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商业保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商业保险论文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1

(一)调研情况反馈

1.台风暴雨猝不及防,巨灾处理缺乏经验。集中表现在大量被浸车辆无法脱离水洼地,没有大型停车场,也缺乏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充当向导,一筹莫展。

2.各家公司各自为战,理赔标准水涨船高。由于缺乏统一的定损标准,各家公司为快速完成案件理赔,往往按照各自的定损依据做出赔付,结果导致不同公司承保的客户相互沟通后倒逼保险公司,按就高原则要求更多赔款,保险公司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3.客户围攻保险公司,骗赔欺诈屡见不鲜。部分受灾群众因不满理赔处理意见而长时间围堵保险公司员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多得赔款,各种骗保丑剧轮番上演。

(二)理赔特殊性表现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

1.保险公司正常理赔规则被打破。“菲特”造成的洪涝多日不退,由于缺乏水上交通工具,受灾的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部分受灾严重区域的群众迁怒于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并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为了息事宁人,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放宽了保险责任范围,打破了保险正常理赔规则。

2.超责任范围的理赔案件成批发生。以车险为例,余姚地区车险理赔先后经历了三套不同理赔方案,赔付条件一次比一次宽松。理赔方案的不断调整,不仅给本次理赔中先期结案的客户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对保险合同的严肃性造成伤害,且势必影响到未来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车险的正常理赔。

二、政府和保险机构在巨灾救助中的职能分工和工作契合

(一)政府职能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尊重市场的作用,而政府在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时,时常存在“越位”“、错位”或“缺位”问题。笔者认为在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中,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包括:

1.灾前:注重防灾工程建设和预警,修建应对巨灾发生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提高巨灾应急效率。

2.灾中: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其中,建立一个指挥高效迅速、运作协调有力的职能体系尤为重要。

3.灾后:紧急救援、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二)商业保险职能

在巨灾损失出现之际,商业保险应本着市场契约精神,以履行基本经济补偿职能为宗旨,追求商业合同承保条件和保障标准的精益求精,用专业承保能力和优秀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确保社会管理责任的承担。保险企业应充分预见巨灾风险发生的客观性,及早为公司相关产品做好再保险安排,同时根据国际再保险惯例,确定分保价格和分入公司后再对投保人提供原保险合同报价,以此确保巨灾风险能够安全足额转嫁。

三、巨灾救助中加强政府和保险公司互动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工作机制契合的认识以及实地调研反馈,笔者认为,尽管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各自主要职能不同,主体性质各异,但在共同致力于社会风险管理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合作,加强互动,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一)政府角度

1.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风险管理制度化设计。我国现行的保险产品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重大灾难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政府可参照国际上较通行的办法,即对于某些特别巨大的特定风险开设巨灾保险。“菲特”大灾后,2014年3月份,中国保监会同意巨灾保险在宁波市试点。保险公司作为巨灾保险的主体,政府应督促其加强业务培训和诚信教育,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为今后在巨灾中更好地承担社会管理责任做好准备。

2.提供基础支援协调,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根据调查,2013年“菲特”台风施救理赔期间,各家保险公司遇到的困难都差不多,主要是政府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如停车场地、志愿向导人员等,再者是社会治安问题。此外,政府应在灾前公开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公估专家库,并征求保险公司意见。灾害发生时应建立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级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就灾害定损应由政府牵头统一各公司定损标准,

3.重视灾时舆情引导,约束受灾客户理性化索赔。政府应及时组织主流媒体作正面报道,传递正能量,做好社会舆情引导。从2013年的“菲特”台风理赔情况看,不足额投保现象较多,多数被保险人可能不理解理赔时将要按比例赔付的保险条款规定,如果大灾期间主流媒体能做类似的公益宣导,能够帮助被保险人确定正确的保险赔款心理预期。

4.保障商业保险利益,以灾害参数确定补贴程度。商业保险在履行保险合同赔偿义务的同时,也承担了重要的灾害管理安抚灾民的社会责任。在不违背保险契约规定的前提下,保险企业本着快速理赔、充分理赔的原则,一般均按照就高原则向受灾的被保险人提供赔偿。对此,政府可对保险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补助。

(二)保险公司角度

1.参与政府防灾决策,提高防灾减损专业化水平。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保险公司需要以行业风险管理专家的身份参与政府相关决策,为自然风险防范建言献策,派代表参与政府防灾减损的相关决策。如参与市政府抗洪防灾指挥部泄洪排涝的相关决策,参与城市排涝工程规划等。

2.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强化保险市场联动性能力。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充分调动查勘理赔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公估公司的查勘力量。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预案,在巨灾来临之际能迅速启动预案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充分调动包括上级公司的接报案和查勘理赔资源,如果人手还不够可根据协议联系公估公司前来协助。

3.加强保险基础教育,提高全体市民保险意识。近年来,宁波保险行业为普及保险知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保险进社区、保险进学校等形式积极推动市民保险教育活动。从处理去年“菲特”台风的理赔案的情况来看,仍有为数不少的群众缺乏保险知识,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保险的现象屡屡可见,严重搅乱了理赔的正常秩序。由此可见,市民的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是何等的重要。

四、结语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2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管理;保障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

商业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①。本质是分散社会风险,组织经济补偿。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或过程。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商业保险发挥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在其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促进作用。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人在经营保险产品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这种“外溢效应”不断扩大,并形成一定规模从而发挥显著效果。

二、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商业保险的经营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分散风险和组织经济补偿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很好地保障群众利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社会风险管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面临的风险的特点已由单一性转变成全球性和结构性,这种系统性风险若不加以有效管理很容易演变成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社会危机。为了分散社会风险,提前的准备和防范机制十分必要,而商业保险作为专门分散社会风险的工具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社会风险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微观风险的管理

个人层面,购买健康保险可以保障我们在生病时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不会因经济原因拖延病情,得到及时的救治;购买养老保险帮我们进行强制性储蓄,将未来不确定的风险转化当前确定的保费支出,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提高生活幸福感。家庭层面,家庭财产保险为家庭的资产尤其是贵重物件提供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家庭财产保险赔款及给付达34.6亿元,针对不同投保人的情况,还提供附加险供投保人自主选择,将家庭无力承受的财产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企业层面,商业保险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战略和操作等内部风险和政治、法律和技术等外部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企业财产保险公司的赔款达242.9亿元,分散风险的效果显著。保险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企业在以固定的保费支出来替代不确定的损失,当遭受保险事故后,能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迅速恢复发展生产,维持企业正常经营;还能够加强企业危机管理,风险控制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保险人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知识,完善企业风险控制系统,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更好地将防灾防损工作落到实处,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2.对宏观风险的管理

推动商品流通和消费,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是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就需要做到以上每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性,生产的整个流程时时处处都面临各种风险,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停工停产,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涉及到整个生产链上的企业,保险正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断或失衡时发挥其修复作用保障正常的商品流通和消费。保障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财政和信贷收支的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二者在收和支两方面大体保持平衡,略有结余和亏空都可以看作是正常现象。整个社会资金的最终流向是实体产业,因此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对财政和信贷的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相关企业由于风险事故导致经营中断,必然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间接导致支出的增加,严重时会动用后备基金去补充,最终收不抵支。但单位前期通过保险做到提前分散风险,及时的保险赔偿使其正常经营,也就不会对财政和信贷造成太大影响。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企业知名度。保险能够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创新型产品提供完善保障机制,给广大开发和设计者广阔空间去创新。保险借助诸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服务过去未能覆盖的需求,扩大保险市场的潜在规模,降低保险产品成本,提升理赔效率,带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社会关系管理

从关系主体的角度看,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商业保险通过设计责任保险产品,用专业手段解决责任赔偿方面的法律纠纷,厘清多方权责利益关系,对基础性社会关系进行管理,减少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了经济社会的秩序,降低了由法律纠纷产生的诉讼成本费用进而提高法律效率,对安全有序社会关系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1.退货运费险的发展

退货运费险是由保险公司开发设计、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理赔,解决买家在退货中由于运费支出产生的纠纷的保险产品。中国金融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双十一活动期间,国泰产险在活动当天承接保单量近2.6亿元;京东安联财险官方数据显示,活动当天保障金额突破1333亿元,累计为5838万件商品提供保障服务。保险将自身的社会关系管理职能和服务融为一体,带给消费者优质购物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有的保险公司甚至将“退货运费险”升级为“任性险”,部分商家还推出了专享定制化购物保障———“材质包真险”,即对所购商品的材质有异议,买家可以申请第三方免费材质鉴定,如果材质不符合商家描述即可获得三倍以上赔偿。这一系列新险种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背后意义,整个保险行业在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发挥了社会关系管理职能。

2.农业保险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因其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迫切需要分散风险,因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梁涛在“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2007到2019年,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由1126亿元增加到36000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8亿户次,在风险保障和服务农户这两方面分别是2007年的近32倍和近4倍。农业保险在发挥其风险保障等传统职能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新的保障农户利益的方式,如福建漳州于2019年建成的第一个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平和县安厚镇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该工作站为贫困户提供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等风险保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脱贫工作。由此,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社会信用管理

社会信用管理服务的内容包括:消费者个人的资信调查、进行企业资信调查、市场调查、资产评级、信用保险等。因此从划分范围上可看出保险业具有信用管理职能。从当事人双方订立保险合同形成的契约关系来看,双方法律关系的认定前提要求本着最大诚信原则,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一旦一方违背诚信原则,自身利益就不会得到维护,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责任保险承保各种民事法律风险,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法律完善程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财险公司责任保险赔款及给付达265.25亿元,保障了投保方的利益,使利益受损方及时得到保险赔偿。环境责任险的开发符合我国保险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散企业的环境责任赔偿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责任保险的社会属性较强,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优化社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责任保险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提高社会的治理的参与度,减小社会摩擦,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综上所述,保险发挥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和社会信用管理,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社会和国家,都能够享受到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所带来的福利,尤其是在与新生力量科技融合起来后能够将各项职能更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李长春,罗丽华,董竞[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3):39-42.

[2]期刊论文:王康慧,康锁倩[J].现代商业,2020(06):97-98.

[3]期刊论文:雷欣灵[J].法制博览,2019(18):233.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3

关键词: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财务风险

一、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项目现状分析

自1993年成立全国性互助担保机构以来,各类符合职工实际需要的担保产品已经形成,这些互保项目大多由全国总工会及各级总工会管理。但是,员工互保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险范围和种类有限

现阶段我国职工共同保险主要集中在工伤和事故等多个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工会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开发适合居民需求的保险产品,确保以工会组织为基础的营销渠道,更好地发挥互助保险的功能并实现其社会意义。

(二)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职工互助保险制度主要依靠工会管理。大部分员工是行政人员,这导致工会的专业知识不配合,工作热情低下。由于中国相互保险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同时,与国外相互保险公司一样,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也面临着挑战。

(三)风险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互助保险是对广大职工和职工的社会福利事业,维护职工权益,将资金从人民群众中抽走,用于人民群众,不能用于谋取利益,但是要造福人民,也要使保险基金获得利润和经济效益。因此,这使得互保和商业保险存在基金增值和风险控制管理的问题。

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对医疗机构互助保障项目的财务风险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分别采取措施控制融资,投资,资金回收,利润分配四个方面的风险。

(一)融资风险控制

资金风险主要存在于信息不对称,投保覆盖面不广,政策不明,管理意识不强等诸多方面,对于很多可能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融资互助保障项目的风险。首先要加强部门联动,提高保险的程度,各有关部门要合理部署和加大力度,督促未参保的保险机构承保相关手续,并督促被保险单位及时全额缴付保险费。其次,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新闻等媒体专栏,推动互助保险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三是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互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互助保险由非政府组织主办,一直以自救和政府鼓励的形式出现。它的基础是互助而不是自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理想服务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维护“医、患、保”的和谐关系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第四,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今后很可能会出现通过融资和负债来优化资本结构,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

(二)投资风险控制

职工医疗互助项目的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投资渠道,市场和信用风险等方面。由于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是宏观经济因素,不属于互保机构的可控因素,因此互保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投资渠道和其他可控因素来控制投资风险。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措施来控制互助保障项目的投资风险:一是改善投资环境。二是控制投资比例。保险投资必须绝对保证资金的安全,这不仅关系到互保的经营成果,也影响到国家和地区的稳定。所以要选择适当的投资,还要防范各种外部市场风险。三是建立内部风险投资监测体系,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一方面是做投资决策过程和标准化,投资决策一般由投资管理委员会按程序决定,投资决策应根据专家和行业机构确定投资风险评估和现金流量,同时根据资本配置,投资策略,资产配置,资产管理采取专门管理。四是加强对保险投资行为的监督。外部风险管理主要是行业监管机构,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保险投资行为的监督。五是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根据投资组合理论,采取适当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投资项目风险,同时保证预期收益。

(三)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对职工医疗互助项目资金回收风险的控制主要关注互保单位的偿付能力。如果互保单位偿债能力较高,则相应的资金回收风险较低;另一方面,偿付能力差,那么资本回收的风险将因此得到改善。对偿付能力的主要控制在于相互保险的监督。所以对于资金追回的互助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措施。首先,根据被保险人的利益和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确保实际偿付能力保证金不低于最低偿付能力水平。二是积极采取措施,监测相互保险资产。如果从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监管机构应该采取积极向上的行动,时刻关注商业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不仅提供了共同基金回收风险的预警,还督促保险公司加强资产配置,及时规避和降低行业和投保人面临的风险。三是探索适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对项目资金回收的监督。如计算最低资本金,评估资本充足率等。不要过分依赖执行者的主观判断,还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利润分配风险控制

如前所述,互保是一种非营利的活动。因此,合理分配职工医疗互助资金共同基金所产生的利润,将是对这一非营利性原则的最有力的解释。项目利润分配风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一是相互保险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编制财务报表。在利润分配表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积金,自由盈余公积,准备金等,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等内容包括在内。其次,根据互保机构本身的阶段和目前的经济环境,提出利润分配方案,明确收益分配。第三,任何利润或利益的活动都必须传达给所有成员,并由其成员批准。

参考文献:

[1]竺仕敏.关于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的思考与建议[C]//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2014.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4

关键词: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首先分析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的管理策略,希望对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

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经营和管理情况对企业资产投保规模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邀请专业的电力专家和承保公司技术人员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进行防灾防损检查,对企业资产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各个风险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专业详实的风险防灾止损报告书,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参考,也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减少企业资产风险。总体来说,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在把握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积极采取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等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宏.我国企业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02).

[2]沈钦松.浅谈发电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02).

[3]王伟.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07).

[4]王伟.试论企业财产商业保险管理———胜利石油管理局商业保险管理剖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2).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5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一)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博弈的参与人为信贷机构与借款人(即农户),二者均满足理性人假设。因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金,所以只要贷款利率合适,农户一定会选择借款。因此双方博弈中,假设信贷机构有贷款与不贷款两种策略选择(贷款,不贷款),农户有还款与不还款两种策略选择(还款,不还款),农户借款金额为M,借款利息为r,信贷机构的收益为X,设农户贷款后用于生产的收益为N,其中X=M(1+r),则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模型。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时,若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收益为X=M(1+r),农户的收益为N;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时,农户的收益为N,信贷机构由于不能收回贷款,则损失所贷金额M;当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时,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会损失本来可以贷款给农户的利息收入,农户也因得不到贷款,损失了本来可以用贷款资金从事生产所得的收入N;若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则双方的收益均为0。因此,从上述博弈来看,只有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还款策略时,才能达到双方效益最大化。但农户如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还款策略,那么信贷机构之后必然选择不贷款,结果双方终止合作,结果造成信贷机构的“惜贷”现象。

(二)农业保险参与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理论分析

假设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如果信贷机构通过代办农业保险收取的中间费用为z;农户贷款从事农业生产,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为b;农户贷款经营后,有能力还款的概率为q,若此时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变任然为r。则此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为T2,T2=M(1+r)q+(1-q)(b-M)+z。同时可知农户没有购买农业保险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T1,T1=M(1+r)q-(1-q)M,现对T1与T2进行比较,T2-T1=(1-q)b+z。由于q在区间[0,1]之间,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b>0,信贷机构收取的中间费用z>0。因此,T2-T1=(1-q)b+z≥0。说明农户购买小额保险后,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提高了,因而提高了信贷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贷款难”问题。

三、基于农村保险引入模式,完善新疆小额农贷的措施

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新疆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对于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这一模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政府作为农户、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三方的协调者,需要强化政策上的支持,给予开办农业信贷与保险的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更大的税收优惠。第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以及再保险制度。巨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赔偿责任,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再保险制度,减轻和分散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风险,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率。第三,需建立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制度,促使信贷机构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第四,完善监管制度,增强新疆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稳定性。第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大力弘扬社会诚信意识,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共享等方式,强化农户信用在农村信贷和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谢泽林 永春芳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琪疆.新疆农户小额贷款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康馨方.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以玛纳斯县为例[D].呼和浩特:新疆农业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构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这是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概念。那么怎样准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进而探讨其构建思路、路径等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有文献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

国内学术界提出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观点,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由唐金成撰写的论文:《建立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设想》。尔后,陆续有不少关于此方面的文献发表。遗憾的是,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是什么?现有文献并未专题界定,只能从这些文献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设想、思路、路径等方面推断其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并且发现现有文献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莫衷一是。主要有几下几种观点:

(一)观点一: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多层意指风险管理的层次性。唐金成(2005)、李琴英(2007)认为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多层次农业保险的构建应该围绕风险管理而展开,即有什么级别的农业风险就应该有什么层次的农业保险与之对应,从而形成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其中,第一层次,由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经营原保险,主要目的是将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转嫁给原保险人(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第二层次,由国家经营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基金,其目的是将原保险人承保的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内部分散;第三层次,巨灾风险证券化,其功能是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从保险业转移至资本市场。

(二)观点二: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层次是指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保障水平的层次。王国军(2018)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为借鉴,认为我国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主要从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保障水平上下功夫,不同的农业保险产品其保障水平不相同,从而形成农业保险的层次性。其中,保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保险的基础,即“基本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其次,为了迎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需求,应该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加“附加险”,保障水平适中;最后,针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价格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以及农业器械、设施等财产保险,保障水平较高。

(三)观点三: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层次突出在财政补贴力度的差异上。付磊(2018)认为,我国农业当前需要补贴的领域和环节较多,补贴资金需求大,尚不具备全面、大规模补贴农业的能力。因此,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要从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大局出发,分层补贴。其中,第一层,补贴力度较大的以粮棉油畜等大宗农产品为保险标的农业保险,该层次农业保险政策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第二层,补贴力度适中的农业保险,如地方特色种养森险种、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险种,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食品安全等。第三层,补贴力度小甚至无补贴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作为以上层次的有益补充。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界定

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目标。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器”“安全阀”,对实现农业产业兴旺目标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于发挥稳定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距离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农业保险的需求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农业保险的供给侧,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亟待创新;三是农业保险补贴机制在促进农业保险供求均衡方面效率不高。综上,笔者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加快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为农业“产兴旺”保驾护航之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需求、供求和补贴三大问题,并且在农业保险的需求、供给与补贴三个方面突出层次性:一是农业保险需求端要有层次性,即既要满足小农户广覆盖、低水平的农业保险需求,又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有特色的农业保险需求。二是农业保险供给侧要有层次性,即农业保险产品上有成本保险、收入保险、专属保险等不同保障水平的险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有原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经营单位。三是农业保险补贴力度要有层次性:对涉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精准脱贫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险种,给予大力度补贴;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等多元目标的地方特色种养险种、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农业生产设施保险等给予适中的补贴;对作为以上层次有益补充的商业性农业保险给予低水平的补贴或税费减免。总之,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准确理解应该是多维度而非单一视角。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构建思路

(一)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为主线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低效率的小农户。相比传统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着更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农业保险需求。然而,当前农业保险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保障水平低、价格超出投保险人承受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迫切的农业保险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因此,笔者认为,在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时,要紧紧围绕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为主线,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即在全面保农业产品物化生产的基础上,针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针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业器械、设施等财产保险。

(二)以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为载体,实现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保险制度得以发挥稳定农业生产经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自由竞争、限制竞争、联合共保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些经营模式对实现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目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却未形成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因此,亟待完善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一是探索“新型经营主体+直销”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客户,为其量身定做农业保险险种,从而实现农业保险的供求对接;二是建立“公司+农业保险”的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公司承担育种、收购、加工、销售农品等的责任,农户负责农产品生产、投资,实现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三是搭建“扶贫+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以小农户尤其是农村贫困户为目标客户,构建普惠性的农业保险体系,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开展。

(三)优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调适农业保险供求。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于和正外部性特征,决定了财政给予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国际通用做法。我国自2007年全面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市县三层级“层层联动”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模式,对稳定我国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在促进农业保险供求均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带门槛的均分式补贴模式不仅遏制了贫困户农业保险需求而且打压了农业大省对农业保险供给的积极性。其次,实践中,因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有限性,譬如,蔬菜不在农保补贴范围之内;养殖业中,仅能繁殖的母猪、奶牛、育肥猪可获得保费补贴,未能激发农业保险潜在需求。最后,农业保险补贴受益人重农户轻保险机构,即原保险、再保险经营单位获得较少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造成农业保险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多样性需求。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适时改革现行的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一是实施地区差异化补贴方案,即中央要结合各省农业发展水平、财政实力等因素采取差别补贴,做到“因省而异”。其中,要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大省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重。二是实施农业保险险种差别化补贴方案。由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较晚,目前盛行的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险,收益保险、指数保险仅在个别省市试点,而且各个险种保费补贴差额不大。这种补贴方案尽管操作起来相对要简单,但满足不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补贴对象雨露均沾,即农户、原保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均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之所以持此种观点,缘由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着眼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通过保费补贴,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第二,通过费用补贴,解决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第三,通过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费补贴以及为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

参考文献

[1]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9):66-68.

[2]李琴英.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J].中国保险,2007(04):16-18.

[3]王国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J].中国保险,2018(02):18-23.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7

此类模式是以农民组织作为承贷主体。以荷兰为例,该国发达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协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每个农户一般要参加3~4个合作社,合作社又分中央、地区和基层3个层次;荷兰还存在大量的农协,农协又分为“行业协会”和“商品协会”,其作用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工会组织。上述这些组织把农民联合起来,最大程度地集聚农民手中较分散的信贷资金。

二、我国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难点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困境

1.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亟待完善。长期以来,资金一直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1996~2005年的10年间,我国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仅0.74%,虽然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与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财政支持面偏窄,满足不了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财政资金多用于农业技术创新前期的研发阶段,而对于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财政往往无能为力。

2.体制不顺,“研”“产”衔亟需加强。要想真正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关键是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但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研发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效率低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为42%,农业高效转化率为37%,较之农业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近一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从而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脱离实际。目前,许多地方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不是实行课题组制,而是过分强调做项目,考核评价标准是课题成果和论文,缺乏退出机制,忽视将研究出的成熟技术转让给企业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人才不济,农技队伍结构优化迫在眉睫。一是农技队伍存在结构“短板”。以国内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福建省南平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技推广队伍中40岁~55岁年龄段的人员比例超过60%,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危机。同时,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结构单一,其中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占44.26%,其他多种专业技术人员偏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发展要求。二是农技队伍不稳定。上述科技特派员多为下派单位的技术骨干,必须兼顾本单位工作,加上基层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福利待遇难以保障,易岗混岗现象较严重,专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

(二)我国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前期投入高、生产周期长、效益产生慢且不确定性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介入意愿不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理论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少需要经过“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四个阶段。通常来说,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至少需要6~8年时间,一项农业新技术则至少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同时,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面临着技术、应用及市场等各种风险,因此其融资需求必然存在资金占用时间长、规模大、风险高等特点。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诸多的不确定性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深度介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2.信贷创新产品少、放贷总量有限,企业准入条件不低。从银行方面来看,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少数创新品种,因受限于担保物的流动性,贷款发放规模有限。具体而言,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存在价值认定标准不统一、转让不便等问题;应收账款、农产品则存在着自然风险、违约风险等,预期收益存有较多变数,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担保且抵押率较低,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从企业自身来看,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一般都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成熟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机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度不高;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高度依赖的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其处于初创期,技术不成熟,又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很难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往往陷入“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有银行资金,而要想得到银行资金就必须先做大做强”的怪圈。

3.农险品种少、补偿认定难,风险分担机制未形成。自1982年我国恢复农业保险以来,基本上是在商业保险的框架内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地区推广的品种主要以地方重要及特色农产品为标的,农险品种匮乏。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难、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补偿机制欠缺等问题,其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

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实状况出发,并在借鉴农业发达国家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基础上,笔者认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产、学、研各个阶段,实现互利共赢”的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融资环境

1.吸引多元化主体参与。要适当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比例,营造一个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氛围,吸引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组织、私人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有序运转,培育创新主体,孵化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技术。

2.创新资金运用方式。要鼓励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及有偿资助、创业投资引导、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的金融化运用机制,由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合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3.完善风险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贷款的风险分担和奖励补贴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切实解除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1.创新丰富服务产品。要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为质押的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办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开发运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组合融资模式,有效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2.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管理办法;加强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的合作,设计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贷品种;加强银行同业之间的合作,对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大型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组织银团贷款;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沟通联系,将其推介的优质企业、项目列为关注对象,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和评估项目风险,对不同类别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差异化管理。

3.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尽量单列规模、单独考核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合理调整审贷条件,简化信贷流程,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切实保证相应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银监部门科学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适当放宽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不良比率容忍度,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投放。

商业保险论文范文8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年全市老龄工作情况,深入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老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安排部署年全市老龄工作任务。下面,我向会议作工作报告。

一、年全市老龄工作回顾

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三角洲开发建设大局,切实加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业、老有所为、敬老文化建设等工作,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着力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老龄事业呈现出创新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明显加强。市委书记同志在省老龄办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银龄行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期间,亲切接见省老龄办领导班子,并指出,老龄工作是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求各级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努力推动老龄事业不断上水平,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等领导同志率先垂范,积极参与老龄活动,在春节和老人节期间深入基层走访慰问贫困老人,为广大老年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同志亲自研究老龄工作,着力解决老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自年起7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新农合费用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在老人节期间广泛开展敬老助老活动的通知》,对各级各部门开展敬老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五个县区全部调整充实了老龄办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县级老龄办的领导力量。各级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级以建立完善养老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着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市政府印发了《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认真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家庭养老主渠道作用得以巩固。全市近7万户老年人家庭、10万老年人与子女签订了协议书,占应签老年人家庭总数和老年人总数的94%、96%。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5万多人,占适龄参保人数的52%。全面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1%,居全省第一;15.5万名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为7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缴纳参加新农合需个人承担费用。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已为1.4万人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扶助金800余万元。积极推进“银龄低保救助”,在城乡低保政策中对老年人予以重点倾斜,对低保家庭中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比例增发低保金,全市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规范。“五保”供养标准为3400元/人/年,全市3309名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97%以上。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全市共为5.3万名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1900余万元,已累计为25万人次农村老年人发放救助金近亿元。同时创新救助金发放形式,用印有我市优待老年人政策的“红包”将救助金发放到老年人手中,进一步宣传了党委、政府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规定。区、河口区、广饶县将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岁,救助标准分别为240元、360元、240元。区4个街道将老年人生活救助范围扩大到60周岁。积极推进“银龄安康工程”。全市参保老年人7.8万,参保费115万余元,参保率达到47.35%,位居全省前列;办结理赔案件136起,赔付金额26.1万元,帮助许多老年人度过难关。

(三)老有所为工作更加扎实有力。全市各级大力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以发挥老年科技人员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建设老年科研实验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老有所为事业。认真贯彻书记关于老年科研实验基地的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银龄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23个部门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银龄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突出“银龄援农”主题,围绕党政关注、农民所需,组织农业领域的老专家,积极开展农业科研试验。以联系帮扶村为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100亩优质棉推广基地和10亩优质杂交谷试验基地,每亩棉田增产56公斤籽棉,每亩谷子产量达800斤(产量是本地谷子的近2倍),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一条路子。积极开展科技咨询、专家指导等活动,先后组织老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技讲座32场次,科普咨询11次,受益群众达到6000余人次。去年我市共开展老年农业科研项目26个,参与科研活动的老年科技人员达300余人次,达到了既实现老有所为、体现人生价值,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的工作目标。我市开展“银龄行动”的经验,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去年7月下旬,全省老龄系统在我市召开“银龄行动”现场观摩交流会议,全面推广我市的经验做法。坚持自愿量力、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四)养老服务业推进更加快速。按照省老龄办关于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的安排部署,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一是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状况专题调研,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的任务目标和措施。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养老机构发展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分别给予10-15万元的补贴;市老龄办、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全面部署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任务。市老龄办下发了《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垦利县康力老年公寓被列为省级财政养老机构扶持对象,区东城街道“阳光365”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列为省级彩霞工程扶持对象,分别获得20万元、30万元的省级扶持资金。二是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先后将养老服务业纳入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和农村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城乡养老服务业试点工作完成年内任务,全市年内新增100张床位以上老年公寓2处,总数达到20处。中心城区建设了一处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东城街道365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府前社区托老服务站试点和文汇街道居家养老呼叫网络试点已投入运营;3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正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区推广了“三暖色”居家为老服务,广饶县探索实施了“无围墙”敬老院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和居民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三是积极推动“银龄之旅”活动。联合有关旅行社推出“夕阳红”旅游专线,积极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观光。组织了2批70人次“银龄之旅—千名老人台湾游”活动;2批200人次“中韩老年文化交流年”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外出旅游的老年人达到3万余人次。#p#分页标题#e#

(五)老年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全市各级强化措施,认真落实老年法规政策,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级法院均成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合议庭;市公安局设立了“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和“老年人维权法律服务热线”;市司法局利用“12348”法律服务热线,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和涉老纠纷调解工作,共排查涉老矛盾227件,调解成功219件。全面落实优待老年人政策。积极协调市级财政对承担敬老义务的单位进行补助,年市级财政仅对市公交公司落实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中心城区公交车政策的补助,由2008年的4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切实提高了有关部门落实优待老年人政策的积极性。各公共服务窗口都张贴了老年人优先优惠标志,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基层老龄工作基础更加巩固。全市各级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将基层老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实施基层老龄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做好基层老龄工作的积极性。印发了《关于对年县区老龄工作进行目标考核的通知》,对县区老龄工作从18大项、37小项进行全面考核,使基层老龄工作有度可依。各级普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工作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大力开展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活动。印发了《关于开展创建规范化老年活动室(站)活动的通知》,积极开展市级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活动,将30个建设规范、功能完善、活动经常的老年活动室命名为市级规范化老年活动室。积极争取省老龄办设立“银龄之家”1处,为基层老年人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垦利县本着“突出重点、培育亮点、攻克难点”的原则,制定“123456”创建标准,在各乡镇开展基层老龄工作规范化创建试点,逐步扩大创建范围。利津县对基层老龄工作实行“台帐式”管理,镇村老龄组织实现“四统一,五上墙”,建立“四簿、一册、四化”制度,实现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资料齐全,管理规范的发展目标。

(七)敬老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坚持把敬老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老龄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任务落实,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以庆祝老人节为契机,与市文明办联合开展以“关爱老人、共促和谐”为主题“敬老月”活动。副市长在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倡行尊老敬老之风,并向老年人祝贺节日。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扎实开展尊老敬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各级共开展为老服务志愿活动3570余人次,组织老年人旅游2700多人次,开展文体活动197场次,举办离退休职工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300多场次,悬挂宣传横幅条幅5000余条;580多个村居为老年人发放食用油、面粉、棉衣被或生活补贴金;城区近50条城市公交线路通过车载电视进行集中敬老宣传。市海洋渔业局等单位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敬老宣传口号。民政、老龄部门大力实施“银屏惠老”工程,为625名贫困老人发放了彩电。医疗卫生部门为全市4万名老年人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12348”法律热线作用,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免费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接受法律咨询227起。广饶县扎实开展“爱老奉献年”活动,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利津县开展了以机关团员青年、农村妇代会主任、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四支敬老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高龄老人活动,每月定期面向敬老院、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开展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健康、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尊老敬老蔚然成风,涌现出一大批尊老敬老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李士娥等5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光美同志被评为“感动齐鲁敬老楷模”,孙胜全同志被评为“省十大孝星”,董秀杰等6名同志被评为“省敬老模范个人”,老年乐园等3个单位被评为“省敬老模范单位”。

(八)老年文体活动更加丰富。按照省老龄办的统一要求,积极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老年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了“东方神参杯”全省老年人才艺大赛,全市8000余名老年人报名参赛,200多个节目参加正式演出,参赛老年人来自全市社区基层(包括油田各社区),社会反响很好,有5个节目在全省决赛中获奖,市老龄办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开展了“银色世纪杯”全市老年人才艺展演活动,展现了全市老年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对老年艺术团体的管理指导,使其不断向规范化发展,对部分活动开展较好的老年艺术团体进行了扶持。区、广饶县、垦利县都组织开展了老年门球比赛、大型老年人文体展演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九)老龄宣传调研工作不断加强。各级将老龄宣传调研摆上重要位置,利用各种手段强势推进。各级建立健全了老龄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宣传工作的意见》。创建了老龄网,全面公开老龄信息、老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通过专题访谈、专版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老龄工作。大力加强尊老敬老大型宣传物、敬老宣传一条街建设,使敬老宣传深入基层。切实加强老龄工作调研。组织开展了养老服务业推进年活动及基层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工作调研,为推动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市老龄办形成的《搭建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调研论文获全国第二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并在大会作发言交流。各县区也都结合实际开展了大量调研活动,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给党委、政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推动了老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十)老龄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各级老龄部门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老龄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老龄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科学发展能力。组织部分老龄干部参加了全省老龄工作干部培训班,系统地学习老龄工作理论知识,为开展好老龄工作进行知识储备。组织市县两级老龄干部到重庆和云南就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老龄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全市老龄工作的健康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上级表彰。市老龄办、垦利县老龄办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孙福欣等2名同志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并被记功奖励。#p#分页标题#e#

同志们,年,全市老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得益于老龄工作干部的辛勤付出和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老龄委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老龄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老龄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基层老龄工作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业发展亟待进一步推动,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老龄工作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广泛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全市老龄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

截止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56.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8%,经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2208.6万,占总人口总数的22.33%;2050年将达3482.18万,占总人口总数的39.49%;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6.4万,占全市人口的14.1%,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市老年人口净增长近2万。可以说来势凶猛,形势严峻,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因此,在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开局之年,各级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从战略化研究、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金保障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年全市老龄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推动老龄事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推动养老保障、推进养老服务业、开展老有所为、发展敬老文化等为重点,通过创新老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全市老龄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进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做到“七个着力推进”:

(一)着力推进养老保障,扩大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政府、集体、家庭、商业保险“五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发挥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深入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认真落实农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参加农民医疗保险的政策。结合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切实抓好“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供养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百岁老人长寿补贴金发放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多途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认真实施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制度,重点研究适度扩大救助范围和提高救助标准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倡导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和村居建立养老补助或救助制度。重视做好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失地老人的生活保障工作。完善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制度,巩固和发挥家庭养老的主渠道作用。

(二)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业,优化为老服务环境。抓住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发展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规定,积极争取资金,多渠道扩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年,在全市开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年活动,促进各项养老服务政策规定的落实,促进养老服务组织和服务的配套完善,促进养老服务业大项目的落地建设。深入实施银龄彩霞工程和银龄通信工程,积极扶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以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开展规范化养老服务机构评定工作。协调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逐步建立养老服务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以养护服务、医疗康复保健、老年用品、体育健身、观光旅游为重点,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认真做好省级财政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名单的筛选、推荐和市级财政扶持养老服务机构的评定工作。

(三)着力推进“银龄行动”,搭建老有所为广阔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书记批示精神和全省老龄系统“银龄行动”现场观摩会精神,突出服务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开展老有所为。着力推进老年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广泛征集老年农业科研项目,加强服务指导,拓宽项目领域,提高项目档次,壮大人员队伍。加强对老年科技人才信息的登记管理工作,有效储备老年人才资源。重点搞好300亩优质杂交谷高产示范田种植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市“银龄行动”领导小组职能作用,逐步加大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力度,合力推动“银龄行动”实施。指导和鼓励县区开展老年科研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老年科技人员参与科研基地建设。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中的积极作用,围绕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开展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鼓励和支持农村老年人在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事调解、移风易俗、村容村貌治理以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发挥独特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四)着力推进老年维权工作,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广泛开展老年法规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增强广大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重视涉老纠纷调解和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老年人反映的各类实际问题。适时研究修订《市优待老年人规定》,健全完善优待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优待水平。

(五)着力推进老年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老年文体活动阵地建设,配套完善活动设施。启用市老年活动中心,扎实做好市老年活动中心的设施配套和管理工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规范化老年活动室创建活动,切实推动农村老年活动室和城市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建设。深入推进“银龄之家”建设,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重视发挥老年人文艺团体作用,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老干部党校、基层老年组织、离退休党支部、社区退管机构和老年体育协会、老年文艺协会等老年社团的作用,组织老年人广泛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经常、作用明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村居老龄组织建设,使村居老年人工作委员会真正承担起村居老龄工作组织者、老年活动组织者和老年人权益维护者的任务。#p#分页标题#e#

(六)着力推进敬老文化建设和老龄宣传工作,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加强敬老道德教育,把尊老敬老纳入干部考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尊老敬老观念。以开展助老惠老活动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敬老月”活动,动员全社会以各种形式向老年人奉献爱心。重视抓好老龄宣传工作,完善老龄宣传工作奖励办法,提高各级宣传老龄工作的积极性。重视发挥平面、网络和视频媒体的作用,协调设立敬老文化专题、专栏,扩大老龄公益广告、尊老敬老典型事迹宣传,形成立体化的老龄工作宣传阵地。突出抓好敬老宣传一条街、一面墙建设,开展“二十四孝”图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尊老敬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