总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生活实际为教学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条件,以信息评价反馈为教学指导,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作者:苏军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良邑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活动经验探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小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应用技能,初步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去分析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素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加之,天生活泼好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小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极不相符。为了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应当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简单地说,就是在有效课堂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取得较高教学影响力的课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上的40分钟时间,极大了提高了教学效率。最为主要的是,基于活动经验组织构建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满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需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适应,促进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活动经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1.设置故事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小学生动手实践

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够直接或亲身的体验知识的形成和获取过程,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景,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去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很多小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周长的认识是“一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一固有认识,基于此创设问题情境。如,提出“围着运动场跑一圈”中“一圈”是什么意思?让小学生在课件上运动场图上画出“一圈”的意思,然后将“一圈”替换成“一周”,使小学生对“周长”形成逐步地认识。紧接着,组织小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测量各种形状的周长,让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关于周长的知识。

2.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便于发展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能力。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回归生活,积极引用生活中的数学素质,为此应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小学生利用与已知的数学知识去自主探索新知,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即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有助于教师凭借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及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综合发展。近些年,在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学生接触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小学数学应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让小学生在故事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下开展学习活动,便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满足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作者:杜荣兴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涂坊中心学校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浅析

一、设计新颖是一种智慧

1.题型新颖

传统的课堂练习都是写、讲、练,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小学生好动、好奇、爱参与,如果把课堂练习的题型设计成动态模式,就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激起学生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完“元、角、分”后,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好多物品,贴上价签,把教室变成了超市,一部分学生成了售货员,一部分是顾客,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习币,可以进行自由购物。大家一听都兴奋了,纷纷行动。李红买了一块巧克力5元,付了一个一元和两个两元。王军买了一个3元5角的玩具小熊,给了个10元,售货员徐明不知道找多少钱,我提示他们把元化成角,徐明一下子明白了。还有的发现钱少,不够买;有的没零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这一一得到了化解。学生全部参与,每个孩子都得到提高,教室里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巩固了知识,达到了教学要求。

2.题材新颖

数学是是一门理性强的科学,虽然它不能像语文那样浪漫满屋,但是只要老师善于设计,课堂练习也可以推陈出新,千变万化的。比如在学习数的读法时,我就让学生填成语:()牛()毛、()龙戏珠、()湖()海等。还可以填古诗:()去()()里,烟村()()家。亭台()()座,()()()枝花。又如在学百分数时,“百发百中、百里挑一、五十步笑百步”,用百分数表示。课堂练习打破常规,别出心裁,让学生领略了别样风采,学生们耳目一新,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灵活多变是一种智慧

1.空间灵活

比如,在学图形的认识时,学生们先从身边找图形,书包里、教室里,大家共同寻找,互相讨论,纷纷议论,书本、橡皮、尺子、窗户、门、黑板都成了学生的认识的目标。然后,我又布置“到家里和妈妈一起找图形”的练习作业,家里的电视、冰箱、床、桌子、电脑等有成了学生学习的对象。通过校内外的练习,学生们对图形有了新的认识。当学生把测量所得的数字汇总在一起,老师用红笔在上面打上大大的对号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学生心中激荡,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思维灵活

学生的程度、性格不同,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练习题要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存同求异,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解题思路来解答。比如在讲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不同的角(三根就会有无数种摆法),查出有多少个角?分别有多少个锐角、钝角、直角?有多少种摆法?这道题灵活多样,每个学生答案都不一样,又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每发现一种新方法学生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不断惊呼。实践出真知,学生们不断进行思考、完善、创新,新的思路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是其乐无穷的。

3.层次灵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和深浅不同,另外学生们基础程度不齐,课堂练习就不能千篇一律,作业设计时也要体现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这样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每次作业设计都分高、中、低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学生做不同的题,只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就算优秀。在钟表认识中,我设计了下面一题:早上我们6时起床,下午6点放学,三种作业如下:A: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两个6时。B:两个6时有什么区别。C:从上午6时到下午6时共经过了几个小时。成绩优秀的做A.B.C三题,中等的做A.B两题,差一点的做A题。难易程度不同的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获得知识,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三、贴近生活是一种智慧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体会一下便能知道,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新改版的课本生活味浓,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真正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就带领孩子们在公路边统计十分钟内有多少辆货车,多少辆大巴车、多少辆小轿车通过,十分钟通过的什么车最多,什么车最少,水到渠成时,我又提了两个加深的问题,在下个十分钟,哪种车可能通过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使课堂练习不再是面对书本作业,而是在动态中进行,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3

一节有效的数学教学,结果是教师通过课堂的教与学达到或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部分组成,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条,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联系交流的场所。只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虽然教学环境、每个教师教学风格和每个学生的基础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课堂教学任务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根据教育家克鲁斯所做的观察研究,与课堂有效教学相关的主要有三大因素,即使教师必须做到的:①充满激情,富有耐心;而不是平淡无情,急躁心烦。②科学严谨,求实认真;而不是毫无准备,漫不经心。③循循善诱,想象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敷衍了事。克鲁斯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往往是师生都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工作去,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收获。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①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挖掘自身情商,能与90后00后学生坦然交流。③夯实自己所教专业知识。④掌握一套有助于学生学生的规律和技巧。新加坡教育家Gotbinathan先生指出: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收获,不然就谈不上课堂教育的成功。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重要条件

行为学家认为:如果学生通过不断刺激和条件反应从事学习的,就要有所刺激才会表现。教育心理专家通过实验:学习过程是一个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根据上面理论观点以及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经历,觉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几个因素影响:

(一)和谐课堂,寓德于教

课堂是师生一起交流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在这里除了有信息转化过程,也有师生之间浓浓的感情交流的过程。据调查,98%的中学生都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课堂才喜欢这门课程。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玩心较重,上课、听课及课后作业都不能自觉完成;需要老师、家长不断提醒督促;学习上缺乏持续性和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这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注意情感教育,积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现代的学生民主意识强烈,对学生说风凉话甚至体罚学生将是非常失败的课堂。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充满热情,关心帮助每个学生,到处洋溢着正能量是老师需要的素质。教师每一个友好的动作、充满信任的笑容、每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都可以变为轻松和谐的一节课堂。现代课堂提倡教师三位一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教材中也经常有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和优秀人物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如在初中第一节课讲述负数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首先用负数的国家。战国时期李悝在《法经》中已出现使用负数的实例:“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公元3实际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负数定义。而西方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在他的《代数学》才给出定义。讲到勾股定理时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定理名称的来源,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了好几百年。学生听完这些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必然有所触动,可能还会唤醒,激励部分学生,这样将大大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理解教材,提升教研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反复比较,再三斟酌编写出来,它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基本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一线教师只有结合长期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挖掘处理,按照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既要知道教材的表层意思更要理解教材的深层次内涵;教学不是简单的复制教材,而是丰富教材,完善教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充足了解,按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利用处理教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老师们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与当前热门话题相结合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学生也将不知不觉无意识的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去,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信息技术,合理利用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形理解能力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也为我们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图形中折叠与展开时,有些初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很快就理解。再比如:学到轴对称、图形翻折、中心对称图形、位似等这些章节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可以直观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五)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评价方案也随着。数学课堂应当对学生的上课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情况,举手发表观点情况等进行评价。比如数学教学实践制定评价表;此表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自我测评,数学方法等,力争将学生的笔试和动手,动口能力结合起来;将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不断调整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想参与,敢合作探究,不怕出错,有效的完成学习内容,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三、结语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4

一、健全数学课堂评价体系流程

(一)选择数学课堂评价方法

20世纪40年代在教育界兴起的表现性评价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表现性评价任务本身应该是具体的、实际的,而非抽象的、理想的。它强调学生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评价中,应该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二)采集与分析数学课堂评价信息

可靠的评价信息是评价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评价目的,抓住时机,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学生数学课堂评价的信息源包括学生作业、试卷等终结性信息源;包括上课听讲、理解、应用、分析等形成性信息源;也包括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精神状态等输入性信息源;还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动机等背景性信息源。

(三)反馈与利用课堂评价结果

从系统论角度讲,反馈是证实行动是否正确的证据,是反馈给表现者有关自身表现的事实,这些事实没有掺杂成人对表现所作出的任何价值评估。同时,教师对数学课堂的评价反馈要以激励为主,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提高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师要增加语言运用的丰富性

数学语言有着其特有的简洁性、严密性、严谨性,因而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会显得有些“拘谨”,无法调动语言的生动性、灵活性。因此,数学教师应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可以在教授每节课时,用录音笔记录自己课堂评价语言的生动性和评价语言的内容。以此为参考范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评价素养。有些语言学的研究者提出教师强化语言素养必须做到“八戒”:戒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戒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文理不通的胡话;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故作高深的玄话;戒滥用辞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巧话;戒不懂装懂、模棱两可的混话;戒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梦话;戒挖苦讽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戒陈词滥调、生搬硬套、八股味浓的套话。

(二)讲究数学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每次在课堂上的回答都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比较敏感的学生,如果做错题,立刻对其进行评价,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怎么巧妙对其评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就体现出教师的语言的机智性。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有道题是:这个课桌有多高?有学生回答:“这个课桌50高。”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而是笑着问道:“你今年几岁啦?”“我今年7岁了。”“那也就是说你今年7大。”“那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约130厘米。”“是不是老师也可以说你130高。”“不是这样说的,应该是……”通过教师机智巧妙的引导评价,学生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知道怎么使用单位名称了。

三、加强数学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教师评价———激励学生、促进发展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很大,学习动机和兴趣会成倍增长。在评价时,对思维方法有独特之处的学生大力表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肯定,并指引他们努力的方向;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要委婉地进行批评,但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大部分学生会发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也有细心、爱动脑筋的学生发现:隔一个单位的进率是100,隔两个单位的进率是1000。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只有受到教师表扬的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

(二)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提高认识

在数学课堂评价中,教师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或见解进行自我评价。数学题的解答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解答方法。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答案的预设与学生的思考有些出入,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数学题的思考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对本题印象深刻,还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自我反省,自我监控。

(三)学生相互评价———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学生互评有: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相互评价是一种学习交流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好的方法虚心接受,加以吸收,另外,也要将他人与自己的学习做对照,以便于取长补短。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律时:师:求85×5×2的简便计算。生1::先用85×2=170再用170×5=850。师:有没有小老师想来评一评这个同学的回答?生2:我觉得他计算的步骤和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先算5×2=10再算10×85=850,因为10×85我们口算就知道了,170×5还要在心里想一想。生1:噢,对的,我们在计算简便运算时,要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有效的数学课堂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学生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邹青 单位: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深入研究教学目标,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目标。新课程所关注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也包括数学学习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对这些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分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扫清障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一定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学实施的方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要以教学目标作为根本的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根本基点。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先不要着急讲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力求首先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教师可以在黑板较为显眼的地方板书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事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虽然是一个细节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本课教学目标的展示,对本课教学目标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这对于后续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是非常有益的,这样的教学让教学活动实施更有目的性,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目的性,学生在教学中会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这对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

二、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如果教学缺乏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数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会逐渐地丧失,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手段。应该承认,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注意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是,这些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情境创设而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缺乏应有的实效,相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小学生对数学的情境教学也产生了厌倦,即便是以后创设出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这些游戏的活动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感受数学学习快乐的同时,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个体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中缺乏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必要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的效率较低,难以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合作学习的实施则强调集体学习的力量,以合作交流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共同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整体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合作学习实施的数学学习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因此,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因此,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教学的效率,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作者:陈述林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白茨滩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微型实验探析

1.小学教学微型实验的作用

教学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其中包括设计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使教学有创造性地发展,解决教师不知道该怎么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还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由于教师的作用非常大,因此良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所以不能单一地进行教学设计。课题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在实践中应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运用知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纠错和指导。我们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就不能改变现在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成绩。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理论?首先,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但是学习的结果不能得到应用,学习者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对教材进行设计,不能单纯地依照教材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制定出符合学生差异的教学设计。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信心。信息加工理论是伟大的理论家加涅在1974年提出来的,该理论系统地展示了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首先学生获得视觉上的刺激,部分信息将会被提取出来,在人脑中处理,然后进入记忆环节。新旧知识是在不断互相刺激的,这样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就需要设计,也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小学数学微型实验分析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实时监控,然后做出相应的改变,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能不断地灌输新知识,这样效率不会高。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要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教学设计要围绕着学生来设计,不能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步,调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要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听课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研究,研究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基础。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巩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一味地讲知识,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即课堂上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听得懂。通过微型实验研究教学设计,选取的对象多为几个平行班,不用选太多微型实验。通过综合调查,可发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调查问卷的内容要设计全面,能够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问题,要涉及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要多维度、多方面分析,进行平行和垂直分析,经过全面的实验对比制定出方案。

4.结语

利用教学设计理论的小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微型实验可以找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促进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设计质量。课堂教学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作者:刘利利 单位: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第四篇: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分析

一、以数学例题为抓手,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1.知行结合———数学例题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首先依赖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空间及其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从课堂教学向学生生活中延续。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坚持书本知识和实际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身边的书本、铅笔、橡皮,教室里的电灯、桌椅利用起来,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变从数数到数的分成及其相应的加减法应用题的任务学习为主动学习。

2.动静结合———数学例题形象化。

教材的知识信息都是静态的,教师要善于在静态中设置动态的教学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对例题作相应的变更会实现问题自主解决的便捷与顺畅。例如,把连加2+3+4例题生动起来,化静为动,在一步加的基础上,让三批学生代替固定不动的例题图,通过想象空间的扩展,让学生成为游戏的角色:第一批学生和第二批学生第一次相互结合,体现计算的关键一步,第三批学生和前两批学生的总和相互结合,连成一种动态的计算过程:2+3+4=9促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更为高度更为扩展的数学认知结构。

3.数形结合———数学例题整合化。

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打破教材编排的顺序,重新设计科学合理的程序。例题的安排基于此类情况:整课时的教学内容分几个例题、几个层次进行,而这几个例题、几个层次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这几个层次(即几个例题),有效地组织、渗透、整合成综合性例题,把知识点贯穿始终,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组织最佳化。

二、以主动学习为前提,优化学生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地探索事物,并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依赖自我,自主地接受知识,即把教的最优化落实到学的最优化。

1.鼓励尝试。

教师的首要任务必须是让学生带着必胜的信念成为新知识的有力参与者,从而激励学生自我挑战。而当把认识客体的新知呈现于学生面前,就必须给学生以独立探究的时间,而学生则能充分运用其直觉思维领悟有价值的因素。例如,在低年级大量的口算、笔算题中,学生探究知识的尝试过程,体现学生对知识独立迁移的能力。而对于从低浅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及有一个问题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为学生的独立判断、推理打好基础。

2.鼓励质疑。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基础上,出现和新知识衔接行不通的路径,就必须要提倡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学习提问开始,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善于质疑。在不断的大胆质疑过程中,要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需要突破的重要方向,从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教学“65-20”的口算过程中,学生在明确第一步先算60-20=40的基础上,依赖于旧知网络结构系统所赋予的习惯联想,把第二步运算为40-5=35,而正确的第二步计算过程则应当列式为40+5=45,这就引起了学生的不解和困惑,从而提出质疑,而质疑引起的探究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能力更趋成熟。

3.鼓励争论。

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明智、明理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附庸于他人的意见。争论是学生在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层次的理解新知的思维过程中产生分歧点而引发的,学生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如在教学接近整时的时刻6:55、7:05时,教师的主观分析和解释不能代替学生所处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学生的争论,应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逻辑习惯,面对具体的数学情境,他们能清晰地争辩出满7时的特征和不满7时的特征,从而提高明察问题的能力。

4.鼓励探索。

在新知初露端倪时,不因循守旧,尽可能地让学生突破已有的或固定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方法来进行一题多解的探索。心理学家米德说得好:一个20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那么他也就完成了跟毕达哥达斯一样的创造性劳动,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早已为人所知。例如,在教学1角=()分这个环节上,有学生便提出了这样的意见:为什么书本上要求一分一分地数出10分来兑换1角呢?为什么不能用2分的、5分的,甚至1分、2分、5分的混合成10分来兑换呢?不拘泥的思路开拓令人耳目一新———创新精神蕴藏其中,而创新力量无处不在。

三、总结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教材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例题,主动探究数学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合作有效解决课下的问题,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卓仕娘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城关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能真正地学习到所学的数学知识,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低下的表现

1.按照教案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忽视教学主体———学生,缺乏灵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会发现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很充分,比如课件、图片、折纸和一些测量工具等等。但这并不代表教学的结果是有效的,你会发现教师依然按照既定的教案内容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上课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虽然教师在“如何教”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重点环节,尤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活动,同时也没有高度关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被动,没有产生一定的兴趣,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没有很好地接受、理解和运用。

2.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本质错误理解,教学活动形式化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单一的模仿和记忆,更加需要的是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但由于很多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上的欠缺,从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使教学活动被动无趣地进行,可想而知它的结果也是低效的。

3.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单一,缺乏系统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学生考虑问题的过程,表面上看课堂很有层次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课堂上经常出现“是吗”,“这样对吗”等等这些词语,甚至有的教师更加的繁琐,出现“你为什么要选择A,为什么不选择B,而为什么又选择C”等等的发问。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这种提问,我觉得提问过于单一化,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价值不高,学生也会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的挤出来,不仅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长期这样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建议与策略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材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它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与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的。由于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们提供的只是一些宽泛的知识面,这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与分析,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发现很多教师无论有多么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堂上的教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甚至有的时候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类型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不同而造成的,这就给教师在预设中留出了很大空间。

3.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而实施课堂教学又需要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通过教学内容来向学生传递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忽视了情境教学,那么就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相符,这样的教学的结果可想而知。而如果只重视情境却脱离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本质。所以有效的教学要让情景教学与教材内容合理地结合。而让学生首先对情境中的事物感兴趣,来作为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融洽、有序的进行。

作者:白婷 单位:安徽省铜陵县实验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现阶段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只注重课堂上老师的讲课效果和授课方式,往往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只有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颖的想法。要想使学生学会“创新”,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逐渐产生影响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经常动脑,学会自己独立地考虑问题,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创新”,将“创新”精神真正落实。

二、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

教会学生摆脱考虑问题的旧思路,学会动脑考虑问题,并且能够运用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创新”,它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综合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要想落实“创新”精神,就要努力构建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适合的学习环境当中学习,学生才能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心情,老师努力将轻松舒畅的感觉渲染整个课堂。除了枯燥的课本知识之外,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思考,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发现困扰自己的问题,并且想办法将其解决。比如,在讲小数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说出一个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我用1代表一个苹果,那么半个苹果我该怎样用数字表示出来呢?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积极动脑,用新的思路分析、处理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且寻找解决办法,是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习中的有效策略。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理解和吸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要创建高效课堂,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摆脱旧的思想,学会从新的方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小学的数学当中应用最为广泛,数学需要学生开放大脑,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且用简单的方法化解难点,独特的处理办法赋予小学课堂新的活力,使学生越来越相信创新的力量。传统的教育模式主体是教师,而新课改的教育改革对象却是学生,所以,讲求人性化的今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推动新课改的顺利完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知道,每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简便易懂,有的复杂繁琐,所以说,每个问题都有创新的空间,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次认识相关的问题,因受自身理解能力的影响,做题的方法就会比较单一,比如说:某工程队,上个月计划打通隧道20公里,实际比计划多打通了4公里,实际打通隧道的长度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标准解法是:实际打通隧道多少公里?20+4=24(公里)实际打通隧道的长度是计划的百分之几?24÷20=1.2=120%综合算式:(20+4)÷20=24÷20=120%.而有些学生给出的解法却是:实际比计划多打通了百分之几?4÷20=0.2=20%实际打通隧道的长度是计划的百分之几?1+20%=120%综合算式:1+4÷20=1+0.2=1.2=120%.显然一个题目就会有两种做法,只有学生将创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就会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四、利用有限的教学设备,立体呈现数学问题

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无法集中自己的精力,那么不管所讲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都是学不会的。只有让学生的精力时刻保持集中,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气氛,同时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问题。然而课堂上的设备非常有限,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设备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各个学校都会有配置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而且多媒体设备操作简单,快捷,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案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演示,相信PPT的放映方式一定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PPT中还可以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短片或者图片,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PPT演示更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记忆深刻,比如,在“几何图形”的内容中,老师在上面努力地讲,学生在下面想象,要想掌握有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就必须要有空间想象力,但是如果是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对学生进行演示,具体的图解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空间想象力,“几何图形”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设备,最简捷地解决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同时也将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五、结语

小学的学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政策变化,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而小学的教学模式也必然要随之而改变,所以现阶段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只有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度,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设备,顺应改革的浪潮,研究出合适的培养策略。

作者:杨立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盛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探析

一、游戏式结尾,让学生激情四射

活泼、好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游戏很感兴趣,然而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却显得有些枯燥、单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结尾的时候,可以顺应学生爱玩的心理,将游戏带入课堂中,将数学知识和学生喜欢的游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悦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质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结尾:“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今天课上学习的内容判断一下自己的学号是质数吗?那么学号是质数的学生先走出教室.”这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走出教室,但还剩下好多学生,教师又让学号为1的学生出来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先出去,那么剩下的学生的学号是合数的可以出去了.”这时候班里的学生就全部走出教室了.教师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作为课堂的结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动脑筋,在课下还会想着这个游戏,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热情,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悬念式结尾,让学生主动学习

悬念式结尾,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的时候,设置疑问让学生欲罢不能,对课堂所学内容久久回味.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去探索事物,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孩子这一特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结尾处设置悬念,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再局限于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对数学充满渴望,在课下去自己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在结尾处设置了这样的悬疑:这有一种长方体的铅笔盒,长25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现在厂家决定将5个这样的铅笔盒包装在一起,大家想一想怎样包装才是最合算的?同学们根据今天课上我们所学的内容,课下自由结组一起来帮厂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的方案最合理.教师通过在课堂结尾时布下悬疑,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数学奥秘,同时这一悬疑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鼓励式结尾,让学生满怀自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而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应显得更加自信.只有拥有自信,才有前进的勇气,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在对试卷分析课或者讲评作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这种课堂教学结尾的时候,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在自己做错题目时,要勇往直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一定能打败它.教师在结尾处要注意饱含一颗真挚的心,运用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言语对学生加以教育和鼓励,让学生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同样对于那些成功的要注意提醒他们戒骄戒躁,这只是成功的一小步,要不断努力,勇往直前.对于这种习题讲解课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应更加注意对那些待进生的关心,要鼓励他们,用积极的语言去开导他们,不要让他们对数学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兴趣,影响以后在数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在课堂教学结尾处适当地加以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延伸式结尾,让学生突破自己

近年来教师在课堂结尾处经常采用延伸式的结尾,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突破自己.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后,不要立即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给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内容从课内延展到课外,让自己了解得更多,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本节课堂任务后,并没有真正地结束教学,而是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采用了这样的结束方式:“同学们都应该清楚我们每四年里都会有1个闰年3个平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是怎样被制定出来的呢?同学们课下查查相关的资料,自己寻找一下其中的奥秘.”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将学生引到了第二课堂,又使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将所学习的内容与课堂所讲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有一个完美的导入,还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画龙画凤,贵在点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强化难点,不断地创新更加符合自己课堂内容的结尾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精彩的结尾,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下也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作者:骆晓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官塘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一、创设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节课的开端,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形象化、化繁为简,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感情基础。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的特点创设富有启发性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例如,在教三年级《年、月、日》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日历功能让学生查阅任意年份的日历,获取初步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情况,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让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质疑,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阶段。

二、自主合作探究,协作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在情景创设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信息技术媒体提供的帮助信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展小组研讨,相互启发,总结规律,初步解决问题。如,教学“一亿有多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借助计算器计算或推算:1亿秒的时间是多少年、一亿纸摞在一起有多高、1亿粒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查找资料,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开展小组研讨,汇报学习体会。

三、丰富资源信息,揭示问题规律

本环节是指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初步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媒体资源信息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再加工,逐步完善,深化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友好的人机交互和智能模仿能力,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规律。因而教师要做到:

1.多媒体辅助,化静态为动态

这在几何概念和几何公式推导教学中特别有用。多媒体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把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而且可以把许多抽象生涩的概念、知识结论等问题多维地展示成生动的现实过程,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除了让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拼摆、操作演示外,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2.放松学生思维,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两种思维方式容易产生矛盾,造成学生认知模糊,思维混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对“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距离”这条数量关系感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用课件演示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分钟后相遇的线段路线图。然后展示两辆汽车的速度,用一条小线段表示它们的速度和。接着演示5个这样的小线段刚好可以合并成两地的距离。借助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信息,将用语言难以解释的数量关系,清楚、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形下解决了思维障碍,品尝成功的喜悦。3.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利用信息技术揭示问题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尤为重要。例如,“圆柱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把圆柱体拆成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圆柱体的表面积就等于两倍的圆的面积加长方形的面积。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分割、平铺展现出来,化曲为直,化立体为平面,降低了学生推理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表述的飞跃。

四、指导变式练习,实现教学目标

本环节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为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更是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力手段。比如,在教学完“两端两栽”的植树问题后,在原来计算“一边”的棵数的基础上,利用动画把“一边”改成“两边”,把“一边”的示意图增加成“两边”的示意图,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求“两边”的棵数,只要把原来的结果乘2就行了。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重新审题,理解数量关系,重复计算结果,既节省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扩大了课堂容量。

五、总结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小学数学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果,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要把传统教学形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人才。

作者:冯德伟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实验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研究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营造属于近年来较为常用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情境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发挥思维启发的作用,而不恰当的教学情境则容易将小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恰当的教学情境的营造优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小学生课堂角色扮演的改变上。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唯一的主导,小学生只能停留在听讲者的层面,小学生的学习感受被无形中忽视,也就是限制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效率,本质上与教学目标相悖;而情境式教学则视小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进度展开,学生对于课堂授课的反应是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唯一标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学习主动性,这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成为现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选择:故而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恰当,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难解,要让小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总括性的掌握,再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调整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思维。例如,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加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较受小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捉羊的画面图片,让小学生在数羊的基础上进行加法运算,计算出灰太狼总共捉住了几只羊,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热情高涨,自然就能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

二、利用小组合作鼓励小学生整体参与,培养团体意识

现阶段的学生个人意识较为强烈,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一件事的机会较少,概括来说就是团体意识不强。这种团体意识不强的现象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学生更愿意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缺少合作的经验和意识,即使小学生普遍好动、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但实际参与起来却无法真正融洽相处,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低年龄阶段帮助小学生形成一种与人合作的意识,使这种意识能够深刻影响日后的学习。作为教师要完成这一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从同桌间的合作开始并逐渐扩大合作范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有一个缓冲的时间,逐渐适应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拼一拼,搭一搭”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同桌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课堂任务,而在“认识钟表教学中,鉴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钟表的认识程度不同,这时就可以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至扩大化的小组合作,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彼此交流,使思维得到补充和丰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最重要的自然是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由此其主动性也得到了激发。

三、增加小学生动手学习的机会,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动手实践得出定理、原理、公式则更为重要,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得出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感受更全面,帮助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动手实践的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接收固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更为有利。教师要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数字的运算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数学中还有更多充满奥秘的、充满乐趣的事物等待挖掘,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乐趣,主动性就会在无形之中得到调动,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升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图形的移动”时,教师不能够直接用完成后的图形给小学生讲解什么是对称、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而是应当化静态为动态,指导学生将要作用的对象用纸张剪出来两个,然后在纸张上标明对称线、旋转点、平移线。在进行对称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将两个作用对象按照对称的状态放置好,然后将纸张按照对称线对折,具体观察两个作用对象是怎样形成重合的,在讲解其他移动方式时同样可参照此类方法。

四、总结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5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形成的初期,要想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知识,教师就应该科学使用教学方法,变抽象的数字、符号、公式为直观的生活信息,使数学知识更加简单形象、直观易懂,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设计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利用剪刀、纸等材料和工具进行剪和拼的操作,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传统的方式是让学生边说边演示,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多学生观察得不全面,很难彻底理解这一道理。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让学生在视频展台上进行剪、拼的操作,通过大屏幕将学生的剪、拼方法展示给大家,过程清晰明了,图形直观形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轻松解决教学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作业、试卷的讲评时,很多时候需要对比教学,如同一题目的不同做法的对比,卷面书写工整程度的对比等,都可以利用实物展台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看得清楚,对比明显,可以有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增加“炫我两分钟”栏目,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数学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感知数学概念、规律和原理,提高学习效率。”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进行的“炫我两分钟”教学环节,效果显著。很多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进行“24时计时法”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己如何进行计时的。很多学生拿来了自己家中的表,通过用表的演示详细讲解了24时计时法;还有的学生利用纸板、小木棍等材料制作表盘,利用表盘进行现场操作讲解不同时间的读法,同时将结果书写在黑板上,科学准确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巧用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对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解决教学疑难大有益处,同时能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利用生活资源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播,提醒学生资源的获取要方便,说明的道理科学准确,操作安全便捷,实用性强等。同时,提醒学生可以自己结成探究小组,共同研究学习任务,以便在课上进行全面客观的汇报,从而获得新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进行“面积的认识及其大小比较”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不同形状的纸板、积木等物品,课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比较面积的大小。很多学生利用积木进行探究式学习,将不同大小的积木放在事先画好的方格纸上,通过对比积木所占的方格数判断面积的大小。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积木占的方格有的不是完整的,怎么办呢?经学生讨论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处理,将占方格面积占整个方格面积一半及以上的认为是一个方格,不够一半的可以舍去。

四、结语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6

一、抓住数学学科应用性,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认知世界,掌握改造自然的本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对现实问题浓厚的兴趣.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对新课改下的苏科版数学教材内容的研析,可以发现,教材在知识内容的设置上,更加贴近生活,将现实生活中许多典型的生活问题进行了有效展示,同时,对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技能的培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的设置上,要联系学生认知的规律和特点,将现实生活内容有效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设置贴近学生认知“敏感区”的生活性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性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增强高中生积极学习的内在“激情”.如在“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数学生活性特点,抓住高中生对现实问题“敏感”的特点,设置了“有一人站在200m高的山顶上,此时他测得山下一塔顶和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那么这个塔的高度是多少米?”实践动手的生活性教学情境,学生在认知生活性教学情境过程中,对“三角函数知识”内容更加“亲近”,主动探知的学习意识显著“增强”,从而为学生营造了真实性、生活性的教学氛围,利于学生主体的能动参与.又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古代国王奖赏围棋发明者小麦”的历史趣味问题案例,将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进行有效渗透,使学生能够带着积极情感进入到探知、分析问题案例的过程中,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数学案例概括性,设置问题性教学情境

数学案例是数学问题进行有效概括和集中体现的“载体”和“平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案例的有效设置,能够为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提供实践锻炼的有效“平台”.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要利用数学问题案例的生动概括性,设置出囊括教学目标要义、体现能力培养要求的问题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析问题案例、解决问题案例的过程中,享受到“劳动”的乐趣,获得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问题 设x为未知向量,a、b为已知向量,解方程2x-(5a+3x-4b)+12a-3b=0.上述问题是教师在“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在该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探析后认为:“原方程可化为:(2x-3x)+(-5a+12a)+(4b-3b)=0,所以x=-92a+b.”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学生得出该问题案例解答的一般方法:“平面向量的数乘运算类似于代数中实数与未知数的运算法则,求解时兼顾到向量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问题案例设置环节上,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的渗透,将教学内容与问题案例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为学生搭建了探知新知内涵要义的“桥梁”.在探析解答环节,通过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抓住学生好奇质疑性,设置矛盾性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经常有疑惑、经常有问题,这样,才能主动地去思考、能动地去创新.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生在学习探知的过程中,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充满能动的探知、求索情感.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环境的设置上,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引发学生主动探知、能动探析的情感.如在“排列”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以及学习难点“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内容,在排列概念定义新知内容讲授前,设置了“某班的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学习教学用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古今中外名著.(1)如果从这两层书架上任取1本,有多少种不同取法?(2)如果从中任取学习教学用书和古今中外名著各1本,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等问题,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逐步启发诱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到排列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激活学生主动探析的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让高中生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展示评价活动双边性,设置易错性教学情境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评价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利用学生在该类型问题案例解答经常会出现的不足,设置了易错性教学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了主动评价分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树立.

四、总结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有效教学因素,设置贴近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学习实际,利于教学互动开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融洽、平等、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学相长.

作者:左婷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当前高中数学创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高中数学往往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以及考试压力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当然,很少有教师是以研究性的目光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审视的,在教学中就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大多数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经常不愿意动脑筋思考,空间逻辑思维能力明显不够。另一方面,也有传统教学体制的因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所以欠缺,是由于教学体制中更加注重教师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忽略。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高中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教学素质能力,同时也需要明确认识到教师就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并且还要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2.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

目前,应试教育依然还存在只看分数的去边问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究竟要如何克服这一弊病,并且在课堂上更多的引入创新理念,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教育者要时刻把学生的考核放到一个较为长远的方向进行考虑,主要就是不能以分数论“英雄”,不把所谓的题海战术压在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学习。不仅这样,教师还要时刻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学者不仅要担任教学的角色,还要担任起引导的角色,与学生互相沟通,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解题,针对同样的数学题,要会引导学生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教师有时会有意地设计一些的问题。问题(1):第一次参加全国数学竞赛的人数是11万,到了第十届成了148万,则每年的增长率接近多少?学生看到这个问题,要明白平均的增长率是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上一年人数的百分比,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这是循环的套用,解答出题目答案:[11×(1+x)]9=148,求解得出为33.5%。问题(2):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像就会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一条射线,在y=f(x)的图像中又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1,1)的抛物线,试写出f(x)的表达式,并且做出图像。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质疑与思考,就会达到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的目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经常给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成为一个能运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手。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探究式、合作式以及对问题情境创新设计等。在一道题目中,如果可以有多种解题的方法,教师就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去讲解问题,这对一题多解的策略对高中生数学的学习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一题多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解题方法进行对比,延伸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以此来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一般比较重视实践能力,数学问题往往来源于社会实际,既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还会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一些不同的数学模型,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比如某年高考就有一道有关利息的问题,每年到期后就会计算出本息,如果不处理就会本息作为本金再次存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审题以及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完成,这样学生不仅体验了数学模型化的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育还要用过实践来获得提升,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去质疑、推广、探究,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是学生阶段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刻不容缓的,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所以,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以及能力是非常必要和提倡的,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来贡献社会。

作者:刘强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三篇:高中数学课堂电子白板的应用

一、化抽象为形象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高中数学知识点内容较为抽象,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是一门相当有难度的学科。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理解不够透彻,学习起来很麻烦。如何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剥茧抽丝”、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是电子白板系统的主要目标和功效。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产品,融合了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结合现影技术,很好的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它可以作为直接输写的载体,直接在上面书写,通过电脑传输,克服了投影机、普通白板的局限性,电子白板有更大的优点。电子白板教学系统能化抽象为形象,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高中生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活跃了课堂氛围。举例说明,在“圆锥体表面积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公式进行圆锥体表面积计算时,并不能给学生很好理解。借助电子白板,将圆锥体展开,将空间体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计算展开后扇形的面积和底圆的面积之和。如此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化为形象的平面计算,方便了学生的理解。

二、典型问题案例分析

我们都知道,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的精确概括和生动载体,具有显著的概括性和精炼性。然而,任何形式的数学教学都离不开具体案例的分析。案例分析是数学教学的主题,是教学的载体。知识点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同时掌握了知识点并不一定表明你能很好的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一切学习的知识最终都要化为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上来。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时,应利用电子白板,将数学案例的深层次要义以及复杂内在联系进行形象、生动展示,将抽象问题直观展示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知,快速解决问题。如在“在圆柱体ABCD中,上下圆的直径AB=CD=2cm,高AC=BD=5cm,取AB中点M,AC中点N,求MN与MD之间的夹角。(可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值可以三角函数表示)”问题教学中,简单的计算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此时借助电子白板教学课件,在白板上呈现图片,将抽象的空间柱体以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感知、解答。

三、白板教学系统在图像问题上的运用

数与形的结合一直是高中数学的主体。高中数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图形计算,而图形是抽象的,对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高考对图形题的侧重更是有增无减,无论是二维图形,还是三维立体图形都是考试的侧重点,可以说高中数学是数与形式的完全结合。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比较难的数学题往往是包含图形,占据大的分数比重,高中生要想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往往需要很好的学会图形题的解答。目前,高中生在图形题解答上往往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抽象的图形题没能很好的理解。然而电子白板教学在图形题教学辅助上有着巨大的帮助,能将抽象、难懂的图形问题演变为直观、具体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便于学生加以理解。

四、结语

很多高中生,其他各科的成绩很好,但数学是他们的弱点,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升入理想的大学。我们都知道江苏高考侧重语数外,对理科生来说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对于文科生来说,他们的数学本来就不是很强,如果能在数学上取得高分的话,将会给他们的成绩提升好几个档次。由此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因而数学成绩直接影响了他们在高考中是否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发现在这些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中,很多并不是不努力、不刻苦,相反很大一部分是十分认真在学的,但是由于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不适应,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新课改时代,高中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在现代教学中引入科技因素,灵活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作者:毛志明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一、给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应有的重视

所谓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茨基提出,最初仅仅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但是经过教育界的引申和应用,逐步发展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最近发展区具体是指学生在没有经过教师的帮助情况下自行的能够达到的知识水平,或者是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帮助能够达到的水平程度。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自发达到的水平或者是经过教师帮助而达到的水平与学生原本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教学活动的区域,作为教师要给与这个区域以应有的重视,充分的利用教学活动充实这个区域,并且将这个区域扩展的更大。另外教师也要非常重视发生教学法的应用,所谓发生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既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想的基础之上接受新的知识,要求教师做好学生既有知识体系的利用和延伸工作,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夯实既有知识。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之中运用发生教学法需要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优化,设计的内容要具有延续性和递进性,要建立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之上,让通过学生自发性的学习来逐步延伸到教学工作预定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也维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能够逐步的提高。其次要始终坚持发生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稳步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接触过平面几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起点就可以将内容设计为平面几何,然后通过学生对于平面几何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引申到立体几何,促进学生对于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要紧密的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要以学生能够使用和接受为前提,在教学设计中同样也是如此,教学设计中对于课堂的整体部署和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的教学设计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够保证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顺利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够让教学具有针对性,否则单凭教师的一厢情愿不仅不会起到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作用,反而会抑制学生数学成绩和能力的提高。

三、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高中阶段的数学难度较大,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个阶段的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复杂性积聚,使得很多学生疲于应对,尤其是在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中,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通过字面的理解很多学生难以突破知识的瓶颈,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这类想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合理的安排多媒体视频、图片以及计算机模拟等等内容,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看到解析几何中点的运动轨迹以及立体几何中点、直线以及面的空间相对位置,这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还能够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于教学设计的优化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向着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数学成绩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作者:钟扬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实践 

一、设计精细化的问题,逐步增强学生思考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在理解,认识问题时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准确,推理有据,它反映了思维活动中的严谨和缜密程度.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需要学生有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将概念理解的难点分解到每个小问题上,化抽象为具体,由问题指引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理解,使学生的概念构建层次化,思维活动缜密化,准确,清晰地理解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案例1在苏教版必修一中,函数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编排上,映射的概念在后,函数的概念在前,所以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函数的概念都遇到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一:在函数概念中,对A,B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前提要求?问题二:在对应法则下,对集合A中的元素提出了怎样的严格要求?问题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这三种对应关系中,哪些是函数能满足的对应关系,为什么?问题四:B集合是不是函数的值域?B集合和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函数的概念是高中学习数学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这个概念,往往理解不清楚,针对此,笔者设计了上述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从不同层面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建立起对它立体的理解,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二、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间递进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处理有相当思维含量、一定认知难度问题的教学内容时,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顺着问题设计搭建的思维台阶逐步攀爬,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案例3在学次函数求值域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①求函数y=x2+2x+1,x∈[0,3]的值域;②求函数y=x2+2x+1,x∈[0,a]的值域;③求函数y=x2+ax+1,x∈[0,3]的值域;④求函数y=ax2+x+1,x∈[0,3]的值域;⑤求函数y=x2+2x+1,x∈[a,a+1]的值域.本例通过问题串,难度层层增加,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思索探究中获取成功,从而在不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打开想象空间

开放性问题具有题目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开放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问题的缺陷,特别是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封闭性试题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因此,设计开放性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数学思维.五、设计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的是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时,实际水平与老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所谓挑战性,就是要求问题的设计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及时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去创造最近发展区,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挑战性问题的实质在于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总结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7

一、提问看重问题数量胜过问题质量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以及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方面则强调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为了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也将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师生交流和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参数。但是,部分教师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从而忽视了问题的质量,也违背了课堂教学提问的初衷。比如,问题多围绕课本的基本概念,无暇顾及问题的深度,留给学生反应的时间被大量缩短,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教师上课也觉身心疲惫。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量的粗制滥造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因此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吸收,导致知识的接受过于零碎化和片段化,知识深度达不到,只停留在问题表面,浮光掠影。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系统的知识,无法构建自己的数学体系。

二、问题过于肤浅,偏离问题重心

按照提问的宗旨,每一个问题都尽可能对应每一个知识点,且问题只作为引起学生思考的引子,它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思考空间,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探索问题答案。但是,就目前的课堂提问现状来看,有些教师更为倾向提一些非彼即此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对还是错”这样的问题,只注重了课堂提问的形式,忽视了问题的关键点,丝毫不能起到促使学生思考的目的。面临着已给出正确与否答案的问题,留给学生选择或探索的余地非常小。这种提问方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不加思考就随意回答,或者跟风回答。这种提问方式非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毫无帮助,并且造成了课堂上师生交流良好的错觉,使教师得到错误反馈,也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违背了教学提问的宗旨。

三、提问范围过小,忽略多数学生

有的教师总喜欢成绩优异、课堂反映积极、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所以课堂教学也主要以这几个学生为重点,课堂提问也总是以这几个学生的反映为衡量课堂提问的标准。这种以数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为受众的问题,不仅问题难度大,没有考虑到全班同学的平均水平,而且导致响应者寥寥无几。这种小众教育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觉得遭受不公平对待,并对该教师、该学科甚至这部分学生产生怨恨心理,从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对课堂提问反映也不热情,对数学问题毫不关注,更不会去积极思考,课堂开小差,做与数学毫无关系的事,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下降,两极分化严重。同时,教师对其的关注度则进一步下降,这样恶性循环,导致数学教学的目的也不能顺利实现。

四、提问方式过于形式化,忽略学生回答

教师的提问是一方面,而倾听学生的回答则是提问的关键。但是,在考察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现状后,发现有的教师反应并未表现出任何期待学生回答的热情。如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有些教师目光游离,或关注其他学生,或低头看下一个问题,做一些其他的小动作,甚至轻微摇头,不认可学生回答。在得到教师这样的反馈之后,部分学生则可能产生误判心理,认为自己的答案不正确,或认为教师根本对自己无任何期待,迅速结束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缺乏技巧性,既忽视了自己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也忽视了学生的回答可能对学生以后的课堂表现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种消极的反映会极大程度降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这些影响提问效果的次要因素,教师应当多加重视自身的原因,关注倾听,关注学生的反映,找到具体的原因,并努力调整。

五、提问得不到学生反馈的其他因素

影响课堂提问反馈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所提出的问题以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教师的表达不清楚,学生未抓到问题的重点,从而无从回答问题。又如,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超过了课本知识范围,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也无从答起,这样的问题太多,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心理。再如,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忙于赶课程进度,留给学生的反映和思考的时间非常少,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就马上让其他学生回答该问题,导致该学生被忽视了,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回答兴趣。教师的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也是影响学生回答的因素。诸如此类,影响提问效果的其他因素还有很多,限于篇幅的原因,本篇不再详细列举。教师可以通过留意实际的提问过程发掘其他原因。

六、总结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是学生从小学的感性思维逐渐过渡到高中理性思维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提问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热情的关键方式,自古以来,无论是孔子的“循循善诱”还是朱子的“教书无疑者须教有疑”都是对教学中的问题的重视,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将课堂提问当作不可替代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其倍加重视。故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影响课堂提问的因素,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彭正余 单位: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引用悬念型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一些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或者是公式等前置应用,创设相关的新奇的悬念情境,把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展示出来,这样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例如,在分析“有理数的乘方”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一张纸的厚度为0.7毫米,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万千米,有人说如果把一张纸裁成两等份,然后再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然后再裁成两等份。如此循环下去,等到第43次之后,所有的纸的高度则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你们相信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都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又非常的好奇,他们很快就这个问题讨论开了,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再顺势引导出本节课需要探究的新知识——“有理数的乘方”,学习这节内容后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了,相信很多学生都会认真听讲的。

二、猜想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当中,把猜想验证法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猜想需要有据,有理有据的猜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延伸的一种探究方法。当学生一旦感兴趣了,也就会主动去猜想与验证。例如,在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指导一名学生去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再把其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来,教师则迅速把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说出来。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非常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分析、观察,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都是180度。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当学生们都肯定的回答道“是”的时候。教师这个时候则可以说“这不过是一种猜想”,然后再组织学生学习,用知识去验证这种猜想。学生们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生动、巧妙的导入新知识,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一种喜闻乐见的且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效果也会翻倍。例如,在分析《生活中的平移》这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公路上奔跑着的汽车,空中飞着的飞机等等,化无声为有声,而且还能够化静为动,让数学知识更加的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们看,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学了这些知识则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学生的求知好奇心唤醒,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当中。所以说,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更加喜欢数学,也才能学好数学。

四、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沟通,数学教师如果想要让所讲授的内容“活”起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那种“满堂灌”式的讲课方式,要切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多方面把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调动出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在探究“平面图形的认识”这部分的相关知识点时,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只用教具在黑板上单调地展示教学的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加以展示,这样则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而且还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在探究“走进图形世界”这节内容的时候,也可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上成一节手工课,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堂的氛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为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五、总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一旦偏离了学生的教学,离开学生实际的教学也都不可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的,所以,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进程,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准备着。

作者:艾合买提·阿不都克热木 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立

一、教学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

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够参与知识、技能获取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意识,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应当由传统的集中于数学课程内容方面向数学过程方面进行转变,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具体情景中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亲身体会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了解与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将学生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景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问题教学法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参与其中,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激情氛围的合理创设,使其与学生的认知需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超出学生的认知预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进入了一种愤排的心理状态,形成问题情景。除此之外,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学习气氛的营造,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感染、熏陶以及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合理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在探知方面的欲望;③设疑布难,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的要求:(1)制定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表述要正确简明;(2)目标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三)自主学习。

1.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自学效果良好的学生予以称赞,为自学效果良好的学生创设相应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具有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同时,针对一些自学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个别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2.引导学生正确预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进行预习,上课之前嘱咐学生先阅读课本知识,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①粗读。使学生对数学教材相关内容大致看一遍,指导学生了解与掌握“读、划、算、写”预习方法;②细读。引导学生细读已经准备好的阅读提纲,思考数学教材中的重要法则、公式以及概念,在课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进行练习,根据练习结果检查预习情况。3.重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师生关系的维系,建立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

首先,要搭建探究舞台,挖掘思维潜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主渠道;其次,要提供交流机会,实现合作性互动,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表达出不同的意见,相互启发与激励,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最后,要相信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五)展示交流。

1.展示交流的步骤:各小组交流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情况;生生互动解答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归纳、总结;师生互动拓展问题并解决。2.展示交流注意的问题:对学生的展示教师要合理及时的评价;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讲学生不会的问题,要讲规律性的东西。

(六)当堂检测。

1.检测习题选取的要求。(1)习题的选取要紧扣目标,依据教材,对辅导材料的题目要有选择的做(2)习题的选取要体现层次性,降低思维起点,使习题贴近学生的思维起点,在问题解决的同时使思维得到升华。(3)要有一题多解的题目。2.检测应该注意的问题。(1)检测评价应当将层次性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设置测试题的时候选取低起点、多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2)评价要当堂进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互批、互议、互改。(3)要及时分析统计学生答题情况,有针对性补救矫正。

四、结语

虽然上面阐述了数学课堂模式建立的六环节教学,可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没有一种固定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了解与挖掘每一个教学模式具备的教学功能,防止教学模式单一化,尽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探索与课堂实际情况、个人特点、新理念相符合的新的教学模式,还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灵活、综合的应用。

作者:唐家鸿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苏甲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分析

一、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述课本知识,而学生则是呆板地在座位上听讲,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方面地教与学,严重缺乏一些学术性的交流,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学生很难有疑问提出,或者说他们提出疑问的积极性很小.其次,由于部分初中生的语言能力问题或者是自己的不自信,他们在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是有疑问的,但他们却缺乏向教师提问的勇气,他们往往会担心他们的语言表达以及提出的问题是否会很没有水准,教师会不会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课上讲过的而对他们有偏见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因此,这些相对较为内向的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了.同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很少刻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这固然重要,但很多教师却对其过于看重而忘却了学问需要学与问的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效果的道理,所以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只顾及自己的解题能力的训练,而无暇去对自己的疑问做出提问,有的人甚至认为他们会在海量的习题训练中完全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意义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我们的学生,使之具备这种能力.提出问题是一个开端,它继而带来的是对新知识的探求,慢慢地还会使学生自发地产生追求新学问的动力,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自主创造性很大部分都源自于提出问题.我想,古人所说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然而提出问题不仅仅是求知的开始,它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何时提问,如何提问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每每在课堂上,亦或是课间自习的时候,学生都有可能产生疑问,然而不同的学生对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产生的态度是不一的,有些很执着于这些疑问,接而就转变为很高水平的主动提问,而有些则只能提出很一般的问题更或者提不出问题.可见,一个学生是否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反映出这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培养.

三、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具体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我认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一个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把课堂的气氛调和得相对轻松和谐,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褪去以往的紧张感,达到放松学习的目的,从而对他们一有问题就毫无顾忌地进行提问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我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注重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和谐,我常以微笑对待学生们,在他们感到困倦的时候还加以一些笑话的穿插或者是与他们进行一些谈笑,这样,他们能在课堂上无时无刻保持一种放松而不懈怠的学习状态,在他们的心理上给以一个主动提问的必要前提.

2.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提问的兴趣

除了营造好课堂气氛,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钻研的兴致,他们才会在遇到问题时乐于去向教师提问.首先,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内容入手,要以课本为中心而不局限于课本,能时常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的兴趣程度.例如在我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我会先以勾股定理在西方和中国最先被证明时的情况来引入:传统上认为勾股定理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证明的,而在中国,《周髀算经》中早有商朝的高商发现这一定理的记录.通过这一有关勾股定理到底是谁由先发现的趣事的讲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好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另外,教师除了要会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好课外知识的引入,还应当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告别沉闷的课堂,而去采用一些活动化的手段来让课堂变得“活”起来,例如做一些小组讨论,上台讲述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等等.这样学生便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能主动提问提供了保障.

3.做好鼓励和指导工作,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提问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指导,以让他们敢于并有能力去提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没有疑问而不主动提问,而是他们缺乏一种契机去向教师提问,或者说他们缺少提问的推动力,而这推动力就是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而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一次面对面的指导则能将提问的技能有效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得到了求知道路上的交通工具.

4.肯定学生的提问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的提问要尽量保持肯定的态度,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否,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首要的,所以我们在他们问完问题之后要注重对他们进行表扬.例如,在我上课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之后,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很好,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有相同的疑问”.像这样,不仅能给以提问学生充分的肯定,还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出提问的重要性以引导他们做出主动的提问,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作者:王鹏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横垛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创设优良学习环境

教师对教材深入探研,能够对教材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优化,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主动驾驭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增删改造.特别是传统教材的影响还在,教师要结合现代教学思维和学生接受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提升教材的适用性、可操作性.教师要具备新的教材观,彻底打破旧有教学认知,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剪裁,要与学生一起开发教材新资源,确保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学生学习认知取向,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为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教师还要以新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让学生对教学新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铺垫.在学习“圆周角”时,要验证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教师常常是先画出圆,然后画出圆心角和圆周角,通过半径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等进行证明.其实,学生对三角形最熟悉,不妨从等腰三角形入手,先画等腰三角形,然后以三角形的腰为半径画圆,延长三角形的一个腰形成圆周角和圆心角.学生从这个画法中,很快就找到了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学习效率很高.教师只是调整了画线的顺序,学生思维得到有效调整,学习自然进行良性轨道.

二、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辩证统一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会陷入固定模式窠臼之中.不同的课型大都有比较固定的教学环节,教师备课常常是“填空”式,制作出来的教案呈现程序化、格式化,难以体现新教学思想.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这是打破传统固有教学模式的迫切需要.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一般规律,但也不能受制于所谓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安排教学进程,既要关注预设更要注意教学生成,只有充分激活教学各种因素,才能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要有多种设计,学生的学才能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一味束缚于教学环节,教师的教难有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也不能有突破性.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勾股定理的11种证明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两种,由师生互动展开具体操作.当实践操作完成时,学生对勾股定理有了清晰认知.教师展示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是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学生感兴趣了,推演就会顺利进行,学习效果自然也更为显著.其实,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多少种证明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气氛,这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学习效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堂教学教法选择非常重要,适合的教法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够将教材内容解析清楚,学生思维被激活,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好.为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将教学数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进行展示,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力,也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信息冲击.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理解应用非常到位,特别是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必选教法.为提升合作学习效果,教师不妨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多维探索,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学习之中,也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果.在学习“科学计数法”时,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家庭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分别采用科学计数法加以展示.如家庭粮食消耗,每天0.5kg白面、0.25kg大米,十年需要消耗多少呢?每天产生2.5kg垃圾,十年又能够产生多少垃圾呢?要用科学计数法进行操作.由于题目涉及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探究积极性很高,通过相关结果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教育.要珍惜粮食,要少制造垃圾.教师对教法进行改良,彻底摒弃了“一言堂”,师生关系更为贴近,也为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优化教学训练,改进课堂训练系统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必要的训练,传统教学将课堂训练定位巩固和强化维度之上,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有所忽视.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应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教学思想,注意开拓视野,获取整合优化信息,总结学习实践经验,并从具体训练过程中形成优良认识观、价值观.改进课堂训练系统,需要从题型设计、引导策略、学习方法选择、进行多元互动等角度入手,形成适合度更高的教学训练体系,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数学要理,全面提升数学素质.在学习“百分比的应用”时,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妈妈有五千元要存到银行里,准备存三年,请你到当地银行了解存款利率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年限利率设计几种存款方案,给妈妈以合理化的建议.学生针对这样的题型会感到特别新鲜,虽然要打听银行利率才能完成这道题,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大家都感觉很实用.通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能够增加一些生活经历.

五、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自身规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开展多项优化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并形成完善数学认知体系.数学教学是不断试验验证的过程,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技巧都有直接关系.从教学内容开始,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训练进行优化设计,教学活动自然进入良性轨道,学生学习效果也会有极大提升.

作者:庞海燕 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第六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探究

一、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道尊严”的紧张气氛。这导致学生形成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和生机。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潜力发挥不出来,学习效果不理想,个性得不得张扬。因此,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把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味、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胆去想象,积极去探究,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实践证明,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才能获得成功。

二、注重导入技巧,使课堂充满生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还是活动课,只要有了好开头,那这节课也就基本上算成功了。课堂导入是教师讲授每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其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情境。著名教育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去求知,进而把课堂推入高潮。比如,把游戏引进课堂,为学生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让学生学中玩,玩中学,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等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这些导入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践。然而,由于数学本身抽象性很强,因此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教师不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合适,如果问题太难,就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是无效的,也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教学会生机勃勃,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直观教育的运用,有效提高课堂趣味性

数学学习需要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可以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比如,数学学科中的几何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运用直观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直观教具的利用,能帮助学生强化概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事半功倍。此外,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要科学合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动态演示,使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几何的时候,如果教师把图形画在黑板上,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不能保证图形的准确率。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既高效又能吸引学生眼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德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如果一味地只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增强课堂趣味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加奋发图强,兴趣盎然地钻研数学知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路,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还要注重教学设计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作者:程芳 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婺源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

一、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提前精研教材,深刻了解教材重难点,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及活动的内涵,做好备课内容,还要提前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们做好互动,了解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营造一个合理有趣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定好的情境中,既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把课堂上的数学问题设计成不同的情境,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智力,针对问题自由发挥,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堂,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自己思考,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层次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力也不同,因此教师也要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肯定并鼓励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好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教师应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如多媒体等,使授课更生动形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不是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效果。课堂及课后练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主要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课堂练习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衡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能力标准。因此,教师在课堂及课后练习的选择上也要是做足功课:习题要有目的性,课堂及时练习,习题也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还要多样化)。根据学生课堂及课后功课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所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五、总结

还有许多方法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到师生共勉,主要还是要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质,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上是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在提高课堂有效性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伟 单位:大庆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一、注重课堂教学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无论什么学科,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得眼中有学生,学生不能成为教师眼里的客人,而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只有把学生当成主人才能让学生放开手脚、主动作为,学生才能乐于投入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堂教学中重要的作用.不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不停地灌输知识,而是要运用一切教学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要让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自豪感.比如在学习“平行”一节的时候,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思考生活中观察到了哪些“平行”,回顾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配合划出平行线,总结“平行”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和动手得出的结论往往记忆会更为深刻.互动教学式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大胆质疑,和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二、注重课堂情境创设,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数学教学的开展若是以良好的课堂情境创设开始,那么一节数学课堂就开始走向了成功之路.因为一个成功的开始直接决定了后面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因此老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后面数学教学课堂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老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独创的教学方式和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关注.在教学到“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老师可以进行课前问题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平行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首先会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好奇,他们会带着这种好奇心开始冥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经过细想一段时间后,老师揭开谜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学生有了基本认知后,紧接着再提出问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学生便开始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割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老师为了能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不妨穿插一些小插曲,讲一个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小故事或者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有趣应用,以此为数学教学开展埋下伏笔.总之,在课堂情境创设中,老师要将探究情境模式一步一步的安排,对问题情境的创设跨度不要太大太难,否则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开展下,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会得心应手,并为日后的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实施趣味性教学,老师就要弄明白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抓住他们的兴趣取向,掌握他们的内心活动,根据他们的自身特征来安排数学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初中数学讲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欲擒故纵,神秘地说:“我今天交话费的时候,看到联通的标志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有点相似,哪位同学可以把联通标志画下来,让大家共同思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内心困惑:联通标志和我们教学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带着心中的疑惑开始和大家探索,这样老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就明显达到了.此外,老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打破数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枯燥乏味的局面.多媒体设备能够将数学内容以视频、音色、动态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创造出动态多彩一体化的教学情境.趣味教学是不分年龄的,这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把生活中一些现象与数学教学勾连起来,让学生有切身的生活感受,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理解.

四、注重探究教学,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注重探究性教学,是老师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老师对学生思维哲辨能力的考究,这关乎学生在数学探究方面的发展,因此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性教学的培养.老师在数学教学之前首先要构建一个探究的框架,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是什么,探究的可行途径又有哪些,在探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性问题.老师给学生拟定这些之后,学生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在明确了其性质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2个三角板拼出一些图形,让同组的同学辨别角与角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余角、补角的性质,然后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老师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做出点评.如果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路和技巧指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这条思路继续探究学习.老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究中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盲目前进,要将目标实现过程细化,步步为营,逐步达到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时间要合理安排,不能因一个问题而耗费了整节课的时间,要为其他探究内容留下充足的时间.探究式的数学教学课堂,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数学教学课堂产生深远影响.

五、总结

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只要老师把握好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应用探究活动的策略,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就一定会圆满构建成功.

作者:王清秀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互动浅议

一、情境式互动教学,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情境式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以具体的生动的情境作为教学背景,然后再开展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情境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形象的学习环境,而且还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数字符号转化成具象化的感官直觉,为顺利开展互动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数学教师就要善于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寻找出互动的可能性,让学生既能够感受到感官的真实,同时也能察觉到言语的真实。例如,在研究“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小球斜面滚落”的实验情境,而且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一起来观察小球滚落的速度。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主动去探讨、推测小球滚落的过程中,距离s(cm)和时刻t(s)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在学生热烈讨论的氛围中,顺利地拉开了“二次函数”探究的序幕。这种互动教学过渡自然,利于学生接受。

二、强调协作互助,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现阶段,初中数学授课是典型的批量化教育,在一部分地方都很难实现小班化教学的,因此,这也就使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才能够提高互动教学的效率。以小组形式展开的互动能够满足学生对自由表达、自由交往的需要,小组互动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此外,小组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辐射作用的不断延伸,让学生也都能够在小组协作中得到必要的启发、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彼此好的学习经验,在活动中也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竞争、如何去帮助、如何去交往、去合作等。这样的互动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时候还能够收到较理想的效果。比如,在研究“线段、射线、直线”等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鼓励学生主动去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可以看成是线段、射线或者是直线的。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例子:孙悟空是大家都比较熟人的神话人物,他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没有变化,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其看作线段;一端放在地上,另一端不断地向着天空无限延伸,则可以看成是射线;当向着两端变长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看成是直线了。等这组的学生说完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这种学生们都比较熟知的神话故事,既能帮助学生充分解释三个概念,而且这种实例既形象,对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教学也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首先,需要教师积极地响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及时的转变教学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师生角色的有效转变,创立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比如说,教师要真正地转变传统教学中那种主宰者为的思想,要主动把传统的灌输思想转变为主动引导的教学观念,为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的形成打好基础。其次,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要想开展好互动教学,首先就需要创设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以及解题方法。例如,在分析“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剪三角形的形式,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提高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也要重视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下次进行参与到互动中来。对于一些学习积极的学生,教师要积极评价学他们的这种学习态度,积极鼓励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保证评价的真实客观、科学全面,同时也要注重语言上技巧的使用,给予学生最中肯的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四、总结

总而言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是的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再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要真正体现出互动的有效性,教师既要在理念上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教师有一颗善于聆听的心,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细心聆听学生的每一句发言,设法开展师生间的有效对话、互动学习。同时也要处理好互动形式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恰当地使用一些好的教学策略,使得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为使得数学课堂走向和谐打好基础。此外,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动”出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出学生的激情,同时也要“动”出学生的创造,让学生们都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到知识,掌握知识,让数学课堂教学因为互动变得更加的精彩。

作者:阿吉尼沙·阿不都热依木 单位:新疆库车县乌恰镇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教学条件探讨

一、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广义的探究是指一切独立解决各类问题的活动。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的特有规律和特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似的探究科学的一种学习活动,目的在于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探究科学和数学的精神。“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具有全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担负着为学生开启智慧、创新思维的重任,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师,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出发点,时时刻刻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传统式的教学。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特点

1.平等性

新课改倡导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让学生有民主的学习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的氛围才能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互动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断交流与沟通的,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数学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教授的知识是否已被接受和理解的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随着这种教学互动的展开,教学的质量也随之提升。

3.创造性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其中起着主体作用,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探索、反思。最终获得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三、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1.是新课程改革的最新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实行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学要为教师创设数学情境,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教学,转被动为主动,转自主学习为小组合作式学习。通过积累和发现大量的教育问题,我们要勇于探索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数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2.是教学相长理论的要求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探究教学和探索未知事物或现象直接关系到师生是否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师生之间彼此积极地学习,以期教学相长。

3.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初中数学课堂实行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虽这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它不仅是理论所要求的更是课堂所需要的,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四、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教学的路径

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内容包括较多方面,主要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假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加强其与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在教师自身教学研究的同时加深对教学的反思,从而提升初中数学的学习效率,完美的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与欲望

如何使学生更高效的学习似乎成了教师一直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教师在讲台上奉献自身精力与才华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准确的接受其传授的知识。无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教师教学与备课的目的所在。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土壤离不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探究式教学。首先,教师增强教材趣味性,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将已有的教材内容按照不同模块划分不同的内容,重新进行组织,编写新教材。其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过易和过难的教材都不适应于学生的成长。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强化,无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最后,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正确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渐渐发现学习的乐趣,就会提高其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学习的欲望。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想要实现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自主学习层面,学生首要的任务便是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规划学习所用的时间并且按照既定的实践表行事,通过及时复习和向他人提问完成看似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在向他人提问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形式,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形式,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首先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规则和要求,“无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式教学也不例外,他对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成长是一种考验,教师可确定一个小组长,为保证机会的公平,每个成员可以自由发表建议,小组长将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使得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和思考与发言的机会,最终形成集体的意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的特别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组织和评价他人的观点,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考量。

3.精心教学与反思探究

数学课堂论文范文8

第一,所实施的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充分体现其全面性和发展性。

第二,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宜的学习资源,并借助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构建自主学习型的数学课堂。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与该堂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适时的点拨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隐形思维。

第四,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有关数学学习的活动,以便扩充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探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深度,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要维持和谐的课堂教学秩序

教育初中学生需要教师倾注真情,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关系,在下课之后成为好朋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照顾,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学习上,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耐心,对优生不能过分的表扬,对差生要耐心的扶持,避免教师出现偏重优生忽视差生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投入情感,会让学生禁不住感叹:“这位老师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他(她)。”情感化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温馨,还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同时,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就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制定一个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学习常规管理准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手中不应该有任何的物品,这样能保证学生足够的专心听讲。于此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目不转睛的看着黑板,才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预防学生在课堂上违纪。在制定该准则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这不仅是要维护学生的学习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执行的时候是否会出现任何的困难,例如在制定的时候采用民主表决的方式由师生之间共同来制定,这样才体现出公平。

3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3.1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

教师在岗接触学生的时候,要综合的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自我的期望;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试卷进行分析并对此作出总结等。让学生能及时的清楚自己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在每一次的失败中找出原因及时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实际上,教师通过对学生要求的收集,学生一般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待人平近,和学生能成为培养,具有一定的幽默感的教师;讨厌处事不公、总是板着脸、喜欢体罚学生的教师。其实,具有一定幽默度的教师能更好的带动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切记:委婉的批评教育更能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2实施良好的教学措施以提升课堂质量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在导入的时候,都应该像磁铁一样,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的实际背景,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的热情,将学习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主的集中到课堂上,然后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进行教学。例如:初一下册教学的全等图形,在上课之前,准备几张窗花、剪刀、彩纸;课堂上展览窗花之后提出问题:请问,窗花的制作和数学有关系吗?在这制作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接着让同学们观察教师制作窗花的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在制作的同时,并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这些问题。这样的导入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动手并相互讨论。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学生能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期渴望得到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既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教学手段。例如预习性的提问能及时的检查学生不清楚哪些知识点,便于教师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复习性的提问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还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上的随堂提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思维,积极的思考;小结性的提问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技巧等。不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切记要面向全体、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等。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圆满的湖大问题,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