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我国传统节日单元课程设计

小学美术我国传统节日单元课程设计

摘要:“双基”和“三维目标”课程理论下,教学方式与课程模式在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推行、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单元课程学习方法值得义务教育阶段借鉴。美术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以单元课程教学为载体,指导学生运用美术思维和美术能力解决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美术学科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任务驱动中提升美术学科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课程;中国传统节日

一、小学美术中国传统节日单元课程设计

1.单元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小学美术中国传统节日单元课程教学对象为三、四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对该单元课程的学习,首先能了解春节等传统节日与妇女节、儿童节等非传统节日的区别,其次能够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其他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最后能通过学习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和传说故事,并能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制作相应的装饰品等。通过对该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提升了图像识读素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各节日装饰艺术的美术表现形式。同时,学生通过学习第一部分美术鉴赏课,提升了审美判断素养,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文化理解素养。在第二部分的手工课程实践中,学生学以致用,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制作节日装饰品,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提升了创意实践能力和美术表现素养。

2.单元课程教学资源筛选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纷繁复杂,不仅不同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而且各地区同一节日的风俗习惯往往也有所区别。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资源,研究人员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段鹏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三条教学资源筛选原则,即“视觉造型的直观性原则”“学生认知的可接受性原则”“正向价值的导向性原则”,根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性,选取适合三、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1]。由于各民族传统节日纷繁多样,且有些传统节日如泼水节等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研究人员对教学资源的初步筛选仅限于影响力较大和影响范围较广的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祭灶节十个中国传统节日。课程内容以这十个传统节日的装饰或风俗为引,以直观的传统节日图画和相关视频为载体,以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介绍和传统故事为辅助内容,全面呈现出每个传统节日的特色形式和文化内涵。

3.单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与教学方法选择

单元课程分别设为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每个单元共有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第一模块为两个课时,以美术鉴赏课为主。学生鉴赏传统节日的服装造型和装饰装置,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第二模块为四个课时。前两个课时以实践活动为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体会传统节日的乐趣;后两个课时辅以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结合教学的评价,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的、师生共同遵守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让教学过程流畅自然,使师生达成契合,共同完成教学[2]。单元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是设置节日情境,以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师主要采用演示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辅以提问法、“小老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

二、中国传统节日单元课程教学实践

1.实验对象

因顶岗实习的便利,研究人员选取芜湖市某小学三年级某班全体学生进行单元课程的实践研究,旨在验证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契合该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安排能否满足各年级学生的情感和知识需求;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的目的。

2.教学设计

(1)《过节啦》单元课程教学设计(三年级)

课程内容分析:该单元的课程选择腊八节、祭灶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五个节日的相关内容。从整体上看,这些节日都属于时下节庆氛围浓郁的传统节日,其共同点是都与美食有关,能唤起学生的回忆,引起学生的共鸣。从地域流传情况上看,我国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和过小年的风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属于节日来源说法和传统风俗习惯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统一的节日,其流传程度毋庸置疑。在第一个单元课程中,教师选取容易唤起学生记忆的这五个节日,能让学生较为快速地进入相关情境,从而参与课堂活动。设计思路:三年级单元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情境探索传统节日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在情境中了解与节日相关的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在课堂中与教师、同伴积极互动。这为其之后的实践课程学习积累了素材,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不仅比第一学段的学生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往往比第一学段的学生有更好的记忆力和理性认知事物的能力。传统节日这种贴近生活的题材往往能快速调动学生的记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不同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单元教学目标: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能区分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学习不同的传统节日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蕴藏的文化内涵;其次学习每个节日的不同装饰,了解不同造型的物品蕴含的内涵,体会物品的精美造型带来的审美感受;最后通过实践活动,为同伴制作一份精美的贺卡,传达对朋友的节日祝福。

(2)《我们的传统节日》单元课程教学设计(四年级)

课程内容分析:该单元课程选用的节日为中和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有别于三年级,该单元选取的节日为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的、有着深厚的节日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学生往往知道“二月二”时需要理发和“龙抬头”的俗语,但并不了解中和节的相关背景故事。学生往往读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曾和父母一起在清明时祭祖扫墓,但未必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意义。此外,还有“端午安康”“鹊桥相会”“遍插茱萸少一人”等,都是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要点所在。设计思路:四年级单元课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为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和民俗风情。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应当从小就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中会找到很多生活经验的出处,并把生活经验与知识相结合,完善自身对文化生活的认识;会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懂得传承,增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归属感。学情分析:通过之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和兴趣会更高,这为第二单元课程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四年级的学生相比三年级的学生,其思维往往更具有逻辑性,这为其更深层次地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奠定了基础。同时,四年级学生理解美术概念的能力往往更强,动手能力也更加出色,其在实践活动中能制作出更精细的美术作品。单元教学目标: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首先借助生活经验,准确回忆五个传统节日的相关特征和特色活动;其次与教师共同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在图片和视频中寻找节日相关的美术造型元素,并分析富有节日特色的服装和装置具有的美感;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寻找节日主题,制作该节日的特色装饰,营造出不同的节日情境。

3.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此次教学实践基本达成了预期目标,学生在通过对单元课程六个课时、时间跨度为三周的学习中,能分清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的区别,并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多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观察和学习教师提供的图片或故事,并且复述所学内容,增强了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动手操作中,多数学生能饱含激情地开展创作,少数学生难以很好地配合教学。在最后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对优质的作品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并且在评价过程中能说出作品的优点、缺点,锻炼了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影响此次教学实践的因素较多。首先是课堂组织问题。小学三年级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兴趣容易被激发,但自律性较差。这一特性的优点是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缺点是容易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是部分学生第一次学习单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这一模式。虽然教师数次为学生强调这次单元课的教学流程,但仍有学生提问何时开始创作等。此外,教师以活动主导整个课堂,部分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分心。此次教学实践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对单元课程学习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学生无论是对传统节日,还是对节日相关的故事都比较感兴趣。此次单元课程教授的知识不是割裂的,而是完整、与学生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内容。这体现了杜威所说的“学习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能够有丰富的收获。

结语

文章研究了小学美术课堂单元课程的可行性,探讨了如何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开展教学的问题。虽然其中多个环节的设计还比较粗浅,但是也为核心素养教育方式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研究人员将结合实际的课堂反馈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式,期望课程设计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加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单元课程和核心素养,研究人员将不断深入挖掘,将理论结合实际。只有不断地调整、改进、开发课程,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怎样培养人”,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126.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12.

作者:余长润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