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探讨

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探讨

【摘 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满足戏曲服装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艺术设计需要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纵观历史的发展,不论是戏曲艺术的创作,还是戏曲服装设计的创作,都是通过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方式,使艺术形象更好地融入艺术环境,形成戏曲艺术所独有的风格,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瑰宝。本文主要针对戏曲服装设计创新进行探讨,围绕其在近现代戏曲剧目中的运用与发展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

对于戏曲服装艺术工作者而言,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要尊重生活的本真。如果一味继承传统,那么戏曲的创作可能会陈旧过时;而如果一味遵从写实,则可能无法兼顾剧情和角色性格,从而无法设计出最能表达人物特点的艺术服装。因此,只有做好艺术创新,使戏曲创作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才能让戏曲服装设计既符合当前观众的审美,又体现出戏曲文化的精髓,使戏曲服装设计充满生命力。本文对近现代戏曲服装设计的创新展开讨论。

一、传统戏曲服装创新

古往今来,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们不仅艺术造诣深厚,精通各种艺术,而且眼界宽阔,见多识广。以梅兰芳、马连良为代表的一系列戏曲表演艺术家,通过长期的艺术表演,对服装艺术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表演实践,在塑造戏曲角色的时候,不只是注重对角色内部性格的表现,还注重对角色外部形象的创新,为我国传统剧服装的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老艺术家们,通过和美工及编导等戏曲幕后人员的合作,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戏曲服装,再经过民间戏曲服装设计师的二次创造,从而实现了戏曲服装艺术的创新。因此,这些艺术家的服装创新成果,大多是先获得自己的“私服行头”,然后这些私服通过被多人模仿获得关注,继而被戏衣庄统一进行规范制作,从而使得这些服装广泛流传,并最终进入传统衣箱,形成通用的“官中行头”。而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创作的全局责任逐渐由导演承担,导演制逐步建立。因此,传统戏曲服装的创新就由导演来主导。一般而言,当导演在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编排时,为实现其总体艺术构思上的创新,需要在传统服装上进行创新。这种对传统服装的创新,往往由导演提供思路,服装设计师和美工进行制作。这样的创新服装既具有传统艺术内涵,又发展出了一定的艺术新意,对传统戏曲服装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戏曲舞台服装包含了服装的色彩、长短和材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对戏曲舞台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对传统舞台服装的创新,体现在根据不同的表演内容和场景运用不同的装饰物对演员进行修饰。例如,在传统戏表演中,武将多以“靠”,也称“甲”来作为服装。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和性格、身份等角色特性来区分“靠”的颜色和装饰。观众可以通过观察表演者“靠”的装饰来判断他们的身份,这样更有助于理解戏曲角色。比如饰演武将的表演者一出场,观众就知道这是英姿飒爽的武将,从而能很快地进入到表演氛围中去。良好的戏曲舞台服装创新,使人物的表演更贴切也更具震撼力,能更好地传递戏曲文化的魅力。

二、新古装戏服装创新

我国京剧发展的鼎盛时期是1917到1937年左右。随着民主思想的觉醒,很多文人和学者纷纷参与到戏曲剧本的改编中来,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剧目。这些剧目种类繁多,包括了历史剧、神话剧以及时装剧等。其中,齐如山先生和梅兰芳先生的合作显得尤为亲密和亮眼。齐如山为梅兰芳量身打造出了《嫦娥奔月》《麻姑献寿》《洛神》等一系列神话剧和言情戏。这批新剧目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戏曲服装“点”上创新、“面”上传统的新风格:一方面,在设计梅兰芳所扮演的女主角的服装和发型时,参考了我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的内容和设计风格,创造出了区别于传统服装的新式戏曲服装和发型,实现了创新;而另一方面,除女主角之外的其他角色的服装,基本上是按照传统模式,即沿用了程式传统戏衣,从“面”上继承了传统的风格。梅兰芳先生的服装创新理念主要受民主思潮的影响,他反对抛弃优良传统,主张将传统服装和创新服装相结合。他不仅在自己经常出演的传统剧目中恪守程式传统穿戴规则,也在新创剧目中创造出了以传统穿戴为基础的新人物扮相。梅兰芳先生将传统服装和创新服装进行了从点到面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了艺术创新的可贵品质,使他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时代的生命力,为以后戏曲服装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三、新编历史剧服装创新

新编历史剧目的服装创新,受剧目的种类差异和导演构思区别的影响,及服装设计师本身在修养、功底和创造力方面的制约,还有经济情况的限制,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格局。其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局性创新不断发展

全局性创新的艺术构思主要为:对特定历史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刻意追求。这种艺术创新多运用于展现古代文明的神话剧、描绘时代特性的历史剧以及讽刺特殊现实的荒诞剧。全局性的创新能更好地展现、还原甚至突出创作者想表达的艺术追求。

(二)“点”“面”结合创新成为主流发展形式

这类创新是以梅兰芳等对古代服装的创新为基础,结合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的。与古代传统服装创新相比,一方面,新编历史剧服装也根据着重塑造主要角色的需求,创造出了新颖的装扮;对其他角色则沿用传统衣箱。而另一方面,新编历史剧的服装创新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它不仅拓展了“点”的创新,使之由“单点”成为“多点”;也通过适当地调整服装组合,从而达到了“面”的创新。“点”“面”创新协调发展,使服装创新更具生命力。

(三)各剧种服装的创新发展进度不一致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戏曲种类众多、特色各异。我国鼓励戏曲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各剧种的服装创新发展进度并不相同,但只要保证全国性的大剧种在服装创新上能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不动摇,持续稳步发展,那么我国戏曲服装的创新就能一直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克服服装创新中的“倾向问题”

随着戏曲服装创新的快速发展,仍有部分创作者受自然主义创作思想影响,他们对“戏曲现代化”发展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影响了创作心态。有些创作者坚守传统,故步自封,戏新扮相却老,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有些创作者完全摒弃传统,服装向写实话剧的生活装扮发展,使得戏曲服装失去传统韵味,没有内涵。这两种“倾向性”创新思想,都太局限,我们应该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共同创新。

(五)戏曲景物造型的创新受到瞩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者对戏曲艺术的要求更加严谨和全面。为创造出更好的表演氛围,他们积极推进戏曲舞台的创新。戏曲舞台的创新以布景和灯光为基础,打破了重点在人物造型上的传统创新理念,获得了全局性的创新发展,备受外界瞩目。戏曲舞台的创新虽然起步较晚,但其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间。相信只要创作者能坚持对艺术创新的探索,戏曲舞台艺术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现代剧服装创新

现代剧剧目主要包括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生活为蓝本创作的剧目。这类剧目主要以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活和战斗场景为载体,描绘了革命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讴歌了中国军队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与传统剧目相比,现代剧目不论是在创作内容、描述对象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由于大多数现代剧的创作重点都集中在如何运用传统艺术手段来展现当代军人风貌这个核心问题上,所以在服装造型的创新问题上采取鼓励为主、并不强制的态度。正是因为这个创作思路,使得现代剧服装创新发展并不平衡。一般而言,戏曲舞台服装设计构思以假定性高于逼真性为原则,因此戏曲舞台的服装造型设计需要符合假定性情境,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戏曲舞台服装既要符合角色的特定情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又要紧紧围绕剧目情节,对剧情的发展起到暗示和推动作用。随着社会艺术的发展,国民对现代舞台艺术的审美能力也相应增强,对提高舞台艺术水平的需求也显得愈加明显。现代舞台服装设计不应单单是传统的二维图纸上的服装设计,而应是结合舞台环境等多种元素的三维设计。对舞台服装的设计者而言,不仅需要将剧本的服装需求和现实相结合,也需要注重服装的面料、色彩和工艺等,还需要考虑舞台布景、灯光等配套因素。只有这样,舞台服装设计才能和舞台其他因素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带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体验。例如,某些大型文艺表演的舞台服装,设计的重点并不在于个体服装细节的把控,而在于整体视觉效果的体现。由张艺谋所导演的中国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场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些服装构思的舞台盛宴。服装设计者通过对开幕式表演服装的登台顺序进行变化设计,使观众感受到鲜明多变的力量,获得新奇体验的同时,也收获了国内外的一致称赞。

五、借鉴外国剧服装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剧目发展日益繁荣,百花齐放。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外国剧目的引进,我国出现了很多移植外国剧目的戏曲。一般而言,通过移植、改写以莎士比亚剧目为代表的外国剧目,再结合传统戏曲艺术,从而创作出新的剧目,这种形式多被运用于神话剧或历史剧。这种借鉴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和二十世纪初期的“洋装戏”设计思路一致,以尊重和再现外国服装的真实特点为原则;另一种则是以外国古代服装和我国传统戏曲服装相结合为基本构思,意象结合实际。这类借鉴剧目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戏曲艺术的横向发展。

六、总结

戏曲服装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戏曲服装艺术设计只有根据自身特色,与时俱进,才能全面提升质量与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钟静.谈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J].江苏纺织,2020,(1):97-98.

[2]左玲玲.谈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J].戏剧之家,2018,(16):30-31.

[3]陈欣.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创新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0,486(21):95-96.

作者:王志红 单位:江苏省淮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