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摘要: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质量与幼儿园空间环境息息相关。幼儿园空间环境的生态性、教育性、文化性功能特征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现阶段幼儿园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气候条件、室内外空间布局、幼儿尺度、色彩搭配、安全性、文化建设、材料投放等方面探究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旨在为完善功能特征的表现提供更多的设计方法,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幼儿的成长会受到周围空间环境的熏陶和刺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幼儿园空间环境包括物质实体空间和幼儿心理感受空间,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地发展,国家、教师、家长对于幼儿园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幼儿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空间环境创设也经历着不断地发展与演变。现阶段社会对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没有的足够关注,政府的宏观管理还不够完善。园内空间环境缺乏趣味性,空间利用不充分,忽视幼儿的需求,这样的幼儿园看似美观,实则很容易扼杀幼儿的创造性、积极性,也减少了幼儿和环境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因而,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要立足于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出适合此年龄段意识发展、视知觉的合理空间环境,既要满足功能需求与文化需求,同时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功能特征

瑞吉欧强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他认为应该关注空间环境创设。幼儿与空间环境在交流互动中,发展兴趣,培养创造性、主动性,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幼儿园空间环境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总和,[2]它是一个综合的建构系统,既要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也要实现空间环境的教育功能。显性的物质环境和隐性的精神环境共同组成幼儿园空间环境,[3]两者都体现了生态性、教育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的功能特征。

(一)空间环境生态化

空间环境呈现离不开物质载体,幼儿园内的事物共同构成完整和谐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物质、时间、空间共同作用下,幼儿园呈现出人与物和谐共存的状态。它不仅考虑人和物的本真形式,还要考虑与功能的联系,让环境有语言、有情景、有内涵,身在其中的人有个性、有自我。幼儿园要充分运用已有环境条件,如地貌、气候、自然生态、现有建筑与设施等,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将幼儿园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幼儿作为幼儿园的主体,应融入适合学习、探索、创造、发展的空间,形成生态化的幼儿园空间环境。

(二)空间环境育人化

幼儿园空间环境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会影响幼儿活动开展和教育目标实现。幼儿对周边事物有很大的学习心和好奇心,能够无意间吸收环境中的内容来逐步形成认知。空间环境的育人化会贯穿于幼儿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形态多样的隐性课程呈现。实用的隐形课程要与幼儿个体差异、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相符合,将教育性渗透到幼儿园空间环境的每个部分。在幼儿发展与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空间环境积极主动介入,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化的功能。

(三)空间环境文化性

幼儿园空间环境中凝聚着强大的生命力,蕴含着幼儿园办园宗旨、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发展目标等核心价值体系。[4]这些内容构成幼儿园的文化内涵,使得空间环境具有化人的持久动力,从更深层次表达空间环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本质。通过彰显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和培育特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来促进幼儿知识技能地学习和文化性格地发展,成长为具备文化底蕴的个体。

二、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空间环境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幼儿园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是促进幼儿园活动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价值建设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完整表现空间环境的功能特征。

(一)空间环境布局僵化

幼儿园空间环境布局固化,缺乏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每个班级在被墙体围合的固定空间环境里活动,空间之间相对独立,相同年龄段的幼儿封闭在自己所属的区域。功能布局中缺乏公共交往空间,交通流线流动性低,幼儿自由交往机会减少,信息传播速度慢,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区角分布杂乱无章,动、静区域相互影响。空间环境间缺乏联系,一墙之隔的室外自然环境不能引入到室内,没有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忽略对整体空间环境的思考。

(二)设计视角成人化

设计师和教师是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的主导者,他们很容易从成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设计师在设计时,往往忽略幼儿实际使用效果,经常出现想当然的情况,缺乏实地调研和对幼儿生理、心理的研究。教师在环境创设时功利性表现明显,最先考虑是否便于完成工作,也会为了一些参观与检查刻意进行环创。幼儿身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中,成人主导过多,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主动选择的机会减少,活动参与度降低、主动性减弱,无法完成与环境的互动和认知发展,产生不和谐的生态系统。

(三)颜色、材料繁杂

大部分人认为幼儿园应该是色彩五颜六色、内容丰富多样,随之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中经常出现颜色和材料的堆砌,忽视其实用功能和艺术效果。幼儿喜欢鲜艳的颜色不等于鲜艳的颜色适合幼儿。空间环境中色彩越多,压迫感越强,幼儿舒适感降低,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材料的大量投放,没有根据教育目标归纳整理,装饰作用大于实用功能,使用率较低。不合理的材料投放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与幼儿需要培养的节约环保理念相违背。

(四)文化内涵缺失

幼儿园内空间环境过分强调装饰效果,缺乏文化内涵的渗透,忽略与教学目标的结合。空间环境创设中,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装饰,只追求艺术效果的呈现,与课程内容无关,文化性和教育性功能难以体现。还有一部分环境创设,虽然体现了教学内容,但形式、内容陈旧,无法吸引幼儿关注。在文化内容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表现极少。这些空间环境设计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浪费教师和幼儿时间,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幼儿园空间环境应主动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让幼儿在园中健康、自然发展,而不是强迫幼儿被动适应空间环境。因此,进一步探究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充分发挥其功能特征,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适宜的气候条件

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区域,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位置的气候条件,创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幼儿对于身边环境的感知特别敏锐,细微的环境变化既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也影响到活动顺利的展开。因此,设计者应利用好气候因素,最大化地提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活动潜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具有适宜气候条件的空间环境。在幼儿园整体建筑规划中,首先应避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山顶上的大风、山脚下的冷空气槽,还要合理规划建筑周围的气流方向,开窗位置、大小,室内外空间布局等。其次,应尽可能地利用和保留原有地形,给幼儿的视线和活动内容带来更多变化。在幼儿园活动空间中需要适量的光照,如充分利用朝南、东南或者西南的坡地,同时要考虑夏天阳光过强,可以种植树木来遮阴,避免活动设备过烫无法使用。首先太阳光对幼儿身体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在冬季增加室内温度,在潮湿季节保持室内的干燥。在缺少阳光的区域,应减少树木、建筑物对光线的遮挡,多用对光线反射较强的材料和色彩,营造一个明亮的活动场所。《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达到日照不少于3h的要求,活动室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场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常阴影线之外”。其次,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光也在改变,幼儿通过直接感知这些不同的环境,能让幼儿获得更多信息。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中,要设置充足的内院、天井、窗户来采光,空间环境的造型应该与自然光的造型能力同时考虑,让幼儿在太阳光的不断变化中快乐成长。

(二)合理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布局幼儿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直接感知去探索周围陌生的空间环境,很少能借助已有的经验、知识间接认识事物。幼儿会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进行空间认知,形成空间环境的概念。幼儿园空间环境可以分为室内空间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幼儿的使用情况,也要便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幼儿园室外空间环境在幼儿童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研究表明,从小进行合理的室外游戏活动,有更大的机会成长为健康积极的成年人。幼儿在室外可以接受阳沐浴,空气洗礼,开展全身运动,接触大自然。室外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合理规划室外活动区域,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设置功能完善的空间环境,满足幼儿室外活动的基本需求。除室外固定活动场所外,还需要将周围环境因素都加入设计思考之中。如幼儿园建筑的边缘和相邻的环境空间,按照使用功能构成全包围或半包围空间关系,既完成功能划分,也可以把室外环境引入到室内。幼儿园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要满足室内活动的基本需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要加强联系和贯通,其次要做到标志清晰、方向明确、路线简洁、布局灵活多变,使幼儿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标,也有利于展开各种规模的活动。室内区域是进行各类区角活动和安静活动的最佳场所,也是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根据活动内容和功能,按照动静分区等方式把这些区域做出规划。空间环境布局都需要界面来划分,界面可以用是实体物,也可以是颜色、光线、材质等。用实体家具、墙面分割区域可以形成固定界线,容易营造安静安静、独立、私密的空间环境。用光线、材质、颜色分割区域可以形成不固定的界线,与固定界线相比,它的空间延伸性更强,空间形态变化更多,可以开展多种活动。界面设计要从幼儿角度出发,用合理的尺度和材料分割出合理的空间环境,既要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又要便于教师管理,提高整个空间环境的功能性、灵活性。

(三)符合幼儿尺度的空间环境

对于幼儿园来说,决定幼儿园空间环境好坏的关键因素是每一个细节是否符合幼儿尺度。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一定要以幼儿的活动基本尺度和身体基本尺寸为主要依据,这也直接影响幼儿园空间布局和使用情况。幼儿在探索周围环境时,习惯用肢体动作感受事物的质感、位置、大小,为适应这种探索方法和学习方式,环境应该与幼儿自身的尺度相契合。一个适合幼儿能力和尺度的空间,会增强幼儿自信心,提高幼儿行动力。如空间环境中的窗户、扶手、栏杆、墙饰、操作台等物体的高度和大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合理的尺度会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幼儿认识、理解事物的视角,更好地发挥空间环境育人和化人的功能。设计中要避免以成年人的尺度感来创设空间,要从幼儿的尺度特点思考,使幼儿园空间环境成为幼儿乐园。

(四)舒适的色彩空间环境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幼儿园中的色彩也会给幼儿不同的感觉。幼儿长时间生活在幼儿园中,园内主色调应该是一个包容的环境色,应与幼儿年龄特征、审美水平相符,避免不合理的色彩设计影响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园空间环境色彩设计要控制色相、明度、纯度,根据不同活动要求来进行色彩搭配,设计出适合幼儿的空间环境。色彩的冷暖、鲜艳程度、明亮程度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联想。虽然幼儿喜欢一些明亮、鲜艳的色彩,但要合理控制这类颜色的使用比例。太过强烈的颜色会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过于活跃。在颜色使用过程中,既要考虑整体色调,还要有辅色形成适当的对比,避免空间环境过于沉闷。在空间形态表现上,色彩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颜色或颜色的延伸可以改变人们的视觉感受,营造不同的功能环境。

(五)安全性的空间环境

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在参与活动时会忽视外界的刺激和危险,各种空间环境设计失误都会对幼儿形成威胁。为此,幼儿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中如何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特别重要。在活动过程中,尖锐边角、悬挂物、突出物、狭小空间和高差变化导致的撞伤、夹伤、挤伤或跌伤等是经常出现的危险。对于尖锐的边角都应改成圆滑的弧形或加上保护垫,材料表面保持相对光滑。在经常活动的区域,悬挂物不低于1.8m,一定要保持悬挂牢固。突出物在保持好平衡稳定的前提下,还需注意突出的方向、高度、弧度,避免撞伤幼儿。为防止幼儿跌伤,要在地面安装保护面层材料、护栏,平面有高差的位置一定要设置明显的标志。为减少夹伤的危险,形成夹角的位置应提前嵌入物体填充。在交通流线规划中,应增加转换平台、楼梯等人流量大的空间区域面积,幼儿停留时也不会导致拥挤,确保交通路线通畅。

(六)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

建设幼儿园空间环境在满足幼儿基本活动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通过幼儿喜欢的方式将文化内涵引入到环境中,创设蕴含着不同教育信息和课程价值取向的环境,发挥空间环境“第三位老师”的作用。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参与最多的是教师和设计师。设计师在幼儿园建设前期,既要设计出合理的物质环境,也要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特征、地域文化等融入幼儿园空间环境中,但对于具体教育内容很难表现。在幼儿园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细部装饰和具体教育内容呈现主要是依靠教师创设和幼儿互动参与。教师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指导者,他们的理论知识、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决定了环境创设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将幼儿与环境视为整体,形成安全、自由、有趣、自然的生态化空间环境,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其次,要将教育内容与空间环境中的隐形课程相结合,让幼儿在无形中接受空间环境的教育;再次,要在延续幼儿园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实现空间环境的改善与升华;最后,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专业知识,还应该结合美术、艺设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环境创设的形式和内容。

(七)合理的材料投放

幼儿园中材料随处可见,幼儿室内室外活动大部分都需要使用材料辅助开展。科学、合理的材料投放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探索欲、创造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参与度,还可以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首先,材料要选择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增加自然材料的使用率,让幼儿建立自然保护的意识。其次,材料投放要让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引导幼儿发现材料、运用材料,增强幼儿的兴趣。再次,材料投放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相结合,发掘特色地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保护。最后,材料投放要满足不同的年龄阶段、活动内容、教学需求,加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多样性,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

结语

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幼儿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兼具生态性、教育性、文化性的空间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健康成长,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作者:李琳玉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