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策略

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财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应用,智能财务已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更加需要可以适应智能财务时展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而本科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育的主要力量,需要肩负起时代重任,为社会提供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本文分析了智能财务时代下会计本科人才培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财务;会计人才;本科院校

一、引言

智能财务,是指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和数字资源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务等相互融合,通过构建或利用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智能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升财会工作效率,实现和拓展财会职能及其战略价值[1]。早在2017年,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分析发展规划指南》中便指出,要深入推进智能分析在各个行业工作中的应用。于是,“智能财务”逐渐成为财会领域的热门话题。但令所有财会工作人员担忧的是,随着财务智能化的日益演进,以交易处理和核算为主体的财会人员结构将会转变为以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为主体的人员结构[1]。为了避免被淘汰或被迫转岗,财会人员不得不进行转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能够创造更高价值的管理型会计工作之上。财会人员的工作不能再局限于基础核算与会计信息传递,更应当积极参与预测、控制和评价的各个过程,努力成为价值管理的参与者。然而,财会人员的转型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本科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财务日益智能化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财会专家意识到传统的本科会计培养模式并不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要求,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会计教师都面临着教育变革的巨大挑战。为此,本文将分析智能财务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冲击,进而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二、智能财务背景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智能财务时代,社会所需要的财会人才更多的是多种能力兼备、综合素质突出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这一需求所占的比例正在快速增长,财会人员倾向于接受比以往更高水平的教育以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加青睐有着更高学历、更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培养适应新时展的综合性人才还有许多困难,本科院校作为会计人才培育的中坚力量,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但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比较难以培育出智能时代所需的会计人才。

(一)会计人才培养供需矛盾

首先,对于会计人才的供给方面。会计人才的供给渠道主要来自学历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教育质量高低决定着会计人才的供给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质量。从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计算机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体现度不高,这也表现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滞后性,以及缺乏对会计未来发展前瞻性能力的要求。另外,人才培养过于技能化,导致学生未来发展通道受限。其次,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方面。企业要素推进工作重心由核算向决策转变[2]。但随着会计辅助技术手段跨越式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心正在发生偏移,核算会计逐渐让位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在各级次会计招聘职位综合能力要求中,信息技术能力、政策法规熟悉程度、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财务分析能力位次较高。因此,会计的人才培养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

(二)传统课堂教学相对落后

在移动智能设备如此普及的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难度较以往大大降低,人们只需携带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便能够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不用再依赖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他们既可以选择通过上课来获取知识,也可以选择在网络中搜集网课资源来获取知识。而网课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例如:学生观看网课可以随时暂停,调整倍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质和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参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网课学习。此外,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考取会计类证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许多未来想从事财会工作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便开始备考各种会计专业的考试。而学生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会优先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更加专业的网课机构辅导老师,而非自己院校的老师。可见,传统课堂教学的地位有所衰落,会计专业学生更加青睐于网课学习。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本科院校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多数院校除了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法、经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之外,还会设置许多经济管理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博弈论等。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太过重视全面,反而得不偿失。面对如此繁多的课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绝大多数学生在多年以后难以回忆起这些知识,更不太可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学校若是寄希望于通过设置如此之多的课程,使学生建立起宏观的学科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理,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微。第二,多数院校虽然引入了诸如大数据、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等课程,但并没有将这些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课程之间相互孤立,不利于学生把握其中联系,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如前所述,在智能财务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乃是大势所趋,要培育这样的高质量人才自然离不开充足的师资力量。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在师资配备方面仍有所欠缺。本科院校中部分教师虽然有着十分扎实的财会审税理论基础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但其履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充足的实践经历,难以向学生传授会计实务经验。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同时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对智能财务共享、云会计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知识缺乏充分的认知,因而无法满足智能财务时代的教学要求。

(五)对实训环节不够重视

会计专业的学生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自然需要具备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的能力,因而实践环节不可或缺。许多本科院校虽然与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但由于企业十分重视财务数据等关键商业信息的保密,加之参与实习的学生并不能为企业创造太多价值,因此少有企业愿意让学生到财务部门进行实习。部分院校所组织的实习活动多是带领学生到企业中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类实习太过流于表面,学生也只是将这类实习视作“观光旅游”,所以并无多少实际意义。除此之外,校内的实训课程地点通常是计算机室,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且实训课程的学分所占比重普遍不高,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多数学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课程的学习或是会计相关证书的备考中去。长此以往,当学生真正踏入会计岗位之后,很可能无法得心应手地进行工作,更不用谈如何成为管理型会计人才。

三、智能财务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实施供给侧改革,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学校办学的初衷应当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为社会各组织输送高质量人才。本科院校作为培育高层次财会人才的高地,首先应当认真研究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正确分析企事业单位所需的财会人才,明确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所看重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本科院校要理清院校所具备的资源,尤其要对所拥有的科教资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自身实力。最后,在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科教能力的基础上,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审视并构建自身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变革培养模式,确保为社会所供给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培养质量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教学方式。一是本科院校教师要善于运用网课教学,提升学生听课质量。如前所述,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具有很大难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授课的对象是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无法兼顾所有人的进度,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一遍听懂,而学生若是能通过录制网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则可以大大保证学习效果。二是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们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自主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问题导向性的方式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尝试应用,最终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工作。相比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此种形式的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晦涩抽象的财会专业知识,挖掘潜藏于其中的乐趣。此外,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往往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生恰好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分工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而这些都是管理型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因而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能力要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在智能财务时代,财会知识的更迭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学习到的部分专业知识很有可能在步入岗位后变得没有用武之地,而面对未来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我学习。本科院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执着于所学知识的多寡。为此,学校可以尝试适当缩减学生的课程数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以及个人职业规划来决定学习哪些课程,丰富哪类知识。此外,对于会计专业中的相对简单易学的课程,院校可以只明确考试范围和具体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知识并通过考试。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有限的教师资源,同时可以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考验学生的自律性,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竞争愈加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生培养改革

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培育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本科院校可以引入既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又有着充足工作经历,同时精通“数智移云”的财务人才担任校内讲师。其次,院校应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利用寒暑假等空余时间,组织会计专业教师深入当地大型企业,学习与财务智能化有关的财会管理业务,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培育管理型会计人才做好充足储备。最后,导师也要肩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除了大四期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之外,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导师们也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一起探讨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分析会计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变革动向,了解学生们未来的人生目标,并基于目标帮助学生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五)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夯实会计专业能力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实践,财会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不但在毕业以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而且难以理解和吸收会计学的理论知识。本科院校应当努力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又可以提升会计实践能力。若条件允许,院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搬进当地的知名企业,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企业中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不再将视野局限于书本知识,聆听企业高管和工作人员讲解实务经验,体会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务中应用的,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细致观察“大智移云”等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具体应用,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有效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俊,董望.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J].财会月刊,2021(14):23-30.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1.14.003.

[2]唐大鹏,王伯伦,刘翌晨.“数智”时代会计教育重构:供需矛盾与要素创新[J].会计研究,2020(12):180-182.

作者:许慧 周俊林 杨天翔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