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教案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2-06-17 22:52:54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范文1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全面普及推广传统戏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区中小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着力推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衔接,开创具有徽州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二、 基本原则

按照《安徽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试行)》要求,选择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组织省、市有关事业单位、国有和优秀民营院团进学校演出,严把戏曲剧目内容质量关,精心选择或创编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黄山人文精神的优秀剧目进校园演出。

三、目标任务

积极探索创新“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体制机制,做好演出院团的资格认证、拟定剧目清单、审查剧目内容、安排演出场次、做好演出保障和戏曲专家培训等试点城市文化工作,“十三五”末,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

四、主要内容

以徽剧、京剧、黄梅戏等我区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为重点,通过“徽剧进校园”、“戏曲专业知识培训”、“少儿戏曲实践”、“优秀民营剧团评选”等推进我区“戏曲进校园”工作。

1、组织“徽剧进校园”活动。邀请市徽剧艺术传习所开展“徽剧进校园”活动与区内两所中小学合作,组织省级徽剧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分别以兴趣班和普及教育方式开展徽剧教育,扩大学生戏曲爱好者队伍,探索总结徽剧传承模式,拓展“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式。

2、组织戏曲专业知识培训。与教育部门联合,对学校音乐教师、戏曲院团专业演员等进行戏曲专业知识培训,为“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3、开展少儿戏曲实践活动。与市徽剧艺术传习所、市文化馆等联系,组织少儿参加戏曲表演培训、演出,发现少儿戏曲人才,组建少儿戏曲演出队伍。

4、参与优秀民营剧团评选。在戏曲普查的基础上,参加全市组织的优秀民营剧团评选,内容包括资格认证、演职员队伍状况、节目质量审查等,对获得活动“优秀民营剧团”称号的剧团纳入送戏进校园范围。

五、实施步骤

1、20xx年9月至20xx年底,制定实施方案,“戏曲进校园”覆盖全区30%——50%中小学。

2、20xx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全覆盖。

3、20xx年底,实现全区所有中小学 “戏曲进校园”活动全覆盖。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保障“戏曲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成立区文广新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广新局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文化系统“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文化馆,负责具体工作。

戏曲教案范文2

清人戏曲与元明戏曲相比,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于案头化。其中原因一在于戏曲自身的发展演变,戏曲虽然起源于民间,但经过宋、元、明三朝漫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层文人染指于戏曲创作,使得戏曲趋于经典化与案头化。其次在于清人有意为之,目的在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与社会地位。同时,也与清代朴学大兴有关,清人重考据,重饾饤学问,大量学者及文人参与戏曲创作,也使得戏曲越来越变成案头文本,而不适合场上搬演。

戏曲案头化倾向,在明代即已有端倪。明初劭璨的《香囊记》,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开戏曲掉书袋风气。稍后郑若庸《玉玦记》、梁辰鱼《浣纱记》等剧作有意追求辞藻的典雅华丽。到明末,这种风气依然在流行。屠隆《昙花记》等文辞藻丽的剧作依然充斥剧坛。但一般而言,明人犹能较公正客观地看待戏曲案头与场上的辨证关系。徐复祚《曲论》曰:“传奇之体,要在使田畯女红闻之而趯然惧,若徒逞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何异对驴而弹琴乎?”。[1]P238

清代戏曲在明代戏曲追求辞藻骈俪的基础上更向整饬雅洁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华丽,而且要求有书卷气。这一方面是受明代戏曲的影响,进一步典雅化。另一方面是有感于戏曲长期处于“小道”地位,曲体不尊的现实,明末清初的戏曲家致力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代表者如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孟子塞五种曲》序言:

特后世为曲者,多处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故学士大夫遂有讳曲而不道者。且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此皆不善为曲之过,而非曲之咎也。[2]P2745

他认为戏曲不被重视,不为人所尊的原因,一在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二在“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针对这两个原因,清代曲家和曲论家有意识地对戏曲进行了矫正,其一:反对宣淫导邪,反对以男女之情为主的作品,而主张有益世道人心,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因此清人戏曲由明代主“情”转为主“理”或“礼”。明人的戏曲是“十部传奇九相思”。而清人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清代戏曲正统化的伦理说教色彩鲜明,如吴梅所说“:盖自藏园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无青衿佻达事,此亦清代曲家之胜处也。”[2]P2718其二,即是将戏曲文辞雅化,适于案头阅读,以入学士大夫与谭文家之眼。因此,清人实现戏曲尊体意识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将戏曲的案头化。这才是代表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倾向。

清代戏曲案头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部分曲家公开宣扬作曲只是抒一己之怀,不问音律工否,不为搬演而作,而只是藏之箧中,与一二同好相观瞻。如尤侗《读离骚》自序云:

然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亦惟作者各有深意,在秦筝赵瑟之外。[2]P933

此序表明作者有意识地创作案头剧,显示了学士大夫清高自赏不愿与俗伶乐工、普通艺人同侪比肩的心理。将戏曲与诗文作用一致化,以自娱为主,以消胸中块垒,非为台上搬演。这是典型文士大夫之风气。又如裘琏创作《明翠湖亭四韵事》亦是如此动机,在其《弁言》中言:江淹云:“放浪之余,颇著文章自娱。予亦用此自娱耳,遑问工否载?若传奇本意,见于小序,宫商高下,不敢从时,所藉世之周郎顾予误也。”[2]P950

徐燨在其《镜光缘》凡例中言:此本原系案头剧,非登场剧也。只视其事之悲楚,乃余高歌当哭之旨也。[2]P1836

清代一部分曲家创作戏曲不重音律,不问能否歌唱。音调是否谐和,不屑付于优伶演唱。如陈森《梅花梦》事说:余素不解音律,亦不好闻歌吹声,率尔为之,未半月而就。脱稿后,亦不再阅,游戏为文,随所欲言,不必深为研究,于歌喉之未叶,节目之不合,更不加意,如真美人名士,亦非优人之所能摹拟也。[2]P2282又如汤世潆《东厢记》自序曰:若夫曲词宾白,偶然摹仿,是否合于宫商,所不计也,工拙云乎哉?[2]P2221

此又代表少数清代剧作家的观点,不解音律,不喜歌吹,不讲是否当行,不欲搬演,亦轻视艺人之搬演。明确表达自己作剧无意于场上搬演,因此也不计较是否谐和,只为案头阅读而作。其二,一些清人认为戏曲为文章,贵雅驯,应为抒一己之性情而发,不满艺人将戏曲作为博人一笑之艺。如浚义散人《四名家传奇摘出》序言:夫文章之道,援经据史,盖借古人之行事,以抒一己之性情。况绘形设象,搜腔检拍,而仅以束喉细语,打诨花唇,博纨绔当场一笑,不亦陋哉?[2]P963

孙岱曾在《蟾宫操》序中则认为,戏曲为“古歌风体”,地位崇高,尤贵雅驯,因此戏曲剧本要雅瞻可观,非仅供艺人搬演。他说:传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词曲为古歌风体,尤贵雅驯。今登场演剧,非不粲然可观,及索其墨本,则捐之反走。盖照谱填写,与歌工之上尺四乙何异?徒费笔墨耳。[2]1452

但并非所有的清代曲家主张案头化,也有一些戏曲理论家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主张案头与场上兼顾。如朱禄建《缀白裘》七集序曰:原夫今人之词曲有二:有案头,有场上。案头多务曲,博矜绮丽;而节奏之高下,不尽叶也;斗笋之缓急,未必调也;脚色之劳逸,弗之顾也。若场上则异是:雅俗兼收,浓淡相配;音韵协畅,非深于剧者不能也。[2]P473

他注意到了案头之曲的弊端,即不便于场上搬演,而场上之曲则不同于案头之曲,“非深于剧者不能也。”又听涛居士在《红楼梦》散套序中说:夫曲之一道,使村儒为之,则堕《白兔》、《杀狗》等恶道,猥鄙俚亵,即斤斤无一字乖调,亦非词人口吻。使文士为之,则宗《香囊》、《玉玦》诸剧,但矜饾饤,安腔检韵,略而勿论,又化为钩辀格磔之声矣。今此剧选辞造语,悉从清远道人“四梦”打勘出来,益复谐音协律,窈眇铿锵,故得案头俊俏,场上当行,兼而有之。[2]P1057

听涛居士认为,纯粹的本色质朴与一味的饾饤辞藻都非好剧,只有场上、案头兼而有之的戏曲才是好作品。这基本能代表清代一部分客观公允的对案头与场上兼而有之的曲家的观点。但毋庸讳言,由于清代曲家身份大多为文人学士,而且清代曲家有意提高戏曲文学品味,以达到与诗文同尊的目的,主张场上、案头兼擅的观点在清代曲家中只占较小比例,而案头化才是清代戏曲的主流形态。

清人戏曲案头化倾向在后期发展愈烈。清前期犹然重视排演,如《长生殿》、《桃花扇》,除了是供文人学士案头供读的文学佳作,也被演之场上。蒋士铨的戏曲作品也曾在扬州盐商江春的戏班中盛行一时。而到后期,则搬演的作品很少有清人自己创作的剧本,大多只是搬演旧有的剧本或题材。前人的作品,则摘取经典作品中的折子戏进行演出。随着花部兴起,雅部衰落,花部地方戏大量搬演。而文人学士又鄙屑花部品味低下,无意于染指其作品的创作。“知名文士无染笔于此者(花部),概为无名氏之作,似俳优之稍善于文字者之作不少。故其鄙俚几不足以文学论之。但关目佳者,排场工者,亦不少。”[3]P477他们只是热心于雅部传奇、杂剧的创作,但被搬演的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上自身又并非有意愿搬演,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文一视对等进行创作。因此,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在场上的空间更为狭小,其案头化的倾向更不可遏制。到晚清时,已为纯粹之案头剧、文人剧。即使是晚清创作戏曲成就较高的黄韵珊作曲亦是如此。吴梅在《帝女花》跋中言:

韵珊倚晴楼七种,可以颉颃藏园。而排场则不甚研讨,故热闹剧不多,所谓案头之曲,非氍毹伎俩也。[2]P2154

又跋其《桃溪雪》曰:

戏曲教案范文3

关键词:戏曲;中小学;教学;人音版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意义非常重大。而自从中小学课堂实施戏剧文化教育后,对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传统艺术教育的期望。

一、人音版音乐教材的概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很多地区开始正式出版和使用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编写思路上该教材一直都是遵循新课程理念,以学科为基点、以文化为主线、以审美为中心,在教材中始终贯穿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加强渗透和综合、创造与实践,教材中有众多的亮点,图歌并茂、图谱教学,将主题单元进行了突出,使音乐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同时也使音乐教学更加丰富。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戏曲部分

中国戏曲有着名目繁多的种类,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同时更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因为戏曲具有古典艺术的手法,而成为形象思维发展的精品,令众多的观众为之陶醉和痴迷。由于中小学生接触京剧的机会较少,不太了解京剧的知识,也看不懂京剧,这样无形中就与京剧拉开了距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挖掘各民族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倡导让京剧走进课堂,让高雅的艺术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喜爱京剧并了解京剧。而对于戏曲教学研究的光荣使命,需要由中小学音乐教师承担。

三、音乐课中的戏曲教学研究

1.明确戏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教育部在做培训工作时重点强调,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进行戏曲教学,其宗旨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素质。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包括了诸多的艺术元素,如脸谱、伴奏、表演和文学等,而戏曲表演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不仅有着精湛的记忆、多种多样的风格,同时还形神兼备。优秀的戏曲剧目是我国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同时也是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弘扬文化特征的必然选择,而京剧走进课堂,不但可使青少年的艺术视野得到开阔,同时还可以丰富艺术教育资源,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水平,对一种向上、向美的校园文化进行营造,培养青少年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一种普及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戏曲教学,并不是培养戏曲艺术的专门人才,所以不能用专业演出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也一定不要刻意追求出彩,以达到某种惊人的效果。学生只要能学唱一些经典的京剧唱段,掌握一些基本的戏曲知识,就已经实现了提高审美修养的目标。

2.做好师资培训,解决教育资源问题

教师是戏曲教学的第一要素,所以要真正上好戏曲课,就要求教师对戏曲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通过系统的学习,真正钻进去,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戏曲进行欣赏和学习,并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或者是将戏曲爱好者、京剧票友、剧团专业人士、京剧表演家聘请到学校,通过培训教师,或者是对学生课外兴趣小组进行指导,对教学资源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

3.由易到难,提高戏曲教学实践的水平

音乐课堂教学和戏曲教学的口传心授方式不同,是教师将某一个唱段让班级的学生欣赏或者是学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应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善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培养学生对戏曲的感情和爱好,并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正确选择教材。如,在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段戏曲时,先教学生唱简单的片段,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戏曲的文化和知识进行培养,逐步对难一些的唱段进行学习。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段演唱之后,要对唱腔进行分析,对合适的教法进行选择,找到难点,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教师首先要对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介绍,再逐句逐段地进行解释和分析。在戏曲教学中有一点非常的重要,那就是让学生对原唱进行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完整地演唱,并养成在演唱中拍打节奏的习惯,做到节奏准确,将音乐教师的长处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京剧的韵味进行体会和表现。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戏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从源头上解决戏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参考文献:

[1]冯莉.高中英语阅读课个案分析:浅谈师范生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戏曲教案范文4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及课程,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

淮北地方高校应开设地方戏曲专业,充分吸收同类戏曲教育专业的优秀培养经验,从淮北地方戏曲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具备和掌握淮北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能够在淮北地方戏曲舞台、影视等艺术活动中独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专门人才;培养从事淮北地方戏曲普及与推广的德智体全面合格的群众文化艺术人才。在教育中采用全新的培养手段和方法,实行新做法,按照“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的教学步骤,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高标准、培养人才严要求,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戏曲教育方法纳入高等学校戏曲教育的科学模式中,扬长避短,凸显专业特色,为安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与此同时,淮北地方高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组织淮北地方戏曲科研讨论,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开设相关戏曲课程,如:《戏曲赏析》、《戏曲表演基础》、《地方戏曲音乐舞蹈》等,引导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认识中国地方戏曲,普及淮北地方戏曲。教育大学生从戏曲中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舞蹈、舞美表演等等,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引领大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

淮北地方高校要建设大学生戏曲社团,拓展淮北地方戏曲学生观众

在高校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南京师范大学光裕戏曲社是一个典范。光裕戏曲社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个拥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扬剧、豫剧、锡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多个剧种,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力更生举办各种类型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光前应种书中粟,裕后宜耕心上田。”光裕戏曲社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特色社团,以弘扬戏曲艺术,丰富校园活动为己任。光裕戏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周六下午是戏曲排练,邀请艺术家或资深社员亲自来校指导;周五晚是戏曲欣赏,播放各剧种经典剧目,组织艺术讨论。例如,播放各个剧种的《西厢记》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此外,社团还组织社员去南京市文联戏曲培训班、雨花老年大学戏曲班学习,不定期观看各类戏曲演出,广泛开展和省内外戏曲艺术家的交流。社团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以及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锡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表演艺术家为该社的指导老师,每周请表演艺术家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社团还与南京其他高校的学生戏曲社团也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交流。除了举办一年一度的“南京高校戏曲社团联谊演唱会”之外,还积极参与各高校戏曲社团的活动,并在网上建立网站与论坛,进行活动通知、活动总结回顾、艺术探讨、演出资讯及社员交流等各项活动。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团和社员多次在校级、省市、部级的评比中获奖。社团举办的“戏韵流觞”、“曲韵韶华”等戏曲专场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也受到媒体、专业艺术院团、艺术家、戏迷以及高校兄弟社团的一致好评。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很多同学都成为了疯狂的戏迷。他们通过学习感受到戏曲艺术中蕴含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道德,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中国戏曲。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大学校园的学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可以说中华戏曲文化的未来如何掌握在未来观众的手中。笔者认为,淮北地方高校也应如此。校团委可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可先从淮北地方戏曲做起,开设戏曲类公选课程,聘请地方戏曲专业的教师、演员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为学生讲解示范,言传身教,每年坚持排演一些大学生较容易接受和喜爱的戏曲作品(比如排演一些短而精的折子戏),作为学校的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广泛开展戏曲表演、艺术交流等各项活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相信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淮北地方戏曲的兴趣,取得显著的成绩。

淮北地方戏曲院团应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地方戏曲教育基地,寻求共同发展

戏曲教案范文5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戏曲教案范文6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被称为我国的民族瑰宝。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孩子只对流行歌曲产生兴趣而对我们的民族瑰宝知之甚少。而越是民族的,才能越是世界的。但是,真正让我萌发让戏曲瑰宝走进高中课堂这个念头,是在新生自我介绍上,一位清秀的女生说她的爱好是中国的戏曲,无论是听还是唱。原来我们的传统,缺少的不是魅力,而是了解。我也得知,在一些大城市,戏曲已经走进了课堂。新课程教学第四单元综合学习给了我和学生一次机会,因此我决定结合现代手法用比赛的形式来了解我们民族的瑰宝。

一、活动目的: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准备:

①发动全体同学了解综合学习中的戏曲知识,并记住一些有关戏曲的常识知识。

②学生要准备戏曲节目及戏曲故事。

③活动步骤:

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推举一名选做组长,每组推举一名做评委,班长担任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1.主持比赛规则和竞答方式。

2.主持人请每组组长带领本队喊参赛口号。

3.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的戏曲知识比赛。

4.把两个方案的分数相加评出最佳小组。评委并根据戏曲节目评出最佳表演奖。

四:比赛内容及要求

1.主持人请每组组长带领本队喊参赛口号

2.主持人请每一个小组介绍一种戏曲(用幻灯片展示,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3.主持人请每个小组回答一组戏曲必答题。

4.戏曲知识抢答题

5.主持人请每个小组讲一个戏曲故事或表演一个戏曲节目。

评分标准:

第一项根据创意,压韵和音声大小各占5分,综合评分最高分15分,最低分9分。

第二项2分钟内完成,根据课件容量,表达流利度评分。最高分15分,最低分9分

第三项人在即主持人根据课本内提供的内容,给每一小组出五个问题,时间限制2分钟。答对一个10分,答错扣5分。

第四项抢答题人数不限。答对一个10分,答错不扣分。

第五项根据故事是否新颖,演讲者的表达程度评分。2分钟内完成。最高分15分,最低分9分。

抢答题参考资料:

1.中国现有戏曲剧种约种。

2.京剧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戏曲中的人物主要由不同行当充当。

4.中国戏曲讲究用四种艺术手段和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5.简单介绍一下昆剧。

6.京剧被称作是因为。

7.京剧脸谱根据不同颜色代表人物性格和品质,红含有,代表,黑含有,代表,金脸和银脸是,代表。

8.黄梅戏发源于,发展壮大于。

9.昆剧对我国影响很大,因此有的雅称。

10.“生”是什么角色?

11.“旦”是统称,内部又分为。

12.戏剧的又一特点。

13生是统称,内部又分为

14简单介绍一下净这个角色特点。

15花木兰是那种戏曲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1.我国现有戏曲种类约有360多种。

2.京剧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揉和发展而来。

3.戏曲人物主要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充当。

4.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步法”五种。

5.昆剧,亦称昆曲。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6.京剧被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踏、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地位。

7.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天神。

8.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9.昆剧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10.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

11.旦是女性内部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彩旦和闺门旦。

12.戏剧的又一特点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尽管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暴雨,似火骄阳,但演员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3.生是除了大花脸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和娃娃生。

14.净,俗称大花脸,大多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一座攻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15.花木兰是豫剧的代表作

课后反思:虽然很想做京剧实践课,觉得是它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影响深远,学生最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之前的教学从来没有这样的要求,加上这个年代的孩子已吃惯汉堡包,听惯流行音乐,可能对戏曲已经过于陌生,所以对上这样的实践课还有担心,怕不会受到受欢迎。

上一篇买菜教案

下一篇声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