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更新途径思考

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更新途径思考

摘要:长春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这些历史资源对长春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被遗忘在更迭演变之中,一些更新后的历史建筑也没有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对长春市历史建筑环境设计的改造,应该采取多元的更新手段,建立多种资金投入途径,结合“全域旅游”等构想,延续历史建筑的价值,使历史建筑及其室内环境重获新生,助推长春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长春市;历史建筑遗产;环境设计;更新;全域旅游

引言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一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城市更新”,同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1]。面对促进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的急切要求,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历史建筑遗产是城市中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文脉与记忆,其建筑及环境设计的转型必将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历史建筑环境的更新改造设计,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研究

西方国家对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的开展比我国要早,其观点也在不断更新。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提出了对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意义及原则[2]。1987年美国颁布了《华盛顿宪章》,文件中提出历史建筑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价值,保护历史建筑重要的是注重其整体空间环境的维护。美国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开端在19世纪中期的弗农冈,对华盛顿故居的保护与修复行动对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二战”后产生了大拆大建的问题,但在反思美国城市的重塑行动后,如今美国的现代城市传递着浓厚的历史气息。1999年,英国建筑师鲍威尔提出旧建筑只有适应了瞬息万变的新环境时,才能使旧建筑的生命延续,研究了旧建筑更新改造的经典案例,例如帕特农神庙等希腊神庙被翻修改造作为基督教的教堂,后来又改为清真寺等[3]。法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实践有很多,其中对卢浮宫金字塔改造扩建最具有启发性。卢浮宫由最初的军火库到后来的宫殿,最后成为最经典的博物馆建筑。贝聿铭的改造计划获得极大成功,不仅对空间功能结构进行了重新塑造,还将传统与现代、虚与实、新与旧完美融合,充分发挥了其社会价值。德国在历史建筑活化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具备完整的历史建筑保护改造机制,重视历史建筑功能的活化更新,运用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倡导全民参与,对历史与现代的双重尊重也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百年的历史,早在1897年日本就提出古社寺保护的相关法律。1966年的《古都保存法》对历史风貌保存的区域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相关标准以及保护的原则。日本保留古建筑外部面貌更新内部,达到室内外共生、建筑与环境紧密连接,使其适应现代需求又不失原有特色,这也是许多西欧国家常用的方式[4]。2021年,俞唯尔通过对日本建筑的研究,探讨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2国内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研究

我国最早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改造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成立的一所文物研究机构。1929年,“营造学社”正式创立。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了古物古迹的含义以及保护的相关要求。1979年,文物保护、历史古迹保护等首次写入《宪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概念,《文物保护法》明确划定了历史建筑保护的范畴[5]。80年代末,我国工业遗产类的建筑改造的热潮兴起,但更新策略经验不足,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阮仪三教授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以及对街区的规划进行了全面研究,对历史名城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探讨。2016年,李之吉等学者对长春市建筑遗产的发展历史与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了长春市历史建筑的价值,认为历史对建筑本体具有重要的意义。2021年,万婷婷以法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法国保护规划的变革,并对我国历史街区的实践提出了保护更新的规划策略[6]。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相关研究与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体系比较完善,大部分研究都建议保留建筑遗产原有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体系的完整性,这对我国历史建筑改造更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提升与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但对于相关实践还需要针对我国的制度和标准继续摸索,去其糟粕,更新空间,注入新的内容,提高历史建筑自身的价值。

2长春市历史建筑风格及分类

2.1历史建筑的风格

长春市的建筑风格包括“满洲式”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草原式”风格、俄罗斯风格、巴洛克风格等。20世纪初期,长春是中国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更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历史都成为了长春市建筑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使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

2.2历史建筑的分类

长春市坐落于吉林省中部,总面积24744平方公里。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长春市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共370处。其中,部级9处、省级59处、市级137处[7]。市域内的历史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看,可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官邸建筑以及宗教建筑。

2.2.1公共建筑

长春市公共建筑种类多样,分别包括军政、教育、医疗、银行、交通等具备使用功能的历史建筑,作为旅游参观的遗址文物建筑以及一般性公共建筑。其中具有使用功能的大部分位于人民大街以及新民大街两侧,如伪满军事部旧址,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第一临床医院[8];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现为长春市邮局(图1)。相较于此,作为文物旅游资源的历史建筑所占比重较小,例如长春解放纪念碑和伪满皇宫博物院等。

2.2.2工业建筑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市留存了许多珍贵的工业遗产,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沙俄和满铁附属地时期、伪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筑最早出现在19至20世纪中东铁路修建时期,包括宽城子火车站建筑,以及康德火磨面粉厂等粮食加工厂和煤矿电力工厂等。现存的工业建筑遗产还有南岭净水厂、长春拖拉机厂等。

2.2.3官邸建筑

官邸建筑是古时官员的府邸,提供给高级官员使用。官邸建筑风格主要为俄罗斯风格、草原式、城堡花园风格、欧式等[9]。如沙俄兵营旧址,现位于长春市长盛小学内,目前处于闲置状态(图2)。市域内的官邸建筑还有位于满铁附属地的道台衙署官邸、伪满时期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官邸、伪满映理事长官邸和近埠胡同33号住宅等。

2.2.4宗教建筑

伪满时期,日本不仅修建了军政、商业等机构,还修建了东本愿寺、建国忠灵庙、日本神武殿等宗教类建筑。其中,东本愿寺最具标志性,目前位于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院内。除此之外,还有现存长春市最早的宗教建筑清真寺,具有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佛教寺庙护国般若寺等。

3长春市历史建筑环境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3.1建筑空间原貌不完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市的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大量历史建筑受到自然与人为的破坏,本应受到保护的具有传统特色的历史建筑未受到重视,历史风貌严重受损,与周边环境协调性较差,缺乏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如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作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461医院所使用(图3),建筑外观虽然经过改造修缮保留了其原有造型与样式,但空间内部墙面已经受到破坏。

3.2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不及时

当前对于历史建筑环境设计的更新改造存在片面的惯性思维,即对与城市发展不统一的历史建筑环境设计进行改造时只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外立面保留建筑的原貌,内部未及时维护,或仅倡导“修旧如旧”的更新手段,认为保留历史建筑的历史痕迹就是保留了历史特色。如宽城子沙俄火车站俱乐部旧址(现吉林省医院凯旋院区),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存在残破的现象,内部空间风貌与建筑本体风格并不统一(图4)。作为承载了丰富历史情感的建筑,无法使人们在情感上与之产生交互与共鸣,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更新。

3.3缺少历史文脉的深入挖掘

虽然现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历史建筑资源的重要性,但多数还停留在表面,很多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并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在对长春市历史建筑环境设计进行改造更新时,缺乏对建筑文化特色的挖掘,忽视了文化文脉与地域特色的延续[7]。另外,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元素较少,将内部空间更新当作简单装饰的情况常有出现,容易给人们带来空间杂乱的感受。缺乏特色文脉的历史建筑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无法充分展现丰富的历史韵味。

3.4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更新资金渠道单一

在对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其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仅靠政府的政策推动与出资,很难满足巨大的开支。同时对于相应的资金规划和策略缺乏灵活性与整体性。长春市历史建筑数量庞大,很多历史建筑当下不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与日常需要,但是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例如从长春市火车站到南广场一带,存有大量上个世纪的民宅,建筑外立面造型很有特色,但是由于数额庞大的维修成本、管理等费用导致历史建筑未能有效发挥其潜在的价值,进而无法对社会产生应有的经济回报。

4长春市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更新途径

4.1保护与延续历史建筑原真风貌

长春市历史建筑类别多样,与一般性建筑相比,承载了特色文化及历史记忆。因此对其改造更新时,应尊重历史本体元素的还原与再现,结合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精神,做到“因地制宜”。同时,历史建筑不能以经济收益的目的来使用,应对承载医疗、教育等单一功能的历史建筑进行更新再生,保护并延续建筑的自身特点的同时,通过将其完全作为历史建筑风貌展览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形式进行活态更新,实现历史建筑氛围的提升。

4.2推进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更新改造

在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改造过程中,应打破浮躁单一的保护手段,积极采用空间置换、新旧共生等多样化的更新方式。通过功能置换,注入新的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等不同功能,同时合理地利用新材料,尝试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改造更新,达到“新”“旧”和谐共生[2]。另外,历史建筑更新要关注人的情感体验,人是空间的主体,可以结合BIM、VR技术,建立历史建筑虚拟现实场景体验,使人身临其境地参观历史建筑的原生风貌,通过更新改造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延续历史建筑的记忆和价值。

4.3发掘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做好对建筑原貌的保护、对历史建筑更新与改造的同时,要注重对地方历史特色的传承,避免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简单地复制移植。我们需要对地方文化特色元素进行收集与整理,如将满族剪纸元素、董氏草编等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元素、雕塑艺术元素等,灵活运用到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更新改造中来。

4.4历史建筑结合全域旅游共同发展

长春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目前长春市完整的文化旅游类项目较少,可以将更新后的历史建筑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根据历史建筑的功能以及风格,建立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旅游规划。如工业建筑文教旅游模式、寺庙建筑旅游专线、公共建筑参观体验模式等[7]。

4.5建立多途径的资金筹措机制

对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多,为了保证更新改造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除了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外,还应该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机制。办法可以从许多西方国家来借鉴,如对更新改造工作的投资者和开发商减免税收,从而减少历史建筑环境设计更新改造的成本。同时可以开放投资,通过适当的途径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更新改造工作中来,逐步推进公众参与、全民共享,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广泛关注,提高长春市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结语

历史建筑作为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是一座城市记忆与文化的载体,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长春市历史建筑环境设计的现存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更新改造策略,保护历史建筑原真风貌的同时,运用多元的更新改造方法,把握全域旅游发展契机,使历史建筑承载文化的同时,具备旅游、展示等功能,加强对历史文化文脉的挖掘与传承,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方式,延续历史建筑的价值,推进长春市的城市更新进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苑宏刚 王涵 张耀天 田婧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