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设计范例

商业街区设计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1

关键词:商业街区;公共景观;空间设计

一、概念

(一)街道

随着城市的发展,街道开始出现。人们规划好住房,为了方便彼此的往来,在住房和住房之间建设较为宽阔的道路,这就形成了街道的最初原型。

(二)街道公共空间

城市的人们在公共空间生产生活,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室外部分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室内部分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商业场所、办公空间、餐饮娱乐场所、酒店民宿等。公共空间和各种各样开放的媒体、设施及各类社会组织共同承载着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三)商业街

商业街是城市中人员最为聚集的地方,人们除了工作,几乎其它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在商业街完成。商业街既有集中的大型商场满足人们购物需求,又有娱乐设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是集合了西方MALL的优势和中国传统商铺的特点。

二、商业街区公共景观空间设计问题所在

(一)街区空间结构问题

据调查,我国商业街区的空间格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直线式布局为主,缺乏空间布局的多样性。直线布局虽然便于人们行走,但是,枯燥的布局模式没有考虑到人们对逛街的娱乐和休闲的需求。实际上,能够吸引人群的恰恰是那些空间道路变化丰富的。往往,人们在商业街行走的时候,总会有舒适的行走距离,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直线布局会让人感到厌倦,超出行走舒适性的限度。

(二)商业化功能过于突出

商业街不仅仅是商家谋取利益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人们休闲、娱乐及放松的地方。而我国目前大多数商业街本末倒置,以获利为唯一目的。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掩盖了商业街的文化功能,削弱了休闲娱乐功能,久而久之,单一的购物商业功能会被电商取代,从而失去商业街的魅力。

(三)商业街区尺度问题

很多城市规划学者考虑到公共空间尺度问题并做了研究。例如,凯文•林奇在其《城市印象》中就认为12m的空间尺度比较合理,能够让人感觉到亲切。而扬•盖尔则认为空间尺度在70~100m能够让人看清事物。但是,近年来,很多商业街区的空间规划都将汽车行驶考虑在内,宽阔的商业街道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影响了人们步行体验。

(四)商业街公共景观空间设计盲目仿古或雷同

最初,商业街区公共景观仿古,让人感到新鲜、怀旧,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街区在进行空间规划的时候千街一面,盲目仿古。商业街区千街一面缺乏城市特色,逐渐成为呆板布局,不能满足人们对商业街的文化需求,更谈不上文化传承。

(五)街区碎片化现象

碎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完整的东西割裂开、碎片化,很多商业街区也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师为了打造现代化的商业街个体,忽视了周围空间,街道布置缺乏规划,导致商业街周围建筑和道路的分离。在商业街区内部,原有的空间肌理和社会活动被割裂,出现和街区环境疏离的模式,割裂了人们日常公共生活与周边空间。大量碎片空间的出现让商业街区失去了应有特色,缺乏完整性。

三、商业街区公共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一)人性化空间设计模式

1.步行与车行道路分开

汽车的普及可以说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人们出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方便。因此,如果商业街完全禁止车辆通行也不现实,所以,在商业街区空间设计的时候可以将二者划分开。例如,可以在商业街外圈允许汽车通行,而内部属于步行区,禁止车辆通行这样能够便于塑造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2.街道和广场空间规划要合理

街道的设计并不是随意的,它的高、宽比例也是有标准的,此处的高是指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宽是指街道的宽度。只有合理设计这一比例,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正好能够看清彼此的面部表情。此外,在规划公共景观广场的时候,大小要合理,既让步行者能够感到广场的开阔又能够让人有围合感,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根据扬•盖尔与凯文•林奇的观点,广场尺度不应该超过100米,这样能够为各种广场活动的举行提供便利。

3.公共景观选址要合理

商业街区的公共景观空间不仅仅指公园、广场等,还应该考虑到商业街区的外部景观。只有合理选址和规划,才能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公共空间系统,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例如,苏州的工业园将滨水公园、商业街区及文化旅游等设施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公共空间,这一商业街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内部和外部的有机融合。

4.充分利用生态环境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街,为了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现代商业街应该更好地利用生态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商业街中感受到阳光、虫鸣及适宜的温度。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优化日照,例如,可以选择将建筑布置在广场北侧。此外,风速的大小也会影响人们逛街的心情。因此,在设计商业街的时候要考虑到南北差异,北方要注意防风避寒,南方要注意通风降温。

(二)有秩序的空间设计模式

1.序幕(入口)的设计

在设计商业街区公共景观的时候,很多设计师往往在序幕部分绞尽脑汁,这是商业街区的入口,是能够引起人们逛街欲望的设计。例如,在苏州著名的圆融时代广场,城市主干道路将这一广场划分为两大模块,设计师根据这一特点,在主干道华池街两侧设计了挺拔的商务楼,从整体来看,两侧楼房隔街相望,有对话感。商务楼后面能够看到横跨主干道的世界第一长的天幕,有效提升了商业街“高大上”的形象。

2.发展(街道和节点)的设计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需要有高低起伏感,让人们在体验空间感的时候有无限遐想。在设计的时候要提高空间的运动感和方向感,包括色彩、材质都可以使用渐变、连续或者交错的方式,这样能够逐渐引人自发产生社会性活动。

3.高潮(街区特色)设计

街区的中心,也就是最有特色的空间,在这里,有特色的建筑和较为开阔的广场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因此,设计师可以安排能够引人参与的活动,如表演或者节日庆典等。例如,在著名的运河古城商业街区,中间有一个宽阔的水面,在水面的其中三个方向有相应的看台,从上空鸟瞰,能够让人有一种领域感和向心力。水面的北侧是中心广场,水面核心区域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水上舞台,各种节日及商演活动都可以在这里举行,热闹非凡,这种水陆结合的方式体现了那句古诗所描绘的“运河古城池,鲁南水舞台,枣庄不夜城”。

4.尾声(出口)的设计

商业街区的整体设计切忌虎头蛇尾,出口和入口一般要交相辉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出现相似的设计。这样,在人们即将走出商业街的时候还能意犹未尽。

(1)赋有场所精神的设计模式

场所精神体现着商业街区的总体的氛围,很多传统的老街区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到亲切,也正是由于它能够无限度容纳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是场所精神本质。所谓好的商业街区,就是让老人能够有所感悟,让时尚的年轻人能够产生共鸣,让异客有归属感。因此,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的时候要重视人的主观感受,传承城市历史脉络。

(2)赋予空间特性,提高人们场所认同感

在苏州的工业园内的金鸡湖中有一座著名的李公堤。这座堤坝最早是在光绪年修葺的,在当时可谓是相当繁华,后来,逐渐沦落到无人问津,成为荒废的堤坝。几年来,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规划,恢复了李超琼的石碑,并在其上题字概括了这座堤坝从古到今的事迹。结合当地城市的特色,塑造出苏州工业园独特的文化,让人们走在其上,感受古文化的魅力,产生共鸣。此外,场所精神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地域特点,商业街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地域特点。俗话说,城市商业街区的规划和市民之间是人造空间和空间塑人的关系,这一关系也是通过人们对街区景观是否具有认同感体现出来的。例如,苏州的那种水乡文化的最主要代表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李公堤商业街利用金鸡湖,打造了具有地域特点的九桥一亭。这就将江南水乡的文化魅力和情怀充分展现出来。

5.在设计中引入文化要素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民族特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对商业街设计的要求。传统商业街在设计的时候一味将商业利益摆在第一位,尽可能扩大销售市场的规模。但是,在当前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开始追求生活品质,所以,商业街区的设计要更加注重文化氛围的体验。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精神体验中心,反映时代精神成为商业街区空间设计师的最高追求。在对公共景观空间设计的时候,地域文化元素要引入其中,让空间特色体现地域风貌。例如,苏州工业园从整体上看,设计非常简单,建筑材料很多都是使用钢、木或者玻璃,但是涉及到门廊或者廊柱这些细节的时候,注重体现江南古典特色。特别是在颜色的搭配选择方面,基本是以黑色、白色和灰色为主,这样能够感受到园林的古朴,与繁华的街区交相呼应,极尽对比和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也是对人们品味的尊重。商业街区的空间设计不能是传统表象的简单复现,更重要的应该是意境的再现,简单的传统元素的堆砌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因此,设计师可以结合现念,把地域特色中有代表性的符号再次加以联想和借鉴,打造赋有意境的景观设计空间。还如李公堤商业街,建筑物屋檐下精美的挂落、木柱的重现,时刻让人们感受到江南气息。细节决定成败,简单的颜色、元素不断使人们感受到其吸引力。

四、结语

城市的商业街区是商业、娱乐、餐饮及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也是时代特征的缩影,其开放性能够让人们身处其中,回味无穷。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及体验经济的崛起,人们来到商业街目的之一也是摆脱城市快节奏的工作,寻找一个休憩之地。因此,商业街区的设计要结合文化和旅游的特点,结合外部空间优势,塑造人性化的娱乐、交往空间。本文探讨了四种商业街区公共景观空间设计模式并结合相应的例子解说,希望对设计人员有所启发。当然,设计模式不拘一格,能够反映城市特色、体现风土人情、让人流连忘返的都是优秀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孙烨.浅析我国现代步行商业街的景观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2

关键词:居住区体验商业街;场地;空间;人员流动;设计

前言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作之余外出消费成为了重要的活动,对于消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购物之外,还需要重视精神体验,居住区体验商业街能再现家居生活,让消费者对其情感上认同。居住区体验商业街是一种特色的模式,在居住地区建立商业街区,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商品交易,这种商业模式能将多个消费项目合理整合到一起,满足人们的消费期望。

1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场地设计

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场地设计,需要将设计内容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城市格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结合,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计:

1.1内向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能将居住区和商业街的特点集中起来,居住区中发展商业,为居民提供消费便利,借助物业管理手段,降低对居住区内部环境的影响。设置步行街,优化消费环境,者就需要在居住区内实现人车分裂,建立商业步行街,保证行人在步行街内通过的安全。商业街一般设计在居住区中心,充分引导人流,并且可以对外开放,真正打造居住区内的标志性公共空间。

1.2外向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外向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是最为常见的模式,一般选择增加居住区入口面积,在入口处设计商业区域,方便居民区居民的购物,也能配以相关设施方便外来人员消费,同时还不会增加物业压力,增加物业管理难度。

1.3集中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城市中心形成了大年的住宅区域,容纳了较多人口数量的居民,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为了方便居民的多样化消费要求,建设了集中型的居住区体验商业街。街道和广场形成商业建筑区,加上一些景观等,视觉效果较好,并且在居住区内中心区域,为居民区内居民提供服务,也能方便周围民众,然后借助道路景观等手段分离商业区域和居住区域,以免影响到居民正常的居住。

1.4混合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一般会选择一条贯穿整个居住区域中部的商业街,将居住区划分成为两个部分,但是在人口数量较多的居住区中,不能选择在市中心要道上,以免人流增加阻碍到交通,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通行。设计选择建立一条新型商业街,整体面积较大,并且和周围城市的主道路连接,吸引更多的外部购物者,能为居民区居民和外来人群提供服务,但是可能会影响到居民区环境。

2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空间设计

和一般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不同,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更加注重空间体验,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空间。其中“核”是向心性聚合位置,起到主导作用;“线”是线性方向,展现了“点”的分布状态,也就是不同的节点空间状态,规律性分布能更为合理的构建场所空间。

2.1“点和核”模式

(1)下沉商业街

在居住区体验商业街建筑设计中,选择退让空闲方式,预先留出一部分区域,作为商业活动区域,然后改变地坪高度,形成不同的商业空间,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受,如图1所示。

(2)结合公共空间

居住区体验商业街为了展现居住区和商业街的共同特点,其生活性不可忽略,为了体现商业街的价值,需要充分吸引人流,将商业街和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能扩大公共空间面积,也能更好的满足居民的空间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中心岛

一般居住区体验商业街的面积较大,但是从居住区实际情况考虑,面积有限的状况下,可以选择中心岛来解决面积问题,形成两面单向车道,环绕成中心岛,实现了人车分离,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到了保障,也能在中心岛位置设计景观、商业建筑以及公共空间,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2“线”模式

(1)半街道

在一些特殊的居住区环境下,可以选择半街道样式的体验型商业街,最为常见的就是滨水居住区,不影响居民欣赏滨水景观,在对面街道可以形成单向商业布局,避免了人流量集中影响到交通状况,又不会影响到购物环境和景观环境。

(2)立体商业街

顾名思义,将原本的平面线性商业街改变为立体形式,和地下通道、天桥等连接起来,可以实现地下和空中两种体验型商业街,然后增加扶梯、坡道等避免路程增加,也能提高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形成全新的商业空间模式。

(3)景观商业街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消费需求,选择将景观设计和体验型商业街设计结合在一起,配以合理的景观,增加居住区体验商业街的观赏性,也能让购物环境更为舒适,避免过分强调商业,吸引更多的人流。

3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人员流动设计

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人员流动设计主要是利用店铺、娱乐区域、餐饮区域、造景、停车场等区域控制人流量,让人员分布在建筑的各个角落,避免出现店铺死角。

3.1店铺

一般情况下,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会借助主流店铺来吸引人流量,也可以引导人流,一般的主流店铺为知名品牌,往往是在人员流动线路中断,尽可能的延长人员流动线路。或者是将店铺安排在人流两段,中间设置一条较长的步行街,人们在两端移动时,会穿过步行街,步行街两侧设置多家专卖店。

3.2娱乐区域

娱乐区域也是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吸引消费者的区域,多样化的娱乐设施,满足用户的基础娱乐区域,常见的包括电影院、KTV、游戏城、亲子游戏、情侣游戏、情景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能吸引更多的人流。

3.3餐饮区域

餐饮区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来说,居住局人们对于一般服装或者零售的需求并不高,而对于餐饮区域却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消费主力形式。餐饮区域可以选择固定位置集合以及沿路小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餐饮消费需求。

3.4造景

中庭造景是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营造良好购物环境的重要标准,也能在商业建筑中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驻足观赏,美化购物环境,也能疏散人群,各个角落的造景也能让多家购物场所映入消费者眼帘,更容易找到目的地。

3.5停车场

设计高质量的停车场能方便消费者的消费,甚至可以成为消费者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一般会在外部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方便消费者停车,为了避免占用较大面积,往往会选择地下停车场,这就需要合理设计车库。同时,协调好货车、人员、快递、出租车、卸货区域等多方面的场地和通道,尽最大可能实现人车分流。设计合理的入口数量和位置,技能方便消费者的停车,也能避免混乱,一般选择街角位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原本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而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能将多种消费有效的结合,通过场地、空间、人员流动等多方面的设计,既能体现现代商业的功能,也能满足消费者对于购物消费的物质和精神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馨.商业街建筑设计构想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1):106.

[2]许梦婕.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建筑设计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66.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3

1.1滨水景区商业建筑的分类

根据水系形态的不同城市滨水景区大致可以分为江滨景区、湖滨景区及海滨景区,其中江滨景区和湖滨景区常被开发成城市开放型公园,形成城市景区。

1.1.1江滨景区的商业建筑设计

城市大多邻水而建,我国大多城市都有贯穿城市的江河,这些江河成为很多城市主要的滨水景观带,因为江河具有流动性且成线性分布,所以江滨景区的商业建筑多成带状发展,沿江、河展开,商业区进深较小。由于商业区成带状分布,所以常把商业区两端设为主要出入口,中间加以景观节点与城市道路想通,形成较为开放型的景观商业区。江滨景区多建设于江河两岸,用地时常相对紧张,商业建筑往往只能临江而建,但幸于此类景区的景观主要来自江河与堤岸,所以在规划上主要依靠沿河布置步行道,争取沿河步行景观的最大化,局部地段可离岸设置,以增加景区空间维度,同时根据景区需求,建筑要适当让出一定岸边作为开敞空间形成景观节点,以便供人观光休憩。

1.1.2湖滨景区的商业建筑设计

城市景区公园在选址时,乐于选择在有水系的位置建设,而湖泊则是其中最好的选择。湖泊水系的流动性不强,景观视野开阔,水面进深较大,根据湖泊的大小,可以沿湖设计多个滨水景区,必要时还可向湖面伸展,景区之间相互串联成一个大的城市公园。在湖滨景区设计时,由于湖泊提供了一相对开阔的环境空间,并且湖岸用地相对充足,所以城市湖滨景区有条件进行大型的景观及商业街区设计,在保证景区主体景观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其配套的商业建筑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设计,打造出种类繁多的湖滨景区。该类景区设计容易出亮点,是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城市名片较为关键的一笔。

1.2商业建筑对城市滨水景区的作用

1.2.1促进景区多方面的发展

生长于城市中间的城市滨水景区,给钢筋混凝土森林带去了一片自然的气息,是都市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最易得到放松的休憩场所。虽然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城市中创造出一片贴近自然的生态空间,但其仍未脱离城市的生活属性,所以在城市滨水景区内规划设计商业建筑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促进景区多方面的发展,完善景区的功能,满足都市人们所需的城市生活需求。

1.2.2扩大景区对城市的影响

随着商业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当商业建筑借助景区展现出与之配套的商业影响力时,商业建筑的商业影响就可以反向作用于景区,以其声誉带动景区的影响,给景区发展带来第二助力。另外城市又可借助景区营造出来的商业氛围,加大景区的利用率,使其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为城市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2.3分清主次、有效节制

商业建筑对景区有较多的积极作用,但在城市景区中规划建设商业建筑还是要分清主次、有效节制。因为城市景区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在城市中营造出一片自然生态的空间坏境,如果过分的把商业建筑规划设计进去,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方面背离景区建设的初衷,另一方面破坏了商业与景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2景区对云龙湖北大堤商业街区的设计要求

2.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云龙湖景区位于徐州城区西南部,是徐州市重要景点之一,云龙湖东靠云龙山,西依韩山、天齐山,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城。随着徐州的发展,云龙湖景区被造成徐州较大的城市景区,为徐州市民提供了自然舒适的生态环境、是市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北大堤堤下步行商业街就位于云龙湖景区北面,靠近城市的一侧。用地东西约为630m,南北约为42m,用地面积34295.88m2,总建筑面积19609m2,建筑形式为局部两层的底层商业建筑。

2.2设计要求

2.2.1规划上保存景区整体风貌

徐州市云龙湖景区的建设目标是国家5A级景区,5A级景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涉及到内部商业建筑的主要要求有:选址不破坏景观,建筑风格统一、协调,建筑体量适度,功能性建筑选址要隐蔽或外观美化,景区周围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等。所以对北大堤堤下步行商业街的规划上要满足景区大环境的要求,在满足景区的功能需求时,还应保存景区的整体形象。

2.2.2景观上优化景区细部空间

徐州云龙湖风景区总面积达44.7km2,其中核心景区15.1km2,作为一个较大的自然景区来说,其中的商业建筑在设计时应承担其局部空间的细化工作,因为建筑的尺度相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是较小的,当人活动与景区中建筑群中时,空间尺度感被缩小,所以在景区商业建筑设计时要注重优化细部空间,使得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有放有收,充实饱满。

3云龙湖北大堤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

3.1总体构思及布局

根据地块的区域位置、历史文化特征、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对用地性质、使用人群、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了详细分析后,将其定位为:富有地方特色、反映徐州历史文化、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和购物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把“完善城市设施、突出文化特色、滨水空间亲近游人”作为设计原则,利用步行街富有变化的线状空间形态和建筑功能的多用途集聚效应,通过融合当地人文要素达到繁荣商业氛围,提升城市地段形象的目的。在生态环境的考虑方面,从城市生态大系统着眼考虑步行街的作用,形成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关系.景区的主要景观是来自云龙湖的湖景,配合湖岸周圈的绿化景观及景观小品形成的一个环景观带。从南向北看去,将湖景作为视角的前景,配合北岸已建成的美术馆、音乐厅等大型公共建筑,衬上徐州的城市背景,便形成了一道优美的城市风景线。所以在北岸建设商业街区,与环境不相符的建筑尺度,有可能会破坏这一城市景观。所以为了将堤下步行街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欲将其整体定位配角化,低调化。整个空间序列以徐州音乐厅为核心,以市民广场为主角,以原泄洪渠加以开挖的如意湖作为主要景观要素,与步行街遥相呼应。利用堤下高差变化将其划分成多个不同的空间,整体规划以步行台阶中心轴线作为步行街的中心对称轴,分别布置东西二大区,每个独立分区都围绕内庭院为核心空间,形成内街的形态,整个步行街北面临堤下路处又以线状布局,毗邻如意湖,一路迤逦而来,空间布局层次丰富,主次分明。两区之间的大台阶直通堤顶的滨湖公园,并根据台阶的尺度来控制建筑的收放。步行街建筑物充分利用北大堤下部空间,其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顶标高低于或平于公园主景观路面(堤顶)标高,这样既不影响游人的景观视线,又可以利用步行街建筑物的屋顶种植花园,有效的把商业街区隐藏在大的景观环境中。并以此来消除大堤对景区的限制,将景区公园的带形空间向南加以拓展。通过商业街区,使得美术馆及周圈的城市绿地与云龙湖景区连为一体。

3.2丰富空间形式,细化景观细部

作为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考虑了观景、休闲、晨练等文化活动的要求,并提供展览、餐饮、购物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线性的购物、休闲功能空间,以及内庭院式,面性的功能空间,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舒适、富有特色。

3.2.1广场空间

结合步行街的特点,以东西两区中心对称轴线上的堤下空间为核心,在体育场及休闲公园的中轴线位置上形成节点空间,设置一个入口广场,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通过中轴线的控制,来实现广场与周边环境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因为有大量人流的集散,在两区中间台阶部位放大空间节点,并将此节点放大处理,形成面积较大的集散空间。同时,作为商业街的主要节点,具有鲜明的入口意象和引导性,起到汇聚,分散人流的作用。各构成元素尺度亲切、比例和谐、材料运用得体,使前来购物观光的游客或市民皆能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

3.2.2街道空间

步行街街区的布局形态沿店铺街道一侧呈线状布局,鳞次栉比,店面凹凸有致,半封闭的、步道拓宽式的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出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街道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以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注重边界效应理论的运用,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是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让人们驻足、停留、交谈,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变换的街道空间,间以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更加简短便捷。

3.2.3内街入口与庭院内街入口的功能和类型是整个步行街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形成一个重要节点,是人们进入内街的“序幕”,是对步行街内街有所感知的重要范围。内街院落型空间具有相对静的特征和停滞性,人可以停下来进行交流,谈话等活动。在步行街内街的设计中,融入了北方民居的空间意向,将其核心空间设计成类似四合院内庭院的形式,实质上,内庭院的设立,不仅是线性空间的点空间和面空间的补充,还起到了外街线性空间的一种暂时停顿和休止。

3.3建筑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暖灰色(低彩度)为主色调,局部间以高彩度和明度的点缀色,并设计了大面积的清水玻璃、隐框幕墙,与中间地标式建筑——音乐厅低调呼应。门窗饰线,铁艺栏杆以及木本色装饰百叶,建筑功能入口用高起汉白玉的牌坊来区别,其整体为典雅,低调的中性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采用暖色调设计,从色彩上取得和谐的效果。从整体风格到细部设计遵循现代、简洁、朴素淡雅的原则,与周边环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

4结语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4

关键词:南京;地域文化;街区环境设计

南京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南京地区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表现。这些地域文化不仅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而且对现今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城市大兴土木,导致“千城一面”的事件不断上演。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地域文化不断丧失、城市情感归属逐渐消亡等负面影响。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保护和地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南京作为国内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地域文化保护、应用、传承的经验。因此,研究南京地域文化和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地位和优势。南京城东临钟山、西据石头城、南向秦淮河、北朝玄武湖,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长江下游中部地区,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历史上,南京城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文化上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在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文化。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秦淮文化等。这些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反映在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市中,也因此形成了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如玄武湖、明孝陵、南京总统府、雨花台风景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夫子庙等。这些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景点使南京形成了自然和人文、历史和现代、传统与创新相互协调的城市风貌。南京历史悠久,既经历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繁荣昌盛,也经历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衰败无奈;秦淮河畔有过灯红酒绿,金陵城中也曾经意气风发;总统府内传过先进之识,抗日战争时也受过屠城之苦。南京城具有的地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结晶。城市街区环境作为其重要的物质载体,在建筑风格、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南京的城市设计结合了地理条件和环境风貌特征,充分利用了龙盘虎踞、山水环抱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山水城林的城市格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有机结合的优秀范例。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奠定了南京的古城风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汲取了各种形式的地域文化内容,在街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出不同风貌和特征。如,玄武湖一带受城墙文化与沿线历史古迹的影响,周边的建筑以低矮型为主,建筑风貌相对较为古朴,色彩也较为沉稳。位于大行宫的总统府是南京的重要城市节点,周围的1912街区和梅园新村受民国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和街巷布局上具有明显的民国特色。夫子庙地区作为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南京秦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整个街区的风貌以仿古为主,建筑新旧融合,水系和街巷相互穿插,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完整展现了秦淮文化。刚刚经过老城改造的太平南路街区面貌一新,从原来的老旧杂乱,变成风格统一的民国风情街区,不仅展现了南京历史文化特色,而且提升了旧城区环境系统机能。以上是在宏观层面分析南京地域文化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中的体现。从微观层面上说,南京地域文化也在城市街区环境设计的细节中呈现。桥梁设计、建筑物上的雕刻和装饰品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南京的地域文化符号。南京博物院采用了古代建筑中的飞檐建筑形式。秦淮河夫子庙风景区渲染出桨声灯影、烟雨霏霏等意境。在色彩的运用上,秦淮河夫子庙地区的建筑主要采用冷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秦淮河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平和的氛围。南京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不仅实现了将商业街区与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利用。如,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作为如今的办公大楼等。另外,南京城市街区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现代风格,对南京市的不同街区实现多种功能的规划,实现不同街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理文化特点上共同发展。同时,南京作为文化历史古都和现代特大城市,其在街区环境设计中要求将两者统筹兼顾、协调统一。当今的南京城市规划设计正是本着这一设计理念展开的。如,1912街区在作为历史文化集聚地的同时也是商业场所。

三、实例分析

1.老门东街区环境设计

老门东位于南京城南地区,是金陵市井文化的发源之地,呈现着老城居民最质朴、本真的生活状态。整个片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展现了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和街道风貌。如今,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老门东地区逐渐脱离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其街区环境和城市功能难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2010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对老门东地区进行整体环境改造。老门东街区环境改造设计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充分保存和延续了门东地区的历史遗存,凸显了老城区特有的城市肌理和地域文化。老门东街区环境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旧建筑风格保持统一,富有南京地方民居特色。在具体的建筑改造中采用“修旧如旧”的思路,尽量保持原有建筑特色,材料大部分使用了青砖、灰瓦、老木头等具有历史感的材料,让建筑具有一定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结构尽量采用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结构形式,如,屋顶多用空斗木梁结构,中间的墙体采用实心砖墙,下面的基础多用条石砌筑,等等。门窗栏杆等建筑构件按照老旧建筑的样式和做法仿制,尽量复原历史场景。在细部的装饰上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特色,如,门前的石鼓上雕刻的花纹生动、活泼,题材大多采用具有南京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第二,地面铺装形式多样,材料和图案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如,室外公共街道区域的地面铺装大多采用青石、砖瓦、碎石等材料,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再现了老门东历史时期的街道风貌。地面导视系统设计采用了城墙元素,再现了南京城的旧貌,和墙面导视中的南京新城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南京地方文化特色。第三,本土化景观小品的运用,在细节处彰显城市特色。公共区域的景观小品大量运用了南京本土植物,力求还原地区风貌。景观小品的形式设计也尽量考虑其文化传播意义,通过雕塑、绘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老南京的民俗民情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典故,如箍桶老汉雕像、寄信女孩雕塑、“城南旧影”等。第四,业态的引进既符合文化传承又兼顾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在老门东街区业态规划上,根据街区的格局分布,分别设置了不同功能的商业街,包含了餐饮、住宿、购物、展览等功能,既满足了游客的多种功能需求,又再现了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景。

2.1912街区环境设计

南京1912街区地处太平路和长江路的交汇处,是大行宫地区重要的城市地标,四周有总统府、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图书馆、中央饭店、江苏省美术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六朝博物馆等重要城市建筑,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1912街区的整体设计是以总统府作为文化坐标,整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体现了浓厚的民国风情。其中的建筑多为独栋式,建筑的布局大多沿用原有的街道格局,纵横交错,形成许多合院和天井空间。有的建筑之间用天桥作为连接,使整个街区的外部空间富有变化。在南京1912街区规划设计时,为了营造纯粹的民国文化街区环境,整个街区的建筑并没有一味地选择“修旧如旧”或“推倒重来”,而是选择性地保留和新建。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是新旧穿插,有的采用原有建筑的木窗,有的则运用了现代的装饰材料。如,花园洋房的立面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彩色玻璃作为窗户装饰,这样既遵循了整体的设计风格,又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建筑的体量上,街区内的建筑以二层为主,这样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和总统府建筑群在高度上尽量统一,也延续了大行宫地区的城市肌理。在屋顶的设计上,街区内的所有建筑都采用了小瓦坡屋顶,新建的建筑多为灰瓦,保留的老建筑多为红瓦,色彩上的穿插既体现了街区的原真性,也保证了和总统府的屋顶色彩统一协调。建筑的立面以青砖为主,花窗和栏杆多采用灰色的水泥材质作为装饰。整个街区的色调以灰色为主,这样既能够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1912街区的环境设计是成功的,它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了人们的时代记忆,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民国文化作为南京的重要文化名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这对城市的地域文化传承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南京地域文化的分析,探究南京地域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结合南京不同的街区环境设计案例分析了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这对研究城市发展与老城更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人们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历史和未来。只有妥善处理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关系,才能够推动现代城市街区环境的全面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智勇.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与敦煌文化商业街区实践.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安浩奇.地域性导向下的城市建筑立面风貌控制初探.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裴胜兴.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4]臧鑫宇.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李纳.基于隐性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研究.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5

在太平街是当年长沙城内最繁华的场所,目前仍处于长沙商业中心位置,有着丰富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的长沙古城地方街区特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城市的变迁,在2007年之前,太平街建筑年久失修,墙面剥落明显,小摊小贩随处可见,招牌、灯箱广告无章法地悬挂在店铺门前,整个街道给人拥挤、杂乱的感觉。

2007年由政府统一规划改建后,它呈现给人的是一个集商业、居住、旅游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改建后的太平街少了过去的脏乱,街道两侧以传统铺面和民居为主,门、窗、墙体和屋顶的颜色仅有黑、白、灰和黄褐色,所有木质材料颜色均为原木色,广告、店招等一律采用了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古典造型,营造了历史街区“老”的历史氛围;具有历史意义的原麻石块铺砌的路面更显古朴,保留和体现了长沙城市历史商业街区的地方人文特点。经改造后的太平街建筑色彩简约但不简单、朴素典雅,彰显了规划后“素”的特色。与同坐落于长沙五一商圈中心的黄兴路步行街、解放路酒吧街喧哗的气氛相比,太平街更多了份娴静的气质。然而,重建后的太平街作为一个城市中心的旅游、商业双重依托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定位却远不止保留这份娴静,更多的现代商业广告及色彩对其古朴、娴静的街道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

长沙太平街户外广告色彩

整治的必要性现代商业、酒吧等产业进驻长沙太平街后,其“老”的气息被大量具有现代色彩元素的招牌和色彩斑斓的超大幅广告掩盖。商家为体现店面个性所制作的造型奇异的店招及大量采用了高明度、高彩度颜色的广告等,与原木色建筑色彩产生了冲突,破坏了整体街区景观色彩的和谐。这种冲突忽视了当时规划所限制的广告、招牌等须依托街区整体色彩及采用传统形式的规定。这一现象的持续将对湖湘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街区的广告色彩进行整治显得十分必要。长沙太平街作为长沙城市的一张古老的历史名片,人们在追求其商业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承载了数百年来留下的老长沙历史和湖湘文化,应使历史文化不被以商业为目的的行为覆盖。

整治的方案

第一,长沙太平街的户外广告色彩改进要注重解决广告色彩与整体建筑色彩失衡的问题。广告用色应与建筑的色相临近、相协调,可适当地提高色彩明度与纯度,使其具有一定的醒目作用,增强标志性和宣传效果,并规定户外张贴广告的时效性,避免因广告褪色带来的“色脏”情况。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6

1.1设计主题

本小区景观设计主题为:人居环境的第三空间———人文汇吉、绿色家园。“人居环境的第三空间”是结合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空间地理、乡野生态、民宿建筑、地方文化、地域精神、田园生活等层面,立足建设区域的既有资源,以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5大系统为主导,以创意地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绿色建筑为核心,对居住空间进行综合、合理的利用。是一种生态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聚合空间。环境解读:新颖、绿色、可持续发展空间。社区解读:简洁、舒适、温馨家园。文化解读:雅致、纯朴、和谐,是大众的心灵归宿与精神栖息地。

1.2风格基调

现代简约与绿色自然的融合。

1.3景观格局

本设计的景观格局为:“一廊、三带、多节点”。一廊:中央景观廊道。三带:休闲时尚商业景观带、邻里互动特色景观带、香林健道景观带。多节点:中央门厅、花厅园、青年之家、天伦童乐、赏心院、瑞心院、怡心院、缤纷生活、七彩童园等景观节点。设计以自然、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按照情景性主题景观设计理论为引导,打造四条景观线、多个景点,各个景观节点沿景观线分布,同时将文化种植到小区的各个角落,把故事性、情景性的小品或雕塑嫁接到小区,让每个业主沉浸在文化的海洋中,达到“均景共享”,打造一个“可游、可憩,可观、可赏,可听、可闻”六位一体的绿色家园。

1.4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营造特色各异的植物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2各分区景观设计

汇吉家园小区是一个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公租房小区,小区除家园外,还配套设置了商业街区和幼儿园,本设计在确定总体设计主题、风格基调、景观格局后,在总体设计的指导和控制下分类分区对小区的商业、家园、幼儿园进行景观设计。

2.1商业街区

2.1.1景观主题:

动感商业、休闲购物、享受生活。

2.1.2景观设计理念:

在一片公共的空间里创造一个活泼、自由、感性而又亲切的购物、休闲、社交场合,如同在公共场所修建一间私人客室一般。

2.1.3景观设计:

在设计元素中,圆润的曲线,最能营造活泼、自由、动感的氛围。商业街区选择曲线中最为圆润的“圆”为树池形体表现元素,花钵、树池。将此形体、造型扩大、普及,运用到休闲坐憩、景观灯饰等景观构件中,构成本街区内独特的景观风景———室外休息小包间。商业街区就充分利用此元素,打造缤纷的购物、娱乐、交流空间———缤纷生活,营造一个休闲时尚商业景观带。

2.2家园———汇吉家园

2.2.1景观主题。

汇吉家园建筑布局围合成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的大小空间,建筑通过步行道路连接,仿佛通过街巷交织贯通。中国传统的名居组成元素为院落和巷子,本设计拟赋予大小院落不同的功能定位,刻画宽窄巷子的过渡和衔接。汇吉家园选址背靠青山、坐西向东,缺少水的元素,本设计拟进行引水,通过旱溪和绿色植物水景(虚拟的水)进行表达。综上,汇吉家园的景观主题为———大小的院落、宽窄的巷子、开合的溪水、流动的绿植。本设计着力打造一个院落错落有致,巷子贯通过渡,溪水环绕其中,绿植点缀渗透,共同聚合成一个靠山面水,充满人文关怀的绿色生态社区———汇吉家园。

2.2.2景观设计。

汇吉家园由公共主题社区、青年之家、天伦童乐、赏心院、瑞心院、怡心院、香林健道等景观节点共同打造中央景观廊道、邻里互动特色景观带、香林健道景观带。公共主题社区是汇吉家园内的公共开放空间,以社区活动及其他较大规模的人群活动为主,满足人们休闲、游憩、交流、健身等需求,由中央门厅、花厅园等景点组成,布局亭廊组合、成人活动场、儿童活动场、树阵广场和旱溪。青年之家由休闲木平台,嵌草铺装小型运动场地等部分组成,放置桌凳,配置波浪形的地被花卉植物,营造一种时尚、休闲、雅致的休憩空间。天伦童乐以老年人活动为主,由愉悦亭、卵石健身步道、场地等组成,设置桌凳、长凳以供老年人休息、交往,并适当设置绘画场地等简易多功能的儿童设施,方便老人带着儿童同时休闲、娱乐。赏心院以樱花树群、水井、石磨为主体,打造落英缤纷、饮水思源等景观。瑞心院以石板小桥、旱溪、照壁、桂花林为主体,打造桂香远溢,月夜无处不花香的景观。怡心院以花架、竹林为主体,营造风过有声留竹韵的休憩空间。香林健道以源远、流芳、韵香、乐汇四个旱溪园为主体,沿着消防通道布置400m长的健身步道,营造以静为主,静中有动的健身步道。

2.3幼儿园———七彩童园

幼儿园以七彩童园为主题,打造七彩花园、七彩涂鸦墙、海底世界、沙池树屋等充满童趣的景观,以魔方为元素设计幼儿园大门,以铅笔为元素设计幼儿园围墙,充分考虑儿童使用的需求,打造充满童趣、色彩斑斓、安全舒适的儿童娱乐、游戏和学习环境。

3结论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7

近年来,无锡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将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吴文化底蕴加以融合,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但是,无锡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重视休闲功能。

商业街区设计范文8

上海美琪大戏院是上海那个时代的传承和经典,它代表着那个时期上海人的精神文化面貌,所以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美琪后街文化的研究,通过对街道空间、人的行为心理、城市文脉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怎样发展美琪后街、怎样把现代时尚与城市传统文化结合做一分析,重塑美琪后街文化的设计理念。利用美琪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多功能、多角度、创意的美琪音乐主题后街。

关键词:

后街文化;街道空间;美琪后街;文化传承

一、前言

接触一个城市,就要接触这个城市更有内涵的东西。每次逛完一个城市还是觉得没有接触到他的真相,那些城市所表现的河滨绿地、摩天大楼、广场、街道,好像是城市的一切,却又像所有城市千篇一律的表象。直到我们不经意闯入他真正的文化———后街。后街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一个倾向,它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又不同于主流的东西。

二、美琪历史文化及后街现状

(一)美琪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

美琪大戏院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与奉贤路交叉口,毗邻南京西路,附近地铁站有2/12/13号线,交通方便。附近有吴江路休闲街、南京西路大商场等。美琪周边环境相对安静,多是一些安静的小区,还有温可铮旧居等一些上海的老弄堂。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是列入保护名单的近代优秀建筑。解放前美琪偶有演出,如梅兰芳抗战胜利后复出,曾轰动一时。解放初,美琪一度成为上海重要政治活动集会场所,如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此举行;国务院总理曾在此做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重要讲话。解放后改建为剧场后,成为以歌舞剧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演出场所,同时也是接待世界各国表演艺术团来沪演出的重要场所。198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市发展和道路加宽,该建筑已贴近规划道路红线,每当演出散场时,疏散人流会造成路通堵塞。

(二)美琪周边街界面研究

美琪周边街道与主要街道的交接口上,会看到一些有情调的主题餐厅,一些小资的外国人在吃饭聊天。虽然较南京西路偏僻,但不乏在美琪的影响下与街的环境产生文化的碰撞。江宁路上多是些连锁商店,附近的居民为买到诱人的食品不惜花费时间排很长的队。走进江宁路上一个小区,那里总会有卖水果的摊位,摊主皮肤黝黑,诚实厚道。再往里走就到了奉贤路,那里甚是安静,商铺很少很冷清,沿街是一些上海的老房子,与距离不远的吴江路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沿着北京西路往东走,沿路除了零零散散的商店,基本上是一些旧建筑的围墙,被马路对面高楼的阴影挡着,显得毫无生机。拐到南汇路才能看到灯火通明的景象,再继续往前,就会感受到这片街区的文化,所谓吴江路、南京西路那片热闹的、灯火辉煌的景象———人们的夜生活开始了。后街表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里没有开阔的视野,但看见的、感知的都是无需矫揉造作的真实。由无数后街组合而成的城市不是表象,是最真实的生活空间,一旦离开了后街也就离开了城市。

三、美琪后街文化解析及在后街公共空间人所表现的行为关系研究

(一)美琪后街文化概念解析及现状

“后街文化”即美琪“后街”上形成的文化,它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后街上的消费环境、交通环境以及街道店面的卫生环境等。制度文化是指与后街相关的商业活动行为及管理措施。精神文化是“后街文化”的核心,包括人们在后街消费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消费特征等心理诉求和文化特点。分析后街文化,就要了解这些文化的现状特征。一就物质文化而言,美琪“后街”的建筑虽然沿街排列,但是缺乏整体规划,不仅建筑新旧、色调不和谐,其店面的功能分配也是杂乱无章,街道上的商店很少甚至其功能不为所用。二就制度文化而言,街道上一些商店的“流动式”营业,使得“后街文化”不能形成一个有主题的商家经营模式,杂乱的经营导致无序的管理。三就精神文化而言,美琪“后街”原本应有的功能是弥补这个地段文化产业模式的不足、发展额外需要补充的消费和精神需求、满足与此建筑文化相关的需要,形成理智有序的街道文化。但是如今许多地标建筑的后街完全脱离了它们的功能需要,使得街道的建筑不能与街道文化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造成建筑非在地性,街道文化不能和建筑、环境有机结合。

(二)美琪后街空间人的行为关系研究

1.街道空间元素与行为的关系

街道空间和人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关系,街道的宽窄变化能产生不同的空间层次感,从而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传统商业街比较注重当地的文化传统,街道小品、铺装一般使用当地元素加以组合。比如福州南后街,街道上的一些景观设施、地面铺装都把当地的文化元素吸收在内。美琪后街则缺少了相应文化元素的生长态势。人们在美琪后街活动,不会感受到与音乐文化相关的艺术氛围,后街似乎是脱离了这一建筑的内涵所在。人们在这片街道空间活动的迹象仍旧是从室内直接过渡到目的地,没有在美琪后街进行过多的停留。在传统商业街道空间中,街道的两侧界面是由商业店铺和商业文化元素共同组成的,建筑的风貌特征、街道的界面变化、商店品牌标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空间的行为和心理感受,这些空间元素可以带来街道观赏的趣味性,缓解人们的疲劳。比如上海田子坊,田子坊道路迂回无章法,街道界面不是统一规整的一条笔直界线,这种街道界面的变化,可以刺激消费者步行时的兴奋。田子坊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主题,每个主题都含有自己独特的商业元素,商铺有着各种商业标识,这样的功能界面划分使人们在步行时,心理兴奋程度逐渐上升,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浪漫和热情的一面。而美琪后街则略显平庸,美琪的文化没能带来后街上相应的文化产业模式,使得美琪的魅力也略显苍白。

2.街道空间业态分布与行为的关系

街道空间业态分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两者是相互进行的。不同的业态分布对心理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以美琪后街为例,后街上极少有咖啡吧休闲区以及惬意的休息绿化空间,其商业功能不齐全,娱乐观光购物的商店极少,大部分是以饮食为主,还好部分历史建筑保存的完好。这样的无任何吸引感的业态分布使得人们的行为也相对是一个平稳的趋势,人们的心理行为也是从导入、平稳、下降一个程度,美琪给了人们一个兴奋点,但后街没有使人们心理兴奋度上升,而是趋于一种无识别性的、无序的活动轨迹。

四、美琪后街设计路径探究及重建路径设想

(一)基于美琪后街的研究提出改造原因

目前美琪后街的主题是碎片化的、不突出的,美琪后街缺少与其依附的美琪相契合的文化场所,也没有一个可以吸引大众的商业文化主题。以苏州首个EFC家庭式情景休闲商业街为例,这条创新家庭消费式的体验式街区,后街的所有的一切都紧围绕着“家”来展开,后街商圈内多为配套商业。这条主题式商业街稳步走俏,基于它的定性服务以及和其他商业街互补。上海的物质精神文化从开埠至今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目前上海的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以小众文化、小资文化所主导,甚至主导城市景观的都是广告,还有城市肌理间开始泛滥的欧陆风和矫饰的高尚住宅。上海迫切需要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需要有女性特征的城市魅力,来平衡日益增长的象征着男性化元素的高楼林立。美琪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根植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它的历史价值以及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应该被进一步突出。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美琪建筑和历史街道打造一个具备多种功能、多重角度、富有特色的音乐主题后街。美琪典型的建筑风格也应该被保护并传承下去。

(二)基于美琪后街文化的研究提出设计改造建议

美琪附近小区的人们吃饭逛街,走不远就是热闹的南京西路商业街和吴江路休闲步行街,美琪后街这里再多出个类似功能的后街则意义不大,而且美琪周围也没有更多商业可以依附,所以有必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属于美琪的音乐主题文化后街。基于街道空间与人们行为的心理关系,街道可以与美琪形成一个系统,后街的一切主要围绕着“音乐”及相关文化来展开。以音乐街文化为主题,以人们的互动体验娱乐为主要内容,以轻松、休闲、欢乐为特色,集中各种音乐乐器体验、音乐古典现代文化学习、音乐文化展览,甚至可以结合其他艺术体验,如插花、陶艺等手工艺、各种DIY自制、主题餐饮等元素,营造一个丰富多元、轻松欢快的个性化体验街区。让人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这个休闲的“音乐孵化园”。因此重现一个符合主流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可能策略。它包括功能设计、立面设计、创意设计甚至经营者的语言和行为。功能上可以做多种主题,扩展到各种艺术范围,形成有发展空间的文化产业链。这将为人们提供一个可能体验生活并提升精神文化的场所,同时这也是一种生动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方式。

(三)美琪后街改造意义

基于对美琪后街空间、文化、需求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各种案例的研究,希望美琪这一经典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来传承。借美琪大戏院来发展上海城市生活空间独特的主题文化后街,进而提升城市大众的认知以及精神生活层面,打造上海独特的音乐文化产业模式,让美琪后街文化更生动的的延续美琪的经典。

五、结语

我们知道街道的空间和人的行为心理关系密切,人是街道空间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感受。文章通过对美琪后街文化和人们需求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对美琪后街现状提出了看法以及后街文化重建路径设想,即在某一街道空间形态设计中,针对空间界面、商铺标识、业态分布等方面来改善街道空间,让街道空间与建筑相应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让街道空间更好的为人服务。

作者:杨亚稳 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5届研究生一年级

参考文献:

[1]赵国杰,陈力.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行为心理研究———以“三坊七巷”南后街为例[J].中外建筑,2015(08):44-46.[2]高峰.界面与人的行为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方戟.上海的后街[J].上海艺术家,2002(Z1):44-45.

[5]殷罗毕,李玉祥,赵刚,彭辉,杨寰.当时尚入住古民居———从北京后海到上海新天地[J].中华遗产,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