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国外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前言

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而加快。长时间、高强度的压力,不充足的睡眠,不达标的运动量,缺失的自然接触等因素都在促使中国亚健康人数增长。且中国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1],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备受关注。从景观行业来看,康复景观有利于亚健康人群、老年人以及特殊需求人群,甚至普通人的健康。对于亚健康的人群,接触自然有助于减小压力,增加潜在的运动机会,缓解亚健康的情况。对于老人和儿童,接触自然可以为他们带来质量更高的活动体验,进而促进身体健康。对于身体正常的人,接触自然可以放松心情,提高注意力。

1康复景观介绍

1.1康复景观概念

康复景观(Healthcareandtherapeuticdesign)和康复花园,保健型园林等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如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对康复景观的期望,旨在利用室外景观环境(比如常见的花园)为病人及其治疗者、朋友、家人等提供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治疗帮助。形式上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私有花园,或者是广义的公共绿地[2]。康复景观最常见的地方是在医院、护理所和老年社区等其他相关等医疗和居住场所,为使用者减轻压力,增强治疗效果。

1.2美国康复景观设计发展

18世纪至19世纪,美国的医院开始关注康复景观的作用,比如“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本杰明•瑞师①在19世纪首次提出,在公园里工作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康复。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国退伍军人开始接受园艺康复护理,而后群众也逐渐开始尝试,随即提高了康复景观的接受度[3]。较早提出人和自然环境有联系互动的是爱德华•威尔逊②。1984年,他提出了亲生命假说[4],表明人类对其他生物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该假说提出后,1993年,希尔维根和奥里恩斯③提出了环境宜居性线索[4],认为“有资源”“有遮蔽”“有预警”及“易导航”是人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和舒服的四大要素。1998年,斯蒂芬和瑞秋•卡普兰发表了“ART理论”,即注意力恢复理论,强调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定向注意力,通过足够的空间范围、有趣的设计和心理预期的满足。1999年,罗杰•乌尔里希提出“压力减轻理论”[4],表明可控的空间、积极的设计、提供锻炼机会和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压力。1998年,玛莎•泰森强调需要根据用户的需要设计康复景观,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1997年,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出版了《康复景观:一种基于证据的方法来设计康复花园和户外空间》,书中根据对100所治疗机构的研究,提出了放置健身步道、交流空间,引导注意力,注重设施细节等较通用的设计方法。与研究同步的是相关平台的建立,比如美国园艺治疗协会(AHTA)的建立,促进出台了园艺治疗实践标准。康复景观网的建立,创造了康复景观研究者们交流学习的平台。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为康复景观设计提供了专有的实践板块,便于学者讨论学习。

2美国康复景观设计实例

伴随康复景观设计的研究,实际修建的案例也层出不穷。而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是其中的经典作品。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有1115m2,并于2006年获得了ASLA设计奖[5]。花园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植物园内,从单一的阅读花园提升为残疾人的活动场所及园艺疗养空间。整体空间划分三个片区:沉思园、园艺疗养园和示范园(图1)。主游线结合植物园内道路组成环路,串联三个片区。这样的设计和“环境宜居性线索”相吻合,尝试用易导航的路线连接有遮蔽条件的空间。片区空间造型简洁,便于理解,并且认真考虑了视线方向。比如作为主入口的沉思园(图2),以一个矩形水池为核心,水池东侧栽植白玉兰。白玉兰东侧是水景,泉水从矮墙上慢慢流入下方水池中。水池外侧为草地,再是通行小路,使用石材铺地。偏东北向布置的景观元素可以服务于西侧和南侧的建筑视线,同时营造了宽敞而宁谧的体验空间。园艺疗养园使用了多种植物搭配突出景观效果,提供多感体验。种植池高度和形状提供给不同人群使用,尺寸经过仔细推敲(图3)。作为主要景观元素,示范园的景墙选用石材贴面融入周围环境,既可以分割空间,又可以观赏。反射池和水景满足人的亲水性(图4)。受限于面积,花园并没有提供运动场地,这一点有所不足。

3美国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基于前文的理论假说和实践案例,对康复景观的各类要求可大致分为空间、交通、元素和活动这四类。

3.1空间塑造

首先空间要有一定规模,比如前文案例中的康复花园,其中较小的分区(示范园)也有90m2的范围,且保留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如注意力恢复理论所指出的:充足的空间范围,让使用者产生出探索一个新空间的感觉,有助于缓解定向注意力。其次是分区,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划分功能区,比如根据不同的使用难度、文化认同,或动(锻炼)静(冥想)。功能区之间最好有遮挡,还有空间层次要分明,便于理解。在适当位置提供安全的“躲避”空间,并且注意情绪引导。丰富有趣、积极乐观的自然景观有助于康复,比如充足的阳光或精美的植物配植。

3.2交通流线

如环境宜居性线索提到的“易导航”要素,康复景观应提供便捷清晰的游览线路。总体布局上建议使用较平顺的环形道路,方便使用且保证游览距离合适。道路形式上,前文案例中考虑了轮椅、拐杖的使用需求设计道路的宽度,并且路面设计平缓,表面防滑,不同分区的铺装差别很大,有助于特殊人群察觉。关于道路设施,沿路应有密度较高的停留休憩设施,便于特殊人群的多次休息。增加清晰的标示牌,在岔路提示路线选择。

3.3景观元素

环境宜居性线索和压力减轻理论都提到自然元素可以给人安全、积极、舒适的感觉,如常见的光、水、空气、植物元素。光元素的充足有利于保持合适温度,营造丰富的变化。安置场地时应注意朝向和周围环境,保证光照充足,营造变化丰富有趣的光影。水是让人感觉亲近的元素,如前文案例,可以通过尺度不同的水景提供便捷多样的亲水机会。对于空气,设计应考虑风向,留出风道,打造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小环境。植物的选择要颜色多样,可以尝试较明亮的颜色,且通过高度多样的种植池,给各类人群提供接触植物的机会。植物要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丰富。种植动物和昆虫喜爱的蜜源植物,吸引生物。

3.4活动交流

压力减轻理论表明社会支持是缓解压力的条件之一。社会支持可以通过交流和获得社会帮助来实现。康复景观应创造交流条件,合理设计广场、座椅、运动设施等。开展社会活动,提供康复景观讲解、室外养生课堂等服务,为使用者提供社会帮助。

4美国康复景观的借鉴

中国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合一,与康复景观观念相同。但在设计方法上中美两国情况不同,应有选择地借鉴。首先是满足游人需求,注重细节设计。中国是人口大国,康复景观使用者人数更多且情况更复杂,需全面考虑他们的使用要求并根据场地特点有所侧重。对细节的关注应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如分割不同功能区,提供舒适便捷的道路,设计高度多样的座椅、种植池等。其次是设计结合文化。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布置巧妙,但不应一味抄袭。康复景观应符合大众的文化认知,使他们能产生心理共鸣。比如空间处理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同时突出景观元素的文化特点。在“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中选用的罗勒香草,是美国比较常见的植物,而在国内则可用象征高洁的兰花、中医草药麦冬等。再次是开展活动。可以通过民间团体、社区和管理会等机构合理地组织老人、需要康复治疗的人员、护理人员等参加活动,宣传并推动人们对康复景观的认知和使用。

5结语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增快,由此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康复景观的研究也是大势所趋。美国对康复景观研究的关注,贡献了很多研究理论以及实践成果。通过分析总结这些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希望能找出其中“共性”的基本设计手法,更简便地运用到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让广大民众得到“治愈”。当然,对于医院、养老院和幼儿园等有特定使用群体的康复景观,还需基于特殊需求,采用针对的设计方法。关于公共空间康复景观的基本设计方法,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继续深入这个主题,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升。

作者:赵桠菁 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