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工作管理范例

常规工作管理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1

误区一:政治思想教育被淡化。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政治思想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实施常规管理过程中,政治思想工作被简单化了,工作中往往重惩戒,轻教育。在有关管理的配套措施中,教育手段很少使用,而经济手段却常被滥用。这样使教职工的心理受到压抑,有的教职工甚至采取破坏性的行为加以反抗,使常规制度难以内化为行为习惯。

误区二:常规管理形式化。有的学校在建立制度时,往往只注重行文的新颖、上口,不重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常看到,一些制度定得十分完善,而执行起来却十分困难,甚至没有可行性。不少学校墙上挂的和实际执行的之间有很大差距,制度成了对外的宣传品和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这必然大大削弱管理的权威性。

误区三:目标不明确,缺乏协调性、一致性。在常规管理中,有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目标不明确,没能使常规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目标协调运转,没有始终突出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常常发生工作的漂移。有些学校,当工作中心漂移到某个方面时,便会动员所有力量来突击这方面的工作,其他方面的工作则被束之高阁。等到某个方面出现重大问题时,又将工作中心漂移过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是常规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必然结果。常规管理变成了解决学校存在问题的“滞后管理”。

误区四:忽视了常规管理的实效性。常规管理的绩效体现在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上,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学校在常规管理中却混淆了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区别,不考虑本校实际,机械地实施常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缺少对学校的科学评估标准,也人为地促使学校“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风气滋长,致使学校在工作中避实就虚,摆花架子。例如通过检查教案来评定教师的备课质量,通过检查教师的各种笔记来评价教师的业务、政治学习,这种机械的评价自上而下,助长了形式主义,而务实工作的人吃亏。一些教师的教案写得十分工整、规范,而课堂教学却马虎过关,教案与课堂教学形成了“两张皮”。学校领导为了给上级领导留下较好的印象,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治表不治里,把学校管理只当作“副业”来抓。

二、怎样走出常规管理误区,发挥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重视常规管理的民主激励性。常规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学校必须注重民主激励性。为此,应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代会,树立群众观点,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教职工的知情权,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重大问题的实际情况,并鼓励他们发表意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防止迁就错误、极端民主化的不良影响,把有关规章制度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意志。校规的建立,奖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打破由领导者个人专断的局面,通过“自下而上”的步骤,由教代会把教职工的意见集中起来,上报学校领导,再通过由学校各方参加的联席会议确定。

在贯彻中,领导者要一沉到底,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学校还应定期召开校务会议,研究常规管理中出现的情况,做到随时反馈信息,及时决策,及时解决问题。这样,使每个教职工始终处于管理者的位置,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自己的意见受到了重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能动性,强化了执行常规制度的内驱动力。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教师。

(2)重视常规管理的教育性。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悦而诚服也。”可见,在常规管理中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教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把学校管理常规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建立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它的教育性,体现教育优先的原则;在制度确定以后,必须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自我对照,力争使每个教职工都能明确制订制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在贯彻制度中,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要求,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体现管理育人的原则,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激励教职工自觉养成遵规守纪、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反对那种重处罚、轻教育的做法,使处罚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并服务于教育。

(3)重视常规管理的可行性。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常规管理切实可行,学校在执行教育法规的前提下,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先由部分骨干教师酝酿,再拟好初稿后再经全体教师大会讨论通过,制定出本校的常规、制度来。常规,制度定得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了,经过努力仍然做不到,势必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同样也不能发挥常规、制度的作用。同时,制度本身要简明扼要,责任明确,便于考核,切忌过细、过严、繁琐和含糊其辞。要辅之以情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管理的规范化、人性化。概而言之,尽力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不断优化,在不变中求变,在常规中出新。

(4)重视常规管理的协调性。常规管理的头绪多,内容杂,应抓住中心环节,并协调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常规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在工作中要突出其中心地位。为此,学校领导应经常不断地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研究教学。与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引导教师建立适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围绕一些教育教学课题进行广泛的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帮助教师提高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经常分析制约教学工作不能取得实效的有关因素,协调好各项管理工作,为教学管理这项中心工作服务。

(5)重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科学的绩效评价不仅能保证反馈信息的正确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常规管理。学校绩效评价可分为三种形式,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力求评价工作呈动态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是进行评价的前提,必须尽力做好这项工作。学校为了使常规管理工作取得成效,也要做好本身的诊断性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各项子目标的评价,还要注重各项子目标的整合一致。只有这样,评价才能对教职工的工作起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总结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2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护理人员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72例护理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护理人员36例。72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其中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8±5.9)岁;学历大专19例,本科17例。常规组护理人员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0.5±6.3)岁,学历大专20例,本科16例。两组护理人员在学历、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常规护理管理法根据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常规的排班制,护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工作;分层次管理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层次划分,分为N0、N1、N2、N3、N4人员,每个层次护理人员职责不同,高层次的护理人员要指导下级工作,配合上级工作,级别间分工明确。

1.3评价指标

由专业护士小组对72例护理人员采用操作考评和试卷考评的方式进行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评价,两组实操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评分标准一致,且均为100分制;由与护理人员合作的医生对72例护理人员进行配合度评分,采用问卷评分法,评分标准一致,100分制;由护理人员服务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评分法,评分标准一致,100分制。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采用SA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定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n和%表示,行χ2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人员实操能力(85.4±6.7)分和专业知识评分(81.9±7.8)分高于常规组(75.6±14.4)分、(71.8±9.9)分,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86.9±7.1)分高于常规组(73.2±11.1)分,对照组医生对护理人员的配合度评分(87.8±5.9)分高于常规组(65.4±15.9)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层次管理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管理,使护理人员能够更有效的开展工作,一方面护理人员能够与医生良好的配合工作,另一方面能够改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分层次管理法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增强工作积极性。其中,低层次的护理工作者努力学习,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实现向高层次护理人员的跨越,高层次护理人员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调整好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保持工作水平。常规的护理管理法一成不变,较分层次管理法而言,护理人员间没有级别关系,合作精神相对较弱,长期下去,容易让护理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本研究表明,分层次护理法护理人员操作能力及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医生工作的配合度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分层次管理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护理管理模式。分层次管理法对职责划分更为明确,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以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逐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4结语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3

关键词:外科护理;分层级护理管理

ICU护理中,质量的保证非常重要,会对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复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其实质就是促进患者的康复[1]。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效果日渐显现并得到临床的认可[2]。对于ICU护理而言,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如何,具有较高的探究价值。为进一步了解分层级护理管理在ICU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本研究将我院ICU病房的30名护理人员纳入样本中展开探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ICU病房工作的30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采用数字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相同的15名。常规组:男2名,女13名;年龄最大54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0.52±2.34)岁;工作年限最长25年,最短1年,平均(8.35±2.14)年;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9名;本科及以上10名,大专及以下5名。研究组:男1名,女14名;年龄最大51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0.52±2.34)岁;工作年限最长24年,最短1年,平均(8.41±2.08)年;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10名;本科及以上11名,大专及以下4名。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即根据ICU护理管理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在护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研究组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力求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1)层级分组:结合各方面情况,如性别、年龄、工作时间、工作能力、经验、知识水平、职称等进行分层,分为四个层级,即护士长、小组长、责任护士、护士。(2)职责划分: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如护士长负责统领全部事务;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护理工作,监督小组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并协助护士长开展工作;责任护士落实好临床护理工作,并详细记录,完成护理内容;护士则主要与患者对接,负责好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3)考核评价:建立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涉及到的护理人员的各项护理管理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护理管理质量,选取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四个指标进行评分,每项指标分值0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操作技术评分,同常规组评分相比,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ICU护理管理工作,沿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再实现理想的护理管理效果,在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上,必须要对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适当地变革和调整,使之更能够符合现代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分层级护理管理的重点在“分层级”,核心是“以患者为本”,要求从护理管理人员出发,不断改进以往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ICU护理中,分层级护理管理的实施,需要分步骤走,即先进行层级分组,然后划分人员职责,最后落实工作并考核,环环相扣,相互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这样突破了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的限制,使得各护理管理环节更加具体,进而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作用更大[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各项护理管理指标的评分中均高于常规组(P<0.05),充分说明了分层级护理管理的作用,是ICU护理中一种较为理想的护理手段。综上所述,ICU护理中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对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照亮,李严峰,姚晚侠,等.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病房的应用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779-782.

2曹红军,易正金,何俊琴.分层管理模式在护理工作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230-232.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4

关键词:护理管理;肿瘤;医院感染

当前在医疗服务中,医院感染问题时有发生,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所有医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尽管无法完全杜绝医院感染的出现,但可以通过适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其发生概率[1]。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过程中,护理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安全得到保障,医院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2]。基于此,特选取本院收治142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并总结护理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142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71例。常规组男40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50.2±4.3)岁;其中20例为胃癌,12例为宫颈癌,15例为结肠癌,14例为子宫内膜癌,10例为直肠癌。研究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26~83岁,平均(50.1±4.4)岁;其中21例为胃癌,13例为宫颈癌,15例为结肠癌,13例为子宫内膜癌,9例为直肠癌。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行强化护理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形成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

护理管理体系的形成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其形成是以各个科室的特点为依据,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对关键点的控制,对护理管理程序不断细化,形成病室管理体系。将病室的消毒和清洁程序落实,强化医院废弃物处理工作和感染隔离管理,同时形成质量考评细则,明确每位护理人员的责任,如果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要求限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

1.2.2加强培训

形成科学、合理的岗前培训体系。对于新进人员,应以相关培训体系为标准进行培训,在岗前各项业务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学习结束之后,考核培训效果,合格之后才能上岗,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具备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对于在岗人员,应定期组织学习无菌操作及消毒技术等程序,同时检查其对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了解程度,使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认识不断增加,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对潜在的医院感染给予足够重视并做好预防工作。同时了解并掌握无菌操作程序的关键点,强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帮助护理人员彻底理解消毒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其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执行。

1.2.3强化病室管理

形成完善的病室管理体系,重点强调消毒管理和卫生管理,要求及时清理医疗垃圾,病室需定期清扫和彻底消毒,避免滋生细菌。

1.2.4管理好一次性医疗设备

合理使用一次性医疗设备,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又可以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要求全程监控一次性医疗设备的采购、发放、销毁等一系列工作,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在一次性医疗设备的选购上,应选择三证均齐全的设备,每批设备都需经过临床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销毁工作应以相关规定为依据进行无害化处理。

1.2.5强化临床护理和观察

对医疗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避免医疗设备的非合理化工作以及患者病情的加重。对导管通畅性进行检查,保证其顺利引流;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和压疮护理,同时做好排痰护理,避免出现坠积性肺炎。

1.3观察指标

(1)调查并记录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2)利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该调查表采用百分制,分为3个等级:十分满意(评分>80分)、满意(评分60~80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3)通过护理规范、护理效率、人文关怀、医德医风方面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4)对两组细菌培养合格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71例患者中,1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4%;常规组71例患者中,7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9%。研究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5.8%,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5.9%,研究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9,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

研究组各部位细菌培养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5

[关键词]护理管理;细节管理;儿科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环境的改善,人们对医疗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促进了护理制度的完善[1]。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由于护理管理对象均为儿童,具有一定特殊性,儿童身体系统器官发育未成熟,自控及自感能力较弱,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管理时,存在与患儿沟通困难、配合度低等问题,细节方面难以把握到位,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对于儿科护理管理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细节管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2]。该次研究选取了160例该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住院患儿,探究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添加细节管理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取的观察对象均为在该院儿科住院的患儿,共16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各原发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1~12岁,家属同意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生存质量低下,家属不配合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始研究,根据患儿住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先住院的80例患儿分入常规组,后住院的80例患儿分入细节组。常规组中,男患儿有43例、女患儿3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12±1.57)岁,所患疾病:支气管哮喘、原发性肠炎、小儿肺炎、病毒性脑炎、手足口病患儿分别有12例、15例、24例、12例、17例;细节组中,男患儿有44例、女患儿36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6.12±1.17)岁,所患疾病:支气管哮喘、原发性肠炎、小儿肺炎、病毒性脑炎、手足口病患儿分别有13例、15例、23例、12例、17例;两组儿科住院患儿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儿科常规护理管理,根据儿科护理程序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健康教育、饮食干预、用药指导。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对细节组患儿施加细节护理管理,具体包括:①细化护理流程。儿科护理管理对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导致护理管理工作复杂性、风险性较高,在护理工作中常面临患儿及家属情绪波动大、护理矛盾纠纷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细节化管理方法,建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让每一位护理人员注重细节护理服务。根据患儿年龄、病症的不同,细化护理服务流程,增加对患儿及家属日常护理干预程序、心理护理程序,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变化,防止护患矛盾发生。②细化护理考察和评价管理制度。完整的考察和评价管理制度是保证护理管理质量的根本。因此,要细化考察和评价管理制度,保证细节管理实施效果。在《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等现行的规章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将其作为考核和管控细节管理的依据,确保细节护理管理有效实施。此外,还应做好细节护理各方面的的动态监控管理,强化细节管理理念,要求护士特别注意容易忽略的细节,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容易造成疏漏的地方。此外,还需定时评价护理管理和考核制度,持续质量改进,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工作细节,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失误率、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②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及时性、护理结果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患儿护理失误率、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细节组护理护理失误率、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25%、1.25%、2.50%,均低于常规组(P<0.05),细节组住院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常规组住院患儿(P<0.05)。

2.2两组住院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细节组住院患儿住院时间为(5.93±1.32)d、住院费用为(1375.23±300.44)元,少于常规组住院患儿(P<0.05),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22±3.47)分,高于常规组患儿家属(P<0.05)。

3讨论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小、发育未成熟、免疫力差、自控能力弱,及患儿在家庭中地位特殊等因素,导致儿科护理管理工作复杂性及风险性较高,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导致护患矛盾纠纷产生,影响患儿治疗效果的同时,阻碍医院的健康发展[3]。细节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源自于企业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在根据管理战略思想,分析、补充、延伸、完善管理细节部分的过程,更强调管理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并特别重视细小环节,及时处理护理工作存在的细节问题,尽量做到零差错、零失误,避免医患纠纷[4-5]。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细节管理,通过细化护理管理流程、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提高护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持续提高护理管理质量[6]。该次研究,细节组护理护理失误率、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分别为1.25%、1.25%、2.50%,均低于常规组(P<0.05),细节组住院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常规组住院患儿(P<0.05);细节组住院患儿住院时间为(5.93±1.32)d、住院费用为(1375.23±300.44)元,少于常规组住院患儿(P<0.05),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22±3.47)分,高于常规组患儿家属(P<0.05)。这与胡颖等[8]研究相符,说明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极高,对于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防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入细节管理,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理失误、护理差错等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任玉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初探[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6):194-195.

[2]张晓霞.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9):1295-1296.

[3]何玲.探讨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6):133-134.

[4]李艳芳.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5):426-427.

[5]王曼.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7-228.

[6]隋耿.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54-256.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6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管理;应用分析

妇产科作为临床科室中重要科室之一,妇产科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相关护理质量主要依赖护理管理的完善[1]。临床研究中指出,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存在一定局限,在各种风险事件的预警、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易导致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为进一步提高妇产科护理管理质量,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水平,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意义重大,为分析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选取病患122例进行对比实验,具体研究内容见下文。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集合我院2017.6-2018.9收治病患122例,随机数字表完成分组,常规管理组与风险管理组各61例,其中常规管理组年龄35~68岁,平均45.69±7.25岁,风险管理组36~69岁,平均45.78±7.31岁,两组患者均知悉本次研究内容后自愿加入,对比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常规管理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为患者基础病情管理、病房环境管理、用药管理、住院情况记录等。风险管理组则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其具体方法如下。1.2.1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规范护理人员的相关护理操作,评估常见护理过程中易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有效防范。1.2.2明确划分护理人员的职责,让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自身责权范围,进一步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及预防能力,并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护患纠纷发生。1.2.3针对患者易发生饮食风险如饮食摄入不合理、盐分摄入不合理等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合理优化患者的饮食结构,防止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不良事件发生,针对部分实施手术的患者治疗后易发生感染,密切观察患者手术创口是否存在红肿、渗液等现象,避免感染发生。1.2.4做好患者知识宣教工作,提高患者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护理人员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其疾病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而有效提高患者自身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管理能力,避免患者脱离护理人员视线后风险事件发生。

1.3观察指标。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风险事件主要观察跌倒、感染、护患纠纷等。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3.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风险管理组61例患者中发生护患纠纷1例,风险事件发生率1.6%,常规管理组61例患者中发生护患纠纷3例、发生感染2例、发生跌倒2例,风险事件发生率11.5%,风险管理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χ2=8.006,P=0.005)。

3讨论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7

【关键词】细节思维管理;心内科护理;效果分析

实际护理工作中,如果可以应用细节思维管理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护理工作的质量,还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通过细致的护理,还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对患者康复有着良好的促进性作用。所谓细节思维管理,主要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从细节方面着力,针对患者从细节进行关心和护理,从小事做起,注意小细节的地方,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细致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主要选取从2018到2019年的120名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病患进行分组,其中细节组和常规组的病患资料如下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针对常规组患者主要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日常生活护理,与此同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医嘱的内容,完成定期血尿常规、以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指标监测工作,并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病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掌握病患的病情变化等异常情况,如若发生异常,必须要及时记录,并上报到上级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在细节组之中的患者,应该全程贯彻细节思维管理理论,以此为指导思想,完成相应的细节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如下:1.2.1构建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在护理工作中,应该以护士长为主要核心引领,按照集思广益的方式,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也要肩负培训责任,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培训,并且还要引导护理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护理安全有关的法律知识等,进而保证护理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有所了解。1.2.2强化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充分掌握患者的详细信息,从而才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纪律,需要护理人员可以主动积极的与病患沟通,从而深入、全面、细致的掌握病患的心理及病情的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主动的询问,找到患者的疑虑并耐心负责的对其解释,促使患者可以对医疗、护理工作有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从而消除患者内心存在的焦虑、怀疑等负面情绪,确保患者可以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1.2.3细化护理流程护理工作人员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强化业务技能的培训,同时应该积极细化平日护理执行流程。例如,在进行血管串词的时候,需要先评估穿刺的难度,按照难度的等级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进行评价,以穿刺相关操作过程中,不同护理人员的水平高低划分小组,然后根据小组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来完成相应难度的血管穿刺工作,以此,就可以大幅度提升穿刺操作的成功率,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将输液瓶的序号标记好,如果需要输液的药品中涉及到特殊的药物,则必须要保证应用提示卡,保证用药、换药的顺序,以及明确注药的速度等等,如此就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1.2.4规范护理文书护理人员所书写的护理文书必须要规范且公正,内容有效、真实、准确,并且还要如实记录监测的情况。1.2.5事故预估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可预见能力、前瞻性,从而就可以在工作中预估病患的病情变化,形成合理且准确的预估,如此,就可以降低并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护理工作人员还应该将所有情况如实上报,经过护士长协调后,才可以进行处理或者预防工作。1.2.6强化重点环节的安全管理对医院的人流量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心内科在节假日、夜班等特殊时期,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的调配,增加人手,例如,采用弹性排班的方式保证特殊时期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护士长还应该针对经验欠缺、能力欠佳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的培训和监督,进而游戏哦啊避免事故发生,对用药、注射、洗澡等特殊情况更是要强化护理和观察。

1.3观察指标。需要在患者出院前给患者发放调查文件,获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分成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评级。其次,对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比分析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

1.4统计学方法。在本文中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计量资料(x±s)比较用检验t,以P<0.05用来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概率比较。在细节组织中,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的数量分别为32名、30名和3名,由此可知满意率为95.39%,在常规组中满意和及哦啊满意、不满意数量分别为20名、21名、14名,由此可一件满意率为74.54%,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概率比较。详情见表2。

3讨论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对常规组和细节组两组患者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细节组中的患者,无论从病区或者是基础管理等所有方面,都获得了比常规组更高的评分(P<0.05),基于此,在实际进行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细节思维管理模式可以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整体提升护理的效率,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临床护理工作的本质就是事无巨细,必须要从细小的事情着手,例如,患者的饮食指导、用药工作等,这些时间环环相扣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因此,如若想要提升医疗护理质量,必须要将所有的细小工作做好。将细节思维管理理论引入到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强化细节管理,不仅可以保证所有细节工作顺利完成,不会出现遗漏,还可以尽可能减少护理工作的疏漏,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表示其不能有任何差错,如若出现用错药、打错针、写错药品名称,都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人身安全损失,而减少医疗纠纷频发的重要举措,就是要注重细节方面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芳.细节思维管理理论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19).

[2]戴丽娜.细节思维管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23).

常规工作管理范文8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制定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质量为生命,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加强新课标的学习,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扎实教学过程管理。

二、工作重点: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

2、继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向管理要质量。

3、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力促学校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化。

4、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加强对各校科研的管理和指导。

三、具体措施及办法

1、.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试行)》和《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各校结合本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学校教学工作常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等教学常规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2、充分发挥专职教研员的作用。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深入备课组,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考查、总结评价等教学环节和教学常规的检查、监督、指导和反馈,努力促使我乡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和谐、快速发展。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兴教,以科研强教。各学校要根据课改的基本理念,围绕学科教学的特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立项、开题、研究、实验、总结、交流、评比等程序,将课题研究与学科教研有机结合进来,提高学科教学研究的科技含量。各学校要激发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引导学科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注重实效,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

4、聚力构建有效教学。本学期重点落实“三个有效”。一是有效备课,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知识的重难点的基础上,要注重备好课堂练习、课件制作等;二是有效课堂,保证每节课至少有10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检测,同时要引导教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朴素、简单、精细上下功夫,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三是有效训练,加强对学生作业与测试有效性的研究,对学生作业与测试的批改、反馈和评价,做到“五有五必”,即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

5、强化教导处业务管理,抓实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各项常规管理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效益,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各校教导处必须要始终牢牢抓住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事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认真落实校内教学督查制度,通过听课、查阅教案、听课笔记、作业、单元成绩分析等途径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导,全方位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再全面反馈,以达到扬长避短,自查自纠的目的。

6、抓好单元的质量监控。每单元安排上课时间进行全班统测,老师及时批改、讲评,并要做好成绩登记,及时反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困生及时进行补差补缺,提高全班的整体成绩。

7、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每节数学课坚持用3-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口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计算的准确性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通过扎实口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扎实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及其它各种能力。

8、认真开展书法教育,要根据市、区教育局转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做好课时安排、资源配置、教材落实、教学研究等工作。

四、工作要点:

二月份

协助学校做好开学各项工作。

三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调研。

2.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活动”。

3.召开2012年秋季期期末检测质量分析会。

4.开展全体教师评课说课培训。

5.做好2012年课题结题和2013年课题申报工作。

6.开展乡中心教研活动

7.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到南宁参加2013年春季“名师大课堂之课示新修订背景下有效课堂建设研讨活动”观摩活动。

四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检查教学常规。

2.开展全乡小学老师说课评课比赛评选活动。

3.选派教师参加全区小学教师说课评课评选活动。

4.组织各校进行期中检测及其评卷,做好成绩的统计及上报工作。

五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调研。

2.召开2013年春季期期中检测质量分析会。

3.到泗民小学开展教学常规视导。

4.开展各年级学生口算比赛活动。

5.举行一二年级学生汉语拼音竞赛活动,三至六年级学生现场作文比赛活动。

6.做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测试报名工作。

六月份

1.深入学校听课、检查教学常规。

2.举办小学六年级复习研讨活动。

3.组织各校进行期末检测及其评卷工作。

4.做好2013年小学毕业班质检工作。

5.做好期末各项工作。

七、八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