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例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汽车专业;教学应用

0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指以人类智能相关理论的研究为依据,进行相关理论的模拟、延伸和扩张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跨越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心理学、感知学等学科,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学科。当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为了让计算机具备人类的智能,拥有自主计算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能够柔性地、智能的完成一些危险、复杂的任务。在汽车专业中,专业内容涉及到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处理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相关研究领域,因此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必要性。

1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1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汽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针对于当前职业教育活动中汽车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隔离的情况,要求能够导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实训操作平台,在实训中总结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而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正好能够为学生创设信息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系统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平台,导入发动机模型,展开工作原理概述。同时为每一个学生配备教育机器人,由教育机器人指导学生展开发动机运行原理的精细化的实践练习活动。

1.2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帮助汽车专业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汽车专业教学面临着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活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对于汽车专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的探索性不高。导入智能导师技术,可以基于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的智能化分析,由此制定起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如,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知识学习动力不强的学生,导入智能导师技术,由智能导师将理论知识逐一分解到实践实训活动中,让学生在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养护中,把握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各个零部件的性能作用。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汽车专业教学中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展开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1.3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培养汽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育市场化发展背景下,汽车专业学生要求能够拥有创新探索性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支持下,汽车专业学生难以形成自主性,在教学中仅仅是僵化的跟着课堂内容走,无法导入自己的自主意识,展开理论深究和实践探索。而当前导入人工智能技术,则有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支持学生汽车专业学生教学活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打造个性化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展开对汽车的各种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的学习,由此不断地挖掘出更加精进的理论知识,展开对汽车各个零部件理论的统筹应用。在一对一的教学中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智能导师系统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导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下所形成的一种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通过领域模型、导师模型和学习者模式,搭建起一个计算机教学平台。领域模式中完成对汽车专业各种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结构、语义网络等规则来重新塑造纸质版的汽车专业教材内容。如,在汽车专业教学中,有汽车故障维修课程、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容易将这几个课程独立开教学。在智能导师系统中,其能够对汽车专业的所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塑造规划。然后根据导师模型展开对学习者的学习水平的测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教学策略。而学习者模型则是对于学生认知风格、能力水平的情况收集和处理的模块。可以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所搭建的智能导师系统,实现了对汽车专业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发展。

2.2自动化测评系统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说智能导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那么在汽车专业教学中,还需要导入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如此才能够确保学生所展开的汽车专业学习的高效性和高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是采用单一化的人工评价体系,其可能存在评价主观性等问题。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能够搭建起自动化测评系统,这是一种高效、客观的测评系统,能够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和监督,并且形成各种形式的测评数据结果,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为教学计划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支持。当前自动化测评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是基于ICT技能所实现的,ICT技能下搭建起信息模型获取的平台,展开知识推理和综合评价,动态跟踪学生在智能导师系统中的各种学习轨迹,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评价反馈。如,汽车专业学生会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和兴趣,对汽车装配、汽车机电维修和汽车涂装等模块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学习的重点,此时自动测评系统就可以跟踪该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计划,然后展开课前预习测评、课堂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测评以及课后的练习巩固策略。在课后练习的测评中,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动批改作业功能得到广泛应用。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的进步发展下,汽车专业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不仅仅涉及到各种语言表达,还涉及到多种读图、绘图等知识。当前正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这一自动批改作业的功能,将汽车故障维修专业的课后练习题目拍照上传到系统中,可以显示出该题目的解题思路,以及对于学生的解题情况展开评分,将评分结果纳入到学生的学习测评系统中。

2.3个性化的教育机器人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机器人具有多学科性质,其能够为汽车专业学习活动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基于教育机器人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汽车发动机等设计开发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原理,需要学生拥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理论知识进行分解应用。而教育机器人正是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素质能力、思维能力。另外在教育机器人的帮助下,每一个学生不论是汽车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是汽车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都能够在一个一对一的教学指导环境下展开。教育机器人会根据学生在汽车专业学习中的测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实践实训机会。

3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趋势

3.1提升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着类似传统教师的教学角色,但是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是不可能取代教师存在的。一方面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要基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理念和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才能够展开。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不成熟,缺少足够的柔性化无法应对汽车专业教学中所面临着复杂的多样的发展特点。对此当前要想切实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应,其必须能够提升汽车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素质能力、信息水平等。如,教师拥有人工智能技术专业知识,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学习兴趣,支持学生展开汽车专业知识的探索创新思考和应用。

3.2建设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础设施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全社会各行业中得到融合应用发展,但是基于当前社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特殊性等可以发现,汽车专业教学活动中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是需要进行相关系统平台的开发、建设和维护的。对此要求职业院校能够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专业中的应用重要性,为汽车专业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开发出汽车专业智能导师系统、实现自动化测评系统的个性化发展。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个教育环节都展开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探索实践。由此掀起教育改革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汽车专业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当务之急就是要求能够改变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在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参考文献:

[1]侯志华.行为引导式教学法在汽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7):69-70.

[2]卫江,王胜.模块化任务型教学在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0,11:236-237.

[3]周定武.VR技术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63):109-110.

[4]史群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36:148.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网络空间

一、研究背景

为响应国家号召,经广州市教育局评审,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成为广州首批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速。但如何设计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流程、网络空间支持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等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流程,并结合网络空间支持人工智能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试图构建网络空间支持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应该以项目式学习开展,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等。但实际上,项目式学习的开展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现实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落实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因此,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对促进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将人工智能纳入常规课堂,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一是课时短,任务多。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在40分钟时间内要完成多项任务是很困难的。二是常规课堂缺乏深度学习,学生只能是蜻蜓点水般带过所有任务。三是课堂上学生思维得不到充足的训练。因此,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新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情境化,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运用工具将创意转化为作品,让生活更美好;二是网络化,突破常规课堂限制,通过网络把学习空间延伸到校外,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三是结构化,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建立思维模型,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课例分析

基于多元融合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具有情境化、网络化、结构化特点。其具体实施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建模、初步制作,还有不断迭代设计、分析讨论和作品等步骤。原来这些过程都是在一节课完成的,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教师把整个教学流程分成激发思维、思维建模、拓展思维三个模块。依靠网络空间把第一、第三模块放在课外进行,而最核心的思维建模部分则留在常规课堂中。笔者将以“智创节能校园”为例,展示该模式在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具体流程以及网络空间对各个环节的支持作用。

(一)激发思维

激发思维模块属于课前导学,分成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三个环节(见图1)。该模块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其优点在于地点灵活,可以应用媒体资源、在平台讨论和便于划分小组。

1.创设情境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充分讨论、了解各自的想法和特长。有些学生是外向型的,适合做作品介绍;有些学生是实干型的,适合动手操作。通过讨论,教师可以把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

2.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阶段,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视频文字、语音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通过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图2是一张校园一天的用电情况图,世界各国正面临能源危机,学校中也有浪费能源的情况。请学生思考:图中的13点和19点,已经放学了,用电量和上课时为什么持平呢?

3.分析问题

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分析其中原因,然后选择对应工具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各种工具传感器的说明,让学生逐一比较后选取最合适的工具来解决问题。经过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放学后忘记关电器造成浪费的。有些学生觉得可以用超声波传感器通过距离探测是否有人,有人的话再开灯,这样能够大大节约能源。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利用已经学过的超声波传感器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光敏传感器探测光线。如果阳光灿烂,那么教室里面不需要开灯,只有天气不好、光线微弱的时候才开灯。对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核心环节——思维建模。

(二)思维建模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做好这一步,学生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编程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思维建模部分分成探究建模、初步制作和分享三个步骤(见图3)。利用常规课堂开展思维建模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上一环节的困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按之前构想初步形成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探究建模阶段,教师可以对之前的新知识进行概括后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构建出思维模型,并且画成流程图(见图4)。根据流程图,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上的软件编辑程序,利用人工智能套件搭建作品的外形,在平台上展现初步作品。

(三)拓展思维

有了初步的作品后,课程就可以进入拓展思维环节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将作品不断迭代设计、讨论分析、再制作。这一模块是在课后利用网络开展的(见图5)。

1.拓展延伸

在学校,除了教室之外,还有走廊、操场、食堂等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根据这些地方的特点来设置节电装置;除了电灯,校园还有风扇、电脑、投影机等设备,相关的节电装置又应该如何设置;除了用距离、光线控制电器的开关,温度、声音等条件是否可以;等等,促使学生从多维度去完善自己的作品。

2.多元评价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英语;混合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正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人工智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改变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而言,几乎所有高等教育课程都与新的技术有关。这些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们的同伴和教师互动的机会。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渗透,尤其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引起了人们对混合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关注。人工智能是指在计算机应用中,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和思维过程,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还包括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相互的渗透。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速,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由计算机系统进行编程,以期完成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性的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智能可以优化网络管理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混合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混合式学习联动带来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通过一些技术平台进行知识内容的传递教学[1]。Neumeier将混合学习定义为面对面和计算机辅助学习融合在教学和学习环境中。Sharma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连接面对面课堂的系统,适当使用技术进行教学。混合教学是对以往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借助了新技术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Krause总结了相关定义,并详细地描述了混合学习的模式,将其作为教学环境中的一种设置,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一、人工智能促进混合教学的发展

高质量的教学和高质量的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素质、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是有效教学和优秀教师必备的要素。一个好的老师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围绕课程内容、教材、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高等教育的新形式要求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变革。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在课堂上的传授,它还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2]。优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全体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拥有教学技能转移到学习环境和课堂语境中。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可能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理解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这种理解和学习过程的差异是自然的,应该被接受。学习方法需区分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表层学习方法侧重于死记硬背,以满足考试等外部要求;深层学习侧重于努力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材料。表层学习容易导致低质量的学习结果,而深层学习往往促成高质量的学习结果。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践证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语言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这为人工智能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社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学和学习都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同步过程。通常情况下,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是异步的、匿名的、无形的,这改变了教学实践和教师应有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是教学过程和课堂的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结合起来,教学变得更加灵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室环境和学习活动之间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讲课方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有一些差异。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更加权威,以信息为导向,注重内容。学生是知识内容的被动应答者,大部分是听讲者。课堂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缺少互动性,学生很少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给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事实上,人工智能使以技术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的转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范式转变。这种转变,改变了内容传递和教授的方式,教师不能仅仅是信息的来源。因此,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导致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正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导师和管理者。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也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角色[3]。高等教育的目标变得更加复杂,教师被期望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解决问题,变得有创造力。学生们必须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另一方面,学习的性质多样化了,学生们不仅要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从其他来源获得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全球知识的丰富正在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问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的教师比以往更有压力。尽管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好处,但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教师不仅要与他们的同事竞争,还要与数字世界中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竞争。此外,他们需要学习这些技术,掌握它们,并将它们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二、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高校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一个促进者,而不是信息的提供者。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通过增加设施和内容的访问与共享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的进步增加了更多的设施,如模拟、虚拟实验室、可定制的内容和练习、自适应模块等,以满足个人的需求。有研究表明,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材可以提高培训教材的质量。模拟教学实践的实例,与国内和国际专家在远程模式下的互动可以显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它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因为它支持随时随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在线互动和小组讨论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讨论机会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可能有助于打破教学与科研上的孤立,并构建一种相互联系的教师社区。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电子学习、虚拟校园和学习空间等技术支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学习方式的另一种学习方式。慕课或在线课程成为与传统课程不同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不仅仅是将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它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如何教,为学生提供如何学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作业,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辩论和测验。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既可以在教室里学习,也可以在其他场所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新时代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网络一代”的学习者,这种灵活性和对技术的依赖给他们创造了新的机会[4]。“网络一代”精通技术,适应数字世界。在这方面,涉及数字技术的学习过程可能更有效。E-learning可以是同步的,这使得学生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互动,并由媒体支持,如虚拟教室、音频和视频会议、聊天、共享白板等。

三、人工智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技术是一种工具,它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被教师广泛应用。传统教学的目的是将信息作为知识进行传播,更加注重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事实上,技术现在已成为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媒介用以访问和理解教学知识内容。因此,如何构建相关的、与现代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可靠的、相关的、适当的内容。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技术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的额外教学与学习的手段。问题是,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使技术成为“附加的”,而不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将技术视为现有教学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重新确定目标、重新定义课程、重新制定内容,并以平衡的方式校准教学,使技术不是作为一种替代,而是作为整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教师来说,将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混合教学中所需的能力是一项挑战。教师很难提供和管理在线课程所需的新技术,原因有可能缺乏经验,有时甚至缺乏信心。这有时会导致教师出现难以克服的焦虑情绪。教师们会发现,设计、管理和提供混合学习的在线元素是其面临的一项操作挑战,它会给教师的时间和能力方面带来特别的压力。

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混合式教学

混合教学设计是一个计划过程,包括对与预期学习结果相关的许多内容和过程问题的考虑。设计先于课程开始之前,灵活性是一个关键的设计考虑因素,设计不能是确定性和刚性的。设计是由教学理论决定的,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条件需要教学随之进行调整。因此,设计和实现不能分离,教师是课程设计者,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内容,又要有教学专业知识。课程开始之前,混合学习在设计阶段需要花时间建立一个深思熟虑的、连贯的课程结构,这将使课程在交付和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节省时间和精力。课程内容和活动必须与整个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相匹配。然后需要通过协作活动制定策略,以继续发展团队凝聚力和实现共同目标。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在讨论主题的一开始就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但不应占主导地位[5]。教学设计中还需要注意评估和评价。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诊断问题,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以确保教学的持续发展。学生必须得到反馈和强化,才能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来,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反应和关注是这个反馈过程中关键的部分。评估和评价对教学的结果有较大的影响,需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努力而实现既定的目标,包括小组项目、同行评估、报告、理论和模型构建,以及有组织的学术辩论。

五、学生参与人工智能混合式学习

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业期望的需求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与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一样,中国的中学生也接触到了快速变化的技术和数字环境。他们被认为是通过在学校内外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掌握使用数字技术技能的一代。当学生们参与新的智能学习活动时,新兴应用程序和软件塑造了他们的数字技术能力和在数字环境中学习的概念[6]。人工智能技术为他们提供了在教室之外学习的机会,移动学习的无处不在使他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和想要的时候学习。对学生来说,使用学习应用软件作为一种自主的移动学习活动,就像是他们学校课程的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智能学习实践可以被视为教学和学习如何嵌入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指标。学生在学校中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希望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当有机会使用智能学习设备时,学生将努力尝试不同的学习实践,这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取得相应的成就。然而,学生参与的混合式学习实践不仅仅是学校课程的延伸。学生们使用移动设备的学习方式似乎变得更加个性化。使用智能技术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那么被动,他们似乎开始习惯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期望与需要。学生通过使用学习软件和辅助应用程序来开始新的学习,在这些学习过程中,他们评估自己的表现,寻找信息,评估信息,并将信息与之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不是依赖于死记硬背。学生们意识到,完成测验和获取信息只是混合式学习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辨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锻炼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能技术和应用软件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发生了变化。

结束语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项目导向;混合式教学

21世纪前十年,党中央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分别是2003年和2010年。2003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历史上的首次专门针对人才发展而召开。当时,我国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2010年的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强调要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两次人才会议开创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国家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强调,人才战略是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创新作为未来国之命脉,发现和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改革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

一、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服装行业背景

人生之本,衣食住行。将“衣”放在首位可见其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服装设计目标是使服装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基本的条件下,使得服装与消费者的形象、社会地位之间有效匹配,达到匹配度最优化。在现今工业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机器的出现大幅度地提高了服装的产出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下降,工厂为了追求产量而忽略了质量。[1]劣质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弊端,产品的良莠不齐是现代化大批量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另外,部分工厂产品质量优良,但其不注重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照搬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一味地追求快、追求眼前的利润,不注重长远的发展,导致其产品价格偏低,利润微薄。那么我们需要思考,服装行业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服装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质量与效率、服装企业文化与自主创新设计如何有效结合呢?反观学校,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又该如何进行呢?

(二)服装设计专业特点

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具有跨学科、受众面广、多元化的特点,设计学科知识包括美学、社会学、工学、心理学、哲学、材料学、营销学等多个门类,这些知识结构就决定了设计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体,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一体的学科。服装设计专业隶属于设计学科,其学科具有文理兼融、艺工融合的特点。在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培养既有服装艺术审美、技术功底,又有设计能力、创造力、敏锐市场洞察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科学与艺术、艺术与技术并重,传统与创新融合。服装设计、生产、销售、陈列等行业领域从事服饰产品开发设计、服装生产管理、时尚买手、服装陈列设计等工作,也可胜任服装产业相关领域的配饰设计、服饰品搭配、创意造型设计等工作,以及高校服装教育与研究工作。服务地域、辐射东盟的教育理念,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导向,结合师范类院校人文教育优势,针对广西民族特色与旅游产业的特点,搭建“服务基础教育的服饰设计+旅游文化服饰设计”的教学体系,建设“民族时尚”的专业特色。

(三)服装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服装的设计和工艺出发,根据设计目的绘制合适的服装效果图、款式图、结构图,根据设计构思选取合适的面料进行加工制作。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阶段。教师往往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2]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经验的积累,但往往限制了设计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扼杀了造型审美能力,设计的作品往往呆板缺乏新意。实践中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忽略了对事物的思考观察,一味地去抄袭和借鉴现有的作品,缺乏造型的研究,缺乏创新思路,缺乏整合设计作品的能力,这就注定了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在现实的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设计类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向,知识与新时代社会生产力脱节。[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创业能力较弱。我们需要思考现有课程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否符合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化、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下的课程体系应有什么样的变化?为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课程改革才是硬道理。

二、服装设计专业改革方法

(一)课程创新模式

何为课程?课程是将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连接起来。那应该如何设计课程呢?课程设计需具备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丰富性的特征,在设计时需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四个方面入手。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不仅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且主要取决于其创新程度和创造力。[4]目前设计学科的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化明显。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要依附于传统,又要打破传统的束缚。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材料设计研发、服装工程、市场营销、服装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如何更好地发掘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历史传承如何与现代服饰设计融合,在做好基础设计教学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并且依据学生能力特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融合。[5]融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服装设计所需绘画、软件应用、各项技能的教学,课堂气氛等环节是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让各位同学走向人生大赛场的有力保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渗透,教师越发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迫在眉睫。在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各专业的课程,大多数艺术类专业高校课程设置主要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大一以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二开始陆续开展本专业课程,而各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又不相同,这必然导致专业与专业之间各自独立、联系不紧密的局面出现。大类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而大一新生生活阅历浅,对于知识的积累较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训练提升是这门课程的关键。在切入课程知识点时,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需要,以时下的新话题、新科技、新时尚元素为出发点,以“项目”出发,学生结合项目进行设计方案的模拟实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确定好主题元素之后,通过尝试新材料、新方法来完成设计。如:结合地域文化地域特色来进行设计训练、更新教学内容等。进入大数据时代,服装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要积极适应变化应对挑战,在课程设计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建构依托人工智能的服装艺术设计模式,从数据收集、挖掘,到数据的分析,从确立服装艺术设计目标、优化服装艺术设计流程、完善服装艺术设计评价等方面入手,更高效、个性化地开展教学实践。[1]教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艺术素养方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同学们将来进入设计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设计课程的教育目标既要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又要符合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树立健全的人格和道理品质,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并将美育、思政课程融入学科知识领域。课程创新包括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创新、课程学术规划创新、课程管理创新、课程评估创新等。课程的创新受到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状况、经济形势、科技发展的制约。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从头再来。这就好比一个好的项目,它往往依托于现有的项目方案的基础,对此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用来进行检验。21世纪的课程创新模式,根据学习者的技能设定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目标。学习者需要具备较好的读写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途径,督促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以激励他们有效地学习。[6]指导教师则需要具备课程能力、教学能力、评估能力、课堂管理能力。

(二)“项目”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应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备课、如何有效教学成了教师将要攻克的难关。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潜力。传统服装艺术设计是一种偏重于个体经验判断的艺术创作活动。大数据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引发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大变革。[6]当代服装艺术设计者应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巧妙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建构依托人工智能的服装艺术设计模式,从确立服装艺术设计目标、优化服装艺术设计流程、完善服装艺术设计评价等方面入手,更高效、个性化地开展服装艺术设计实践,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服装设计作品。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任务的分析、任务的划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以及完成任务后结果的呈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决定,为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创造性潜能奠定了基础。在补充课程环节上加入智能制造认知环节。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教学运用是发展方向,对智能制衣设备的了解,智能材料的种类及运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记忆材料、柔性材料制作的各类智能穿戴设备,课程生动,学员参与性强,各类服装设计信息的集合让大家充分了解行业的前沿发展状况。例如: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课程中,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有效结合。在服装CAD课程中,利用Cloth3D软件绘制服装结构图,运用数据库面料或者自主设计的面料进行模拟缝合,能够快速得到服装产品穿着的实物效果。

三、结语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数据素养

一、背景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的又一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资源,因此了解大数据的理念、培养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普遍认为的数据素养是指个体在一定行为规范内读取、理解、创建和分享数据的能力。拥有数据素养就是具备了一项通用的技能,使得自己在“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分析”的数据化时代更好的生存和发展[1]。较好的量化推理能力和数据思维已被公众认为是最该具备的素养。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数据素养通识课程大都以图书情报信息检索为主要授课内容,这与当今流行的数据技术以及与培养数据思维相关的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由于这些课程面向的是本专业学生,对前期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即便是众多高校均开设相关课程,也尚未达到通识教育目的,因此需要发展多方位的数据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培养数据素养应是一种终身学习过程,学习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应该做长远打算,追求潜在的、深远的谋略。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将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因此,以通识教育为原则,以培养开阔的视野,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把数据素养的教育融入本科生基础课教学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线性代数与数据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在大数据、互联网、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各个新兴领域中得到重视,并在某些领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知名通信科技企业华为公司也宣称他们真正的核心科技是数学。最近阿里巴巴公司发起全球数学竞赛,奖金百万,鼓励年轻人热爱数学,从数学中发现新知。线性代数作为一门重要的数学课程,具有强大的应用背景,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许多分支,同时也成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支撑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一[2]。无人驾驶、图像处理、社交网络和通信系统中的主流智能算法无不以线性代数为其支撑原理,其重要性不可否定。

三、线性代数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借鉴

在国外,线性代数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手段。一种是概念公理化教学,突出线性空间理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应用型导向的直觉化教学,突出计算与应用能力[3]。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前者有益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学生会感觉枯燥。后者具有直观的优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入门,但在基于大量软件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对软件有着依赖性,对培养概念理解能力及深层逻辑思维不利。朱琳和蒋启芬两位学者对美国和法国各自线性代数教学模式的争论与优缺点、三种实践教学过程的收获与不足进行了多视角评析,其研究成果为我们本土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3]。从历史分析与认识学习视角分析看,两种教学模式可以相互促进,初始阶段的直觉化教学会对后期概念公理化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目前,线性代数的概念公理化与直觉化协同教学已经引起教师的重视,广泛采取的方法是以生产实践中实例作为引例进行概念讲解,并结合数学软件进行授课。透过这些实例,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及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性[4-6]。但是基于实例的教学研究与数据素养有联系也有一定差别。前者强调的是应用性,特别是专业领域的应用;而数据素养强调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培养较强的数据意识。在大数据环境下,旨在培养数据素养的线性代数教学在强调直观教学的同时,也更需要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了解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加强数学概念的深化教学。本文探索如何将数据素养教育融于线性代数教学及自主学习中,并以范德蒙德行列式和最大无关组的案例教学方式(证明过程此文略去)进行展示。

四、教学设计与扩展分析

范德蒙德行列式和最大无关组是线性代数中的两个概念。前者在教材中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类特殊的行列式,它有着独特的形式极其简明的计算结果;教学中更多关注于它的各种扩展形式的计算(例如加边法计算范德蒙德行列式)。最大无关组则被用来刻画向量之间、线性空间结构等问题。范德蒙德行列式与最大无关组不仅是数学领域中重要的数学概念,而且在数据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了解数据处理中的数学原理,可使得学生了解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及数据意识,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范德蒙德行列式范德蒙德行列式、矩阵及其应用

背景介绍:已知前四个数字为1,8,27,64,预测第五个数字。课堂上学生很快给出答案是125。这是因为他们观测到了数字的变化规律f(n)=n3。但对于复杂的猜字游戏我们很难立刻给出答案,例如1,3,6,10的下一位数字是什么?

(二)最大无关组及应用

问题引入:在自然界中,大部分彩色均可由三种基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反之,任意一种彩色均可被分解为三种基色。作为基色的三种彩色不是唯一的,但它们之间要相互独立,即其中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基色混合来产生。通常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作为三基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但是除了红绿蓝作为基色外,还可以选择其他的三种颜色作为基色,见图2。

五、结论

本文以实例为背景探索了引入线性代数相关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线性代数与数据分析的桥梁,使得学生直观体会到线性代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并加以概念化掌握理论知识点,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各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将相关的算法思想和实际应用案例贯串其中,潜移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使其自觉地去认识与体验数据处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益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然而,目前的线性代数知识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需的理论基础还远远不够,那些涉及矩阵论与优化算法相关知识的实验活动可作为课外扩展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周涛.为数据而生:大数据创新实践[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赵月莹.从数学思维角度浅析传统数学运算在未来计算机科学术领域中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3-4.

[3]朱琳,蒋启芬.国外线性代数的教学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8(1):79-84.

[4]王利东,刘婧.从应用实例出发的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探讨[J].数学教育学报,2012(3):83-85.

[5]刘耀军,张姗梅.基于问题解决的线性代数概念教学[J].高师理科学刊,2016(2):50-54.

[6]田仁碧.大数据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9):34.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智能财务;会计人才;本科院校

一、引言

智能财务,是指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和数字资源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务等相互融合,通过构建或利用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升财会工作效率,实现和拓展财会职能及其战略价值[1]。早在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分析发展规划指南》中便指出,要深入推进智能分析在各个行业工作中的应用。于是,“智能财务”逐渐成为财会领域的热门话题。但令所有财会工作人员担忧的是,随着财务智能化的日益演进,以交易处理和核算为主体的财会人员结构将会转变为以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为主体的人员结构[1]。为了避免被淘汰或被迫转岗,财会人员不得不进行转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能够创造更高价值的管理型会计工作之上。财会人员的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基础核算与会计信息传递,更应当积极参与预测、控制和评价的各个过程,努力成为价值管理的参与者。然而,财会人员的转型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本科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财务日益智能化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财会专家意识到传统的本科会计培养模式并不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要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会计教师都面临着教育变革的巨大挑战。为此,本文将分析智能财务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冲击,进而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二、智能财务背景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智能财务时代,社会所需要的财会人才更多的是多种能力兼备、综合素质突出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这一需求所占的比例正在快速增长,财会人员倾向于接受比以往更高水平的教育以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加青睐有着更高学历、更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综合性人才还有许多困难,本科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育的中坚力量,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但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比较难以培育出智能时代所需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人才培养供需矛盾

首先,对于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面。会计人才的供给渠道主要来自学历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教育质量高低决定着会计人才的供给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质量。从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计算机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体现度不高,这也表现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滞后性,以及缺乏对会计未来发展前瞻性能力的要求。另外,人才培养过于技能化,导致学生未来发展通道受限。其次,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方面。企业要素推进工作重心由核算向决策转变[2]。但随着会计辅助技术手段跨越式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心正在发生偏移,核算会计逐渐让位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在各级次会计招聘职位综合能力要求中,信息技术能力、政策法规熟悉程度、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财务分析能力位次较高。因此,会计的人才培养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

(二)传统课堂教学相对落后

在移动智能设备如此普及的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难度较以往大大降低,人们只需携带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便能够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不用再依赖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他们既可以选择通过上课来获取知识,也可以选择在网络中搜集网课资源来获取知识。而网课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例如:学生观看网课可以随时暂停,调整倍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质和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参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网课学习。此外,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考取会计类证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许多未来想从事财会工作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便开始备考各种会计专业的考试。而学生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更加专业的网课机构辅导老师,而非自己院校的老师。可见,传统课堂教学的地位有所衰落,会计专业学生更加青睐于网课学习。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本科院校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多数院校除了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法、经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之外,还会设置许多经济管理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博弈论等。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太过重视全面,反而得不偿失。面对如此繁多的课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绝大多数学生在多年以后难以回忆起这些知识,更不太可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学校若是寄希望于通过设置如此之多的课程,使学生建立起宏观的学科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理,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微。第二,多数院校虽然引入了诸如大数据、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等课程,但并没有将这些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课程之间相互孤立,不利于学生把握其中联系,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如前所述,在智能财务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乃是大势所趋,要培育这样的高质量人才自然离不开充足的师资力量。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师资配备方面仍有所欠缺。本科院校中部分教师虽然有着十分扎实的财会审税理论基础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但其履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充足的实践经历,难以向学生传授会计实务经验。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同时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智能财务共享、云会计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知识缺乏充分的认知,因而无法满足智能财务时代的教学要求。

(五)对实训环节不够重视

会计专业的学生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自然需要具备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的能力,因而实践环节不可或缺。许多本科院校虽然与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但由于企业十分重视财务数据等关键商业信息的保密,加之参与实习的学生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太多价值,因此少有企业愿意让学生到财务部门进行实习。部分院校所组织的实习活动多是带领学生到企业中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类实习太过流于表面,学生也只是将这类实习视作“观光旅游”,所以并无多少实际意义。除此之外,校内的实训课程地点通常是计算机室,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且实训课程的学分所占比重普遍不高,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多数学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课程的学习或是会计相关证书的备考中去。长此以往,当学生真正踏入会计岗位之后,很可能无法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更不用谈如何成为管理型会计人才。

三、智能财务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实施供给侧改革,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学校办学的初衷应当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为社会各组织输送高质量人才。本科院校作为培育高层次财会人才的高地,首先应当认真研究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正确分析企事业单位所需的财会人才,明确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所看重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本科院校要理清院校所具备的资源,尤其要对所拥有的科教资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自身实力。最后,在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科教能力的基础上,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审视并构建自身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变革培养模式,确保为社会所供给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教学方式。一是本科院校教师要善于运用网课教学,提升学生听课质量。如前所述,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具有很大难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授课的对象是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无法兼顾所有人的进度,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一遍听懂,而学生若是能通过录制网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则可以大大保证学习效果。二是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们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自主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问题导向性的方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尝试应用,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工作。相比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此种形式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晦涩抽象的财会专业知识,挖掘潜藏于其中的乐趣。此外,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往往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恰好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而这些都是管理型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因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能力要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在智能财务时代,财会知识的更迭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学习到的部分专业知识很有可能在步入岗位后变得没有用武之地,而面对未来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我学习。本科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执着于所学知识的多寡。为此,学校可以尝试适当缩减学生的课程数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以及个人职业规划来决定学习哪些课程,丰富哪类知识。此外,对于会计专业中的相对简单易学的课程,院校可以只明确考试范围和具体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知识并通过考试。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有限的教师资源,同时可以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考验学生的自律性,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竞争愈加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生培养改革

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培育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本科院校可以引入既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又有着充足工作经历,同时精通“数智移云”的财务人才担任校内讲师。其次,院校应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利用寒暑假等空余时间,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深入当地大型企业,学习与财务智能化有关的财会管理业务,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培育管理型会计人才做好充足储备。最后,导师也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除了大四期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之外,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导师们也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一起探讨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分析会计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变革动向,了解学生们未来的人生目标,并基于目标帮助学生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五)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夯实会计专业能力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践,财会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不但在毕业以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而且难以理解和吸收会计学的理论知识。本科院校应当努力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又可以提升会计实践能力。若条件允许,院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搬进当地的知名企业,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企业中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不再将视野局限于书本知识,聆听企业高管和工作人员讲解实务经验,体会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务中应用的,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细致观察“大智移云”等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具体应用,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有效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俊,董望.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J].财会月刊,2021(14):23-30.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1.14.003.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7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大学英语”教学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POA)”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是以产出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模式。POA以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关键能力为教学理念,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4个教学假设,创设由驱动(Motivation)—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三阶段组成的教学流程[1]39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围绕“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这一问题,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以宴会服务英语教学为载体,以用英语传播中国宴饮文化为内容亮点,以传承中国文化为思政要素,以网络教学资源为辅助,利用批改网、讯飞语音转文字等信息化平台,形成了面向酒店工作环境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英语交流与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酒店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象为酒店管理专业大一新生,作者用中英双语设计宴会礼仪知识问答题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从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等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学情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产出导向教学法。在知识基础方面,67%的学生达到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VETS)初级要求的英语语言水平。学生通过前导模块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前厅服务场景及客房服务场景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为宴会服务场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已经具备宴会服务场景下的常用词汇句型和基本交际能力,已经掌握中式宴会基本礼仪知识,但是欠缺与宴会礼仪主题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在认知结构方面,学生对中式宴会礼仪专业词汇和句型记忆能力较弱,对宴会礼仪主题语篇归纳能力较弱,而对兴趣点教学内容(如宴会礼仪文化)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强;同时,学生对某观点进行拓展思考的主动性不够,思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酒店服务行业涉及的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在学习特点方面,学生乐于学习中西式宴会礼仪文化,对兴趣点学习内容如“餐桌礼仪”学习意志较强,对非兴趣点学习内容耐受力不够,不愿走出“舒适区”。此外,学生喜欢协作式、竞赛式、移动式、游戏式、趣味式的学习方式,以及即时性反馈与评价,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厌于背诵和记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不够。

(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基于新时代对酒店服务人员岗位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场景,推进“岗证课赛”育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课程的工具性与服务性特点,最终确立“宴会服务英语”为课程主题。文章选取课程模块下的“中国宴•礼———宴会礼仪”情境教学实验作为展示,教学时长为2课时(90分钟)。在该情境下,学生掌握宴会礼仪英语语言知识,提高交际技能,理解文化内涵。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设了素养目标,这也符合POA一直坚持并倡导的“全人教育说”,即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需要顾及人的智力、情感与道德等各个方面[2]550。宴会礼仪情境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15个宴会礼仪主题词汇和短语,如proposeatoast的发音、词形、意义和用法,准确率达90%以上,同时掌握10个宴会礼仪主题句型,准确率达90%以上。教学情境的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听懂一般语速的宴会礼仪主题语篇,较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观点和意图;能够准确、连贯、流畅地表述中西式宴会礼仪;能够读懂宴会礼仪主题书面资料,能准确地提取细节信息,概括主旨要义,识别篇章结构和逻辑关联。素养目标分为职业素养、思政素养和劳动素养。学生既能够理解并遵照中西式宴会礼仪提供宴会服务,具有团队协作、精益求精、细致严谨、平等互信的职业精神,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互鉴能力,又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及传承与传播中华宴饮文化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体验劳动价值,形成基本的劳动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流程

教学以POA产出导向原始教学模式为依据,根据学情分析和“大学英语”课程特点,融合课程思政,对POA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设计了课前“驱动与评价”、课中“促成与评价”、课后“拓展与评价”的教学流程。

1.课前“驱动与评价”

课前“驱动与评价”包括输出驱动、输入积累、课前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输出驱动环节,教师主题视频“中式宴会上的不当礼仪”并布置产出任务———要求学生录制5分钟的视频,视频内容为用英语纠正中式宴会上的不当礼仪。学生尝试完成产出任务,将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提前体验职场情境,“知不足而后勇”。在输入积累环节,教师在教学平台创建并15个宴会礼仪主题词汇及10个句型跟读练习,以及词汇的配套选择题。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从音、形、义、境4个维度强化学生对词汇和句型的记忆。课前评价环节分为教师评价和AI评价。首先,教师在语音、观点、词汇、语法、衔接、逻辑等方面对学生口语产出进行评价;其次,学生利用讯飞语音转文字技术,将口语产出转化为文字,上传至批改网,批改网对文字进行智能测评。学生随即查看教师评价和AI评价结果,知晓难点,提出疑问,做好预习。该环节的设计目的为以评促学、以评融学。

2.课中“促成与评价”

在课中“促成与评价”阶段,设计多元化的促成环节,包括词汇促成、句型促成、观点促成、语篇促成。从词到句、从句到章,逐层推进,达成产出成果,实现教学目标。根据POA理论,课中“促成与评价”阶段不分输入输出,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具体见表1。

3.课后“拓展与评价”

课后“拓展与评价”包括拓展与延时评价。在拓展环节,开展复习性拓展和迁移性拓展。复习性拓展的教学目标是巩固知识,迁移性拓展的教学目标是强化知识。在课后拓展环节进行隐性分层教学,教师因材施教,设计A、B层级任务。A层级任务对应迁移性拓展目标,要求学生用英语比较中西宴会礼仪并录制5分钟视频上传至平台;B层级任务对应复习性拓展目标,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宴礼仪并录制5分钟视频上传至平台。学生自主选择A、B层级任务,进行选择性学习,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发挥潜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延时评价环节,教师依据评分标准评价学生作品;学生学习语音、观点、词汇、语法、衔接、逻辑等方面的评分标准,并依据评分标准互相评价。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提供优秀范例参考,激发学生见贤思齐。

(五)教学效果

1.宴会礼仪主题英语词汇、句型识记和运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中国宴•礼———宴会礼仪”情境教学设计了宴会礼仪知识问答题,题目由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构成,在学前、学后对学生进行测试。后测成绩表明,英文题目平均分有较大提升,表明学生对宴会礼仪主题英语词汇、句型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对词汇的词形、意义和用法的掌握上有较大提高。见图1。

2.口语产出质量有较大提升

产出导向教学模式使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将接受性知识转换为产出性技能,所学所用有效对接,提高了英语语言的输入技能,也完成了具有交际价值的口语和写作产出任务。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能听懂一般语速的宴会礼仪主题语篇,能较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观点和意图,同时能够用英语准确表述中西式宴会礼仪。学生学后利用讯飞语音转文字技术,将口语产出转化为文字上传至批改网,批改网对文字进行智能测评。学前、学后测评结果表明学生在词汇、语法、衔接方面有较大提升。见图2。

二、应用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反思

应用产出导向法进行的教学实践,以及全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产出导向法逆转了先输入后输出的外语教学流程,教学以输出驱动为开端,经历各环节的促成与评价,最终达成产出成果,实现了学以致用,学用一体”[1]395。作者在宴会礼仪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对产出导向法的操作和实施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输出驱动任务的设计与学情分析

课前的输出驱动是产出导向法的一大特色,合理的设计能够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2]55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输出驱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任务过于简单,不能实现有效驱动;任务过难,又可能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影响促成环节的顺利开展。因此,输出驱动任务需要精心设计,在难易上把握尺度,使学生既能完成任务,又感到些许吃力,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内驱力去完成促成及评价环节,最终实现产出。

(二)输入语料与产出任务

产出导向法主张输入语料与产出任务高度匹配,与产出任务无关的输入不应纳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输入语料资源中进行选择性学习,进一步挑选出为自己产出服务的资源。运用产出导向法的一线教师,需要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重新筛选、建构、重组、创造并合理配置能够匹配产出任务的教学资源。

(三)促成活动的设计与效果

促成阶段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显性学习过程。在促成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完成促成活动,习得语言。促成活动的创新设计影响促成效果,促成效果又影响最后的产出成果。

(四)评价的质量与作用

目前口语测评主要依托AI智能语音测评系统、语音转文字可视化系统、人工评价3种方式。AI智能语音测评系统可以实现对语音、语调和流利度的客观测评,对口语产出语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关联的测评尚不成熟;语音转文字可视化系统可以实现对词汇、语法、衔接的测评,对中文母语负迁移的测评尚不完善;人工评价可以实现对逻辑关联的测评,但很难实现测评的高效性和客观性。口语教学需要积极探索测评方式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和人工评价的优势,为口语教学服务。产出导向教学理论发展10余年,历经5个阶段,在外语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方法改变了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有效促进了外语输入与输出能力的均衡发展,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作者运用该理论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初步成效。在未来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中,教师应更加深入地研究该理论的内涵,并进一步将产出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雅思口语和雅思写作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3).

人工智能教学理论范文8

1本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本专业实际授课按学时分配为:公共基础课892学时,学科基础课751学时,专业主干课589学时(其中实践占112学时),专业方向课290/341学时(含实践课14/34学时)。在专业主干课的实践112学时中验证性实验72学时,综合性实验18学时,设计性实验22学时。由此可见,实践学时的数量有限,而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即使不认真做实验和测试,也可以推算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为实验而实验,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这种实验缺乏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制约了学生对专业兴趣的培养,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验设备与方法上,多采用设计好的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实验箱,其元件符号都标示得很清楚,学生只要对照实验指导书,便可以轻松地完成实验,没有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电路中如何使用等问题,在这种实验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无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结果是实验做了却没有收获,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深究,更谈不上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何谈科研,何谈创新,何谈竞争力。另外,电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来认识它。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校自身没有专门的实习工厂和基地,学生实习依赖于企业,很多企业由于效益、保密、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这无疑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了折扣。

2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针对以上现状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科学的、系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技术二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做如下的优化和改革:首先,在该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特别是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适当地缩减公共基础课的学时,用于增补实践课学时的不足,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和时间,直观地学习效果更好。其次,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要苛求大和全,但一定要重视精和新。具体操作可以从四个方面实现:1)减少验证性实验的项目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数,可将电子技术、PLC等实验开设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2)内容相近又自成体系的实验应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3)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软件进入课程体系,安排学时,每学习一个专业软件,要求学生熟练使用;4)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目前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174.5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实践环节学分数为49学分,所占比例约为28%。这对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比例太小。应适当调高比例达到35%左右,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第三,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推行框架式、项目式教学。即: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书或列出框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元器件,连接电路,测试性能,撰写报告。报告中必须体现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和结果。第四,改进实验手段和设备,优化工程实验效果。除验证性实验外,所有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都不可能一次成功。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和便捷。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性、研究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实验内容、操作程序和熟悉操作技能,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实际完成,有了模拟实验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上更有把握,更有信心,更安全,成功率也更高,达到优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室的设备或实验平台电器元件较隐蔽,线路的连接多为插头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插插线、测测参数,只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精神,不妨由学生自行确定参数,选择元器件(必须为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元器件),自行设计、测试调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做到知行合一,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增新改旧,加强相关技术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电力电子、高低压供配电、PLC和变频器等专业内容的实习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校外电机厂、供配电公司等相关企业设立定点实习基地。还可以校企联手,在理论上、技术上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和企业单位,了解行业发展信息与工业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第六,将创新教育与科技竞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强化综合素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行业或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竞赛(如:PLC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往往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科研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七,抓好毕业实践与设计(论文),把好实践教学最后一道关。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要,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后,毕业实践和设计就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否独立工作的一根杠杆。那么从选题开始就要紧密地联系实际,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相关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挂钩,进行思考、设计、测试、运行,撰写毕业论文,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样一个过程。为鼓励科技创新,可允许学生用科研作品、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取代毕业设计(论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才是社会、单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3结语

培养合格的高级电气工程师,离不开实践教学,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气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开发、研究创新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除了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实际进行必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外,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和创新。

作者:彭华 单位: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从密集型劳动力的方式朝着集约型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方向转变。电气工程是当代各行各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服务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科技技术能够为电气工程相关设备的生产和研发搭建更加安全、便捷研究平台,从而极大的促进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然成为用于评价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的依据。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当前使用电气工程的各个领域和企业的工作环节和操作使用环节变得更加的便捷和高效率,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当代利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减少了对日常管理成本的投入、对生产原材料等成本的投入,提升了我国当代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理论研究

2.1概念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有关研究通常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当代热门领域技术的充分融合。因此,我国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定义就不应当过于局限。在现实当中,应用到电气工程及其电气自动化的领域十分之多,例如:在我国家庭当中墙上的配电板、电灯线路;在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宇宙飞船的顺利升空等。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这就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概念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全面性,并且由于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已经使其作为一门支持其他领域、行业发展的重要新兴技术被学术界诸多学者提上了研究日程。2.2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上文当中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我国各行各业和多个领域当中,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2.1开环的控制

这种电气自动化控制装置通过对受控的对象施加顺向作用使其得到智能化的控制。采用开环控制的方式能够使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构成更加完整的结构,并且具有控制过程操作简单等诸多的优点。但是,采用开环控制方式也使得电子自动化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使这种控制系统的控制精确度较低。使用电气工程的企业和领域通常将这种控制系统应用于对控制的精确度和及时性要求较低的方面。

2.2.2闭环的控制

开环自动化控制装置具有顺向的作用,与之相对的是闭环的控制系统,其具有逆向作用,也就是说采用闭环控制系统的电气工程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控制变量对整个控制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力,从而能够实现控制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比对,并且能够基于对整个控制过程的观察,找寻出导致差异出现主要流程当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消除差异实现对整个电气工程的控制作用。由于其具有减少和消除问题的作用,因此使用电气工程的企业和领域通常将这种控制用于防止突然事项出现导致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的问题。

2.2.3复合的控制和反馈的控制

这种控制系统通常被应用于对整个系统的变量进行监控时。当电气自动化所控制的电气工程系统中存在监控的变量参数发生改变之后,使用复合、反馈系统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控制,发生变化后才做出相应调节和控制的。因此,可以发现,复合和反馈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所实现的实时控制有着较大的区别,其难以及时对被控量实现及时、动态的控制,只能亡羊补牢。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电气工程的影响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当中,作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分类研究,对三种类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在本部分当中,作者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给当代电气工程行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3.1提升了电气工程的可靠性

电气自动化能够极大的提升电气工程的可靠性。电气工程可靠性的提高依赖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精确程度的提高,和有关电子元器件的合理搭配,通过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电气工程有关设备的定期检测。由于电气工程产品大多数的结构较为复杂,一发可动全身,因此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人工所产生误差,另一方面能够减少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拉低的企业整体生产力水平。在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时,应当注意坚持可靠性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其一方面需要对所涉及的技术进行定期的更新和研究,从而促使技术能够根据电气工程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对整个电气工程进行自动化监控系统进行设计时依据系统化的观点,为其设计易于检测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方便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

3.2实现了产品试验方法的先进性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产品的实验。由于电气工程不仅仅设计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机械、电路、生活用品,而且其还涉及到一些具有设计复杂电子设备的生产、具有高危害性的实验。因此,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减少人工参与到这些需要高精确度,或者是不适合人体进行直接参与的工作当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所产生的障碍,并且能够通过高精尖仪器的分析来提升有关工作的精确度和质量,极大的方便了对产品的试验和实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也不止于此,及时在适合人工的领域和企业采用,也依旧能够替代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减少人为经验和观察度不足所产生的误差,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对产品的测试,能够有效的增强我国整体产品出产的质量。

4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4.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的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我国电力系统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能,也就是说智能技术的运用已经在我国电力行业当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当前已经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充分的应用到了我国电力行业当中。通过应用智能化的系统,有效的确保我国电力系统及其其他使用电气自动化系统控制的行业整体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我国诸多行业通常是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在电气工程设计的初始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缺陷和误差,从而极大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技术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升各行各业经营成果、出产产品的精确程度,保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的结合在了一起,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了整个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网络的形成,极大的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效率。通过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计算机的充分集合,还能够促使智能控制处理器的普及化,使其用于具有高度危险性和危害性的领域,为有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我国发电厂的分散测控系统当中通常会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整个分散测控系统设计具有分层的结构。通过利用这种分层的结构能够有效的获取到发电厂中各个区域的受热信号,及其多个发电设施当中出现的故障,从而减少发电厂发电终端现象的产生,提升企业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还能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实现对整个发电流程的监控,动态的将预设参数与机器运作参数、电力产能进行比较,从而适度的调控机械工作的台数,平衡发电厂的产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更优分配,大大节约企业成本利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价值。

4.3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我国变电站当中也用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所构建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其通常是在这一技术之上搭建起计算机的硬件处理系统,其通过为整个变电站安装监控摄像头,获取变电站内部员工工作现状和机械设备运营现状,来实现对整个变电站工作流程的监控。通过使用这些具有图像化和智能化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企业内部事件的发生及其运行,从而减少了人为直接监控的成本,使变电站的配电系统能够逐渐朝着综合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前行。

5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使电气工程有关领域的工作变得更加的便捷,并且能够促使我国各行各业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企业实现更高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因此,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当代电气工程行业拥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开发的控制系统,实现了我国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智能化和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密集型劳动力向集约型高科技方向发展。作者在本文中,通过举例当代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较为普及领域当中的几个案例,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方式、使用方式、研究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提升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普及度和实用性,增强我国各行各业的整体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作者:陈明哲 张晨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济南市

第三篇:电气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1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非常的广泛,其涉及到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如哲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这些本质不同的学科领域,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都可以进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思想与智能的行为,可以应用在很多的方面。从人工智能的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就是把部分较为复杂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来进行,以减少人类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2.1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构建控制器的模型时,有很多的因素都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如改变了模型设置的参数、计算数值类型发生了某些变化等,都会给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造成影响,而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人工智能之后,免除了对动态模型进行准确获取的要求,除了有特殊的要求之外,人工智能基本上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文/苏海青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发展,如果想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方面进行创新,就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对电气自动化进行控制,可以让人工智的优点和功能最大的发挥出来。人工智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打破了传统控制方法中的约束性,能够解决很多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就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的优势和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摘要

2.2易于调节相关的参数

在人工智能中,对人工智能相关的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智能函数的性能,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对人工智能控制进行调节时,更加简单和方便。人工智能具很强的适应能力,能让控制器与相应的数据相结合,借助相关的信息资料来进行准确的设定,并且能够依据实际具体情况来对参数进行合理的修改、扩展以及设定。

3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作用

3.1优化电气设备

对相关的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这一项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复杂,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着较高的要求,且需要将以往工作中积累到的设计经验充分的进行运用。在以往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一般都运用人工手动制作的方法,获得的方案没有更好的优化效果。而现在,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逐渐的被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取代,让产品的开发周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缩减。把人工智能引入CAD技术中,可以大幅度提升设计产品的质量与效率。有关的研究显示,可以将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运用到电气产品优化的设计中,因为遗传算法较为先进,其计算有着较高的精准度,因此,遗传算法与衍生算法被广泛的运用到电气的优化设计中,并推动了专家系统也得到位一定的运用,电气设备会发生故障,通常都是突发性的,但是在具体的故障发生前,还是会出现一些预兆,而对专家系统进运用,就能对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

3.2诊断电气设备的事故以及故障

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设备,如,发动机、变压器以及变压器等比较容易出现故障和事故的设备进行准确的故障诊断。传统的诊断方法是收集和分析变压器油所产生的气体,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故障判断,这样的方法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还会浪费更多的人力。但是事故与故障都通常出现的都比较突然,需要快速及时进行解决,如果诊断无法准确及时的进行,就很难找到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引起严重的事故和故障。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把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神经网络、模糊理论以及专家技术等融入到电气故障的事故诊断中,以有效的提高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效率,确保电气设备的生产效率。

3.3分析电气控制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在电气化系统中电气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控制需要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操作,并且其操作的步骤也比较繁索和复杂,这也是相关研究人员,长时间来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以提升操作的效率。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运用人工智,人工智能化通过对计算机或自动计算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代替了大部分的人类劳动,利用界面化形式,有效的简化了日常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并对操作电气系统进行远程控程。另外,人工智能还能及时的对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资料进储存,为日后的查阅提供方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报表生成,减少人力物力的资源投入,以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针对这个方面,主要是对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控及模糊控制等等进行运用,其中,借助电气传动过程中的直流和达交流传动的作用,就可以达到模糊控制的目的。

3.4实现控制及保护功能

当前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对相关的开关量与模拟量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可以根据相关的,进行定制和整理。人工智能可以对相关的图像生产软件进行借助,对电子系统历史的运转情况进行真实的模拟现实,让相关的操作人员椐实际的情况,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构建图表。与正常字符的数据相比,图像与画面会占用更多的系统资源,因此,还需对实际控制端的设备硬件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有效的避免大量运算资源的耗费,而影响到其他的重要控制程序运行,出现故障问题。对于操作控制的方面,相关的操作人员借助键盘和鼠标,就可以现场远程控制隔离开关和断路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