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析(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析(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讨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师生关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现代社会的孩子不再是原来的孩子那样特别听话,他们大部分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小公子”“小公主”,在家里娇生惯养习惯了。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断的学习新的课堂技能,对孩子们持开放的态度,在课上有能力营造出一个,幽默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做孩子们的朋友,这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如在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图形的时候,老师们可给提前做各种图形的帽子在同学们戴在头上,上课的时候一边做游戏,一边学习图形,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到了实际内容,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让孩子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二、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形

不论是上什么课,同学们肯定都会带有一定的厌倦心理,还没有上课就已经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但是这时候小学生如果能给他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开始,他能保持一整节课都聚精会神的听讲下去,这就是一个良好课堂导入的效果,他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问题中,可以设置这样的课堂导入: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富有的国王有六个儿子,有一天他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就把他们叫到自己的窗前对他们说:“我在皇宫的院子里藏了20个宝箱,但是我对你们抱有同样的爱,所以你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平分下去,来建立自己领地”,这时候就可以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他们每个人发到多少个宝箱啊。此时同学们已经被这个寓言故事所吸引,肯定更加积极的去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老师给你给同学们稍微提供点解决思路,把宝箱画在纸上进行分割。(所要学习的估算的一部分),最后就是老师引入本堂课要讲解的内容,这时候的课堂效率肯定比平时要高得多。

三、及时在课堂上,生动的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大家肯定都经历过小学阶段,那时候的孩子处在一个爱动,爱闹,爱玩的年龄段,他们对知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对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一堂课老师不可能就讲解一个知识点,最起码是两个及两个以上。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当堂的内容小练习等等,及时的巩固上课学到的知识点。设置这些内容的时候也应该参考课前导入的情形,把内容尽量设置的生动活泼些,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而后积极的参与到当中去。

四、结束语

通过我们这篇我们讨论了怎样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问题,这也是所有老师们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提高上课效率无疑是提高学生在学校效率的最关键的途径之一,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肯定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大都是活泼好动,所以这次我们才会围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的关键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从自己的方面找出不足,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来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才能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形,能让更多的同学从一开始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尤其是对大家来说相对困难的数学课上。及时在课堂上,生动的巩固学过的知识点。指的是要在当堂进行知识的巩固,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的程度,当堂进行竞赛形式的巩固练习可以让同学们学的更加牢固。通过以上的三点内容相信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作者:于伦勇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农坝镇农坝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运算教学探析

1夯实基础,逐步增加难度

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运算法则的教学。运算法则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的运算法则,在小学运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要想掌握运算法则,就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学生对数概念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小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从头逐步数下去;其次在第一个加数的基础上逐步相加;最后才能达到几个数一起相加的程度。同理,减法的最初也是从头逐一向下减,然后能够在第一个减数的基础上达到几个减数同时减法运算的程度。学生只有掌握了几个数一起相加减的程度才能从对运算法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上,才能让学生从具体的逐一数数上升到抽象的运算法则理解上。

2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让学生围绕着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来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运算法则的教学过程中,这个竖式运算中,学生知道就是16个25相加的和,也就是10个25与6个25的和,这个计算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思维方式去探究运算法则中每一句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掌握了这个运算法则的思路后,再为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三位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最后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归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自己探究的规律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运用过程中也更加灵活。

3生动有趣的课堂练习

小学生在学习运算法则时,大量的课堂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算法则的内涵,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运算法则。练习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定,练习题的设计要讲究精炼、有趣。既有知识性、新颖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的练习题目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寓学于乐,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四则运算顺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各拿着一块“…”符号的纸板,让这四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黑板上的题目中的计算顺序进行排队,排好队后,让讲台下的学生们判断他们排的顺序的对错。这种简单的小游戏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加深他们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选取一些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新鲜感,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中,由于计算量较大,学生往往容易将顺序搞错,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开设数学医院”活动,即让学生扮演啄木鸟医生的角色,在黑板上画一课大树,每一枝树杈上都挂有一些小纸条代表树上生的小虫子。这些小纸条上写有运算出错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目。扮演啄木鸟医生的小学生到“树上”领取一只小虫子(小纸条)回到座位上,诊断算错的原因,并将其改正过来。学生积极的充当啄木鸟医生角色,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去领取小纸条,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改正错处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4举一反三加强理解

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进行知识迁移。这种知识迁移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可能,也就是说,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干扰。尤其在运算法则的学习过程中,先学过的运算法则知识可能对后学的运算法则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又要及时消除旧知识对新知识的不良干扰。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再根据其中隐含的规律去推导新的乘法口诀。这样,即使学生忘记了新学过的乘法口诀也可以通过之前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去推导出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同理,在三位数的乘除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两位数的乘除法,举一反三的将知识迁移到三位数的乘除法规律中。然而,内容相近的运算法则之间也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区分开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类比法来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区别,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法则,提高课堂效率。

5结论

运算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四则运算法则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起来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耐心的引导学生从初级的掌握到灵活的运用四则运算法则,这样才能打造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马艳敏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双榆树小学

第三篇:生活情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是要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在上课时有目的地去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课堂氛围的建立十分重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教师做以引导,例如:班里要举行元旦晚会的时候,为了留出同学表演的空间,我们要移动桌椅,中间空出一个方形区域,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意见,我们班里一共有60人,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节目表演,每个方向的桌椅不能超过两层,并且各个方向最多容纳10人,那么如何合理地摆放桌椅呢?经过学生的思考之后,一定有学生的建议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如果没有得出最优的方案,教师就要将思考的思路告诉学生,为学生今后思考问题的思路加以引导。通过这样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考,就会引导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生活中的其他数学问题,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此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相对于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趣的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一般都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理解起来也有困难,长时间下来学生很可能对数学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假如能够将教材上的内容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而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数学符号,学生自然会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蛋糕引入课堂,切蛋糕是学生非常乐意做的事情,在讲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来模拟蛋糕,比如认识整体1的概念时,教师叫起一个学生问道:“分给我二分之一的蛋糕,然后再分给你二分之一的蛋糕,这样公平吗?”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对整体一的概念还不太了解,很可能说公平,下面教室就拿出作为蛋糕的橡皮泥,首先切下一半放到自己面前,然后在剩下的一半中切下二分之一给刚才的同学,这时学生很容易发现两个二分之一的蛋糕是不一样大的,这是因为两次分蛋糕的整体一不同。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整体一的概念。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人民币,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与人民币相关的生活情景。人民币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也有很多同学使用过人民币,所以情景的创设非常简单,可以在课堂中模拟购物,教师找一些物品让学生来卖,教师要提前将所有物品的价格规定出来。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作为售货员来卖东西,另一组作为消费者来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付钱和找兑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指导他们改正。

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情景中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只有实践过了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所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从而保证学生实践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并找出属于长方形的和属于正方形的,并让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结合课本中的结论和概念,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从而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步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实践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四、总结

总之,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能用到数学。将生活情景引入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方面,还是在数学知识的实践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稍作处理,变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情景,在这样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在一点点的进步之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从而为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陆从飞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桃园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一、引入课堂活动需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数学课堂活动的引入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课堂活动的实施,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设计课堂活动的参与形式,切实考虑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在一节公开课中有可能表现得十分完美,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教师如果只是将教学活动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中,效果往往达不到期待值。同样的教学活动,在不同的课堂中,会产生多种结果。不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被引入课堂,会让课堂流程进行得很不顺畅,也会让课堂活动失去了原本的魅力。所以,拿来主义不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利用有效性强的课堂活动来让数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行为差异。比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层次去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知识,但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复习已经学过的除法知识,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给两个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时间去完成不同的任务,让他们通过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之后,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复习成果,为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讲解奠定基础。再让能力较强学生分享他们的自主探究成果,使学生成教师的角色互换,两个层次间学生共同合作,撑起一节数学课。能够考虑学生学习差异的课堂活动,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更强。

二、引入课堂活动需重视预设与生成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预设,猜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不同反应。但是,预设毕竟只是预设,不可能与课堂实际情况完全相符。无论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做出多么全面的预设,仍然不能完全掌握课堂。小学生的思维较为开放,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很多,数学课堂中会因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而出现许多插曲。这些课堂插曲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机智地应对学生创造出的每一个插曲,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细节,将插曲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重视课堂活动的预设与生成,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比如在讲解《厘米和米》的时候,教师会根据“我们身上的尺”引导小学生做测量活动。教师会预设小学生测量结果不准确,怀疑用“身上的尺”测量的合理性等问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拇指与食指比划出1厘米与10厘米去测量时,小学生虽然会提出这样测量结果不一定准确的疑问,但也提出用脚去测量的想法。一些小学生说“老师,我们的脚长不会变,用尺子量出脚的长度,就可以用脚去测量比较长的东西了”。在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小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小学生对这一测量方法的认可度高,完全可以将脚作为身上的尺组织学生活动。突破课堂预设,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有利于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三、引入课堂活动需合理应用现代设备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实施所能应用的工具更加先进。加强现代化教育设备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更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也能促进小学数学活动的丰富。电教设备的生动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其多形式信息展示的方法,给小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学习资源,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应用现代化教育设备,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是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当成了电子书,将课本内容搬到电子课件中,不仅浪费了现代教育设备,还让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丧失。用电教媒体设备组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力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比如在讲解《观察物体》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三维立体软件,从多个角度给学生展示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图形。三维立体图形展示,有利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导小学生开展观察物体竞赛。教师也利用随机抽取的演示文稿,组织小学生自主选题与抢答,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泼,促进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45分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合理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思考数学课堂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数学学科教育的需求,才能促进课堂引入活动有效性的提高。重视课堂活动引入行为的改革,是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法。

作者:李泽友 单位:福建省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留白艺术探究

一.提问后“留白”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一个问题才“抛”下去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了,可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就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够专心,而是缺少思考时间。因此,我认为,每次提问后都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为此,教师要有足够留白的决心,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正确的答案。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板书并不一定都必须是完全齐备的,可有目的地把有些内容通过省略或丢弃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思考。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让学生试算例题后,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教师可板书“先———,如果———,就———。除到———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能顺利总结出法则,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概念叙述的严密性、逻辑性。这也说明,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留有空白,能够较好的突破难点,使学生多思考,多讨论,真正理解概念,并灵活运用。

二、知识留白,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年、月、日时,快要下课了,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整百的年份如果是四的倍数,那就是闰年,而整百的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是为什么?”当学生上钩,欲罢不能时,我并不阐述原因,只告诉学生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处找资料。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远远比一堂课所学到的来得多、来得深。

三、小结留白,留一个知识的“缺口”给学生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能弹好“终曲”,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取得“言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我们的新课程强调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更提倡学生能带着问题出课堂,没有人规定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上解决,更不该把那些带着问号的孩子都教成句号。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的课堂结尾不应该是“今天学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是齐唰唰的“懂了”,“没有了!”一节课上下来,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看似成功的课堂教学难道不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吗?我们的课堂小结不妨多问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的?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老师或者同学的吗?只要我们的课堂打破了封闭的“满堂灌”和所谓的“完美”式,多给我们的课堂留一些“窗口”,给学生的知识留一个“缺口”,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查漏补缺”,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用留白方式作为结尾,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因此,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留给了下一节课……

四、作业留白,自主选择显个性

传统的作业布置,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其实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不妨和学生共同研究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布置一些自选作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从首先关注知识转向了首先关注人。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自主的、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留白,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美或有空白的刺激物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要急于改变他们、并使之完整的趋向。在学生自觉改造、补充完整的过程中,会激起他们大脑的冲动,提高知觉的兴奋程度,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以极大愉悦的感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巧妙的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静下心,仔细思考;让学生动起来,操作探索;让学生坐不住,跃跃欲试;让学生走出课堂,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留出空白,留出精彩!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沈丽英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效性分析

1教师应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认真准备。有专家指出:作为教师,你就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需要合作学习?不用可不可以?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用?问题怎样提?用多长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教师怎样组织引导?

(3)如何把全班教学、合作学习、个人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比如这节课哪些环节需要全班教学、哪些环节需要合作学习、哪些环节需要个人自学完成等……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分析学生、目标、任务、学习策略、内容的选择、合作过程的展开、评价等全方位的把握。但为了要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光课前准备还是不够的,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还是随即出现许多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要有课堂驾驭能力及应变能力。

2合理分工,思考充分,积极交流

现在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合作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但小组成员只顾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分工,只管做自己的事,分工后你只管说你的,我只管说我的;你只管做你的,我只管做我的;你只管演你的,我只管演我的;说完了,做完了,演完了,合作也就完了。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认真关注同伴的表现。因此要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合作过程中各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的分工,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同时,也要关注同组同伴的表现,给同伴提建议,相互鼓励,发挥集体的智慧。思考充分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这时合作学习才切实可行。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他们发现有困难时,在自主合作学习,相互启迪、补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充分思考是他们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小权威大包大揽,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则过于依赖盲从,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当的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这也是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在小组合作的交流过程中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让学习能力强的作总结归纳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合作成果、相互评价的机会,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这样问:“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而学生经常这样回答:“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如何如何”、“我认为什么什么”。老师又会说“你说的真棒”、“你的见解有创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评价过程不仅要关注合作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无论是个体自评、组内互评,还是集体评价,对于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的评价,都要突出“合作”两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有序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等良好习惯。这样让学生逐步知道,在小组合作时自己应该怎样做,同时通过自评、互评、师生评,可以使学生在反思中明白这节课自己的哪些行为时好的,哪些方面时不够的,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总之,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合作的真谛,合作意识就可以体现在教学工作的任何环节。合作精神随处可在,就算在大班额的教学条件下,即使在课堂讲授时,也能时时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作者:杨晓刚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子女学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应用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施瓦布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实践方法中指出,首先要提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搜集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假设,而后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对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有所掌握更加重要。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念里,认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好奇心,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他们就处在对知识、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知欲的阶段,只要教师一改以往传统教育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轻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和交流探究的平台,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在注重理解和运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首先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摆布”下按着教师的预设进行探究活动,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教师应该依托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比如,做游戏、讲故事、小组辩论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而引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启发、引导的作用,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变单一的教学生为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探究性学习走入误区

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探究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但要意识到,探究活动不应该是学生执行教师命令的过程,而是教师在把握问题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交流、合作、实践,最终得出结果。如果一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求形式上的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就会使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容易在追求探究学习形式的过程中使探究缺乏思考,比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很多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180°,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180°,因为他们先入为主,已经有了是180°的正确结论在头脑里面,导致在探究过程中一直在用结果进行论证,只有操作,没有一定的思考性;比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运用到的转化思想,如果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它有所认识,掌握,对于以后梯形、圆的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学习都会更易理解。

(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性,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活动。避免教师在活动中一直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命令、执行操作实践现象出现,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先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意识到动手实验的必要性。

2.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学生的探索活动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此时,教师不仅要提供研究资料、引发思考,还要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因为怕影响教学目标、追赶教学进度而匆忙结束。

3.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注重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所讲的,凡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述就能获得的知识,大多是固定的死知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就是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习兴趣,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全面的发展。

作者:谢美凤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乡湖陂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探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中,教师出示火车、电梯和国旗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教师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

2.创设游戏情境。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由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进而能收获成功。如在《算“24”点》教学中,教师出示两个A~9的18张扑克牌,将A当作1,拿出其中的3张或4张牌,根据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进行计算,每个数都要用到且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为24点。有趣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意义地构建学习活动。

3.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困惑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思维水平的发展。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从图中搜集信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列出算式,有学生列出算式:(35+75)×6,也有同学列出算式:35×6+75×6,教者适时追问,一个配套算、一个分开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吗?这两个算式相同点是什么?都有哪些运算?如果将两个算式连成一个等式,先写哪边?左边写什么?右边写什么?教者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思辨等活动,体会乘法运算中分、合的神奇。

二、协同学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留有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教师不能独占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要留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留白,在提问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出现错误后、出现难题时留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屋顶、自行车的三角形支架、斜拉大桥等图片,从图中找一找三角形,指一指三角形的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运用小棒首尾相接、在钉子板上围、沿三角尺的边画、用直尺画等方式构造三角形,讨论、概括三角形的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独学而无友,则孤?而寡闻。”在经济高度发展、分工愈来愈精细化的今天,人对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充分调动诸因素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三、内化知识,采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参与课堂

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存款、购物等方式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学习人民币有关知识时,教师给出3件上衣、2条裤子和2个裙子的价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资金找出自己的购买方案。学生以合作、质疑、交流的形式参与学习活动,内化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互判自批,内化所学知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对新知识的复习巩固越及时,学生掌握的也就越扎实。教师要通过知识巩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智慧,提升学习效果。

1.同桌互判错误。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常让学生完成课本中有针对性的习题,由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或由教师说,或提问学生,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习题后,让同桌互相检查,互批互判,在比谁算得又快又准的同时,能及时发现对方的错误。

2.自主发现错误。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多做题、做难题,教师也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批阅,但往往收获甚微。其实学生并不适合多做题,由教师范例批改,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为提高自主批改效果,教师可让学生并排到讲台前批阅,找到出错的原因,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进行奖励。

五、总结

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悉心指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讨论、提问、质疑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避免机械灌输的现状,让数学教学回归本真。

作者:唐修兰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第九篇: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

1.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情景模式

对于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年龄相对较小,受其年龄的影响,其对直观的事物拥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点在于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给予学生感官方面的刺激。而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期间,当教师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合理运用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充分的调动作用。在对情景模式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以下两个方法:其一,动画情景。由于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多数理论知识均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且其抽象性相对较强,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而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动画、图片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能够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推演过程进行直观的认识。此时,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正确的指引着学生的思考方向;其二,问题情景。所谓的问题情景建立,其实质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本堂课程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问题当作给予学生的任务,使其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以及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图形进行展示,例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当学生对图形拥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将实际生活中的部分实物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学生对其中所出现的图形名称进行回答。

2.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发展成为广大从业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现阶段,国内多数学校均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当中,从而能够使得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以可视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变得动态化,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进行清楚的认识。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在对相关动画进行观看时,能够大幅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所消耗的时间,拓宽其思路。而当学生在对相关动画或者图片进行观看期间,其思维也往往较为活跃,学习热情较为高涨,进而能够使得学生自觉的加入到学习数学的队伍当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对几何部分角的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时,教师可借助动画片进行。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动画片当中所出现的物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其存在的不同进行寻找,对相似的图形进行辨认,最终教师再对角的概念进行引入。

3.电教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般而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也将运用到生活当中。因此,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优劣,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当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素材,从而能够拉近课堂教学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在课堂教学期间,能够使得学生在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进行掌握。当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时,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出现,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由于多媒体设备能够从多个层面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注意力能够实现高度的集中。例如,在对应用题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选择合理素材进行教学。例如对于比例的问题可运用商场打折问题等进行讲解。而当对数字的加减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对买卖过程进行模拟演示,从而能够在学生感受到乐趣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以及巩固。

4.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对电教多媒体技术进行融合运用,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气氛进行改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学生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谢称秀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课堂环境资源设计分析

一、简述1:1课堂环境的相应内容

通常而言,1:1课堂环境主要是指,基于课堂网络环境下所实施的1:1数学学习。在此引用余胜泉教授关于该项内容的相关定义,将1:1当作为相对较为形象的描述概念,即为需为每个学生完成一部电脑化装置的合理配置,旨在帮助其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基于课堂环境实施的1:1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多台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其相关设备联合起来形成相应的教学网络,使得所有学生各自均可拥有一台计算机设备实现实时网络在线学习。

二、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作用

1.旧知回顾

数学这门学科拥有很强的知识逻辑体系,在小学深度教学中所运用的学习资源中经常提供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问题及练习,能够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为新知识学习进行有效铺垫,在此进程当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各个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合理调整。

2.创设情景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常常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为此学习资源中应努力完成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引起其高度认知冲突,进而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优化培养。譬如说,课堂教学中,在探究开始之前,教师能够完成两个问题的设置,分别为假如你参加一个非常大的聚会,并且你需要知道聚会上的人数,为什么计算客人会变的如此困难?你注意到聚会上的客人一桌是6个人,你将如何计算聚会上的人数?第一个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情况,第二个问题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所要探究的主题上来。

3.知识探究

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所使用新知识探究学习资源需具备有较强的生成性以及交互性、科学性等多重特征,要求探究问题及活动设计应努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人机以及师生、学生相互之间关系神深度,有效的资源能够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使得课堂资源利用程度实现最优。譬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组织起来划分小组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集思广益,去发现归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实践巩固

无论是何种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及时进行巩固实践。为此要求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需具备有一定真实性及层次性,设置数学习题的时候使之具备层次性,通过难易程度的不同充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设置应用型问题的时候需确保其具备较强真实性,尽量选择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巩固进程中感受来生活的价值真谛。

5.扩展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扩展迁移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优化培养其思维能力,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拥有较大难度,且颇富挑战性,创新性及开放性较强,在实际的学习资源设计中能够实现数学文化的深入渗透,进而展现相应的数学思维模式及方法。

6.评价总结

基于1:1课堂环境的小学数学教学理性化的学习进程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结能够帮助学生在规律发现中找到问题答案,总结本身就是反思,通过归纳知识学生能够更为系统的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经过一系列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完成问题发现,完善修正自身知识结构。

三、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方式

资源设计基本模式如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置活动,引导探究→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启发思考,交流归纳→巩固训练,拓展迁移。

1.积极引进全资源

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所实施的学习资源设计能够经过构建全资源模式开始。具体来说,其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进程当中积极引进其他类型学科的教学资源,譬如说科学、体育以及语文等学科知识,强化学科之间有机联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使得学生视野日渐开阔,树立良好的学客观。

2.选用信息化工具

资源设计工作多样信息化工具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应努力构建多媒体资源库,将数学学科跟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相对较为松散的小学数学资源可实现系统统一。通过简单途径教师及学生则能够针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访问,在大大较低资源获得难度的同时简化深度教学实施步骤。

四、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能够将信息技术跟课程整合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拥有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维度,在简化教学程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优化提升。

作者:李店学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