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论文范例

戏曲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1

戏曲服饰产生后,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脱离群众,从群众可接受的程度上,进行戏曲艺术和戏曲服饰的发展。久而久之,戏曲服饰成为戏曲的一个象征元素,其发展的生命力不断的增强,戏曲成为一种表演艺术,而戏曲服饰是增强这种表演艺术的催化剂。在长久的发展中,人民百姓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活,对艺术充满追求,戏曲、戏曲服饰的变化,就是人们对艺术文化追求的体现。当前戏曲和戏曲服饰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文化艺术,戏曲以及戏曲服饰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二、戏曲服饰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长久的沉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艺术风格。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在其表演的过程中,对戏曲舞台表演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戏曲服饰也具有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戏曲表演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服饰,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宁可穿着破旧的戏曲服饰,也不能出现穿错戏曲服饰的情况。戏曲服饰的不同分类,体现着不同的身份,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非常浓厚。从戏曲服饰的样式上进行分析,戏曲服饰的样式有限,为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需要加用不同的图案、花纹、色彩,而形成不同的戏曲服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将戏曲艺术完美的呈现出来。例如褶子,褶子是戏曲服饰中最为常用的样式,其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纹饰、不同的布料,将贫富、老幼等在戏曲中的角色呈现出来。戏曲中文生这个角色的褶子一般是梅、兰、竹、菊,而武将的褶子多为虎、豹等兽纹,将武将的勇猛体现出来。不同的戏曲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戏曲人物,同时将戏曲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有效的将戏曲的表演艺术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戏曲服饰上的花纹、色彩、图案,和戏曲演员的角色有密切的联系,在戏曲表演中,身着合适的戏曲服饰,加上相应的舞台妆容,就可以呈现出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戏曲服饰中呈现出来的传统文化,除了戏曲服饰的纹饰、角色文化之外,还具有服饰设计的搭配文化艺术,在戏曲服饰设计的过程中,基本的色调是相同的,服饰的造型和色彩是同线型,戏曲服饰其他方面的设计,也具有相互映衬、相互搭配的特点。

三、结语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2

在戏台上的唱念做打、戏韵悠长中,人们不仅能够获得传统艺术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从中品味人生百态,体悟人生智慧,学习立身处世的原则。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优秀文化,无疑可以让群众更好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使得人们崇德向善,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开展戏曲普及活动,让戏曲艺术渗透到基层群众的生活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活跃广大戏迷的文化生活,培养和发现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在社区举办戏迷票友会,开展戏曲知识讲座、展览等,举办戏曲艺术节,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交流,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发展。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形式。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传承好、保护好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更加多元,这座城市文化底蕴也才能更加深厚。

二、将戏曲引入高校,扩大传播渠道

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最受关注。大学生文化素质好,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受到艺术熏陶,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到更多的观众。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作为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理应发挥最高学府的优势,针对青少年艺术教育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积极做好戏曲艺术推广普及工作。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艺术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拥有众多群众性的戏曲文艺团队、众多戏迷票友。而北京的高级院校也数不胜数,将京剧艺术纳入到高校文化课程研究中,开设京剧特色校本课程,意义重大。相关文化部门应牵头与高校进行合作,选定一些试点学校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或者直接由戏曲院校与普通高校展开合作。如可聘请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为京剧课程任课教师,与试点校合作开展京剧课程研发工作;或派戏曲学校的老师、学生到试点单位讲解剧目知识、辅导表演技巧,指导并帮助新剧目的排练等。京剧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剧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它的传承工作中出一份力。让京剧走进高校课堂的意义不仅是对京剧本身的学唱表演,更重要的是让京剧中的道德元素、语言元素和艺术元素在学生和群众中传承不息。

三、充分发挥地方戏曲的文化传承作用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3

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优势和特点,这些优势及特点方便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工作。这些优势和特点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基础群众性特点。

我国的戏曲文化始于民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基础的群众性特点一直伴随着戏曲文化的发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虽然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经常被群众所误解,但是在部分的群众中其基础群众文化的特点依然存在。

(二)独特的地方性特点。

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其地方性特点极其显著。在各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好地市场。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戏曲文化具有极大的契合性优势。我国的各个省份地区都存在地方性的戏曲,这些戏曲在出现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文化特点已经密不可分。所以这种戏曲文化的地方特点在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很容易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利用这一工作积极的推动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将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工作经常被采用,而我国的各地方戏曲文化都处在各地区的非遗保护名单中。利用这一优势,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可以收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

二、做好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所采用的方法

在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开展了研究和实践工作,利用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开展了这一工作。

(一)利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融合工作

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中,政策性的指导作用是很重要的。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和支持,可以使戏曲文化在文化工作中更好的发展。这种引导和支持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项内容。一是资金投入政策。在进行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工作时,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这时单独依靠基层文化组织自身的资金投入是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在这时就需要政府在的相应的政策方面进行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指财政补贴方面的资金,还包括了利用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戏曲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等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工作中,解决文化活动的资金问题。二是做好文化开发抢救工作。在戏曲文化中,大部分的戏曲文化出现了市场困难的情况,还有一部分的戏曲文化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会出现困难。三是做好宣传导向工作。在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工作中,政府经加强积极的宣传导向作用,利用良好媒体宣传渠道,对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行大力的宣传工作。

(二)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

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一些传统的文化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和欣赏理论。在这个问题上,戏曲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正是最好的表现。这也是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出现萎缩状态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不了解的中青年人群。所以要做好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工作,就必须做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新工作。这些创新工作包括了以下的几点。一是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在戏曲传统剧目的改良工作中注意在传统中求创新的原则,利用合理的方法对于传统戏剧中的不合理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戏剧,要有原则性的进行改良创新工作。二是新剧目的编写工作。这种新剧目的编写工作应注意在编写过程中合理的加入社会中真实的事件和任务进行描写。

三、结束语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4

景区数字化建设,是在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上,实现景区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安全应急系统等的基础设施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并通过网络化信息共享,建立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处理平台等。它是由景区数字化技术、景区数字化业务模块以及景区数字化的应用服务三个方面组成的。核心业务模块包括景区资源保护,景区行政管理和景区服务管理。这三大模块下的数字化景区应用服务主要有环境监测、景区安全防护、资源保护、智能交通、景区管理自动化、公共信息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和电子商务等八个方面。

2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调查

南山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管理,引进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保障游客安全旅游,完善服务,提高效率。根据历史、文化、名俗和景点等要素编印了宣传画册等资料,编写了多语种导游词,设置了电子导游器。南山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天气预报、游程安排、讲解、休息等服务以及多媒体触摸屏、大屏幕电视、导游图、普及图物、画册、音像视频等,展现了南山自然和文化资源。2001年1月南山在三亚市区设置了以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旅游满意度调查与信息反馈等旅游4S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站,主要提供南山旅游信息问询、现场销售南山景区一日游和两日游休闲套餐、景区专线巴士接送服务等项目。南山门户网站(www.nanshan.com)提供网上咨询、销售预订及支付等电子商务服务。南山景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突发性公众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医疗急救站与三亚市120急救中心建立了紧急救援和医疗救助体系。根据数字化景区应用服务八个方面构建框架,通过专家访谈、资料分析得出评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南山景区信息化的运用程度。

3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分析

1995年,随着南山文化旅游区项目的立项,现在南山文化旅游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热点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项目”。南山景区信息化在资源保护、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四个方面做得较好。欠缺的方面如下:

3.1环境监测。

南山实行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监测手段。南山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时游人总是很多,常常造成在某个景点内外拥挤不堪,这样下来往往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光监测还不行,景区得分流游客。

3.2景区管理自动化。

还是游客的问题,南山完全可以效仿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在订购的过程中游客就可以了解南山的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情况等,然后再决定出行时间。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景区管理也方便游客做出决策。

3.3景区安全防护。

南山自然景观是由山、海和石组合而成,光对人文景观进行安全防护是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对湖边、海边和山上的巡逻。

3.4智能交通。

南山景区目前还是使用人工操作的电瓶车,这种电瓶车在人流少时还好,一旦人流多起来很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进而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智能交通,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南山除了以上项目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以外,还缺乏一项与时俱进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提供视觉和听觉效果,已被用于各种各样的仿真系统中。把珍贵的文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供人参观,有利于保护古文物。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院就是这么做的,它把大成殿制成模型,观众通过计算机便可浏览到大成殿几十根镂空雕刻的盘龙大石柱,还可以绕到殿后游览。

4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构想

南山景区要以“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把握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机遇,结合自身情况,改善不足之处,转劣势为优势,使南山景区信息化程度更上一个台阶。以下是针对不足之处的建议:

4.1三亚南山景区环境监测与景区管理一体化。

南山景区主要是依靠员工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力求以细节化的服务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玩氛围。但这并不能满足景区内游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很多游客都聚在一个景点内,造成交通拥挤,而另一些景点却只有几个人游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可每隔几个小时更新旅游的预定量和入园人数;为了游客观光的舒适度,还应规定每天游客的上限人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决定出行时间。此外,游客在申请到“智能卡”后可以得到一系列在南山旅游的优惠,对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景区就可以通过对“智能卡”的发行数量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了。

4.2建设三亚南山景区安全系统。

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园内,而对一些游人少涉及但危险的地带却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如湖边、海边和山上。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着手:一是减少上山下海的入口并增加电子监控,集中对这些入口进行输入管理,把握这些游客的行踪;二是在山上、沙滩上危险处安装电子警报,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系统侧重于“防”,而应急系统侧重于“治”,它们都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要双管齐下,防治结合,防治一体,共同构建南山景区的安全系统。

4.3建设三亚南山景区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系统是南山景区的一个缺口,为加强管理,应该引进这个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智能交通拥有四个子系统,分别为: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目前,南山景区应该引进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开拥挤道路,有效地分流客人,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4.4建立三亚南山景区虚拟漫游系统。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5

让学生明确认识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形成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神圣使命,激发他们的高度责任感,以增强其为社会发展而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兴趣。近年来,许多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下降到了最低点,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提倡联系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了解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譬如在介绍化学发展的展望时,可以涉及到地球需要保护、世界急需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等内容,告诉学生像太阳能、核能、有利环保的电动汽车等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征服自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事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很有裨益的。

二、进行绪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鉴于此,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历史资源,配合现有教材,挖掘其中存在和潜在的趣味性,仪器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例如,在绪言课里,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成就,如造纸、火药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列举自然界一些神奇的现象,像多年的坟墓处出现火光等。做好一个个演示实验,如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吹入二氧化碳,则浑浊液又变澄清;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应先通氢气后加热,氧化铜由黑色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管口同时出现水珠;铁钉插入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溶液,银白色的铁钉变成红色的“铜钉”。学生看了,好象变魔术一样,十分好奇。再如,带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而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铁丝能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空气中为什么没有此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只有当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清楚明白时,他们对学习化学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得已顺利进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指出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好奇感,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勤于动手、动脑、乐于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并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利用化学史、典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化学史也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如教师在讲纯碱时先讲比利时人的索尔维法,然后再说我国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抗战时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也可以举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更不能少了诺贝尔一生对化学的杰出贡献。然后再结合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如学“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时可讲“用淀粉给鲁迅先生写密信”的故事,如也可提提“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通过介绍使学生们了解到化学科学与各行各业的相互联系和重要关系,了解到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化学常识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们树立要学好化学的信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5]。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

六、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澡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再如,化学游戏法。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七、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1.1.1科室人员配备

各病区按20张床位1名护士长和8名护士配备,其中护士长从事护理专业时间较长,职称为护师及以上;护士均为工作5年内护理人员,职称在护师以下。

1.1.2规范管理制度

我院是一所一级医院,护理人员薄弱,设备简陋,为做到安全有效的护理,制定了适合基层医院使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护理质量控制制度、督察反馈制度、流程化工作制度、培训考核制度、突发事件预案等,使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规范高效、有章可循。

1.2方法

1.2.1制订各种制度、预案和工作流程

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订出各个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和应急预案。各科室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制订出各班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并交由护理部集中审核,统一格式,签字确认后下发执行。

1.2.2提高护理人员思想认识

组织护士集中培训,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护士对精细化管理在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务必使护士从内心思想上接受认同这种管理方式,明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患者,是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是保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方法。

1.2.3制度实施,保证效果

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做到护理工作合理分工,各班工作制度和流程落实到人,工作定量,工作重点及难点及时反馈。①对科室内物品的管理:定品种数量、定放置位置,定人管理登记,定期保养、核对、补充,建立《物品保养维修登记本》、《仓库物资出入库登记本》,既要保证物资充足,满足需要,又要避免一次性灭菌物品过期、器械损坏等造成浪费,并且各种物资非经批准不可擅自外借或挪用。②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要求护士熟背、熟记核心制度和应急预案及流程,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促进护士学以致用。制度实施中要根据病区存在的问题如:发生患者猝死时,护士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交接班时,未能将需要交接的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交班;静脉输液时没有核对治疗单,只核对输液卡,造成患者漏输或错输液体;护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等,有重点地健全《护理质量考评制度》、《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应急预案和流程》等核心制度。

1.2.4监督反馈,修订提高

以病区为基本单位成立精细化管理自查整改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成员为科室全体护士,并设专职责任护士2人,护士长每日4次查房,每次查房均做好登记,记录不合格项,每周召开1次小组专题会议,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方法条款化以后添加到《制度》内,待上报护理部审定后执行。护理部不定期督查检查,加强护理质量的监督,定期召开护理整改小组组长会议,进一步督促制度落实,审定各科上报制度修订方案。经过如此往复多次,待执行中已无需继续修订制度时,即将制度固定下来,作为正式文件下发贯彻执行。

2结果

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经过对基础(危重患者)护理,病区管理、整体护理、体温单书写、护理记录单书写、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各种登统计本、规章制度执行、护士长管理、基础技术操作等护理质量检查综合评分,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0.3%,达标率上升4.4%;每月随机发放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患者满意率上升7.7%;患者压疮发生率、跌倒和坠床发生率、药品错误使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0.1%;护士工作效率提高4.3%,不再拖班。

3讨论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7

20世纪上半叶,实际上是真正的戏曲时代,不只是从事戏曲工作的人,普通老百姓也都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影响作家艺术素养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环境、文化、作家的个性心理等,生活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氛围中的作家,必然会受其影响。中国现代作家都经受过“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而启蒙说到底是站在精英立场,对平民大众进行启蒙。作为启蒙的价值标准是单一的,就是他们自认为是普世的,实际上是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种种。正因为中国戏曲文化拥塞了普通民众的心灵,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阻碍力,而遭到启蒙者们严厉批判。胡适、鲁迅、傅斯年等纷纷撰文批判中国戏曲文化。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将戏曲的“大团圆”称为中国人的“团圆的迷信”,认为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③鲁迅也指出中国文人创作“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是“瞒和骗的文艺”。④认为这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之一。这些作家基于启蒙主义立场的考虑,在文学上必然不会认同戏曲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激进抨击儒家文化转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建构。在对待戏曲文化的态度上,部分作家不再执著于启蒙视角的揭露和批判,反而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更多的眷恋和沉醉。张爱玲、白先勇、叶广芩等作家,因其显赫的贵族出身,和远离“五四”启蒙话语的时代原因,他们不再执著于精英视角的文化批判,而把视野放在作为传统文化核心戏曲的欣赏与认同上。张爱玲处在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洋场都市文化的语境中,她对戏曲是由衷地热爱,无论是京戏、评剧、申曲、昆曲,甚至蹦蹦戏,都喜欢,她的散文中有十余篇谈到戏,在她的笔下戏曲总蕴涵着“到底是中国”的那一分“亲”。张爱玲从关注女性生存状态的立场批判戏曲“大团圆”模式,但她对于戏曲所承载的中国味和人间味是沉醉的,她对戏曲“大团圆”模式并没有完全否定,她认为其中正蕴涵中国特有的世故人情,有一种“浑朴含蓄”的好处。

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创作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80年代“文化热”和“寻根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美学风格。从当代创作整体趋向来看,叶广芩近期的小说创作属于宏大叙事解体后的微观历史叙述。叶广芩的意义在于把自己熟知的满洲贵族文化写活写透了。戏曲文化特别是京戏是这套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满族世家多属于“京剧世家”,京戏对叶广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纵观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几乎篇篇都会出现戏曲、古玩、中药这些意象,尤其是京戏,在她的家族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影响了叶广芩创作小说的整体构思。叶广芩对戏曲文化的迷恋和陶醉,说明启蒙主义的整体叙事已然解体,文学创作进入了价值多元的时代。戏曲作为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无法逃遁其对自己文化构成的控制和影响,但作家在写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立场来批判或认同戏曲文化,倡导生活应该是什么或生活怎么样。

二、戏曲文化与小说的现代性转还

20世纪的中国社会,无疑充满了戏剧性的变迁。在历史的风云际会、文化嬗变和家族的兴衰荣辱的故事中,没落的贵族显得尤为惊慌失措和刻骨铭心。清代以来流行的戏曲如《桃花扇》、《长生殿》等都表现家国的兴亡与悲欢。满清覆亡后曾经的贵族遮掩不住对没落命运的哀伤,他们的家国哀、人生恨在感伤主义的戏曲中得到了很好的呼应。因此,他们“以曲为史”,通过戏曲来感怀国家兴亡、人生遭际,亦把“人生如戏”的感受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有过类似创伤记忆的作家在创作中,将自己家世、生命的情境投射在小说中人物、场景上。弗洛伊德认为:“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是作家面对那个生命中不可还原、原始的创痛的场景,那个大的黑洞时,借用艺术的媒介来召唤或理解,转移或升华过去的创伤。”⑤在以抒情为主流的戏曲梦幻般艺术思维的激发下,作家利用戏曲叙事的架构来书写家国的兴亡、一己的悲欢,从而寄托自我之幽微情感。中国传统戏曲名作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记忆中已经是一个故事原型,一种历史积淀,而传统戏曲与现代作家创作的遇合,正是要完成对历史的复制、转移或颠覆。现代作家利用戏曲诗化、写意的空间舞台,转还了自己对现代性的感悟和思考。叶广芩的家族小说有对以往贵族生活逝去的感伤和无奈,对满族文化逝去的不安。叶广芩借用京戏的故事在追问,满清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历史,那么繁华的盛世景观,怎么就不由分说地逝去了。叶广芩悼亡的不只是对家国或个人的伤痛,而是对时代、文明和时间本身进程的合理性的反思。叶广芩在她的创作谈中说,她只是拾掇起“历史的旋回碎片”,从这一点上讲,叶广芩家族小说带有京味文学的特征。

白先勇的创作与叶广芩有异曲同工的妙处,都是受戏曲情境的激发引起创作的,他们对“现代”情境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的转还,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触。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还有一个名字叫《还魂记》,白先勇借着《游园惊梦》把时间此岸的问题转接到时间彼岸的那个“过去”上。也就是白先勇把现代的文本嫁接到那个三百多年以前的剧作上,去遥想过去的种种风花雪月。《游园惊梦》中随着音乐响起,钱夫人想起曾经的繁华和唯一一次感情的“惊艳”,突然哑声了。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大团圆的结局对比的是《游园惊梦》中钱夫人晚景的凄凉。白先勇借小说《游园惊梦》对国共内战后流落到台北的国民党“最后的贵族”的生存状态作自我反省和讽刺。在昆曲《游园惊梦》和白先勇的小说间,二者结局的差异正说明了白先勇对于现代性的感悟。夏志清说“:中国旧戏不自觉地、粗陋地表现了人生一切饥渴和挫折中所内藏的苍凉意味。”由此看出,悲凉感是中国戏曲固有的特征。传统戏曲向来喜欢热闹、喧嚣、排场,由于观众与戏曲交流的疏离效果,使这种热闹、喧嚣、排场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呈现出虚假与滑稽来,悲凉感由此而生。张爱玲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说“锣鼓喧天中,略带点凄寂的况味”。因此,在张爱玲、叶广芩的小说中,才会大量借用戏曲传达人生的悲凉感。张爱玲小说中的白流苏、葛薇龙、霓喜、王佳芝,叶广芩家族小说中的大格格金舜锦、莫姜、母亲“盘儿”等女性,都具有戏曲中“青衣”或“花旦”的神韵,她们天生会作戏。当这些女子被推上爱情的战场,她们无师自通地上演了一曲曲欲擒故纵的戏码,却无法摆脱宿命一般的悲剧命运。张爱玲在散文《华丽缘》中对戏曲及其代表的中国人的婚姻生活多了些反讽和批判,戏中的男主角“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奉旨完婚的时候,自会一路娶过来,决不会漏掉她一个。从前的男人是没有负心的必要的”。⑥在这样“大团圆”的结局中,所谓的“爱情”实际上是残破不堪的。

三、戏曲曲目与小说的互文关系

小说中主动、有意地利用、模拟戏曲材料,主要是指小说以一个全新故事的框架按主题表达、情节建构、审美趣味的需要来选择、改造戏曲名作,使之成为小说叙述的有机组成部分。朱利安•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他将文本称作“镶嵌物”,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种互文,都是对过去文本的重新组织。显然,小说成为了戏曲文本的镜子,吸收和转化戏曲文本。在这方面,明清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无不着笔于戏曲描写,采用“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尤其《红楼梦》的戏曲描写,最引人注目。20世纪的现当代作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张爱玲、白先勇和叶广芩。在他们的小说中,作家将耳熟能详的戏曲角色、情节、台词和曲调,嵌入到他们的经验世界,从戏曲这个虚幻的舞台延伸到小说中的现实生活中去。叶广芩家族小说《采桑子》中的《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两篇都是整篇以京戏《锁麟囊》和《金钱豹》来勾连和转喻大格格金舜锦、五儿子金舜锗人生命运的悲欢离合。除此之外,《采桑子》常会有意识地在情节叙述中安排点戏、看戏、唱戏、评戏等活动,有目的地引入戏曲的剧目、曲文、人物、情节等材料,以预示小说的结局,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在与北平警察署长太太的较量中,瓜尔佳母亲通过点戏表达了对亲家母的鄙视,维护了满族贵胄身份。老四和母亲对兄弟相残事件的评述是以戏曲《金钱豹》的相关情节来类比。老四不敢碰黑不黑、灰不灰的茶碗,是受了京戏《乌盆记》的影响。叶广芩近期的小说都在情节叙述中,利用戏曲名作中的人物、情节、曲词来表情达意、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从外部看,这八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京戏曲目命名,除小说《三岔口》、《玉堂春》之外,六部小说都是一开头便用戏文里的唱词作为引言,并使之成为贯穿全篇的中心意旨和情感基调。例如小说《豆汁记》中“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穷人自有穷人本,有道是我人贫志不贫。”既是京戏《豆汁记》中金玉奴的唱段,也是小说《豆汁记》中莫姜人生的写照。而京戏《盗御马》中窦尔敦的唱词:“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某要与众贤弟叙一叙衷肠”和京戏《逍遥津》中的汉献帝的唱段:汉献帝(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我恨奸贼把孤的牙根咬碎……欺寡人好一似猫鼠相随”在小说《盗御马》和《逍遥津》中成为全篇的中心意旨,同时也为小说定下了情感基调。除了京戏戏文作为小说的引言外,作者还处处用京戏中的人物、情节来比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遭遇。小说《盗御马》将已经流逝知青生活的血色浪漫写得大开大合,宛如窦尔敦那般义薄云天、慷慨悲壮。整个故事中,窦尔敦的唱词始终贯穿其中。小说《逍遥津》中引用京戏《逍遥津》中的唱词,这段唱词反映了汉献帝凄楚、哀伤而又激愤异常的心理活动,正对应了小说中七舅爷父子的人生悲剧。因此,京戏曲目与叶广芩近期小说形成了水乳交融的互文关系。而其它几篇小说,只是从京戏曲目中取其一点,如小说《状元媒》只是选取京戏《状元媒》中状元做媒的这一点,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给“我”的父母做媒的传奇故事。小说《大登殿》也只是借用京戏《大登殿》中女人的名分问题来做文章。而小说《三岔口》,主要写父亲和表兄小连上世纪30年代在江西人生三岔口各自选择不同道路的故事,是用京戏曲目《三岔口》题目的寓意,难怪叶广芩独具匠心地把小说命名为“三岔口”了。张爱玲也常以传统戏曲名作为其小说名称,她的早期的作品《霸王别姬》就借用了著名的京戏选段名,将带有男权意识的戏曲改变为探讨女性生存处境的文本。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也将同名戏曲中代表团圆的“金锁”,异变为“黄金的枷锁”。她的小说《鸿鸾禧》采用的也是戏曲名,张爱玲却将一出大团圆的吉祥戏,涂改为借一场婚礼的筹办,透视了千疮百孔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张爱玲1944年的小说《连环套》,将窦尔墩不断落入环环相扣陷阱的连环套变为女主角霓喜,从一个男人到又一个男人的“连环套”。张爱玲用戏曲为她的小说搭台布景,让“历史”与“现代”、“旧”与“新”交融与对话,展开互文式的写作。张爱玲是有意识、有目的选择、剪裁、熔铸戏曲材料为她的小说主题表达、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服务的。

四、相关提示及启示

中国小说和戏曲的共同性不仅仅都具备叙事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共同的艺术精神,它们都追求虚实相生、追求突破时空限制的象征意蕴。传统戏曲进入小说,并非现代作家独创,因为戏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逐渐成为一种写意、空灵、诗化和美的艺术,这与中国文化追求写意和诗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小说和民国时期通俗小说,都与戏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汪曾祺说“: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⑦清初李渔参照前人与自己的戏曲创作原则提出了“无声戏”的概念,指的就是小说在故事设置与情节安排方面与戏曲有着精神上的相通。李渔“无声戏”创作观念促发了当时及其后白话小说对“戏性”的追求。在戏曲写意、诗化的艺术思维的激发下,作家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创作实践,将戏曲文化与小说创作融合在一起。现代作家在吸纳、借鉴戏曲艺术方面的有意识性、有目的性。戏曲能够表达下层老百姓的疾苦和期冀,受到了民间的普遍欢迎。现代作家对戏曲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深有体会,因此在创作中自觉将触角伸至戏曲形式,同时又使其承担起对诸多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叩问、求解。许多作家创作都与传统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前面提到的张爱玲、叶广芩与京戏、白先勇与昆曲外,还有鲁迅与绍兴戏,赵树理与山西上党梆子,陈忠实、贾平凹与秦腔等,因此戏曲在现代作家创作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传统戏曲进入现代小说,那么,戏曲就成为现代作家观照中国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绝佳视角之一。张爱玲将戏曲作为她观察中国的最佳视角之一,并将她对戏曲的思考渗透到她的创作和生命里去。张爱玲在1944年以“传奇”为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传奇”一词在明代以后,成为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的专称。张爱玲的“传奇”并不完全等同于“戏曲”,但却无疑承载了戏曲的精髓。她的“传奇”写作是有意将戏曲作为写作背景和对话对象,从而使她的作品既在历史的脉络里,又能关照当下的现实生活,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张爱玲在《小团圆》第九章中,描述九莉在乡下看戏的场景,张爱玲不断地点出台上与台下、戏曲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模糊和冲突,九莉不用看也知晓最终“大团圆”的套式“:这些人(指女人)都是数学上的一个点,只有地位,没有长度阔度”。《小团圆》中九莉经过乡间观戏的体悟让她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主动退出了与邵之雍以及小康之间的情感纠葛。于是,张爱玲以自己的生命来完成对戏曲“大团圆”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反抗。张爱玲认为戏曲是照进“今天”的“另一个年代的阳光”,⑧是中国的“历史”与“日常”的交相辉映,也是观照“中国”及其“传统”与“现代”的视角之一。

叶广芩对京戏的迷恋和陶醉是她利用戏曲反观当代社会的一种方式,她对戏曲符号背后价值观念的深切认同,从而与现实构成潜在对话。中国传统戏曲的曲目,集中体现的是情、义两字,这是戏曲的精髓。叶广芩近期家族小说中的莫姜和母亲是最能体现这种神韵的人物,叶广芩小说《豆汁记》中莫姜的温柔敦厚和对叶家的情深意切、以德报怨,《状元媒》、《大登殿》中“我”的母亲盘儿,对气节执著坚守与求证,都令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叶广芩对像莫姜、母亲这样抱残守缺的人物赞赏有加,是作家对戏曲中清芳高贵的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肯定与赞美,对今日欲望化的世界具有疏离的意义。说明人物身上寄托了作家的审美理想,也负载了她的价值取向。叶广芩写满清没落贵族,是将自身与人物融为一体的,她对底层人物,当然也包括没落贵族子弟,更多的是理解、欣赏,对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缅怀、留恋。所以《豆汁记》中的义仆莫姜,在鲁迅那里肯定是对“奴性”的批判,在老舍那里可能是对其愚昧的同情,在邓友梅那里可能是对其厨艺的“把玩”及其人生处境的滑稽对比。而在叶广芩这里,却是对其一生忠义的肯定与欣赏,甚至将这种“义行”抬高到贵族气质以及绅士风度的高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身居其中描述其文化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不站在“山外”与“岸边”去体现其应然性和拯救意识,这就是“当下”和“在场”———“当下”和“在场”原本并不那么玄奥,也是其历史人类学所倡导的“内生”视角的体现。这就可以避免启蒙主义的精英意识的缺陷,这是叶广芩小说对我们的现代启示之一。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嫁接戏曲名作的做法,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再造和故事改良,寄托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体认和文化自觉。但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他们过多耽溺于戏曲文化而不能自拔,对戏曲文化中陈陈相因的民族劣根性缺乏应有的批判力度。他们的文化突围顶多是像张爱玲一样,在性别上反叛中国戏曲文化中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除此之外,再也衍生不出新的文化内涵。

戏曲文化论文范文8

淮北戏曲是安徽省的重要戏曲范式,是长远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瑰宝。本论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戏曲的发展现状。其次,本论文试图以淮北戏曲在高等院校文化中的推广为契机,探讨它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淮北;戏曲;高等院校;文化

1淮北戏曲发展现状概述

1.1戏曲的创作剧目趋势与观众娱乐需求相背离

淮北戏曲的创作领域现状突出问题是缺乏创作型的人才,影响淮北戏曲的营销情况,造成剧团并不怎么排戏的后果。由于生计的原因,本来就奇缺的创作型人才由于改行之后更加凤毛麟角。很多剧团出现了编剧、导演以及作曲家等戏曲创作人才空缺的现状,不得不嫁接甚至是移植剧本、特邀导演。噱头以方言为主,俏皮则显露于道白。显然,对淮北戏曲一窍不通、没有生活来源的外行人编剧、作曲,无法创作出具有当地韵味的陌生剧、别地戏与外埠曲的。淮北戏曲的作品大幅度地衰微也必不可免。部分剧团多年都无法整出一出新的戏曲,可以坚持演绎通俗化的大众型戏曲自然捉襟见肘。能够完整地出现一幕戏曲的演出日渐没落,虽然名家名段的戏曲演绎方式还能够风行于戏曲的演出市场,因为就淮北戏曲的完整性而言,自然不是正常的现象,反而预示着衰亡的征兆。

1.2淮北戏曲的演出市场不景气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而言,淮北戏曲的演出市场日渐呈现出萧条的态势,从而造成淮北戏曲演出剧团难以为继的现状。淮北地区的各类剧院,在数年之前就由于戏曲演出的尴尬处境而大多数变成了录像厅、影剧院、卡拉OK厅等多类型的娱乐场所。剧团虽然在剧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只能演出几天即难以为继,因为上座率最多才5-6成,甚至只有2-3成。单个剧目若能够连续性地出演几十场实属罕见,一般情况下,淮北戏曲的剧场演戏场景多为惨淡经营。部分大投资的戏曲剧目,也只能上演1、2场不得不草草结束。在业内中,有这样的评论:戏曲的观众是领导,评委是专家,目的在于获奖,最后的归宿是仓库;“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1-2]。

2淮北戏曲在高等院校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2.1开设戏曲专业课程,邀聘专业教师

淮北地区的高等院校须开设当地的戏曲专业,有意识地吸取并借鉴同类优秀戏曲教育领域的经验,基于淮北地区的戏曲及其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可行性的教育培养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出有一定戏曲艺术素养、拥有并熟习淮北区域戏曲的表演技能并可以登台演出的人才。引入全新的教育方式与方案,把以往淮北戏曲所采用的“口传心授”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高等院校的戏曲教育过程中,发挥优势,规避不足,显现出戏曲专业的教学特色,从而淮北的戏曲文化培养优秀的人才。此外,淮北地区高等院校还须构建起高水准与高素质的师资团队,邀请聘任具有专业素质的戏曲教师执教高校学生。组织构建淮北地区的戏曲科研机构进行探讨,聘请戏曲表演的艺术专家前来高等院校进行讲课教戏或是排练指导,有可能的话开设有关的戏曲课程,比如说常见的课程有《戏曲赏析》、《戏曲表演基础》等。

2.2打造高校戏曲社团,赢取戏曲学生群体

应在高等院校打造属于大学生的戏曲社团,并由大学生自主地进行管理,举行多元化的戏曲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学生团队中产生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加入到该社团中来。戏曲社团可以在每周设定确定的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周末进行戏曲的排练,聘请艺术家或是资深社员对成员进行辅导。戏曲社团还可以聘请全省高校的文学博士生导师以及安徽省的京剧院等表演艺术家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每周进行固定化授课与排演。社团还须和当地的其他高校学生戏曲社团联谊,定期地进行戏曲相关的经验交流、社团戏曲演唱会等活动,并通过互联网的是构建网站和论坛,及时地活动的相关通知、活动的总结与回顾、艺术经验汇总、出演的资讯与社团成员探讨等内容。通过对淮北戏曲的相关学习后,社团成员会对它形成一定的艺术感知力,并能够感悟到淮北戏曲中包孕着深厚的中华传统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会意识到炎黄子孙不懂得芭蕾舞没关系,但不允许不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因为没有观众即等于没有戏曲。

2.3和地方的高等院校合作,建设淮北戏曲的教育基地,谋求共同的发展

淮北地方戏曲院团与当地高等院校通过合作,从而实现相关专业教师与高校学子间的交流,进而能够较好地整合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资源,并形成合力效应,获得多元化的共赢目的。在全国高等院校普及淮北戏曲之际,不单单是高校学子得到益处,也有力地推动了淮北戏曲院团的进一步建设,加强了与淮北地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扩大了演出的阵地,强化了整个团队的演员的素养。此外,在淮北戏曲走进高等学府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汲取了一些现代化的因子,添加了一些新的题材,强化了剧目的演出性与舞蹈性等特点,也突出淮北戏曲的知识性、娱乐化与通俗化等多种特征的整合。就地方戏曲的教育工作中而言,这也有利于淮北戏曲不再被束之高阁中,而走向广大的青年学生,从而拓宽了研究的成果,提升了学术的影响力。就淮北地区的高校而言,也使得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为多姿多彩,提高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也能够让高校社团成员获得了不少的锻炼机遇,从而提升排练与出演的水平。

2.4学校引进淮北戏曲并举办戏曲文化讲座

在校园中积极引入戏曲不仅能够遏制戏曲观众老年化的趋势,培养年轻化观众,更重要是的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戏曲进校园不仅可以宣传、普及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对戏曲的偏见有所改善,让大学生不仅仅只了解戏曲的文本、舞台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被戏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熏陶。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各方资源,联合戏曲表演艺术家、研究戏曲的专家,在校园内定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在戏剧家和研究人员的切身教导下,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其兴衰史有所了解,品评民族文艺文化,这将带动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内戏曲文化,被其所感染,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涵,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教育和洗礼,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3结束语

戏曲是人类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成果,她也和高校文化所推崇的“求真、求善、求美与求上”的理念相吻合。将淮北戏曲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极富人文素养的高校艺术文化氛围,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推广优秀文化艺术,强化青年学子喜爱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与艺术的心理。

作者:张宏伟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范成达.对地方戏剧团生存现状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3(04):111-114.

[2]候大伟,孙丽萍.民族传统艺术还能传承多久[J].太原日报.2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