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设计之民族化管窥

现代艺术设计之民族化管窥

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解读“五色”

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对“五色”的理解,认为青、赤、黄、白、黑等五种颜色是最基本、最正统、品位最高的颜色,为五方正色,其它色则品位较低,为间色、杂色。“五色”理论与“五行”学说联系密切,其中的“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分别对应“五行”学说中概括物质世界的五大基本元素“木、火、金、水、土”。中国至今保留了世界上最大的平面色彩图——“五色土”,它是北京的社稷坛。在社稷坛上铺垫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来代表东、南、西、北、中五种地理方位。同时,“五色”还对应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黄色。看似简单的五种自然色彩背后,蕴藏了深邃的哲学理念。同时,运用西方色彩构成规律来解读“五色”理论,我们依然能洞察它的配色先进性。青、赤、黄即为有彩色系中的三原色,黑、白两色为无彩色系中的两极色。按照西方色彩构成规律看,将五色按照不同方式和不同比例相混合,即可混合出自然世界的所有物体色。由此可见,“五色”理论中蕴含的色彩构成规律比西方色彩理论早三千年之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

(二)影响“五色”理论形成的因素

岁月流转,中国传统色彩观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色”理论,审视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功能的影响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演进伴随着人们色彩理念的变化。由此而派生出色彩的政治功能性,随着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特定王朝所推崇某一种代表色彩。夏尚水黑、商尚金白、周尚火赤、秦尚水黑、汉尚火赤、唐尚木青、宋尚火红、元尚土黄、明尚金白、清尚水黑、民国尚木青、今代尚火红。纵观历朝历代推崇的色彩,可见“五色”由“五行”引申出相生相克的政治功能。同时,色彩的政治功能还体现在封建社会的礼制法令约束方面,中国传统服饰用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黄色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属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青、赤、黄、白、黑五大正色仅限于“礼服”、“朝服”使用,按照封建等级区分,对服饰用色的类别和数量都有明确规定。

2.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对色彩的认知各不相同。民族、地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和认识。首先,从地域环境的角度看。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貌以黄土色为主,色彩单调。人们为了弥补视觉和心理的不足,就趋向于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南方地区青山绿水,气候湿润,各类植被生长茂密,人们不再使用艳丽的色彩,建筑多用白墙灰瓦配以栗、黑、墨绿等颜色的木质结构,展现清淡雅致的色彩风格。其次,从民族差异的角度来看。不同民族对于色彩的选择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和精神寄托。即便是使用相同的色彩,不同民族的人们也将赋予它不同的使用意义。例如白色被回族的男子作为帽饰的色彩;朝鲜族则将白色用在老年妇女衣裙上;汉族将白色作用孝服,在亲人死后设白色灵堂;在古代日本,白色又象征纯净得精神境界,被人们追崇。再次,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由宗教活动引申的宗教文化的传播,往往具备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色彩的取向也无一例外的受其影响。同时,各宗教教义所赋予色彩所特有的象征意义也成为信徒们追崇的原因所在。例如:佛教推崇金色,金色代表阳光,庄严,光明,象征远离一切黑暗;基督教推崇赤色,赤色是圣血的象征;伊斯兰教推崇绿色,绿色是和平的象征,是伊斯兰教的神圣色彩。

3.生产技术的影响

中国先民们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在染织工艺方面体现的最为全面。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他们发现,可以在矿石和植物中提取到染色需要的颜料,再将这些颜料进行拼色、套染、媒染又可以调和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早在先秦时期关于染色种类的文字记载表述就有:红、绿、紫、绀、绯、缙、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色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染色技术延续到周朝,为了加强对染织工艺的管理,朝廷还设有掌管“百工”的百官来管理其事。

(三)“五色”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

1.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五色”应用

“五色”理论是中国传统色彩观的用色基准,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各门类艺术形式的用色方面,都可以寻踪觅源,捕捉其色彩搭配的科学巧妙之处。年画作为人们驱逐鬼神的精神信仰符号,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其用色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紫,人物形象用墨线勾勒,人物面部采用留白处理。民间艺人称其色彩搭配是“红搭黄,喜煞娘”。民间布艺是一种融合了剪纸、刺绣、绘画、泥塑等制作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老虎枕、虎头帽、绣花鞋、绣花肚兜等等。民间布艺的用色以红、绿、黄为主色,搭配蓝、黑色,红绿对比强烈、鲜明,营造出热烈、淳朴的装饰效果。民间面塑又叫花馍,花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作礼品或祭祀用品。面塑的造型多样,色彩艳丽,以其点染的手法,不拘泥于事物原形原色,大胆施色,运用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展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2.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五色”应用

中国封建社会,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功能,彰显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之。”这些色彩所能体现的等级差异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用色上。自殷商开始,宫殿中的柱子多用红色,来体现一种高贵的身份等级象征,这一用色传统随后被历朝历代一直延用。到了唐代,对建筑用色有了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居住者的身份等级来划分使用颜色。惟有皇宫和寺院可以使用黄、红色;达官显贵的府邸可以使用红、蓝、青等色;民间老百姓的住宅只能使用黑、白、灰色。宋元延续了唐代建筑的用色传统,建筑本体的色彩多为红色。明代宫廷建筑大量使用了琉璃瓦,色彩绚丽,气势恢宏,黄瓦红墙对比鲜明,并在屋檐下施以蓝绿色,冷暖呼应,对比鲜明。清代建筑主体色彩继续沿用明代的用色传统,但建筑色彩的装饰性愈加突显,色彩运用丰富,装饰画面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其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用色基调相对统一。宫廷建筑用色以红、黄色调为主;建筑园林用色以灰、绿、棕色为主;民居建筑以单一色调为主。建筑色彩和谐,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3.中国古代服装中的“五色”应用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历史久远,历朝历代都有对服饰风格和服饰色彩所推崇的种类。汉代的统治者对服装的用色进行严格规定。平民百姓只能穿素色衣服,不能穿彩色服装,因此又有了“白丁”之说。隋代,官员的官服开始统一定制,根据官位的高低用官服颜色来加以区分,三品以上官服为紫,四品官服为深绛,五品官服为浅绛,六品官服为深绿,七品官服为浅绿,八品官服为深青,九品官服为浅青。自唐代以后,明黄色开始成为帝王的专属色彩,其用色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与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关系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构成要素之中,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承载着展现艺术作品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色彩观以其清新质朴的色彩韵味,体现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心理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原生魅力。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探索民族化发展的文化渊源。

第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文化基础是现代艺术

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原生动力。色彩作为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表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伦理观、道德观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基础。在探索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挖掘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必然会使现代艺术设计“民族特色”更加凸现。

第二、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意义彰显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心理学价值。从人类开始感知色彩,到认识色彩,最终能够应用色彩,人们的心理、生理都发生着复杂而微妙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色彩是对人们的有效刺激和反应过程,为色彩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引申为人们的丰富情感和心理效应。这种象征意义,是色彩在带动人们视觉感情的同时,又能够使人们产生丰富心理感受。例如: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使人产生敬畏与忧郁的心理感受;红色象征热情、性感、自信,使人产生兴奋的心理感受;黑色象征权威、高雅、低调,使人产生恐惧与庄严的心理感受。在中国传统色彩观中,受到历史、地域、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色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心理暗示。将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象征意义表达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实践,能够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亲切认同感,使设计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第三、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装饰特征架起了现代艺术设计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桥梁。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五色”理论,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简洁性特征,其中鲜艳、单纯、明快的色彩极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蕴含了先进的色彩搭配规律。探究本源,无疑让我们感叹“五色”理论所影射的现代色彩时尚的内在元素。研究中国传统色彩观的装饰特征及先进的配色规律,用最简练的表达方式传达最强烈的视觉享受,也是现代艺术设计对色彩的最终要求。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整体特征,遵循了传统文化所赋予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注重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舞台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必须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性、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探索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的方向。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方式无疑将为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发展之路提供参考。不固守传统、汲取传统色彩精华,将民族的优秀色彩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风格。

作者:刘卉 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