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述(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述(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教学探究

摘要:

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身必备的能力之一。当学生们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会在课前或教学中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去举一反三,多渠道解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的重要渠道,是锻炼学生们辩证思维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对学生从小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夫子所说,主要意思是学习的自主性十分的重要,只有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学的融会贯通。那么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逐渐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与自信心,最大程度上地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情景设立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系。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教师整个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能单独孤立的存在。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当中,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们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形状,让同学们知道不同形状的特征与名称,能够做到初步的识别这些图形,建立起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空间思维,让学生形成最基础的数学思考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同的情境,在设置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全面,既要考虑到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强化对其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设计问题的情景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们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拿到课堂来,课上再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玩具,说出自己带来的玩具形状,同学之间相互介绍物体,真正地了解图形,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纠正习惯,培养兴趣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意志力相对薄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贪玩厌学的情况经常发生。他们的精力与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课上的头15-20分钟内,后半节课基本都是在走神或者自己在下面开小差。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全神贯注,而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会心不在焉、神游天外。可以说这是小学生最明显的一个心理上的特征,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让数学教学的知识成为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那么教学的成果就不会有大的进展,逐步陷入学生自己不爱学、无心学,教师自己没有动力与劲头去教书育人的恶性循环。同时,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与学生们心理上的厌倦,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故此,只有做到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才会激起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模拟一个问题的情境,让情境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一致,让学生深入其中去思考,在这种情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数学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它是生活的模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和生动化,采取有效的激趣改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通过理论的具体情景化,让学生自动提取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之中吸取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设疑解难,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多设置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们产生疑感,自觉的去思考与争论,进入学习的状态,再逐渐引导学生拾级而上,这样去教学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异分母分数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呢?怎样求圆的面积?能不能把这个圆转化成长方形?等等问题……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就能产生相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这时,我充分抓住这些矛盾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旧知识同化新的知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教学遇到的问题。例如,探究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先复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快速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大家说出很多数,我不用计算则能快速作出正确判断。当学生都沉浸在惊讶当中时,我顺势引导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新知产生好奇之心,好奇之心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智慧。

4及时评估学习效果,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对日常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知识的完成情况,学生们了解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作为教师要做到及时的反馈与评估,让同学们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同时又能了解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能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激发自身学习的自信心与动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让基础好的学生不骄傲不自满,进一步的努力学习。故此,评估的内容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梯度,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适当的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如,在数学课堂上我精彩“好”、“不错”、“真棒”不离口,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能时常的感受到老师给予的鼓励,进而调动他们自身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由怕开口说错到积极举手回答,争取发言;让成绩好的学生能更上一层楼。评估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们的起步阶段,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二者同等重要。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都不应再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更多的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作者:王金玲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镇南漕口小学

参考文献

[1]徐营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8).

[2]韩然.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

【摘要】

小学的教育是一个孩子的起点,也是人生中的起点和初始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各项教育都十分重要,各位老师需要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担。本文主要从数学教育出发,以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讲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兴趣;学习技巧;数学课堂

1前言

小学的数学课程对于老师来说极为简单,但是对于刚接触入门的同学们来说就有些懵懵懂,课本本身缺少趣味性,抽象性的内容较多,这就导致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兴趣。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同时综合教学实际联系实际情景,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将生活融入到课堂中。

2注重兴趣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要想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可以采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适当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学习。很多小学的数学老师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可能从事教育工作数年之久,一直沿用一套固有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古老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教授效果,这时就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改良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怎样在教学课堂中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许多老师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学生们不喜欢数学,那么这一科目的成绩提升就会收到很大的阻碍。所以由此可以明确,趣味教学对数学甚至是每一项学生的授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要想学好数学,就一定要把学习兴趣的开发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对数学的顺利学习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理论的实际性,许多心理学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事实累积。通过系统的心理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对某一项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都会十分擅长该学科的学习,成绩甚至要相比不喜欢的学科相差很多。同学们在小学阶段的培养,既是知识累积的过程,也是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在这个阶段保持各个学科的平衡,从表面上看平衡各个学科的成绩,但是究其深入在日后的处理事情行为中,也不要依靠喜恶做事,太过情绪化。

3树立教学目标、创新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是一位教师授课的标尺,这关乎着整学期、征章节的教学进度完成度,教学目标对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才能循序渐进的进行诱导和栽培,但是应该注意使得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是有意义的、明确的、有效地。教学目标越详细,授课内容也就越好开展,大大增加了活动的顺利性和成功性。所以教学目标的设立一定要得到高的重视,需要仔细思考,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共同设立。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标,就不能多次改动、游移不定,必须时刻坚持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能出现较大的偏颇,如果不严格按照目标的进程开展,那教学目标的设立就变得毫无意义。教学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教学技能不断提升是保证教学目标的两大重要指标,同时满足不同阶段学生水平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打破固有模式,同时进行多方创新,结合实际情景和经典案例进行多思维角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同学们的思想建设,培养思维的敏捷度、灵活运用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知识层面,最好是通过小组进行合作,多方汲取不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众多同学的帮助下开发新的灵感。所以,要想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依据教师的基础知识掌控能力和技能的灵活运用程度,而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要注重培养创新创造意识,综合开发学生的能力。

4情景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实践事件对理论教学的帮助,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探讨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通过组内同学的多方面探讨可以将思维的火花碰撞到最大限度,每个人发表不同的意见就会让一件事情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这样极大的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同时将数学知识具体化到实际生活中,以具体的事件或者是事物进行类比,更能方便理解,这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进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对其性格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多元素进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尝试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社会、日常元素,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拉近,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数学充满乐趣。7-12岁是大多数小学生所处的阶段,其缺乏足够多的生活阅历及社会经验,但是已经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因此,将生活化的因素引入能够为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比如,在对“认知人民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预先准备出来作为数学辅助工具,在引入并简要讲述章节知识后提问学生生活中见过的人民币种类,然后将预先准备的人民币拿出来,对其进行逐一讲解,内容包括人民币的面值、基本特征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亲切的生活气息,为本章节的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6合理的使用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概念较为宽泛,一方面可以指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具,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工具充分利用起来进行辅助和引导能够动态化死板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生活动、好奇等天性相符,能够让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仿佛处于游戏的状态中,同时还能够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调节。通常情况下,直尺、四方框、折叠的纸飞机等均可以作为数学教学工具。教师在选择和应用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并不受到严格限制。比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四方框充分利用起来对一般的正方形形状进行演示,同时依据实物将四方形的基本特点解释给学生,包括四条边具有一样的长度、四个角均为直角等。

7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创新教育进行有效的坚持,对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进行大力的倡导,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积极培养起来,从而切实有效地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为有效奠定小学生数学基础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艳 单位:辽宁省盖州市太阳升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芳琴.利用数学“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美的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

[2]刘玲玲.活动的课堂,快乐的数学[J].考试周刊,2012(67).

[3]王丽.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05).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例谈

摘要:

教学中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巧妙利用,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无形的且无处不在的无声语言,恰到好处的利用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时获得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他们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

关键词:

体态语言;无声语言;调动学生;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人体动作。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互动性过程,教师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会在数学课上起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使用肢体语言完全符合“听觉———视觉”教学原理的客观要求。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

1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调控上

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体态语言巧用在传授知识上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弱,只有充满激情,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激情,妙趣横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在教学中鲜明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身体语言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同时也把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用不着死记硬背就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低年级由于年龄的特点,直观的比较容易接受,教师把手势动作变成为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低年级学习求和问题。教师利用态势语言,用夸张的手势动作,两只手分别比划出两部分,再做合起来的动作,即把两只手从两端向上会拢,意为求和,并边比划边说:“把这部分和这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它们的总数了。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求和问题用加法解答。”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求和用加法的含义。又例如求剩余问题,则教师用两只手比划出一个整体。再比划出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同时说:“求剩下的部分。”并比划出剩下的部分。强调“去掉”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是减去。同时也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再例如:一位教师讲《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教师问天气预报中有负数吗?学生答后,教师接着问:“零下5度与5度意思一样吗?接着出示一个大号温度计,挂在黑板一边,学生能够指出5度,而指出零下5度却有困难了。这时教师走过去,用手势从零刻度为起点,向下一比划,示意这些都是零下的度数,也就是负数。此时,老师恰当地运用手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零上和零下。而教师让学生比较零下5度与零下15度哪一个温度感觉更冷时,教师又一次运用手势,越往下温度越低。帮助学生理解零下15度更冷。因为这个知识只需要学生“意会”就可以了,教师运用手势语言巧妙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

2.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于理解:

就数学分析能力与数学基础知识而言,他们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数学分析能力是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分析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数学的学习和训练,数学分析能力就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又以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前提,数学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极大地影响数学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数学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比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要慢,要想使数学知识向数学能力转化,需要有一个强化的训练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用课堂教学语言把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合理的发挥身体语言的无声艺术作用,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手势答案:

“手指动一动,答案全明了”。在教学中,我们面向的师全体学生,单一问答、齐声回答中的从众心理有时根本不能让老师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让学生动动手指有时也是一种简洁快速的反馈。例如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样不仅省时,也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练习面广,避免了枯燥的一对一答回答。

2.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快乐学习并从中汲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游戏无疑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有声语言无声体态语互相配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富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学了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教师运用态势语言设计“用手指凑十”的游戏。游戏是这样进行的: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学生伸出九个手指头,凑成十。以此类推。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用这个充满趣味性的训练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而人的思维活动也正是在情感的积极状态下才能得以活跃,创造性的思维才得以产生。

总之,教师得体的体态语使用,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作者:王赛珺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黄山镇峰山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情感目标研究

摘要:

数学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十分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加之情感目标的潜在性和不可测性,往往使得情感目标无法很好地落实,造成数学课堂的“低效”现象,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深入分析后,谈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

情感目标;数学课堂

1困惑我们的问题

解读课程标准,细品寥寥数语,那是专家经验的浓缩。螺旋式的教学目标又该如何实现?参加过许多教研活动,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有时甚至任凭自己“吹拉弹奏”使尽十八般武艺,课堂还是不温不火,学生还是应付了事,课堂效果一落千丈,为此我常深深苦恼着。聆听名师课堂,困惑为何他们只要聊聊数语,就能牵动孩子们的心,自然意趣地引领孩子们步入数学殿堂,携手探索充满神奇奥秘的数学知识?认真揣摩后方才发现,在名师课堂中,情感犹如一把同心锁,将孩子们的心紧紧地扣在一起,带领孩子们领略春的浪漫,秋的惬意;有时它还如广袤的海洋,翱翔间让你激情澎湃,心旷神怡。而我的课堂,貌似一条干涸了的小溪,孩子们的情感无处激发,目标的落实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给予孩子学好数学的动力,更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

2策略

2.1创设新课情境,伏下情感火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此刻埋下情感的种子,以便于课堂在情感的催化下加快发芽。例如:笔者聆听了六年级的一堂《比的基本性质》,教师的情感目标定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对一个六年级学生来说,“比”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关键是对“比的基本性质”认识不够明晰。该教师并没有直接从比本身出发,她巧妙地发现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类比和推理。课伊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到比中有时会出现前项和后项都不相同,可是比值却相同的情况,产生了问题:在比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创造认知冲突,由此激活了学生探究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绝不要忽视教学中任何一个可以传递情感的环节,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2.2巧用课堂艺术,催生情感火苗: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展开课堂教学一些“艺术”。如在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干利伟老师执教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理解“互相”的概念时,设计联想训练,“干老师和郦老师是好朋友”,一个学生说:“干老师是郦老师的好朋友。”此时教师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作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馈“还可以怎么说?”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郦老师也是干老师的好朋友。”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此时师生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知识,在交流中增殖。同样,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激发学生情感,生成课堂教学亮点。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网民喜欢种菜游戏。我听说大家网络种菜开心的不得了,好玩的不得了。你说网络上种菜,明知是假的,但你种下去,他偷偷地去收获;他种下去,你半夜、临晨去偷,去拔起来。其乐无穷。这里也有很多游戏设计的意外亮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借鉴。我是没做过这个事,很多老师,很多人都在做这个种菜游戏。我想我们也可以在这个游戏里感悟一下,找出中间趣味生成的道理,巧于因借在课堂某个小小的环节中,就一定能生发无穷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活力。我深感自己的课堂太生硬,缺少的就是这些生动以外的游戏特性。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将教学环节带进一个类似平常孩子喜欢的游戏项目或情景中,巧妙传递教学智慧和学科特性,那么,别说孩子了,就算是听课的老师都会迷住。也许这个过程的导语只多花了20秒的时间,但所带来的实际教学气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20秒钟时间可以让课像画一样充满水墨韵味,充满印象光影,也像一段美妙的音乐一样有泛音,颤音和韵律,那虚实强弱的变化中,音乐就产生了精彩绝妙的美。一样高的音调怎么好听呢?一样的教学节奏和话语方式肯定不能被孩子接受。笔者稍加提醒一下,我们将很简单的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衔接,深入体会一下,如何让它活起来,气韵生动起来?我们出去听课,为什么有的人课上起来会那么生动?不就是有强有弱,似进非进,似退非退;想进先退,想退先进,忽退忽进;有长有短,有强有弱……意料之中,意料之外。这就是艺术的基本创造生发元素。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艺术的强弱、真假、多少、虚实等巧妙的结合融入到教学的运作中,平常的教学板块,也能让课堂充满了奇异的教学魅力。

2.3利用课堂小结,浇灌情感火花: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忆起明代文学家谢榛的一句话“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结课是余音绕梁的终曲,听过俞建栋老师的《寻找数据代表》,为了完成知识的加工、处理与整合,课的结尾部分播放整节课的探索录像,引导学生回忆探索历程,一下子收回了学生的“心”,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看看是意料之中的,带来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笔者个人认为,有这种智慧的课堂,课就会逢勃生辉,简单的教案也能彰显不平凡的教学效果。正如李校长所说,我们要把课上成是让大家去品的一杯茶,一杯带着思想和教学演绎艺术的茶,一杯贴近孩子充满艺术情怀的值得回味与收藏的茶。的确,这杯茶,看上去和同行有相同的杯子,但放了不同的茶叶;看上去是同样的茶叶,却是用不同温度的水去冲;就算同样温度的水,冲泡的手法和技艺也不一,

总之,要让品此茶的朋友老师或学生体验与思考的程度不一样,参与后的收获不一样,回味更不一样,直至对生命的审美价值也完全不一。

作者:赵银洁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柱山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2]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3]秦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青海教育》,2006(9)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

摘要:

课堂教学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途径,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作,是专门教育和塑造人的光辉事业。对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辛勤地培育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积累知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接班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作出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学生的教育和素质必须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是学生坚持学习良好习惯和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的重要阶段。学习数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一些最基本的数学常用语言知识,学生在同审题,提取主要信息,计算和再次检验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和学习习惯,做到合理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对学生潜能和智力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思维锻炼和发展的“磨刀石”。数学中的学习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找寻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建立和科学素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数学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在遇到同样问题时,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对同一问题在不同角度上进行诠释,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上得到开发,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将数学学习不再看做一种学习任务,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整体还是较为简单,理论上来讲的教学难度并不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遇到了多种不同的教学困扰。究其原因,教学模式陈旧和教学方法和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不相适应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坚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新颖而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1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学习习惯:

霍林姆斯基曾说“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承担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他们热爱知识的火花”。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决定他们的学习动力的大小,其次影响的就是老师的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身为他们的数学老师,要懂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精力,首先要结合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向小学生说明数学的重要性,充分使用理论知识和文学知识向他们阐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向他们解释速度,面积,体积等等问题的解决和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深切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必须的同时数学学习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习惯是一种非常顽强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响甚至主宰人的一生。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无法在特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尔文就把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作钟表的规则,敦促自己不断进步。小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是最大的,老师也能及时发现他们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数学老师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帮助他们不断地改正,养成一心向学,认真思考,专心致志的习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时间利用率的逐步提升。

1.2将数学学习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于生活的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在美国,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常用手段,新课改后,我国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简单的四则运算法则学习时,学生可能会对单纯的数学和符号组成的运算法则感到无聊,课上听讲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积累的学习疑问一多,学习新知识时就会困难重重。因此他们的数学老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学会设计贴近学生实际,包含生活气息的情境时,充分做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小学生的社会经历还很少,老师们要注意学生此时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例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生计算时,经常会举例以学生他们的家长去买菜等进行情景代入,与代入小学生们去游乐园游戏或买零食等情景相比,学生当然更乐于参与到后者中去,这其中涉及到的即是共鸣的因素。教师对课堂形式的转换,把单纯的理论转化为更为多彩的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学习,所谓“互动之于教育,即运动之于生命”,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让学生填塞式吸收中解放出来。

2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时代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的信息不同,形成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都有较大差异,在学习上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则显得更加重要。不同的学生接受方式不同,有的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喜欢老师多表扬他,这种学生就要多以赞美、鼓励的方式对他,及时看到他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这样对他们的学习信念的建立很有帮助。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方法,才能给与他们坚持学习、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课堂教学时,当遇到学生答案不一致时,比起直接判断答案的对错,强调思考新思路和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不害怕学习中的困难,更有自信和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思路。谁都可能是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小学生这时候自由的天性特点还是很突出的,老师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要多留意学生的闪光点,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即使是数学课堂,也能在其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之处,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寸有所长”,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考试分数不是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为更多隐藏着的潜能的开辟可能性空间。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同时是他们的职业职能的要求。教师要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要求为标尺,不断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为学生坚持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李雪平 单位:济宁市微山县留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婉如.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5.

[2]张莉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六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设计

摘要: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就需要设计问题。但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结合教学的对象及教材的内容而定。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设计的策略和提问的技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在数学教学当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同时也是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性,针对班级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定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倡导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

1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策略

1.1围绕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所设计的问题需要围绕教材的关键内容进行,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融入问题当中,设计出突出重点的问题。针对教材的难点设计问题,学生就会容易掌握并突破。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围绕各种两位数计算当中的难点进行提问,或者将除数的计算与日常的零食的买卖相结合,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用除法进行计算,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两位除法的计算方式,寻求学习的规律性。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工具进行辅助,比如矩形、三角板、圆形模板等,或者采用幻灯片及图形板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比如让学生将圆形进行分割后,运用除法求出部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设计此类问题时,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较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过后寻找到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的切入点。如果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解决,并让解析的过程更具有条理性。中等学生的数学逻辑条理性稍差,那么可以从学生的表现上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意见,有条理地进行归纳分析,将圆形的变化和面积的大小及与长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掌握基本的推导公式及计算方法。

1.2通过联系知识设计问题:

因为数学各章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性很强,每个新的知识点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作为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其内在的因素和本质是相同的,这也为学生进行下一轮的学习搭建了桥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还要充分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的《质数和合数》这课的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有关的旧知识———能够除以1且大于1的自然数(能够整除的情况下),在推导出质数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千以内的除法计算。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属于质数么?为什么?在分数当中存在质数么?合数是如何推导的?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学生就会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明确质数和合数的范围。

1.3抓住学生学习的盲点设计问题:

抓住学生学习的盲点就是针对教材中容易被忽视的知识重点进行提问教学。教师在针对盲点问题设计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当中所忽略的东西。比如在学习正负数时,在明确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转向关键点上,比如0是否属于正负数,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将学生容易忽视的点找出,帮助学生拓展数学学习的思维广度。

2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法

2.1明确提问对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针对提问的设计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对象。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重在问题的设置和深入研究上,忽视提问的对象。将问题的难度提升,或者为了获取完美的答案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将提问的对象集中在班级的优等生上。甚至有教师为了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只针对普遍的学生,对部分学生学习难以深入的地方教师因为课时等原因选择忽略。由此造成课堂无法突出重点,既无法发挥学习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也无法提高学习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要尽可能涵盖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满足其学习和心理的需求。设计的问题让每位同学能够回答,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好提问的深浅,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让数学的问题具有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为让班级内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技巧,教师先提出这样的运算口诀“如果括号前加号,去掉括号也无妨;如果括号前减号,去掉括号也无妨;乘除运算要分清,从左到右是标准;加减乘除混合酸,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教师以简单的带括号运算开头,如“5×60+120÷3(370+50)÷7”,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计算出此题。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多数学生不知是先计算括号内的数字还是先将乘除计算后再计算括号内的数字。在学生计算完成后,可以抽取几名学生(囊括学习能力较好、基础较高、学习能力差、基础较差及中等水平的学生)阐述其答案及解题的思路,将解题中的学生未考虑到的或者出现差错的地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将解题时所遇到的难点讲解出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讲。

2.2提问时机需要灵活处理:

在备课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设定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在除法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的模式,在问答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意象不到的答案,或者学生会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此时,教师需要及时将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比如在除法的学习当中,学生在进行一组自然数的计算,但是在计算过程当中,某位学生发现除不尽的数字,然后班级的学生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除不尽”数字的寻找工作。此时,教师要让课堂教学继续下去,就需要代入下一个问题———遇到无法除尽的数字时,如何计算出答案?当然,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者共同探讨还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当中,教师需要结合提问的对象、教材的内容及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问题。要注意照顾到班级中各层次的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作者:史红梅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罗红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89.

[2]罗超群.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7:103-104.

[3]邝孔秀,胡娟淼,姚璐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基于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与普通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比较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6:27-30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构建

摘要:

自从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很多的学校很多的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落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是新课改一切内容的基础,只有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体,才可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主体

引言: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大家更多注重的还是课堂学习的结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不是很关心。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比较枯燥单调,这在数学课堂中,就更加明显。小学数学中很多都是纯数字的运算学习,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运算口诀的记忆,学生很快就会厌倦。因此,教师要几级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

1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一人主导的状况。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意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由于很多教师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将课堂交给学生的重要性,学生也对枯燥的学习没有兴趣,所以这种能力一直未能建立起来。

1.1教师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确实一直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在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掌控者,教师也是课堂氛围和动向的操控者,教师还是课堂节奏的绝对把控者。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对于答案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数学的答案不同于其它,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因此,教师掌控了知识的应用方法,就把控了课堂中知识的传播。但是这里出现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古语严格,会让学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出知识的规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如此进行的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只看结果。从结果上看,学生们似乎都表现得很好,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从过程上来看,学生知识机械地运用教师的教学方法,没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时刻把控着课堂的节奏动向。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程,这时,教师就可能叫停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削弱的,从短期来看,可以形成一个纪律严明、成绩显著的课堂,可是从长期来看,学生自身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

1.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文讲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让本就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枯燥。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多时候无法用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中强调课堂纪律越多,学生的情绪就越会受到影响,那么就更加难以集中精力去思考课堂中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状况必然会变差。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的教学方法都要求学生能够将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化的想象。如,在讲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时,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鸡和兔的具体状况来想象问题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这时,如果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得不到位,或者思考方式不对,就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上文讲到,老师在教学中常有的问题就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打断,很多时候,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才是整个课堂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学生没培养出这样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就会没有自信,没有外界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法提高,更勿论成为课堂的主体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在学习到新知识时,对知识本身有深刻的把握。

2.1教师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数学教学是一个需要学生自身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犯很多的错误,这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该把这样事情当作是课堂中的意外状况。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该分析这些错误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理和思维上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找到犯错的原因,让学生能够找到改正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用到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举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解百位以内的加减法内容,运算“37+46”,有些学生会想到分解法“30+40+7+6=83”也有的学生会想到用整数来作减法“37=40-3;46=50-4”所以此等式就变为“(40-3)+(50-4)=90-7=83”。两种解法结果相同而思路不同,教师在讲解一种解题思路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其它的解题规律,这时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敢于做课堂的主人。

2.2教师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上文提到,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中学生的突发奇想会扰乱课堂秩序,打乱教学思路。那么,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情况下,教师不妨干脆为学生预留这样的自主讨论时间和机会。还以上面的教学内容举例:当学生已经学习乘法的内容后,给学生留出十分钟的时间,分组讨论“37+46有几种算法?”这期间,学生可以用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各种方法,除去上面提到的相加法或相减法,还可以用乘法,“将37分解为6×6+1,将47分解为6×7+5,或6×8-1”最后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在尝试不同的运算方式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来明白数学的本质思维。将这样的学习思维发散,运用到以后的知识学习当中,学生就可以迅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快速将新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综上,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真正想要将课堂交给学生,需要教师彻底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思维的升级。教师要允许学生参与课堂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会达到。

作者:张红秋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宁静小学

参考文献

[1]许晨.自主学习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构建[J].课堂内外.2015.

[2]李丽.自主探究机制在小学教学中的构建[J].数学教学.2016.

第八篇:生本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相对应,它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宗旨。这种教育理念的变革,符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需求,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性,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完全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本文从“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贯彻实施,展开论述,以期对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借鉴作用。

关键词:

生本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存在的,而学生则是很盲目和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身思考与品味能力的提高是毫无益处可言的。而“生本教育”理念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教育理念的出现,则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而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则要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转变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理念,采用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提升,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新课标倡导的有效教学,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构建和谐课堂环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而学生则由传统的接受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则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课堂环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情境的设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随意裁剪出一个四边形,然后再分别裁剪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个裁剪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这样学生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改变对教师传统的认识,可以与教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接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的各种环节,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一项研究调查数据显示: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儿童约30分钟。因此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具体表现为他们在专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0分钟,而对于数学公式,定义以及图形这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关注力甚至不能维持在20分钟。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此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曾经指出:“教育儿童要从儿童要做的事情做起”。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喜欢的事情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例如采取图片、卡片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数学的抽象思维导致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新的传媒手段对学生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动态性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对于解决数学教学过程的乏味性和抽象性都有较好的作用。

3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为所用

数学课程是抽象的,同时数学与生活又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把数学问题的情境生活化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明白数学知识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的,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生就会自发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进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爱上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例如在《位置》这一节教学时,作为教师,可以以电影院里位置的确定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位置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然后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座位为例,进行了一个游戏,即老师说出一个位置坐标,并让学生说出那个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从而使学生将这节课的学习重视起来,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欢快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使课堂教学充实而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生活相联系,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

总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加大了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进行改革这既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师,如何在生本教育的指导下,充分的将小学数学的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学习,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这还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但总地来看,这种教学理念是值得提倡。

作者:袁敬雅 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婧茹.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46.

[2]李转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谈[J].考试周刊,2016(60)69.

[3]石玉屏.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J].新课程,2010(01)23.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疑探教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四则运算”对“疑探教学”模式进行了应用和探讨,以期对提高我国小学生数学综合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

小学数学;疑探课堂;教学模式

疑探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现代主流的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和运用拓展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1]。

1小学数学模式的现状

1.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众所周知,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抽象的客观实在,不为人类的情感所转移或更改的。因此,数学课堂上方法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教学方式单一,采取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对话和交流,往往教师一言堂,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积极性受到抑制、兴趣不浓,对数学知识死记硬背,对数学技能机械反复。

1.2课堂气氛沉闷:

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整体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劲头不足,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很多数学教师在对新知识的传授时,未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多事情替学生做,而不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去领悟问题,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不注重学科与实际相联系: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感知经验。但在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没有将数学知识和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没有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没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2疑探教学模式

鉴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将课堂教学活动与疑探教学相融合。

2.1设疑自探:

设疑自探,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在实践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要留出充分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解疑合探:

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遵循“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评价”的原则,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辨析的能力。

2.3质疑再探:

质疑再探是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本内容的时候再次提出质疑,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得以延续,从而提出更有价值、个性化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学困生和中等生的问题,引导优等生回答;对于优等生提出的问题,让全体同学一起思考,教师进行归纳解答。

2.4运用拓展:

运用拓展,即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拓展到新环境中去。教师针对课本内容编写拓展习题,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本所新学的容易掌握的知识,还有利于掌握适中及更高难度的知识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求异创新。

3小学数学疑探教学活动实例

运用上述“疑探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实例,就“疑探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为例。

3.1课前准备工作: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与性格、性别等因素,将班级学生进行混合编排分组,以使各小组水平、能力相当。数学教师做足充分的备课工作,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清楚掌握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二是让学生们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三是使学生们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课时为2课时,多媒体课件呈放。

3.2疑探教学活动过程(1)课题导入:

在这一环节,数学老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一幅游乐园一角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认真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共有几个游乐区?这些游乐区分别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看看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2)设疑自探:老师依据展示的图片向同学们提出思索问题,请学生们依据图片资料,提出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内部讨论整合。整合之后将小组问题交给任课老师,老师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迅速整理和补充,整合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作为合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同时依据各小组所提问题多少和质量,进行打分和评价,并指出优胜小组。(3)解疑合探:在解疑合探环节,班级同学座位不固定,可以自由移动,以便于快速沟通、交流和讨论。围绕多媒体所展示的学习步骤,小组成员间相互沟通、交流,进行合探,重点放在之前所整合的展示的问题上,由组长负责组员分工安排,指定哪些成员负责归纳总结答案,哪些成员负责展示、讲解和评价工作。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每个合探问题的小组分工,学生们依据问题进行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同时可以为其他组的回答进行内容增补、质疑和点评。学生们纷纷用算式列出步骤解答问题。老师请学生们对每个算式的意义进行解释。最后老师就算法进行了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的情况,应该从左至右依次进行计算。(4)质疑再探:学生们对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和回味,对还存在疑问的地方继续提问题,由小组或全班级来进行解答。经过梳理归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如果出现三个以上的数字相加减或乘除的情况,运算顺序又是如何的?教师依据学生问题和回答的表现给予评分。

综上所述,在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灵活运用疑探课堂的教学模式,以疑引思、以思设疑。一方面,让学生们初步感知疑探教学的方法和步骤,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数感,激发对数学探究和求知的热情,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2]。

作者:陈泽伟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彦红.“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交际,2014(12):148.

[2]陈洁.在传承与创新中回归教育本真与学校一起成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45-146.

第十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构建

摘要:

“有效”课堂指的是保护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确保课程教学任务最大化实现的保障,也是锻炼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线数学教师该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经过分析和研究以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恰当的活动来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思想指导下在欢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之中,同时,也能确保数学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性;生活情境;问题探究;开放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理念的贯彻落实,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了应付考试在被动教学,上课,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保护学生长久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进入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一线数学教师要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恰当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精彩而有效的数学活动中找到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农村学校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论述。

1创设生活情境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用以辅助数学教学的工具很少,导致课堂只能依靠教师对教材的照本宣读,数学课堂也没有一点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被调动,根本不利于有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和应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乘法》时,我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活动,所以,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即:秋收时,小明家有5亩地,如果每亩的收割费用是80元,每亩需要化肥50千克。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这一情境是常见的,不陌生的,也是家长在学生面前经常提起的一项内容,所以,在这一情境,我们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小明、收割师傅、卖化肥者等角色,引导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对话进行“乘法”计算,比如:5亩地的收费费用是400元;5亩地的化肥是250千克等等,还可以自己补充条件进行“乘法”知识的应用活动。可见,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同时,也能使数学课堂实现高效。可谓一举多得!

2组织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要通过组织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确保学生在问题思考和交流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很重要,而且习惯一旦形成,后续会产生长久而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梯形的面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即:(1)如果分割的话,我们能够将梯形分割成哪些图形?(2)思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对梯形进行分割、移动,自主动手进行推导证明,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同时,对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后,我们要组织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自主证明,比如:将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引导学生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后,通过求和、化简来强化理解,并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营造开放环境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来说的,也是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的课堂形式,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开放的小学数学课堂呢?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学生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多角度思考、多方面探究中基本数学素养获得大幅度提升。例如:每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每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2辆三轮车和2辆自行车,一共有多少轮子。请列出不同的算式进行解答。从这一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所以,在这道题的解答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入手来列算式,从生活经验入手、从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入手,鼓励学生列出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的算式,比如:(1)2×3+2×2=10;(2)(2+3)×2=10;(3)3+3+2+2=10等等,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题干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大的帮助。在课改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下,多种活动的组织、开放环境的营造都有助于数学课堂从“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进行转变,让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全然不顾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对课堂的基本看法,也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同时,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快乐的学习,成长。

作者:庄文源 单位: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涧洞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登华.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J].教育界2012年4期.

[2]张海蝶.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