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我国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造成冲击,从而倒逼银行自身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而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创新工具,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提升有显著效果,并且在资金质量和周转上均有所提升,从而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均有所改善。现选取了九家上市银行2013-2017年的指标,从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方面建立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其影响的模型,得出信贷证券化均对银行“三性”产生显著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流动性;面板数据;商业银行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一直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进行探究,也在不断拓展金融深度和提高金融创新程度。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受到了金融科技进步和政策变化的侧面影响,从而需要从自身着手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更有效地面对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情况和库存情况有所改善,并且可以有效转移风险,进而减少监管单位的监管投入,提高资本充足率。另外,它可以改变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增加表外和中间业务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银行当前所面临的流动性差、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2005年,我国已经在资产证券化创新方面取得初步进展。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已经全面暂停了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业务,同时对相关业务进行自我查证分析。到2012年后,信贷资产证券化才开始第二阶段的试点考察。重新出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政策方面更加完善,监管方面更加到位,在程序审批方面更为简洁明了。2015年,银监会正式通过多家银行开办证券化业务,包括股份和城商行共27家,我国信贷证券化如火如荼开展进行中。同年5月,我国进一步推进试点进行,新增5000亿额度。2016年,基础资产更为多样,不良贷款证券化重新启动,从此步入新的历程。

二、文献综述

(一)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影响研究

Gorton,Hallbrick(2003)研究了证券化的力度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发展证券化可以在一些方面改善期限错配的问题,并且通过标准化过程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高流动性,增加利用率。[1]Loutskina(2011)研究出了“银行贷款组合流动性”这个新的指数,来表示组合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程度,于是银行可以根据这个指数选择种类进行组合,增加流动性。[2]廖岷(2008)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壮大,银行的资金来源、经营模式和营业范围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提高了流动性风险的复杂程度,使得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3]胡代忍(2013)认为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库存现金的流转。[4]刘琪林和李富有(2013)通过选取美国19家规模较大银行和19家规模较小银行作为分样本的实证分析,得出无论哪种情况,资产证券化都会使银行将流动性程度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更有流动性的资产,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流动性管理工具。

(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性影响研究

Obay(2000)通过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减少融资方面花费的成本,且其平均成本不高于贷款利息时,银行会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他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数量和盈利水平成正比。[6]Bord和Santos(2012)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了传统的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银行在证券化过程中担任了多种责任,既是发起人,又是贷款中介机构,还可充当资产管理人等角色,从而得到相应的收入来源,进而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7]林治海(2004)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更好地降低各交易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实现更好的信息之间的共享和披露,减少投资人花费的时间和资金,并且减少资产选择的难度,有利于银行开展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8]姚禄仕等(2012)以美国市场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得出了资产证券化能够起到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和增强利润率的作用的结论。

(三)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安全性影响研究

Schwarc(1993)经过研究也发现了银行通过实施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规避监管并且降低监管成本,通过售卖部分风险资产,将表内会影响资产负债情况的风险资产转移到表外。[10]Parlour,Plantin(2010)通过一定的研究得出结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资产的转移,实现监管套利的目标,而进一步的研究却发现,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转移并不适用于真实场景,而反向降低系统的安全性,因此,行业银行应该严密地使用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管资本套利。[11]刘玄(2013)在研究中全面地论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安全性的影响,认为资产证券化并不能直接抵消风险,只是在资产转移过程中实现了风险的转移,但风险并没有因此抵消。[12]刘京卫(2013)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通过严密的风险定价和信用升级技术,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固有的业务风险分散到其他各个地方,实现了金融的风险的配置功能。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择

1.解释变量

研究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程度,使用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的对数作为衡量指标。

2.被解释变量

2017年银监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新纳入了三个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这三个指标与原有的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一起作为监管指标对我国银行流动性进行监管。在进行指标选择时,由于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都是新加入的指标,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无法获得完整时间区间内的数据。流动性比例的公式比较清晰,数据较好获得,各行业的年报中也会明确地标示。所以用流动性比例这个指标来量化银行流动性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合适。选择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银行安全性的指标。不良贷款率越高,该银行的资本质量就会有所下降,银行将会面临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风险,使得银行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威胁到银行的安全稳定性。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银行收益性指标。研究选取学者使用较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代表反应银行的盈利性水平,ROE=净利润/权益资本=净利润/总收入×总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权益资本=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3.控制变量

研究选取银行资产规模对数、贷款规模对数、GDP和M2作为控制变量。银行的规模大小属于内部影响因素,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绩效,内部影响指标选择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银行的规模大小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而贷款规模的大小可以体现银行贷款业务的经营规模,也会对资产证券化产生影响。外部因素主要从宏观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周期。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经济增长时,居民的消费需求变大,企业也会因为经济的上行而愿意进行长期投资扩张,所以更愿意向银行贷款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同时储蓄需求也会下降,向银行的存款数量也会下降。所以银行所获得的存款会减少,而贷出的资金会增加,存贷平衡被打破,流动资产周转出现问题,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当经济萧条时,居民和企业更愿意将手中的资金存入银行,消费和投资需求都会下降,银行所获得的存款数量增加,贷款数量减少,从而流动性较强,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本研究衡量宏观经济周期用GDP的同比增长率。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工具中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当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过多时,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在央行中存放更多的资金,从而贷款和其他投资资金将会降低,收益也会下降。所以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就会发放收益更高的长期贷款,投资收益更高但风险性也高的资产,从而银行能否收回资金的风险也会更大,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会更大。本研究用M2来衡量市场上的货币供给。

(二)模型设定

为了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银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出发,分别来设定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系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证券化规模并不是很大,同时发行规模不同银行和不同年份相差较大,说明证券化资产发展较为迅速,不同银行所发行的证券化规模相差比较大,各个银行的规模和关注领域对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差异较大。不良贷款率各个银行之间相差不大,处在一个比较平均的水平。资产和贷款规模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相差较大,主要因为选择的对象既包括资产规模较大的大型国有银行,也包括发展中的中小股份制银行。

(二)回归分析

1.检验

从上表可以看出P<0.1,可以拒绝原假设,所以该模型不是混合效应模型。

2.豪斯曼检验

原假设H0: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该模型为随机效应模型备择假设H1: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该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由上表的回归结果可以分析得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均有相关性。在对安全性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会降低银行自身的不良贷款率,从而提高贷款的资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银行的安全性。在控制变量中,银行的贷款规模对银行不良贷款率产生正向影响,当银行放出的贷款规模越大,不良贷款的发生率也就越高,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外部影响因素GDP与银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当GDP越高,说明我国的经济环境处于一个繁荣时期,各企业和个人贷款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链也会比较完善,不容易产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会有所下降。在对盈利性进行分析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银行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为银行带来收益,证券化使得银行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拓宽中间业务等融资渠道,利用资金不断在资金池中循环可以扩大收入增加乘数,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在控制变量中,贷款规模对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贷款规模增大,虽然贷款作为银行主要获得收益的渠道,但是可能贷款规模的增大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多,最终使得银行收益受到负面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中,GDP和M2与银行净资产收益率成正相关。当GDP上升,外部经济环境呈繁荣上升趋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也会上升,从而银行的贷款规模增大,获得的收益也会相应增加。在对流动性进行分析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流动性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符合之前的假设。造成这个结果可能是我国证券化在2008年暂停后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选取的时间段和银行个数偏少。在控制变量中,GDP与M2和银行流动性成显著负相关性,国家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也会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当国家经济繁荣时,GDP上升,人们投资消费的愿望更加强烈,会更主动向银行贷款,同时存款的金额也会越少,这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减少,流动性风险也会上升。央行的货币供给增加也是为了刺激经济,从而人们更愿意消费而非存款,这也会使得流动性风险有所上升。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选取了9家银行2013-2017年的数据,分别通过建立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安全性和收益性成正比,与流动性成反比。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证券化可以通过盘活库存资金,拓宽融资和获得收入的渠道,降低获得资金成本,提高盈利性;证券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假设不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监管机构为了在证券化起步阶段更好地控制证券化发展进度,所以加强监管并未使流动性有所提高。

(二)建议

1.金融机构外部监管和内部行业自查相结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虽然国家监管机构已经下达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文件和监管条例,但现有的法律制度依然存在漏洞。因为目前对银行监管的分工模糊,为了降低互相推脱监管责任情况发生的概率,需要建立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来提高监督效率,使下达到每个部门的责任清晰,能够对证券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严格地监督检查。监管单位要持续地关注监督银行的信贷行为,在宏观审慎的监管要求下对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进行全面地监督检查,减少银行通过对会计科目的人为操作使得会计账簿表面更为好看的行为,减少一些对于高风险领域的投资。商业银行需要在金融大环境的改革创新中积极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从“重资产、重资本”到“轻资产、轻资本”进行科学地转变,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水平。

2.建立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市场上新型开发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才能保证证券化的操作程序透明化、合规化。建立一个信息云共享和披露平台,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并且给投资者更为详细和充分了解的平台,通过披露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自我督查和排漏。信息披露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减少投资者的盲区,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同时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共享信息。

3.丰富证券化基础资产种类,扩大投资者投资领域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早期基础资产比较单一,现在的基础资产种类逐渐增加完善,但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还是较低,当前的大部分种类仍然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证券化市场应该重视对于基础资产种类的创新和发展,逐渐扩大证券化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发展,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创新的外在条件下,不断增加证券化种类和范围,使更多的金融投资者将投资目光转向这一领域,从而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证券化市场的不断完善,应不只局限于银行间市场,更要不断开阔视野,扩大交易对象和范围,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绩效。

作者:沈珊珊 赵曼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