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设计课中学生动手能力探究

小学美术设计课中学生动手能力探究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设计·应用课的教学。设计·应用课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设计、制作交流、分享讨论的过程。与以往的美术教学相比,设计·应用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实践活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旨在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创新意识,突出作品的实用价值。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和空间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应用课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将思维外显出来,引导学生从实用性出发展开思考,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对设计理念形成正确的理解,避免产生无意义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动手操作

美术设计·应用课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模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意识、创新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课程成为广受大众关注的课程。同时,美术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往单纯的鉴赏和理论学习,转变为重视设计和操作的学习。目前,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设计课程的比重较大,可见以美术设计课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其中,动手操作能力是开展美术设计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观念、学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这成为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设计·应用类课程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对于艺术设计形成正确的认知。

一、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探索美术设计·应用课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笔者结合自身的美术教学经验发现,部分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对美术学习兴趣不大。美术能够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反映生活,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可以感受到美术的价值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以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在美术设计·应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提问、爱交流的良好习惯。在具体操作实践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这样学生才能够高效地动手实践操作。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对称之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授了对称的知识,随后要求学生根据习得的对称知识寻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应用了对称,思考为何这些物体需要使用对称,使用对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围绕对称展开想象,找到了很多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如窗户上的贴画。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下一步的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各式各样的窗花,之后要求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明确这些窗花有什么特点,由几部分组成。一组学生提出,窗花具有轴对称的特点,不同的窗花设计具有不同的美感。最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一张与众不同的剪纸贴画,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将自己的设计思维通过设计模型展现出来。这一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将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因此,教师可以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学习对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设计对象,首先研究设计对象的各组成部分,随后展开动手操作,让学生重视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索美术设计·应用课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美术课中,部分教师一般直接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地鉴赏,忽视了问题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实际上,问题情境并不是文化课程的专属,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千姿百态的帽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书本上不同的帽子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帽子各有什么缺陷。学生联系生活后提出,夏天的太阳帽戴时间长了头皮容易出汗,冬天的帽子保暖效果不好。教师继而提出问题:“大家可否设计一款冬暖夏凉的帽子呢?”问题的解决以设计应用的形式展开,学生首先在头脑中展开设计,思考帽子如何让人们感觉夏天凉快、冬天温暖。其中一组学生认为,当帽子有源源不断凉爽的风时,人们戴上帽子就会感受到凉爽,而凉爽的风可以通过玩具车的马达提供。随后,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设计想法,在小马达上安装一个软质塑料片并接上电池,即可作为一个小电扇固定帽子上。另一组学生认为在帽子上缝上一层棉布可以作为保暖的材料。这些都是学生设计的理想型帽子的雏形。为此,教师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想法寻找相应的综合材料,并在正式的设计·应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具体的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操作能力有限,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害怕犯错,鼓励学生大胆地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帽子。帽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或者调查身边的亲友对于帽子功能的需求,以实用价值为出发点完成创造性的设计,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实用型设计的认知[2]。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起点设计问题情境,先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设计想法通过搜集材料、动手实践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在设计·应用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助力美术设计·应用课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对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美术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设计·应用课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设计·应用课堂,将教材中的学习资料以精美的图片或者生动的动画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或者向学生传授动手操作设计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3]。设计·应用领域对学生的创造力、实操能力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学生需要在创作活动期间做到细心、耐心,应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利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在此期间,学生应充分享受创造和实践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质、审美判断能力。设计·应用领域在小学美术高年级学生课程教学中占了较大比重,通过了解和掌握基础设计知识技能,学生可以形成相应的设计意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自制小相框》《台历和挂历的设计》等课,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材质与创作带来的差异性效果;通过学习《我的牙刷》《我的书包》等课,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创作方式;通过学习《小花饰》《乐》等课,学生可以感受到创作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提升自己的联想能力。不难看出,通过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创作表现,学生可以增强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和教师布置的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和满足感,从而在增强自信的同时提升创新思维表现力、动手能力,具备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信息技术可以结合互联网,为学生呈现各种教学情境,特别是对于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情境。当学生被信息化情境吸引后,就会主动思考自己如何设计情境,积极地完成动手实践操作。

四、重视作品展示,助力美术设计·应用课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小学生的作品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融入了学生的想法,是学生将思维和想象外显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作品的展示,指出作品的优点、缺点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以此促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再次加工设计作品。在教学期间,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设计出实用性的作品,并动手将设计作品制作为成品。在思维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教学三年级《各种各样的鞋》一课时,教师可应用具有发散式、创新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设置不同的活动,如“参观鞋文化博物馆”“生活中的鞋”“新颖奇特的鞋”。这些情境和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在此期间,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4]。在《身边的设计艺术》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资料,或是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设计艺术带到课堂上予以展示和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学生可以在美术课堂上感悟生活中的美,并且能形成发现美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作品展示过程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而应该在展示的过程中指出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设计作品,帮助学生树立反馈意识。

五、结语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具有新颖的教学内容,其目标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包括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在设计·应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有效地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在脑海中完成设计构思,再动手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李艺华 单位:厦门市集美区美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