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培训总结范例

政协培训总结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决策对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统计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和科技信息的主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又使统计信息量膨胀及各种报表分组复杂化,使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有传统落后的统计手段、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统计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交流网站化,不仅可以把广大的统计工作者从枯燥、繁重、辛苦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统计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总结回顾统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展望预测未来发展前景,必将有力地促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1统计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1.1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

市级统计部门是省级统计部门与县级统计部门联系的重要纽带,对保障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级统计信息化是我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而县级统计局是政府统计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公民联系的重要纽带,是采集统计数据的第一线,因此,县级统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县两级统计部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信息化建设不断投入,目前市、县两级硬件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统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具备了承担大型数据处理任务的能力。

1.2统计信息网络化利于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统计系统网络建成促进了统计系统上下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2003年以来,市、县两级统计部门经过不断的努力,已建成了统计信息内、外网。市局统计信息内部网与国家、省、市三级统计信息系统主干网络互联,统计系统已全面实现了统计数据处理计算机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信息交流网站化,把广大的统计工作者从枯燥、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全面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网站化不仅有利于统计信息资源共享,而且更好地发挥了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职能。面向社会建立的统计信息网,已成为社会各界获取统计信息的重要途径,统计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

1.3统计信息化系统多次承担大型普查数据处理工作

随着统计信息化日渐成熟的发展,统计信息化系统相继承担了多次大型普查数据处理工作任务。1997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一次大型的国情国力调查。在这次数据处理信息工程的数据录入工作中,由于应用了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开创了世界之最。在1997年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2000年又运用了光电录入技术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处理工作,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7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2008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工作,2010年又运用了更加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十多年来多次的大型普查都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其规模之大,任务之艰巨,数据之多为世界所瞩目,对于已经成熟的统计信息化系统已经是轻车熟路、游刃有余。1996年以来,在我市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数管中心人员与局有关专业统计人员在会场设立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台,现场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统计信息计算机咨询服务,再次突显了统计信息化的效率,受到了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代表、委员们的一致好评。

2统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1信息技术人才短缺、信息技术技能仍不适应统计工作的发展要求

懂统计又懂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懂计算机的人员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操作计算机、录入、汇总操作上,而在网络技术方面几乎空白,精通业务与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统计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2.2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对统计信息化发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有的领导干部对统计信息化建设还认识不清,部分领导对统计信息产生、传递、服务、作用认识模糊,对计算机使用仅停留在文件打印上,认为信息化是高新技术,还不知如何着手来抓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

2.3统计信息化网络应用不理想

目前,我局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外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如数据的交流、设备的共享等,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但外网由于受技术和操作平台的制约,更新缓慢,版面也不美观,因而点击率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立足实际,充分发掘有利条件,逐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3.1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应将其纳入我市信息化重点规划项目之中,争取市政府对统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

3.2重视更新丰富美化统计信息网,充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统计信息网是展示统计工作成果的阵地和窗口。在丰富网站内容、美化网站版面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服务格局,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服务,发掘和捕捉企业、部门和公众需求,推动统计业务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3.3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2

一、概述

葛洲坝石门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葛洲坝石门公司或公司)是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下称葛洲坝水泥)控股的专业生产特种水泥的子公司。葛洲坝石门公司成立初期承受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巨大压力,经过在人才管理创新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才逐步扭转人才队伍不良局面,奏响了人才“引、育、用、留”四部曲。

二、混合所有制水泥企业人才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两个层面引进人才

1.公司层面。(1)塑造完整企业形象。葛洲坝石门公司以“花园式工厂”为宣传点,融合企业文化、战略目标、品牌实力等公司特色内容,制作形象宣传片,塑造了一个环境优美、文化先进、产品优良、前景广阔的企业形象,为人才引进提供了前提条件。(2)多措并举拓宽招聘渠道。第一,适时扩大社会招聘人才占比,与校园招聘人才形成优势互补。第二,自主招聘本地人才,纳入葛洲坝水泥统一招聘人才队伍。第三,灵活招聘二本以下本科、专科人才。葛洲坝石门公司招收二本以下学历人才,拓宽了公司招聘人才的选择范围,有助于达到更满意的招聘效果。第四,建立稀缺型专业人才信息库。(3)采取更高效的校园招聘方式。葛洲坝石门公司通过校企紧密沟通,能够随时掌握公司紧缺专业毕业生动态,也获得了更主动的招聘地位。(4)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与其达成实习协议,接纳石门或周边在高校就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来公司实习,公司通过判定实习表现得以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与其进行培训合作,借助湖南省经信委、财政厅的银河培训工程平台培训在职职工,在工作交流中增强公司在高校师生中的认可度,让公司成为该院优秀人才就业时不二的选择。2.社会层面。葛洲坝石门公司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人社部门组织的人才专题会议,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案的机会,向政府争取优秀人才引进的各类优惠政策,包括保底工资补贴、购(租)房补贴、职称(职业资格)补贴、社保补贴、体检补贴、个税减免、创新奖励、成长奖励、政治地位提升(优先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妥善安排配偶就近就业、提供外地人才子女选择全县优质学校入学等。

(二)三个举措培育人才

一是葛洲坝石门公司每周跟踪关注师徒协议内容的完成落实情况,公司总经理亲自批阅新进员工的周总结和周计划,并对提出的问题逐一文字回复,对于发现的新进员工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总经理及时与导师和人才管理部门沟通,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障人才培育效果。二是量身定制人才培育计划。为更好地关注人才成长路径,葛洲坝石门公司为每一位员工制订培养计划,设置培训记录卡和成长记录卡,随时更新培训记录和成长记录。三是建立容错机制,给年轻人才创造更多的长见识、学知识的实践机会。葛洲坝石门公司乐于给予年轻人犯错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年轻人才主动参与到企业管理、创新研发、技能操作、协作沟通等工作中去,锻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打牢基础,稳步成长。

(三)四个通道任用人才

葛洲坝石门公司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作为任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每年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方式选拔任用干部,并设计了透明化的四条内部提升通道:行政职务通道、行政职能通道、专业技术通道、专业技能通道。

(四)五个角度挽留人才

1.满足人才生存需求———提供特色福利待遇。近年来,葛洲坝在建立统一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的同时,葛洲坝石门公司也创新性提出针对性的特色福利待遇,为人才生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1)在严格执行葛洲坝水泥应届毕业大学生专项待遇的同时,葛洲坝石门公司参照该标准给予非葛洲坝水泥统一招聘人才相关待遇,减少公司内部通过不同招聘途径所获人才之间待遇上的差别。(2)保底工资制度执行葛洲坝水泥统一标准,在考虑学历层次和学校层次的同时,葛洲坝石门公司结合不同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贡献大小做出适当调整,创造同层次人才之间合理差别的空间。2.满足安全需求———提供稳定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1)葛洲坝石门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完善基础设施,人才公寓按照酒店标准间配置。葛洲坝石门公司通过大力投入,创造了便捷的生活环境,为挽留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2016年,葛洲坝石门公司利用项目建设的机会,投资1.5亿元改造生产环保设施,同时绿化、美化、亮化厂区,让公司环境状况取得全新改观。3.满足情感需求———助力人才爱情丰收、家庭幸福。(1)以公司名义积极与周边不同政府机构、单位交流,几乎每季度均组织一次青年联谊活动,为单身青年人才搭建婚恋平台,帮助其在本地顺利安家立业。(2)对于夫妻两地分居的人才,葛洲坝石门公司一方面优先给予合适的优秀人才配偶在公司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帮助优秀人才配偶就近就业,解决优秀人才夫妻两地分居问题。4.满足人才尊重需求———给予员工充分的关爱和照顾。(1)成立以总经理牵头,综合部具体负责,各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的人才关爱团。葛洲坝石门公司每季度定期召开公司领导都参加的优秀人才座谈会,收集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于采纳的建议根据创造效益的多少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2)对重点培养的优秀人才实行一对一关爱。葛洲坝石门公司为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调动资源,给予更多的锻炼和展现能力的机会,加速其成长成才。(3)照顾外地员工的习惯和情绪。葛洲坝石门公司食堂饭菜增加了菜品选择范围,照顾了喜欢清淡口味、面食以及少数民族等不同员工的习惯,以此改善外地员工的生活。5.满足人才价值需求———提供个人发展广阔平台。(1)葛洲坝石门公司旗帜鲜明地走特种水泥发展之路,明确“打造全球最大特种水泥综合服务商”的战略目标,满足员工对公司前景的期待。(2)葛洲坝石门公司通过不断优化绩效考核方案,并逐步探索积分制管理,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其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3)葛洲坝石门公司长期与中国建材总院、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个性化水泥、特种水泥、高性能砼及固废资源化相关建材产品研究与开发,为优秀人才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4)个人兴趣爱好的全面发展一直是葛洲坝石门公司关注人才价值需求的重点,为此,葛洲坝石门公司积极组织筹划书法、绘画、摄影、读书、体育竞赛、知识竞赛、出游等各类型活动,每月开展2项以上活动,给人才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

三、混合所有制水泥企业人才管理创新与实践效果

(一)学历层次大幅提升

2018年11月,公司本科学历以上人数占总人数比重达18.86%,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比降低至31.27%。

(二)年龄结构有所改善

经过人才管理创新,2018年11月,公司30岁以下员工人数占比提升至19.38%,40岁以上员工人数占比为71.32%。

(三)职称层次显著增强

经过人才管理创新,2018年11月,拥有职称(职业资格)人数翻了一倍,初级以上职称占公司总人数比重突破14%。同时,有4人取得注册执业资格。

(四)年轻人才成长加速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3

(一)创新机制,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是做好社区换届选举“回头看”工作。按照省、市、区要求,认真安排部署,采取查阅资料、随机检查等方式,开展社区换届选举“回头看”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总结巩固换届成果。二是全面落实“双创双服”工作。在巩固好2018年4家街道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新建中华路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居家老服务中心1家。目前,中心已施工完毕,将投入使用。三是积极谋划社区服务站装修改造项目。通过改扩建、开发返还、划转调剂、资源共享等方式,有效解决了部分社区办公用房不达标问题。今年共争取市级项目资金40万元,申报省级项目3个。四是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选好配强专职社区工作者,今年新招聘大学生12名,补充到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强化教育培训,今年联合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开展社区干部培训班2期;鼓励专职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累计取得资格证书41人;指导各街镇组织好2019年度专职社区工作者年终考核工作。五是先行先试,做好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试点区的准备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做好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及社区治理相关情况的调研摸底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基础。六是加强社区工作经验交流。接待了衡水市冀州区考察团来我区就社区治理、社区和居家养老方面学习考察,我局积极配合、热情接洽,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方面交换了意见和建议。七是强化亮点培树,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打造社区特色品牌,2019年,我区“世纪城社区工作法”入选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并在全市推广。八是完成人大、政协的提案议案的答复工作。我局共答复人大、政协的提案议案7件,其中:人大代表意见1件,政协委员提案6件,答复满意率为100%。

(二)强化措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无缝衔接。一是提高低保标准。从2019年1月起,城市低保标准由600元/月提高到650元/月,补差标准为每月35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由3900元/年准达4300元/年以上,补差标准为每月220元以上,均已按新标准执行。二是加强动态管理。对困难老人群体、低保边缘群体、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过大群体进行核查,防止“漏保”。截止目前,我区共有城乡低保户2754户、4290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027.59万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三是严格执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各项政策。2019年全区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为农村每人每月466元,城市每月845元。截止目前,全区特困供养人员132人,其中,城市29人、农村103人,全部按新标准发放生活费,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121.03万元。四是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效率,我区及时出台了《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并合理划分区和镇(办)的救助权限。为发挥临时救助在“救急难”工作中的作用,使突发事件造成居民出现暂时性困难的人员受助及时,低于城镇2个月低保标准的临时救助,由各镇、办来具体实施。截止目前,共为99名生活困难的群众发放救助金26.09万元。

(三)突出重点,社会福利事业有序推进。一是大力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我区共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9家,床位总数549张,入住老人400余人,从事老年人服务业的90人,发放2019年养老体系建设奖补资金共计176万元。为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按照《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我区田家老年公寓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被评定为二星级老年公寓。截止目前,我区高龄失能老人共计283人,其中高龄老人225人、失能老人58人,共下发养老护理补贴资金26.2万元。二是坚决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我局定期对辖区内老年公寓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整改要求,并要求在整改时限内完成全部整改工作,并接受消防部门的检查验收。三是认真抓好老龄事业工作。为完善弱势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2019年为我区8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助老健康御险,目前我区符合保障要求的80岁以上老年人8173人,按每人每年23元保费标准计算,共缴纳保费187,979元。四是切实做好孤儿救助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民政部及省、市文件要求,开展0-18周岁孤儿医疗康复项目“明天计划”,充分发挥救助政策作用,使孤儿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都能得到切实的呵护和关爱,确保孤儿得到良好养育、健康幸福成长。截至目前,我区共计孤儿26人,每人每月850元,共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28万余元。五是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活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关于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对全区留守、困境儿童真实信息进行入户走访,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家庭中的儿童予以重点保障。对父母没有监护能力且无其他监护人的儿童,由市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

(四)规范服务,社会事务各项工作健康运行。一是切实提高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办理婚姻登记。截止目前,婚姻登记处共办理结婚登记2270对,离婚登记1450对,涉外婚姻登记30对,补领婚姻登记证1308对,收养登记4对,补录历史数据86513条,接待业务咨询和档案查询2650人次,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二是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全区现有社会组织156家,其中民非企业146家,社会团体10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党员131人。今年,共有144家社会组织参加了年检,为加强对我区社会组织的管理,我局对未参加年检的12家社会组织做出了全区通报批评的决定。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共建立社会组织党支部26个,覆盖率达到75%。三是做好发放残疾人“两补”补贴和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工作。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66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每人每月60元。截至目前,共为2792名残疾人发放“两补”补贴184.52万元;共为211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47.2万元。四是做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对我区历史沿革内容、地理实体概况描述不全、多媒体照片代表性不强及新设立的地名标志,全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通过了国家、省验收,经审核后输入地名数据库各类地名2205条,其中行政区域地名16条,非行政区域地名1条,工业聚集区地名1条,群众自治组织164条,居民点677条(包括居民小区),交通地名298条,水利地名37条,纪念地、景点公园47条,建筑物地名55条,单位580条,水系地名10条,陆地地形地名204条,历史地名115条。五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共投资近65万元为33个行政村进行地名设标工作,设立街路牌151个、巷(胡同)牌28个、门户牌10908个。五是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志愿者服务工作。目前我区共有社会工作者48名,慈善组织2家,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让广大群众更了解、关心慈善法,在今年中华慈善日当天组织开展了法规政策宣传活动,发放慈善法宣传册500余份。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4

一、2019年工作总结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县科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同级相关单位配合,因地制宜,以全面提升各类人群科学素养为重点,组织活动,开展培训,各项工作均取得成效。

1、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9月20日上午,由科协主办的2019年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正式举行,此次活动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以文艺演出和科普宣传为重点,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深入有效。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柴占聪同志发表讲话,县科协主席李必成、县老科协、县教体局、县文体广电局、县卫健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开始2019“全国科普日”文艺演出。演出邀请了县老年体育协会和夕阳红艺术团,将科普知识融入舞蹈、独唱、快板、京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共计800余人观看了此次演出。此外,活动现场还开展相关内容的科普知识宣传:县科协工作人员免费发放科普宣传册和科普宣传单,现场发放宣传单和宣传手册600余份;县卫健局专家现场讲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预防和以及叶酸片的功效等医疗常识,受到群众的热烈好评。同时,包括县四中农村科技馆在内的多家科普基地也开展了科普日巡回宣讲活动。

2、主办2019年“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系列活动。5月29日下午,科协、科技局主办了2019年“科技活动周”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围绕“科技强国,科普惠民”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县原政协主席、县老科协主席史崇森发表讲话。活动现场,通过科普文艺演出,展板展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举办航模展览、举办少儿书画展览等方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展现科技创新新成就,为促进科普惠民提供优质服务。活动中,县科协工作人员共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300余份(册),观看群众达500余人。

3、深入农大实验站参观学习。7月2日,科协、老科协一行5人到农大实验站进行参观、学习,考察,并于三位教授达成共识,将在2020年在全县因地制宜示范大田作物,特种蔬菜等特种作物。随着实验站不断筛选作物的新种类、新品种,以及相应的配套技术,老科协会密切配合,力所能及做出科技含量高,可操作性强,特种作物的实用技术,积极落实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准扶贫、共建美丽乡村”的伟大战略部署。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5

当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福建省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派代表人士、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少数民族及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以及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六支队伍”,约2.45万人。党外代表人士每5年轮训一次。10年间福建省基本完成了两轮对新一代派省、市两级领导班子以及中青年骨干队伍的轮训工作;完成了福建省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三套班子党外处级领导干部的轮训工作;完成了市、县两级党委统战部长和高校统战部长的培训工作;同时分期分批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和宗教界人士进行培训。尽管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成绩,但在调研后发现,目前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党外代表人士中不到六成人认可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部分人则对此持否定态度或认识模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巨大落差,主要缘于没有厘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与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及与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由于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所以常常出现调训难等问题。但是对党外代表人士“调训难”也要进行辩证分析,我们既要看到干部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更要看到自身在培训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要看到干部“调训难”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中共干部不同,发现、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有其特殊性。经过上世纪以来几次换届,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大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他们没有派老一辈领导人同中共合作共事的阅历和成长经历。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特征表现在:“既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务实态度,又注重主观能动作用的实现,经历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既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观念较新,又具有多样的价值取向;经历社会结构单一到多元的转型,既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又是各自领域的‘小众代表’。”[1]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其基本特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显示,70%党外代表人士反映最多的是:培训内容单一,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方式古板陈旧,多半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对培训内容的不满意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社会实践太少,联系实际不够;二是素质教育、能力培训方面的内容少,知识灌输多;三是内容雷同,缺乏针对性。关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据问卷调查表明,认为“方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占43%,认为“方式一般,还需要创新”的占42%,认为“方式单一,形式呆板”的占15%。可见,统战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突出表现在:第一,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协商机制。调研中了解到,全国不少省市(区)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统战部门协调、管理和组织,没有列入党委和政府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事实上,这项工作涉及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涉及人、财、物等许多方面,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第二,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没有把干部培训与干部考核紧密结合,学习成绩与学习表现好与差对干部影响不大,对于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党外代表人士学习的积极性。培训之后,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受训人员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考核,对受训后缺乏跟踪管理。第三,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要由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承担,与党校和其他干部学校相比,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教学要求,缺乏统战教育培训主干课程统编教材的建设,导致了教育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第四,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已经进行多年,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三自”、“三不”的教育方针等,但是,总的来看,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体系。

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认同、善于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新形势下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必须推动将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大规划。实践证明,只有纳入规划,才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规模和层次,才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学院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和《纲要》强调了统战部“会商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要求“加强与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推荐、培养,并协助组织部门做好考察等工作”。所以,党委统战部和组织部应根据各自的分工,在制定计划、确定名单、培养锻炼、考核任用等方面做到“同一套工作计划、同一份干部名单、同一个工作目标”,努力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调研中了解到,福建省在健全完善联合调训机制和协商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比如,每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计划由党委组织部、统战部与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发文。重点班次由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按有关规定与相关部门实行联合调训等,这种调训机制既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又体现了党委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对党外人士培训工作的重视,使调训机制更具权威性。但在调研中,来自党派机关、工商联、基层统战部的同志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与各派、工商联及有关部门、团体的培训计划协商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市统战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干部全员教育培训的同时,根据教育培训规划和干部名单,对重点对象和后备干部进行重点教育培训,必要时点名调训,真正做到领导干部重点培训,后备干部优先培训,代表人士全面培训,既避免重复培训、多头调训,又全面覆盖、不留“盲点”,更好地解决主要领导、重点岗位干部调训难的问题。#p#分页标题#e#

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既不同于老一辈的党外代表人士,也不同于中共领导干部,具有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的特点。要深入把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通过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角色转变,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发挥代表性作用。要突出教育培训重点,力争培养出一支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第一,坚持共识教育,打牢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要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统一战线理论实践最新发展。[2]当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深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关系多党合作发展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来抓,增进党外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第二,突出统战特色,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大局,就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组织开展教学与社会实践,促进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福建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党外代表人士缺什么就补什么。第三,加强能力培训,努力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要按照培养合格的组织领导人才和参政议政人才的要求,在搞好政治培训的同时,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由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训转变。座谈调研中有学员提出,社会主义学院要针对不同领域代表人士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学员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研究开发能力培训的教学内容和特色课程,分类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能力培训,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从广大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出发,分类别、分层次、分岗位开展培训。重点办好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究班、国情研修班等主体班次。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行专题研讨、短期培训、小班教学。在座谈调研中,很多在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过的学员,建议以现在的分类教学为起点,根据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和地域特征,结合实职、专职的特点,从师资、课程和培养机制上再细化教学框架,办好主体班和各种类型的专题培训班。第二,推行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在教育培训中,坚持自觉、自主、自为方针,突出党外代表人士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现代教学法。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党外代表人士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为现场考察式教学(75%),接下来依次是案例分析式教学(52%)、课堂互动式教学(50%)、学员研讨式教学(37%)、课堂讲授式教学(22%)、模拟体验式教学(20%)。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形式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强化时事教学,把理论学习与世情、国情、省情、统情教育相结合,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其次,深化分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研考察相结合,提高参政议政、服务发展的能力;再次,优化研讨教学,把学习培训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启发学员研究探讨工作实际,提高组织协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优化课程设置,继续实践和完善“短”,即以短期培训、小班教学为主、适应统一战线不同领域成员的工作特点和学习需求,解决工学矛盾;“专”,即围绕一些重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教学;“活”,即在搞好传统方式培训的同时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等为一体的统一战线特色的教育培训模式。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6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完成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三个换届大会档案资料的收集。对正在发生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重点项目档案资料做到及时征集。加大对声像档案的征集和抢救保护。指导和督促完善文书档案及专门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宣传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和有关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二是加大对散存在领导个人手中和社会上的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对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二、加大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继续鉴定应开放档案,提供更多公开信息。不断完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用活档案信息资源,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需求,加强档案的编研。考虑1-2个重点选题进行研究和编写,提供资政惠民参考。上半年编辑出版《年档案利用效果实例汇编》和《年利用情况分析》。围绕“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和征集档案资料,筹办“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大型展览。利用档案馆展厅教育基地,与有关部门配合办好各种专题展览。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三库”建设,特别是目录数据库建设。争取资金继续进行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按照上级出台的有关规范要求,完善局域网的管理使用制度和设施设备经常性检查,确保数字化信息的安全。与党委政府办公室搞好衔接,参照省局和外地经验,提前谋划,抓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完善档案信息网络,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四、抓好对基层档案工作的指导。继续加强对市直部门、单位归档文件整理工作的指导,抓好新开展工作、新成立单位、新开工重点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抓好企业档案工作。按照《省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办法》要求,认真抓好对基层档案馆室的评估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档案工作水平。

五、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工作。今年要有1个县区、每个县区有1至2个乡镇创建成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总结宣传创建工作经验,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和督导,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并经常检查落实情况。加强与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公安、国安、消防、武警部门的配合,完善安全监控体系和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七、加大档案法制宣传执行力度。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做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影响扩大。办好档案信息简报,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和各种媒体、上级业务部门报刊撰写稿件,宣传我市档案工作。利用不同形式,与有关部门单位配合,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制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档案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八、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帮扶工作。落实市委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重要部署,选派得力同志到农村任“第一书记”。按照市委“一人驻村、全员帮扶、单位当后盾”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并取得明显成效,争创先进帮扶单位。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7

(一)整体设计,健全制度体系

天津市在2011年前后,由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对绩效目标、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随后,市财政局又制定了《天津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管理办法》、《天津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天津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天津市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规程》、《天津市财政支出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文书样式》等配套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增点扩面,评价整体推进

天津市按照“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全市绩效评价工作。市级层面,自2008年起,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本建设、行政运行等支出方向入手,对商业发展和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社会保障房建设、燃气旧管网改造和市属高校信息化建设等百余个项目实施了绩效评价。同时,从2011年起,各预算部门凡5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自评范围,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统一联动、共同实施绩效评价的良好局面初步呈现。区县层面,全市各区县从2011年起,也都选择了1到2个重点民生项目或社会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市和区县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得以形成。

(三)前置端口,强化目标管理

为强化源头控制,天津市在总结已有经验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的原则,设计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请书》。该申请书包括项目实施计划、立项情况、绩效目标等内容,囊括经济、社会益、环境效益以及数量、质量、时效等多维度指标。从2012年起,市级各部门在编报项目支出预算时,凡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都要填报绩效目标,由财政部门对其内容的完整性、资金规模的适当性以及绩效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核。人代会后,绩效目标随同部门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执行中监控和预算完成后绩效评价的依据。

(四)培训考核,提升业务水平

天津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多次召开市级和区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培训会议,布置推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组织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与市级预算部门和各区县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做法,剖析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对市级预算部门和区县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掌握工作动态,定期进行通报,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区县予以表彰,对进展缓慢或存在问题的提供帮助找出症结,及时予以纠正,稳步推进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平衡深入开展。通过几年努力,天津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全过程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绩效理念有待深化、基础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借鉴

(一)西方国家主要做法

美国1993年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战略目标和绩效信息,以便国会制定政策和进行项目监管。各部门按项目年度产出目标来编制预算,预算提交国会严格审议后再由总统签字才能生效,然后严格按规定数额和用途来执行。英国财政部按季度收集部门绩效任务完成信息,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和检查,并向内阁委员会汇报。以部门为主建立成果、产出、效率和投入等四类绩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预算支出效果。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其充分理解绩效预算的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保证绩效预算顺利实施。新西兰推行以产出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实行预算拨款和部门产出直接挂钩的奖励惩罚机制,并建立预算绩效评估信息系统,颁布《国家部门法案》、《财政责任法案》和《公共财政法案》等法律,为改革铺平道路。加拿大在编制绩效预算时,十分注重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财政经济委员会会主持召开一系列由专家、利益集团和普通公众参加的公开听证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外省市主要做法

浙江省邀请人大、政协和专家及中介机构参与细化论证绩效目标,通过部门申报、专家审阅、实地调研、部门陈述、专家论证,形成项目绩效目标报告书,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以及相应的绩效指标和标准。海南省根据预算执行的关键点,设计了《项目绩效监控分析表》,确定了项目需求是否发生变化、实际进度是否比计划滞后等16个监控要点,并印发《关于开展项目支出绩效监控分析的通知》,要求预算单位按季度围绕“是否存在绩效问题”对项目实施展开自查。北京市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制度、整改制度、预算激励制度和问责制度,不断强化结果应用。评价工作结束后,及时向被评价单位通报结果并下发整改通知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和人大报告,经市政府同意后在市级政府部门范围内公开;事前评估结果直接应用于当年预算安排,事后评价结果与下年预算安排挂钩;出台问责办法,明确绩效问责情形和方式。广东省制定《关于引入第三方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见》和《省财政部分资金实施第三方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通过竞争性招投标方式,研究和探索开展引入第三方评价。研发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撑保障。

(三)国内外管理的基本经验

一是管理流程规范。如美国按项目目标编制预算草案,经审批通过后严格执行;英国和海南定期收集部门绩效任务完成信息,对存在风险进行监控;北京以多种形式利用评价结果,提高其利用价值。二是制度设计完善。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新西兰的《公共财政法案》、广东的《关于引入第三方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见》等,都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三是管理基础健全。各先进地区管理主体明确,英国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及方法健全,广东专家中介机构库管理规范,且有完善信息系统作支撑。四是绩效文化良好。西方国家绩效预算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具有良好的绩效文化环境,国家主动推动绩效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改革背景。五是参与层面广泛。如加拿大、浙江除政府部门在改革中发挥作用外,立法机构、审计部门、社会各界等都广泛参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深化天津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系统,实现全程跟踪

做实绩效目标管理工作,使其切实与部门发展规划相匹配;扩大绩效目标填报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财政性支出,减少绩效目标管理盲区;明确审核标准和程序,达到具体细化、可衡量、可实现。完善绩效监控机制,创新监控手段,通过确定监控重点、提交监控报告等方式跟踪绩效实现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重时暂缓执行预算。规范绩效评价程序,明确评价内容,提高评价质量,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要注意评价工作本身的成本效益问题,做到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成果。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解决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并对类似项目给予警示;推动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对资金分配进行引导和约束;评价结果要逐步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

(二)抓好基础工作,夯实管理根基

一是健全绩效机构人员。在财政内部建立绩效管理专门机构,或在多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总牵头部门和分项工作牵头部门,锁定工作内容。预算单位要有专门的绩效管理负责人,使工作任务安排、反馈顺畅,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天津实际,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共同研究设定分部门分行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三是探索构建软件系统。研发涵盖评价指标和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在内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四是推进专家中介库建设。明确入围条件后,向社会征集和遴选绩效管理专家和中介机构,并公布入选名单,分类管理,动态更新。根据工作任务范围,明确专家和中介机构报酬标准。

(三)提升管理层级,引导广泛参与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推动中央修改现有《预算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或建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法规,为改革确立牢固的法理基础;着手制定市级和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改革发展方向;整合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制定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是提高行政管理层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地位,推动由政府统筹预算绩效改革,政府领导要负总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引导各界广泛参与。除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各预算部门大力参与外,还要有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内部主动和外界倒逼双推进的改革态势,保证绩效管理改革顺利实施。

(四)培养绩效文化,深化绩效理念

一是创新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渠道,推动高等院校、社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重视理论成果的转化,用最新理念促进工作有效展开。将绩效理论列入政府日常学习计划中,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二是宣传绩效理念。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以及奖励考核、行政问责等手段,推动绩效文化建设,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预算绩效管理在建设高效、责任、阳光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扫除改革中的种种思想障碍。

政协培训总结范文8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完成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三个换届大会档案资料的收集。对正在发生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重点项目档案资料做到及时征集。加大对声像档案的征集和抢救保护。指导和督促完善文书档案及专门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宣传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和有关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二是加大对散存在领导个人手中和社会上的历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对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二、加大档案信息的开放利用。继续鉴定应开放档案,提供更多公开信息。不断完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用活档案信息资源,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需求,加强档案的编研。考虑1-2个重点选题进行研究和编写,提供资政惠民参考。上半年编辑出版《年档案利用效果实例汇编》和《年利用情况分析》。围绕“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和征集档案资料,筹办“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大型展览。利用档案馆展厅教育基地,与有关部门配合办好各种专题展览。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三库”建设,特别是目录数据库建设。争取资金继续进行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按照上级出台的有关规范要求,完善局域网的管理使用制度和设施设备经常性检查,确保数字化信息的安全。与党委政府办公室搞好衔接,参照省局和外地经验,提前谋划,抓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完善档案信息网络,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四、抓好对基层档案工作的指导。继续加强对市直部门、单位归档文件整理工作的指导,抓好新开展工作、新成立单位、新开工重点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抓好企业档案工作。按照《省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办法》要求,认真抓好对基层档案馆室的评估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档案工作水平。

五、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工作。今年要有1个县区、每个县区有1至2个乡镇创建成示范县区和示范乡镇。总结宣传创建工作经验,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和督导,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并经常检查落实情况。加强与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公安、国安、消防、武警部门的配合,完善安全监控体系和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案。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七、加大档案法制宣传执行力度。完善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做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影响扩大。办好档案信息简报,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信息刊物和各种媒体、上级业务部门报刊撰写稿件,宣传我市档案工作。利用不同形式,与有关部门单位配合,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制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档案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八、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帮扶工作。落实市委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重要部署,选派得力同志到农村任“第一书记”。按照市委“一人驻村、全员帮扶、单位当后盾”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并取得明显成效,争创先进帮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