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经验范例

税务管理经验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1

关键词:涉税管理;企业发展;重要作用;对策

涉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企业角度出发,深入探索税务管理话题对企业实现安全、高效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国内企业正面临全覆盖式的财税制度改革,“营改增”政策及《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相继颁布实施,推进企业税务管理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使原有的税务管理经验与新政策制度脱节;适逢万众创业热潮,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初出茅庐”,管理经验匮乏,对涉税管理一知半解,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发展风险,企业税务管理整体水平偏低,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探析涉税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敦促企业提高重视,主动作为,加强涉税管理,对提升整体税务管理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稳健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1涉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1.1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财税制度的完善调整令整个财务管理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亟待重塑或整改;增值税发票被纳入刑责管理,偷税漏税逃税风险和成本均大幅度提升,促使企业必须放弃“剑走偏锋”,端正态度,致力于加强涉税管理,以便降低风险、减少税负。同时,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使企业计税、缴税流程面临调整,涉税管理难度上升,倒逼企业深入学习应用税法,提升纳税意识和涉税管理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财税管理人员对《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税收法规、政策制度的理解鞭辟入里,对会计处理方法、配套财务软件应用游刃恢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已然水到渠成。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涉税管理促进了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可见企业实现财务目标指日可待。

1.2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降低成本

财税制度改革过程中对各项税种税率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并颁布实施了许多税收优惠、鼓励政策。例如“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的差旅、办公、通讯、租赁、维修、物业、培训、研发、安全生产等项目产生的均有不同程度的抵扣(抵扣率各有不同);部分技术含量高的国产设备采购可抵免价款40%左右的新增企业所得税,针对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将通过财政返还部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因此,企业通过有效的涉税管理,有意识的税务筹划,在最大程度上享受税收优惠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对资源优化配置亦大有裨益。同时,作为企业成本支出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合理的税收筹划、科学节税,可以助力企业降低成本。

1.3有助于规避企业的涉税风险,巩固企业形象

新形势下,国内税务征管体系不断调整完善,征管力度日益强化,对企业偷税漏税逃税严惩严打,敦促企业奉令唯谨,克己慎行,将涉税风险“遏制于摇篮”。并且,税制调整阶段对所有企业而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涉税风险无处不在,在此情况下,企业必须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加强涉税管理,以最大程度规避涉税风险,为企业谋求安全、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随着市场经济日益规范,准入机制不断完善,且政府、相关监管部门、中介咨询机构、消费者、投资方及合作伙伴对企业内部管理、信誉评价均产生更多元、更严苛的要求,企业大浪淘沙、竞争激烈。通过加强涉税管理,企业可以在规避涉税风险的同时,促进企业阳光运作,提升企业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多市场机遇。

2企业涉税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税务人才专业素养与企业涉税管理实际需求不匹配

财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很多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和发展规模较小的企业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一身多职,工作量繁重且管理质量难以保证;且财税改革过程中,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务政策以及财税处理理论、方式、流程都有所更新调整,对财税人员从业素养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现阶段企业税务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涉税管理需求。

2.2税务筹划有待提升,节税效果欠佳

现阶段企业纳税活动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指导,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合理避税、节税,从而降低企业支出成本,提升盈利水平。然而一些企业由于缺乏税务筹划,导致企业纳税过程中未能全面享受政策优惠。例如,一些企业由于没有取得符合要求的发票、费用支出未获取凭证或未取得有效凭证,导致部分可抵扣的税收项目无法抵扣,有的企业错过抵扣期限,导致应扣除费用或应提取费用的项目逾期,从而徒增企业税收支出。

2.3业务部门配合度不高,涉税风险较大

企业涉税活动大部分发生在业务流程中,合同、物流、资金(货物收付款)、开具收取发票等业务活动都是涉税风险的“重灾区”,所以加强涉税管理需要业务部门的大力配合。但是一些企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过分独立,缺乏沟通,业务人员对财务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某些情况下甚至忽视财务管理意见,一意孤行,有意或无意触碰税法红线,导致企业发展陷入税务纠葛,将财务负责人推向深渊,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加强企业涉税管理的对策思考

3.1加强教育培养,提升税务管理人才从业素养

企业应该加强财税知识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鼓励和帮助企业财税人员深入解读学习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构想等,全面加深对财税体制改革的了解和配套软件、新兴技术的应用,提升财税人员的专业能力;组织财务人员与业务技术骨干交流学习活动,帮助财税人员了解企业发展经营活动,培养充足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财税人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涉税管理工作。企业上级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应该高度关注企业涉税管理,加强税务管理宣传和纳税思想传递,帮助财税人员建立正确的税务管理观念,提升财税从业人才的道德素养,为加强涉税管理积蓄中坚力量。

3.2加强纳税筹划,夯实税务管理基础

企业可以将日常税务管理效果计入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或者为税务管理单独设定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涉税管理绩效化、指标化,促使企业全面树立涉税管理观念,企业员工主动参与涉税管理,确保企业各项涉税行为的规范合法,以夯实税务管理基础,降低涉税风险,减少无效成本支出。企业应该基于税制改革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参考全面预算结果,以“涉税风险最小化,优惠享受最大化”为目标,对企业展开全面税务筹划,即在税务发生之前未雨绸缪,对涉税项目进行整合筹划,尝试将税收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提升涉税管理能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3.3加强业财融合和内部控制,提升涉税管理效率

企业应该鼓励全员参与涉税管理,尤其是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交流,保证二者之间信息传递流畅,以规避业务流程中的涉税风险。财税部门应该主动参与业务活动,为业务人员提供合理避税指导和避税意见,提升业务人员对涉税管理的配合度,携手为提升企业涉税管理效率发力。同时要加强内部控制,以监督指导财税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且内部控制能够助力企业涉税项目公开透明、阳光运行,从而减少涉税风险和外界质疑,切实提升涉税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稳健、安全发展。

4结语

加强企业涉税管理有利于规避涉税风险,维护企业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帮助企业合理合法节税,降低企业成本,也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落实税务管理目标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涉税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忽视、不可避免的内容,企业应在明确涉税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面对涉税管理现状,主动作为,切实加强涉税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珈乐,付广敏.企业涉税风险及防范措施[J].纳税,2018,12(21).

[2]孙晓东.基于大数据税收征管下企业涉税事务管理探析[J].纳税,2018(6).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2

关键词:建筑设计;研发项目;财税管理

建筑设计企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引入、启动研发项目,开展多种类型研究活动,以带动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不同研发项目由于所处地域、市场和政策的因素的差异,为了规避和控制风险,财税管理成为企业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财税管理在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中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企业结合研发项目情况为税务局提供一系列材料,如立项书、归集表、合同或协议、成本核算说明等,一方面,企业管理研发项目的过程中,按政策指导文件科学合理地进行财税处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有利于其他研发项目的稳步推进,另一方面,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项目,能够享受加计扣除或所得减免等形式的优惠以降低企业税负,有助于企业再次投入研发,促进研发力度。

二、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的类型与财税管理主要内容

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传统业务涉及的技术研发项目,该类项目常能申请获得一定的政府补贴;二是企业开发的与信息管理相关的委托开发项目;三是针对行业运营和人文科学等开发的研究项目。财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有会计核算管理(如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和各种费用的会计处理等)、税务处理(如流转税、所得税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

三、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的财税管理存在问题

(一)缺乏全过程性的财税管理思想

目前,多数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财税管理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注重计算和处理项目投资以后的各项税务,而忽视了投资前期的纳税计划和投资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总结。缺乏全过程性的财税管理思想,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过程无法制定全面化的纳税计划,而且不能及时总结、归纳和借鉴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经验和教训,不仅影响到财税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而且无法及时规避和控制风险。

(二)财务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

研发项目推进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财务风险的识别,但目前建筑设计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重视项目建设、运营阶段,忽视判断、建设和推出等环节的风险识别,如招标阶段对税负调查和分析不够专业、推出阶段中各项应收账款政策制定和运营的工作不够专业化等,以上问题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由此来看,财务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问题较为突出。

(三)与税务部门沟通联系不到位

目前,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启动和推行虽然重视财税管理,但税务政策分析全面性不足、税务知识掌握不够专业化,对税务管理研究不够细化,与税务部门沟通联系不到位。尤其是企业启动的海外研发项目,由于缺少实践性经验,如何避税等探讨力度不足,导致企业盲目性地推进财税管理,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纳税费用,而且可能引发风险威胁研发项目和企业的运行。

(四)纳税筹划不合理

纳税筹划影响着财税管理工作推进的效果。目前,我国多数建筑设计企业为了节约工作时间和快递推进工作效率,制定研发项目的纳税管理统一规定和标准,运用固定化的模板和公式开展纳税筹划,这种僵化的筹划方法没有将多方面影响因素纳入体系,而且忽视了多种纳税方案的对比和筛选过程,盲目性的推进研发项目,影响着税收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税务管理人才的缺失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财税管理主要负责部门为财务部,财务部绝大多数人员均为科班出身的财务工作者,对税务方面知识掌握并不够扎实,还有的人员虽然具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即正是由于税务管理方面人才的缺失现状,导致一些企业研发项目财税管理套用固定模板和统一模式的情况时有发生,由此无疑加大财税管理的风险。

(六)财务与研发部门联系不紧密

企业研发项目的负责部门是研发部,项目的类型、性质、涉及内容以及预期开展情况等专业性极强,财务部门开展财税工作必须全面把握研发项目情况。但目前部分企业内财务与研发部门的沟通机制并未搭建,两种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全面、不到位甚至对一项内容进行多次核算和处理的情况经常发生,影响研发项目推进的同时也减低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的财税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构建全过程性的财务管理思想

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财税管理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转变传统管理思想,构建全过程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即从研发项目投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全面性管理,注重前期的税务政策研究和市场调查、纳税计划制定、多套方案拟定和对比分析、中期各种重要指标的财税管理计划和后期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总结等工作内容,由此形成全面且合理化的安排税收工作。

(二)健全财务风险识别机制

针对研发项目的重要阶段和环节进行税务风险识别,准确定位现阶段识别存在漏洞和不足,以纳入至财务风险识别机制之中,如招标环节合理评估项目税负、税负调查等、建设环节中合同的拆分研究、退出环节中应收账款政策研究和合理方法的制定等。将以上各部分内容形成明确化制定纳入至风险识别机制之中,进而使得机制的健全化和完善化。

(三)加大与税务部门沟通力度

税务部门是研发项目财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涉及的重要主体之一,财税管理并非要求财务部门“闭门造车”地开展工作,而必须加大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即重点要搜集研发项目涉及的税收政策、税务知识,进一步细化税务管理研究工作,针对现阶段纳税政策的变化等要素拟定出相关的纳税缴税方案,争取最大程度的节省缴纳的税收费用,以此规避和控制财税管理风险。

(四)合理安排纳税筹划

对于建筑设计企业而言,首先需要明确纳税筹划是一种动态化的管理过程,财务人员应结合研发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详细性分析,进而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纳税方案;其次,纳税筹划需要拟定出多套可行方案,通过对比和分析方案执行情况、纳税金额、获取利润和财税管理风险等因素确定可操作性较强的一套方案予以执行;最后,有序性地推进纳税筹划,根据后期纳税情况和财税管理现状灵活纳税方案。

(五)大力培养税务管理人才

财税管理中税务方面核算和计算等各项工作都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建筑设计企业应当采取“培养+引进”的方法,一方面,在财务部门中培养税务方面的人才,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丰富财税管理经验,壮大财税管理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以组建财税方面的核心队伍,从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各方面带动企业内财税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加大财务与研发部门的联系

由于财税管理涉及财务部和研发部,因此,必须加大部门的联系,沟通顺畅化的沟通机制。一是通过线下方式,定期针对研发项目组织负责人参与沟通和讨论活动,便于部门内负责人全面了解和把握研发项目的具体情况;二是搭建线上沟通平台,便于两方部门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和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以此不影响财税管理工作的推进,进而避免财税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企业财税管理规避风险的关键在于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重点要对财税管理思想、财务风险识别机制、与税务部沟通联系、纳税筹划、税务管理人才、财务与研发部的联系等问题加以解决,以规避风险且进一步推进研发项目的执行。

参考文献

[1]何衷丽.浅谈建筑设计企业研发项目的财税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2]蒋明鹃.浅析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建筑行业为例[J].纳税,2019(2).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规避;成本控制

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依法纳税属于应当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在遵循我国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税负支出降到最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水平,为战略性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所以,在此过程中,税务筹划会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过程中,将法律政策作为基础,以税负为目标,逐步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属于重点扶持的产业,有很大的税务筹划空间,并且能够享受国家颁布的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只有采用合理的税务筹划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编制长远的发展计划,才能够杜绝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发生。

1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问题

1.1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税务筹划风险意识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都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经验,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市场分析与研发新技术上,对税务筹划以及财务管控的重视度不足,仅仅认为缴税属于财务部门的分内职责。虽然希望能够减少缴税,但是对相关税务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如何有效降低税负无从着手。此外,有些财务人员为了满足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放弃自身的职业道德,出现记假账或是折扣摊销工作随意的问题,导致一系列不符合税法规定的研发费用、成本计入其中。

1.2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由于受到高新技术企业基本行业特点的影响,管理层更加注重研发人员与研发活动。大部分财务人员都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不足,税收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及时的更新,税务筹划能力不足。企业缴纳税款主要就是财务人员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实际的数据分析完成的,没有设立单独的监督部门进行控制,对税务风险的防控工作也不够重视。由于受到当前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的税法更新速度较快,税法政策也越发精细。这就要求企业税务人员需要积极提高专业素养,进而规避税务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风险问题。

1.3缺乏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建设内部控制机制,大部分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经营风险的管控工作,没有加强对税务筹划风险的控制。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考评工作的过程中,对销售情况与技术创新考核与评价更加重视。由于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同,无法通过量化指标开展考核工作,财务监督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问题。

2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有效规避措施

2.1搭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预警系统

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税务筹划风险防范机制,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并分析导致风险问题发生的基本因素。但从税务筹划的实效性进行分析,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作为重要的依托,不断完善纳税筹划预警体系,并保证该系统能够实行对税务筹划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进而避免不必要的经营风险问题发生。利用风险防范系统,实行信息处理系统、收集系统等融合,以便直观地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状况。在实现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基础上,发现纳税筹划的关键因素。如果出现风险问题,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告,以便开展纳税筹划方案的修改工作,实现风险预警机制与纳税筹划的融合。

2.2提升管理人员对税务筹划的重视程度,加强资金管控力度

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过程中,提升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十分重要,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还能够防控税务风险。管理者需要从自身做起,强化领导的思想意识,进而重视税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管理者需要对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且对高新技术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领导者要创新管理理念,不断加大对税务筹划风险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的合理优化与分配工作,针对各个开发项目,明确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实际收入。如果需要进行开发费用加计情况的研究,就需要立足实际情况进行立项管理。在规范化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对企业生产经营费用的专项核算工作,以满足新会计准则提出的要求。

2.3引入合法的税务筹划方式,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我国重点扶持的企业,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占据着稳固的地位。为了促进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制定税收政策的过程中,给予了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采用合理的税务筹划方式,才能将优惠政策的效用发挥出来。其一,企业需要符合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规定,在减免税的申报过程中,严格参考我国的相关规定,保证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要求。例如,研发费用占据全部销售额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收入来源结构等,并且明确税收优惠主体身份。其二,高新技术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时候,需要支付相应的特许权使用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项目中使用的仪器、材料等设备都会免征进口关税。高新技术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有效减少增值税需要缴纳的税额基数,真正缓解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压力。总之,对于各个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依法纳税属于应尽的义务与职责,企业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随意的进行成本摊销。其三,增强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是否可行,最终的决定权在税务部门。企业相关的负责人员需要不断强化与税务机关负责人的交流,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我国税法政策的变化,以此得到税务部门的支持。

2.4开展科学化的税务筹划,强化成本控制

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是在遵循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减少企业税负支出的重要方式。但是税务筹划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也会消耗一定的成本支出。所以,企业需要对税务筹划可能产生的收益进行分析,并对税务筹划环节中支出的纳入情况进行分析,力求使用最低的成本达到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税负的目的。例如某企业利用外部税务筹划的方式消耗了18万元的资金,经过税务公司出具的方案,仅仅能够在本年度降低16万元的税负支出,这就表示税务筹划虽然降低了税负支出,但是也导致了企业成本支出增加。此外,就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筹划情况进行分析,加强成本控制力度十分重要。由于税务筹划的方案都不尽相同,能够产生的收益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只有在编制税务筹划方案的过程中,对其他方案的成本支出进行分析,使用直接成本减去机会成本,才能获得最佳的税务筹划方案。

3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不能离开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所以,要想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技术水平,就需要合理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并编制可行性较强的应对方案。所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对税务筹划的重视程度,加强成本控制力度,才能落实财务管理机制,实行对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约束。通过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实现内部资金的合理分配,并且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方法[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0):124-125.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4

1.跨区域经营布局,主管税务机关多元化

广投集团经营主要集中在广西,目前已经向区外贵州、江西、甘肃、内蒙、四川等省份发展,并延伸至东南亚、香港等境外,这种跨区域经营布局使得广投集团面临多地税务机关的监管,由于税收管辖权不明确而引起税务机关之间的争议时有发生。

2.关联交易较为频繁,公允价格难以衡量

随着广投集团规模的扩大,母子公司间及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相当频繁和普遍,如何确定合理的内部转移价格并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成为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高,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

广投集团拥有众多具有会计、审计和税务等专业注册资格或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一些企业还聘请税务师事务所担任税务顾问,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税收筹划能力。

二、集团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广投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业务扩张到多个领域,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税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这对广投集团的税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调研发现广投集团的税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防控措施被动并停留在表层

主要表现在:各企业风险把控能力不足,对中介依赖程度过高,不易于打造集团自己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缺乏系统化控制税务风险的机制,应对税务风险的方式比较被动,经营中很少主动去规避税务风险。

2.各所属企业独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

集团内多数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由会计核算人员兼任,主要职责在于会计核算和税费缴纳,在税务管理工作上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纳税管理机制,即使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常因信息沟通不畅而难以被企业自我发现。

3.国家税收政策更新快,员工税务风险意识和税务知识跟不上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整个税法体系不断完善,一些税收法律、法规、规章都在频繁变动中,部分负责税务工作的员工缺乏系统地培训,没有及时掌握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或者由于工作经验不足,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对税收政策没有了解透彻,容易造成企业多缴、少缴税款的情形发生。

4.对重大涉税事项管控不到位,部分税务筹划存在涉税风险

一些企业被税务机关稽查时,出于对考核的担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及时甚至不愿意主动向集团总部报告,使得集团总部不能及时协助各企业解决问题,造成损失进一步扩大;还有一些企业自行进行税收筹划,由于专业水平有限,忽略了某些潜在的税务风险。

5.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不足,未能充分实现降本增效部分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不熟悉或理解不到位,未能积极争取享受税收优惠,尤其是一些不常用的税收政策,如专项资金除、专用设备所得税优惠以及地方性的优惠政策等等,往往容易被企业忽略,丧失开源节流的机会。

三、集团税务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

1.搭建集团税务标准化管理框架体系

(1)控制环境

①实行集团总部、二级平台企业(简称平台企业)、三级及以下基层企业(简称基层企业)协同管理的三级体系三级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广投集团所倡导的“集团化、专业化、差异化”的管理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了平台企业作为集团各业务板块管理机构的作用,弥补了当前集团股权层级过多和某些基层税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的缺陷,更能适应集团战略发展的需要。②建立不同层级的税务管理专业团队集团总部需设立专职税务管理人员,各所属企业设立专职或指定专人负责税务管理工作,专人专岗,职责明确,对税务工作实施更为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充分地参与各企业全过程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各企业的纳税成本和纳税风险能较好地实施控制。③制订涉税员工培训计划由于税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各企业必须对涉税员工进行持续的后续教育,确保其及时、熟练掌握最新的税法规定。在方式上,广投集团通过聘请专家为财务人员开展专项知识培训,或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交流管理经验,并鼓励各企业积极参加集团外部如纳税人俱乐部、中华会计网校、税务机关等组织开展的各种专业培训。④倡导诚信纳税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环境诚信纳税文化的培养可以为企业建立和完善纳税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广投集团将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纳税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全体员工的纳税风险管理意识。

(2)风险评估

广投集团对税务风险的评估遵循风险控制原则,运用税务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方式分析识别自身存在的税务风险,明确风险等级,安排相应应对措施。具体方式如下:第一,集团总部或平台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企业开展税务风险测评,依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二,鼓励各企业主动聘请税务师事务所或税务主管机关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日常或专项审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税务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3)控制活动

①统一规范日常涉税事项广投集团依据国家目前的财税政策,组织各企业对各项日常涉税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后,对普遍存在却又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些涉税事项进行了规范,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资产损失管理、税务档案管理、税收减免、捐赠、关联交易等,重点关注各环节的涉税风险点,不断优化管理流程。②建立重大涉税事项监测机制各企业财务部应积极参与对外投资、并购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重大资产处置、重要合同签订等重大经营决策,并研究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对于特别重大事项,应及时报告集团总部财务部,由集团总部财务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和指导,并对后续操作进行监控。③加强税务会计管理一是要求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掌握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于同一涉税业务处理上存在的差异,在对涉税业务进会计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相关税收法规的规定,从税务稽查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由于会计核算失误带来的涉税风险;二是要求税务管理人员在本年度会计核算结账前必须对涉税事项进行稽核,如发现问题需及时进行调账或申请补退税,涉及以前年度账务调整的,税务事项相应追溯到以前年度,正确计缴、申报税款,从此前发生的一些案例分析,我们发现由于未执行年度结账前的税务稽核程序而导致企业多缴、少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形屡见不鲜。④纳税申报实行三级复核管理,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项税费的计算、申报和缴纳由税务会计完成,且必须经税务主管、财务经理、总会计师三级复核签批后才能对外报出,纳税申报表必须归档备查。

(4)信息与沟通

①利用广投财务网,建立税收法规库和案例库,及时最新税收政策,实现信息和经验共享广投财务网是广投集团为加强整个集团的财务信息沟通和交流而建立的一个信息平台,在广投财务网上建立法规库和案例库较文档式的法规汇编更便于信息的保存和及时传递共享。同时,鼓励各平台企业建立更具本行业特点,针对性更强的行业税收法规库和案例库。②组建专家委员会,集中力量解决整个集团的疑难税收问题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广投集团在2013年成立了财务专家委员会,下设税务专家组,并从各企业中挑选了一批优秀的税务管理人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和答疑等方式及时解决了各企业税务方面的疑难杂症。③全方位地开拓税务咨询渠道,尽可能地避免税务争端由于税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且不断进行更新,容易导致纳税人、执法人理解存在差异,造成各种争端。针对这一难题,广投集团拓展了税务咨询渠道:鼓励各企业聘请不同的税务顾问并共享资源,重大涉税事项力争取得较为全面、准确的意见;聘请税务方面的权威老师授课并请求解答疑难问题;与主管税务机关执法人员沟通,或通过正式行文的方式寻求主管税务机关的帮助,力争取得书面批复;进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书面提问,争取得到官方的权威解答作为最终的纳税依据。④完善税企争议的处理与协调方法,强化税企沟通的能力面对税务稽查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检查前进行自查,发现有问题及时补缴税款,减少滞纳金和罚款;在检查过程中,集团总部和平台企业需积极协助被检查企业合理合法处理好税收争议,特别是在对一些税法规定比较模糊的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增加政策解读与沟通、外部专家答疑、启动行政复议等环节,改变单一的税企关系路径依赖;检查工作完成后,被检查企业应及时将检查报告报送至集团总部,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集团总部应及时进行规范。

(5)监督与反馈

①各企业每年年底前自查,集团总部或平台级企业对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抽查各企业在年底前完成对本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税费计算的准确性、相关单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税收优惠的享受程度、与税务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风险等等;集团总部或平台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对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抽查。②各企业报送上年度税务工作总结及外聘中介机构出具的涉税报告各企业要对上年度的税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由平台企业汇总后上报至集团财务部。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集团税务管理制度的遵从情况、上年度纳税情况、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内部和外部税务检查情况、享受税收优惠情况、税收筹划、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等。如企业聘请了税务顾问提供涉税服务,还应将税务顾问出具的上年度日常审核报告、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报告及其他专项涉税报告一并报送。集团总部和平台企业对各所属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税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③审计部依法对涉税事项进行审计集团审计部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税费缴纳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

2.编制集团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

为了进一步细化纳税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广投集团在上述所建立起来的税务标准化管理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及时编制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从操作层面规范各企业的税务管理行为,提高税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广投集团所编制的标准化操作手册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重点行业为试点分阶段有序推进

广投集团利用同行业企业在经营业务和税收政策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特点,采取了分行业编制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的方法,并以铝业、电力和房地产三个重点行业作为第一期的试点单位,充分利用各行业一线税务人员的工作实践经验,并发挥集团财务专家委员会中资深税务专家的作用,组成以集团财务部人员为主的“行业税务标准化手册编制小组”,共同完成操作手册的编制。

(2)综合税务管理和分税种税务管理相结合

广投集团的税务标准化操作手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综合税务管理和分税种税务管理。综合税务管理致力于从流程上对一些重点涉税业务进行规范,将流程图、制度、职位说明书等工具融合在一起,提高各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的行为标准化程度,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了税务登记管理、纳税申报管理、发票管理、资产损失税务管理、企业重组涉税管理、税务档案管理、税收减免管理、税务稽查管理等主要涉税流程;分税种税务管理则是以税种作为主线,充分结合本行业经济业务及财务核算特点来分类收集、整理相关税收政策,并从征税范围、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时间、申报期限、税收减免等税收要素入手进行深入剖析,还将税收法规地方性差异、纳税计算、账务处理等细节流程贯穿于具体执行过程,逐步实现集团税收政策的标准化,从基础环节上促进企业对纳税风险的防范。

(3)重视特殊和疑难涉税事项的标准化管理

除了日常业务以外,各企业在工作中偶尔还会碰到一些特殊和疑难的涉税事项,如企业重组业务、碳减排销售收入、合作建房等等,这些业务虽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涉税金额往往较大,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企业留下巨大的税务风险隐患,广投集团在编制操作手册时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在集团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处理模式。

四、结束语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工程项目;项目管理;建筑企业

工程项目相比于其他的生产单位,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长期性、复杂性、不可复制性、成本巨大性等方面,同时涉及的人员多、涉及的地域广、划分的成本核算单元多等特点,这也就给会计核算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增加会计核算的实操性,增加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每个会计管理人员都要面临的难题。管理会计在项目部中的运用对项目部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显得特别突出。

一、管理会计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会计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现状

项目管理会计要求项目财务人员首先要储备超强的财务知识,数据能力,进行数据背后的专业分析,对项目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考核与评价,参与指导项目战略管理。引导项目工作正常化高质量化的走向,为项目负责人及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及智力支持,创造更多的价值。

1.施工项目全面预算方面

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业务活动,预算控制应该通过各项业务活动及相关财务活动的审批或确认,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控制。站在战略的高度,财务人员应该事先做好预算去指导业务部门工作,同时提升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体系中地位。比如说项目业务人员外地出差,项目管理制度一般不会要求事先报备财务部。但业务人员一旦出差来财务部门报销时,财务人员则无法审核其发票的合理性,也有时会出现资金未安排不能及时报销情况。如果说作为一个项目管理会计在此之前可以提前一个月制定项目全面预算,做好资金,成本等各口径预算。这样就能可以得到下个月差旅费的支出数据,同时还可以提前预定机票、预定酒店,价格方面也会相对实惠很多,节约项目管理节约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另外比如项目业务人员在某地区出差比较多,财务可以和综合部门沟通,在当地租一套公寓,年租金肯定比差旅费要少很多。这样站在战略高度减少很多差旅费开支;这样节省了项目成本,给项目带来利润,这就是管理会计给项目带来的隐形可观价值。2018年7月本人所任职的公司改变了公司发展模式,主打开发广西贺州市场,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覆盖广西片区,公司本部的人力方面也做了战略调整,为了更好服务贺州施工项目的发展及新市场的开发,公司相关制度规定公司所有领导层必须每月下达工地现场进行考核与业务监督指导。这样一来2018年3季度报表项目季度报表的间接费用涨幅超标,导致间接费用超预算,于是财务人员牵头主动与各工区负责人及公司中高层领导协商沟通,制定了一套有效控制项目管理费用比例,提出在广西贺州市城东新区当地专门租一套公寓,这样一年下来的租金远低于之前差旅费的费用成本。节约了成本,管理会计无形中为项目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2.施工项目合同管理方面

财务人员在施工项目前期应积极参与合作劳务队的谈判,审查合作队伍是否有垫支能力,开票手续是否完善,因为这涉及项目管理过程异地增值税缴纳能否及时做到分包递减。EPC项目前期大都要求垫支,合作的劳务队有没有这个实力,在当地的声誉怎么样,能不能配合办理。能不能及时开票,这样管理会计也是为公司创造了价值。最大程度发挥项目管理中了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

3.施工项目税务筹划方面

财务人员在项目所在地预缴税费时,应站在战略高度,本人所在贺州项目通过与税务方面沟通,熟悉当地税务政策借用项目地区优势,城建税由七个点降至五个点,为项目节省了税费几十万。

(二)管理会计在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项目会计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

管理经验主要包括对于新政策的把控能力,对于项目会计核算的应用,应付日常的会计工作都比较吃力,更谈不上通过会计核算分析,优化项目管理资源配置,对项目进行监督激励、提供决策、促进项目管理的提升。

2.项目会计人员主动性不足

项目会计人员在项目管理中,大多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只要自己的工作,能够符合企业的相关规定,就觉得万事大吉了,没有从自己的业务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利用会计核算,挖掘成本管理潜力。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在施工企业,项目负责人大多都是非财务人员出身,对于财务知识的匮乏,也将会计核算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境地。

4.激励约束不够

虽然有部分项目制定了会计核算的管理制度,但是大多都没有严格考核兑现,绝大部分成为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伴随而来的是,就是在各个方面成本失控、违法违规情况频发,企业疲于应对。

5.对于新政策研究不透,政策红利未充分享受到

伴随着近期国家营改增,减税降费等系列政策落地,大多数项目的成本不降反增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一部分是国家财税监督越来越严,原来偷税漏税漏洞被堵塞造成的成本加大,但另一方面,也有我们的财务人员对政策把握不透,对于前期签订的合同因为降税没有及时修改,造成重复交税、效益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新政策落地后,如何扣税、如何对于材料供应商谈判,都是保证我们项目利益的主要手段。

6.会计核算的监督作用不明显

大多数项目都制定了预算控制目标,但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目标无法很好的执行,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控制的严肃性。例如,在差旅费、招待费的报销过程中,一般要按照开工有预算,事前有请示到财务报备、事后及时报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都属于既成事实,无法审核其真伪,更不要说控制预算的目的了。

7.合作方的选择,没有考虑财务成本因素

由于目前建筑行业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在合作方选择,未充分考虑该公司经济实力如何、施工能力如何、能否接受财务承兑票据、是否属于一般纳税人等因素,单靠领导拍脑袋决策,势必无形当中增加了财务成本。例如,房建项目大多都属于电子项目,合作队伍如经济实力不强,所有的资金成本都势必成为企业不小的负担,如合作方不能接受承兑等票据,更加加重了资金周转压力。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的对策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加强管理会计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以下解决建议。

(一)建筑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引进专业的财务公司进行帮扶指导,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来解决项目会计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市场化背景下,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一个好的财务公司,无论从税务筹划、政策研究、财务人员培养、多家企业好的做法吸收,都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做到的,一定要通过专业公司,来解决我们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一些急迫的问题。

(二)通过企业内部交流来解决一些企业的具体问题

外部财务公司对于行业的了解、对于本企业的了解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不够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自己企业的管理会计精英团队,来解决项目会计核算中的具体问题,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修改部分其他部门冲突的制度,共同完成、提高项目管理会计水平。

(三)利用信息化,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系统

起到企业对于项目财务的管控,真正做到会计核算的标准化,比如中国铁建系统的共享系统,中国通号的OA系统。进而达到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的有效性。

(四)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提高项目经理对于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要将会计核算工作等同于安全、质量工作一样的高度,充分提升财务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的话语权,财务人员通不过的,坚决不能执行,这样才能将会计核算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培养项目经理的财务知识水平,要具备基础的财务知识,以便在决策中,不违规违法,我们的财务人员,在涉及到重大问题中,也要敢坚持原则。

(五)建立完备的财务预算体系

从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都要有严肃性,并根据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修正,执行过程中进行考核激励。对于执行较差的进行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对于造成严重失误的,进行降职降级,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是管理会计在项目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六)全面的会计核算体系

要想做好会计核算工作,要以战略高度,来研究会计核算工作,要以项目管理的维度,来全面制定会计核算工作,因为会计核算,不是单靠会计人员就能做好的,需要项目的全员参与、精打细算才能做好。例如,在招待费、差旅费控制,就需要全体人员,严格控制,勤俭节约,杜绝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对于住宿费办公用品方面,要做好项目租赁房屋和酒店临时住宿的对比,对于招待,尽量安排在项目食堂;在劳务合作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施工能力,劳务价格,又要考虑它的财务方面的实力;在物资供应企业的选择上,既要考虑供货质量,还要考虑他的材料价格、垫资能力、付款比例、是否一般纳税人;在机械租赁方面,既要考虑价格和实力,同时需考虑是否是一般纳税人、诚信度;对于物资材料价格、数量控制,采购时机,是否需要采用存储,都需要一个谋划;对于索赔变更,也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这些工作,都需要财务人员站在更高的高度,综合考虑,才能服务好项目管理的健康优质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管理会计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虽然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必将成为促进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长远发展的有力抓手。所以建筑施工单位应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祖华.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1).

[2]单新亚.浅析管理会计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有道,2018(23).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中小企业的股权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为亲属关系,甚至是近亲属关系,这种股权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投资人如何更好地做好角色以及职位的转换,站在大局的方向对待企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同时治理层对于风险的承受度以及风险偏好也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运营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时机,减小转移风险带来的不利因素,利用好有利机会不断做大做强是中小企业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分析中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生产、研发、销售等问题,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办法,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健康平稳的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财务核算与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体现,积极应对财务过程中的各种财务风险,以原来的事后核算监督转变为事前控制,才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1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在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根据工信部2011年的以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决定的。这些企业普遍具有规模较小,组织机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应变能力强等特点,但是也存在内控不健全,抵抗风险能力较小等特点。

2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2.1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实现目标,会受到很多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的风险,这些风险包含国家政策带来的战略风险、资金分配不合理等带来的财务风险、税收政策、出口汇率等带来的市场风险、质量安全等的运营风险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商标等法律风险。而财务风险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部门作为经营活动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连接窗口及企业核算的组织者,更应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对预期目标的影响作出充分的考虑。将财务风险理论及管理始终贯穿企业的经营过程,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2.2财务风险的类型

通常我们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组织结构将财务风险的类型划分为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就是因负债融资引起的偿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风险,合理安排负债融资与权益融资的结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在融资方面,坚持“先内部后外部,先负债后权益”,但也不能认为负债融资越多越好,合理控制负债筹资,使财务风险处于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内。像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等指标是对融资风险的定量考核。投资风险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因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财务风险,比如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国家不断加大创新领域的投入,同时也在鼓励企业研发属于自己的新产品,企业在确定研发领域时不仅要了解本企业乃至本行业以及国际领先的技术,避免大量的研发投入引发的效益不配比造成的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指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或者流动比率较慢引起的财务风险。存货周转率不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较慢都将影响企业整体资金的运转,无形中加大了资金的占用成本。管理风险主要指资产管理失控,盘点流于形式,责任划分不明确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人员较少,业务素质较低,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导致资产丢失、毁损严重也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分析。

3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3.1组织架构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组织架构作为企业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对于划分各职能部门职责、权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大部分投资者并没有管理经验。只是凭借多年的积累,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自己又是相关技术专业出生,于是开始投资创业,而且更多时候是同时设立很多家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执行董事、监事虽然在登记部门均有备案,但是往往名存实亡、形同虚设,法定代表人一支笔,拍脑袋现象比较严重,监事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职能部门内部一人身兼数职,科室之间职责和义务划分不清,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利益都在争取,风险不想承担,这种小作坊式的内部环境势必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导致企业发展壮大受到严重的制约。尤其对于财务外包更是会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

3.2内控制度不健全

根据中小企业的分类标准,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已经不能依靠作坊式管理来运营,但是由于治理层和管理层缺乏管理经验,管理体系不了解,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制度落实不到位,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看见人多,不出活,效率低下,内部民主意识较弱,内部沟通不到位,管理者事事亲为,严重影响制度的实施和制度的有效性。法定代表人既是治理层又是管理层,子女既是出纳又是会计,其他关键岗位的人员也都是家族直接影响经营决策的制定、执行以及控制评价等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上根本起不到作用。

3.3缺乏投融资前的可行性研究

投资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投资的成败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投资的规模、大小以及时机是否成熟,融资的渠道、资金的成本分析以及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的比例都决定投资的成败。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可行性研究环节预测缺乏科学性依据、决策急于求成实施的盲目投资,盲目融资,导致的项目设计滞后,设备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不足、销售的市场占有率低、盈利能力达不到预期收益带来的还款能力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

3.4税务、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的国有性决定了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于税收风险的态度,而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所有制性质决定了部分中小型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的态度,虚开增值税发票、假发票,虚列、高估成本费用,隐瞒收入层出不穷,处置资产不做账务处理,经营好多年还在一直亏损已成为惯例,“两套账”“三套账”带来的财务风险可想而知。这种知法犯法的现象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节税”,还会带来滞纳金、罚款等多付出的结果。对外担保方面仅凭个人关系就实施,导致连带责任频频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5监管部门执法不严

对于企业的监管,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章制度,但是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三聚氰胺、毒豆芽、辣条事件等涉及行业潜规则的安全问题。尤其是阴阳合同的偷漏税行为,只有被曝光,消费者、大众才能知道,但是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潜意识里已经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些违法事件的惩罚力度还不足以让参与者震慑,不仅影响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消极意义。

4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4.1建立适合企业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骨骼,作为企业的组织资源,要充分发挥组织资源的主导地位,健全的组织架构不仅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可靠保障,同时可以使内部成员之间了解各自职责、权利以及应承担的义务。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需要设计太庞大的组织体系,但是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设计适应中小企业灵活性以及小而精的组织架构,尽量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分工明确、管理层次及范围的匹配,部门与岗位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相互依存,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形成完善的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

4.2内控机制的完善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保证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准确,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实施保障。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充分发挥部门以及人员的积极性,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去除个人的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做法,让员工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民主监督机制,真正成为主人翁。有效的内控机制不仅可以增强企业以及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而且还使企业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及时准确地采取风险应对策略,保障企业资源的最大利用以及内外部之间的良好沟通。

4.3注重投融资的管理

投资和融资的管理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根本保障。注重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可以预防企业经营失败的教训,投资前要充分分析内外部环境以及投资规模、时机的成熟性以及企业的风险可承受度,投资的成败同时决定这融资的管理,融资的成本以及融资的方式直接决定公司的发展能力。合理分配资项目资金的投资规模,注重长短期项目资金的占用以及项目与生产经营之间资金的合理配置,减少资金的占用成本,促进资金的流动性。

4.4强化财务、税务意识,利用专业机构的服务

加强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关键岗位人员财务意识、税务法律风险意识的培训力度。目前,从新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对于企业已没有指定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及时的辅导,一切的经济行为要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给企业员工执行国家政策,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裁量权,积极有效地贯彻国家的财务制度、税务政策,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保障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精准的指标体系。遇到重大的并购业务、债务重组等要利用好会计师、税务师、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和专家的工作,避免带来的财务、税务风险。

4.5执法部门监督服务体系的完善

强化税务、财政等执法部门对于违法案件的惩罚力度,完善惩罚体系,对于受惩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及财务负责人要进行跟踪辅导,还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并提出警示,对于我们的政府服务部门转变职能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5结语

总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综合体现,如何更好地回避财务风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自上而下,从资金管理、业务管理到财务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军.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J].时代经贸,2018,433(8).

[2]董峰.浅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纳税,2018,202(22).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7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税务风险就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企业本应当正常履行纳税义务,但因外部税务环境或内部管理问题,没有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实行依法足额纳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尤其在进入“营改增”税收体系以来,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流程也更加复杂,再加上企业涉税项目较多,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等。只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才能避免发生经济损失,从根本上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

一、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1.税务管理难度较高,岗位职能尚不明确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受到运输生产布局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跨区域管理的问题,再加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务管理环境不一致,这就使得企业在同一经济事项方面的认知理解和处理手段存在偏差;同时,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跨区域设置,这对于企业的税务筹划、税务稽查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提高了税务风险发生概率。此外,我国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职能大多由财务部门承担。例如:某运营单位由出纳岗位兼任税务工作,主要承担一般性税务风险防范、专用发票开具、专用发票管理、税收政策研究、税费统计、纳税申报等。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且无法依据内部控制要求形成岗位制衡机制,使得企业存在着岗位人员缺乏、岗位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很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2.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和税务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

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涉税业务环节的风险评估主要凭借税务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再加上企业尚未建立税务风险预警制度,被动的接受税务机关的风险提示,会造成风险评估内容不够全面。例如:某铁路运输企业在税务风险识别环节,基于其业务内容建立了税务风险手册,但对于税务风险点的总结主要依赖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同时,该所属单位存在着一些尚未覆盖的税务风险点,包括:增值税发票抵扣联超过360天认证期限未认证、货物销售或提供服务环节所适用的税率是否正确、专项用途政府补助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规定、企业业务招待费和广告宣传费等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进行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等。此外,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风险应对机制主要是结合财务部门的管理要求,对与铁路运输行业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整理,提供给管理层人员作为决策注意事项。但这种税务风险控制手段相对被动,缺乏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企业整体的税务风险管理存在滞后性。

3.信息沟通渠道尚未完善,税务监管流于形式

由于企业尚未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尤其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受到知识壁垒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业务执行进度和企业经营情况,接触不到一些业务前端的工作,也会影响对税务风险的判断。此外,除了上级铁路局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监管以外,审计部门对税务监督通常在年度审计中进行,日常由计划财务部门实行自查工作。在审计监督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税务监管无法最大发挥作用。

二、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有待完善等问题,企业应当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环节入手。一方面,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责任体系,在总经理岗位下设置重大涉税风险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税务部门相关人员,主要承担重大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设置单独的税务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税务工作,且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税务办理人员可分为税务申报岗位、票证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岗位、税务内部审计岗位、监督考核岗位,分别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核算、发票管理、涉税风险管理、涉税业务审核、税务工作考核等。通过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职能等方式,提高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2]。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还应当考虑到跨区域管理的问题,采取指派税务会计专员的方式,直接参与业务活动。企业自身也应当制定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包括税费核算制度、税务筹划原则、纳税申报流程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享受不同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整体的税务成本,并为税务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制定税务风险判定指标,以财务指标和税务指标为主要内容,对涉税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通常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指标,应当包括营业收入利润率、营业成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工资薪金总额增长率、财务费用与期间费用占比、销项税额变动率、其他费用占同期销售收入比例对比分析、发票测算成本费用偏高度、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参考地区、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涉税税种等多个因素计算风险预警值,为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其次,结合税务风险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手册,并对涉税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防控策略。例如:结合税务风险发生环节、对应部门等,落实税务风险管控责任,并设置每月抽查、每季度检查、年终全面检查等管理周期,由风险管理岗位、税务部门责任人落实税务风险控制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管理层对发现的税务风险进行整理汇总、留存备查。最后,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实际业务内容涉及的税种,开展专项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从增值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增值税风险主要集中在应税项目适用税率确定、视同销售确定、进项税转出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要及时汇总增值税纳税项目,填写《传递单》《申报表》,计算当月公司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提交税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在每月15号以前完成复审,经企业财务部部长签字确认以后,上交至所属铁路局税务管理部门;税务会计人员要注意纳税申报的时间,取得的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需要在360天以内进行认证抵扣,并将相关资料逐级上传到所属铁路局。同时,确定增值税独立纳税项目,由部门税务人员对本月发生的需要独立纳税的增值税业务项目进行汇总,及时报送纳税申报表岗位,由纳税申报会计人员对该项业务视同销售进行判断;业务部门有义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将当月所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至税务部门的票证管理岗位,由票证管理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相关信息和交易内容进行审核认证,并汇总当月增值税普通发票、销项发票、进项发票、进项转出发票的具体数量与涉及金额,流转至纳税申报岗位;由纳税申报岗位计算当月增值税应交税费,在风险管理岗位进行再次检验以后,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纳税。从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所得税风险通常集中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用扣除、视同销售行为判定、增值税发票管理规范等环节。在资产折旧摊销环节,铁路运输企业要注意定期更新资产卡片基础信息,尤其要注意税收折旧月份总数、税收原值变更等信息,由税务综合管理岗位将相关的信息汇总整理,传递至纳税申报岗位,并按照税收政策规定,确定资产的税收折旧年限和实际摊销金额,完善所得税纳税依据;在费用扣除环节,依据税法规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业务招待费、员工福利薪资、职工教育经费、广告宣传费用、企业捐赠支出等扣除需要依据一定的比例。因此,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循税法规定,对各项费用进行区别管理,保证费用科目的准确性,在入账发票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纳税申报工作。在资产损失管理环节,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资产损失登记簿》,及时反映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情况,并每年向税务机关递交相关信息资料,保证在所得税纳税之前确定资产损失扣除额度。

3.完善沟通渠道与监督体系

一方面,从外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税务学习平台,及时更新各类税收法规并组织税务管理人员学习,在全面掌握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争取税收政策应用的主动性,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防范税务风险;从内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发挥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效应。基于共享平台,税务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业务动态,业务办理人员也能够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和涉税问题,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以涉税监管岗位为核心,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业务流程审核、税务风险应对手段、税务风险管理策略制定、涉税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性等开展审计;而专项监督主要是对企业战略调整、重大投资决策、业务内容拓展等环节设计的税务风险进行监督。在确保税务风险监管独立性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和涉税事项,有效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发生几率。综上所述,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在税收政策环境与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要想实现企业长效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防范工作。以现阶段企业适用的税收政策为依据,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沟通渠道、设置监管机制等方式,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斌媛.浅谈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筹划[J].商业故事,2018(05):113-113.

[2]李小军.铁路运输企业全面营改增面临的税务风险及防控[J].会计师,2018,000(003):22-24.

税务管理经验范文8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风险;防控措施

税务风险就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企业本应当正常履行纳税义务,但因外部税务环境或内部管理问题,没有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实行依法足额纳税,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尤其在进入“营改增”税收体系以来,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流程也更加复杂,再加上企业涉税项目较多,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等。只有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现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才能避免发生经济损失,从根本上降低税务风险发生概率。

一、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1.税务管理难度较高,岗位职能尚不明确。由于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受到运输生产布局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跨区域管理的问题,再加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务管理环境不一致,这就使得企业在同一经济事项方面的认知理解和处理手段存在偏差;同时,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跨区域设置,这对于企业的税务筹划、税务稽查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提高了税务风险发生概率。此外,我国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职能大多由财务部门承担。例如:某运营单位由出纳岗位兼任税务工作,主要承担一般性税务风险防范、专用发票开具、专用发票管理、税收政策研究、税费统计、纳税申报等。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且无法依据内部控制要求形成岗位制衡机制,使得企业存在着岗位人员缺乏、岗位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很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2.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和税务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涉税业务环节的风险评估主要凭借税务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再加上企业尚未建立税务风险预警制度,被动的接受税务机关的风险提示,会造成风险评估内容不够全面。例如:某铁路运输企业在税务风险识别环节,基于其业务内容建立了税务风险手册,但对于税务风险点的总结主要依赖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同时,该所属单位存在着一些尚未覆盖的税务风险点,包括:增值税发票抵扣联超过360天认证期限未认证、货物销售或提供服务环节所适用的税率是否正确、专项用途政府补助是否符合不征税收入规定、企业业务招待费和广告宣传费等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进行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等。此外,大部分铁路运输企业的风险应对机制主要是结合财务部门的管理要求,对与铁路运输行业相关的税收政策进行整理,提供给管理层人员作为决策注意事项。但这种税务风险控制手段相对被动,缺乏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企业整体的税务风险管理存在滞后性。

3.信息沟通渠道尚未完善,税务监管流于形式。由于企业尚未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尤其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受到知识壁垒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业务执行进度和企业经营情况,接触不到一些业务前端的工作,也会影响对税务风险的判断。此外,除了上级铁路局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监管以外,审计部门对税务监督通常在年度审计中进行,日常由计划财务部门实行自查工作。在审计监督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管理模式下,税务监管无法最大发挥作用。

二、铁路运输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针对铁路运输企业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管理组织结构设置有待完善等问题,企业应当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环节入手。一方面,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责任体系,在总经理岗位下设置重大涉税风险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法务部门、税务部门相关人员,主要承担重大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设置单独的税务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企业的税务工作,且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税务办理人员可分为税务申报岗位、票证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岗位、税务内部审计岗位、监督考核岗位,分别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核算、发票管理、涉税风险管理、涉税业务审核、税务工作考核等。通过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职能等方式,提高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2]。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还应当考虑到跨区域管理的问题,采取指派税务会计专员的方式,直接参与业务活动。企业自身也应当制定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包括税费核算制度、税务筹划原则、纳税申报流程等,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充分享受不同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根本上控制企业整体的税务成本,并为税务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制定税务风险判定指标,以财务指标和税务指标为主要内容,对涉税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识别。通常情况下,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指标,应当包括营业收入利润率、营业成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税负率、工资薪金总额增长率、财务费用与期间费用占比、销项税额变动率、其他费用占同期销售收入比例对比分析、发票测算成本费用偏高度、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参考地区、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涉税税种等多个因素计算风险预警值,为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其次,结合税务风险评价结果,不断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手册,并对涉税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防控策略。例如:结合税务风险发生环节、对应部门等,落实税务风险管控责任,并设置每月抽查、每季度检查、年终全面检查等管理周期,由风险管理岗位、税务部门责任人落实税务风险控制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管理层对发现的税务风险进行整理汇总、留存备查。最后,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结合实际业务内容涉及的税种,开展专项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从增值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增值税风险主要集中在应税项目适用税率确定、视同销售确定、进项税转出等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要及时汇总增值税纳税项目,填写《传递单》《申报表》,计算当月公司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提交税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在每月15号以前完成复审,经企业财务部部长签字确认以后,上交至所属铁路局税务管理部门;税务会计人员要注意纳税申报的时间,取得的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需要在360天以内进行认证抵扣,并将相关资料逐级上传到所属铁路局。同时,确定增值税独立纳税项目,由部门税务人员对本月发生的需要独立纳税的增值税业务项目进行汇总,及时报送纳税申报表岗位,由纳税申报会计人员对该项业务视同销售进行判断;业务部门有义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将当月所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至税务部门的票证管理岗位,由票证管理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相关信息和交易内容进行审核认证,并汇总当月增值税普通发票、销项发票、进项发票、进项转出发票的具体数量与涉及金额,流转至纳税申报岗位;由纳税申报岗位计算当月增值税应交税费,在风险管理岗位进行再次检验以后,向税务机关进行申报纳税。从企业所得税风险管理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的所得税风险通常集中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用扣除、视同销售行为判定、增值税发票管理规范等环节。在资产折旧摊销环节,铁路运输企业要注意定期更新资产卡片基础信息,尤其要注意税收折旧月份总数、税收原值变更等信息,由税务综合管理岗位将相关的信息汇总整理,传递至纳税申报岗位,并按照税收政策规定,确定资产的税收折旧年限和实际摊销金额,完善所得税纳税依据;在费用扣除环节,依据税法规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业务招待费、员工福利薪资、职工教育经费、广告宣传费用、企业捐赠支出等扣除需要依据一定的比例。因此,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循税法规定,对各项费用进行区别管理,保证费用科目的准确性,在入账发票信息准确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纳税申报工作。在资产损失管理环节,税法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资产损失登记簿》,及时反映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情况,并每年向税务机关递交相关信息资料,保证在所得税纳税之前确定资产损失扣除额度。

3.完善沟通渠道与监督体系。一方面,从外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税务学习平台,及时更新各类税收法规并组织税务管理人员学习,在全面掌握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争取税收政策应用的主动性,及时了解税收政策变化,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防范税务风险;从内部沟通协调层面来说,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发挥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效应。基于共享平台,税务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业务动态,业务办理人员也能够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和涉税问题,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以涉税监管岗位为核心,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管和专项监管。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业务流程审核、税务风险应对手段、税务风险管理策略制定、涉税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性等开展审计;而专项监督主要是对企业战略调整、重大投资决策、业务内容拓展等环节设计的税务风险进行监督。在确保税务风险监管独立性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和涉税事项,有效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发生几率。综上所述,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在税收政策环境与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要想实现企业长效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防范工作。以现阶段企业适用的税收政策为依据,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完善税务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沟通渠道、设置监管机制等方式,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斌媛.浅谈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筹划[J].商业故事,2018(05):113-113.

[2]李小军.铁路运输企业全面营改增面临的税务风险及防控[J].会计师,2018,000(003):22-24.

[3]王一萌.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的税务风险及防控措施研究[J].今日财富,2018,000(010):P.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