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范例

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1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基础工作薄弱

国内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大多数的企业将其视为普通的经济预算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将其依附于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中,难以真正的落实和起到效果。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既需要前期的大量资料分析,又需要配套的管理考核机制辅助运行,而这些工作需要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才能实现。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和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两个方面,因此大多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

(二)预算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部门有足够的认识,要从各个方面来制定管理制度和确定考核机制,因为全面预算管理并不是单纯的考核阶段性财务结果的制度,而是针对企业产生成本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从预算的最初编制、审核,到预算的执行和微调,都必须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如此才能真正的客观、真实反映企业预算管理情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应该是既有针对执行结果的考核,也有针对预算计划的考核,并在每一个考核阶段分析各部门执行结果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政策,如此才能实现企业运营的良性循环,保障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推行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国内企业对该制度不够重视造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管理层对全面预算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的责任部门甚至是高管层仍然认为编制预算纯粹属于财务行为,小部分人甚至认为全面预算的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公司单纯是为了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未能充分发挥预算的管理职能。

(二)预算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当前企业对全面预算的认识程度不够,许多企业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常规的预算手段引入,因此缺乏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者自身对全面预算的理解都不够深入,更何谈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三、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举措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推行的主要困难在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和配套制度的制定两个方面,因此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一)提升预算人员素质

要想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顺利施行,首先要有专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人才进行制度执行,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人才引入和人才培训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全面预算管理人才队伍。人才引入是指直接从人力市场招聘专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人才培训是指企业聘请专业全面预算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和分配。

(二)提升基础工作质量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不是单一的财务管理工作,更是企业的全面管控工作,因此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这就需要企业的基础工作质量必须进行提高,才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可以从内控制度、编制预算基础信息、预算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强化企业的监管、提高企业各类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率、明确各部门的执行权限与责任,如此才能真正的推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的企业对这种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但是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国家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相信我国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应用上一定会迎头赶上国际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磊 单位: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篇

一、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问题,如财务管理混乱、信息失真、账目不清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够高,并且受制于领导,企业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忽略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企业应当打破传统职能管理限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应当在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的指引下,强化企业协调管理理念,注重管理组织和计划职能。如此,企业各分公司、子公司及各个职能部门目标一致,从而使得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行为一致。现代化企业管理格局拥有一条主线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即财务预算管理。因此,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检验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二)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企业管理者管理中心就是投资者所关心的产品和利润,两者是协同一致的。目前,我国企业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分散的投资群体。分散投资者不仅关心当前的经营成果、当前实现的利润和利润总额,同时他们还非常关心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的盈利能力以及利润质量。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企业经营者需要扩大规划和控制范围,从关注利润预算延伸到资金预算和业务预算,并且包括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等。因此企业大力推进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企业目标需满足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样需要满足企业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具有完善的资本经营机制,需要其进行广泛有效的资本经营,依照资本经营机制内在要求进行运作。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在科学预测、决策基础上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规划进行运作,这与资本经营机制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企业进行资本经营,财务预算管理是必然选择。

(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需要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保证企业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费用,在销售数量和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再者,企业通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将经济效益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到实处,为提高效益提供可靠保证以及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五)企业推进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及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了显著变化,需要依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等价交换。市场与企业逐渐通过财务活动这个纽带和桥梁连接起来,企业财务活动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资金收付,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例如,资金筹集、财务预算、投资决策等,这就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务工作不仅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筹措资金,同时需要选择较好的投资方案并管理企业资金的日常运作。财务这些工作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有效筹措资金,是否可以对所需资金进行有效预算,是否可以将其配置在最需地方,这些不仅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且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成功企业经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应现代企业活动的财务管理机制,预算管理就是最佳选择。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一)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创新

理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理念创新。就目前来说,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观念创新,习惯循规蹈矩,观念相对落后,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企业科学管理、现代化进程缓慢。所谓理念创新就是克服老旧思想,打破陈规陋习,从而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企业管理创新需要企业全体管理人员都积极主动参与,摒弃落后的旧思想,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增强企业竞争意识和战略意识,实现人人改变人人创新,从而在整个企业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理念。

(二)进行文化创新,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活动的运行,有时制约着企业发展前景。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文化必定走不好走不远,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是企业激活生产力的法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企业拥有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执行力和凝聚力,进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努力建设科学、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企业抓文化建设需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为了使企业具有足够的活力和凝聚力,企业应当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二是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做服务,企业应当加强自身学习能力。

(三)强化企业管理队伍建设,巩固企业管理队伍凝聚力

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为了实现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文化认同度高,组织凝聚力强,需要强化企业管理队伍建设,巩固企业管理队伍凝聚力,其意义极其重大,为此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应当吸贤纳士,向全社会招聘,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二是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需要加强考核结果,优化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培训方式,可以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层次,可以开展职业拓展培训,为了严格落实企业规章制度,同时需要加强监督力度,用跟踪的管理措施监督企业干部,凝聚企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如此一来,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可以不断开拓创新,为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新的卓越的业绩。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建立科学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创新迫切需求,是广大财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实际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龙玉 单位: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关物业中心

第三篇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是将建筑企业的整体占了目标作为基础,在实施中充分考虑到建筑企业的短期目标、经营目标等相关因素,并将建筑企业预算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的部门和员工,利用考核、控制等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指标控制和评价体系,正是基于此,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战略性。战略性是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要特点,企业的整体战略是导向,只有符合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才会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反不符合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则不利于企业发展。其次是全员性。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将预算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个人,这样才能增强预算执行力,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再次是全程性。全程性指的是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企业预算指标的制定和下达上,同时还应当重视预算的编制、汇总,而且还更应当关注企业预算的监管和执行情况,并且还要关注预算指标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编制和评价,以此真正发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威作用,切实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管理的提升意义。

二、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分析

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都是将盈利作为根本目标,经济效益也就成为对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建筑企业需要有效发挥预算管理职能,合理预期经营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各项成产成本,确保以最小的消耗和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建筑企业积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将现代成本管理融合到全面预算管理之中,企业积极强化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以此强化物资采购成本管理预算、物资筹集资本预算,做好供应成本的控制及核算,落实好采购成本管理;同时建筑企业也加强了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注重在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做好生产成本预算,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销售过程中的成本预算也是企业很重视的环节,建筑企业通过强化销售管理,积极研究销售途径、销售手段、销售区域等一系列因素,尽量减少劳动耗损,完成相关成本预算指标。

建筑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逐步将关注的重点由原先的经营结果即利润预算向经营过程即资金预算和业务预算倾斜,并力争向经营成本、费用等相关核算进行追溯,尤其关注资产的形成过程,强调事中及事前的控制环节,通过管理收入、成本控制以及利润的形成整个过程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效益也不断提升,因此,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能够实现提升经济效益和完成经营目标的一般性的管理工具,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建筑企业正是基于这一点,强化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地位,才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营业收入及盈利水平。建筑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目标值的可靠性及合理性作为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设置科学合理的企业预算目标值来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数标尺,企业管理者不仅仅将预算管理指标作为经济效益的参考值,同时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及时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断进行优化和修正,以此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经济手段的落实更为全面,充分发挥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事中控制作用以及纠偏作用。

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不仅仅包含了收入部分,同时也包含了企业的成本及费用部分,将实际收入、费用、成本值跟预算目标值相比较,管理者就可以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改善。当建筑企业的收入以及成本费用水平与原先的预算指标发生偏差时,企业管理这就需要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及管理报告中所反映的相关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此来进行改进纠正偏差。同时建筑企业还考虑了成本跟费用之间的配比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样就能够为企业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有效节约成本提供支持。建筑企业管理者积极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特点,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影响预算执行的相关因素,并配合以相关的奖惩措施,合理有效地调配和使用资金,科学进行成本开支的控制,确保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预期目标执行。

总之,建筑企业在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实际,将预算指标细化并具体到各个环节中,使得企业的收入、费用、利润都处于预算管理的管控范围之内,并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跟增强企业效益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跟企业相关管理工作之间的有效整合。

三、提升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建议

首先,进一步优化全面预算管理跟建筑企业发展战略两者的结合。作为建筑企业来讲,其战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企业预算管理,建筑企业应当按照自身定位和战略规划,积极培育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及竞争优势,努力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以此获取市场地位,并积极履行责任义务。当前,不少建筑企业在编制企业全面预算时,并没有将建筑企业自身的整体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支撑,也没有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当做是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来加以对待,预算管理跟企业自身战略规划衔接上比较差,往往只重视短期目标而忽视了建筑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很难贯彻执行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的预算管理跟企业自身战略之间存在脱节,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企业在设立预算目标时应当区分短期目标跟中长期目标之间关系,准确把握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明确企业短期目标应当关注近期的日常管理活动,并且要具体、明确、全面,切实提高建筑企业的短期经营活动业绩;而长期目标则要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时间内的发展,做到宏观面上的有效管控。

其次,将建筑企业的所有收支活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建筑企业管理活动,管理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建筑企业的财务活动,它属于企业全面、综合的管理,具有全面的约束力和控制力,是将建筑企业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目标的途径和手段。部分建筑企业在制定全面预算目标时候,预算的内容不全面、预算指标的设置不够切实可行、也不够准确,缺少可操作性,这些都不利于预算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一些建筑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制定目标时过分强调财务预算及经营预算,预算的内容难以涵盖企业的所有经营范围,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越来越普遍,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广,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全面、准确就显得更为重要。当企业的收入以及成本费用水平与原先的预算指标发生偏差时,企业管理这就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管理报告中所反映的相关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此来进行改进纠正偏差。因此,建筑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要将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固定资产投资预算以及债权投资预算等都纳入到企业预算管理中,并将各项收支都编制预算算指标中,杜绝收支有力在全面预算之外的情况发生,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的管理职能。

再次,提升预算编制技术手段,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化是建筑企业今后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实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生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效益,提升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是建筑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不过当前不少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手段利用较少,预算的编制仍旧是将建筑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及历史经验数据作为基础,预算的编制手段较为单一,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建筑企业今后应当将信息技术跟管理思想、信息资源有效结合,实现各个环节的信息衔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者:杨梅 单位:江苏北方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第四篇

一、企业优化预算管理的途径

(一)尽快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或机构

企业要想深化预算管理机制的作用,势必需要一个专门负责预算管理相关事务的机构,也就需要尽快建立起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或者部门。总体来说,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职能,企业必须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成立专门负责企业预算管理事务的机构,比如预算管理委员会或者总经理办公会等等,具体负责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事宜。要想顺利建立预算管理部门,需要企业从上至下的全面配合。首先,企业管理层要加强对预算管理内涵和外延的深入学习,提高预算管理意识,认识到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长远经营战略目标的基础。其次,预算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多个管理层级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因此难以做到一蹴而就,需要将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激励等活动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环节相互结合。由于这些环节都是由来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员工分别执行,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层也应该倾听广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企业管理层要给予整个预算管理工作大量的支持,包括沟通协调各个管理层级、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尽可能调动起各个部门及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争取做到全员预算管理。

(二)制定合理的企业预算管理目标

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务必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状况,制定出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预算管理目标。如果企业的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意识,那么这样的预算充其量仅仅只是一个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的指导意义,难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鉴于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将编制的各期预算进行前后衔接,夯实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从整体来看,企业的战略管理包含预算管理的内容,这里的预算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法,而是与企业的战略导向和目标息息相关,选择最为恰当的预算管理模式,判断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预算管理只有定位得当,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效用。

(三)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预算管理针对的是企业的全体经营活动和未来规划,因此需要预算管理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鉴于此,企业为了能够提高预算工作的实际效果,必须重视对现有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养的提升。首先,企业应该安排预算管理人员进行轮岗锻炼,以便更加了解企业的经营流程和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预算管理措施。其次,重视对预算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逐步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最后,企业还要积极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部门与预算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程度,为预算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度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预算考评体系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到达既定目标,需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的预算考评体系,以便能够对部门和人员进行客观的考核和奖惩。预算管理的考评体系应该尽可能做深做透,对其中的所有关键环节都应该做到权责明确,将相关规定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为了考评体系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还可以将各项规定更加细化,包括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完成工作后会有何种级别的奖励、未完成工作将会有怎样的处罚、超额完成工作又会有怎样的额外奖励等等,切实做到赏罚分明。相关的考评体系既可以采用刚性的条款规定,也可以采用客观、明确的数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涉及奖励还是处罚,都不能出现用于模糊的灰色地带,否则预算考评体系的公信力将大幅度降低。另外,在制定考评体系之后,企业一定需要采取措施确保考评结果的落实,不论奖励还是惩罚,都需要一一兑现,长此以往,预算管理将在企业当中受到更高的重视。根据现有的经验可以总结出:企业在建立预算考评体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预算管理委员会需要注意划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之间的差别,以便合理界定涉及成本费用管理部门或中心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考核指标符合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上调动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制定的奖惩措施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既能起到激励部门或员工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是企业能够承担的。

(二)重视对预算信息的及时反馈,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

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难以立刻确定的数据和项目,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对有关项目的数值进行估计,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数据并及时调整是企业预算编制所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企业的预算编制应该体现出现实性和先进性。现实性对预算管理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脱离了现实性,企业就难以调动起员工进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算管理的执行将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预算的先进性能够调动起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企业短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说,预算编制唯有具备先进性和现实性,才有可供执行的基础。其次,预算编制还必须具备可验证性。可验证的预算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而且可以给员工相应的责任感和压力感,能够提高企业日常基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够拥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增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成本预算是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包括从项目决策期到项目正式建成的所有费用,具体涵盖土地成本、配套工程费、建设期贷款利息、设备购置费等等。由于成本涉及项目繁多,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想要增多。鉴于此,房地产企业往往特别重视预算编制工作,每当发生较大幅度的预算变化时,都需要深入分析变化的具体原因和背景,并及时找到问题所在,争取尽快寻找到解决办法。

(三)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从预算管理的本质特征来说,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预算目标而开展,并且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得以落实,不断提高企业的日常管理水平。原则上,企业的预算目标一旦设立,就不能轻易更改,应该在企业内部如同“法律”一般生效。企业的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相关条款,切实做到围绕预算开展工作。具体来说,企业需要按照预算管理中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控制各项管理活动,对预算政策进行严格执行,并且引入监督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及时地反映,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制约手段,将企业的优秀管理方法与预算管理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方面,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主要有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固定预算法等等。通常来说,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应该重点考虑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稳定期的企业来说,由于市场情况已经较为明朗和确定,采用固定预算往往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三、结语

可以说,预算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强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来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中国企业已经逐步开始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具体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预算执行不力。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广大企业不仅要重视对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时还要积极落实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切实保障企业的健康有序运行。

作者:杜凤娟 单位: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篇

一、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战略的落实,确保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这个观点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企业战略需要通过预算保证资源的配置,需要通过预算对战略执行的财务结果实施控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存在差异,还可以运用全面预算管理这套体系,动态分析差异原因,及时“纠偏”,大大提高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保证经济活动的一致性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前提下,以企业目标利润为着眼点,强调企业管理在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方面的一体化。在当今时代,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逐渐壮大,为了适应其发展,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也随着变得庞大与复杂起来,每个组织机构都会承担一定的业务工作,且组织与组织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是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持经济活动的高度统一与一致性,并在它们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利润是现代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主心骨,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而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认清自己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能够在企业经济活动上保持一致。

三、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优化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考核与评价

全面预算管理在执行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企业目标利润为引导的,以目标利润为基础而划分的分目标预算是各部门工作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主要标准,通过实际绩效与预算二者的比较,进而对企业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人事任免机制,这样有利于在企业员工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在进行工作业绩考核时,坚持差异性原则,对企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考虑到企业的历史变化趋势,也会兼顾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以及执行主体的情况,这种评价能够做到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进而为企业管理创造一定良好的环境,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合理控制管理过程

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内部控制,控制伴随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对全员和全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企业总预算目标的逐层分解,使每个部门与工作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指标与责任,进而参与到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中来,提高预算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此外,各个部门以本部门的分预算目标为起点,对自身的作业计划与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认清企业当前的发展目标与任务,进而科学决策,实现对企业管理的有效控制。对目标利润进行预测和预算编制是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属于事中控制,而对预算结果的分析、考核、评价属于事后控制。由此可以看出来,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对管理过程的控制。一旦预算在确定之后,企业各个部门都要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于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方案不符的,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以保证企业既定目标利润的实现。

五、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不仅受到同行的巨大挑战,同时还要面对外界环境施加的巨大压力,因此,现代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与能力,才能够求得生存与发展。一个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与发展资金是有限的,而对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之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把关系到企业目标利润的一切经济活动有机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影响利润目标的因素,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对企业的短期预算进行编制如销售、生产方面的预算,还会对企业的中长期预算进行编制如资本预算、研发经费预算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确定目标利润的过程中,就要必须准确掌握市场动态,从全局出发,科学的进行预测,制定出一个符合本企业发展的最佳预算方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市场风险,使企业的一切决策行为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逐步的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与水平。

六、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的管理活动,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已经体现出自身的优点,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发的凸现出来。因此,为了实现现代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企业管理中应积极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福县 单位:方太集团

第六篇

一、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预算管理的意识薄弱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逐渐转变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意识还是相当的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市场观念也不强;成本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强,专业、意识跟不上,从而导致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滞后。

(二)成本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存在着分工过细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组织结构,其繁杂的机构部门消耗大量的成本管理费用,大大制约了成本预算管理。具体而言,分工过细,增加了国有企业协调难度,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增加经营成本。同时,国有企业的机构设置繁杂,使其管理费用不断增加。

(三)成本预算管理的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方法还相对落后,其具体表现是:一是成本预算管理的方法粗放。据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目标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这些都是比较粗放的成本管理方法。而且这种事后成本预算管理方法,也不能满足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的管理需要;二是是信息化程度不高。近几年,虽然大力提倡会计电算化,但是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还是传统的手工核算。由于落后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导致了国有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化成本预算管理观念

针对国有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是加强国有企业员工的成本预算管理意识。国有企业必须要加大员工在成本预算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让员工认识到成本预算管理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让员工充分体会到自身在成本预算管理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为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树立成本预算管理的系统理念。国有企业在进行成本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狭隘的把目光放在生产环境上,还应该将成本预算管理拓展到整个企业、供应商以及客户,从而构建出系统化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二)整合工作流程和组织机构

要改变因国有企业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不足而造成成本费用增加的局面,就必须加大对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整合力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设置开展详细的前期调查,简而言之,做好对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调查和工作流程的必要性调查。其次,加强对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工作。国有企业要合理利用前期的调查结果,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核心任务和发展目标,对不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不相干的工作流程加以调整;最后,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国有企业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降低因信息传递不及时而产生的成本费用。

(三)改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已不能通过较高的价格来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如果国有企业不改变传统成本预算管理方法,就不能有效解决成本与利润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与发展。所以,国有企业必须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的成本预算方法。目前,比较科学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有:责任成本管理法、成本规划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法、等。所以,国有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

三、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才能实现成本与利润的相对平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第一主体经济地位,带领其他企业实施科学的成本预算管理,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黄德意 单位: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

第七篇

一、杜邦分析法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杜邦分析法具备良好的分解统计优势,因此常用在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其实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对企业管理有着不同的计划、控制、组织和考核方式,利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全面的管理,提高企业对财务工作的全面管理,借助杜邦分析法以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全面了解,在市场的对比作用下,推行全面的市场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价值,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因此,基于杜邦分析法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就要及时掌握其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让企业处在一种有序的管理模式下。应用杜邦分析法,首先要编制一整套的预算方案,方案要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施工情况进行统计并确定筹资的目标,按照财务的形式对活动期间的经营分配状况进行计划。并且通过财务报表及其他附表的形式定期进行上报统计,以此来构成企业计划期限内的预期财务目标。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包括了施工预算、专项预算、财务预算等内容,这些预算的结果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亏损的状况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因此要利用杜邦分析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企业经济活动预算展现出来。

其次,利用杜邦分析法进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要将预算期内企业内部现金收支、经营等财务状况计算出来。这主要包括了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专项预算等等。通过专项预算把企业内部的长期投资的项目进行结算,并且还将统计出非经常发生的业务结算,包括一次性业务预算。

第三、利用杜邦分析系统功能模块分析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式、上下结合式等三种方式对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在杜邦分析系统方法中,可以通过各种分析图表来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主要包括这几个模块:当期与计划对比杜邦分析模块、当期与历史对比杜邦分析模块、当期杜邦分析模块、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在当期与计划对比杜邦分析模块中,要利用杜邦分析法把企业的计划和目标数据统计出来,并和企业目前的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并在图表中列出,通过计划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对比查找原因,分析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间存在的问题。

当期与历史对比杜邦分析模块则是将企业的历史数据和当期的实际数据进行纵向比较,统计出企业的发展轨迹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及公司的财务变化趋势。从而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借鉴以往的经验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统计的数据寻求解决方法。而当期杜邦分析模块则是利用杜邦分析图来编制企业当期的各种会计报表。系统维护模块则是利用杜邦分析法掌握公司系统的数据,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录入、修改和删除。

二、结束语

综上,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杜邦分析法具备良好的分解统计优势,因此常用在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一般来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其实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对企业管理有着不同的计划、控制、组织和考核方式。而利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的预算进行全面的管理,提高企业对财务工作(施工方)的全面管理,借助杜邦分析法以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全面了解。从而能够快速地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关键点,借鉴以往的经验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生产指标。在市场的对比作用下,推行全面的市场财务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价值,推动企业长远发展,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陈琳琳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

第八篇

一、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可行性

1.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目标通过全面预算加以固化与量化,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控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使各部门统一思想,加强协调,按照既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严格预算执行,实现预算执行与企业发展规划统一,并通过预算监控发现未能预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企业动态地调整发展规划,有效地提升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变能力。

2.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高效运行。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平衡,企业可以对有限资源进行最佳的安排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全面预算对潜在的风险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风险得到有效规避与化解;全面预算明确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加上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共同作用,使成本费用节约计划成为可行。

3.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完善考核机制。作为国有粮食收储公司的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预算的执行对企业进行年度考核,企业可根据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实行考核。量化指标体系使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激励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专门从事经营政策性粮油业务,有其特有的政策业务特性。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结合企业业务政策性的特征,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实行总量平衡,对全部收入和费用支出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坚持积极稳健原则,确保以收定支,切实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坚持权责对等原则,确保预算切实可行,围绕经营战略实施。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内容包括:(1)预算管理机构。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工作小组、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控制考评部门等,负责整个企业预算的编制、审定、监督、控制和业绩考核;(2)预算指标体系。根据企业特点科学设置预算指标体系,预算指标体系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粮食收储企业在利润、费用成本、现金流量等指标基础上,应增设储粮安全、储粮轮换类指标;(3)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程序可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企业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各项年度考核指标,制定企业年度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各部门进一步细化,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和员工。(4)预算控制、分析。建立预算执行监控和反馈报告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和偏差及时发现,纠正。

三、做好粮食收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想法

1.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预算组织机构。企业可由董事会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年度企业预算管理目标,落实企业预算管理要求,审议上报年度预算方案,听取预算管理工作小组预算执行情况汇报,审议纠正授权内的偏差预算,审议对各部门的预算考评,确定薪酬和奖励方案;设立管理工作小组,负责编制预算方案、监控分析预算执行、定期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执行情况,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联合组成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对企业的预算进行质量评估、审核、批复,对企业决算组织审计和检查,完善企业预算收支绩效年度考核。

2.切合实际,科学编制预算指标体系。从企业经营业务实情出发,制定目标指标,粮食收储企业预算目标可包括:利润总额、营业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粮食综合宜存率、粮食质量合格率等。目标指标分解到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岗位、各员工,以价值、数量、质量等种类的指标细化到收购、储存、轮换、销售等各环节,通过制定细化指标明确“谁来做,做什么,做多少”。

3.规范实施,不断完善预算优化机制。预算具体实施阶段,必须按预算标准,对执行过程进行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建立预算反馈报告制度、预算执行审批制度、预算调整审批制度、资金监控制度和预算审计制度,保证预算有效执行,纠正不利偏差,树立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公正考评,努力形成约束激励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开民主,注重实效的考评原则,通过量化的关键业绩指标,结合一些定性指标对预算执行进行考核,肯定相关部门和员工工作业绩,并以货币和非货币方式奖励先进,会增强员工的成就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预算目标通过层层分解与落实,使企业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相应的预算目标,将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与其预算目标比较进行考核与评价,并确定责任归属。由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组成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对企业进行评分考核;由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对每个部门和员工进行评分考核。考评可按预算指标的经济责任、工作目标责任设置成计分卡形式,使被考核者对得分和失分情况一目了然,对考评结果心服口服,为下一步整改明确方向。

5.提升能力,注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全面预算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需要全员参与的现代管理系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程序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与部门和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针对目前粮食收储企业员工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企业应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同时大力开展宣传培训,让每一位在岗员工认同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认识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调动员工学习热情,提升员工参与能力,使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在企业内得以顺利实施。

作者:许明珍 单位:嘉兴市粮食结算中心

第九篇

一、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需要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就我国目前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现状来看,企业预算管理体制还尚未成熟,存在一定缺陷,以下是对预算管理问题的具体分析:

1.对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认识

电力企业中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预算管理是一种单纯性的财务行为,而并非一种企业提升自身成本管理水平的手段,对预算管理认识较为片面,缺乏客观性认识。由于对预算管理没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因此预算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较为随意,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化,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2.预算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深受我国政治体制影响,电力企业属于国有垄断企业,与其他私营企业存在本质区别,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具有竞争性,因此电力企业领导以及内部预算管理人员往往会忽略预算管理的战略性、全面性、协同性与统筹性。如成本预算管理往往不能紧跟市场经济变化而做出调整;业务部门、下级单位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争取较低的考核指标,预算数据过于保守,偏离实际;预算管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控制,时效性较差,不能及时满足管理需要;预算管理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偏重于生产经营环节,对基建环节关注程度不足,导致项目资金的管控力度不够;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实质性内容,一些规章制度只求形式,不讲实效,制度完全失去监督、考核作用。

3.预算管理执行与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对预算管理引起中重视,因此在预算管理监督中不够严格,并且在预算执行中表现出预算刚性弱化,起不了指导和约束业务活动开展的作用;存在预算外开支,出现领导个人说了算,审批单漫天飞的现象;项目预算存在随意扩大工作内容、变更工程标准的现象,业务部门把关不严,以上极易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偏离预算管理工作实质。另外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与预算管理相应的预算考评制度,因此导致预算管理缺乏严肃性与权威性。

4.预算管理信息化有待提高

就当前我国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状况来看,企业预算管理较初期得以提升,引入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SAP及财务管控系统的应用也就预算管理加大了力度。但是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预算管理人员理论性知识掌握较为牢固,但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再加上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导致无法适应和熟练应用企业各项目的成本集中核算与监控,无法利用预算管理信息化工具对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提升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建议

1.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要做好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就要从重强化企业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入手,让其了解在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开展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预算意识是推动预算管理的前提,要做到有效的预算控制,必须使企业所有人员对预算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预算意识、预算控制观念贯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让预算意识深入人心。在企业员工中树立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企业增效,个人增收,自觉的置身企业增收节支活动中。

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度,明确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管理每项工作做好明确分工,明确每个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这样一来预算管理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并且若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及时找出存在问题的环节,对提高成本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应建立预算管理奖罚制度,以往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是因为电力企业本身缺乏竞争性,很多工作人员觉得做好做坏都一样。那么要消除工作人员这一错误观念,就应建立奖罚制度,对表现较好的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鼓励,让管理人员看到自身在电力企业中的可发展性与价值。

3.强化预算管理执行与监督力度

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是提升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再好的预算管理方案若不执行都只是徒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以预算管理方案为依据,并结合电力企业经营实况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各项事务中。在预算管理执行上重点关注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结合,营业收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它上承市场调查与预测,下启企业在整个预算期的经营活动计划。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推行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用年度预算控制月度预算,严格控制预算资金支付,实现业务流与资金流双控,真正做到“无预算不付款”,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对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发现有管理不当之处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成本预算管理整体水平。

4.提高成本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面对复杂多变的预算编制工作,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成本预算管理的要求,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我国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实现成本预算与财务账目的精确化处理,运用计算机高效的数据处理功能,实现成本预算编制与预算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以此来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充实项目预算储备库管理,建立标准成本测算体系,统一成本定额,规范列支渠道,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一致性。利用现有的SAP系统和财务管控系统,通过信息平台支撑,对明细项目、成本中心实施预算控制,实现集中核算、监控,数据共享,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5.定期开展预算执行分析,建立重大预算执行偏差报告制度

企业管理部门及预算执行部门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财务、生产、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差异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并对由于重大经营事项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出现的预算较大幅度波动及时进行报告,以便下一步预算的调整和重点控制。

三、总结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也不可一成不变,电力企业应积极面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融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艳 单位:张家界供电公司

第十篇

一、创造实现资金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

集团成立了以企业领导人为首的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分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二级计划/预算管理委员会。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机构,从集团整体经营状况角度,领导预算工作的开展,监督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运行。集团财务部为资金预算委员会的常设执行机构,从事预算的汇总、编制、调整、监控,各部门预算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集团其他各部门及各分公司为执行机构,也是个预算的责任部门,为全面预算编制、调整、执行以及考核的主体,承担相对独立的预算责任。每级的资金预算都有企业管理层负责,下级要向上级汇报。资金预算委员会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考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化资金预算管理的措施,建立和完善了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二、加强该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实际准确、合理的编制预算

首先,在具体的资金预算编制前,财务部门对编制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编制方法,各预算编制部门负责人必须向本部门人员充分传达和贯彻预算编制的内容和要求,财务部对各预算编制人员培训,并下发经董事会审批的编制资金预算全套文件。业务部门根据过去的历史数据和集团下达的目标,结合企业当前经营的实际环境,合理编制收入和支出成本预算,提高整个公司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要求各部门在编制过程中要全面,并要全员参与,不漏死角。譬如市场部每年10月初根据公司年度运作计划、经营目标的主要指标、内外部统计分析数据和市场营销规划编制本部门下年度的资金预算。汇总各分公司相关资料进行明细的用户数预测分析,编制收视费等收入,提交投资项目需求(营业厅建设、BOSS系统、呼叫中心等)、本部门费用(广告、业务宣传费预算)等的资金支出。

其次,预算编制完成之后要经过一个反复修改、反复讨论的过程。各分公司的预算在初步完成后经分公司财务部和集团垂直部门汇总并进行初步的审查。各分公司财务部把初步审查后的资金预算汇总上报集团财务部。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体资金预算进行试算平衡后汇总,编制出总体资金预算,汇总后报预算委员会审批。经过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预审批和预下达,再讨论重新编制。最终形成的预算必将更贴近公司的实际情况,增加预算执行中的可操控性。预算报经董事会批示后,财务部把支出部分分为几大块,如还贷款、投资与固定资产购置、工程项目、工资、日常费用支出等,再结合集团整体收入情况将经批准年度资金计划分结为月度资金预算下发各预算责任部门,并按照资金预算进行资金支付。各预算编制部门总经理是负责汇总、审核和递交本部门预算表格的首要责任人,应对预算编制工作按期完成和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负责。

(二)资金预算执行过程

1.预算执行监督与分析

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是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执行是资金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决定着资金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每月分公司财务部制定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上报集团财务部汇总。一般情况日常费用支出和绩效工资按收入进度划拨,像水电、房租等固定支出则按合同划拨。集团通过ERP-NC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到集团各部门和各分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同时集团推行分公司财务经理委派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确报资金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进一步杜绝虚假业务及不合理的资金支出。集团通过BOSS(运营支撑)系统,实时监督收视费收入情况。每月末各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编制部门业务分析报告,寻找产生预算与执行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资金预算调整的审批与追加

在资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未列入年度资金预算的项目和超过年度资金预算额的支出,需要对资金预算进行调整或追加时,必须重新办理逐项申报、审批手续,每季与每半年各部门可提出预算调整申请。集团详细规定了预算调整的程序:预算调整如不超过本预算科目的本季度预算,部门提出调整预算申请后,经部门总经理审核后,由主管副总裁审批后即可执行。预算调整如超过本预算科目的本季度预算,部门提出调整预算申请后,经部门总经理审核后,主管副总裁、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财务副总裁、总裁审批后方可执行,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如调整未通过也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季度预算调整应在本预算科目年度预算中调整,不得超过本预算科目年度预算。半年度预算调整适用于公司根据上半年计划、预算完成情况,如公司经营情况与年度计划预算的基本假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调整下半年公司预算,预算调整在年度预算的利润指标和投资计划内。公司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公司董事会批准。

(三)资金预算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和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明确各单位的指标和奖惩办法,预算指标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考核紧密结合,定期对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评,据此对责任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递交人力资源部,作为预算执行奖惩的依据;年终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分解下达年度、季度、月度预算指标,同时根据不同分公司对成本节约的大小,实行系数分配制度,就是将各单位预算指标考核结果再乘以一个系数作为最终的奖金分配依据。年终决算并通过内审确定实际完成情况,与责任书目标进行对比,人力资源部按奖惩办法对各责任人进行奖惩。预算管理人员是主要责任人,预算执行情况应与其年薪挂钩,以敦促其提高预算执行的质量。

三、总结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2

一、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数量不足。

当前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基本素质不高等实际问题,不能形成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适应,造成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各方面的问题。此外,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导致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难于掌握信息化的方向,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进而使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迟滞和落后,难于发挥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价值,并产生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在的、基础的制约,不利于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二)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当前,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部门分割和信息交流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足,信息沟通困难,进而水泥企业各部门因信息沟通不畅,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整体工作形成影响,由于不能形成一致性和完整性的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导致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发挥不出信息化的优势,阻碍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最终影响到水泥企业综合进步和长远建设。

(三)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落后。

当前一些水泥企业将财务管理看作简单的核算和账目记录,没有对信息平台进行现代化建设,导致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预算等环节出现短板,尽管其他方面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全面提升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难以发挥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真正价值。在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中的实际建设中出现平台的落后与老旧将会产生水泥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过高、效率过低的问题,制约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影响水泥企业财务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建设。

二、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路径

水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既要符合水泥企业的自身特点,同时也应该符合信息化的大潮流,当前,应该通过解决和强化如下问题和要点做到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与保障。

(一)加强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人员素质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现有着决定性作用,推进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应该加大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到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保障。在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应该首先丰富培训的形式,通过网络教学、远程培训、分科研讨等形式来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要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参考资料,使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做到主动学习,确保培训的质量。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训中还应该不断更新培训的内容,重点对计算机技术、现代会计科学进行深入培训,使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丰富与提升,做到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新情况的有效适应。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培训工作建立先进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组织和管理上的保障,激发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正向规范和不断激励形成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培训质量的保障。

(二)建立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建立新一代财务管理理念和信息化观念入手,通过理念的创新达到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支持,做到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保障。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以市场经济和信息化作为平台,在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树立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理念,要坚持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提升水泥企业整体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知,进而为建立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约束意识和管理意识奠定基础。要将共享、交互的信息化理念引入到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中,扩大水泥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范围,加速水泥企业财务信息的深层次应用,在预防水泥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基础上,落实现代化的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铺平道路。

(三)推进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化。

系统化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化有利于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的实现,新时期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加快系统化进程,构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组织结构,统一水泥行业财务管理的平台,应用统一水泥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借助互联网络建立水泥企业财务管理更大的系统与网络平台,使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做到深层次加工和利用,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组建更为广泛的载体与基础,真正实现借助信息技术达到对水泥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以集成、综合的方式建立起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不断提高提供服务和支持。

(四)加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领导。

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是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的重要保障,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更需要领导的大力和有效支持,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争取来自领导和管理层的帮助和投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宣传,取得领导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注,使其认识到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价值,加大对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在科学指导和不断支持的基础上,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保障。要建立领导负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责任目标体系,通过对领导责任的落实加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支持,形成更高层面上的保障与支撑,在规范化和系统化方面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进行规范,做到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真正的支持。

三、结语

水泥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受到了信息化和市场的冲击,水泥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和财务工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调动水泥企业资源、人力和物资的优势,重新解构水泥企业财务工作的结构与体系,适应市场化与信息化的潮流,建立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创建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的新优势,推进水泥企业的综合、长远和稳定发展。

作者:陈广庆 单位:伊春北方水泥有限公司

第二篇: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一、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的缺点

面临电子商务、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给我国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的攻击,当今社会财务管理的方式与理论已显著不能够全部适宜二十一世纪财务监管的环境变化,于指引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事务内容上顾此失彼。第一,当今社会财务监管的专业基础为设立在工业经济、把有形财产监管作为主要的基础上面,但是现在世界正在大跨步往知识经济年展,企业的无形财产比例渐渐升高,有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无形财产的价值已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有形财产的价值。第二,当今社会财务管理的方式落伍,由于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进步,网络财务是大势所趋。第三,当今社会财务管理里的风险管理空间较小,只局限在财务风险,但是针对讨论风险投资的管理非常少。

二、新环境下面对企业财务管理困难需要使用的策略

(一)加大财务管理理论探究

对于二十一世纪财务管理的进步方向探究,亦一样是为了不断改善和创造目前财务管理办法和理论系统,进而较好的引导财务管理实际事务。我们国家理论领域对二十一世纪财务管理的进步探究,还处在刚开始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的探究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财务管理的进步。第一,财务管理理论探究归属为会计理论探究,财务管理实际事务依然处在一个没有秩序的情况下。第二,财务管理专门人员欠缺。第三,我们国家现在企业组织组构正在处在巨大革新时期,缺乏较为深刻标准的公司改组、企业改制、收购和兼并、跨国运营等财务管理实例和理论探究。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不断由没有秩序到拥有秩序,财务管理亦愈来愈受到关注,企业管理亦会从以前的“市场指导类型”或者“生产指导类型”作为核心,转至把“财务管理指导类型”作为核心。所以,针对怎样发展我们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应使用以下策略:第一,构建一个水平高、稳固的财务管理探究团队,提倡财务管理理论探究;第二,联系实际加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导,提高财务管理专门人员的培育;第三,实际事务领域和理论领域协作,组织企业财务管理调研工作,实施实例分析,一起推动财务管理进步。

(二)新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形式的选取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一定要把市场作为指导方向,把费用作为桥梁,把现代企业体制作为保障,科学分配企业集团费用,展现集团长处,提升费用的运作率。企业集团公司对于集团里员工单位的财务管理形式能够分成以下三种。

1.“分权形式”的财务管理形式。

使用这个形式的企业集团,分公司具有足够的财务管理决定策略的权利,但是总公司对于分公司的管理把非直接管理作为主要内容。其特征是:于财务权利上,分公司于费用投入、投出与使用,财务收支用费花销,财务员工雇佣与解除,员工薪资奖金和福利等内容都具有足够的决定策略的权利;于管理上,总公司不使用指导性规划形式以干涉分公司生产运营活动,却是把非直接管理作为主要方面;于业务上,激励分公司主动参加竞争,占领市场地位;于利益上,总公司常常将利益偏向到分公司,来加强它的能力。

2.“集权形式”的财务管理形式。

使用这种形式的企业集团,财务权利大多数集聚到总公司,总公司对于分公司使用严厉掌控与一致管理。其特征是:财务管理决定策略的权利全部聚集在总公司,分公司仅分享很少的财务决定策略的权利,它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供给、生产、销售全部被总公司掌控,分公司的费用投资、筹集、贷款、重组、开支、利润分配、财务员工任用免职、薪资和奖金分配等重要财务均被总公司一致管理。

3.集团总部指挥下的不集中管理。

非相对的分权与非相对的集权是不存在的,集团总部指挥下的不集中管理形式是在于分权条件下的集权,为一种把费用使用、收回、筹集和分配作为一个整体的,参加市场竞争,从下到上的多级别决定策略的集权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展现总公司财务调节控制的功效,还可以很好地掌控运营人员和分公司风险,对战胜过于分权或者集权的缺点和优点都有利,为许多企业集团追寻的比较理想的形式。

三、结语

本文对新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进行了研究,对于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孙晓丽 单位:迁安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

第三篇:企业财务管理应用研究

1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存在的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financialderivative)又被称为金融衍生产品,其和基本的金融产品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指建立在基础产品之上或者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会受到金融产品的价格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的金融派生产品。同时衍生金融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其基本特征是杠杆原理和信用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衍生金融工具有四种,分别是: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合约。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指企业在金融市场开展业务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变化、政策变化、管理方式变化等,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的风险,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某种要素的变化和预期的市场变化不相同,会造成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市场风险一般包括货币、利率以及价格两方面的风险,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市场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以此规避市场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的混乱使用也会造成市场风险的出现;信用风险,信用交易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在实际企业发展中,企业或者对方企业会将企业自身的信用作为交易的保证,但是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合约的一方在规定时间无法正常履行合约,因此出现违约风险,包括本金和重置两方面的风险,因此,在企业开展实际业务时,需要对合约对方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同时利用合适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信用风险进行规避。

2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资金项目收支结算三部分管理,将衍生金融工具实际应用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从这三方面内容展开。

2.1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筹资管理中

企业筹资行为是为了促使企业有效发展,从而通过各种渠道来筹借资金,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筹资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企业进行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两种工具中。远期合约是一种相对操作较为容易的金融衍生工具,指合约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刻按照合约约定的价格进行合约规定相应数量金融资产的购买,这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适用于上市企业,会存在本币和外币之间的兑换以及币种升值或贬值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是一种预期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在企业实际发展中,一般通过远期合约对币值和汇率的变化进行预防,从而规避相应的风险;期货合约也就是期货,由期货交易组织制定统一的规定,规定在将来某一具体时间和地点进行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者金融商品的约定,一般会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数量、单位和等级,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合约进行资金的筹集,比如:发行债券等,可以减少筹资成本以求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在一段时间之后,将期货成本转换成资金成本,降低企业筹资中存在的风险。

2.2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投资管理中

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投资管理中,和企业筹资相同,企业主要投资方式有两种工具,即: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在企业实际发展中,企业开展财务管理一般采用多种金融资金互相组合来降低投资中存在的风险,这种财务管理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却无法对企业系统中出现的风险进行预防。但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可以快速地对各种风险进行集中处理,有效地避免企业投资中出现的所有风险。当企业对外开展投资业务时,会存在利息变化而产生额外支出,比如:在远期合约中汇率和利率都有可能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变动,造成企业资金的损失,加大企业投资的风险,但是在使用远期合约衍生金融工具之后,可以将货物交递的时间延长在将来某一时刻,可以对投资中的风险进行预防。

2.3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资金项目收支结算管理中

资金项目收支结算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资金项目收支结算管理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对资金项目的收入进行管理和对资金项目的支出进行管理,在企业实际发展中,可以快速增加销售额,这样虽然能够促使企业正常发展,但是会对企业账款的收支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进行国际间贸易的企业,经常会受到币值汇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企业资金项目收支结算中,可以通过预期的估计,避免企业面临的风险,比如:当预计外汇汇率会出现贬值时,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合约对出口的应收账款进行保值处理,以此规避汇率变化对企业带来的风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存在的风险,然后对其在企业财务管理发展中应用进行研究,提高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将衍生金融工具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促进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同时还能寻求货币资金使用的新途径,有利于企业长期且稳定地向前发展。

作者:杨敏宏 单位:甘肃电投辰旭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篇: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所处的地点、时间等,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同的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有着明显的改变。首先,是企业财务管理改变了以往的广泛性,而向着个性方向发展,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客户成为企业发展运营的中心,那么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与客户相关的内容成为了管理的核心。再次,电子商务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的环境。除此之外,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还包括市场环境、企业规模、筹资渠道、生产方式等方面。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其管理的目标是能够站在企业股东的角度上,去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企业虽然能够通过经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因为企业内部不同的利益体之间的矛盾,而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这样的管理目标不再适用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整体性发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体的要求,同时,使企业能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

在过去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其管理对象主要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而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之后,企业的许多交易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互联网能够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记录企业的交易数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不只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还要负责企业的互联网交易相关业务。另外,由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信息建设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的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中,也应当包括对财务信息系统的管理。

(四)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

首先,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企业的营销活动由线下扩展到线上,这就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不仅包含原有的劳动力、原材料、资金等有形资产,还要对电子货币、虚拟商品以及相应的技术等进行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中,无形的资产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其次,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地位得以提升,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中,风险管理相比原来所占的比重更大,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不受风险的负面影响,持续、稳定地发展。

(五)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较为分散,财务管理人员不仅有着管理财务的职责,并且能够根据工作需求,进行工作岗位的拓展,从而独立地完成整个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事务。这就使得企业财务管理非常分散,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财务发生变动时,进行灵敏的反应。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的反应。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逐渐地由原来的分散模式向着几种模式进行转变。

(六)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变化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业务中,其管理流程一般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财务变化进行记录,并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存储,再由会计人员制成财务报表,从而完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发展了相应的变化。一是企业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而不再是独立地进行管理;二是企业与合作的供应链之间的配合更为密切;三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配合更为密切;四是企业与社会中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更为密切。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之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依靠的不仅是有形的资产,对于无形资产的依赖程度更高,这些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企业运营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等。这些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无形资产越是丰富的企业,其发展潜力就越大。因此,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为电子商务背景之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能够更好地分配这些无形资产,实现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充分地挖掘无形资产的价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功能的创新

一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工具创新。电子商务背景之下,企业财务管理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指的是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主要依据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资产变动的数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寻找企业资产变动的规律,设定相应的管理程序,就能够利用该信息系统,获取更多的企业财务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存储与共享,达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二是基于支付模式的财务管理创新。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人们的支付方式不再局限于现金、信用卡等方式,而是可以通过电子货币等形式进行支付。多样化的支付模式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企业所运用的支付方式,并将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才能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三是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的创新。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不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地点、时间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由于企业中许多交易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只要完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为自由的工作地点,让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电子商务环境下“零”理念的引入。所谓的“零”理念,指的就是企业能够在“零”成本的条件下,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电子商务具备传统商务活动所不具备的即时性,也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按照客户的需求随产随销,因此,产品无需积压,为企业节省了产品储存的成本。同时,电子商务加快了企业的资金回流,企业无需大量资金来维持运作。二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竞争与合作。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崛起,企业在获得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方面,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地提高自身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要谋求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惠互利。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筹资渠道创新

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的主要渠道,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大量的企业迅速崛起,由于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从银行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地寻求更多的筹资渠道。一方面,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去获取更多筹集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当通过新型的合作模式,从银行处获得更多资金。

作者:王华锋 单位:咸阳际华新三零印染有限公司

第五篇:服装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服装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帮助服装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必要保障。无论服装企业的实力多强、规模多大,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企业财务的审核没有相应的标准、财务信息没有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服装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服装企业没有将责任与权利进行合理的分配,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也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能将自身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许多服装企业将会计部门和财务部门混淆,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二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其二者是不能通用的,最终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混乱不堪。

2.服装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观念老旧。

针对我国服装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服装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并不高,有的财政工作人员没有会计上岗证件就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理念也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满足企业发展现阶段的需求。这些素质不高的财务工作人员因为没有高度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自身工作态度十分消极。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并没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身获得一些不法利益。我国服装企业中存在着一些企业利用财务管理人员做假账,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也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工作,导致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

二、服装企业财务管理相应解决策略

1.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服装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从而进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断提升领导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应用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减少或避免因企业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企业财务损失。服装企业很多都是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企业,企业也属于家族企业,许多工作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不能够讲究个人的情面,一定要应用严格、公平、公正的态度,不能因为员工与自己有裙带关系就对其放松。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一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二点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财政管理队伍的稳定,因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企业具有很高的难度,一旦因为某个员工的离开,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及时有替补人员补上职位上的空缺,新的管理人员仍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在短期时间内有所影响。一定要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避免因为财务管理工作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的财务损失。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薄弱的环节要注重培养。同时,还需要做好服装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切实的为企业的利益考虑,将自身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得企业能够具有良好的凝聚力。

3.服装企业要具有风险意识。

服装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将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积极的找寻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且落实财产风险责任制度,将企业财产风险降到最小范围,避免企业财产的一些不必要损失。最为重要的是要对服装企业的全部财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应的财务监管制度,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方法对服装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全部财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分析财产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进行预防,避免或将企业的财产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服装企业发展的影响,服装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证服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财务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陈克川 单位:安正时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篇:企业财务管理分析和应对措施

一、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的概念

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是企业各个生产部门价值的汇总,企业财务部门是各个部门经济业务的汇总的企业核心部门。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企业内控管理是指企业为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二、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紧迫感,比较松懈,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没有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不高。

(二)融资渠道单一

企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重点就是企业的资金,如果企业自己不能够及时到位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属于资金自筹,贷款也比较困难,再加上我国的经济体制对其的作用,就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得不到扩充。要想推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首先就要将融资放在首位,但是面对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就需要企业努力的扩充融资渠道。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放在了首位,没有真正意义上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放在首位,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采取的管理制度都不完善,这就使财务人员在工作时,没有固定的规章依据。另外,企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因此造成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现象。

(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不能够对财务管理进行正确的决策,并且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企业并不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使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普遍低下,这就会导致所做的财务决策不够准确,只是简单的做一些基本的汇总工作。有很多的企业会引进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是由于财务工作人员的技术不高,并没有真正地发挥这些先进系统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想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就要对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加强,这不仅有利于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深化,还有利于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

1.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增强自身的紧迫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企业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企业应该组织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培训,这样才能实现财务部门推动企业的发展。

2.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系统并对资金进行严格地管理。企业要严格的要求会计人员对流动资金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反映,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动态资金管理系统。

3.企业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这样就需要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有效地化解财务风险。

4.目前,我国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了部分引用,为了能够使这些技术更好地适应企业,要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才能真正的发现合适自身发展的技术。

(二)增加财务融资渠道

由于目前我国比较多的企业都是资金自筹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发展,这就需要财务相关人员扩宽融资渠道,通过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保证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对财务管理进行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做,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得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认为财务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财务部门是财务活动和执行的主要部门,但需要各个部门进行配合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宣传,保证各个部门给予财务管理工作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宣传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如互相交流、宣传栏进行宣传等,这样可以激发各个部门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热情,并对其他部门给出的合理性意见积极地进行采纳。另外,企业还要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并对其思想进行不断地更新,这样才能够促使合理的财务系统的建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企业要不断的对风险的防范进行加强,加强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财务风险的来源进行充分的认知;其次要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加适应环境的知识结构,对产生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及时地排除,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最后,在进行预测投资项目时,要采用最先进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再根据实际的企业情况,将风险管理方法设定的更加符合实际,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企业的各个部门要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来制定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要想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完善,就要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进行不断地修正,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我约束力。企业还要对财务人员实行财务考核制度,按照考评的结果对财务人员的核算资料进行选定,并对预算的制定情况进行定期地检验,对下一个阶段的财务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对预算的安排合理度要进行本质上的提高,这样才可以使各项工作的展开更加的有效。

(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的工作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参与。可见,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首先,从财务人员自身来讲,财务人员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对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有业务能力和经验丰富的人才,并需要树立自身的创新意识,让自身的业务知识不断进行更新,这样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其次,从企业这方面来讲,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获得良好的成果。另外,企业还要对财务人员实行选拔的制度,通过选拔选出综合素质更高的财务人员,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定期的进行综合考评。企业还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奖惩制度,激励财务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本质上地提高,更好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要想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得以生存和发展,就要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地进行改革,并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使会计工作效率不断地提高,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李景森 单位:新疆新兴科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第七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1企业财务管理建设中存在不足

1.1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

伴随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整个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比较平稳,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变化没有及时的感知,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管理认识不足。在当前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不能够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还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单纯的认为是管控企业的资金使用周转。甚至除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人员将自己的想法和意志驾驭在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上,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进程,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2企业中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中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产品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产品,很多企业都将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工作的首要目标,也就使得企业从业人员包括财务人员的素质都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人员的学历不高,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都是高中以下的学历;二是企业财务人员都不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三是企业会计主管缺乏,大部分企业会计主管都是由投资者兼任。这种情况下也就使得会计核算多是由兼职会计负责,很难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3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有效的深化意识

想要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建立和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就需要树立深化意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机制建立过程没有树立有效的深化意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创新认知还处于比较肤浅的状态,同样也造成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较低。在这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否与时俱进的建立相应的网络,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很大程度上取决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但是目前财务管理人员的深化意识现状,非常容易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和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

2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防范系统

为了全方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防范系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减少企业财务信息的泄露,优化企业财务信息系统。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业务的不同,进行财务管理人员的设置,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降低企业财务信息的泄露。其次就是要做好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企业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系统病毒的感染风险。

2.2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培训工作

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培训工作,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特别是对于企业投资者而言,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深刻的意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建设。另外,做好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工作,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利用当前媒介和网络手段,举办各种企业家(投资者)财务管理知识自觉学习企业财务管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让企业领导能够明确和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将企业的资产和投资者的家庭财产区分开来。

2.3进行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开展财务精细化管理

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成本考核和控制,实现成本考核和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结合,实现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此外,成本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企业内部机制体制创新的手段。强化企业成本核算,一方能够更好满足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改革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进行资金的节约,全面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完善企业工作。

2.4强化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操作技能培训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就必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操作能力,由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采购、销售以及财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一定业务知识和懂得信息技术操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为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

3小结

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实现其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就依赖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完善和深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提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工作尤其重要。

作者:凌承斌 袁志中 单位:石油川庆公司测井公司财务部

第八篇:企业财务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思考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经营战略以及经营目标,在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全面的贯彻落实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塑造良好风险管理文化、完善内部控机制、构建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新领域,诞生背景是传统风险管理效果的不断走弱,其主要内容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几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方面可以划分为风险发生之前的目标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目标,风险发生之前的目标主要就是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重在预防。风险管理发生之后目标就是要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实现企业稳健经营。

2.全面风险管理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有其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局性,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将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及处理,各种风险都被纳入到了企业全局发展这一高度,企业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对于企业的全部风险进行统筹处理,改变了传统风险管理各自为政的做法。二是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要贯穿有风险业务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实现风险的跟踪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在风险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解决策略。三是全员性,全面性是指全面风险管理将企业所有员工都纳入到风险管理框架之内,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每一个员工的努力。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阻碍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中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意味着对于固有的风险管理模式的一个颠覆以及摒弃,因此必然会存在较多的阻碍,这些阻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理念阻碍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传统风险管理有共同点,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这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领域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如果固守传统风险管理理念,必然会给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严重阻碍。很多企业的现实情况就是财务管理领域的风险管理理念落后,没有树立起来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的风险管理理念,全面风险管理因此带有浓厚的传统风险管理色彩。企业管理者对于全面风险管理内涵、要求、特点掌握不足,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全面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领域全面推进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因此内心深处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有抵触,对于全面风险管理配合不够。另外就是没有形成财务风险的统一处理、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风险管理理念,这也导致了全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运用受到了负面影响。

2.风险管理组织阻碍

企业财务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还存在组织层面的阻碍,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要通力合作、信息共享,不过目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基本上就是财务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的事情,不能够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以及配合,从而给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带来的阻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涉及到大量资料的搜集以及分析,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是很难完成这一工作的,不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资料基本上都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隔阂,企业也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就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不同部门的协调,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受阻。

3.风险管理系统阻碍

全面风险管理离不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随着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更加复杂,仅仅依靠手工来进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搜集分析,显然是难以达到预期其效果的。目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没有根据这一工作开展的需要构建合适的风险管理系统,这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一个是阻碍。全面风险管理涉及到风险的全过程监控,这意味着大量的风险信息资料要处理,没有信息系统支撑,大量数据的实时搜集、分析就难以实现,必然将会严重拖累全面风险管理效果。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具体策略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运用是未来财务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财务风险不断放大的情况下,企业所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顺利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1.更新风险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在正确的理念之下有序推进,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摒弃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扫清观念层面的阻碍。从具体风险管理理念来看,企业需要树立起来全面覆盖、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将财务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以及全局层面。同时还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一个宣贯,让财务人员、管理层以及相关人员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有一个基本了解,了解这一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从而赢得员工的理解以及支持,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企业要统一处理企业的各种风险,具体到财务管理领域,企业也非常有必要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来对于各种财务风险进行统筹处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同时还担负着企业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财务全面风险管理中,如果需要进行不同部门的沟通协商,就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出面进行协调,从而打破各个部门之间隔阂,实现各个部门风险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为企业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方面需要囊括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专家、财务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等,确保委员会成员在能力、知识、专业等方面的匹配性以及互补性,从而更好的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3.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注意搭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于信息管理系统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效果。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方面,企业可以邀请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公司来进行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围绕需求分析来进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系统要在稳定性、功能性、安全性、操作性等方面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企业还好对员工开展相应的培训,让其掌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体要求以及基本操作规范,从而充分发挥好信息系统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四、总结

总之,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中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积极借鉴别的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作者:李俊华 单位:阜阳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

第九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一、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的概念及特点

1.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的概念。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决策者工作的依据,以此帮助企业财务管理决策者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决策,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者要根据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以往的工作经验,对现行的财务管理基本原则进行总结和提升,使之能够保持先进性,得到更多的业内人士和学术权威的普遍认同,从而有效发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的价值和作用。

2.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的特点。

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经过实践的,是对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是被以往工作经验考验过的,因此具有可行性、实践性和同一性认识的特点;第二,财务基本原则是被专家、学者所认证和认可的,是对财务管理概念及原理的科学化的推断,因此具有理性认识和科学性的特点;第三,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为了指导现实工作的,因此具有思想性、原则性、指导性、理论性的特点。

二、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也不断地成上涨趋势,货币贬值现象随之出现,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钱不值钱”。在货币贬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遵循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可以保护企业资金不受货币贬值或物价上涨的影响,保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指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所具有的价值不相同,即使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亦是如此。所以,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持企业良性循环的客观需要。

2.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企业管理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可以帮助企业财务管理者很好地对企业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投入成本进行科学的权衡、比较、分析,以此来确保收入是大于支出的,保证企业是盈利的。所以,应将成本—效益原则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始末。另外,在利用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不受后面决策影响的、不会被后面决策改变的、已经产生的成本。

3.遵循风险—报酬原则。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对风险和报酬进行科学的权衡、比较,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严格按照风险—报酬的原则来指导自身活动,使风险能够与报酬相吻合,以此来获得趋利避害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筹资决策中负债资本成本虽低,但财务风险却相对较大;权益资本虽然成本较高,但财务风险却相对较低。

4.遵循合理配置资金原则。

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和开展,就得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企业资金的组织和使用过程更加合理、科学,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效力,以此来保证成本的有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从筹资的角度来讲,资金配置的表现形式为资本结构,主要体现为三种:(1)内部各具体项目的构成比例;(2)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构成比例;(3)负债资金和所有者权益资金的构成比例。

5.遵循民主管理原则。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实行分级、分权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落实责权统一,使得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通过逐级化手段,被有效地落实到所属单位,便于各单位对直接费用、资金占用等经济指标的核算。同时,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对各级、各部门财务管理的积极性调动和激发,这就要求在实施财务部门集中管理的同时,大力推行分口管理,使各职能部门按各自的业务范围和权限来核定经济指标、并进行定期的考核。

6.遵循价值最大化原则。

所谓价值最大化原则,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应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来使企业获得最高的利润,确保企业投资者权益最大;实现监督体系、资金控制的完善;构建合理化的资产和资金结构。另外,价值最大化原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应十分注意。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管理者应清楚的知道决定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直接因素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加之,生产经营的过程又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密不可分,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生产经营的需求,对资金供应进行合理的组织,使得有限的资金能够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以此来促进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遵循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应与企业所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相协调。加之,企业财务管理本身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限制,这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因此,在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管理应充分结合企业外在的经济环境和自身的现实状况,以此来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途径和手段,使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有与之相匹配的财务管理运行准则,从而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时代性、协调性、有效性。

8.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主要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应明晰化,使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实践性、操作性。具体来讲,是指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应便于财务管理者的理解、执行和操作,同时还应方便计算和考核,这样标准、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才能首先被人理解,其次被人操作,最后被人实现,从而达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9.遵循伦理道德原则。

在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应遵循伦理道德原则,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否则就会在自身的工作中出现道德错误,从而导致工作机会的丧失或事业的终结。新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同时,主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抵挡住多元化、多角度的诱惑。在工作中杜绝个人私欲,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以较高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树立典范。

三、结语

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整个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总方向。而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原则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指导和依据、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关于财务管理的准则。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该企业的现实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适时的对其进行调整、更新、完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实化、深入化、全面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彦新 单位:吉林省惠达粮米有限公司

第十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1社会主义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新型企业和经济体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但是在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技术开拓时代的前提下,现代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资金运作,是企业发展中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进行资金流动掌握,而是要根据资金流动的状况进行最大化的利益区分,换言之,就是通过资本运作和资金运作的形式达到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企业的资产和资本规模得到相应的资金利益补偿,从而扩大其经济发展的规模。现在众多的新型经济体都是进行股份划权的,其总体的资金运作要受到股东们的支持和监督,而进行财务管理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保障广大股东们的利益,在现有的资金规模上通过设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帮助股东和企业攫取经济利益。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管理目标。现代化的公司制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股权由原来的少数几人迅速分散,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他们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法人———公司董事会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拥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很显然,股东财富的增加并非企业理财目标的全部,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可以通过举债、募集股本,扩充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财务目标集中体现为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此项目标的设定可以充分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的经济规模的扩大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2.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现代企业的财务规划发展体系难以健全

在现代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编制的进展不是特别平衡,少数企业的已做规划的财务比重与同期其他经济发展规划相比规划比重比较高,一些企业的已做规划的资金管理规划比重相对比较较低。在财务部门的同意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平衡。尽管做了规划的资金数已占相当比例,但其所做规划的内容和水平差别很大。有的改造规划比较完整并且深入,总规详规较为完整,并经过权威的讨论和审批;多数企业做的规划比较粗糙,比如只画了模式运营图;理想图。做了初步的战略设想。还有的企业在资金管理的形象上做了具体的发展改造规划,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全面工作的开展。各级对规划的态度和打算不尽相同。

2.2企业资金管理及财务审查的执行能力不足

现在企业的财务规划执行能力或者是实行进度明显滞后。一是整体缺乏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财务部门规划编制滞后,相当数量的企业和公司没有财务编制规划,财务规划及审查的执行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自主性和实际执行能力,难以起到对整体战略规划的指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普遍不熟悉规划常识和建设知识,对于资金规划的作用、内容、重点、程序,各种设施如何合理进行建设改造等都缺乏了解。在月度、季度、年度的资金审查方面不进行狠抓严打,总是以不作为的态度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忽略了公司的发展的规划,造成企业的资金流动不畅,资金链出现断裂等,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在财务管理的方面,财务总监对财务的审查力度不够强,对资金的流向未及时跟踪,对资金的动用情况没有进行登记,都会导致在资金的管理方面出现纰漏,对公司的发展造成损失。

3.关于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笔者分析出的能够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几方面因素,笔者认为,行业有序的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进而对阻碍行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3.1在发展中要深化财务管理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完善财务制度的建立。制定财务发展的规则,提高企业发展速度,保持资金流动的稳定,使财务管理模式具有规划性。具体工作开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1在财务管理的发展中落实责任制、定时对财务部门进行审查

由财务主管负责,组织制订和执行财务规范条例,组织审查财务的工作开展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3.1.2建立财务管理的资格准入制度

作为企业的经济部门,具有管理水平高,管理复杂等行业特点。必须明确财务管理相应的业绩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才可以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

3.1.3制订财务管理中的管理细则

在财务分配环节中要建立相应的细则对财务状况进行规范,因为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很难对财务发展进行管理与安排,也难以推动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对于复杂性的行业状况,其管理制度应该更加细化,其要求更为严格。

3.2转化行业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式

3.2.1财务管理的规划要着重改变外部环境限制

在财务发展中要在推进内部监督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以内部改造引导外部环境改善的工作要求,争取员工对工作的支持,形成全面开展的合力局面。推进行业发展,要协助履行行业工作义务,突出抓好对经济体和企业的工作落实状况,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机构对行业工作开展的协助作用。

3.2.2树立深化可变性的管理模式目标

在行业发展中,财务管理的模式目标是多元化行业规划步骤的集中表现,同时,目标立足于层次化,具体化是保证针对不同发展能力的企业进行着重扶持的基本前提,目标的制定是整体发展过程的向性规划,对整体的任务有着引导功能,其具体的定位设计决定着全方位的规划能否顺利实施。针对发展模式转变受传统制度制约这种状况,完善目标的转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要把目标与规划工作进行统一,以便更好地对资金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且要深入了解市场运转状态及发展态势,制定出符合实际市场需要的财务规划方案,进行实践化管理从而提高对行业发展目的具体性认识,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2.在相应的进度安排下,运用目标选择对方案进行优化,同时保持其进度不变的情况下继续深入实践。

4.结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3

一、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成本核算能够有效地控制经营核算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方法、付出的汗水、家人朋友的帮助和鼓励,同样供电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中生根发芽和同行业竞争也需要这种生存之道。电力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就会利用好多的成本资金、人力、物力等,只有这样他才能发展创新和其他企业竞争发展同时越来越有活力。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从本质上计算出电力到个体用户的需求量,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电力分配,从而大幅度提高电力运行的效率。例如:在一些学校以及工厂,其用电量与普通家庭用电需求量有所不同,如果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都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核算,其必然会造成部分人的反对,甚至其采用少供电以及不供电等方式来进行抵制,这样就会对供电企业成本收益率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加强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能够让电力分配的更加均匀,从而全面的电力的运行效率。

2.成本核算能够有效地提高供电企业经营利润

供电企业的发展目的是在自身进行盈利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很多供电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抛弃长远来提高自己的利润。这不符合成本运算的规则。所以,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具有利润的增长,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积极探索发展之道来提高自己的利润。而成本核算则是提升电力企业经营利润的有效方式之一。供电企业在进行供电之前,通过成本核算,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个区域供电量的多少,供电量的收益,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供电,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的效率,还能避免电力的损失。让供电企业在供电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经营利润。

3.成本核算能够让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成本核算一定要科学合理,供电企业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了企业员工的薪水、福利、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物资以及所造成的损失,我们只有对这些进行特殊对待,才能节省电力核算成本,从而促进电力核算成本的发展。但是,也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整体运行发展。

4.成本核算可以提高企业服务经济

学校、道路、医院、工厂等这些都是供电企业重点的供电对象,对这些区域进行平稳、快速、安全的供电,将决定着供电企业经济的命脉。从改革发展的到今天,供电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外来的也有自身的。但是,供电企业在顺应宏观调控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对成本核算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让供电企业能够较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其经济进行综合服务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根据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现在国内的状况以及人民的需求,我们必须把电力企业这个支柱发展起来。

二、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在暴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专业人才缺乏、电力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偏形式化、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不高。就这几方面,以下将着重谈一下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意识

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国企,一直还受当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缺乏成本核算的意识。一是国企本身市场竞争很小,二是国企由于有国家扶持,。所以管理者丝毫没有意识到企业竞争的激烈。还有就是电力企业在生产和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方面管理人员根本没有在意。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电力企业本是经济雄厚的企业,但是由于各方面浪费和缺乏发展的动力,发展目前明显落后于其他新型企业。

2.电力企业核算成本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响应时代的号召,针对自身发展问题进行了一些变革,在生产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既不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趋势也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所以目前电力企业的发展明显处于混沌期。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轨迹。电力企业内部没有明显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核算成本制度更没有给管理者规定明确的管理职责,所以管理人员其实也不知道怎么做他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由于没有参照标准也是属于盲人过河。

3.成本核算专业人才缺乏

先进社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成本核算专业人才也是极度缺乏。在一些电力企业,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很多时候成本核算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在做这件事情。着严重降低了成本管理的效率,也导致了企业发展的缓慢。

4.电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偏形式化

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国企。所以据有关资料显示,很多电力企业在成本核算这一方面,纯粹就是走过场。没有真正注重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率。所以有一些项目的开展其实完全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有时候完全是为了走走形式。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以企业的发展的规划进行核算,指导企业实现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5.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不高

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才,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所以消费费用和投资费用方面的资金严重利用不足。毕竟所有的重点都被放在了经费的控制方面。此外职责不明确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秩序紊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电力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对策分析

1.树立成本核算意识

要让电力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首先就要为员工树立一个较好的成本核算意识。因为在无意识的工作状态下,员工往往容易忽略其中成本核算的存在。尤其是对企业经济成本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向其渗透相关成本核算的意识以及方法,让其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同时,在整个供电企业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宣传成本核算的意识,让成本核算的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为供电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很多供电企业其专业人才还相当缺失,人才建设还尚未成体系。所以对于成本核算人才,一定要加以主动的培养,其不仅具有电力知识方面的高素质以及高水平,对于成本预算也能联系实际做出客观的分析,这需要企业进行专业的培养,作为一个供电企业,首先要发现人才,然后是培养人才,最后才是使用人才。而对于员工而言,企业给予员工最好的福利,往往就是学习,所以对成本核算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不仅能够受惠员工,还能回馈企业。

3.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是电力企业能够经济效率运行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例如:从什么方向进行核算,核算的内容等多方面都要做出成本上的核算,这样在核算的过程中才不会有遗漏,才能够让成本核算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4.要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在很多供电企业其成本核算效率极为低下,甚至出现了核算未成已经供电的现象。这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是十分不科学以及合理的表现。所以供电企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成本核算的总体效率,让核算人员能够在保证联系实际情况的背景下,尽快将成本核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以及汇报。这样才能让成本核算的效率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结语

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让供电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还能全面的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行效率。在进行供电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应当从实际进行出发,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并培养相应的核算人才,让成本核算在供电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作者:刘治平 单位:靖边县供电分公司

第二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后经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理念、模式都在金融危机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出现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传统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阻碍,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向着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靠拢。为此,下文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后金融危机

在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这次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低迷,而后金融危机是指在美国这次次贷危机之后到经济复苏这一阶段。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后,全世界国家之间立刻采取措施挽救经济损失,力求将经济危害降低到最少,在全世界的齐心协力之下,抑制了经济的严重下滑。后金融危机时代中,纰漏出很多经济增长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反面代价重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济现状

在金融危机之后,后金融危机影响极大,达到了世界经济损失惨重的时期,当然对中国的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单从我国的出口情况来看,出口总额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得我国经济面临着十分不景气的状况,具体表现在各行业各业中,使得诸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管理不善的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而我国企业要想能够在后金融危机中崛起,不仅需要克服企业管理中的难题,还要在企业管理内部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而目前,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来看,企业管理的模式不细致,管理不能深入到企业细节中来,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效率普遍较低,企业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现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竞争主体转变为企业个性化发展。因此要想在后金融危机时现具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一)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

要想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在企业中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学习与企业发展研究,还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依赖市场经济引导信号进行创新,其中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中,全体员工对自己认识、工作习惯长期形成形态。企业的经济要想被提升,需要树立全面的知识、人才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良好风气,只有这样在企业管理中才能够逐渐形成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企业要想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重点的需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企业中实现团结与创新。在企业文化建立的环节中,需要企业领导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并在企业中起到文化学习模范的作用。同时,在企业发展中要把文化建设管理与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在企业经济管理规划中明确长期奋斗目标,并将企业的经济奋斗目标逐一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去,这样的文化管理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以企业文化建设强化经济管理。

(二)完善管理机制

在我国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中以及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管理机构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需要对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并且在员工之间树立管理榜样,要求普通员工也要做到这样。另外,企业管理者应该顺应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方针,并在企业中保障这些方针的切实落实,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还能够设立专门部门,专门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拟定、落实、评估以及反馈进行负责。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除了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还需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的文化进行完善。有效的经济管理文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其中企业的经济管理文件包括文字体系文件、为形成的文字体系。对于文字体系文件的研究,主要包括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过程规划、活动执行手册、活动程序记录等。而对于为形成的文字体系,主要从企业发展的目标、方针等宏观方向上进行指导。所以说,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进行相关文件的处理。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为了经济发展,企业要想实现经济管理,需要对自身采取一定的内部控制,切实落实好企业经济管理的监督程序。而在企业中落实战略型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能够使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转变为全局性的管理模式,不再是以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某一项职责。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需要面向自身经济管理,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比,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中,需要不断的以预算管理为管理的核心,全面推动财务管理模式进步。企业需要在实际的生产管理中,对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协调、控制与规划。在对企业经济发展进行预算的环节中,需要对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进行激励、组织与计划,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约束力,和企业财务的控制力,还能将企业财务预算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经济管理中来。

(四)企业理念更新

企业的危机管理需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阶段过程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要想提升一个新台阶,不仅需要不断拓宽企业财务管理的领域,还应该以促进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在进行战略创新时,就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首先企业领导者需要具有全局观念,从宏观角度执行企业战略制定。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能够真正的陪育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并且保证在能力扩大环节中,处于市场激励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与机遇,企业经济管理要想提升,就需要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需要在企业中完善市场需求机制,以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为此,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开始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以期发展企业经济。

作者:范金城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第三篇:计算机技术现代经济管理应用探究

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优势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受到了社会各行业的认可和广泛应用,这不仅是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背景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有针对性地就企业日常业务运营中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节省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管理人员通过利用先进科学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高效、快速地处理各类繁杂的信息,同时还能够提高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效益最大化原则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决策及活动进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实施全过程、动态化地监控,为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使管理者能够及时便捷地在计算机网络中,对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各项库存物资的采购、使用、存储及资金周转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能够使得企业管理效益大大提高。此外,计算机管理系统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上受到的限制,远程办公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企业管理者随时移动办公,处理企业内部各项事务,在计算机信息环境下,还能够实现便捷高效地利用海量市场数据信息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在此基础上,企业经济项目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并且,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还能提高企业对市场走向及信息的把握度。同时,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能够对资金运转及物流进行更好地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后勤保障工作信息以及物资仓储等信息的共享性及流通性,使得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

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企业管理者的决策理念较为传统和保守

企业管理者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分析时,其决策并非是按照准确的数据与及时的市场动态所做出的,而往往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与个人的主观想法进行决策。此外,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也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而且即便在使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系统时,也无法以准确、具体的数据为主要决策依据,最终造成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存在盲目性。

(二)数据信息搜集的重要作用未能引起重视

部分国内企业计算机信息源较为匮乏,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常常被简化,对信息输入、处理及输出等各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准确、详实的企业管理信息无法在计算机中真实、详细地反映出来,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整理也不够完善,导致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客观条件的缺失无法为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提供支撑。

(三)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出来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虽然已经较为普及,但当前市场汇总相关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较为单一和缺乏,而经济管理系统需要充分、详实的数据分析为依据,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性。不断更新变化的市场情况及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导致企业应对吃力,内部管理跟不上市场发展要求。

三、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优势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

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企业真正认识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及时地对相关技术进行更新与升级,为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准备。此外,企业还需要做好相关的技术人才储备工作,建设好一支专业、敬业的技术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切实落实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工作

重视并及时地解决因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管理问题。同时,应当针对在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企业内部原有的工作方法、业务制度与员工习惯等方面滞后的情况,积极地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改进。此外,在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中,需要保证在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尽早地实现制度化与规范化。

(三)持续地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企业要真正地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技术需要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加大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力度。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地采购、更新适合企业需要的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与对应的管理软件,建设好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并建设好一支专业、敬业的技术队伍,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四)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企

业管理者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管理信息平台,以电子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为参加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建立一个可以进行快捷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企业管理人员可通过使用此平台,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质量,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信息系统在现代经济管理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企业管理决策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并且为各项经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然而,当前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就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作者:朱启顺 单位:中国黄金集团长春黄金设计院

第四篇:企业经济管理突出问题与应对方法探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结合企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上,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为企业的经济管理造成了阻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运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乏明确的经济管理意识。

经济管理在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结合工业的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还缺乏明确的管理意识,这种没有主体意识的企业管理不仅仅会为经济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同时也会使企业内部职责分配不够明确,影响到整体的办公效率。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首先就必须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优化,而经济管理就是维持这一优势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繁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除了将重点放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具备全局观点,统筹兼顾,同时保证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队伍建设的全面发展。若没有将这些方面综合兼顾,将会影响企业的全方位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当前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思想比较陈旧,拘泥于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往往在管理过程中忽略了企业各项工作以及各个环节的系统性与协调性,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便会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与隔阂,尤其是会出现职责不明确、面对责任推三阻四的现象。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往往形式主义过于浓厚,管理体系以及管理措施如同摆设一般。经济管理意识的缺乏很容易导致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误区,如此管理意识下的管理体系不仅仅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企业员工积极性与责任感的激发。长远来说,管理意识的缺乏极其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也阻碍着企业的优势发挥和竞争力的加强。

(二)缺乏严谨的组织管理结构。

组织管理结构不够严谨也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松散的组织结构为企业的经济管理造成了阻碍。首先,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过于单一。在目前企业的管理结构中,由于管理人员还是深受传统的管理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多数企业仍然采取的是传统运作模式,这种直线化的管理容易造成机构重叠、流程冗杂的问题;其次,缺乏严谨的组织管理结构容易造成管理结构松散、领导人员职责缺失。这样一来,领导人员将无法精准地把握企业的整体经济状况,不仅仅会造成经济决策的难以完成,同时也会使领导人员对于经济管理更加不重视;再次,现代企业之间需要的是相互配合与岗位之间的相互交流。但交流频率的增多容易引起摩擦和矛盾的发生,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不多加注意,就会使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从而难以为企业的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战斗力。

二、企业经济管理改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文中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企业经济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意识的缺失与组织管理结构的松弛。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使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档次。

(一)刷新陈旧的经济管理理念。

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更新换代的前提之一。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向导,对于企业的经管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作为风向标而存在。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理念陈旧的现象,甚至很多管理人员都未予以经济管理工作充分的重视。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很有必要进行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理念的刷新与重建。而且,不仅仅是针对于管理人员,企业中的员工都应进行经济管理理念的新型教育和熏陶,完全摒弃陈旧的管理思路,使全新的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当企业进行现代型管理理念的推广以及教育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现状,要结合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以及经济管理的新观点来综合进行,同时,以危机管理意识为新型观念普及中的重点,使全体员工统一建立起科学管理以及全局管理的理念,为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出准备。由于现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且经济管理工作牵涉范围大,所以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一定要将科学、系统的管理观念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向导,提升预估风险以及处理风险的各种能力,从而运用更加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确保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

明确、清晰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创建一个新型的、可行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所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建立时,要充分考察企业中的实际情形和市场的发展现状,同时保持明晰的思维和把握正确的方向,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创新。首先,现代企业在进行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现状,如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以及经营活动的具体现状以及发展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另外,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和改进的同时,应该使企业员工明确权利及义务,在企业间建立一个奖惩适宜的奖罚制度,使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素质得到提升。具体的实施方式即对于工作中业绩比较好且表现比较积极的部门或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鼓舞,对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及工作态度不积极的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警告,以起到警示和提醒的目的,促使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踊跃的工作氛围。在企业内部建立这样的奖励制度,不仅可以推进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创建和实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更加活跃,提高企业员工的经济管理意识以及参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章可循的现代规章制度。在这种全新的管理制度下,企业必定能获得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大大提升自身的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落后的经济管理体系。

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进行管理、经营的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必须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改进,并且在实际的优化操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管理现状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机构的重叠以及流程的冗杂,在进行一系列的改进时,我们应结合现状,依据实际需求来提出系统、全面、细节化的优化方法。首先,应针对企业经济管理机构重叠以及流程冗杂的问题,结合实际来进行管理工作职位的裁定和流程简化,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合理、简便的经济管理流程,摒弃传统的、直线化的经济管理流程;其次,应采取分层优化的方式,结合长远的发展观点来对企业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的考量和估算,进而以辩证的、客观的手段,使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系得以全面、系统性的优化,其中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各环节的考察和考量一定要具有严格的标准,使考察结果更加精确且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为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依据。

三、结束语:

企业经济管理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巩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针对目前经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的管理现状,我们只有结合实际以及企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新型管理机制的制定,刷新陈旧的管理观念、构建新型的管理制度、创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管理水准。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细节之中,才能纠正企业现有的管理问题,从而以新型的管理观念、创新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提升和跨越。惟其如此,才能使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巩固自身实力以面临更多的挑战。

作者:罗战强 单位:宁波中策集团

第五篇: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创新策略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企业中的经济管理是维护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更大利益价值的重要前提,如今是一个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在不断的加剧,相对于经济管理水平欠缺的企业来说,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着稳固的地位,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势在必行。社会发展的步伐都在加快,很多企业在内部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无论是在管理理念上,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上,以及在管理的政策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只有将经济管理体制和内容不断的进行优化,实现管理的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才能改善企业的现状,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空间,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了新形势下的发展现状,更是经济管理体质改革的重要体现。

二、当今新形势下,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管理的理念过于落后

在我国的各个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企业中领导在管理理念中的欠缺,而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管理理念还停步不前,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很多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保持着非常传统的思想,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并未给企业的未来所考虑,一味的要求企业当前利益的发展,忽略了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激化和混乱,这种情况经久得不到解决和完善,就会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的发展逐步走向下坡的趋势。

(二)企业中各项制度的不完善

规章制度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个完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让整个企业的管理达到最大的成效,规章制度的确立是维护企业内部发展和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很多企业虽然都确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的内容往往与当今的形势和企业内部的现状存在着偏差,更有的规章制度内容陈旧缺乏合理性,很多企业即便是确立了各项制度,但是没有相应的执行力,将各项制度当成了摆设,根本起不到约束的作用,这也就失去了规章制度的实际意义。

(三)企业员工管理缺乏创新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内容中,员工的责任划分和内容分配的合理性,决定着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在人员责任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合理性,不能正确的把握任务量与人员分配之间的关系,企业员工的责任和工作内容不平衡,就会导致员工在心理状态上出现问题,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管理模式上缺乏创新的机制,导致领导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各项的矛盾,这完全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

(四)企业管理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单位在管理手段和方式上还处在非常传统的状态,通常都是以人员监督的形式进行控制,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还起不到任何的本质作用,这对于发展范围较广的企业来说,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企业的管理手段需要进行全面的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控制,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管理,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健全的管理体系,提高相关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三、在全新的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这个全新的形势下,相关的企业领导应该意识到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企业管理的创新手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思想,时刻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长远的眼光着眼企业的管理问题,不但要不断的加强企业领导自身的管理水平,还要时刻培养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单位还要不断的维护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可以积极的采纳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在发展中积累相关的管理经验,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管理中出现的不足,实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将管理的理念适应于当前时展的背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之前,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制定一个完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综合考虑企业工作和发展等各项问题,实现规章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并将制度下发到每个阶层和人员当中,不断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内容,使相关的制度能够满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同时更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将每项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实现各人员之间的监督职能,不断的约束每个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实现企业单位各项流程的有序进行,制定奖惩制度,针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相关的表扬,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企业内部员工的创新管理

员工的管理问题是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难控制的问题,在实现创新管理时,需要相关的企业领导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首先就是企业内部人员的划分问题,企业领导人一定要合理的进行人员划分,确保工作内容的任务量和用人数量的合理性,以免造成人员过多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要合理的划分相关的任务量,实现工作任务的合理性,维护好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断的挖掘出企业内部中的人才,加强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增强自己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将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普及给每个员工当中,实现整个企业的同步发展。

(四)实现管理手段和方式上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中,企业单位想要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的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应用监控设备,设立相关的网络平台,将企业内部的现状实现全部的透明化,运用监控设备还能约束各个职工的行为,不断的培养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网络平台的设立要将企业内部各个阶层进行衔接,通过网络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这样就减少了传统管理手段在时间中的浪费,员工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与管理层进行及时的沟通,这样在出现问题和意见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和完善。与此之外,还要为每个员工创造更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管理和竞争的透明化,让每个员工都能进行平等的竞争,从而激发出员工之间的竞争力,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更培养了员工的竞争意识,促使了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面对这样的形势,相关的企业单位如果不能正确的意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失去有力的竞争地位。只有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时刻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并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在管理和工作当中,不断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其执行力,这样才能在最根本上改变现状,并完善企业内部的矛盾,才能为员工创造一个健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徐玉林 单位:张家界市技工学校

第六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将计划、组织、协调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给运用过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资源价值。一般来讲,需要充分结合企业特征和生产经营管理历年来确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知,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经历了两个阶段: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那个阶段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国家负责企业盈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树立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本种模式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费用以及薪酬福利等;要想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益,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模式合理选择,将企业现有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开展合理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

二、现阶段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研究我国企业发展可以得知,很多企业是由多个部门来兼职完成经济管理,从其他部门调遣组合成经济管理团队,成员都是临时的。部分企业没有对经济管理部门专门设立,企业没有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这样就导致有诸多缺陷存在于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管理团队没有较强的转各样行,没有合理制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不够科学,无法全面控制经济管理活动,管理效率遭到了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

2.经济管理观念比较陈旧

如今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十分陈旧和落后,依然对生产环节高度重视,没有在其他环节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这样就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甚至还会有短时间停滞问题出现。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依然将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给运用过来,资金链断裂以及产品积压等问题就很容易出现。

3.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

我国各大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招揽工作十分重视,而管理人才的招收却遭到了忽略。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企业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科学制定,如今,领导要把关人力资源管理状态,因此,个人情感色彩较为浓厚。很多企业没有详细划分组织管理权限,管理部门不够专业,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等。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1.对经济管理观念进行优化

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会直接受到经济管理观念的指导作用。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工作。要从规章制度着手,能够充分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对员工的经济管理理念进行革新,结合企业具体情况,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结合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需要适当调整经济管理模式,并且对实施效果和执行力度科学评估,结合出现的问题,与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积极沟通,这样方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经济管理模式。

2.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大力完善。企业完善经济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管理部门的专业化,要对管理职责和权限科学划分,部门的权利需要保证。并且独立设置经济管理部门,将其权威性给充分体现出来,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和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可以将实际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及时找出来,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能够监督其他部门的运行情况,以便促使企业的正常运转得到实现。为了保证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能够有效落实各项措施,企业需要对经济管理制度大力完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内部控制制度,要对内部审计和督查进行规范,形成常态;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要严格依据规章制度来开展,各个部门将企业经济管理的政策方针给体现出来。内部审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自我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和改正存在的问题。

3.对组织结构大力完善

企业有着众多的组织成分,各个职能部门需要合理分工,贯彻职责要求;企业需要明确分工各个部门,将各个部门的职责给确立下去,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完善。在对经济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要将高效、人性、科学的原则给贯彻下去。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因此,就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结合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完善中,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首先,结合企业发展需求,针对性的培训员工,以便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企业还需要采取多重措施,以便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在提供发展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岗位建设,以便通过实际工作,促使员工才能得到提高。其次,要充分贯彻企业的发展战略,在优化过程中,将各方面的情况给综合纳入考虑范围,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还需要留住人才。要对员工的集体意识大力培养,同时,对员工的薪酬福利适当提高,以便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也可以得到增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利润,那么就需要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来改进经济管理模式,扩大企业效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张万秀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委党校

第七篇:经济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取不规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一般都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选用与之对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剖,并且在课后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方法使学生过度依赖课堂教学知识点,导致学生的思维产生局限性,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极为不利。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上涉及的理论基础知识过多,单个的教学事例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知识点,导致教师要引进较多的教学事例来解剖课堂中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案例解剖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只能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2.对学生能动性不够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还是教师在单方面地叙述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座位上静听,学生与教师并没有进行互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总体来说,教师还是课堂的中心,这同以往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故而,当今的案例教学中,学生还是被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学生上课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选取合理的教学案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必须保证让学生听得懂,并且记住所有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事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挑选,选出蕴含基础理论知识,并富有启发性和经典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该事例进行教学。例如,在培养基层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能力时,教师采用了“主管是个多面手”这一个例子。在这个事例里,虽然李东是某个项目的基层主管,但是在大多数时间里他扮演的角色还是基层员工,绝大多数的事情还得亲自动手去做,承担的责任很大。按照责任大小可将工作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每天完成工作之后,他都要留下来与老板交谈当天的工作。二是每天忙着给基层员工分配任务,做到人尽其用。三是一旦同事之间出现矛盾,他就要进行调解。四是大多数事情他都自己动手做,给基层员工做出榜样。这个事例就很详细地介绍了基层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很好地将事例与基础理论关联起来。

2.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加以明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抓偏了教学的重点,例如,针对“主管是个多面手”这个案例,大部分学生将“李东应不应该事事亲力亲为”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是事实上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基层主管应该做哪些事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时,既要选择与经济管理教学有关联的先进的教学事例,又要防止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发生偏移。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时地提醒学生这些事例的重点。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互动

为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参与到群体讨论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上述教学策略,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在培养基层管理者日常管理能力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思考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做总结性的陈述,二者相互配合,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密切的课堂互动。

三、小结

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知识极为复杂,强调实践运用和操作的学科。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恰当地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作者:谷庆玲 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第八篇: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价值所在

一、降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相关部门通过多方调查制定了合理的电费标准,为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长远发展提供了健康的环境。电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在同一时间、迅速完成的。在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提前进行成本核算,能够科学的估算出电力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损耗,并且能够细致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并对各环节切实所需的损耗作出核算,从而对各项投入进行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对策,将生产中出现的浪费现象逐步减少,最终实现在保证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减少、控制损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成本核算不仅仅存在于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之前,应伴随生产过程的始终进行。成本核算对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不仅仅体现在控制生产损耗上,还体现在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各项投入之上,包括对员工的工资待遇以及福利的发放,对企业各阶层人员的相关培训,电力系统的升级和维护等方面。这些都是电力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环节,也都需要一定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都是电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考虑的部分。将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各环节考虑全面,并做好成本核算,才能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对生产中各方面的投入在宏观上做出调控,从而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一种良性的发展上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

二、减少电力企业经济风险

成本核算首先会在电力企业进行相关生产以及引进先进技术之前根据市场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做出预见,能够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经济风险。成本核算是对电力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市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之后,得出的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数据,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也会为了提升自身利益进行多种宣传以及技术引进和改造。而成本核算能够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预算,通过数据直观的让企业管理者得出新制定的宣传、生产计划是否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在投入使用时是否能取到预期的效果;也能对新技术的引入作出评估,让管理者面对多种多样的新技术时能够选出最适合本企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技术。从而避免了企业在工作规划和技术引进上做无用功,为企业的发展规避了风险。成本核算还能让电力企业各部门认清自己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占位置以及起到的作用,让各部门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更切实的认识到自己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多出怎样的贡献,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作出改进。还能让各部门在具体数据面前认清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方共同配合才能做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各人员各部门的协作能力,减少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摩擦,为电力企业的生产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原因个电力企业的生产带来的经济风险,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

三、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

由于成本核算是将电力企业生产各环节进行综合考虑之后作出的数据分析,这就能够使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及时发现在生产中哪一环节、哪一部门出现了问题,从而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这就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数据,使其在问题还未发生或者引发更大的问题之前进行解决,降低了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并且能够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取得实际效果的解决方案,使得各类问题在萌芽期就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对电力企业各项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从而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会越发注意到成本核算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实际影响,从而加强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让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对电力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投入进行监控与调配的重要性,让电力企业管理者从思想意识上得到提升,为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条件。而电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会随着企业管理者做出的调整而改进,使得成本核算更加精准,从而有利于对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的逐步进行。成本核算的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在核算过程中发现被忽略的更细小的问题,使企业管理者逐步挖掘出企业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作出改进,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并能够一直存在可提升的空间,让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精益求精。

四、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而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能够为政府的监督提供强大助力,让政府看到更直观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做出市场监管。成本核算对于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开销能够做出直观地呈现,不仅仅使企业管理者看到企业内部各员工的工作状态,还能让政府相关部门将对整个电力企业的监督管理落脚到每个部门、每位员工之上。从而使监督管理工作更加细致到位,减少闲置人员、岗位的出现,并激励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作出合理调整,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让电力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还能让企业管理者对生产过程中所需材料、设备等的购进、替换、维护作出更多的考虑,让企业管理者将各生产设备的循环利用、生产材料的节约使用、生成过程中出现的废弃物的排放与回收利用都作为生产成本的重要一环进行考虑,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也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还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进行成本核算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电力生产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市场对电量的需求,从而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进行成产,避免资源浪费以及电力供应不足等情况的出现。通过直观的数据对电力生产进行调控,才能更好地为更广大的人民提供生产生活的需要。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进行,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便利,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得到长远发展,使电力企业真正做到科学的、长远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核算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的,能够在各方面降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规避经济风险,并逐步提升电力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政府、社会、企业的多方努力下促进电力企业长远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

作者:李晓玲 单位: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第九篇:企业经济管理行为科学理论研究

一、国外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是由梅奥的霍桑实验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从而寻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梅奥相继通过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访谈实验、继电器绕线机组实验发现:组织中的人不仅受到物理性、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的影响。该实验结果指出,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结构,也是一个社会和心理结构;人不仅是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的只受物质刺激的“经济人”,而且首先是愿意合群并通过合作取得工作成果的“社会人”;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群体士气,而不是相对重要的金钱或工作条件。这一发现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只重视使用机械手段而忽视人的价值和需求等社会性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的观点来说,是一次管理视角的重大转变。同时,梅奥提出的“人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要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等观点把人们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引向了“社会人”假设。在此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更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家等都纷纷开始从事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创新性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管理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跨学科讨论会上,讨论研究有关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时第一次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概念。但这一时期的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而只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相互结合的一个边缘性学科。直到1953年,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召开了各大学科专家参加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将该理论定名为“行为科学”,标志着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立。

(二)行为科学理论评述

(1)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引发了管理哲学的深刻变革,组织管理方式由独裁式的、监督式的、控制式的管理方式向参与式的、激励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和研究方向。

(2)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具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行为科学理论提出关心人和尊重人的管理原则,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激发企业下属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改善和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度、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组织绩效、缓解组织内部冲突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内涵解读

传统情形下的经济思想侧重去管理资源,分成自然资源、现存社会资源。详细而言,传统范畴的这类思想可被分成如下的内涵:

(一)春秋时段的重农思维

重农抑商特有的思路源自春秋,它被归类为古代独有的政策,贯穿政治经济。重农抑商路径下的经济思路被凸显在多重的社会范畴,是明显的表征。例如:儒家法家特有的理念都凸显了差异,但都注重这一思维。孟子荀子创设的这类思维,紧密关系着这一时段的现实形态。儒家拥有权威,它供应了稳固的根基。重农思路凸显了如下的弊病:受到政府压迫,商业很难依循设定好的路径去运转。工业受到打击,手工业也遇有偏多的阻碍。资源及金额并没能被妥善调配,这是因为,重农抑商拟定了明晰的社会层级,商人受到贬低,没能受到重视。商人表现出来的贡献还是偏少的,阻碍经济进展。重农抑商缩减了总体范畴的进展动力,没能改进技术。

(二)构建同构形态

封建社会之中,经济依托的根基被设定成农业。自给自足情形下的经济特性,就是靠天吃饭。社会依托等级来构建,依循从上到下这类的体系。在这种架构内,家族制不可替换,它延展了血缘纽带,不断推进演变。从初始的宗法制变更成君主制,最后形成帝制,都不可脱离家国同构。古代社会延展下来的根本机制即为家国同构,家就是国之本。它把亲情设定成中心,构建大型家庭,拟定明晰的规则。在细化的宗族内,都拟定了固有的某一次序,含有专门规定,创设了最完备的宗族网络。依照次序予以排列,家族内的意志、集权情形下的政治,二者被整合为独有的统治框架。

(三)深层伦理影响

经济思想紧密关联着宏观架构内的文化,关系社会机制。识别这类思想,就要明晰政治层级内的关联要素。某一时段设定的体制不可脱离本源的内在文化,含有伦理影响。传统文化之内,儒家被归类为主导,显出必要价值。儒家侧重本源的教化,经由规劝来让人明晰各类的纲常,明晰家族关系。构建这一形式,利于总体范畴的稳定。早在先秦时段,贫富就显出了偏差。为此,哲人曾经着力去变更这一状态,然而没能成功。例如:儒家墨家觉得:人们应当平等,尤其经济层面。孔子创设了均平的规则,创造小农思维。农民起义失败,但它依循了这一均贫富的本源思维,带有深远启发。(四)支撑商业进展现今市场态势下,商业正被强调。然而,无奸不商这一习惯思路仍残存下来。依照左传记载,孔子觉得不应去扶持这一工商行业,把经商设定成不仁行为。农业偏重保守,商业则暗藏着不可得知的多样风险,必须不停进取。一旦轻视商业,就缺失了应有的创新认知,缺少冒险勇气。创业应被着力强调,应当予以鼓励。现有市场之内,创业群体渐渐凸显出来,成为必要成分。在拟定项目之中,也添加了商业特有的扶持。例如:针对于大学生,应当鼓励创业,缓和严峻态势下的就业重压。剧烈竞争之中,这是必然对策。由此可见,现今时段应能摒除偏旧的重农思维,不可抑制商业。鼓励商业进步,接纳更高层级的新需要。全面竞争情形之下,若忽略了商业,就会带来倒退,很难获取最为适宜的竞争位置。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个体行为理论应用:

重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按其先后次序存在五大类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年龄、生活阅历,社会环境、学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组织成员的真实需要和切身利益,如物质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社会交往状况等等。同时,组织领导者要有效协调个人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高效率的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又要有效调节组织个人__需求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管理者应当采用“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参与式管理”、“弹性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方式,既要顾全大局又要重视个人需要。

(二)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

重视团体凝聚力群体或团体行为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团体士气。群体动力来源于组织团体成员的一致认同,因而正确处理好组织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协调团体行为、改善组织内部人际关系、保持组织成员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而有效提高组织绩效。同时组织凝聚力强的团体,则团体士气就高,组织成员认同感就强。为此,企业领导者就要注意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改善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适合于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组织精神,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领导行为理论: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组织领导者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对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领导者应当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科学合理运用领导才能。这就要求领导者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讲求工作方法,不求个人私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综合全面考察成员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年龄构成、兴趣特长、性格气质等特征,合理安排工作;开展合理适用的专业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制定合理的经济报酬和工资分配,运用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了解成员需求和倾听成员意见,充分尊重成员的自尊心和人格,增进与成员的感情交流。

四、总结

由于行为科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组织管理之中,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它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作者:李晓慧 单位:东北煤田地质局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第十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探索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导致事业单位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该从哪里下手管理。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是事业单位不能快速平稳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这些漏洞束缚了事业单位的手脚,使得事业单位没有办法放开手脚进行尝试。这种缺乏处理临时危机的经验,容易导致陷入困境,从而导致贪污腐败情况的发生,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人都有私欲,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运用国家财产,为自己或者亲戚朋友提供便捷。资产影响着企业的运转,如果发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利己之私,会对事业单位的运转产生不良影响,有可能使事业单位停止运转,或者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目前社会上发生的贪污腐败案件,多数都和挪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关。事业单位挪用固定资产的工作人员并不会意识到固定资产对事业单位的重要影响,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认为企业固定资产的设置就是为了给他们行方便。挪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经济管理可以为事业单位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可以使事业单位达到预期的目标。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机构,对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家机关和群众沟通的渠道。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基本意义

事业单位的重要特点就是公益性服务,与其它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单位不同,他属于国家政府机关直接管辖。目前事业单位经常出现财务危机,就是没能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才会导致平时的工作运营成本高,但是运营收入却低的离谱。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要让运营成本降下来,运营收入提上来。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管理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提高,实施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

(一)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在资金筹备方面的目标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日常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收入,从而减少国家的财务负担。一般情况下,质量和成本之间是正比关系,想要质量提高,就要增加投资。所以事业单位不应该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援,而是应该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效率化,不仅能够减轻政府的经济压力,还能减少事业单位出现风险的几率。但是想要在投资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质量,就需要对经济进行管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二)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在投资管理方面的目标

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的目标通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实现减少资金支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途径主要有办公楼的修建和采购、相关办公用品的采购、设备的采购和人才,技术方面的投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事业单位不得不提高经济管理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目标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目标是以最少的资金支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致使事业单位必须对以往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目前,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革新,采用的经济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为社会群众服务的方面更广。事业单位要与时俱进,可以采用计算机办公,虽然置办计算机需要资金支出,但是采用计算机办公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下来的时间则是无价的,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成本的减少。

四、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完善途径

(一)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提升工作效率

绩效考核永远是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可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工作人员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就会不断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样做能够实现薪酬待遇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就要将之落实到工作管理中,要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时要彻底杜绝钻考核漏洞的行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实行有效地内部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经常发生不按照制定的采购制度进行采购,这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采购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一般情况下,采购资金审核人员和物资验收人员不能为同一人,且不能发生越权情况,这样做可以将责任具体到个人身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舞弊发生。但是招投标需要向相关部门申报,审核通过之后才能进行。

(三)全面公开经费支出项目

事业单位必须将经费支出公开,经费公开需要具体到每一个支出项目以及支出金额。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因此要更加重视经济支出,事业单位公车的维修或者报废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通过以后才能执行,事业单位人员出国、出境办公、学习时,需要对预算经费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止公款出游情况的发生。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训,培养工作人员资金公有化的意识,避免滥用国家财政经费。

五、结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4

1石油企业设备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

1.1未充分的重视前期的设备管理工作

当前,大部分的石油企业在进行设备管理与维护时,依然坚持“保养为主,修理为辅”,然而,这种重视后期维修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由于缺乏前期的管理,综合效益依然比较差。而且,如果设备在制造时就存在问题,那么简单的维修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前期的有效管理来发现存在的问题,避免问题设备的使用,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由于石油企业不重视前期的设备管理工作,导致管理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影响了设备高效率工作的发挥。

1.2设备的维护工作缺乏科学性

石油企业的设备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定期的对设备进行维护,不过在进行维护工作时,缺乏科学性。目前,石油企业在进行设备维护时,只是检查设备卫生、给设备做润滑、紧固等,对于设备的清洗、校正等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另外,维护人员在开展维护工作时,仅是定期的例行公事,并不注重平时的设备监测与控制,从而导致设备的维修性损害比较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3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的开展依赖于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设备管理的质量。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人员总体素质还比较低,而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差,使得管理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及时的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问题,一旦问题发生,就会对设备的运行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并使石油企业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2加强石油企业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模式

设备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石油企业在建立管理机构时,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另外在选择管理机构的人员时,要选择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人员,以便于更好的实现设备管理;第二,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在制定管理办法时,要充分结合当前新形势的特点,从而保证管理办法的科学性,管理办法中应该包含设备的操作规定、维护保养规程、管理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三,应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对于石油设备的管理方法,国外已经有很多经过实践检验的先进方法,我国要积极地的将这些方法引进,并推广落实,从而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第四,对设备进行分级管理,石油企业中包含着大量的设备,每种设备都具有特定的原值及生产重要程度,将这两项作为衡量标准,将设备分为三级,第一级设备重点管理,设备的安全责任都企业的领导人来承担,对于这一级的设备,每年都需要进行检查。

2.2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设备保养

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加强管理,石油企业要培养高级设备管理人才,石油企业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素质,实现有效的管理。另外,为了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我国还可以开展设备管理工程师注册的工作,并认真的落实和组织,从而使石油企业都能获得高质量的设备管理人才。负责管理设备的部门,要结合石油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管理的思路及方法,对设备进行综合的管理,尤其是现场管理工作,更是要特别的注意。设备的维护工作也十分的重要,石油企业在对设备进行维护时,不止要定期的进行维护,还要对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进行监测及控制,从而及时的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科学的解决。

2.3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不断地扩宽,在石油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来有效的实现设备的科学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属于现代化设备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核心是计算机管理,通过计算机管理,石油企业建立起一个全面的设备管理工作平台,从而实现设别的优化管理。石油企业在建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时,设备管理应用软件的相关问题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以便于保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质量。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后,在企业进行推广,从而实现全面应用,进而有效的提高管理质量。

3结论

石油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设备起着基础性及保障性的作用,因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十分的重要。当前,石油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护的理念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而使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石油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石油企业有效的加强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惠文婷 惠彦翔 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黄陵勘探开发项目指挥部

第二篇:企业设备管理重要性分析

1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意义

1.1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先进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也增加了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现代化设备与传统设备性能相比,现代化设备具有技术的综合性强、工序多、结构复杂且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强等特点。因此,企业要想管理好设备,必须要有完善、严谨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保证人与设备之间的协调性。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现代化设备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传统的设备管理、维护、维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设备管理的需求。第一,传统的设备管理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维修,重点关注设备的修复问题。现代化设备管理不仅仅包括维修方面的工作,还包括设备的监控、维护、检测、养护等方面;第二,传统设备管理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缺乏关联性,不利于设备管理工作有机整体的形成,更无法解决现代化设备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三,传统设备管理工作将经济与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主要注重技术方面的管理,忽略了经济方面的管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里,传统的设备管理无法满足经济管理与技术管理之间的协调性;第四,现代化设备管理对人与设备之间的协调性要求非常高,对人员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但是传统设备管理却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和制度。

1.2意义

设备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设备管理工作质量会对设备的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只有合理、科学地对设备进行管理,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设备的作用,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因此,设备管理工作是企业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第二,设备管理工作可以提高设备维修的质量。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可以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前提下将维修时间大大缩短,对设备的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设备管理工作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每年在设备维修方面的资金占据企业流动资金的40%,合理、科学、高效的设备管理工作可以提高维修效率,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企业设备投入资金,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完善设备管理的措施

2.1完善设备档案

设备档案管理包括设备的收集、记录、积累、整理、统计等方面工作,对企业设备管理有着重要作用。设备档案可以反映出企业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真实价值,对其进行记录,方便查询与参考。但是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经常被管理人员忽视,或者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应付了事,无法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完善、合理的设备档案制度,以提高设备档案管理的质量,实现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2.2系统化管理设备

设备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减少设备管理的时间和成本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一个系统化管理制度,对企业设备进行系统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对每台设备的技术进行分析,每月统计一次,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设备进行改善,加强各个方面的防护措施。

2.3建立完善的设备点检制度

设备点检制度是设备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为设备的运行提供保障。设备点检是指管理人员采用相应的仪表工具,按照管理标准定时定点对设备进行检查,将设备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种管理手段可以把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增加设备使用年限。点检制度可以减少设备事故发生率、提高设备管理质量和效率,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培养专业性管理人才

企业设备管理需要配备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地对设备进行管理,所以需要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管理人才是管理工作的核心,需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适应新形势下的设备管理要求。同时,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成为企业发展中最有用的人才。

3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设备的管理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设备管理的研究,发挥管理工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杜正锋 单位:陕西锌业有限公司

第三篇:移动设备管理成就企业智能化应用竞争力

1研究目的

现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办公用户正在与日俱增,相信不久以后,企业员工终将摆脱局限在办公室的束缚,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来随时处理工作事务。移动设备管理,简称MDM,是一个通过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企业进行部署,保护、监控、管理和支持移动设备的软件,是针对移动数据、应用程序和设备,提供集中管理、保护和配臵的全方位移动设备管理工具。目前,移动设备管理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几类企业中,如产品销售业、生产制造业、教育和医疗行业等,这些企业都具备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交互访问性强等特点,而且其主要应用对象仍然是企业用户。

2市场分析

伴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为代表的移动信息浪潮,越来越多的公司正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支持和利用企业及员工的移动设备,并将其有效与办公作业相结合。而同时,移动设备的发展也越来越智能化、高端化,支持多重应用功能设备终端比例也在迅速增加。从现有的雇佣模式、通讯交流和设备使用情况推测,我们不难想象,移动设备应用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而移动计算也将是未来企业计算的核心价值。不远的将来,在移动环境中完成的工作量很可能远超过在传统环境下完成的工作量,数据交织、访问频繁、信息安全无疑是最大的问题点,这对信息化产品的实施而言也是重大的挑战。随着终端用户对移动设备使用依赖程度的变化,在线、离线数据的协调统一也会日益明显,对数据控制的级别、难度也随之增加,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权、以及绝对源自“企业”的数据等现象被打破,个人信息与企业信息的界限也将变得模糊。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或者十年里,移动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全世界企业运营的方式,很可能比以往变革性的创新技术的影响力更远、更深。所以说移动设备管理市场前景潜力巨大,中国市场更为甚之。分析一个MDM应用系统,它并不是简单按功能的轻重级别划分,而是更要注重其带来的移动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应对的办法。其中两点就很明显。①安全性:在智能移动计算设备的发展过程中,移动设备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移动终端用户更依赖网络通讯,MDM系统建设的可靠性必须依靠高强度的安全协议,以保证其正常稳定运行,用以防范不良行为和木马病毒危及底层数据。②云计算:MDM系统中,移动终端用户的广泛性、多元化,以及移动数据计算规模的扩大化,对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云服务、云计算不仅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而且通过建立数据保护标准,使用户数据不会外泄,保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

3功能定位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移动办公所能提供的好处,以及给企业客户服务创造的便利性,为业务改进带来的持续性,即提高的员工的效率同时又节省了企业成本。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移动数据应用和服务的复杂性的不断攀升,问题也很快显现,移动端设备的病毒感染、非法入侵、被盗或遗失,都给企业数据带来安全隐患,造成了企业信息流动的障碍,加大了成本支出。面临这种种情况,如何安全管理移动设备应用环境,如何有效将移动数据与应用平台整合,如何保障客户通信质量,已成为企业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移动设备管理(MDM)无疑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可以使企业完全控制和管理员工的移动设备群,同时确保所有移动设备及其保存信息的安全,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我们评价一个移动设备产品或解决方案的优劣主要有几个方面考量:①应用性:指的是MDM对应用设备部署、维护和使用的管理。企业IT人员利用MDM能够实现企业应用的安装、升级、配置、备份、监视和删除,能够控制用户所访问的应用,当该移动设备为企业所用时,系统要能够控制用户的个人应用。②安全性:指为企业提供认证、加密和设备擦除等安全特性。认证机制能和客户端计算机系统相对应;加密功能能和认证机制协调一致;系统能够实现设备的完全擦除,特别是能对特定目标进行擦除。③策略性:指移动设备管理系统允许企业对相关策略进行定义、输入和监控。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定义不同的策略;对企业所有和员工所有的设备进行不同的管理;针对特定的硬件模型实施策略管控。④通用性:指能对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iPhone、Android等)进行管理。能控制可移动介质的挂载,如摄像头、Wi-Fi、蓝牙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能发现并隔离使用了非标准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⑤服务性:指系统提供移动设备的部署和维护服务。带有服务台功能,能够实现对移动设备使用情况的分析。⑥整合性:指系统能和企业现有系统实现集成。例如能和微软ExchangeActiveSync同步软件以及企业的身份管理系统相整合;能和LotusNotes以及移动全局通讯产品集成等。本文MDM所能提供的关键能力如下:①跨平台管理(DeviceDiversity):由于当前移动设备存在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各自的操作系统也不尽相同,所以MDM要能够提供统一、集中管理,进而实现跨多系统平台的能力。②策略一体执行(PolicyEnforcement):MDM通过事先设置针对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的控制管理策略,可以实现规范化、一体化对移动终端进行配置访问,其中包括移动设备控制策略、应用程序访问策略、通信费用管控策略、安全监控模式策略等。③安全和保障(SecurityandCompliance):在MDM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机制,利用该机制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移动数据、应用数据、后台数据的安全,不会造成信息的外泄和破坏。④存储管理:鉴于移动设备的灵活性,在MDM中增加了对其的控制和跟踪,当移动设备连接到企业应用系统中时,其位置等信息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监管,从而客观上保证了数据可追溯。⑤分发部署(SoftwareDistribution):通过利用移动网络下载等手段,MDM可以分发程序包,进行系统程序的升级,这样提高了应用的便利性。⑥多级托管模式(DeliveryModel):利用企业内部分发、第三方托管、云数据服务等手段,MDM可实现多级部署,其中云部署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用户管理后台数据,这样在安装时,就能避免复杂的配置操作,简化实施过程。

4设计思路

类似以往企业管理无线笔记本电脑一样,管理这些移动设备终端,既要保证这些移动设备(平版电脑、手机等)可以轻松的访问企业网络,同时又不会对企业资料、信息造成泄漏和损坏。基于对MDM急速发展趋势的洞察,以及对MDM市场的深入分析和预判,本文制定了开发一套自主MDM产品计划,以抓住有利时机抢占MDM市场先机。它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基于云服务,面向个人、家庭、各类群组及企业用户,为用户各种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平台(Android、iOS、Symbian等)的所有移动设备实现无缝数据共享,同时对其设备和应用程序,提供集中管理和安全保护。采用基于OMA设备管理(DM)标准协议V1.1.2设计开发的MDM系统,主要由设备端和服务端两部分组成,并将全部管理服务部署在云服务器上,从而节省用户成本。采用WebApplication开发模式的服务端,可通过浏览器登录服务地址即可注册管理用户号,并实现网络对受管理移动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下载并安装客户端后,登录用户号即可立即加入管理。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通过Wi-Fi/3G网络进行通信。

5技术特点

针对各平台终端的fragmentation的问题,在自主的移动设备管理(MDM)中间件中设计了Anti-FragmentationLayer。集中屏蔽OS版本的差异性;基于云服务,将全部服务部署在云端;灵活的群组管理模式。支持一号多组、分组管理模式;简捷的设备接入方式。设备自主注册并加入设备管理;可以通过网络远程管理移动设备;服务端提供大量的接口,支持更加丰富的客户端开发;服务端实时的获得设备端的信息,不对设备上的私人信息进行保存;设备端与服务端始终保持连接,保证实时的接受管理。MDM相对于其它移动终端管理来说有如下独特优势:①移动VPN。系统中内置了VPN客户端,从而实现无缝的VPN方案,提供其它设备管理软件无法达到的数据传输安全性需求。②免移动终端客户端安装。将MDM所需要的客户端可内置到移动设备上,因此所有的管理都不需要再终端上再安装额外的软件,极大地减少了IT人员的工作量。③统一的管理。移动终端的管理可整合在PC端的管理系统中,IT人员无须另外学习一套软件的使用,可以利用熟悉的管理工具快速掌握管理移动终端的功能。④丰富的管理选项,快速部署。⑤完全的产品化,不需要二次开发,安装配置完成就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管理需求。

6应用前景

随着MDM的技术发展,相信在应用方面将有更多的前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移动自动办公:利用MDM能够为现在企业移动OA系统保驾护航,提高办公效率、降低通信费用,即可以保障设备和移动数据的安全,又可以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②医疗保健系统:现代医疗保健行业已逐渐过渡到信息化时代,通过医疗移动设备终端可以实时记录各项医疗数据,为患者检查等服务提供了便利。利用MDM能有效管理这些医疗移动设备和数据,保护病患的隐私。③营销系统:客户关系是进销存系统的重点信息,现代企业洽谈、商务合作、客户回访等,携带移动设备对于存储业务数据提供了便利。利用MDM的策略设置方式,可以为该方面的应用提供统一的访问标准,从而保证了数据安全。④教育教学系统:电子产品在学校不仅是重要学习工具,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组成,利用MDM可以搭建知识平台,便于学生自发形成学习小组,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布置和辅导学习计划、学习任务。同时调用跟踪和远程监管,可以实时获取定位信息,从而给家长一个安全的提醒。⑤媒介服务:网络化的时代,信息的传递是快捷的,利用MDM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推送的广告和活动,提供快速购买渠道,方便用户知晓产品销售信息,及时通过移动网络订购,同时挖掘潜在的用户群。⑥机载娱乐: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在商用飞机和公务机上机载娱乐系统可以利用WIFI环境为乘客提供更为优质的娱乐终端服务。利用MDM的即时通信以及互动服务,可以让乘客体验更加人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另外由于MDM对终端进行了统一管理,所以不会对飞行造成安全影响。

7结论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5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科学内涵

1.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1)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关注环境不确定性、技术因素与选择参与式的全面预算关系,提倡和推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程序,使所在组织单元的所有人或关键岗位的人都参与企业的活动。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迈克尔•雪弗和阿瑞•莱文认为全面预算已经作为公司计划和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被广泛接受。(2)理论。关注信息不对称和报酬制度设计等因素对行为和激励的影响。理论将预算编制作为一个信息交换的模型,需要计量和控制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谢尔茨和杨,认为引起参与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是从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以及这个传递对双方的潜在好处。(3)数量管理与系统管理理论。预算管理发展吸收了数量管理的理论,运用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建立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演算,促进了预算管理从预测、编制到执行、控制的更加科学。(4)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并激励人们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预算管理在发展中也吸收了社会心理学理论。

2.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套系统的、精细的管理方法,是一种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整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自始至终地将各个经济单位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销售及收入、生产、成本、费用、资金等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分析、预测、控制和决策,并对实现的业绩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分析与评价,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有计划地高效、协调开展企业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系统。它是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目标任务的分解、分阶段资金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预测等手段,合理分配单位的人、财、物等资源,并与相应的绩效管理配合,来协助单位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的同时,达到控制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所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经营预算(销售、生产、成本、费用、采购等)、投资预算(购置固定资产、工程的改扩建以及资本运作等)、人力资源预算(人才招聘、培训等)、财务预算(现金流量、资产、负债、损益等)以及其他专项预算(关停并转和资产处置等)。一个企业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公司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任务提供保证。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国际惯例,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除具有明确企业预算期内经营活动的目标、控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外,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考核,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也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细生产、流程再造、MRPⅡ等现代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的编制,可以量化企业各方面的战略安排,为单位决策提供科学、精确的支撑,使单位各层次进行决策的权责关系更加明确,决策的做出与决策者联系更加紧密,决策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是为了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实现某个业务、某个业务单元利益最大化。

2.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工作进一步强化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推行将为单位各部门确定具体可行的努力目标,并通过控制和考核将目标责任落到实处。预算的目的是控制,实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控制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一种全员、全过程的控制。目标利润的预测、确定与预算的编制是管理者对企业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管理者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是一种事后控制。预算的编制过程向企业和所属的单位双方提供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的全面信息,同时预算执行结果是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使企业的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预算是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保证。

3.全面预算管理可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协同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机构也会变得庞大复杂,这些组织机构的业务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明确任务、发现问题、协调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各级各部门不仅考虑本部门的工作目标,还要考虑各个部门及企业总体间方方面面的关系,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各部门、单位可经常对比、分析自身业务活动与各自奋斗目标的差距,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差距,并充分估计可能产生的障碍和阻力及薄弱环节等,以便区别轻重缓急,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协调一致。

4.全面预算管理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通过编制预算,许多潜在的困难能尽可能地事先预见,从而防患于未然,帮助企业改善未来的经营状况,降低经营风险。参照预算的结果,企业可以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潜在的风险所在,从而有利于不断改进各项消耗标准、现金安排等基础工作,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共同作用,可以激励并约束相关主体追求尽量高的收入增长和尽量低的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的监控过程关注收入和成本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实现和变化趋势,这迫使预算执行主体对市场变化和成本节约造成的影响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已经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职能认识不清

企业虽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职能认识不清,单纯为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把预算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数字计划上,而没有将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

2.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整

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预算管理组织,所有预算的执行、财务收支计划以及成本费用预算、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工作都由企业总部的总会计师领导财务主管来完成。预算管理组织的缺少会使得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得不到权威机构调节和仲裁,从而造成预算管理上的断层和漏洞。预算执行组织机构不完整,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与分析机制,导致无法及时获取各个预算中心执行情况。

3.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力与责任错位

在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企业所属部门或单位存在不按规定的权责范围和权限分解下达指标的情况,结果导致权责失衡,目标与责任错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还有的会出现不同层次工作错位的情况,决策者做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做执行者的工作,致使整个集团内部权力划分不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

4.全面预算过程中偏重于对财务数据的依赖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5.全面预算管理只重视预算编制而轻视预算过程控制

重编制轻执行是目前企业预算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制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导致编制时轰轰烈烈,编制完毕就大功告成,执行成走过场。

四、对改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以上问题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阻碍企业绩效的改进,妨碍企业进一步发展。鉴于此,企业必须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使企业在更高的管理水平上发展。

1.树立全新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要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与各所属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者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盲目性。要确立面向市场的理念,企业总预算应该是以销售预算为基础,以此来确定其下属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间接制造费用预算。全面预算管理还要确立基于企业价值分析的预算理念,使企业的预算管理成为协调集团各所属部门或单位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

企业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这项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的组织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各项预算职能能够落实到位,从而保证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可先设置一个由公司董事会直接领导,并对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公司财务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由所属单位或部门的有关人员任办公室委员,以财务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在预算委员会下,除办公室之外,再设置业绩考评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业绩考评委员会负责业绩考核、制定和实施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委员会除负责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外,还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所属部门或单位进行审计。

3.合理划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责任中心

企业集团对所属部门或单位进行责任成本控制,首先应督促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内部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成本责任单位,建立起以各成本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的预算管理体系,将责任成本控制变为各所属部门或单位和全体职员的自觉行为。成本中心设立后,需按期下达责任成本指标及考核标准。责任成本就是各成本中心的最高成本耗费额度,它的考核重点是可控成本,对不可控成本一般不加以控制,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加以控制。

4.明确全面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及内容

企业全面预算编制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一致,所设计各类表格应考虑周详、全面和完整,体现出可控性原则。预算决策目标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体现可靠性原则。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的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式。在上下结合式的编制程序中,预算目标应自上而下传达,以保证最高决策层战略思想的贯彻和预算目标的执行。而预算的编制则应根据预算目标自下而上地进行,充分发挥各层级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全面预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销售、生产、分配以及筹资、投资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及现金预算等一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建立全过程的预算控制及考核体系

要做好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建立全过程的预算控制体系。事前控制就是要在编制预算之前,必须要与所属部门或单位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及其生产实际相联系,按照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并把预算编制的过程与企业经营政策、承包指标、控制投资规模、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的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编制出比较先进、合理、实用和科学的企业预算,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管理效果。预算的事中控制,就是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应该对所属部门或单位采取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措施,控制其预算的执行,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在保证实现企业总预算目标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调整有关预算目标,保证预算目标顺利实现。预算的事后控制,就是要在企业集团的事前、事中预算和控制的基础上,对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和报告。预算的事后控制根本点主要体现在分析,重在反馈,通过对比所属单位的预算实施结果与企业制定的预算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适时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对策,为企业集团下一个预算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贾琳佳 孙承华 单位:黑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

第二篇:企业预算管理优化措施

一、预算管理现存的缺陷

(一)对预算的认识不足

古人早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就是对企业为了实现盈利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决策、管理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目的是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风险。但有些企业只是在经营的时候采用预算,没有把预算贯彻到各个方面。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编制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将预算交给财务部门就完了。但是企业那么多部门,财务部没有、也不能强制安排其他同级部门的工作和计划。其次,就算有的企业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编制的时候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认识模糊,对企业的市场环境和经营风险估计不足。没有经过翔实准确的数据调查,编制的预算脱离实际情况。

(二)预算执行和监督不力

将预算编制好之后,具体执行的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监督,预算的计划性太强,不适用于变化的环境,企业调整预算的灵活性不足。首先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监督不力或者干脆没有监督,各个部门都是预算的执行者,没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专心检查企业的预算执行是否到位,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指挥企业的预算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实现资源的统筹使用。其次,任何预算都不可能完全适用于具体的工作,企业预算缺乏一个对预算实时调整的机构。

(三)对预算完成情况的考察不到位

当企业按照预算执行完成后,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价考核制度,没办法知道预算执行中哪个部门的表现良好,哪个部门的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奖励或惩罚没有依据,会导致很多部门降低对预算的积极性。

二、改善预算管理的办法

(一)重新认识预算的作用和重要性

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的认识。预算不只是对企业经营过程起着指导作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规划。重新认识预算不是财务部门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属于凡是这个企业旗下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事情。要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编制预算中来,为预算的编制建言献策,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其次,要加强企业编制预算和科学性和合理性,要综合考虑企业具体情况,深入了解企业的基础,可以向各个部门提出对预算的认识。要充分估计到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和风险,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最后,预算的编制一定要反复进行,不能一次编完就决定执行,预算也是一项庞大的计划,其中牵涉了方方面面,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所以编制人员应该多次补充和完善。先编制预算草案,等到草案完善的差不多的时候交上去大家共同讨论。如果可行就准备施行工作,如果还有问题那就继续完善或者重新编制,直到圆满编制为止。

(二)对于执行的办法是成立一个强力的部门来组织规划预算的实施

由于预算涉及到每个部门,交给哪个部门来管似乎都会出现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干脆直接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新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预算的执行,新部门在预算中没有利害关系,自然就会按照预算的内容来组织各部门实行。这样不仅可以使各部门的配合更加顺利,还能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能够使得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发挥出团队的作用。至于对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专门成立一个职位,他的工作就是对组织预算执行的各个部门进行监督。一定要保证此人独立性,这样的监督才会发挥出作用。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谁没有做好,而是为了让大家都做好。此外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通过审计制度来检测各部门对审计的执行力度和程度,当然也可以请会计师事务所来对企业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立场属于第三方,显得更为公允和公正。最后就是,如果企业编制的预算已经严重偏离现实情况。要敢于及时的对预算方案予以调整,使之更好地应对环境和情况的变化。

(三)完善预算评价制度

如果没有一个预算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企业各部门不知道自己的预算执行的是否正确,企业也没办法根据各部门对于预算执行的好坏来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导致很多部门和人员对预算执行没有动力。所以要建立一个公平、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来对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做出评价。最好把对预算执行的评价和奖惩联系起来。预算评价优秀的要给予奖励,鼓励其继续保持;预算评价不合格的要给予惩罚,让其明白什么地方没有做好,方便其下次改正。而且一个优秀的考核评价制度不仅是对本年度预算的总结,更是可以为下一年的预算避免一些错误和积累一些预算的经验。

三、结束语

无论是什么企业,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而想要企业竞争力提高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的水平和企业的团队合作能力,想要让企业的资源高度整合就必须通过预算。我们都知道,预算是企业的蓝图,是企业发展的计划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有着种种不足之处,影响了企业的预算,使预算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列举,并且尝试着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预算管理的一些不足,提高企业的生命力,让我国的企业更好的适应当今时代的经济环境。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效率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林音孜 单位:广西柳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

第三篇:企业预算管理责任层级体系重构

一、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无法适应组织柔性化要求

在现今较为动态的环境下,需要企业能够具有自我调节以及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上述特征的组织就称之为柔性组织。由于市场环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下,就需要企业能够对以往刚性特征非常明显的组织进行积极的转变,以此实现企业柔性管理目标的需求。在这种柔性组织管理中,其具有着以往刚性组织所没有的决策权分散、网络化组织以及决策权分散等特点,并因其所具有的这部分特征成为了现今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主流,更能够对企业新环境下发展需求相符合。但是在企业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中,其非常强调控制的集权化,并以此使其不能够同现今企业柔性组织模式相适应。

2.预算目标较为狭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使得企业同企业也从之前在价格、产量等方面的竞争逐渐演变为文化与知识的竞争,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资本更是成为了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取利润以及彰显市场价值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在继续重视自身财务资本管理的同时能够对自身独特的知识资本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以此实现自身知识价值的最大化。而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中,其单纯的将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绩效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并对企业知识资本产生了较大的忽略现象,无论是对于企业现今市场的竞争还是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着负面的影响。

3.系统内目标失调

在以往的预算管理工作中,需要首先对工作目标进行确定。对于该目标而言,其属于计划的制定,并因此具有控制以及计划这两个方面作用,很可能在今后企业发展中使两者出现冲突现象。同时,在现今企业发展中,也很难对控制与计划这两项工作进行积极、完善的整合,并因此使企业要求同目标设置方面经常出现偏差的情况。

4.遏制持续改进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其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的方式就是将企业初期制定的预算目标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并根据两者比较结果对员工工作情况、绩效方面进行判断。而在这种模式中,在目标制定准确的情况下,如果预算超额完成,也很难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定,即预算超额完成也不一定代表员工绩效完成的好坏。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对员工产生一种误导,对于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阻碍。可以说,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对企业发展没有较为积极地意义,也会因此使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出现关系紧张的情况。

二、新型组织机构预算管理责任层级体系

1.流程分类

在该新组织结构中,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战略层预算管理

在该管理层级中,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企业长期规划与战略目标对工作总目标进行制定,并负责企业并购、债券发行以及对外投资等事项,并作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顾问对不同预算管理流程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工作,以此对经营层预算管理活动进行更好的协调。企业投资预算责任中心负责企业成本、利润、收入以及核算费用等工作,而其中负责人事、财务支持以及计划制定的部门则一般会设定为费用中心。

(2)经营层预算管理

在该管理层级中,其可以参与到上一层预算总目标的制定工作中,其会根据企业预算总目标对不同预算管理流程的分目标进行设定。而在对分目标进行设定时,其也并不是以强制性的方式对任务进行下达,而是通过正式以及非正式这两种方式在企业中树立起一种全员控制的意识。在其不同流程中,所存在的是协作与分工的关系,需要每隔一定时间对不同流程所具有的产出以及投入情况进行衡量。其中,直接负责对外产出的部门为自然利润责任中心,能够对相关流程的投入以及产出情况负责,但却不能对投资活动进行控制。同时,在该环节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在经营层中,对于同企业产出、投入所存在联系较小、或者连没有联系的流程如人力资源、研发以及财务管理等流程都需要将其归入到费用预算责任中心。

(3)作业层预算管理

该管理层级是针对流程内任务进行操作、实施的一项控制活动,其在目标实现方面同流程内预算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为了能够为相关流程的管理以及执行人员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其能够对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寻找与发现,就需要能够在同一时间对该项作业的产出价值以及投入成本进行计量,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全面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会将其作为利润预算责任中心,其中负责向市场提供服务与产品的部门归类于自然利润预算责任中心,而向下游提供服务与产品的部门则归类于人为利润预算责任中心,在这种分配模式下,由于作业实际产出往往在企业内部得到实现,所以大部分中心都属于后者。

2.流程

在该程预算层级中,其主要是同经营层预算管理比较来说的,该流程的建立与实施,就是要对企业价值的增值情况进行最大程度的实现,并能够将企业连续、有序的经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模块。而对于不同业务流程而言,其所能够发挥的功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根据其具体功能实现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我们则可以将业务流程分为支持流程与核心流程。核心流程主要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及多样化需求所进行设计的一套采购流程,而销售流程与生产流程则是能够帮助企业价值增值功能进行直接实现的流程,在具体实施时同产出以及投入情况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同时,实施时则直接同顾客接触来实现价值增值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则会通过对流程增值情况的计量对业务流程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以此帮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此外,支持流程在具体的产出与投入方面所具有的计量关系并不是非常明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不会为客户直接创造价值,但其却能够为其他流程提供非常关键的辅助性流程,如财务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以及研发流程等。其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企业核心流程工作需求,在为核心流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使顾客能够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意。

3.作业

作业预算层级同作业层预算管理具有直接的联系,在该流程中,由不同的作业要素单元对流程进行构成。比如,对于一个产品加工企业,其日常加工工序会根据具体生产流程的不同而分为电镀作业、维修作业、焊接作业以及冲压作业等环节。而根据作业实施管理,则可以根据流程具体子目标对作业预算指标进行制定,并在指标制定明确、完成之后以条文的方式进行规定。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日常对于具体作业预算执行情况、过程的监控,主要是对作业具体运行中的效率以及效果进行控制,如果经过观察发现某项作业所具有的实施效率以及增值能力同预算标准相比较低,就需要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查找,并随之作出针对性的处理。而如果经过观察发现存在问题的作业并非是必要性作业,就需要将其删除。而如果该项不产生增值的作业是必要作业,就需要通过消除资源浪费、提升作业效率以及提升技术水平等方式的应用使该项作业的增值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组织转型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责任层级体系重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可以说,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由科层制组织结构向新型组织机构转变,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业务流程再造大大缩短和减少了非增值流程,使许多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能够通过新企业预算管理责任层级体系的建设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谭云铁 单位: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篇: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思考

一、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法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盲目应用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当中,还存在管理模式应用不合理的问题,要想合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必须严格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要求,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统一性,实现企业经营活动有效管理、控制以及评价。通过进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具体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都能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化,还能够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根本进行有效管理。但在当前很多企业当中,都没有给予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合理的认识,往往一味效仿国外以及其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策略。但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阶段内,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都是不相同的,可能出现的风险也不相同。只有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另外,电力企业属于我国大型企业,内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和国家法律法规有所联系,这就意味着电力企业管理和制造企业管理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2.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性较低。

在电力企业当中,只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内部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但在很多电力企业当中,对企业战略的认识是严重不足的,没有着重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也没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明确预算管理目标。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另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导致很多矛盾出现。

3.没有把全面预算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其实在很多企业当中,上级领导和管理人员都已经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但企业下级很多工作人员却没有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这是因为,企业没有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也没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教育,导致工作人员仍旧存在传统化的预算管理思想。这样也会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无法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有效交流,无法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目标,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运营效益。

4.全面预算管理与监控力度不足。

在一些电力企业当中,全面预算管理网络体系还是不完善的,也没有对预算管理环节进行明确,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监控制度,导致编制预算和具体操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是很难确定的,另外,电力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体系的话,也会导致企业预算丧失权威性。

二、加强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增强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要想增强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电力企业和企业企业是存在差异的,产品生产、产品供给以及产品销售都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因此生产核算的内容不仅有经济收入,还有经营利润等。此外,在电力企业当中,相关资金流量是比较大的,所以企业必须在全面考虑企业利润、经济成本以及先进流量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2.在明确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预算管理。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企业预算控制和预算管理,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战略目标,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在考虑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计划。在内部编制预算当中,要以稳定性以及全面性为编制条件,要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的条件下增加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企业承受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转变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企业要明确自身在经济市场当中的位置,实现战略合理定位。

3.把全面预算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在电力企业当中,仅仅只有上级领导和部分人员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是不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流程当中,只有实现各个部门和各个人员的统一合作和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知识教育力度,要强化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要通过开展动员大会和相关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积极性,保证各个部门之间良好沟通,避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部对称问题出现。

4.加大企业预算管理力度和监控力度。

只有真正执行预算,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执行预算的主体其实是操作人员,只有加强预算监控,才能真正落实预算执行工作,预算执行和控制工作是相伴相随的。要想实现预算有效控制,应当实现预算控制点的有效设置,还要严格按照相关预算制衡原则,在尽量节约经济开支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控制。另外,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明确主要的内部业绩指标,明确预算执行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而在电力企业发展当中,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预算管理有效与否会给电力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预算管理力度,降低电力项目建设成本。随着电力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必须实现传统预算管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强预算监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健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永川供电分公司

第五篇:供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思路探究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财务预算的手段,对企业所有部门所涉及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控制与核算,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企业资源来完成生产经营活动,达到资源优化利用,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将企业掌握的所有资源、信息、资金、人力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针对不同的工作需要进行权利分配,充分协调各个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落实企业经营责任制,并建立绩效考评工作机制,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既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一种涵盖了企业发展中所有管理问题的控制管理方法。

(二)基层供电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目前我国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基层供电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先进就必须走投、融资的道路,以求获得发展动力。而传统的供电企业财务收支管理,显然已经不适应日益复杂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加有效管理和使用筹集到的资金,即使企业处于多个项目共同运作的情况下,也能游刃有余地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其次,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会对企业所有的在建项目和未开发项目的资金使用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了解到各个项目在不同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不利因素的产生,保证企业经营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第三,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在财务的预算、决算、监管工作中具有更强的掌控能力。可以更好的对经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另外,通过权力分解,使得经营目标更加明确,从而保证企业发展规划的实现,让企业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获得最大效益。

二、基层供电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在涵义理解不清,将全面预算管理单纯归类为日常的财务管理行为,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企业其他部门无关,预算案也就是上报一些数字而已,对于企业实际工作没有多大作用;还有人将全面预算管理狭义的理解为企业资金的核算,只要保证往来账目清楚准确即可,与企业未来发展规划无关。这些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简单的归类为编制预算的认识,导致在实际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将重点放在了账目数字上和表格中,使预算管理不能与企业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松散

目前很多基层供电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结构还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没有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管理委员会和责任中心。反之,大部分工作都是交予财务部门代管的,这与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差距是很大的。这同时也使其他部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关注程度下降,在预算编制制定、执行和决算分析等工作中也都不慎用心。组织体系松散,自然也就缺乏必要的公信力和威信,这样在实际的协调、监督工作上也很难取得成效。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机制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有健全的考核机制作保障,但是,在很多基层供电企业中,并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例如在供电企业中多数采用的是归口管理模式,各部门对自己工作中发生的费用应当及时准确地上报给财务主管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部门对于资金使用的管控十分懈怠,高兴就上报,不高兴就不报。这样就使得预算管理缺乏对归口部门的有效控制,不能对实际发生费用进行考核约束,这就增加了企业对经营管理风险的掌控能力。

(四)预算指标责任制不明确,执行力不强

在供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重编制而轻执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供电行业的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各类预算指标简单地分解下发,因此很多的基层供电企业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困难。在具体工作中常常把全面预算管理完全归属到财务部门进行操作,但是财务部门自身专业性很强,对其他部门又缺乏控制力,因此在工作中常常出现部门间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从而降低了企业管理效率。

三、深化基层供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加深全面预算管理知识的学习,转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

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效率,首先应当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知识的学习。为此,企业可以定期的举办培训班,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讲解和沟通,同时制定明确的学习考核制度,从知识层面和学习层面;从领导层面到员工侧面;从只抓皮毛到严格落实,加强宣传和学习,让大家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操作流程和实施方法都有清楚的认知,实现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的重视和理解,真正将全面预算管理细化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建立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得以实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基层供电企业首先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而主要负责人应当由企业的主管领导来担任,成员应当包括企业各个部门的具体负责人。这样才能保证委员会的管理水平和威信力;其次,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必须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办公室主任可以由财务主管来担任,具体负责日常性的数据统计、任务分解等工作;第三,明确平行部门间的权责。全面预算管理包含了企业内的行政、财务、人事等多个部门,应当明确各个业务工作间的关系和权责,这样更有利于彼此间的合作。

(三)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考评制度

完备的考评奖惩制度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首先是明确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指标,使得基层部门的工作量度和完成情况都有明确的指标参照,供电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着重从企业经济附加值、现金流水、预算任务执行和上报数据的准确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其次是要完善企业全面预算考评机制,必须做到公正合理,范围全面,应该将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业绩考核和职业道德考核结合起来,确保考评结果符合实际;第三是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基层供电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制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奖惩,工作认真、业绩良好的要奖励,反之,消极懈怠,表现较差的要采取必要的惩治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工作环境。

(四)细化全面预算指标,提高预算执行力

全面预算管理所确定的指标必须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细化分解各项指标,这样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具体来讲,针对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将预算指标分解并进行跟踪控制。例如生产部门负责技术、原料等生产成本的预算;科研部门负责技术研发费用的预算;后勤部门负责企业日常运行和安全保护的成本预算等等。通过预算指标的层层分解,明确了各个部门、各个班组和个人的具体职责责任,将年度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个季度、每个月中来,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并定期组织预算委员会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成果,发现问题,确定今后的工作思路。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促进基层供电企业健康发展有效方法,随着电力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作为基层供电企业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加企业管理思维和方法,实现企业的长远、良性发展。

作者:吴洁 单位:国网天津武清供电有限公司

第六篇:预算管理下的企业管理探究

1预算管理的计划性

预算编制本质就是制定计划,通过计划具体的行为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规避不必要的损失,更有效的提高企业发展效率。预算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1.1定量内容

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伴随付出与收入的因果关系,自然,在预算计划目标制定过程中,对于整体或个体工作所需的支出与收入需形成有效的分析,方便制定全面的预算。

1.2因素分析

所谓事出有因,支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值可达到多少?有效收益(收入)是多少,达到此值的依据是什么,过程如何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等,都必须进行有效分析。

1.3时间制定

计划工作完成的目标期限,何时能达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何时能够使收入超出支出,实现盈利。制定预算就是通过这三方面的内容对未知的工作进行计划安排,一般情况下,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整个计划工作应当量入为出和,并且实事求是,杜绝虚报,做好整个预算资金的统筹安排工作。对预算的制定,主要目的就是对工作行程有效计划,系统执行,因而预算制定全面、有效是达到经营计划目标的有效前提,在制定过程中,目标制定需准确到位、工作计划需尽可能具体。是将企业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有力工具。

2预算管理的可预性

“预算”以“预”为主,根据基础经验数据完成对相似发展趋势下的一定时间区间内的收支预测;“算”为辅,事情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有效的计算对于预算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预算执行者可以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采取措施预做准备,控制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这其中包含的许多对预算制定造成影响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们必须进行处理的关键点,其中每一项都将会对我们编制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工作事务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所在需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或经验支撑,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预测方式。

2.1定量

形成长期的经验数据收集,完成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建模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2定性

此类预测弊端在于缺少数据分析的基础支持,其预测主要是通过经验制定,影响很大程度取决于制定人员的工作经验,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3预算管理的可控制性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严格有效地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编制的计划参考了以往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有效地避免类似的损失,对于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最主要的还是做到以下三点。

3.1标准制定

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工作标准,一方面是明确工作的方式与目标,因为目标制定需考虑到公司的发展能力,以及是否有利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工作的规范管理,形成系统的量化规范体系,实现对预算工作的控制及后期工作的评价,这有助于工作规范有效的开展。

3.2过程检查

预算编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编制过程,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定会有偏差,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做好过程监察、数据搜集、及时纠偏等工作,在发现工作内容与预期目标有所偏离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来避免不良结果的产生,在过程中及时做出更好的计划修改与协调解决,保证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及目标结果的高准确性。

3.3纠偏措施

准确有效的预算制定必须能反映出当前组织机构的运行状况,这就需要在制定前对组织机构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了解与分析,做到依据来自于部门,效果实施与部门,因人施教,协调完成计划执行,才能实现最终的效果。所以,只有符合部门的工作模式及趋势的预算编制才能有效的改善部门工作,一切费用计划都制定非常明确,只需主管责任领导分配工作,切实达到高效的控制。

4结束语

企业预算编制是为了制定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目标,是整个企业系统化的工作计划制定,实现工作计划、内容清晰化、发展可控化:(1)预算编制实现了根据公司财务计划预测企业发展趋势及目标任务,帮助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流传,也使得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识,对经营目标的了解,因而实现工作的统一目标性。(2)预算编制形成了企业财务控制依据:预算编制通过长期的数据统计分析及计划制定,逐渐形成了工作标准,因而企业中工作管理、资源分配、系统控制及费用把关等形成有效管理。(3)形成评价标准,在逐步发展过程中,按预算完成公司经营计划的程度也成为了企业在后期对各部门形成评价的依据,对企业部门评价、员工量化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黄建瑞 王芬 丁菲菲 单位:宁夏共享机床辅机有限公司

第七篇:企业预算管理存问题和措施浅析

一、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预算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一个良好的制度是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而由于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甚至有些企业都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即使有其实际可行性也不高,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达不到既定的标准。有些企业没有对预算管理工作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不重视预算管理,因此,在制定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时候,仅仅制定了一些制度条框,没有对预算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具体工作准则、方法等进行规范,其实际的执行性非常低,从而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严谨度不高,预算管理能力无法提高,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运转。

2.企业的预算管理范围不够全面。

虽然我国的很多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开始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其管理范围较小,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将预算管理的范围设定到了某一个部门或者是对企业运转过程中某一个项目的管理,而没有对企业的所有工作以及部门进行一个综合的管理,这对于企业的顺利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我国某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将预算管理工作与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等同了起来,认为只要做好财务预算的工作,集中处理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可以提高其预算管理的水平,还有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企业内部初级的管理制度,所以没有能够对预算管理的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工作范围进行合理的安排,进而导致了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不高,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预算考核评价制度有效性尚需提高。

一个行之有效的预算考核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领导者要想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掌握企业内部预算的执行状况,就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制度。然而,我国部分的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尚没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预算考核评价制度,致使领导层对于预算的执行效果了解不多、不深,无法将实际的预算执行结果和事先定好的预算指标作有效的对比分析。一个有效的预算考核评价制度,能够为企业的领导者管理提供很多方便,通过这个预算考核评价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预算考核评价制度的缺乏或操作性缺失,所以,不能很好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基于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上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

要做好企业的预算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依。一个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还需要对相关的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通过制定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掌握控制,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顺利的发展。对企业预算管理具体的工作方法以及手段等进行规范,制度规范要力求详尽科学,对企业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为企业领导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与此同时,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落实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扩大企业的预算管理范围。

预算管理涉及到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诸多方面,遗漏了任何一方面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的很多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预算管理范围狭窄,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扩大其预算管理的范围,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领导者要认识到,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管理手段,并不是简单的对某一部门或者是某一项活动的管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预算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类别分成不同的部分,并且依据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预算管理办法,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领域,以免出现预算遗漏的现象,进而导致了企业最终预算的不准确、不科学。另外,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企业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管理,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合理划分管理人员所应该承担的职责,提高其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推动企业快速的发展。

3.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预算考核评价制度。

企业需要定期的对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从中找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同时,一个有效的预算考核评价制度也是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对表现较为突出的部门以及员工进行奖励,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对于在工作中表现较差、工作不认真的员工进行适当惩罚,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更加认真的工作,进而确保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要对预算管理工作保持高度的重视,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如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预算管理范围不够全面以及没有一个有效的预算考核评价制度等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赵琳 单位: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浅析

一、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1.企业的全面预算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测行为,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业务活动和财务表现进行预测,那么全面预算按照经营的领域不同可以大致地分为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对于经营预算而言主要是指的业务预算,对于企业的经济行为有非常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包含有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多个预算功能,另一方面对于财务预算而言,关系到的是资金筹备,包含资金预算、预计收益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等等。2.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具有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员参与的特点,全方位指的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需要在预算中详细的体现,全部经营活动不仅包含有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还包括企业的投资行为和资本运作,而全过程指的是在各项经济活动中,整个过程中涉及资金的预算,因此每一个事件都需要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当中。3.全面预算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对于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提高企业的战略经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这样的目的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意识弱。在我国,有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只是一些简单的指标,而没有理解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其实是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统筹规划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通过全面预算的管理可以对企业整体的资产、负债以及各个部门的生产成本、生产费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各个部门的收入、费用设立一个合理的指标。通过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战略能够进行细化,有助于企业经营战略逐步实现。2.全面预算管理考核难。由于有的企业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企业没有考虑预算管理中的成本费用,只是单纯地考虑企业收人、费用以及利润等相关指标。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往往会造成必要的分析以及考核机制的缺乏,最终会引起企业不能很好的可持续经营并且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有些企业的预算考核体系也不健全,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对于没有严格遵守预算管理机制的人没有行进相应的处罚,对于那些对于企业预算管理起到积极作用的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下降,也会使得预算管理制度只是变成一种形式,而在企业的经营中没有起到实质作用。3.全面预算管理机构不健全。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因为预算管理机构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基础。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资产、人力资源、财务信息、企业管理等等。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预算体系。而这些资源的利用需要同过层层管理部门的批准。因为每级管理部门对于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都有自己相应的指标以及要求。而只有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才能拥有可实行的预算管理行为。一个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不仅仅包括预算管理的每一层级的机构,还应当包括各个管理机构的责任与权限。只有分清楚每个部门的责任,才能够对各个部门预算情况进行评价与监督,并且也更有力与预算管理的实施。而有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很不健全,进而导致企业的预算管理很难进行分解和实施,从而不能够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4.全面预算的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预算指标的业绩评价和奖惩标准对于员工进行约束和激励的作用,预算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层次是单位工程成绩和经营效果非常重要的参照,这样给各部门的业绩考核中提供了较有利的依据,目前很多企业存在考核不力的情况,表现为对部门的考核要求不明确,考核的内容不具体,考核不能形成制度化的过程,考核标准随意在变动,因而导致了制定的力度不够,使得估算管理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对于整个预算管理的实施非常不利。

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与建议

1.要全面正确认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一个企业健全的预算制度其实是体现了企业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而良好、有效的预算管理调理必须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为前提。公司管理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树立预算管理和公司的长远战略发展相结合的战略,全面预算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部门实现企业管理,将全面预算管理贯穿到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组织和控制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的对短期目标和长远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从而制定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经营策略,提高企业日常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经营效果。2.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在企业全面预算制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层级应当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进行执行。如果确实不能执行,也要上报有关部门,进行预算调整。并且及时对于预算进行修改,查明出现问题的原因,强化各个部门的相关责任。加强过程控制,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是保证预算得以准确执行的基础。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考核与奖惩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企业必须有一个健全的业绩评价体系来进行奖惩,将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与预算责任挂钩从而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经济利益。3.协调全面预算管理,明确全面预算管理责任。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供综合管理多个功能的解决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必须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且同意领导、分级管理,这样才可以搞好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是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的管理和控制。需要明确的单位,在同一时间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负责人,切实加强领导。4.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考评体系。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员工执行预算的结果考评,要避免单一的物质奖励,物质奖励仅仅只能满足一般员工的要求,物质奖励长久会失效,因此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满足高层的需求,例如让员工感到存在感,通过赞许和表扬从而获得尊重和满足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随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日益加强,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疑既需要懂得财务管理的知识,随后也需要懂得信息技术知识,在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公司需要既懂得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人才,同时也需要懂得财务管理以及资金流动知识的工作人员,而有针对性地培养这方面人才,无疑是目前很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赵志锋 单位:郑州铁路局

第九篇:国家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管理是我国企业对某段时期的项目进行成本和财务的总体计算,把所要进行的企业经济活动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很直观的用报表的形式看出该项目的运营成本。主要是用来计划某时段项目的预算,能够准确的预测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本的投入。通过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是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结合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合理的投资,可见企业预算管理更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二、国企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预算管理松弛,预算指标有效性差

在国企年初预算管理中,往往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由于上下级的工作内容不同,在预算中提供的信息也不同,经常会出现上下级之间进行隐瞒,这样计算下来的结果就不够准确,这就会造成项目事实起来的时候会造成预算不足或者预算过量等问题。例如在奖励制度上面,因为前期的不准确预算,造成了后期超额完成以后,对奖励的资金指定较高,在预算指标上需要完善。

(二)预算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在年初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对一些可能影响到结果的数据,有可能这些数据并不是直接的,例如季节特征等因素,不能精确到每个季度或者每个月,造成事后无法根据每月进行考核,与预算和原本计划的路线发生偏移。这说明在我国企业中预算的方法还不够先进,管理的制度也还需要完善。

(三)预算的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

由于预算是在财务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这样就会使得很多的人将预算管理方面的工作全部交给财务去做,而像销售部门、人事部门等其他部门并没有参加到财务的预算当中去,这就减少了进行预算的资料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限制了预算结果。没有其他部门的人参加,实施预算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阻碍,从工作方面和心理上都会对企业的成员早成严重的心里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成果。

(四)观念落后、起不到预算应有的效果

在很多企业中的员工,人员观念落后,对预算的概念和意义病不了解,认为预算只不过是高层之间拿来糊弄下层员工的手段,与计划任务一样只是走形式而已。这样就引不起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在预算过程中,企业成员消极应对,无法达到预算的目地。

(五)预算缺乏企业的战略导向性

很多企业中的预算目标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在定制目标上就没有认识到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企业的战略目标的确定是要对企业的发展有足够的意义,如果没有按照企业的战略性目标作为预算的基本,那么就会导致,企业过于注重眼前的竞技活动,而忽略了长期的经营目标,造成与原计划发展发生偏离的现象。没有按照企业的战略性目标作为预算的最终目标,那么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价值都难以增强。

(六)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

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就会导致,计算不够准确,信息的统计也不够完善,导致预算的结果无法实现。

三、针对国企预算中解决的对策

(一)制定统一的预算

组织领导解决预算的松弛问题的指标,按照以财务指标为基本,非财务指标相辅的原则进行指标系统的定制;将企业总体的战略性的目标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将企业中的产业活动的环节内容都纳入预算指标,使得预算的结果更加准确;创建合力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二)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控制体系

完善和创新预算控制的分析,对企业应当以年度预算作为重点、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甚至月度进行预算,通过细分预算的时间,可以使预算的结果更加结合实际,更加准确。企业应当根据全面的预算管理要求,严格预算执行,企业应当要加强资金业务的预算控制,即使的对组织的收入资金的输出,调备进行严格的管理。预算管理时要加强与各执政部门进行沟通,了解预算项目在该部门的状况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等等。

(三)制作统一的预算管理

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药剂师的项工作协调机制进行多沟通,提高财务预算的信息量,一般在预算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单位进行三个层次中进行的,企业要对预算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将整个全面预算的任务分配给各个相关的部门,由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结合完成,能够搞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动力。

(四)适应现代化科技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竞技发展观念,提高对营管理,加强员工在企业内的形式进行考核和培训,能够更有效的协调企业活动的生产经营,让每个员工都参加到企业的预测中,企业的发展是靠着人们慢慢的推动的,让大家认识到预算管理的财务方向有能够提高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让大家明白预算不是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五)实现企业战略性的预算管理协调

以企业的战略性目标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基本,保证企业的发展道路不走弯路,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必须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的战略与预算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直接关系,预算管理是要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之前要做好市场调查和企业内部的成本的了解,选择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目标进行预算,使企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过渡期。

(六)对编制预算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

企业应该将各部门之间进行结合,建立系统的指标分析流程,指定初级的预算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认真的测算,与现在市场的行情加以结合和分析,逐渐向上级预算部门汇报预算内容;预算部门将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拟出草案进行市场调研和审核;进过一系列的核实以后,预算部门对其进行讨论,进行修改,将最后的草案提交给董事会;董事会通过对草案的审核,确保草案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后经行实施的准备。

四、结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6

一、引言

理财柔性是企业财务系统快速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和复杂易变的财务环境,控制财务风险确保财务安全的一种综合防控方法。传统的理财观念在日益复杂的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中变得力不从心,问题逐渐暴露,这就有了转向柔性理财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上来的需求。该方法的核心是让财务目标吻合财务环境,有效规避在财务管理目标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确保财务战略目标的有效执行。财务的竞争能力可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其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对各种财务战略风险进行全面管理,除此之外还与企业的一系列制度建设有关系。因此,要降低风险就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降低风险、化解风险。随着企业对财务的重视,尤其是对财务战略管理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深层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基于理财柔性理论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内涵与特征

(一)理财柔性内涵及特征

(1)理财柔性内涵。

信息变化导致的企业外部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使得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活动、净利润的分配等资金活动处于不确定性当中。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系统,高效快速地处理不确定性风险,及时解决问题。这种通过快速和经济的方法处理金融活动环境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的综合控制能力,就是理财柔性。

(2)理财柔性的特征。

作为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能力的财务体系,理财柔性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力性。即金融系统的适应性,系统可以“情势变更”,根据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便及时处理系统的不确定性,做到快速提供自己需要的资源和信息。二是效率性。财务管理是资金活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更高效率意味着更小的损失,要快速抓住问题,利用机会解决问题,甚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增加财务系统面对问题时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及对风险的敏捷性和行动的快速性。三是完整性。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融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子系统,各子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及时性。财务理财柔性体现为灵活性,即快速和经济地处理不确定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可以快速响应,能够抓住机遇和时机利用机会,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财务战略管理内涵和特点财务战略分析是企业

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战略管理要置于企业总体战略中进行分析考核,其核心观点为谋求企业资金运营能够实现动态均衡,创造条件提高资本运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要把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内嵌于企业的核心战略中。企业财务战略是财务活动的有机组合,主要包括融资、投资策略,优化资本机构,提高资本收益,规避投资风险等问题,是基于内部和外部的金融战略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来谋划企业融资策略,如企业融资渠道和手段、目标、结构等。比如一个长期、系统的规划,旨在为企业管理战略的实施和提升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不断提高企业融资工作效率。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优化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健康稳定的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相反的资本结构将意味着资源损失,让企业财务处于风险隐患中。投资策略是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决定是否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主要包括确定企业和资本规模,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等。资本收益分配策略显然包括体现企业利润水平的战略目标,比如利润总额、利润率等指标。

三、基于理财柔性理论的企业财务战略风险机制构建

(一)财务策略:

基于理财柔性理论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把其所有因素可以归为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企业环境两类主要影响因素。外部经营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法律法规制度、科学技术水平、技术设施建设、人才建设环境等;内部企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组织管理制度,组织管理水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一致和衔接。从整体的视角来看,企业财务战略风险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受多方面、多维的因素影响。每一个财务战略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总体战略的从属战略,要与其他战略保持一致,要时时处处保持健康、可持续性,为企业发展创造优势,一旦系统出了问题,不仅影响财务战略也影响了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不确定性的风险引起财务战略产生变化时,可能冲击企业财务系统,考验其应对能力,对财务系统的协调能力造成破坏。面对风险不确定性,公司会找到应对方法去调节适应产生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对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维护和监督。这是财务战略风险产生的一个特定条件。只有当所有因素反映在财务系统上,无法动态地对风险进行自我免疫和修护时,财务战略风险才会发生。

(二)财务战略:

基于理财柔性理论的风险管理分析企业财务的基本活动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投资、筹资、经营。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是指当外部环境出现不确定性风险时,企业如何快速诊断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快速抓住矛盾,利用机会解决矛盾。要防止风险进一步蔓延,减少企业损失,就应充分利用财务系统的柔性、灵活性和弹性,发挥其协调能力和缓冲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快速是柔性财务系统的基础,指灵活积极应对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降低财务战略的损失,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大化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决策和控制能力为最终目标。柔性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角具有前瞻性。该系统将战略的眼光运用到财务系统上,积极预见风险,防患于未然,而不使用传统经验处理财务问题;二是财务战略风险管理以企业能力、财务灵活性、财务环境为出发点;三是风险控制强调财务体系在面对风险时的动态协调能力,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用一个动态体系解决问题。

(三)基于理财柔性视角的财务战略风险治理方法

(1)动态联合治理机制。

柔性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开始出现在现代企业组织治理框架里,该机制不是孤立的,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联系的,包括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债务人等。为了使生产型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以高效财务运营作为途径,动态整合企业战略环境、资源和信息,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债权人、雇员等目标一直的完成财务成果。

(2)相机选择治理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战略相机选择治理机制指企业财务战略运行不一致,甚至出现危机,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措施选择机制,有效规制财务战略规划,提高财务灵活性,优化金融资源和配置能力,来优化财务控制结构,有效地激励财务约束和实践以确保其有效实施财务战略。

(3)平衡管理机制。

平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合作共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执行正确的战略决定、财务控制等战略活动,以此为路径,有效行使灵活的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以达到企业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内部财务安排目标。

(4)预算目标管理机制。

企业财务战略预算目标管理,指在科学理财观念的统领下,基于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共赢的逻辑,以科学决策的财务策略为必要条件,以企业资本安全稳定为主线,以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为主要手段,以监督资本管理效率为核心,用定量和定性的财务预算和非财务预算指标,综合市场评估和内部评价结果,最终确保资金预算管理策略目标实现。

(5)边界管理机制。

边界管理类似于驾车行驶的过程,这其中必须严格遵守纪律的约束。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柔性的财务风险管理受到理财柔性的总量、结构、效用多维空间的约束,多维空间里有一个有效边界,风险管理最好的战略是在有限的边界条件内找到资源、技术、经济上可行的点。

四、基于理财柔性理论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有效分配财务与战略资源

资源、战略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公司要想可持续发展,在竞争环境中发挥本企业的特殊资源和竞争优势,就不能把自己孤立,要与外界沟通互动,持续创造企业所需的外部资源。资源的动态性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财务和战略资源主要集中为资本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经济用途之间的组合进行有效分配。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资金来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不同的安排,从而形成企业融资。融资的核心问题是对其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安排等。二是对投资资源的分配。在这里,合理分配资源配置主要表现为资本分配。

(二)提升理财系统柔性

柔性的财务风险管理效应是指利用财务柔性来调节财务战略活动中全面战略风险控制的行为,因此高效率的财务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对财务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财务风险管理战略的目标是发挥财务的灵活性,控制和管理风险,实现财务战略目标。

(1)完善财务战略主体治理结构。

完善柔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战略,积极主动建成高效率创新性的财务主体结构。主题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战略实施的结果和质量,建立财务战略的学习型组织是优化财务主体机构的手段之一。不断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持续强化学习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风险诊断与预警机制。诊断机制要求公司建立专门人才,负责公司财务指标监控,对于财务指标的任何偏离,依据财务标准作出判断,提前发现问题,快速积极解决问题,把风险及早扼杀。此外,要建立和完善与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结构。在财务利益相关者共同协调下,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合作,共同进行市场结构治理,使各利益相关者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活动,参与财务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督。

(2)提高财务战略主体素质。

一是树立科学的理财观。这一观念可以影响财务战略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还会影响和制约财务战略实施的效果。二是培育财务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柔性理财系统的缓冲和适应能力是财务系统柔性的根基,协调能力是实现财务系统的必要手段,创新能力是财务系统的核心和源泉。三是发挥柔性财务战略机制的信息预测功能。财务战略信息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战略活动的直接信息,以及其他与财务战略变化和特征有关的非直接信息。要有效发挥财务战略信息四大功能,即揭示、传递、智能与优化效能,为理财柔性的持续性改善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净化财务战略环境,既要优化公司治理的效率和结构,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战略主体素质和技能。比如,建立学习兴财务组织,强化个人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三)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财务文化

企业财务文化为柔性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创造环境氛围,不同类型文化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但是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统一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和企业目标,包括制度、知识和精神三个层次。

(1)建立企业财务战略诊断与监督的文化制度。

通过对财务战略风险文化进行诊断与评测,监督财务经营过程,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风险态度以及价值取向,掌握企业整体面对风险的状态与水平,找出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完善。使风险文化内化为企业财务战略风险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立新型的、可以适应财务战略多样化、处理财务复杂化要求的企业财务战略风险文化。

(2)建立员工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

形成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文化,才能发现当前的变化、不断去适应变化、抓住变化的本质并做到为我所用,才能以不变应对万变,能够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氛围的开放性、交互性,增强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灵活性。

(3)追求企业的文化创新。

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财务系统要发展必须进行财务战略风险文化的持续创新,使理财柔性系统风险文化能随时适应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如果形成思维定式,就容易被以前的观念束缚,摒弃创新,安于现状,给企业造成损失。文化创新是对原有企业财务文化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财务文化中合理有效的成分予以继承,不合理部分敢于丢弃,敢于创新。

五、结论

总之,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显然已成为当前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理财柔性的内涵、运作机制、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确保柔性理财风险管理的实施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扣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内涵、特征、运行模式、风险管理实施机制、风险管理调控对策这一主线,揭示了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影响因素,提出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的管理策略,最后提出了发展理财柔性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作者:王艳红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水利工程项目动态风险管理

1定义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可以将风险定义为: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寿命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而造成的人身伤害、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主要关心的是水库大坝自身的安全,会不会发生渗漏、溃坝等的威胁,同安全管理的概念相比较,风险管理不仅仅关注工程本身的安全,更加关注下游社会的公共安全,也就是同时研究水库会不会发生溃坝等危险,及一旦溃坝会对处于水库下游的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是工程与人、工程与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

2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国内外都有研究。在国外,美国最先将风险分析技术引入了大坝安全管理;加拿大专门设立了大坝风险管理公司,在大坝风险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澳大利亚则出台了《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指导条例》,在有关大坝法规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而我国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围绕抗力和作用的随机性研究、风险模型与估算方法、各种因素对风险影响程度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

2.1传统风险管理

传统风险管理将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分成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响应措施、风险管理、总结归档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形成一个系统,是一个线性过程。在上述体系中,风险分析在项目初期的可行性研究或决策过程中完成,而进入项目具体实施以后,则进入了风险管理阶段。它认为项目的发展过程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在前期进行风险分析,在后期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重新分析风险,一旦出现了事前没有预测到的新风险因素,或者风险因素存在偏差,由于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可能会影响到项目建设的进程。例如土石坝的度汛问题:已建成的土石坝允许达到的汛限水位是确定的,汛期上游来水、下泄流量、坝前水位等风险因子之间的关系易于计算,因此漫坝这一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对容易确定。但处于建设期的土石坝,由于施工进度的不确定,导致汛期是由围堰挡水或者坝体临时挡水具有不确定性,各风险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复杂,前期无法预测。

2.2动态风险管理

从系统工程学霍尔三维的角度,将霍尔三维结构的时间维、措施维、知识维分别用风险的发展过程、建设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及其风险管理过程代替并融合起来,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2.2.1特点

根据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的霍尔三维结构图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动态风险管理具有“三全”的特点,即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

2.2.1.1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包括立项、可研、初设、招投标、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风险管理成果自成一个体系,项目各个阶段的风险管理进行信息交流及沟通,使后一阶段的风险管理建立在已取得的成果之上。

2.2.1.2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所有内容和工作纳入风险管理范围,即不论是设计过程、施工过程还是监理过程,均进行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管理等工作。如监理过程,从施工初期到竣工验收,这其中的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等相关的各种工作,每个细节均应进行风险管理。

2.2.1.3全员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涉及参建方的全体人员,每个项目参与人员都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任务。如施工质量风险可能是设计人员的原因,也可能是施工人员的原因。这样的一个体系,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将体现如下优点:及时反映风险信息并作出响应;能够使项目管理者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并且各个参建方的风险管理参与人员能够及时沟通协作;能够积累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便于建立具有使用价值的风险管理数据库。

3结论

对水利工程进行动态风险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的趋势,文章从动态风险管理的特点、运转方式及优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水利工程动态风险管理过程,相对于传统的静态风险管理,动态风险管理更适用于今后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工作。

作者:邵慧欢 付小培 李红星 单位:河南科源水利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第三篇: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套期保值”,是从英文“Hedging”翻译过来的,也有译作“对冲”,是金融市场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其一般定义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过使用套期工具,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价格变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活动.本质是:企业通过期货与现货两个市场,有效的安排,对冲风险,使经营活动避免遭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资产价值.上世纪中期,Keynes和Hicks最早提出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它来获利,而是为了规避因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对套期保值使用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用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来阐述套期保值的概念有着很好的效果,套期保值,就是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为了使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达到最大或预期收益风险达到最小,又引入了最小二乘法(OLS),通过线性回归,计算期货与现货价格的最小方差拟合,其斜率即套期保值比率.上世纪末,Ghosh运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研究套期保值,发现在预期收益风险最小时,考虑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能使结论更为精确.近年来,随着风险价值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计算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时尝试引入VaR方法.相比于其他的理论,VaR的优势在于,通过预计一段时间内套期保值的结果,使企业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对风险做出反应.国内现阶段关于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国际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的期货市场上简单应用.周松(2011)首次定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会计的关系.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这一块已有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对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研究给予帮助.

2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从企业角度来看,风险是指一定环境、一定期限下,由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是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风险管理的理论倾向,经历了从风险回避到风险转移,再到风险管理的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中对企业风险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各级成员一起参与,共同实施的,通过制订战略,覆盖企业整体,识别那些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保障企业目标的完成.”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大致可分为:①目标设定,设定了目标后,管理者才能判断潜在事项是否会对目标造成影响.②事项识别,识别企业的内部事项和外部事项,根据其对目标的影响判断风险.③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基于此进行规划.④风险应对,通过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量内.⑤控制活动,帮助风险应对方案有效执行.

3套期保值理论

套期保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套期保值理论;②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③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3.1传统套期保值理论

上世纪早期,英国经济学家Keynes和Hicks提出: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而是为了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具有保险功能,又被称为价格和信用保险.

3.2基差逐利型套期保值理论

现实市场环境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是不同步的,因此基差并非固定不变.Working提出,套期保值并不能做到将风险完全转移,只是用基差波动相对小的风险替换了现货价格波动大的风险.基差的存在,使人们开始根据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基差和实际基差来寻求套利机会,寻求利润是该理论与传统套期保值理论的本质区别.

3.3现资组合保值理论

现代套期保值理论,其基础是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Johnson等通过资产组合理论来阐释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就是把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投资组合,预计组合可能的收益和方差,从减小方差或使效用函数最大化的角度来确定期货市场的保值比率.

4套期保值的基本操作原则

1、交易方向相反原则只有当企业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中交易商品的方向相反时,才可以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将两者的盈利和亏损相抵消,达到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目的.

2、商品种类相同原则企业在选择期货合约的标的物时,应选择与在现货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的商品.只有这样套期保值交易才具备规避价格风险的条件.

3、商品数量相等原则企业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数量应相等,这样当市场发生盈亏时才能大致相等,从而规避风险.

4、期限相同或相近原则

套期保值选用的期货合约月份最好与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因为价格变动影响着两个市场,只有选择交割月份与现货市场实际买进或卖出商品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才能紧密联系两个市场的价格,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效果.

5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操作控制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对冲来实现风险转嫁,将风险转移给有意愿的参与者来承担.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相反的头寸,从而达到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目的.当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两个市场的盈利损失可以相互弥补.其依据是市场的两种经济现象的反应:第一种是同种商品期货和现货的价格走势在长期上大致相同,当某一阶段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两类价格会出现偏差,或因涨跌幅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种是因为市场存在着套利机制,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随着合约到期会逐渐趋于一致,不然就存在着无风险套期的机会.但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套期保值的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过套期保值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即自有风险.另一类是管理套期保值操作时的风险,即外在风险.自有风险包括: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基差风险、信用风险.套期保值比率风险,当企业的套期保值比率选择不恰当时,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带来损失而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基差风险,是被保商品和套保工具价格的波动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对市场包含的信息做出反应.但在实际操作时,市场非完全有效市场,因此现货和期货市场价格存在随机扰动现象.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套期保值交易中违约、无法履约时产生的风险.在合约到期日,交易对方拒绝付款的,会造成违约.在合约到期前,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遭受重大损失而失去支付能力的,会造成无法履约.外在风险包括: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体制风险.决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者的决策失误,企业制定的套期保值方案有缺陷.财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保证金不足.当短期内期货价格发生剧烈变化,并朝着不利于套期保值者的方向变化时,企业被迫需要追加保证金,如果追加不利就会被强制平仓.管理体制风险,是指由于我国套期保值管理体制的不足导致企业套期保值交易发生亏损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套期保值操作前的风险分析具有重要地位,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需要风险管理的保驾护航.

6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方法

企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时,风险控制必然伴随始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引用COSO风险管理框架,围绕套期保值风险控制要素来讨论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措施.

6.1目标设置

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时,应设定正确可行的目标,同时,识别相关的风险,评估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合理设定企业的风险容量.

6.2事项识别

企业需要识别可能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的潜在事项,判断这些事项带来的是有利影响还是不利影响.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各种因素对套期保值效果的影响程度.在对套期保值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时,企业需要对整个套期保值流程进行梳理,分析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

6.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就是量化,估算,预测某一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法.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技术手段来评估风险,如风险价值模型(VaR)、压力测试等.通过定量方法得到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使企业能够直观地获取套期保值风险的信息,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而当企业在风险模型失灵,无法取得足够可靠的数据等情况下,可采用定性方法.定性方法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对套期保值风险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法(RCSA).在运用RCSA方法对套期保值风险点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该风险点的固有风险,还要评估在现有的控制活动和拟采取的控制活动中该风险点的剩余风险,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险程度.

6.4风险应对

在应对套期保值风险的过程中,企业可制定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策略,把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保证其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进行风险应对的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判断风险是否处于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之内,若处于风险容量内则选择风险接受,否则选择风险规避、降低或分担.

6.5控制活动

套期保值的控制活动是其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是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风险所?取的具体措施.包括事前授权、职责分离等.开展控制活动时,应考虑活动与目标、风险应对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处理机制,对暴露出来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包括:①基础设施发生故障时的防范和处理.②日常业务活动的应急措施.

6.6信息与沟通

套期保值风险随着套期保值交易的更新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诡变多端的市场又要求企业能迅速地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面对市场上繁多的信息,如何从中准确及时发现与风险相关的信息?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套期保值风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系统实时收集市场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筛选出与风险相关的,及时传递.同时,在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中,企业应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对风险问题进行交流,塑造积极的沟通环境.

6.7监控

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监控,是围绕其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管理整体过程进行监督,发现缺陷并持续改进.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是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

7总结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7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

在强调战略执行和管理制胜的新时代,怎样提高企业管理竞争力已经成为各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领导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更多学者和专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得到持续性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是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始终存在一些争论,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揭示,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

1.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企业战略目标不明确

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就很难找到前进的动力。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企业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部位。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在长期运营与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及可持续产业链,所以,企业的发展主要由战略决策来决定。

(2)市场外部因素不确定

一直以来市场外部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于一些宏观调控及政策上,因为国家宏观调控及政策的原因,市场外部环境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外部市场环境非常混乱,这无疑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损失。

(3)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

目前企业中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能力或者特长,只是缺乏战略性的指导,因此这些人在企业中不能精准的从事一些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活动。同时,还有部分人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因此很难完成自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对自身的管理才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还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相关战略的实施,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战略性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在企业战略中,人力资源的地位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想实现企业战略,就必须对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人力资源不仅制约了企业战略的实现,同时与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着重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之间的结合,同时在企业的目标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的意义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针对企业中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目前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企业人才最大潜能的发挥对其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资源管理理念引入到企业绩效管理中,可以充分保证人才的任务和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紧密的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出人的潜能,还能体现出竞争中的优势,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2)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的影响

企业绩效受到人力资源规划的潜在影响,在人员培训和调配过程中,员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企业均处于激烈竞争之中,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将资源规划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顺利的进行。有时即使员工各方面素质都是合格的,但是还是不能保证员工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3)人力资源对绩效作用的发挥

人力资源管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这在企业选人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按照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方向,对竞争上岗的范围进行拓宽,利用考试答辩以及公开报名等方式对人选进行确定。此外,要想保证员工的工作态度,还要对其展开合理的监督,并与企业管理要求相适应,建立起基于员工动态信息的管理库,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对每位员工成长历程的了解。

2.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方法均倾向于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的贡献性问题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并不能该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证明,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在这对因果关系中,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分别是因和果,并为之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可是同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反向因果关系,对企业绩效下降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揭示。可见一旦企业利益下降,将会对一切相关事宜产生影响,比方说员工的分红和培训等。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分成以控制为基础和以资源为基础两个类型,其中以控制为基础的观念研究的对象是员工的规范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员工严格遵守相关规范与标准,而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应该利用工作人员的能力展开竞争。这种观点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得到相应的效果。

三、研究结论及带来的启示

1.研究结论

从企业的总体绩效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首先可以确定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财活动的展开,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利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资本投资,换句话说企业要想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就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利用。其次,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利润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企业绩效技能的有效提升。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充分重视这方面的投资,进行大量的招工和培训,认识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其管理水平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企业应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配合,促进企业绩效的有效提升。

2.带来的启示

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积累,多数国内企业都面临着不同方面的挑战,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怎样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用的提升以及怎样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大力发展人力投资,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绩效提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战略之间的配合,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企业各业务之间的契合,这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急需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对员工进行积极引导,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可以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只有从根本上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价值,将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对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有效把握,企业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性增长。

作者:李勇 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侨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一、目前侨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侨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到位。

除了较大规模的侨资企业,众多资金规模较小、员工较少的侨资企业没有专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其职能大都由办公室或行政部兼任。很多侨资企业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很大一部分侨资企业是家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重要岗位由老板的亲戚和朋友控制,由血缘关系、姻亲关系、老乡关系等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使得企业整个组织内部关系错综复杂,侨资企业家族成员“内部”之间利益以及与外部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外部”矛盾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局面,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因不能承受压抑而离职,甚至进入竞争对手的企业。这类侨资企业一般还会实行集权程度较高的管理模式,企业内民主气氛很少,员工很少参与管理。老板与员工的发展期望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缺少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没有办法培养,导致员工逐步流失。

3.缺乏有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侨资企业因其侨的经历,对于国外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较为熟悉,容易盲目“拿来”。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者必须很好地结合本企业的现实情况(包括员工的情况、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经营业务、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制定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目前很多侨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针对不同人、不同工作、不同部门的不同制度。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1.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

中国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对于侨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相较于国外而言更容易获取,但是,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高质量却是无法通过人力资源的数量来代替的。特别是刚刚成立或准备拓展新业务的侨资企业,若不考虑自身人才结构的情况,就会既缺乏良好机制吸引合适的人才掌管业务,又缺乏在质量控制及服务管理方面的实施能力,造成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而持续失去优秀人才。所以从根本上说,企业缺乏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是其难以获得优秀人力资源的主要因素。

2.制定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其内部的人力资源体系不应该被动适应,而应该积极、能动地影响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侨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充分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状况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其战略实施。特别是进行战略转型时,企业必须首先考虑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能否进行有效支持及相应调整,并进行人力资源供需市场化分析、所需人才的培养开发及文化适应等系统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领导工作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对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管理方式、角色调整等都是很大的挑战。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关注员工需求,激发员工产生出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凝聚员工智慧,形成企业智慧风暴;激发员工潜能,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努力;提升员工技能,增加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员工发展,以“发展人”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企业为终极目标。

4.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侨资企业的发展全过程。

侨资企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需要有涉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参与其中,而不能简单地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理解成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薪酬体系或长期激励制度。尽管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对于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作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建立这些体系的同时,必须营造出有效的配套支持系统,必须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否则只能是功亏一篑。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点是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1.建立有效培训制度。

侨资企业应该建立一系列培训制度,让员工主动参与到培训中去。如果培训过程中员工是被动的、消极的状态,就不能达到企业培训的目的。为调动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自我申请”制度,组织员工定期填写申请表,反映其过去某段时间内的情况、今后某段时间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个人能力发展的自我设计,再由主管领导针对员工申请同员工进行充分交流,互相沟通思想、统一看法,主管领导在员工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报人事部门存入人事信息库以为今后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依据。这种制度既能保证企业培训的有效性,还能使员工意识到个人对于工作的“自主性”和其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疏通了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渠道,更有利于促进集体协作与配合。

2.完善激励机制。

侨资企业在发展壮大期间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使用相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根据职工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确定就业岗位,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和职工队伍素质组织开展培训,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实施考核鉴定,结合技术技能水平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形成有利于技术技能劳动者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职工提高技能水平,使员工因为需要的满足而产生学习意愿,这样的培训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才能培训出岗位所需要的人才。

3.因人施教。

不论侨资企业的规模大小,其岗位一定是繁多的,其员工水平也一定是参差不齐的,员工在人格、智力、兴趣、经验和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担任工作所需的条件亦不相同,面对这种差异,企业在实际培训时应该予以重视,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对某些特定岗位或特定员工甚至要针对个人制定培训发展计划。

4.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与本土化。

虽然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很长,有着很多值得引进和学习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侨资企业中的很多管理者也认同并实践过,但是在引用国外先进经验时一味照搬照抄,忽视企业所在地的实际,就会出现洋管理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侨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也一定是本土化的,是要创造性地探索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这才是侨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活”下去并逐步发展壮大的出路。

作者:胡小平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青海省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创企业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从微观角度讲,是通过对企业事业组织的人与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新创企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切的标准,但基本上以设立后运营尚未正式稳定的企业为代表。爱迪斯(1997)认为一个企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新创企业是企业从简单化经营都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的过程,属于四阶段中的初创期。全球创业观察(GEM)认为新创企业是指三个月到四十二个月之间的企业。赵曙明(2006)等人则认为成立十二年内的企业都是新创企业。我个人比较认同全球创业观察(GEM)对新创企业的定义。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新创企业注重创新,且大部分新创企业在规模上属于中小型企业。

二、青海省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

目前,青海省大多数新创公司尚未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规划,这类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资源有限,员工数量较少,且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投入,很少设立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由创业者直接担任人事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岗位架构不完善,员工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员工不清楚企业整体的运作构架,对自身的工作要求和岗位职责认识模糊,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性难以发挥。

(二)缺乏科学有效的招聘、培训机制

受地域环境和地方相对保守观念的影响,青海省新创企业中存在着招聘渠道单一、招聘程序不规范的现象。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招聘渠道应用多,对媒体招聘等新兴招聘渠道的应用不足且愿意支付的招聘成本较低。招聘过程中缺乏职位需求评估,用人部门的参与不足,缺乏系统的招聘规划,往往出现人岗不匹配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招聘目的。新创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培训形式单一,偏向工作实务培训,缺乏员工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的发挥,从而降低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和创新力度,不利于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三)缺乏系统有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员工权责利不统一的现象,导致绩效管理制度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员工激励作用不够显著。福利制度不健全,对员工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等不能很好解决,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感;同时,薪酬未衔接到员工绩效,导致员工输出与收入不符,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

新创企业多重视利润而缺乏为员工提供长期施展才华和能力平台的机制,员工在企业中的融合度不高,个人的企业远景无法实现和拓展,且老板与员工交流较少。很多现有的人才的能力因为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而退化,使员工缺乏内在动力和个人成就感。

(五)企业文化缺失

首先,新创企业对构建企业文化不够重视,甚至有些管理者从未想过要打造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他们往往把企业的重心放在生产、销售上,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其次,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和系统性,仍然停留在模仿的道路上,不能很好的把握文化建设的实质,更是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构造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文化体系。

三、推动青海省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建议

(一)转变用人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青海省新创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经营者应该大力转变传统用人观念,形成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观。另外,结合新创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企业可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既可以使企业专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利于企业获得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完善新创企业中的选拔、培训机制

首先,企业要明确岗位职责,把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规划,知人善用,打造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团队。其次,要科学的衡量培训效果,根据企业培训目的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对欠缺必要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培训,缩小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员工将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工作的实践中,真正的将培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人力资源的发展带动企业的突破。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政策

一方面,青海省新创企业应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不仅要反映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而且还要体现权责的差异,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总薪酬有限的状况下,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向核心工作人员和关键员工倾斜,因为总体薪酬分配方案提出了一个有用的参考价值:80%的业绩是有20%的核心员工完成的,所以骨干和榜样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要加强和员工的薪酬交流与沟通,让员工参与到薪酬制度的设计过程中,不断完善薪酬制度的缺陷,增加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在薪酬组合上加强激励因素,一类是工资、津贴等健康因素,另一类是分红、奖金、期权等诱因,从长远看,固定收益和应有待遇将不具备激励作用。所以要将员工绩效考核和薪酬、晋升、福利等直接挂钩,合理将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重视员工职业发展,塑造企业文化

青海省新创企业需要进一步重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尽量提供员工继续教育的平台,鼓励其学习后运用到岗位需要中;同时还要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造无形的财富,培育员工的企业文化理念,规划共同愿景,充分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进取心,从而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将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青海省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但新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只有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更好的为企业进一步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而使新创企业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市场。

作者:郭攀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第四篇: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求

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悠久,实践证明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服务质量、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率成正比。20世纪末,我国才开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行工作。21世纪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事管理系统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行政工作,而是信息化、高效率、高回报率的信息化管理,所以对人事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新目标和新的高度:

1.人力资源管理应系统、全面涉及范围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需要全体员工参与,设计内容也应全面、详细,涵盖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面员工职责与需求。

2.人力资源管理各业务流程应规范、清晰不能盲目的重复、模仿,应针对本企业的企业环境、业务特点设计适合自己的管理系统,这样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要及时更新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理念理解的不够深刻,数据更新不及时将导致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使得信息化管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需求

每一个系统的设计都应根据具体企业的特点先调研,然后在设计分析,但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人力资源部可对新入职的员工档案信息进行录入,老员工信息进行维护,若档案信息有所变更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化方便人事管理。人事档案管理模块根据其主要任务要求可包含:员工基本信息、劳动合同管理、培训信息管理等。其中员工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年月、籍贯、学历、专业等个人基本信息;劳动合同管理包含:员工与公司签订的基本条款、年限、福利待遇等;培训信息管理主要包含:企业在何时何地对某员工进行了哪些培训项目。

2.薪资管理

薪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根据市场环境,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在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而量身制定的薪资机制。这一部分对于企业吸引新员工,留住老员工的激励政策,是维持企业稳定发展的核心,薪资管理制度对企业效益起到保障作用,并最终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薪资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基本工资、绩效考核和奖金三部分,同时也可方便员工查询自己的薪资信息以及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等信息。

3.企业福利管理

企业福利管理主要体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对本公司员工都有哪些福利待遇,主要包括:假期类别、假期时间、旅游(时间、地点)、工会福利(节假日发放礼品、生日礼品、纪念礼品、女性用品等)。系统管理员根据员工情况进行录入,员工也可登陆系统自行查询自己的相关福利以及休假情况,并能提前做好工作安排,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部门管理

部门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的部门设置,各个部门有自己独立的操作模块,同时各部门之间还建立交流平台。部门管理系统对各部门的岗位职责进行描述,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独立,这样员工对自己对其所在部门的职能都很清楚。当部门之间需要沟通,需相互协作时也可登录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这样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资源上的浪费,并且直观明了。

5.统计分析管理

统计分析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的宏观管理,统计员工的信息。比如:学历(本科学历人数、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数统计)、男女比例、已婚未婚人数、入职日期、岗位分布情况、职位分布情况等很多详细的信息统计。通过统计,企业管理人员很清楚企业人员分布结构,详细理解本单位的基本信息,便于根据市场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预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系统性能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处理、加工,前台页面信息的显示,以及相关表格的导入、导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简单,用户可方便操作并能很快熟练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适应人员的变更,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化管理使得人事系统安全性更高,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进行加密,实现系统功能及数据权限控制,对关键操作提供安全审计。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详细,范围广,但每个功能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使得企业能很好的整合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操作灵活、多变,能适应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发展、信息化平台再上新台阶,使得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王晨 单位: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选择因素剖析

一、国企的人力管理现状

1.计划经济。

当前的国有企业,大多经营者都是由行政机关直接任命,采用的依旧是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由于经营者经常是缺乏优秀的管理能力,没有最基本的追逐企业利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意识,也没有管理者的理性头脑、经营才能,所以就会导致国企中出现员工消极被动,企业整体效益不高的现象。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模式,所以基本上比较多的是服务性的工作,而没有太多开发性的工作,国企人员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档案、考勤等比较模式化的工作。在国企中,人员的待遇并不和他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内部人员的工作总体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会使一些平常十分努力工作的员工,可能会有不公平的感觉。

2.人才冗余和流失

。国企的体制导致企业中很有可能会有一些闲散的、冗余的人员,这部分的人员虽然享受着企业的工资,可是却在工作上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会使企业的成本投入远远大于企业的资本输出。另外,国企也经常有高技术管理人员流失的现象。这些人员都是在国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工作培训,真正掌握了该技术的核心之后便离开了国企,经常会给国有企业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流失以及经济损失。同时,国企也缺乏优秀的管理制度,来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留存。这是国企需要尤为重视以及改革的地方。

3.管理腐败。

国企由于没有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那些行政机关任命的管理者也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所以就极容易导致一些管理者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以权谋私,进行非法的交易,从而导致管理层腐败的发生。这就需要国企自身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二、国企的人力管理模式

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系统,主要有哈佛、斯托瑞、盖斯特三种模式。哈佛模式指的是根据具体的情景建立模式,再利用人力资源的手段对人力进行管理以及调整人和岗位间的联系。如果想要人力的分配以及管理得到最佳的效果,就要善于使用人力资源中的各个因素进行调整,得出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并且对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实施,以求得出最佳的管理结果。盖斯特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利用优秀的管理政策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各组织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达到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最后一种斯托瑞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提前提出管理的内容以及整体的管理战略的方向,并且将直线的管理以及关键的杠杆理论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加入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去,从而有效的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

2.模式变量得分差异。

在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降低价格来实现总体利润的提升,而现在的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将人员的精神文明和企业的管理成效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实现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人力管理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利用价格优势以及市场影响来实现管理的整体发展。另一种人力资源的管理则是通过加强员工和企业的沟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保障两者之间的共同利益以及合作关系。现代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实现标准化、量化的管理,在差异化的管理中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3.人力实践系统。

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一定要注重承诺的实现,对管理的形式进行适当的、长期的控制,经过内部的发展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从而在管理质量和市场效益上达到最佳的效果。国有企业可以用恰当的利诱的方式引进一些优势企业的投资以及参与,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壮大企业的力量,同时结合实际,增加更多的投资项目以及参与人员,保障企业管理协调有序的进行。

三、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的选择因素

1.规模战略控制。

企业战略是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以及资源配置,促使有效的企业方案得到实施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是以战略为指导方向,将各种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及整合,将战略需求与规划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效的实现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企业中是企业战略制定和施行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战略指导能够将整体人力资源、各阶层管理级别、以及部门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促使其协调、有序的发展,实现共同的进步。企业管理一定要使管理和实践达成一致,使管理跟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合理的战略规划可以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指明新的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合理的规模控制,可以增加企业的种类以及业务,促使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多元化生产模式,增加企业的现有功能,实现国有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因此,国有企业需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全局化的眼光进行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可以适当的通过扩大规模,实现国有企业的长足、快速的发展。

2.完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以及核心,国有企业也不例外。不好的企业文化会损害一个企业的根基,严重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的、长远的发展,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好的显示出它固有的价值取向,体现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增强企业整体的凝聚力,能使企业人员对企业有高度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国有企业作为具有国有性质的企业,要起到行业典范的作用。国有企业一定要建立优秀企业文化,将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紧密的结合起来,不断的开发企业资源,最好是能对其他企业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资源以及企业中的其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的促进国有企业的优化发展。国有企业在制定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企业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将企业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实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

3.根据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企业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同样,国有企业也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要根据企业的具体生命周期,选择符合企业具体发展阶段的资源管理方式。例如,在企业管理初期,企业要重视培养人才,逐渐完善人才发展战略,联系实际情况,引进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在企业成长期的时候,一定要健全企业的各项人力管理制度,引导制度的不断完善,带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使企业的管理能够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竞争最主要的就是优秀人才的竞争,同样的,国有企业也需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在国有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充分利用各项资源调动企业的主观能动力,实现国有企业科学、合理以及高效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的高速发展。国有企业目前最主要的是摒弃传统的、陈旧的制度,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机制,在企业中起到带头作用,真正带动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效益的提升。

作者:黄杨 单位: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第六篇:知识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路径选择

1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以促进知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员工的培养体系、企业管理体系、企业的文化体系、及薪酬体系等,这些体系使整个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氛围。外国很多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Noe(2003)研究发现:基于团队工作的工作设计能给予员工更多的机会进行近距离接触以协同工作,从而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共享行为;kang(2003)认为:合理的员工规划配置可以创建出有利于员工共享的知识社区,从而实现员工之间信息与知识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并且发现,通过对员工进行正规的培训和开发,可以让员工接受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从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有效性;De-laney&Huselid(1996)和Doelery&Doty(1996)在薪酬管理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中得出:基于组织和团队的薪酬设计可以增进组织的知识共享行为。

2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路径的选择

2.1重视企业文化

当今社会,每个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所起的作用不能小觑,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路径的选择时要重视企业文化。蒙牛做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企业,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蒙牛文化是一个典型的领袖驱动型文化,它的文化作用非常明显,蒙牛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发展,在激烈的牛奶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与它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蒙牛集团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重视对员工蒙牛价值观的培养,让员工了解蒙牛的战略目标,知道本企业文化的实质和诞生过程。从而使全部员工对整个蒙牛集团有全面的了解,为蒙牛集团的建设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所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路径的选择时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长远健康的发展。

2.3绩效薪酬与知识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越来越先进,出现了员工薪酬福利制度,在这种薪酬制度下,企业能够更好的招聘和利用人才。以前知识型企业注重对员工绩效和知识技术能力的考核,这种方式不利于员工主动性的发挥,所以现在企业鼓励员工对自身隐性知识的贡献,能够使员工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不同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人力资源部要把知识贡献放在效绩管理的突出位置。企业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效级考核,综合考虑知识贡献行为、效果和态度等。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利于知识共享,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效益和员工薪酬。企业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薪酬鼓励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每个员工都能够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知识共享。同时员工的目标应该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成共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个企业的向心力,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3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1重要性

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够传递知识、信息、技术,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二十年后还是钢铁大王”。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世界五百强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与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每个企业都形成了一套合适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家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企业的突出位置。有些企业战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市场的反应不过灵敏,所以企业不能实现较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被较强企业兼并甚至走向破产。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3.2改革方法

(1)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企业高管要亲自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2)企业要有清晰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流程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按照计划一步一步的培养企业人才,使人才优势最大化,最终整个公司能够井然有序的发展下去。(3)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有能力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引进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管理,让员工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个人贡献。(4)要确定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人才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充分发挥核心人才的作用,人才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企业的激励制度、教育培训等,所以企业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核心人才,使企业能够长远发展。(5)建立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为决策层负责人、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三块,这三个部们之间要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作,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决策层负责人做好决策工作,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要做好招聘、培训、薪酬规划等日常的企业工作。

4结论

经过上述的论述,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慢慢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共享能力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创新型企业尤为重要。主要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及人力资源管理路径的选择。从企业文化、员工招聘与配置、效绩薪酬与知识贡献、实现实现知识共享等多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选择的路径。为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提供了合理的人才管理路径。

作者:陆海涛 单位:山西五建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

第七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1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的现状

1.1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够了解员工需要。在管理过程中缺少对员工自身的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忽视了素质及能力培训,不能及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开发,这样就导致人事资源的缺失。在管理中缺乏对员工系统性的培训和关怀,从而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规划上出现不协调,结果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1.2缺乏教育培训观念,投入力度不够。

一个健全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对于经营管理具有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方法,现在很多企业培训方法不得当,选择的内容陈旧,培训模式不科学,从而使得企业员工能力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高,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1.3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目前企业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采用绩效管理方法去评定,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应用绩效考评体系,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企业绩效考评体系的制定并不完善,首先是考核的标准不能达到相对的统一,企业只是把考核结果反馈给了员工,其不重视考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没有及时给予解决办法,或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使员工不了解自己最终的考核结果。

1.4市场竞争激烈,门槛高,经营难度增加。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加大了对于市场的争夺,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企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很多有技能的人员可能由于学历不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再加上现在企业公司经营难度的增加,员工心态无法与时俱进,无法接受企业内部工作经营的难度,造成人员缺失。

2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2.1培养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和应用纳入到企业规划和战略目标中去,在管理中真正把人力资本管理本位观念深入到人心中去,让重视人才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习惯行为。

2.2大力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体系和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部门从业人员正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人员较少,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还存在诸多的差距,从事人力资源培训的人员对于所选行业认识不精确,在管理中不能较好适应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需要,所以必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确保培训内容不能陈旧,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实在具体,严格依照要求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做到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在培训知识选择上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做到培训内容科学合理,培训内容设置科学。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进行方向性的培训,为了使员工尽量多掌握一些技能和知识,企业要根据需要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管理先进的企业学习,接受培训深造,促使其更为深入的了解外界新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

2.3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系统。

为了最大化的提高员工的能力,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切实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指导。从而通过对职工的严格教育培训,促进企业的职工获得能力的提升。通过严格的培训,以确保企业员工在发展中通过业务理论知识培训,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提升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改善职工的工作表现是企业培训最重要目的之一,这需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培训者提高自身培训素质,从而实施正确的培训体系,通过规范化的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从而扭转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

2.4改进人才激励方式。

企业内部不同的员工所在的职位也不同,担任的职责也不同,所以我们对于人才激励的方式也要有所改进。企业在管理人才方面应采用薪酬激励,工作激励,福利激励,培训激励等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职责较为繁重的员工,就要采用较高的薪酬,较好的福利待遇,团队激励等激励方式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一般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定期岗位轮换,内部晋升,思想激励等激励方法,这样的改进方式,才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

2.5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是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动力,所以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把员工能力培训放在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激发出员工在工作方面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设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尊重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从而在企业间逐渐形成员工间的凝聚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培训能力放在第一位,把员工能力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企业间的不断培训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高素质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够使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人才是关键制胜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企业对职工培训与管理的重要性也需有一个新的认识,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作者:寻阳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第八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功能与方法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活动的成本—效益的测量,并与组织过去绩效、类似组织的绩效、组织目标进行比较。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的改进、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五个目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的功能

1.有利于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可以使企业管理者进一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本身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企业自身情况,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改革与战略调整。

2.强化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并未受到重视,这不仅仅与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也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评估滞后有关。有效的评估,可以让管理者显而易见地了解到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与产出,可以将产出对企业的绩效改善情况显示出来,使人信服。

3.有利于企业人力资产增值。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评估可以有效地了解企业员工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企业准确地掌控人力资源情况,根据企业战略目标,有目的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不仅实现了员工的资产增值,也实现了企业的人力资产增值。

4.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对一个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往往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在制定战略前提供人力资源的准备,也有利于企业了解在实现组织目标中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

5.有助于企业创造有益的竞争优势。

利润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最主要的目的,在长期发展中,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才,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可以为企业注入市场所需的先进思想与活力,进而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因此,企业管理者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估可以为企业创造有益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的方法

1.人力资源问卷调查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它将组织绩效与员工生活工作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评估。可以进一步清晰地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因此,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绩效考核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时务必注意调查内容务必从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实际出发,并积极地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产于美国。它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其主要原因课氛围社会经济环境的需求,传统会计存在的缺陷以及经济理论的推动三个方面。它主要包括核算与监督,预测分析与决策的职能。它于上个世纪60年代比较流行,80年代衰落,最近几年,有些企业逐渐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人力资产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它利用人力资源投资决策分析,并将其结果报告给各有关方面的会计管理办法。

3.人力资源案例研究法。

人力资源案例研究是通过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政策和实践的具体案例,对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廉。案例研究需要得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与个人接触或参与有关人力资源计划或活动的参与者访谈得来的数据进行,成功的案例拥有很大的价值。

4.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指为取得、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它包含了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等。往往企业的管理者只意识到工资和福利的成本,从而忽视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成本。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精确地测算人力资源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并将各项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细分,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

5.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ThomasL.Staaty最先发明的用于解决包含多项标准时的复杂问题,在分析中,决策者需要判断各项评判标准的重要性、决策变量相对于评判标准的优先极。应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给出各个标准的权重,各个决策变量相对于每项标准的优先级,量化决策变量,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它被运用在很多行业的汗多方面,例如设施规划,选址,决策等。层次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薪酬分析中也有很大的帮助,用这种方法对一个企业的众多岗位薪酬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定义出岗位工资,这对于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6.人力资源效用指数。

1983年,LaPoint.J.R等专家把人力资源效用指数作为测量人力资源效能的综合指数,并测量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状况及其贡献度。由美国学者JackJ.Phillips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效用指数,通过对八个工业部门、九十一家企业的研究表明了人力资源绩效和组织有效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它可以能够成功地用来评估企业在招聘、选择、培训和留用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效用指数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7.投入产出分析。

经济学LeonSchiff在1988提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分析指企业对人力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与人力资源成本的比较值。它被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能。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进一步的测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利益,并且数据的收集也比较容易。但是这个方法也存在着不能准确测量效益评估的缺陷,对一部分无形的人力资源效益无法准确评估。因此,投入产出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评估中的评判很有效果,但是对具体工作效益的判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评估系统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形成评估系统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效益增长。除了以上的方法,还有人力资源声誉,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关键指标等其他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估体系,从而使自身在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占据优势地位。

作者:包林凡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第九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探讨

一、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激励及激励机制的内在涵义

在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是在科学有效的前提下,进行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及周围人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的精神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努力、组织目标及需要因素,激发人的动机,产生一种正能量,使内在的动力促使人向目标及需要进发,诱发员工的潜能,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消除负激励因素,强化员工积极参与能力,建立一整套的激励机制,创造企业更大的效益。激励机制是一种有计划、有理论的制度来反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由五大因素所构成,即: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业时空制度及行为归化制度。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诱导因素为起点,引发出行为的各个阶段,起着导向、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达到正确行为的持续发扬的最终目的。

二、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激励是一种对内心活动过程或状态的激发振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地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将员工的个人需求与组织需要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其次,是挖掘员工的潜能,开展工作绩效,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取得令其满意的工作效果。第三,有助于形成强大的企业向心力,将员工及周边的人,紧紧地围绕着企业的周围。员工在情感、工作上的交流能在企业激励机制的平台上,自由地畅所欲言,将企业的存亡视同自己的事业般对待,形成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稳定员工队伍,对企业现代化制度认同感及执行力,提升企业员工的健康、和谐的机制,产生管理效率及生产经营效率双赢的核心力,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主体,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并且做到人尽其才,挑战人才极限的能力,凝聚人心地实现组织安排的最终目标。

1.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进取动力。

追求一定的物质需求与物质利益的今天,金钱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也是最主要、最普遍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从某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员工的价值指标。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合理并且科学的薪酬制度,对外部环境而言,具有竞争实力,对内部环境来讲,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留得住有才能的人,员工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同时企业发展也不会因过重的人力成本受到影响。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将员工的工资分别成多项的内容,并与工作业绩相挂钩,比如: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特殊津贴及“五险一金”等部分,使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之间,薪酬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福利待遇加以创新,多元化的福利渠道,吸引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对公司的忠诚度。

2.创设企业文化,注入企业情感激励因素。

在人力资源管理策划中,企业文化的所共同的价值核心观,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多角度地为企业员工考虑,将情感交流当作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利用企业机制提供给员工发扬民主、平等展示的平台,而且要调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度,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员工民主化地参与,促使员工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联,能更好地鼓舞企业员工,激发企业员工的内部的良性竞争,相互鼓励,真挚待人,多关心下属员工,领导与员工之间和谐融洽,无任何隔阂,成为友好的工作合作联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潜力和智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工作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中一种新型的激励管理模式。在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使用这一手段时,要紧紧抓住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良莠进行有效地反馈,将绩效考核的目标价值大小,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需要动机的强弱,激发员工内在力量。在建立这种激励机制时,人力资源管理要逐渐找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契合点,纵观全局,设定一个合适的期望值,不可高不可攀,也不可随意就达到。在考核时,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地判断员工的工作情况,将不相关的标准予以剔除,对员工的个人素质、能力、工作业绩等都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客观、明晰地对考核指标量化,让每名员工对自身的职责及工作状况有个清晰的了解,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衡量,更好地为下步工作做准备。考核结果出来后,员工达到预期的期望值,应当能够给予适当的奖励。诸如:奖金、晋升等形式。对不合格的员工,实行激励淘汰机制,给懒惰之人敲响警钟。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制定与绩效考核相匹配的技能培训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提升企业信誉度的重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运用,将员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引导被激励者的公平理念,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将激励因素达到最佳程度,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施展,真正实现一种人性管理的回归,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作用。

作者:赵薇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1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煤炭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激烈竞争,煤炭企业必须积极进行转型改革,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是确保煤炭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留住企业优质人才,稳定人员队伍以及提升企业工作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态度、意志、精神等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时展的潮流,更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它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和该行业的整体素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报酬,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对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有很大帮助。

2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2.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方法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方法落后单一,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员工的多样性需要,在精神层面无法满足,工作效率低下。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途径狭窄,即使有开展途径,也往往流于形式,收效不显著。大多煤炭企业更加看重经济效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思想上认识的不足,也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没有热情和积极性主动创新工作方法,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够将日常性繁琐的工作从人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代替人力完成枯燥繁琐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信息化的应用强调员工的自助服务,当企业员工某个人的个人信息发生变动,员工可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系统会在一段时间后自动运行生效,减轻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他的类似业务,对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十分有帮助。

2.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规范业务流程的重要途径

当前,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方法,恰当正确的运用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使员工积极向组织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抽出身,进一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其他标准化流程操作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多种工作,例如,员工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员工入职离职等等,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则可将各种分散的工作信息集于一体,并进行综合性分析,自动化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业务流程,从而更加便捷汇集信息,使信息在不同部门间的传播和流通更为顺畅,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作业流程也将更加简化便捷,直线功能的结合也会越发紧密。对于人力资源工作中最常见的人员离退职、职工离退休以及干部任免等可以按照规范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应的模板,从而使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2.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方法

当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信息化以后,任职员工在接受企业培训时,就不必采用传统的培训方法,只要员工登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在线接受各类培训,这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相比,大大降低了各类培训成本,同时节省了时间和差旅花费。除此之外,在对员工进行业务评估时,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企业的各级主管能够通过网络看到下属职工提交的述职报告,根据述职报告及时对员工进行评估以及监督指导。这与传统评估方式方法相比,更加便捷高效,成本也大大降低。有关数据资料表明,在企业使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后,公司员工的电话询问率下降了70%,因为大多数信息数据都能够在网站上查询到。

3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缺乏资金投入以及管理者的大力支持

一个企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管理以及市场等要素,在众多要素中,企业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人才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其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留住优质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结合现实情况来看,管理者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没有准确清晰的定位和认识,甚至有些管理者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化的使用视作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开销,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高度重视,在信息系统长期建设方面没有给与足够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虽然对企业减少成本以及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系统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尤其是在软件产品的购买方面,需要较大数目的投资。因此,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煤炭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再加之效益较差,更谈不上将巨额资金投放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

3.2现阶段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

总体来看,我国大多煤炭企业较为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行政人事部门工作中,其从事的主要工作仍旧是行政人事的主要工作,由于没有正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导致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水平不高,仍旧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对于网络信息化的认识和普及水平还不够。在部分大型煤炭企业,虽然已经普遍使用网络电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是其服务器的性能以及网络状况仍存在较大问题,这使得信息化的进一步应用和普及受到限制,其优越性的发挥也受到一定影响,具体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由于大多数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在管理流程、相关标准制定以及信息集成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信息误导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经营状况不乐观、管理环境不优质以及管理水平有限的煤炭企业来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3.3目前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中国的兴起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软件发展历史却较短,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在软件产品上仍存在不规范、厂商混乱的现象。中国软件市场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常见的问题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与政府的劳动人事管理系统相衔接以及报表的一致性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常常与企业的其他系统不能流畅整合与衔接。软件供应商考虑的只是将产品卖出去,不会关心和考虑软件的重整管理、产品升级以及售后服务等,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造成很大不便。

4推进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4.1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信息化潮流,煤炭企业领导要彻底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企业领导要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一定数量的人员配比,并且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设备,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了解和关注信息化的设计方法、操作流程以及实施过程。同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信息化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科学创新的管理理念,能够用科学的方法组织队伍、宣传政策、凝聚人心,对于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开展。

4.2规范基础管理,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创造条件

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还需要掌握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手段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应该重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只有提高管理水平,掌握一定信息技术,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人才与信息的高度结合,从而提高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当前情况下,企业要提高基础性的规范管理工作,规范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对信息化而言,一是要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基本业务流程设计以及业务处理的管理,三是要从内部控制以及实施过程方面加强管理。

4.3进一步提高和改进软件供应商的服务水平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与外部环境的进行交易,高效利用外部资源以及实现企业内部的自助式服务,因此尤其重视信息系统的使用培训和售后服务。软件供应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主要包括原理、操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法、二次开发等,同时注重与企业现有的系统的集成,争取实现数据共享,并为煤炭企业未来的投资预留空间,将此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语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8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作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承担单位,自1999年开始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2013年已招收了183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期中考评作为一种检验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论文阶段培养的资格考评,对培养过程十分重要。该系首先对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广泛调研,涵盖北美洲、欧洲及亚洲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培养计划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包括期中考评等培养过程的若干先进经验,形成了近300页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学研课题,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移动、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签署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建立了企业专家导师团队,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期中考评环节,在系层面上组建了校企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期中考评专家组,该小组一般由3名具有丰富工程研究经验的校内导师、2~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组成。

对全系每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考评,重点是对学生选定课题的工程性要求和业务现场环境、工程应用研究状况和进展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估和交流,不仅现场了解情况和及时指导学生,从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层次上进行指导,使技术方案更合理、更优化、有创新,把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关,并由专家组形成书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控意见,由系管理层整理后定向发给校内导师,有的还需校内导师与学生进行面谈交流,对论文课题内容和工程课题研发等进行及时指导,对一些课题选题和实施内容不足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明显提高了工程内容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和导师的欢迎。

2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的预审会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成效的重要体现,把好论文质量关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硕士论文主要划分为工程系统设计类、硬件技术研发类、应用软件研发类等类型。因工程内涵不同,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在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与创新。在经过期中考评后的论文工作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准备论文送审之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特别设立了一个对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学位论文预审会,其特点是由系专业学位教学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举行,专家组在预审会中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1)论文已进行的课题内容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在传承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科技优势方面有较好体现,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年的论文实际工作时间,并具有结合企业环境及需求的研发历程。

(3)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软硬件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或有所创新,鼓励在企业及实际环境中已通过实测或运行或有发明专利的研究成果。

(5)通过学生汇报、专家询问及点评和学生答辩、课题实测结果分析等预审核过程,由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学位论文预审专家组对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估,并整理出整改优化内容,在与相关导师充分交流后,决定学位论文是否外送评审(三篇中的一篇是校外专家的盲审),并决定是否延期进行论文答辩,构建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的又一重要环节。实践结果表明,得到预审会专家指点改进的学生包括延期答辩的学生,其学位论文的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工程研究能力与应用研发能力,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