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思考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思考

摘要:以项目导向的混合式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教学领域得到了灵活运用。21世纪是经济迅猛发展的高速期,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育必定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体,信息化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以项目驱动课程为导向,将培养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相协同的优质课程为目标,培养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目前现有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与新时展并不匹配,课程知识不新、实操技术滞后。因此,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以“项目导向的混合式课程改革”出发,阐述未来服装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项目导向;混合式教学

21世纪前十年,党中央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分别是2003年和2010年。2003年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历史上的首次专门针对人才发展而召开。当时,我国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2010年的人才工作会议部署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强调要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两次人才会议开创了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国家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强调,人才战略是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将创新作为未来国之命脉,发现和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改革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

一、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服装行业背景

人生之本,衣食住行。将“衣”放在首位可见其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服装设计目标是使服装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基本的条件下,使得服装与消费者的形象、社会地位之间有效匹配,达到匹配度最优化。在现今工业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机器的出现大幅度地提高了服装的产出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下降,工厂为了追求产量而忽略了质量。[1]劣质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弊端,产品的良莠不齐是现代化大批量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另外,部分工厂产品质量优良,但其不注重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照搬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一味地追求快、追求眼前的利润,不注重长远的发展,导致其产品价格偏低,利润微薄。那么我们需要思考,服装行业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服装产品的产量与质量、质量与效率、服装企业文化与自主创新设计如何有效结合呢?反观学校,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又该如何进行呢?

(二)服装设计专业特点

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具有跨学科、受众面广、多元化的特点,设计学科知识包括美学、社会学、工学、心理学、哲学、材料学、营销学等多个门类,这些知识结构就决定了设计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体,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一体的学科。服装设计专业隶属于设计学科,其学科具有文理兼融、艺工融合的特点。在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培养既有服装艺术审美、技术功底,又有设计能力、创造力、敏锐市场洞察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科学与艺术、艺术与技术并重,传统与创新融合。服装设计、生产、销售、陈列等行业领域从事服饰产品开发设计、服装生产管理、时尚买手、服装陈列设计等工作,也可胜任服装产业相关领域的配饰设计、服饰品搭配、创意造型设计等工作,以及高校服装教育与研究工作。服务地域、辐射东盟的教育理念,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导向,结合师范类院校人文教育优势,针对广西民族特色与旅游产业的特点,搭建“服务基础教育的服饰设计+旅游文化服饰设计”的教学体系,建设“民族时尚”的专业特色。

(三)服装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服装的设计和工艺出发,根据设计目的绘制合适的服装效果图、款式图、结构图,根据设计构思选取合适的面料进行加工制作。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阶段。教师往往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2]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经验的积累,但往往限制了设计思维的培养,其结果是扼杀了造型审美能力,设计的作品往往呆板缺乏新意。实践中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忽略了对事物的思考观察,一味地去抄袭和借鉴现有的作品,缺乏造型的研究,缺乏创新思路,缺乏整合设计作品的能力,这就注定了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在现实的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设计类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向,知识与新时代社会生产力脱节。[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创业能力较弱。我们需要思考现有课程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否符合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化、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下的课程体系应有什么样的变化?为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课程改革才是硬道理。

二、服装设计专业改革方法

(一)课程创新模式

何为课程?课程是将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连接起来。那应该如何设计课程呢?课程设计需具备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丰富性的特征,在设计时需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四个方面入手。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不仅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简单相加,而且主要取决于其创新程度和创造力。[4]目前设计学科的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化明显。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要依附于传统,又要打破传统的束缚。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材料设计研发、服装工程、市场营销、服装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体。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如何更好地发掘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历史传承如何与现代服饰设计融合,在做好基础设计教学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并且依据学生能力特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融合。[5]融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服装设计所需绘画、软件应用、各项技能的教学,课堂气氛等环节是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让各位同学走向人生大赛场的有力保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渗透,教师越发觉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迫在眉睫。在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各专业的课程,大多数艺术类专业高校课程设置主要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大一以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大二开始陆续开展本专业课程,而各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又不相同,这必然导致专业与专业之间各自独立、联系不紧密的局面出现。大类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而大一新生生活阅历浅,对于知识的积累较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训练提升是这门课程的关键。在切入课程知识点时,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师应结合课程实际需要,以时下的新话题、新科技、新时尚元素为出发点,以“项目”出发,学生结合项目进行设计方案的模拟实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确定好主题元素之后,通过尝试新材料、新方法来完成设计。如:结合地域文化地域特色来进行设计训练、更新教学内容等。进入大数据时代,服装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要积极适应变化应对挑战,在课程设计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建构依托人工智能的服装艺术设计模式,从数据收集、挖掘,到数据的分析,从确立服装艺术设计目标、优化服装艺术设计流程、完善服装艺术设计评价等方面入手,更高效、个性化地开展教学实践。[1]教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艺术素养方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同学们将来进入设计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设计课程的教育目标既要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又要符合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树立健全的人格和道理品质,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并将美育、思政课程融入学科知识领域。课程创新包括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创新、课程学术规划创新、课程管理创新、课程评估创新等。课程的创新受到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状况、经济形势、科技发展的制约。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从头再来。这就好比一个好的项目,它往往依托于现有的项目方案的基础,对此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用来进行检验。21世纪的课程创新模式,根据学习者的技能设定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目标。学习者需要具备较好的读写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途径,督促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以激励他们有效地学习。[6]指导教师则需要具备课程能力、教学能力、评估能力、课堂管理能力。

(二)“项目”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应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努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备课、如何有效教学成了教师将要攻克的难关。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等潜力。传统服装艺术设计是一种偏重于个体经验判断的艺术创作活动。大数据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引发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大变革。[6]当代服装艺术设计者应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巧妙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建构依托人工智能的服装艺术设计模式,从确立服装艺术设计目标、优化服装艺术设计流程、完善服装艺术设计评价等方面入手,更高效、个性化地开展服装艺术设计实践,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秀服装设计作品。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任务的分析、任务的划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以及完成任务后结果的呈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决定,为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创造性潜能奠定了基础。在补充课程环节上加入智能制造认知环节。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教学运用是发展方向,对智能制衣设备的了解,智能材料的种类及运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记忆材料、柔性材料制作的各类智能穿戴设备,课程生动,学员参与性强,各类服装设计信息的集合让大家充分了解行业的前沿发展状况。例如: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课程中,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有效结合。在服装CAD课程中,利用Cloth3D软件绘制服装结构图,运用数据库面料或者自主设计的面料进行模拟缝合,能够快速得到服装产品穿着的实物效果。

三、结语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然发生了巨大改变。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是集思考力、行动力、合作力、学习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培养。而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校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学生打开社会之门的关键钥匙。通过项目导向的混合模式、调整当下课程的设计,直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变革。

作者:苏烨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