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教育范例

戏曲艺术教育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1

戏曲是一门富有极高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它包括了表演、唱念、服装、武术等艺术门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开设戏曲艺术课程,使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教育首先要从中国戏曲发展史入手,对学生介绍剧本中既熟悉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再把学生逐渐带入艺术的欣赏之中。其次,通过观看录相资料和实况演出,使学生亲临其境耳闻目染产生兴趣,主动了解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形式。再次,通过传授简单的唱、念、做、打等基本知识,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质,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才能使学生在这个学唱、学做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通过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选择较有思想内涵的优秀剧目,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发展史,学习像岳飞、文天祥、袁崇焕等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学习江雪琴、李玉和等无产者的崇高革命理想,透过这些舞台上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振奋学生的精神毅力和思想斗志,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这种艺术感染力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课本上所不能替代的。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认识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参考潮汕地区开展“潮剧进校园”的工作经验,建议有步骤、有计划的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确立好试点学校。选择戏剧活动频繁的区域所在学校,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进入实质性教学。

2、重点抓好唱念、排练课。选择通俗易懂的戏曲经典唱段,排练一些简单戏曲片段,使学生能够朗朗上口,轻易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名家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通过名家进入校园展演传艺,使传统戏曲艺术更具“亲和力”,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学生更快提高兴趣。

4、组织学生文化志愿者。学校与戏曲演艺团体、艺术学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学生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文艺演出活动。

5、广泛宣传,营造热爱戏曲氛围。采用板报形式,介绍戏曲发展史、经典节目和优秀演员,在校园进行广泛宣传;开展戏曲知识竞赛活动,在学生中营造热爱戏曲氛围。

四、总结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专;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现状

戏曲将音乐、舞蹈、美术及表演等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原则说明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下将对戏曲艺术教育对我国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及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改善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现状,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及文化素质、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等措施。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还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民族艺术形式种类繁多,而且拥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在我国众多的艺术形式当中,戏曲艺术可以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非常宝贵的民族艺术教育资源。伴随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戏曲艺术重视程度的提高,戏曲艺术教育逐步引入中专学校成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为了打造高质量的戏曲艺术课堂,教师首先需要正确认知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客观分析目前戏曲艺术教育的现状,以便把握优势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一、中专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中专戏曲艺术教育同样也应该成为贯彻以学生为本原则的教育实践过程,那么戏曲艺术教育开展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也会在学生身上进行直接体现。第一,戏曲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育学生民族情感。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民族树花园当中的一朵奇葩,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戏曲艺术进行充分的品味和挖掘,可以有效感知从中传达出来的乐观积极、脚踏实地、勇敢善良等正能量以及民族精神。中专学生可以通过戏曲艺术课程了解大量的民族发展史知识,获知诸多经典历史故事,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第二,戏曲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在大力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高校教育实践当中贯彻戏曲艺术教育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对于经典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发展。这样戏曲艺术课程学习就成为了学生培养艺术鉴赏力的途径,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艺术形式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戏曲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传承保护民族艺术意识。戏曲艺术是值得进行传承和保护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企业作为艺术课程融入到中专教育体系当中,可以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中专戏曲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对当前的中专戏曲艺术教育实践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戏曲艺术学习兴趣较低。中专学生追求时尚和个性,更加青睐的是流行音乐舞蹈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极少会有学生对传统艺术感兴趣,对于戏曲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数量也非常少。再加上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更难以引起学生对戏曲艺术学习的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性差。戏曲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艺术,但是教师往往会在戏曲艺术教学当中过多灌输理论知识,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影响到学生的艺术能力提升。

三、中专戏曲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中专戏曲艺术教育当中存在的不足,教师需要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促进戏曲艺术教育体系的合理化构建。第一,创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学习兴趣。为了让戏曲艺术教育焕发勃勃生机,提高学生的戏曲艺术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师必须选用富有吸引力和迎合中专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的戏曲艺术学习难度,增加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开展戏曲教育,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戏曲艺术作品内在情感与思想内涵的品味能力。比如在教学《牡丹亭》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戏曲视频,让学生进入到戏曲欣赏情境当中,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和学习,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当中感知音乐戏曲作品。第二,增加理论和实践教学整合程度,组织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戏曲艺术学习既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要学习丰富的戏曲实践技能,所以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密切整合,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并经常性的组织戏曲艺术表演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表演和登台训练的机会,丰富学生舞台经验,提高学生能力水平。戏曲艺术是一门经典的民族艺术形式,将戏曲艺术教育引入中专教学课堂,有助于培育中专生技术素质,也能够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民族艺术熏陶,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和传承保护。在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中专学校要深刻认知戏曲艺术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进程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还需要把握戏曲教育当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育优势,改革戏曲教育方法,达成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媛.论如何走进戏曲经典,从昆曲角度调查高校戏曲艺术教育[J].戏剧之家,2018,(01):13-15.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戏曲艺术;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传承与融合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戏曲教育活动,发挥戏曲艺术的美育功能,进行戏曲人才培养已成为未来几年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时代所需,人心所向。

1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是一门历史悠久且我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戏曲艺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1]“高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桥梁和基地”。[2]

1.1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依托

中国戏曲历经近千年的历史积累和艺术沉淀,形成了丰富且完善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三百多种戏曲剧种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各自迥异的风格特色,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10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戏曲这一多彩的门类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大放异彩,经久不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在过去,戏曲通过师徒“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如今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成为戏曲在当今的传承发展重要的依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3]可见,戏曲艺术走进校园,进入高校学生课堂,既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教学内容,开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2增强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有效路径

戏曲拥有审美、娱乐、教育、交流等社会功能,“高台教化”一词便指的是戏曲教化人心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是戏曲德育和美育功能的突出体现。中华戏曲包含深厚的文化和精彩的典故,使人明辨是非、知晓善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戏里戏外都有生动的体现,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也有着共同之处。许多戏曲唱段都与“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其所描绘的历史典故都具有教化功能,再比如,京剧脸谱中,色彩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绿多为草莽义侠,金、银多为神妖。此外,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情都可在戏曲中寻到体现,比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体现了不平则鸣的爱国情怀;京剧《四郎探母》描绘出杨四郎与佘太君难舍的母子情缘;越剧《梁祝》是忠贞爱情的唯美表达。其次,戏曲的舞台也是一项值得品味的艺术综合体,程式化的动作、服饰和妆面既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又进行提炼最终高于生活,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将辞赋、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态协调统一起来,极富艺术感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戏曲舞台营造的虚拟时空的灵活运用,能够无限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是中国美学理念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桌二椅”、“出将入相”等舞台设置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体现着含蓄简约的东方之美,它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和“第四堵墙”的局限。“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观众随着演员虚拟化的表演,不断在脑海中进行“二度创造”,想象和审美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最重要的是,戏曲艺术在文化与艺术修养培育上的突出价值推动着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成为充实课堂内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环节。

1.3促进戏曲艺术创新的高效平台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4]高校汇集着全国数千万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接收和传递着最前沿的海量讯息,进行着最深厚的文化交流和最尖端的科技研发,成为每座城市的“文化高地”,助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随着戏曲艺术通过新鲜的传播方式走进高校学生的视野,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发酵,在校园文化里转化成其他的文化载体,传统文化与多元的流行文化互相碰撞融合,这势必会带来戏曲艺术的创新,赋予戏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风貌,同时也会激发专家学者对于戏曲新样态的研究与思考,从而促进戏曲艺术的自我发展。

2戏曲艺术走进高校的情况概述

2.1戏曲艺术走进高校的发展现状

(1)成为青年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对戏曲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普及情况,我们选取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样本,对大二至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4份,收回264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此外,还针对学校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艺术社团,对学校的戏曲教育现状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问卷中关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戏曲?”这一问题,有103名学生选择了“参加或观看‘戏曲进校园’相关活动”,占到整体的39%。可见,戏曲进校园成为高校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戏曲进校园活动营造出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为近四成青少年学生打开了戏曲世界的大门。(2)为年轻人喜爱和传承戏曲艺术提供可能。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鉴赏对象的知识基础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对于戏曲艺术的感悟都要经过“先了解——后喜爱——再传承”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戏曲艺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走进校园来到学生身边,在校园中搭建起了解戏曲艺术的平台,为之后学生们喜爱和传承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2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存在的问题

自2016年4月教育部表示将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以来,戏曲艺术从部分试点高校逐渐普及至广泛高校。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们对于戏曲艺术目前还处在缓慢接受的过程,其中不乏推进困难,接受困难等问题,以下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2.1与年轻人兴趣和行为存在隔阂

首先,戏曲艺术本身不具备流行文化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先天优势,且它的诞生和发展环境与现代社会具有较大差别,许多学生在大学之前对于戏曲的专业知识和戏曲典故了解不多。高校学生们即使有过一两次参与戏曲活动的经历,对戏曲艺术仍然处在浅尝辄止的阶段,加之戏曲唱腔大多都是方言,角色程式化的动作较为含蓄隐晦,导致学生们一出戏看下来只是对剧情略知一二,对剧目其中的精髓不甚了解。再者,目前社会处于信息时代,人们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咨询,很难在某一件事情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戏曲舞台形式常常单一和保守,戏曲唱段大多缓慢冗长,一出戏演完需要个把小时,难以留住观众的耐心,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动力了。前面提到的以华北电力大学为样本的调查问卷中,在“你对戏曲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有6名学生选择了“十分熟知,称得上是小票友”,仅占到整体的2%;有50名学生选择了“有兴趣主动去了解”这一选项,只占到整体的19%;有205名学生选择了“谈不上喜爱,但也不排斥”这一选项,占到整体的78%;有3名学生选择了“觉得离自己生活有些远”这一选项,占到整体的1%,这说明戏曲艺术还没有真正拉近与高校学生的距离,在年轻人的传统文化学习中还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2.2.2对戏曲艺术的普及不够深入

当前西方文化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断侵蚀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排名与学生就业率的压力之下,戏曲艺术的教学工作在整个人文课程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戏曲有关的课程大都作为选修课程,没有和学分制度挂钩,导致戏曲教学场景和内戏曲教学手段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大多数学校还缺少诸如京剧社、戏曲社团等优秀的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一定戏曲表演或理论基础的大学生数量十分匮乏,这种期望短期速成和间断性学习的心理都与戏曲艺术勤学苦练“台下十年功”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其次,高校中戏曲艺术师资力量短缺是备受关注的一大问题,现阶段在高校从事戏曲教育的老师大多不是戏曲科班出身,教学内容只好止步于传授戏曲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无法达到专业戏曲院校中关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在实践层面教学。多数院校退而求其次聘请专业院团的演员进行展演性教学,这些专业演员受制于自己的流派与行当,有些缺乏讲解和表达技巧,且对当地高校的教学情况不甚了解,也无法因材施教。再者,戏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偏重“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渴望“双向互动”的心理常常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而被忽视,最终导致学生们对于戏曲望而却步,甚至产生了与戏曲相距甚远的误解和抵触心理。

3高校中戏曲艺术的实践与创新

关于高校教育中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和现状探讨,最终都要服务和落实于实践过程当中,在实践过程当中寻找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夯实基础,探索出最戏曲教育的最佳的教育方式,让戏曲艺术具有更广泛的认知基础,创造学习条件和创新学习模式,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中国高校复合型戏曲基础人才,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戏曲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3.1着重德育和美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大力支持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学生课堂内外,加大戏曲进校园的推广力度,是引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戏曲艺术至关重要的前提。完善教学体系,增加戏曲艺术的课程设置,增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邀请名家开展戏曲艺术专项讲座,进行高品质的戏曲展演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实践方式。较之专业课程的教学,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美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们的身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升华。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学校目前开设了“戏曲鉴赏”、“艺术导论”和“戏剧鉴赏”等多门与戏曲艺术内容都相关的选修课程,大一至大四学生每周选修课程的情况,都会纳入期末学分考核。此外,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七至八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其中就包括戏曲艺术的展演,例如,2016年12月25日,由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华北电力大学专场演出于主礼堂拉开帷幕,华电师生共同欣赏了这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匠心力作。再如,2017年4月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跨界融合戏剧《杜丽娘与朱丽叶》在学校上演时,场内座无虚席。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至少观看两场此类演出,学期末凭借票根进行艺术公选课学分评定。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当被问到“是否建议将戏曲纳入艺术课程必考部分”时,有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是”,也就是说,戏曲艺术已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们对戏曲不再“望而却步”,而是主动去探索学习,这成了戏曲艺术普及过程的重中之重。

3.2艺术团体培养兴趣——开启戏曲之窗

构建校园文化另一重要阵地便是学校的社团,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社团,并定期进行校内外文化交流,形成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联动。高校可借此机会将戏曲艺术融入社团,使之成为学生们学习、观赏戏曲的实践第二课堂。社团可邀请获得过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的戏曲表演名家亲临指点,使学生们近距离接近大师,感受艺术,也可以通过‘文化进社区’等方式,让学生戏曲社团和戏曲爱好者主动参与戏曲的传播”。[5]目前国内的很多学校也都进行了非常创新的戏曲艺术教学探索,江苏大学成立类兰韵戏曲社,将电视剧《甄?传》改编为越剧《甄?传•君臣游园》,得到广泛好评;浙江万里学院成立小百花戏曲社,推出越剧《断桥》,并在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奖项;宁波大学戏曲社的甬剧《典妻•回家路上》获得浙江省文化艺术展演奖项;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下属的民乐团和蓝色动力合唱团,每周安排集中排练2至3次,也会不定期进行戏曲类曲目或戏曲类内容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学生们通过集体戏曲或戏曲改变的相关作品学习和实践,打开了戏曲艺术的镂花小窗,看到的是更加绚烂的传统艺术的百花园。

3.3进行家乡地方剧种探究——与戏曲建立联系

我国各地的戏曲都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的是地方方言,讲的是地方历史,各地百姓都是听着自己家乡的戏曲长大的,即使是年轻一代也多多少少会从父辈祖辈那里得到戏曲的熏陶,例如来自安徽的学生会哼上两句黄梅戏,来自陕西的学生知道秦腔要如何吼,来自河南的学生对豫剧花木兰情有独钟。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生在填写自己熟悉或了解的戏曲剧种时,部分提到了例如木偶戏、江西清音、歌仔戏等冷门但在地方上广为流行的戏曲剧中,可见高校学生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戏曲艺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甚至带有一种地域自豪感,相信他们离家在外时听到熟悉的乡音响起,也必定会有种亲切自在的感受。但是,在纷繁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一代与家乡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失去了自己家乡文化的纽带,势必对他地的传统文化更加陌生。笔者认为这或许可以成为高校学生借助乡愁,主动探究家乡戏曲艺术的突破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学生如果将自己家乡的戏曲剧种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借力故乡情怀重拾起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探究戏曲艺术如何来源于生活,如何凝练名家心血高于生活之后可以在高校的课堂中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想必这会是一项极具温度的实践经历。更重要的是,这也可以打破戏曲在时代、题材、方言上的理解障碍,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充满趣味。

3.4参与艺术创作——与戏曲产生情感

素质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戏曲艺术的创作,可以切身感受戏曲作品的创作呈现过程,了解传统与流行的融合趋势,势必会在体验过程中大幅度深化对戏曲艺术的感悟。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滋养文艺创作,实施戏曲振兴工程”。[6]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戏曲在高校中的创新尝试中,组织普通高校学生和艺术高校学生进行戏曲创新作品或经典作品的联合排演也是快速提高戏曲普及教育的好路径。比如“江西师大文化艺术中心与江西师大音乐学院联合打造新版赣剧《牡丹亭》,作为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演出后获得了社会和专业人士的好评。”[7]华北电力大学近年来也开始广泛参加与戏曲艺术相关的文化节目创作。2014年年底,华电学生作为中央电视台栏目实习生进入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剧组实践,深刻体会了明星学习京剧、越剧、川剧的艰辛与不易,备受鼓舞;华北电力大学蓝色动力合唱团2016年10月还参与《叮咯咙咚呛》第二季节目录制,与青年歌手平安、湖北峡江号子传承人杨春善共同演唱原创融合作品《天地在我心》,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2017年7月,蓝色动力合唱团又再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原创戏曲重点节目《中国戏歌》节目录制,参与了《同圆中国梦》、《家风代代传》、《梨花颂》等优秀中国原厂戏歌作品的演唱和表演。并对戏歌作品中合唱部分全新演绎,也对戏曲与歌曲的融合方式有了十分深切的感受,这也将带给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戏曲艺术的创新更多启发。蓝色动力合唱团的几名成员也参与了栏目中的采访环节。回答问题时,他们较之其他嘉宾显得十分诚恳真切,洋洋洒洒似乎有说不尽的感受,其中一位学生这样答道:“之前从来没有认真的听过戏,以为很难听懂,这次听了艺术家们的演唱,竟然发现戏曲这么好听,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也天衣无缝,非常通俗易懂。”

3.5移步不换形,勇于创新——让戏曲成为流行

“移步不换形”这是梅兰芳大师提出来的经典建议,“移步”是创新发展,“不换形”是尊重京剧传统艺术,这句名言放之四海而皆准,京剧之外的戏曲剧种也同样适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戏曲创新要牢记的准则,戏曲艺术的创新一定要贴近年轻人的生活,通过年轻的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包装,激发兴趣,这将大大提高传播的效率。在当今这个社交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年轻一代在新媒体中担当着主力军,他们的在不同领域都会形成自己的社交圈,高校学生之间也不再局限与校园文化圈的营造,而是面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年轻人之间不存在代沟和认知差距,沟通十分频繁,沟通的内容涉及极广。调查问卷中问到“你会和谁一起讨论关于戏曲的话题?”竟然有近八成的学生选择了“同龄好友”。由此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如何捕捉年轻人的兴趣口味成了突破人际传播到达大众传播的关键点。当民谣、嘻哈等艺术形式在大众视野里悄然走红,相信戏曲艺术这一民族瑰宝凭借千百年深厚的积淀,和深入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只要坚持不断用全新探索的路径和方法不断引发大众的共鸣,必将成为经典再次火热流行的典范。希望戏曲艺术能够以高校艺术教育为重要阵地,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模式和路径的创新,让青年人全身心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传统文化大流行和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

4结语

本文以“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创新”为时代背景,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出发点,分析戏曲艺术的艺术价值和传承必要性以及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讨高校学生对于戏曲艺术感触,从而探索传承和创新戏曲艺术的多元途径,为戏曲艺术适应时代需要寻找到更好的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艺术教育委员会编.全国学生音乐欣赏曲库指南中册初中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5.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Z].2015-07-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Z].2017-06-14.

[5]孙根华,邵敏.简论大学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文化支持[J].江淮论坛,2016.4:167-171.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7]轩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7(1):12.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4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5

一、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知功能

德育教育是高校教书育人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高校需要从对大学生对道德最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开始,由朦朦胧胧到清清楚楚,由感官认识到本质理解,戏曲艺术通过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经过多少辈人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贴近生活的感染力,吸引大学生观看。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分辨善、恶、美、丑,对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道德内涵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自己所做的一些行为能够分辨出正误来,对于生活中的道德操守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大学生道德情操不是大学生在课堂上经过教室的讲解就可以获得的,需要的是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汲取和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迅速提升和实现质的飞跃的,需要的是循序渐近的提升,不断积累而来。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底蕴之深、其教育人的领域之广,作用及其重要。在高校通过戏曲艺术中惟妙惟肖、扣人心弦的表演激发大学生内心世界潜在的道德意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刻画来牵动大学生内心世界中辨忠奸、识真伪的道德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内心真真实实的震撼,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促进大学生摆正道德价值观

如今我国物质及精神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文化传播一日千里。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家价值观念形成阶段,内心中道德观念是否正确,会影响到及后走上社会后乃其一生。在大学用戏曲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艺术展示,让大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礼节、善恶忠奸之常纲,如《岳母刺字》演绎岳飞精忠报国和岳母的博大胸怀,《响九霄》把著名艺人田际云投身革命、献身艺术的高贵道德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观看后祛除内心中一些自私自利的意识,摆正自己道德观念,从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利益着想,识大体、顾大局摆正自己学习的目的,为今后融入社会,为国担重担、为民族担重任、为亲人担责任而努力读书。

(四)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诸多戏曲表演中爱国主义、厚德载物、舍己为人、逆境奋斗、诚实守信、孝心敬老等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和传承中影响着中华儿女,并付诸于行动,给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好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戏曲艺术通过故事的演绎和悠久历史传承的展示,能够增强其内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戏曲艺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大学生欣赏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道德精粹植于内心世界中,潜移默化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的“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将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付诸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戏曲艺术的在高校中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戏曲艺术进入课堂

将戏曲艺术引入德育教育的课堂,用其实质内涵教育大学生讲道德、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十分必要。戏曲艺术作为国粹,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促动作用,需要国家和高校的重视,有目的结合德育教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通过对戏曲艺术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对精品曲目的鉴赏,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秋瑾》、《铡刀下的红梅》、《小二黑结婚》等优秀剧目让大学生在了解戏曲艺术基础上通过鉴赏、评论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在鉴赏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喜欢表演的同学根据历史故事写剧本或模仿表演,让大学生自进一步深入了解戏曲艺术的同时从自身实际切实体会道德实质所在,真正做到辨忠奸、识美丑。

(二)戏曲艺术融入校园

中国的德育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上,重视课堂上教育,很多时候忽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随着大学生进入大学,高校教育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戏曲艺术可以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校注重戏曲艺术的传播,通过建立社团,聘请戏曲名人、名家讲解、表演,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创作、表演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多参与戏曲艺术欣赏、创作、表演,在参与中接受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戏曲艺术,接纳吸收其中道德精粹所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出戏曲艺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实现对接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深刻的内涵,独具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赋予它独有的育人功能。在中国,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遍及祖国各地,不同地方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都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戏曲艺术演员,他们传承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精粹,为将民族瑰宝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付诸自己的心血。高校与戏曲艺术团体实现对接,将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请进校园让这些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将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展示给大学生,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触及心灵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也需要改变观念,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主动和高校对接,通过优惠或免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观看戏曲艺术表演,同时和高校大学生中喜爱戏曲的同学结对子建立长久的联系,多沟通,多指导大学生戏迷怎样表演、化妆,体验戏曲表演中的乐趣和苦练基本功的艰辛,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义所在。在高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对接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可以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多角度出发,多支持、多鼓励,并从资金上对高校与戏曲艺术边演团体的对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可以在高校中建立独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博物馆,供大学生观摩探究。国家、高校、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努力下,创造条件为大学生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文艺作品,在欣赏和参与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道德高尚、热爱国家、心系民生的好青年!

作者:周晏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亚.论戏曲文化艺术的推广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

[2]熊伟.谈高校校园戏曲艺术欣赏与德育渗透[J].湖北社会科学,2004(3).

[3]孙伟、冯磊.论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的交融[J].高校教育管理,2012(3).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6

文章在对社区艺术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其现状与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社区与高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构建校社一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社区各类艺术教育需求的经费保障机制;创新社区艺术教育合作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高职艺术教育质量。

关键词:

高职;艺术教育;社区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中各类人群共同生活聚集的社区建设也日臻完善。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社区群众对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艺术教育由于其应用性显著等特点,较为契合社区群众的艺术需求。为此,笔者试图结合社区艺术教育需求与高职艺术教育供给,探索出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社区艺术教育的需求分析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接受社区教育的人群,可以按照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来分类,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两个群体是社区艺术教育需求的主体,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的文化课教育,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非普及性定位,对未成年人的个性艺术发展较少顾及,因而课后在社区教育平台,未成年人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对于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于不再受工作时间限制,从距离远近考虑,更乐于接受家门口社区层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在温馨的家庭式氛围里学习一些文娱技能,既能充实闲暇时间,也能怡情、怡性、怡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对于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群,社区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也有所不同。从事管理工作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复杂艺术形式的需求较多,而其他人群则对简便易学且普及性强的艺术技能需求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对艺术教育的期望则体现在艺术门类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上。

二、高职艺术教育的供给分析

艺术教育是高职公共通识教育。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初具审美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较高艺术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难看出,培养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定位,与社区艺术教育的初衷在诸多方面具有共识。比如,高职院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修养,而不是以此为谋生手段。因而学生选择的艺术门类是根据个人情趣自愿选修的,不受传统考核评价的束缚,随性而为。这和社区那些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的初衷不谋而合,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基础。同时,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主要是教授学生艺术通识和基本的艺术技能,凸显其应用性和文娱性,这恰恰能够满足社区人群接受艺术教育的实用性需求,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内容载体。目前,高职院校除了面向学生办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艺术资源,加大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力度,既能统筹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也能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物质保障。

三、社区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社区教育是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社区着重在维稳、安全、医疗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对社区的安全稳定、日常生活秩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这仅仅是社区基础层面的教育,未能及时跟进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而恰恰是在群众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加强引导群众参加适宜的艺术教育活动,无论是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是营造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其效果都不容小觑。

(二)社区艺术教育的工作体制欠缺

爱好艺术的群众大多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选择社区的某个区域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情况显然属于“五无”状态,即无组织者、无固定场所、无必要经费、无授课教师、无稳定的时间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闲散自得,但按照社区建设的规范化标准要求,难免显得有些凌乱且无政府主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对此类教育活动缺少工作体制与制度安排。

(三)社区艺术教育呈现零散化、碎片化

社区是个大家庭,聚居在一起的各类人群人才济济。但出于各种原因,自发自愿形成的小圈子阻碍了小区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可能是同样的艺术门类、受众人群和艺术水准,由于未能在社区这一平台下统一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难免会出现时间冲突、地点冲突、人员冲突等情况,显得社区内部零散化、碎片化,也不利于营造社区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

四、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社区与高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依托社区管理委员会这一平台,指定专人担任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员,对内征集社区群众的艺术需求信息,建立学员相关的教育学习档案,安排教育活动日程,对外联络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团队,在高职院校内部由继续教育培训部牵头,制定社区艺术教育的培训规划、课程、师资及其他资源配置方案。通过社区管理人员总牵头,统筹协调财政、教育、文化等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将人员、经费、场所等教育资源信息汇总、归类、梳理,分类安排实施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形成高效的高职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构建校社一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

教育场所资源可以由社区管委会牵头摸排所辖各个小区的活动场所,以及辖区内幼儿园、学校等校园场所,通过与小区物业公司、学校的协商,将分散的活动场所统筹安排使用;师资教学资源,可以以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为主体,遴选社会上的高水平艺术人才,以及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办学机构等师资,搭建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库;经费及教育需求信息资源,可以由社区内部形成群众自治的文艺社团来管理使用并公示,并加强同职教中心、老年大学、文化馆、博物馆、技能培训机构的联系,互通有无,实现校社艺术教育的无障碍衔接。

(三)建立适应社区各类艺术教育需求的经费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对于有广泛需求的基础性艺术教育门类,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文化部门向高职院校定向定点招标购买,由高职院校结合艺术需求以项目管理的模式,组织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提供艺术供给服务,让社区群众免费接受教育。高职院校可以以加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契机,主动选派艺术教师到社区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客观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赞助出资或设立社区教育基金的方式,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社区群众双方需求,开展公益性与效益性兼具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社区群众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还可以由学习者适度交费来实施精准艺术教育,来满足其个性化的艺术口味。

(四)创新社区艺术教育合作形式

对于青少年社区艺术教育,要着力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力促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走出校园,走入社区,全方位、全时段持续发挥团学组织的艺术教育引领作用。对于需要提升艺术职业技能的受教育者,要着力结合再就业、扶贫的工作安排,由政府购买艺术教育产品,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技能。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社会实践,要着力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还能锻炼教师艺术实践技能的活动,达到群众喜欢、教师锻炼的双赢效果。高职院校还可以运用商业化的合作模式,以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既让群众获得了艺术享受,也扩大了资助企业的知名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以情感为纽带,是知、情、意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因此,社区艺术教育要围绕孝、善、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开展适度得体的教育形式。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扩大社区艺术教育的影响力,艺术教育活动以群众的艺术才华而出彩,群众以参加了品牌艺术活动而荣耀。高职院校要以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艺术比赛等为载体,组织社区文艺社团常态开展诸如参观游学、话剧、摄影、美术、文学、辩论、演讲、诗歌朗诵、主持人大赛、歌舞、、篆刻、集邮、戏曲、书画、花鸟、垂钓、收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会友,以艺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美学修养。还要根据群众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分类艺术教育规划。针对老年人的艺术教育,应以艺术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开展居家装饰美化、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文化项目及亲子艺术活动等,丰富其审美体验,提高其艺术技能;针对中青年人的艺术教育,应以工艺制作教学、展览、参观等形式,开展布艺、绣花、编织等工艺制作,健身操、瑜伽等体验式学习,达到休闲娱乐放松的目的。

(六)不断提高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高职艺术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要以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目标打造高职艺术教育。常态化就是要经常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有牵头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适宜的场所和硬件器械。规范化就是要使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规章、有监管、有评价,流程合理,管理有序。专业化就是要努力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层次、水准达到一定专业水平,提高其科技含量,摒弃低层次、庸俗、平淡的格调趣味。只有提升高职自身艺术教育水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同时,要注重加强社区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传媒手段,创设一些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乐于接受的优质艺术网络教学资源,使高职精品艺术课程在线上线下、社区内外广泛融入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社区群众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社区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

总之,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合作,既是沟通、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拓展办学空间、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只有主动作为,瞄准社区教育的空档与短板,做到艺术教育的精准服务供给,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高职办学潜力契合职业教育的初衷。

作者:叶秋美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刘华富.老年人社区教育培训潜在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的实证研究[J].成人教育,2016(8):41-43.

[2]张群,杜佩莲.试论高职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教育与职业,2007(8):28-30.

[3]邢泽宇,郎益夫.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55-58.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7

关键词:社区教育;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原则

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电脑及网络等新科技媒介和技术手段所创作的艺术形式。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将新媒体艺术课程引入社区教育逐渐受到广泛重视,例如,2018年5月,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举办的老年电脑应用(初级)和老年摄影艺术(中级)培训班顺利开课,此次培训班是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仅对于提高老年人电脑应用能力、摄影技巧及欣赏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进一步扩大了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实体办学的规模,拓展了老年教育的领域,提升了老年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构建赋予老年人与时俱进的能力。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海量信息充斥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层出不穷的新媒体艺术形式,让老年人眼花缭乱并产生与时代脱节的挫败心理。基于此,新媒体艺术课程则为那些迫切希望跟上时代步伐,并有意识规划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提供了充实自我的机会,新鲜的课程内容赋予老年人新的活力,让老年人在学习、掌握新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第二,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构建拓宽了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目前,社区教育针对老年人所开设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历史、古玩、英语、经典影片赏析、经济政治热点讨论、自然疗法、心理卫生保健、实用老年保健、器乐、书法等,这些课程内容虽然比较贴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但在与时代契合方面却有所不足,换句话说,在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社区教育对于老年人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忽视了老年人与现代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使得社区教育课程长期得不到更新。鉴于此,新媒体艺术课程不仅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推进了老年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发展。第三,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构建推进了社区教育的转型。在老年教育方面,我国社区教育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基于社会变革背景,社区教育在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方面却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构建为社区教育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切入:一是新颖的课程内容成为吸引老年人参与学习的“亮点”;二是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调整,从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出发,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了社区教育的转型。

二、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中面临的问题

相较于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在社区教育中依然属于新生事物,社区教育相关机构对于课程的设置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所面临的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第一,社区教育中的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目前,我国多数老年大学在运行中所体现的都是课程设置理念而非规划设计理念。理念的偏差使得社区教育在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中遵循“按需设课”原则,对课程内容、课时设置、招生人数、教材选择等进行安排,这虽然能够从细节上落实课程目标,但对课程的长效发展却缺乏规划,许多老年大学新媒体艺术培训班的持续时间较短,难以达到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在构建过程中需要从理念层面做出转变,这样才能兼顾长期规划与短期安排,从而促进课程的有效运行。[1]第二,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普及教育和训练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许多老年人参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技巧上的训练,期望能够掌握新媒体艺术的简单设计与操作方法。然而,技术技巧的提升是需要理论知识的普及与系统训练,虽然社区教育不能像高校开展学历教育那样进行系统的讲解,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本教育规则是不能够打破的。遗憾的是,目前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忽视了普及教育与训练环节,对于课程意义等理论内容设置缺乏体系,在课程操作环节缺乏规范等等,使得老年人在教育中无法夯实基础,影响了后续的课程学习。第三,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根据经验进行,缺乏对具体课程建构的理性分析。经验是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针对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开发与实施主要凭借之前的办学经验。但实际上,不同课程所呈现的社会价值各异,其在社会环境变迁中必然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目前许多社区教育机构显然未对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社会价值、老年人对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设置依然延续传统模式,难以更好地体现教育价值。第四,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校本课程相对欠缺,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阻碍。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地区优势及本校资源设置校本课程是吸引老年人接受新媒体艺术课程的关键。但受限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校本课程的开发难以有效开展,千篇一律则成为当前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弊端。例如,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电脑应用与摄影课程开展中,尚未实现与当地艺术资源的有效融合,导致校本课程的设置缺乏特色,未能达到精品课程的高度,影响了社区教育课程质量。

三、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原则

在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建构应当基于老年人的学习需要展开实践,并不断积累相关经验,遵循课程建构基本原则以推进课程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即在新媒体艺术类课程构建中应保持包容的态度,为课程的开发与拓展预留一定空间,同时结合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做出具体调整。在信息化时代,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状态,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在课程建设中也需要迎合时展要求,坚持开放,根据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发散,将有关新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同时逐步推出新课程模块、个性化课程模块、甚至一些冷门课程模块,让更多老年人的兴趣偏好能够在课程建构中得到包容和满足。第二,丰富性。即结合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基本内容,增加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内容,从而提升课程挑战,为老年人更新知识与技能、提升艺术素养提供机会。从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含义来看,网络、音像、装置、超文本等涉及到多种媒体形式的应用。电脑合成影像、3D模拟影像、现场即时影像、电子技术抽象影像、手绘动画影像等内容也应当包含于新媒体艺术类课程之中,虽然这些课程的名称看上去“高大上”,与社区教育“格格不入”,但在课程建构中,我们却应根据这些线索,为老年人提供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的课程模块,从而拓展老年人的课程学习空间。[2]第三,回归性。即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回转到自身能力。从教育学理论来说,回归意味着向自我和他人展示自己已经想过的东西,然后回到它那里,重新思考它。目前来看,社区教育中的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回归性,老年人能够在晚年重新认识这些课程内容,并思考其对于自我发展的价值,进而让学习过程重新回归到自我能力的提升上来。所以,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同时结合老年人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直观印象,引导其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从而让学习过程回归到自我发展中来。第四,关联性。即社区教育在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中应建立与教育的联系。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传统艺术形式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析,培养老年人的艺术赏析能力,结合摄影等课程引导老年人逐渐掌握数字时代摄影艺术的新发展。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结合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文化背景分析新时代文化发展中的价值,以达到课程教育发展的新高度。

四、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方法

针对当前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中存在的问题,社区教育应积极总结经验,结合课程特点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做出相应调整,以形成科学、可行的方法,为老年人的发展需求提供教育资源。具体来讲,社区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第一,引入社区教育课程规划的新理念,明确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遵循教育规划设计基本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在社区教育实践中,老年大学加强调查与研究,初步掌握老年人口数量,了解老年人对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构的需求;明确课程构建方法,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形成更加系统的教育模块,推进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第二,依靠当地教育学专家学者、任课教师和老年大学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构建团队,结合新媒体艺术培训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形成课程建构经验。专业团队的建设一方面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分析新媒体艺术课程对于老年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一线教师的直观体会分析课程建构中的难点,从而推进校本课程的编订,实现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三,加强调查研究,更好地了解当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针对性分析老年人对新媒体艺术类课程的态度。社区教育应调动人力资源,针对城区、街道、乡村等各层级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获得资料,并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的侧重点,推动新媒体艺术类课程从规划走向现实。[3]第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形成课程建构的基本规范。社区教育应根据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针对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应建立相应制度,确保其符合老年人的客观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根据课程的基本要求,完善教育规范;加强经费资金管理,支持课程的长效开展等等。[4]第五,注重实践展示,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社区教育应深入分析老年人参与课程学习的心理机制,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为老年人搭建作品展示平台,激励老年人主动学习、设计新媒体艺术作品,从而在艺术展示以及获得认可的过程中重新定位自我价值。第六,构建系统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在新媒体艺术类课程构建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程目标的落实,而且应当研制出符合老年教育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老年人在新媒体艺术类课程中的表现,并以此调整教育培养的侧重点,促使课程体系的结构趋向完善。综上所述,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离不开课程的科学设置与构建,而新媒体艺术类课程从当前新媒体发展环境出发,为老年人接受新生事物、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支持。然而,目前社区教育中的新媒体艺术类课程建设存在一定局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存在较大出入。针对此,老年大学等承担社区教育的主要机构应当深入教学研究,切实契合老年人的发展需要完善新媒体艺术类课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最终为老年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3.

[2]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35-36.

[3]吴盛雄,周洪珍.浅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沟通衔接的途径与机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33-36.

戏曲艺术教育范文8

关键词:戏曲传承;校园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戏曲艺术,它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一直在熠熠生辉。它不但承载着我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思想,还印证着中国五千年厚实的文化底蕴。而高校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文化传承教育的场所,有义务把每一位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各大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传统文化模块在教育中的嵌入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尤为深刻,不可忽视。而戏曲艺术作为其中的瑰宝,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必要将戏曲艺术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将它更好地在校园内发展传承。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戏曲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实现文化认可和文化自觉的基础

当我们对文化实现了自觉和认可,伴随而来的是文化自信。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精华部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当下的社会价值是多元化的,在如此背景之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需要去自觉认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戏曲艺术作为其精华的一部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流传下来的曲目和剧种数不胜数,这不得不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多种多样,也让人赏心悦目,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了解戏曲艺术,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对戏曲艺术的热情,也有益于营造良好地校园戏曲艺术文化氛围,更对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油助力。

(二)大学生实现价值观养成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诚信、友善、爱国等与传统戏曲艺术中所体现的仁义忠孝、惩恶扬善等价值观是如出一辙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很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发扬的。而戏曲艺术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在繁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还会潜移默化的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它会持续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明白民族凝聚力自信力的力量来源,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而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强大自身,向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积极靠拢。

(三)大学生陶冶情操和美感培养的现实需要

戏曲的表现形式无疑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因为它是舞蹈、音乐、绘画、武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比如动作、唱腔、服装服饰、妆容等。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嵌入戏曲艺术文化模块是极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在校园里再现优秀的戏曲作品,大学生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观看戏曲的历史背景知识进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各类戏曲的了解,直接感受到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文化魅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四)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也逐渐让大众所关注。当下看来,戏曲艺术的发展是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喜欢和接纳这门古老的艺术。而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佳之地,大学生们自然也成了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戏曲艺术,既能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加专注地对我国的戏曲艺术进行研究,进而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也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直观直接的了解戏曲艺术,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并爱上戏曲艺术,并为戏曲艺术进行自己的创新,这会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戏曲艺术的现状

其实戏曲艺术的身影一直活跃在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也逐渐重视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戏曲艺术方面有着大批大批的学者开始在研究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校园内也有部分热爱戏曲的学生们自己组建的戏曲社团。他们都是热爱戏曲艺术的,一直在关注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和耐心地尽自己的力量传播着戏曲艺术。

(一)展现

例如,从2007年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以来,各大学校都十分重视,在校园的美育工作中十分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向学生传导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备受政府和学校的支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戏曲艺术在高校校园十分顺利,戏曲艺术展演已成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并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一活动仍在继续,它成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并且持续影响着学校学生们对戏曲文化的关注度。

(二)课程

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针对戏曲艺术专门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课程和选修课程,并且在课程量和专业要求方面格外注重。

(三)社团

目前,各个高校内应该都有这一些喜欢戏曲,热爱戏曲的学生,他们自发组成了戏曲社团,一起在校园里探讨交流和传播戏曲艺术,也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以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为例,这是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戏曲社团,该社团每个月都要安排好几场活动,比如会自己在校园内开展戏曲表演或者是邀请一些艺术家来校指导或是表演戏曲,甚至还会邀请著名的戏曲家来为他们排练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扬剧、豫剧、锡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多个剧种,江苏省京剧院、戏剧团等多位表演名家就受邀做过该社团的指导老师。不仅如此,与其他高校和专业剧团的良好合作交流关系他们也做得很好,可以随时做到交流学习。这不仅仅繁荣了本校的校园文化,还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这是开展校园戏曲艺术课的重要实践课堂。

三、戏曲艺术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一)社会环境时过境迁

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当下最常用的自媒体工具的普及是大学生们了解时事时态的主要渠道。目前各大高校的课外业余时间比较充足,业余时间的选择也多种多样,他们自然会对那些吸引眼球,制作美观的节目加以追捧,而戏曲艺术类节目很难进入他们的视野,更不用说去了解其内容,这使得戏曲艺术类节目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被进一步地边缘化、遗忘化。所以,如何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播?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成了戏曲艺术文化传承发展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风格与内容陈旧

传统艺术是历史的沉淀,是耐人寻味的,而戏曲艺术作为其中的精华部分,自然也是以慢节奏带入,情节没有波折起伏,这就很难立刻抓住观众的内心。虽然戏曲艺术中的唱腔十分优美动听,但是由于一般的学生并不了解剧种和曲目的类别,根本听不懂其想要表达的语言。由此可见戏曲艺术里传统的剧目和传统的表演方式不受大众喜爱的。而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恰好是创新了戏曲的表演方式,在灯光、舞美、服装上都花了很大心思,做出了很大的改变,这刚好顺应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追求。戏曲艺术想要发展就一定少不了青年学生的参与,所以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所喜所好,将传统的故事用现代的方法演绎出来,演绎出属于现在这个是戏曲艺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