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1977)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 Johnson, 1980)。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卡梅伦较早地探讨了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的应用。她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的认知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语言资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应用、加工,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作为语言学者,应当揭示种种语言行为的内在过程。因此,研究隐喻,要把隐喻的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都包括进来。在此基础上,卡梅伦建构了隐喻的应用框架:1)理论层面;2)加工层面;3)神经层面(Cameron, 1999)。近年来,第一层面主要研究隐喻的认定和分类,第二层面主要指隐喻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用和解释,第三层面研究处理隐喻时的神经活动。国外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已逐渐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Gwyn(1999)有关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医疗中的应用研究,Clarke (1999)对儿童话语中隐喻的分析,Forceville(2000)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要少得多,仅有零星的研究散见在认知语言学著作里。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庞继贤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卡梅伦的三个层面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2005)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但是隐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亦很少,且多为母语为英语的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对英语国家课堂中出现的隐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对本族语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教师”等概念的隐喻性理解和表达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也都没有直接探讨外语教学和隐喻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层面,分析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探索路径。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中(孙厌舒,2004)。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卡梅伦的应用框架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可分为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2)交际层面;3)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提炼和组织的作用。隐喻在交际层面上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文化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学与语篇理解。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专业发展

一、前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我国教育部门不断重视AI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融合,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AI视域下,教师的工作环境将会越来越智慧化,智能阅卷、智能授课和智能评估逐渐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更熟练的使用平板电脑而不是手抄本进行交流。目前,AI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不断推动着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体系的重构,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创新发展的2.0时代[1]。虽然我国AI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尚未在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应用,但是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动基础教育和AI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可以预见,AI技术必将为基础教育发展赋予越来越强大的智慧支撑,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AI教育时代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面对以AI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从适应到引领转变,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AI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在教师层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使AI技术与基础教育在融合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1.与AI教育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AI教育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跨学科领域,AI应用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他们的学习表现,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即时帮助。此外,了解AI技术的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AI应用程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机或参与度。新技术影响了教育体制和教学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使用新技术时要关注教育主体、尊重教育主体,而不能秉持以往旧的认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仍存在盲目学习的典型问题,教师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而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而不是被个性化对待。2.AI师资力量薄弱AI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等各学科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目前虽然学生的学习意愿强烈,但是从当前AI的师资来看,具有AI学识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完整而系统讲授AI课程的能力和知识,部分教师简单地将AI教育视作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个别中小学的AI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此外,AI教师编制不足、师资质量不均衡也是突出的问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改善AI教学质量的关键。3.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教师已了解到AI在教学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认可AI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停留在简单的意识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并未真正去落实。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是大部分AI教育教师没有接受专业培训,在讲授AI知识时,缺乏深入性,只能浮于表面,有违学科初衷。4.实施路径单一AI教育作为新兴学科,是基于时代最新技术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掌握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但是目前中小学AI教育实施路径比较单一,在课程设计上,教师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层面,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难以系统而深入掌握AI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理念。在教授形式上,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对AI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相对较少。

三、AI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发展路径

中小学教师如何更好适应AI时代,更好的构建AI教育生态体系,以促进AI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路径:1.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面对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意识素养。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中小学教师应呈现趣味性强的教学课件、流畅的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中小学教师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信息意识素养是信息素养中的观念性成分,是教师对信息的态度、认识层面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意识层面,要积极接受新兴技术带来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性意义转变的前提是更新观念。2.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恪守职业道德:传道、授业、解惑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随着AI与教育的融合,智能平板等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讲授知识、解疑答难和阅卷评分,AI在得到科学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成为师生的强大助手,从而大幅提升教与学的效率。教师应积极面对AI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如今AI技术迅速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深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师生互动模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将AI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另一方面也要正视AI的使用边界,AI技术快速发展有可能带来伦理风险。在中小学阶段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编程知识去充当黑客,或者产生网络成瘾行为,以上学生的偏差行为已经触及价值观的层面,对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要有效的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深入研究思考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社会信用水平。3.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随着AI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推送等教育产品层出不穷,如果不能科学利用这些技术产品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生态环境,技术将无法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AI视域下,教师要接受并适应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及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利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将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注入式”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树立教学、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小学AI教育在实施路径方面应该多元化,实现认知、实践和体验的有机结合。此外,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不同进度和情感需求,借助于AI技术,根据学生的发展节奏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提供学伴式帮助。注重培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能力:AI视域下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网络在线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更新自身旧的知识框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现状,教师可以加强线上自主学习,学习教学中常用的AI技术和程序。首先,线上学习过程中,面对网络和AI应用提供的多种类别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和所任学段的学生发展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以便信息技术可以更充分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在注重线上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线下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课前、课后的学习讨论小组,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四、结语

AI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AI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培养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人与机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实现跨越式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幼儿园教学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G4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代表信息革命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技术向多维化、智能化、广域化信息网络的方向发展,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幼儿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每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对幼儿教师不断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幼儿教师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硬件设备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与可能性;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幼儿教师的教学在及时提供、有序呈现、有效学习三方面得以保证。因此,多媒体技术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兴起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幼儿园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多种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它是通过教学设计,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各种教学媒体正确组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课堂结构,以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对幼儿园的影响:因计算机网络不受地域限制,有利于促进幼儿园之间的联合和竞争,优势互补;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给幼儿更高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剧了幼儿园之间的竞争。这也将促使幼儿园更加积极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加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

对幼儿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灵活的学习方式。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学习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轻松学习环境,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同时,多媒体网络实行资源共享,教育教学信息得到极大的丰富,信息的传递将更新更快。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特点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求知欲和实践欲,幼儿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主动接受者。

对幼儿教师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角色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在信息时代的新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源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因此幼儿教师成为了教学信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二、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低成本高速度芯片地应用,高效率的多媒体数据压缩、解压缩产品地问世,高质量多媒体数据输入、输出产品地推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必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流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正在经历一场网络化地革命,一种不同于传统多媒体手段的流媒体技术崭露头脚。流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专门用于网络多媒体信息传播和处理的新技术,成熟地实现了网络上传播和播放同时进行的实时工作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网上音、视频(特别是实时音视频)传输的主要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网络电台、视频点播、收费播放等。流媒体技术,大大地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网络的多媒体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相信在很短的时间里,多媒体技术一定能在网络这片新天地里找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智能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的快速运算能力,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用交互式弥补计算机智能的不足。发展智能多媒体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文字的识别和输入;语音的识别和输入;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图形的识别和理解;机器人视觉和计算机视觉。把人工智能领域某些研究课题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很好地结合,就是多媒体计算机长远的发展方向。

(三)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也称为虚拟环境,是计算机生成的给人多种感官刺激的虚拟世界(环境),是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一种更为理想化的人机界面形式。虚拟现实技术是许多学科领域交叉和集成的产物,它汇集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和人的行为学研究等多项技术。它是继多媒体之后,教学技术领域出现的又一个新型教学媒体。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实习,建筑设计,军事训练,机器人及制造业,体育训练,教育及娱乐游戏等众多领域。在许多国家,虚拟现实技术已应用于课堂教学,它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其出现无疑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的广阔前景

多媒体教学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幼儿园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早期智力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色彩鲜明、形象新颖的多媒体技术能将幼儿难以接受的概念制作成简单易懂的影像,帮助幼儿更有效地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用鲜明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给幼儿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例如在环保教育中,选择公益广告类的影视光碟,或是通过生动的课件,让每个幼儿自觉行动,培养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有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

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动画等为一体,将其生动形象的组合在一起,全面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极具感染力。一方面能够增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内因作用,活跃幼儿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幼儿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得到提高。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实现幼儿教学的因材施教,增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比如现在孩子们很喜欢的幼儿识字教材《汉字宫》,一瞬间,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字学的奥秘展现在幼儿眼前,幼儿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其宽广的教学知识覆盖面,不断唤起幼儿“好学、乐学”的意识,这是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

(三)有助于幼儿个性化学习

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也能为个别教学提供方便。幼儿借助多媒体辅助设备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调节和选择学习内。不仅在校如此,幼儿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进行多门学科的学习和辅导,为家长解除了辅导难的忧虑。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的未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随着它的广泛应用,必然产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不仅仅使教学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而且使教育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将是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其重要性越来越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其声画并茂、形象逼真,以及操作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优化了幼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新兴教育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还刚刚处于起步阶级,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在应用中难免会走入一些误区。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恰当地制作和应用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课件,找准实施的方法策略,以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成为了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刘俊强.《新课程教师教学技术和媒体运用能力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邹檬,姜忠元,焦景林.《现代教育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志明.《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pp:12-23.

[5]李振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朱长利,《多媒体课堂——网页设计师必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7]朱耀庭,穆强.《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何幼华,《幼儿园管理创意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6.

[12]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李国栋.关于网络多媒体课件素材库建设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3年第四期.

[15]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J],《中国电华教育》,2001.

[16]雷洁(2006),《浅谈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第2期.

[17]赵树兰,董凤琴(2005),《谈谈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第21期.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大智移云;本科教育;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简称“大智移云”)时代使得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视,高等学校改革本科会计教学势在必行。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是大学本科会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大智移云”是当前重要的信息化技术,并对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刘智慧和张泉灵从大数据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着手,梳理汇总了大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以及关键技术,总结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特征[1]。南云芙认为,“大智移云”将促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行官、大趋势[2]。王海洪从“大智移云”对会计数据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工作方式的改变、对会计人员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认为传统会计将转化为“业务财务、共享财务、战略财务”三个层次,会计数据处理将更加实时、多维,区块链技术可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管理效率的提高,会计人员将转型为管理型人才[3]。田高良认为技术环境、商业模式、社会环境变化需要全才的培养[4]。杨舒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大智移云”带来的极大的信息流,使财务会计工作所需处理的信息数量和种类剧增,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网络技术和技术水平有很高要求[5]。“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郭阳萍认为,“大智移云”应与课堂相结合,引导老师形成互联网思维,应用直播课、微课、移动学习等新教学方式[6]。宋荣兴、张雪雁认为,会计人才培养应以业务为导向,将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应树立大会计理念,做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7]。董红杰探索了财会类专业“一主线五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三元共育、四环紧扣、五阶递进”的协同育人模式[8]。徐倩认为,“云会计”和“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应从创新课堂教育、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导师聘用机制上予以改进[9]。葛超群认为,会计人员应由专业型转向综合型,重视跨界融合能力[10]。袁奋强、王志华从教师评价制度、课程设置和惯性思维三方面剖析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困境,提出了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基石,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教材修订为落脚点,以教学形式变革为保障,以师生惯性思维改变为突破口,以优化评价制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11]。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会计职业、会计理论、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本科教育作为重要的会计职业的准备阶段,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

二、“大智移云”对本科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

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准备阶段,应顺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直面信息技术冲击进行相应的改革。“大智移云”对本科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业财融合、财务共享、价值创造、战略管理、智能财务已成为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新的视野和能力,应融入会计教学的全过程。第二,会计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发生改变。传统的会计职能在“大智移云”平台下得到了创新,会计行业的工作空间和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会计教学内容应体现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会计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开展、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形式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三,对传统会计理论形成冲击。企业商业模式和会计业务模式的变化,对传统的历史成本属性、收入费用观、静态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体量陡增和信息种类复杂化也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核算职能也逐渐向会计信息系统转移,会计教育的重心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第四,对会计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账务系统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升,传统教学模式须变革。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思维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进行线下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体现出其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成,会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个人能力产生极大的抑制。固定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发展的,学生易产生依赖和疲倦心理,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欠佳。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恒定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会显著下滑。再者,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其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虽然有不少高校提倡“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但模式的开展仍停留于形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反馈效果不佳,使得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翻转课堂”的初衷。互联网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可及时检索信息,可以扩展知识面,丰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便利也为会计教学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途径,移动终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突破了场地和环境的固有限制,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但在海量信息面前,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受到大数据对信息推荐和筛选的影响,无法独立判断信息的真伪,思维受到定向投放的信息影响,在挑选过程中缺乏自主判断和思辨能力,这些导致注意力分散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线下教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加以结合,才能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双向提升,使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社会所用。(二)信息技术拓展了会计教学内容,课程及专业需重构和融合。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制造业为背景,以核算课程为主,教给学生的是概念、公式、分录和准则条文,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分得太细,过分强调与会计相关;现有课程体系缺乏人文素质、课程思政方面的元素,应对“大智移云”背景下所需要培养的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化、片面化,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会计实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基于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学生所形成的素养仍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陷,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所既定的能力标准。此外,高校教材更新滞后、教材偏理论导致学生在就业中难以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应该用到实处。高校对于实验课程虽然设立但课程创新度不够。教师授课模式多以先展示、再操练的形式为主,学生通常不用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照本宣科地完成,这种方式所达到的实践效果并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做到将理论知识落地。由于会计业态的变化和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会计专业应跨界融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战略管理、商业模式、财务云与财务共享等课程,实验课程体系应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管理会计方法、现代决策应用等内容,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以教学平台为信托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三)信息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提升,培养模式要创新。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都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应对,结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环境,构建属于会计行业的新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现代化企业需要的是管理技术人才,这意味着会计执业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数据分析和管理预测能力。因此,学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会计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结合“大智移云”时代背景要求,侧重学生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的建立。但从会计专业教学现状角度分析,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虽有贴合信息时代要求,但仍然更加青睐于传统的培养方案,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对于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不重视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身具备着较强的特色性和目的性,这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迎合学生日后就业所需技能的需求,人才培养应当从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拟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并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以保障培养效果与就业的契合度。但现阶段,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其远超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速度,会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但学生培养的闭门造车现象仍然很普遍,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人才培育没有从供给侧出发,高校缺乏与企业的实时沟通,没有积极将现阶段企业所应用的会计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针对社会对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改变做出快速反应,学生往往对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具体的企业工作模式不够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都存在缺陷,以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为基础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四、“大智移云”下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直面“互联网+”,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大智移云”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教材内容和大纲作为教学基准,还需结合学科特点和就业需求来开展针对性教学,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代入课堂教学,将最新的会计环境变化纳入课堂教学,将最新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案例嵌入课堂教学,顺应教育部“课堂革命”要求,促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切实帮助学生形成“大智移云”的互联网思维。二是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并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应促进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实践的融合,为后续的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原动力。三是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革新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吸收和学数据、云计算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将传统教学与其有机融合的途径,打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应及时转换固有理念,大胆尝试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辅的教学,积极利用线上资源,熟练掌握线上课堂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不仅仅要求在授课后重视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要求课后操练和展示的形式多样化,与学生互动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移至线上,对学生考核、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训练也可线上进行。四是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与考核。高校可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培训和讲座,通过继续教育考核和互联网教学沙龙,结合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升教师对“大智移云”相应知识技能的接纳程度,以此来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会计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会计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管理会计意识。(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会计学科、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是包含的关系,会计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是会计专业、会计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优化课程设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体系上强调传统会计、财务、审计专业知识之外的计算机、信息、决策等知识,在能力结构上强调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基础上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基于战略管理高度的决策能力,在职业素养上不仅强调专业素养还应具备人文素养。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环节,应体现“大智移云”给会计职业带来的影响,考虑到业财融合、财务共享、财务云、决策型会计这些新的变化,可设置智能会计、智能财务等专业方向、可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商业模式等课程,也可在现有课程中将以上的新变化嵌入。二是要做好线上与线下的课程分布和课程内容分布。应当结合网络课程的便捷性与实体课程的高效性进行适当比例的搭配,同一门课程,有的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有的内容可通过教学平台线上进行。网络课程和线上教学是“大智移云”平台下会计教育创新的核心体现,也是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关键资源。因此,对课程的设计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高校应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在会计本科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建立清晰的网络课程结构。三是要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高校还应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应注重网络后台的建设,提高网络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为线上课堂提供坚实后盾。应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将会计改革的内容、会计实务界面临的新问题、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典型的会计案例纳入,让学生直面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变化,去体验会计角色的代入感,去发掘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综合性作用。(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度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企业作为就业终端,能够更快的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通过向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经济业务提高实践能力,构成良性循环。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开展能使学生借助实习平台将学校内教师传授内容落地至企业的实践中。高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应当更加关注终端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收集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调整。为此,加强校企合作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在企业中应用到实处,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以就业为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实行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产业教授的评聘、实务专家进课堂、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举办产业学院等。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大智移云”时代,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一致行动,需要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理念更新、辅助教学平台的协同。这不仅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还对计算机科学、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党的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网络强国的要求,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会计本科教学应关注“大智移云”给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培育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6):957-972.

[2]南云芙.河北廊坊:推动“大智移云”产业发展[J].中国财政,2017,(20):54-55.

[3]王海洪,肖洋洋.大智移云技术对会计影响的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8,(24):61-64.

[4]田高良.大智移云时代产教融合与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1):78.

[5]杨舒.大智移云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9,(11):115-116.

[6]郭阳萍.“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育改革的探讨[J],商情,2018,(39):58-59.

[7]宋荣兴,张雪雁.“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如何应对发展困境[J].财会研究,2018,(12):27-31.

[8]董红杰.大智移云时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8,(31):40-42.

[9]徐倩.“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纳税,2019,13(8):59-60.

[10]葛超群.“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员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9,(2):134-136,141.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王伯金(1970-),男,吉林双辽人,长春工程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吉林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93-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使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能力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必备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如不及时调整和充实自己,将难以胜任未来体育教学的重任而面临淘汰。因此,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步入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人类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时代,步入信息时代。与这一时代相适应,各国都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信息时代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学习环境,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是革命的。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他认为:“只有在利用信息资源工作方面经过训练的人,才能称作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技术和能力,并能够找到信息形成信息方案来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从1974年被提出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经历了注重掌握信息技能,具有信息意识,到具有信息选择、评价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一个过程。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地获取信息、高效地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的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意识、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中体育与健康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掌握科学体育健身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实现提高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还要善于运用体育信息解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让信息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让信息成为拓展自己眼界、延伸自己思维触角、同外界建立多边协作的起点。

二、信息化环境中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1.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型教学媒体群的出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观与学习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日益提高,教师再也不可能是知识的唯一主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话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这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它将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作出突出的贡献。

2.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自身的需要。信息时代呼唤对全民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的传授者和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更应该首先具备全面的信息素养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点将会是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来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更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已经在同教师争夺教学权威的地位,同时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以及评价方法等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新挑战。这种挑战分别体现在教育观念上的挑战、教学习惯上的挑战、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在信息化环境中,一名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应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3.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未来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去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能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个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个体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注重个体适应和学生的参与。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学生个体活动的时间量明显增加,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不再 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如电视、录像、光盘、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发展为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体育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适应性发展成为可能。体育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的影响与局限,使得教学目标单一、学习方式单调、学习内容封闭等,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现代教育非常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认知心理学构建起来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风格和需求进行教学与提供帮助,使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群体化转向非群体化,而非群体化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4.高校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继续教育的需要。信息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职业生活变动频繁,人们需要不断地、主动地进行学习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变化。学习者只有终其一生地对自己的知识库进行“升级”和“换代”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用”的观念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速变的时代中生存、发展和成功。体育教师不可能仅仅依靠从职前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去适应现在与今后的工作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有机会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

三、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转变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网络既是学习的媒体也是学习的资源,学习实际上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要摒弃陈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树立与信息时展相适应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文化观念、体育伦理观念、体育审美观念、体育时空观念和体育效益观念。各部门应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结合体育教育的学科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教育信息政策、法规、道德的宣传教育,让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都能深刻体会信息时代对现代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师的具体要求,以此培养他们的现代体育教育意识、观念、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使其成为满足体育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新型体育教师。

2.加大投入,建设最优化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两部分。两相比较,后者更重要,即便拥有最现代化的设备,思维、工作和学习还是传统的一套,现代化设备也将不能为我所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相对于其他学科已明显滞后,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体育老师自身的因素外,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对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体育教学部门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等条件,使体育教师有“用武之地”,以扶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应重视建设与充实各门学科的相关教材软件,提供数字化资源。在教学环境资源的建设中,软硬件应同等重视、协同建设。各类软件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等。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学校自行设计开发或购买的各类电教教材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园网、互联网及其他媒介传播。因此,“最优化”的技术装备环境应该是在现有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下,各种技术手段的最佳组合。

3.提高教师应用体育信息技能,培养教师复合型的知能结构。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工作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应由体育“信息源”变成“控制器”。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思想和体育能力的塑造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就很难适应体育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就不能及时把握当今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体育教学的最新方法,将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普遍参与教学过程并部分取代教师劳动的情况下,具有复合型知能结构的教师有最佳适应性。各高校应提供各种机会加强培养教师形成以开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包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能力结构,鼓励教师学习以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他们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和课件开发的技能,提高他们网络教学能力和网络课程开发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可通过利用应用体育软件、开发体育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掌握模块组合结构的方法、运用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方法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咨询和指导。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网络检索的能力。师资培训是高校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应采用多元化学习形式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教师主动参与,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这是教师抢占学科前沿知识高地的重要保证。对于教师履行旧角色,完成新角色转换及促进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形成均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师资培训应在内容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在方法上强调灵活性与多样性。体育教师除了要注意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外,还应特别注重那些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新模式、新的教育技术的继续教育。迅速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了解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并将之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高校图书馆要高效地为教师服务,就必须使双方能很好配合――图书馆要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而教师要能熟练地运用信息资源。为此,图书馆要加强对教师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可采用办培训班、开专题讲座等,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和光盘的检索方法、网络资源的搜索与下载、文献处理方法、网络通信方法等。

[参考文献]

[1]肖国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2]张万兴.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的应用范文6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运动规则的限制、导向和激励机制,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足,以适应规则的要求,从而锻炼和改造身心,完善自我。因此,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别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不同之点。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开阔学生视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中学体育教材有田径、体操、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内容繁多,新内容、新规则、新教材层出不穷,不断向体育老师提出新课题、新要求。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失败的示范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的能力也在不断的下降。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这就使教师的现有水平和教学的客观需要产生矛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矛盾,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三、有助于教师结合动作边讲解、边示范,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教材,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

我从事体育教学后,在一次篮球课上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表现迟钝、紧张,结果花费了许多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又组织学生看录像,由于没有专门的篮球赛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往往被录像中的扣篮等精采场面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图解法教学不直观且繁琐,与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吻合,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