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计范例6篇

商业会计

商业会计范文1

在企业发展中,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点各不相同,造就了会计主体在行业发展中受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其具有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所处企业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其由企业从事不同经营业务和不同性质内容的特点所具体体现出来的。行业的不同,则企业在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使行业会计的选择也会多多少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核算企业筹集的各项预备资金上,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少的企业来说,其预备的各种用来防范坏账的预备资金、预防市场积货价格大幅下跌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用来周转资金等等,但其发生的几率较小,所以一般不会用到备抵法提取坏账的预备资金,而是通常采用转销法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来说,其必须要用备抵法,因此它所要用的各种预备资金很多,而且发生风险的几率较大,不得不做以谨慎的预防,避免风险发生时,资金周转不灵。因此,风险的大小,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出,其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要具有可选择性,也是多样性,并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由于二者会计制度不同,所以,作账方法也不相同。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两者之间的区别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同的特点,至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原料或者是原商品,经过加工或处理后,进行对外销售,所需的经营成本都是需要会计来计算的,这点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商品所需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核算的流程、还有最终会计账务上的处理方法等重要会计方法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一)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存在区别

无论是工业产品成本构成,还是商业商品成本构成,都是由于其行业性质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成本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其从对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上的不同能够凸显出来。工业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具有独立生产性,这是与商业企业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业企业存在独立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因此,其所要计算的成本也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薪酬福利、机械定期维护保养费用以及一些相关资源的浪费的费用等等,故此,工业会计在核算时要将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作为主体严格计算。而商业企业没有生产这一环节,在计算商品成本时也较为简单,其成本构成就是仓库储存和整理,外加交通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在核算期采购成本时,只要算清售出商品和剩余库存的价值就可得出(要抛除计算商品交通运输费用和工人薪酬福利等)。

(二)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费用时,所运用的会计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一,在核算成本时,工业会计更注重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要控制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用的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产品个别计价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物流环节,用零售价法对商品的入库、出库及末期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存在的利润进行核算。第二,在核算费用(采购费和制造费)时,工业会计要将采购材料时所需的所有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其分为两种计入成本方法,一是采购一种材料所用的费用就计入该材料的成本中,二是采购两种材料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其花费的采购费用由所有材料均分,但需要依据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来进行详细划分,分别计入此几种材料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同采购费用核算方法类同。商业会计在核算费用时,直接将现有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而已售商品则需要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是商品业务的成本,未售出的商品也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当做库存。

(三)核算的流程程序不同

在会计核算产品流转的过程中是比较麻烦的,尤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因为工业企业有独立的生产过程,因此,其核算流程最为复杂,除了生产阶段还有前期的原料采购阶段和最终的产品销售过程。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购进并投入生产,然后产品制造完后核算其各项成本再进入销售阶段,最终转换为销售成本,这期间包括工人的薪酬福利费用、原料费、制造费用、机械维护保养费用等,经过一道道的工序,都是形成成本的过程。当每个月末时,把所有费用加入生产中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未完成的产品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投入,然后再将此工序的费用转入下一道工序里,循序渐进,往下推算,最后的费用加上前面每道工序所用的费用就是当月生产所花的费用,然后再利用在产品和产成品,在其之间按照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产成品所分配到的成本就是库存里商品的成本。显然,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的会计流程复杂很多,商业会计不需要像工业企业的会计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计算采购商品、商品储存和销售这三大块,相比来说较为简单一些。

(四)会计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对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结转这四大模块中。在采购阶段,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工业企业主要用的是在途的物去贷款,商业企业的用的是库存商品去贷款;在生产阶段,工业会计将直接把购进的原材料的费用、工人薪酬福利、机械维护保养等费用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进行制造费用的核算,管理等费用进行管理费用的核算,而商业由于没有生产过程的发生,因此商业会计无需进行此核算过程;在产品或商品销售阶段,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体现在借贷方还贷时工业是依靠经营业务的收入,而商业是依靠商品的售出所赚的利润;在最终的成本结转阶段,工业是核算产成品,商业是核算库存商品,这是二者在此方面的区别。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次要的区别,如资金流转过程不同,工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较多,包括货币资金、生产储备资金、成品资金等等均是其表现形式,而商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只有采购和销售,表现形式较少;账户类别不同,工业会计在对项目进行核算时,主要核算的内容为资产、负债、损益、权益和成本类的账户,而商业会计无需计算成本类账户;存货核算的方法也不相同,工业会计的所要计算的存货主要是指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等,而商业会计所要计算的存货以代销商品为主。

四、结束语

商业会计范文2

商品流通原先只局限于国内、省内甚至就地进行,维持于自产自销,按行政区域划市场,商品经济带来浓厚的“封闭型”模式和很强的“官商”作风,商业会计也以事后的核算控制为主。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商品流通市场打破了原先的封闭格局,向扩散型、外向型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具备仔运筹帷幌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胆略,在商品经营中稳操“胜券”。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加强经营管理。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强化事前的预测管理与控制职能,加强商品经营的预见性,把经济(营)方案放在会计的效益观点.It.,进行事前的风险性预测优选,尽量缩刁诚避免会计管理的风险性。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中,只要是政策规定允许的,只要有利于企业搞活,都可以在财力上、财务管理上灵活变通,积极支持。

二、从集权型检算制向松散型核算制与间接管理方向发展

过去的核算一般是以企业为统一核算主体,实行高度的“集权型”核算形式,客观上助长了吃“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利于企业搞活。随着各种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促使企业在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来激发企业第一因素一一人的经营积极性,这就要求会计部门及时地拿出法定的分部门的经济核算数据。会计核算形式,正向“松散型”方向发展,即向实行分部门,门店或柜组的“独立”、一“半独立”或“粗线条”的核算形式方向发展。在实行“松散型”的核算中,应加强会计管理,以避免“财力分散,会计失控”,出现各种违法经营的现象。建立企业内部银行是一条比较可行的经验。会计管理应变直接管理为强化性的间接管理,使会计成为国家、企业和经营承包责任人的“心腹”。

三、从全面的财务管理向侧盆资金管理与企业效益融合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薄弱,相当多的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是一片“空白”。造成的原因:一是长期“轻财”的小商品意识作怪;二是企业带有浓厚的‘官商,作风,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三是国家长期以来对企业实行行政干预,商品意识观念淡薄,四是片面强调国家财政多拿,考虑企业实情较少,造成企业外部环境的“紧固”,把企业财力压成畸形;五是财会人员本身素质低,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茸。鉴于此,会计部门在加强全面的则务管理的同时,更应着重抓好资金管理,想方设法聚集财力,用好财力,开辟财源。今后的银行信贷资金日益趋紧,贷款利率还将上调,特别是银行“拆借”来的资金,利丰实行高进高出,给企业经营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物价猛涨,又给企业的沉淀资金带来贬值的巨大威胁。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侧重于资金管理,充分考虑币值的变动,搞好资金投向效益优选,力争资金利润率的最大化。

四、从单纯核算企业效益帐向同时测算竞争对手帐方向发展

在商品大购大销中,竞争对手林立,企业不但要协调好内部的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商品经济,促进效益的提高;而且要了解市场,了解对方,分析竞争对手,做到知己知彼,在竞争中求发展。会计部门要分析在竞争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客观地寻找自己的“座位”,并力争往前挤。随着经济势态的发展,企业的经济优势与劣势,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企业会计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在算好企业经济效益帐的同时,算好社会效益帐,想方设法了解社会会计信息,以不断校正企业的经营方向。应把调查、窥测、掌握竞争对手的经济动向、经济信息作为会计工作的重点,并予以强化,使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互促进提高。

五、会计模式由单一性向综合型方向发展

商业企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已打破了单一的经营方式,由原来纯批发企业或纯零售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批发兼零售或零鲁兼批发、幅射四方、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商社,会计核算模式也由单一的批发或零售向批零兼营的多种核算模式发展。随着商商、商工、农工商企业的联合,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会计核算也由单一的商业会计核算模式向以商业为主兼容工业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核算模式发展。

六、会计业务国内趋向国际化和标准化

传统的商业会计核算以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商业会计制度为依据,以人民币为计量单位,带有明显的国内色彩。随着国际贸易的日趋频繁,商业会计业务也将逐渐地趋向国际化和国内会计的标准化,会计计量也因单纯的人民币计量发展为同时用人民币、外币计量进行会计核算。

七、会计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现代化!为经济管理手段和工具正在逐渐地运用到企业中。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一一会计部门,在经济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来获取加工分析,提供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必须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过渡。根据商业部的规划,会计电算化要求省地两级在1989年以前报表联网,199。年以前,不少于20%的县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汁核算,并逐步创造条件埔开。用科学方法进行财务分析,避免“凭经验、拍脑袋”进行经济会计决策,促使企业管理科学化。

八、从企业会计向企业集团会计和企业会计公司方向发展

生产灼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种类和范围的扩大,市场的激烈角逐,商情的瞬息万变,担负商品流通任务的单个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风险承受能力和竞争获胜能力很低,淘汰和破产率较高,因此,一种新的由多个商业企业组成的商业集团企业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地得列发展。这时,会计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还扩展到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层次也出见集团会计一一行业企业会计一一企业会计—企业内部会计,这样一种“金字塔”形。随着企业集团的巩固和发展,‘经济触角长伸,经济联系向国际拓展,商业企业集团内部派生出脱离行政干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专业性集团公司,企业集团会计也逐渐发展成为企业会汁公司,履行高层次的会计“管理、监督、核算、协调”的职责。

商业会计范文3

商业会计国际化,是指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为推动力,通过各国商业会计的相互影响及政治职业组织的活动使各国会计逐渐走向协调、趋同的过程。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化中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商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经济环境的相矛盾的问题。我们目前所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来完成的,而国际会计准则是以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为背景制定的。这种落后的经济基础与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否有效的结合,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的问题。尤其是国有商业企业,由于诸多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现实困难,直接影响他们在短期内难以执行新制度。

2.会计制度建设与会计制度实施发生严重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财政部一直忙于制定各种会计标准,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会计标准体系。按常规来说,在这种会计规范的框架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应该是迈上一个新台阶,会计基础工作应该是越来越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不断提高,可事与愿违,假账、假凭证、假报表仍充斥会计信息市场,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

3.商业会计国际化的在思想认识的问题。商业会计是由经济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规范要求。但商业会计又不是被动的,当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外界环境时,它又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变经济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商业会计改革的基本策略应是伴随经济的发展顺势而为,不能人为破坏这种秩序,任何超越客观实际拔苗助长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4.我国的商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较大差距。国际会计准则(IAS)不停地进步,目前已经比较完备,现已制定了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100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13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还主要表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坏账准备等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行显得非常必要。

二、推动中国商业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基本推动力量。建立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规范体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之举。

商业会计范文4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来获取利润。随着资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都在不断加剧。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精确地分析经营状况、评价产品业绩、合理配置资源,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利用管理会计工具。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从最初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到21世纪开始使用采用的“商业智能”系统,管理会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施管理会计系统较晚,近年来随着业绩价值管理(PVMS)思想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运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迈出了运用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但和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然较为落后。下面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特点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现状。

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转型全面完成。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点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首先,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已从行政经营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但财政部仍是各大银行最大股东,国有银行必然要在市场规律和行政命令之间进行平衡。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必然要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需要。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多是沿用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采用总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网点五级机构设置,不仅机构层级多,而且规模十分庞大。以工商银行为例,全国网点数量超过22000个。面对这样庞大的组织规模,商业银行只能采取“统一法人、分级管理”的模式。经营权和核算权的过于分散导致管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大大受到影响。最后,从国际范围来看,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加速,对金融市场的种种限制将逐渐取消,国外竞争对手也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因此我国有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不断加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更有国际金融市场的洗礼。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会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实施财务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遍布全国,虽然对外来看各个机构属于一个整体,但由于规模太大,统一的财务核算不可能实施,只能将财务核算权限分散到各个层级中。财务权限的过度分散直接影响一是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在获取商业银行整体的财务信息时只能采用逐级汇总的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到结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是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首要任务。从我国国有商业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家银行均已经完成了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市级分行)的集中,其中工商银行在2008年完成了一级分行(省级分行)的财务集中。通过实施财务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金,同时能够更加及时和可靠地取得财务数据,为实施业绩评价打下基础。

(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制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在获取存款后将存款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不再无偿,只能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资金。这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对贷款发放的约束,同时调动存款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维度管理会计体系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管理需要来建立会计核算的维度,建立管理会计维度有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分支上将机构从上致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分枝为认定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应该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的产品,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都可以成为考核对象。管理会计维度建立后,如果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则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进行业绩评价。

(四)成本收入分摊以及业绩报告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将发生的成本和收入与各个管理会计维度进行管理,从而才能提供全方位业绩评价的数据,因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在日常业务中产生的成本和收入按照合理的方式分摊计入各个会计维度。这种分摊体现了全面成本的思想,即将所有耗费按照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进行划分,相关成本记入归属对象,非相关成本分配给其他归属对象。

成本收入分摊完成了对各个维度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为出具业绩报告打下基础。业绩报告的设计是以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线,对费用成本、资产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和税务成本进行全面管理,并实现按机构、部门、产品、项目、客户经理等多维的成本核算、分析和控制,同时考虑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并最终计算出经济利润,从而为管理层的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上述计算过程可以是针对产品、部门、机构、客户等各个管理会计维度的,也可以将不同的维度进行组合,得出部门产品、机构产品、等各种组合维度的业绩数据。通过提供这样一套业绩报告,企业可以精确得衡量各个业务环节的业绩状况,并根据业绩报告的数据实施管理。

由此来看,目前管理会计理念已经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粗放式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管理会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已经具备规模,但管理会计系统主要作用仍然是完成核算,其价值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管理会计系统虽然能够生成多维度的业绩报告,但由于数据量过于庞大,通常一套完整的责任中心产品报表有上百万张,处理并使用数据方法仍然落后;三是管理会计仍然依靠财务数据为核心,缺乏非财务数据的运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实现。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以及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来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系统所需要的基础财务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加工,二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自主生成,三是通过其他管理系统,如信贷管理系统等进行获取。数据源的分散造成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完成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这也同样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事实上,不仅仅是管理会计系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整体设计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造成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平台。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原理是要打破各个业务系统相互独立的状况,实现业务、核算与评价的分离,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三个不同层次来实现信息的最有效利用。

业务层是信息平台的第一层面,该层通过日常各项基本业务活动收集并生成基础数据但不进行核算加工处理,而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传递至下一个层次,即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务子系统反馈的信息完成数据的分类记录工作。对同一笔业务信息,数据仓库将从科目、责任中心,员工、客户以及账户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映,所记录的信息内容也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综合信息平台的第三个层次是决策支持层次,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加工并最终生成管理所需信息的过程。事实上,决策支持层所提供的数据与业务层密切相关,业务层往往需要根据决策支持层反馈的数据来完成业务动作。

(二)进一步强化财务集中管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集中程度较低,即使是已经完成一级分行的财务集中的工商银行,也只是完成了物理集中,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集中。在目前的集中水平下,平均一家银行全国有三百多个核算主体,规模仍然庞大。相比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则均建立了“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组织结构,通过权限的高度集中,实现财务资源实时归集以及业务处理集中化、工厂化。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国有商业银行复杂的组织机构体系下,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集中并不简单。当核算主体高度统一时,下级管理主体的各种财务数据只能通过成本收入分摊取得,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一致的分摊规则,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复杂程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过度的集中在实践中可能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即使能实现,也可能由于管理网络的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决策与业务需求的脱节。因此,适度的财务集中才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探索的道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一是以一级分行为单位进行集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通常不超过40家,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财务集中核算的要求;二是采取事业部的方式进行集中,即以业务为主导,成立各个事业部的核算主体。相比较而言,前者比较容易实现,后者则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三)实施预算管理与控制管理会计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就必须融入计划、控制以及评价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在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的管理活动循环中,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完成事后的业绩评价,事前和事中管理的缺失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从建立管理会计预算体系入手。管理会计下预算与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相辅相承,一方面预算依靠业绩评价的结果来编制,另一方面预算也是业绩评价的标杆。和传统预算方法相比,管理会计系统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更加全面和准确。管理者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测算模型测定出初步预算数据,然后将初步预算情况下达至各层级机构,再由机构对预算数据调整后反馈至管理层,并形成最终的预算结果。

上述过程尽管较为复杂,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平台无论在数据生成还是数据交换上都能够十分便捷地实现。通过上述方式,既加强了预算控制,又能够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使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四)建设全面业绩评价体系现代管理学认为,采用单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不完善的,企业的战略、文化以及员工等都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外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引入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两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的方法。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把企业的业绩评价分为四个维度:财务指标维度、客户维度、业务流程维度以及成长和学习成长维度。其中财务维度是考虑企业的战略和业务执行是否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其指标的计算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基本一致;客户维度是从企业外部对企业进行评价,站在价值链的角度,体现了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和业绩评价思想;业务流程维度则是评价企业内部的经营过程是否能够为创造价值做出贡献,是否通过内部价值链的提升满足外部客户的需要;成长和学习维度通过考虑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创造更持续的和长期的价值。

可以看到,除了学习和成长维度,其他三个维度已经在前述业绩价值管理体系中有所体现。因此,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可以将各种业绩评价维度统一到一个战略框架中来,实现全面业绩评价,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提供有效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毛洪涛:《业绩管理会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郁国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商业会计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会计结算业务全过程中,因操作流程不完善或不规范、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造成的损失。

一、会计操作风险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会计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只要一从事经营就必然存在着风险。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基础地位。商业银行的资金和资本运作、产品与服务,离开了会计操作都无法实现,巨额的资金流量、复杂的资金往来和大量的业务操作,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流程上的缺陷或操作上的失误,从而形成风险。会计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也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土壤。二是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会计肩负着银行经营全过程的收支、结算、核算业务,反映银行资金和资本运动信息,体现经营成果和提供决策信息,是实现商业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会计操作出现了问题,不仅会造成业务难以为继,甚至会波及整个经营工作。会计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更是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三是风险主体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大。主体多,是指会计操作风险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多,涵盖窗口柜员、部门主管、机构负责人及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等银行的各个层次;频率高,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发生的频率要多于其他风险;范围广,不同业务种类、不同操作环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客户群体,都存在着风险源,而且职务犯罪增多、内外勾结案件增多,都说明了操作风险防范的广泛性、复杂性;危害大,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两年的案件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案件率明显降低,但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多发生在操作风险上,影响大、危害大。

二、会计操作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会计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之一,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的工作。经过这两年较为彻底的案件专项治理和全面综合治理,案件有所降低,但仍然频率很高,金额巨大的案件不占少数,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任务仍然很重,不可掉以轻心。分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问题。银行发生操作风险首先涉及到管理层即高管人员。这个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管自身职业操守和道德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及地方对银行高管人员采取的行政性官本位的管理、市场化激励及约束手段和监管及控制手段不完善及严重缺失,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更是“熊瞎子打立正一首遮天”,从而导致了很强的操作风险,这是近几年来银行业出现问题的关键;二是高管人员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内控、重规模轻质量的偏好,是造成会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防范控制不足,都反映了管理层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上的差异。

其次,在会计操作风险制度建设上和业务流程上存在缺陷,而且随着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制度及流程建设滞后,这些都容易造成会计操作风险。此外,在银行经营全过程及业务全过程的监控上,一是手段还不完善,二是监控和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各种潜伏的问题及风险就会令人防不胜防。

最后,系统建设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电子化建设,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建设,银行卡业务及跨区域跨行支付结算系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系统风险防范的投入上、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也是造成潜在风险的重要原因。系统建设是把会计人员行为约束机制建设、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操作风险监控及机制建设等各项建设统一起来。

三、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建立会计操作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于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方向,实现安全稳健发展意义重大。那么怎样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呢?笔者认为,应从思想建设、合规文化建设、系统监控建设、制度防范、责任追究等方面综合治理、相互结合上建立长效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要把好人员入口关,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是关键。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严格按标准配备好会计主管、副主管、综合业务部主任和信贷部主任,同时,配好副主管形成制衡;二是把好业务准入关,研发的新产品要相应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会计核算设计和统一测试标准模板,强化新产品应用前的会计风险制约和控制。

第二,抓好队伍建设。一是经营层及各级高管人员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有效制衡,尤其是解决好对高级管理层及支行“一把手”的有效监控问题,使之自尊自律自我约束。二是会计即综合柜员、会计主管即主管柜员、事后监督人员、营业部主任、信贷科长等基层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从思想教育、业务培训入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并相应完善各岗位、各操作环节、各业务流程制度及各操作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三是股份制中小银行及大银行分支机构即分行会计结算、资金财务、信贷管理、零售业务等重点业务部门及人员建设,既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又起到有效的监控职能。四是强化稽核监察队伍的建设,使之有职、有权、有威、有为、有地位,有效发挥其内审、监督、把关的作用,把风险及损失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最小化。

商业会计范文6

总而言之,商业计划书必须得让投资者从这份纸制的文件里看到大把的利润,这可是纸上谈钱的功夫。

创业难,正在寻求资金的风险企业更难。对他们来说,特别是那些急需资金来扩展自己经营规模的企业,商业计划书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酝酿中的项目,往往很模糊,通过制订商业计划书,把正反理由都书写下来,然后再逐条推敲。风险投资家这样就能对这一项目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商业计划书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投资交易的成败。

能筹来资金的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目的在于为投资者人提供一份创业的项目介绍,向他们展现创业的潜力和价值,并说服他们对项目进行投资。

商业计划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筹集资金,因此,一个好的商业计划是获得投资的关键。商业计划的目标一定是要说清楚投资者所关心的那些事情:可能的增长前景、可能遇到的风险、管理、潜在的竞争以及资产折现能力和方案。

对已建的风险企业来说,商业计划书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定下比较具体的方向和重点,从而使员工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并激励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企业的出资者以及供应商、销售商等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目标,说服出资者(原有的或新来的)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

在寻求风险投资之前,企业应准备好所有的必要文件。在所有这些文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业计划书,在其中除了要简明扼要、表达准确、突出财务状况并附有数据外,还应表现出管理者的能力和远见。

给投资者充分的信息

要想让投资者信任你,大量信息攻势当然是免不了的。当然,一个典型的商业计划书也应当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计划摘要 计划摘要在商业计划书的最前面,是投资者首先要看的内容,做得好就可以把投资者吸引住。计划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公司介绍、主要产品和业务范围、市场概貌、营销策略、销售计划、生产管理计划、管理者及其组织、财务计划和资金需求状况等。

在介绍企业时,如果能特别介绍一下风险企业家自己的背景、经历、经验和特长等,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一个企业家的素质对企业的成长往往起关键的作用。

产品介绍 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风险企业的产品、技术或服务是否具有独特性,能否占领市场。因此,产品介绍是商业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一般来说,产品介绍应提供所有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关的细节,比如:产品(服务)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谁会使用本企业的产品(服务);企业的产品(服务)的独特性怎样;企业为自己的产品(服务)采取了何种保护措施,企业拥有哪些专利、许可证,或与已申请专利的厂家达成了哪些协议等等。

人员及组织结构 风险投资人会特别注重对管理队伍的评估,因此,在商业计划书中,必须要介绍主要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力,他们在本企业中的职务和责任,他们过去的详细经历及背景。此外,还要对公司结构做一简要介绍,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各部门的功能与责任;各部门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公司的报酬体系;公司的股东名单,包括认股权、比例和特权;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各位董事的背景资料。

市场预测及分析 市场预测应包括以下内容:市场现状、竞争厂商、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本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地位、市场细分和特征等等。在商业计划书中,一定要阐明竞争者给本企业带来的风险及本企业所采取的对策。投资风险被描述得越详细,交代得越清楚,投资者反而会越信任企业,反之如果一切都说得极其美好,这种项目一般投资者都是不敢投的。

营销策略 应包括:市场机构和营销渠道的选择、营销队伍和管理、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价格决策。

生产计划 应包括: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新产品投产计划、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要求、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

财务计划 一份好的财务规划对评估风险企业所需的资金数量,提供风险企业取得资金的可能性是十分关键的。企业的财务规划应保证和商业计划的假设相一致。财务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商务计划的条件假设、预计的资产负债表、预计的损益表、现金收支分析、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让投资者激动起来

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既能给投资者以充分的信息,还要能使投资者激动起来。制订商业计划书的目的不仅是要出资者相信企业的产品(服务)会在世界上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要使他们相信企业有证明它的论据。商业计划书对产品(服务)的阐述,要让出资者感到这种产品(服务)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鼓舞!

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华尔街的声音是最美妙的,他们都将为看到这样一份商业计划书而激动:漂亮的文笔、创造性的商业模型、优秀的管理团队、巨大的市场投入、客户对象的市场潜力巨大、能够带给人们方便和快乐的产品(服务),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得头头是道,图表一个个的非常专业,各类统计比率排列准确。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如让投资者看到盈利点更为激动。

想想看,当初“.com”风行的时候,好像随便一个什么人都能从美国弄来钱办网络公司,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年代啊!现在不是那个时候了,再想弄来钱,还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把计划书做得真像那么一回事,让那些投资者一看之后,马上就像那几年一样,恨不得立即就把钱给你,不要都不行。

别让计划书坏了你的事

商业计划书准备得不好,很有可能坏了你的大事。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对照一下下面这些在商业计划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再看看克服问题的方法,相信会对你有所益处。

目标不准或难以执行 克服方法:明确目标,规定目标的时效,提出落实目标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容易管理和实现的子目标。

对困难预计不足 克服方法;造计划时要留有余地,对商业活动的不确定性要有充分的估计,不盲目乐观。

缺乏考核标准 克服方法:计划中要定出一些指标,可供定期查核目标实现的程度。

缺乏具体计划 克服方法: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建立制度确保计划的执行。

不具有前瞻性 克服方法:要有变通精神,注意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随时准备调整计划来适应变动的新情况。

链接:

商业计划书标准模版

一般的商业计划书会有一个封面,第二页则需提供以下的信息:时间、指定联系人、职务、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地址、邮编和网址,每个占一行。

随后是一个“保密须知”,标准的写法为:“本商业计划书属商业机密,所有权属于XXX(提供计划的单位和项目)。其所涉及的内容和资料只限于已签署投资意向的投资者使用。收到本计划书后,收件人请务必立即确认,并遵守以下的规定:

1)若收件人不希望涉足本计划书所述项目,请按上述地址尽快将本计划书完整退回;

2)在没有取得XXX的书面同意前,收件人不得将本计划书全部和或部分地予以复制、传递给他人、影印、泄露或散布给他人;

3)应该像对待贵公司的机密资料一样的态度对待本计划书所提供的所有机密资料。

4)本商业计划书不可用作销售报价使用,也不可用作购买时的报价使用。”

上一篇汉语语音

下一篇都市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