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探究

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探究

摘要:该文针对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建设用地与资源有限的条件之下怎样使得合理、高效的空间设计以及功能组织得到实现,满足现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还适应城市的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

1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的现状分析

1.1教学组团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都是按照功能分区的方式对教学组团进行相应的划分,例如在设计环节就对校园内的建筑进行的相应的划分,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等等。这样的现状也使得教学组团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仅仅通过连廊实现连接目标,则会导致各个教学组团缺乏有效连接而无法提升教学组团自身功能的丰富性与差异性[1]。由此会直接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无法开展多维度的互动交流活动,更无法达到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目标,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2教学组团内部空间缺乏多样性。利用长廊对普通教室进行串联是现阶段大部分教学组团的主要空间模式。这样的模式会使得教学组团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与单一性特点,这类特点在教室空间与交通空间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室的形状大部分为矩形空间,教室内的桌椅都是成排摆放等等,这便为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带来相应的阻碍与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拓展[2]。此外,建筑连接的走廊仅具有基本连接功能,缺乏创新,无法吸引师生的注意,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处于被动的模式,不仅无法有效互动,还激发不了自身的潜能。

2中小学教学建筑复合式空间布局

2.1教学组团整合方面。2.1.1水平维度方面的整合。开展建筑结构水平维度聚集性整合工作,主要是利用建筑平面组织的方式达到组团之间能有效交流与联系的目标。例如将平面组织的核心设定为公共空间,其他空间的布置均围绕着公共空间而开展,这样的模式便能直接缩短教学组团到公共空间的距离,保障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此外,这样的方式还能有效形成班级群教室,在保障各个班级群独立性的基础上提升其联系性。2.1.2垂直维度方面的整合。利用整合垂直维度的方式,能够直接提升教学建筑的集约化特点。垂直维度整合主要是将不同教学组团之间的平面关系科学的转化为剖面关系,利用竖向联系的方式取代横向联系。该模式的剖面组织核心仍然为公共空间,通过改变公共空间与教学组团点到点单线交通的方式,达到面与面多重动线的连接,确保垂直方向上各个点都能够与公共空间形成相邻的状态,实现与竖向交通激发互动的目标[1]。

2.2多维度空间利用方面。2.2.1强化地下空间资源的中心位置。中小学教学建筑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以得到的合理开发与科学的应用,例如将其设计为中小学的报告厅、图书馆、会议室等,主要是因为这类建筑结构对采光与通风的要求要明显低于教学楼、实验室等建筑。在科学分析中小学教学建筑结构所处区域的地形特点与学校整体环境景观的基础上,构建属于当地建筑特点的建筑空间,实现对地面活动的科学延伸,拓展学生活动范围的根本目标。2.2.2落实建筑屋顶空间的利用。通常情况下,中小学建筑的屋顶空间都未被开发与利用,这样会直接降低教学建筑结构多维度空间利用的有效率。为此,科学利用建筑屋顶空间则更具迫切性。例如,对建筑屋顶空间进行绿化种植,或者在科学改造的基础上将其设置为室外运动场所都能提升与各教学组团之间的连接性,增强互动空间的活跃程度。

3构建复合式建筑教学空间的方式

3.1对建筑结构的空间复合进行集成化设置。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传统型单一式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所以,教师不再是教室空间的中心,而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例如慕课教学,信息化与个性化教学逐渐兴起。于此同时,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例如小组讨论的方式,集体授课与网络交流,协作学习等方式,在此环境下,传统教室单元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性的授课功能了,使得教室单元需要承受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所以,急需对现有的距形教室进行改变与升级,例如增加阅读空间,多媒体空间等。通过对教室单元与空间的合理利用与灵活调整,加上环境交互控制的方式,提升教室内部空间的舒适性与实用性[2]。

3.2对建筑结构的空间进行复合流动化设置。通过建立班级群组的方式实现建筑空间复合流动化的目标。传统型的教学组团的都是采用走廊对教室进行串联,这样的方式会使得教学组团的空间领域感尤为明显,所以学生的活动范围也较小。而利用复合式教学组团,能使得班级群组的理念更加明显,将普通教室单元进行组合设置,形成更大活动空间的群体结构,提升教室单元的联系性。通过利用交通空间互动性植入的方式实现对建筑结构的空间进行复合流动化设置目标。在教学组团中,不仅具有教室单元空间,还具有开放空间与交通空间,例如走廊空间与楼梯空间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交通空间。通过对交通空间的综合设计与应用,从而提升中小学建筑结构的复合性特点。通过变化走廊空间的横向,竖向以及适度形态,达到提升走廊空间趣味性与多样性的目标,实现与教室单元有效互动的效果。对走廊的界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开敞,提升走廊空间的光线与视野,增强走廊空间的舒适度与空间感。对走廊的公共设施进行丰富与完善,例如设置花坛,座椅以及展示柜等等,由此保障师生在公共区域休息与交流的同时提升对公共区域空间的视觉印象。

4构筑流畅的交通路线

畅通的交通路线设直接关系到有序的通过学生和学校活动的正常进行。确保学生顺利进出校园,避免停留在校内运动或生活区,影响学生的通行。交通走廊应避免在校内的运动区域和生活区域,避免影响学生的生活,防止原料的运输、设施机动车进入学生活动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要确保中小学教学建筑能够满足当下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则需要对中小学教学建筑进行变革与创新,而复合式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理念能够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提升教学建筑的组团效果与空间利用率。为此,设计人员要在结合建筑需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建筑空间设计与布局进行创新和优化,落实复合式教学建筑空间设计的各项要点,提升教学建筑的空间利用率,为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完善的基础保障与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厚萍.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258.

[2]董屹,何一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转型下校园建筑空间公共性图解研究[J].城市建筑,2016(01):34-37.

作者:刘泽江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