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特殊教育范例

家庭特殊教育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1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长效机制

当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和康复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儿童的后天发展。通过对当前绥化市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以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1特殊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条件普通,特殊儿童父母一方有工作的家庭比重较大,特殊儿童父母双方有工作的仅占少数,况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以及训练往往耗费较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可知绥化地区特殊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限,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投入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方面的经济投入也逐渐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和康复训练效果,不利于特殊儿童顺利融入社会。部分特殊儿童家庭条件较差,特殊儿童的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所受到的教育较少,缺乏优生优育的观念,导致生育出有缺陷的儿童。

1.2特殊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部分特殊儿童家长的素质水平较低,作为特殊儿童的监护人和教育者,特殊儿童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发挥着主导作用。根据对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开展调查研究可知,部分特殊儿童家长未接受过素质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在经济条件以及素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和训练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特殊儿童的后天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多数的家长的期望是孩子将来可以养活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大多数的家长会在经济能力和生活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来支持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1.3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

特殊儿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有部分儿童觉得自己的缺陷是父母造成的,因此将心中的不满和怨恨强加到父母身上,这样他们就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健康的成长。有部分儿童觉得自己有缺陷就低人一等,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因此他们带有消极的心理,不能积极的对待生活。

2.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微观层面的深入支持

为进一步改善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社会保障应当以家庭为基础,准确把握好家庭自给自足能力与社会服务期待之间的平衡,开展儿童家庭教育的深入化社会支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保障并不能够完全取代情感价值,特殊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保障。家庭是生存的基础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众所周知,抚养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明显要比普通家庭更为艰辛,包括生活上的护理和经济上的开销,并且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难以获得和普通孩子家长同样的成就感。此种情况下,为改善当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成员应当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分担,互相进步。在对特殊儿童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每一名家庭成员都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观念上保持高度一致,积极沟通和交流,促进情感的表达,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特殊儿童父母最有力的支持。第一,家长要利用可以学习的各种方式,不断的学习和探究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环境,提供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内容;第二,家长要尽早的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使康复与教育同时进行,要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的关心孩子,采取对孩子有利的措施;第三,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观;第四,让特殊儿童不会觉得自己的不同,让他觉得他自己就是社会的一员,就是和其他人一样的,让孩子融合社会;第五,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迷信封建。

2.2加强中观层面上的支持度和关注度效果

在中观层面上,各成员与特殊儿童父母在生活中接触较多,所涉及的人群范围较广泛。为保证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中观层面的成员在开展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其角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给予有效的社会支持。特殊儿童的父母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较多的中观层面人群交往,中观层面人群类型主要包括亲戚、朋友和同事等,这些群体对特殊儿童的言语和眼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及其父母,从而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成员应当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中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特殊儿童父母排解心理压力,促进特殊儿童父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中,调整人际关系,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通过中观层面上加强支持度和关注度,为特殊儿童父母的健康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特殊儿童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观层面上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对待特殊儿童家庭的眼光、言语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尊重往往比怜悯和同情更重要。因此经常与特殊儿童父母所接触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应当把握好表达关心的方式,确保特殊儿童父母能够感受到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支持。特殊儿童父母不愿意被当作弱者,他们更愿意与同类患儿互相倾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特殊儿童父母不甘示弱的心理状态。从特殊儿童父母角度来看,来自亲戚、朋友和同事的尊重和怜悯都是必要的,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才不会让特殊儿童父母感到是一种施舍,特殊儿童父母才更愿意倾诉。因此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成员,尤其是特殊儿童父母的亲戚、朋友和同事等,应当在同情特殊儿童家庭遭遇的同时,更应当看到特殊儿童家长锲而不舍的坚持,从心底里尊重他们。同类特殊儿童家庭具有相似的经历,更应当积极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情感联盟,促进家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殊教育机构是中观层面的重要组织机构,为进一步提高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且高效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准确把握特殊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环节特殊儿童家长的压力,帮助特殊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

2.3在宏观层面上为家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所谓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支持,就是指要充分重视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观层面上来自于亲人、同事和朋友之间的支持是从道德、良心及情谊方面出发的,此种情况下的支持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就特殊儿童家庭而言,最强有力的支持莫过于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可靠性。当前我国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逐渐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政策不断完善,但特殊儿童群体领域的保障和救助政策上不完善,尤其是在人力物力资源的协调配置上,仍有低矮进一步完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有待加强。在宏观保障上,主要从劳动力、经济、物资以及特殊儿童家庭社会工作四个方面入手。

2.3.1劳动力方面

为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应当积极发展义工体制,协助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及训练的任务与普通家庭相比,其开展的难度较大,需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双职工家庭在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时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特殊家庭的父母一方不得不放弃工作来承担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此种情况下就不免加重了特殊儿童的家庭负担。若特殊儿童父母所在单位能够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则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压力就会减小很多。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以及愿意学习特殊教育的社会人员积极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在学习和帮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特殊教育能力。

2.3.2经济方面

国家应当加大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康复训练机构,减轻特殊儿童家庭的负担,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主要包含孤寡病残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援助和中小学教育费用减免等,但在特殊儿童受教育方面的救助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对特殊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和训练,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但受到经济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此类特殊教育和训练的普及程度有限。而医院和其他康复机构的特殊教育环境条件较好,但收费高,特殊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持续性,部分特殊儿童家庭难以承担大额的费用支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级部门应当加大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加大经济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特殊儿童家庭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压力,促使特殊儿童更好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我国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福利政策,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强化社会支持,推进社会整体进步。

2.3.3物资方面

应当积极建立开放式的训练场地或流动资源,加强特殊教育资源共享,为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提供优良的环境,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社会工作始终坚持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强调改善案主的生活状况,促使案主的多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实现自助。就现代社会发展形势来看,积极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被救助对象实现自助。在特殊儿童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大量的辅助器具和资源对特殊儿童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针对此种情况,若能够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公共的特殊教育训练场地,能够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可靠的帮助,减轻特殊儿童的经济压力,充分尊重特殊儿童家庭,促使特殊儿童家庭实现自助。

2.3.4家庭社会工作方面

为进一步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积极开展社会支持,应当加强特殊儿童家庭社会工作,以专门的方法、知识和技巧,缓解特殊儿童家庭中的问题,营造积极和谐的特殊儿童家庭氛围,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就当前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比较常见的是残疾人的生活护理,婚姻家庭中的隐私、财产、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特殊儿童家庭成员心理疏导这一领域内容。特殊儿童父母在家庭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需要积极开展高效的家庭社会工作来进行疏导。给予特殊儿童父母以心理支持,强化精神动力,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3.结语

特殊儿童是社会中的一员,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将会改变特殊儿童的一生。因此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应当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爱,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徐德荣,徐晓虹.教育协作理事会:特殊需要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1(06)

【2】吴旻.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2

家庭教育要遵守科学规律,用科学方法,不能随意,凭热情好恶盲目蛮干。家长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育人经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家长要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的尊重结合起来,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学的东西。

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的一致。即家庭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的认识标准要一致,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却袒护。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认识标准和方法上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与学校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时间安排上保持一致,否则会出现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加上两天不一致的家庭教育使教育效果全无。三是家庭教育要与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不可随意、盲目蛮干、想当然、违反科学。

三、家庭教育具有强制性

一是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父母教育监护未成年子女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子女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方法。未成年子女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说理教育不是万能的,那种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家长除了要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外,还应适当配合以强制性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最合适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老师。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是父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人父人母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育子责任。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五位9—13岁的少年辍学流浪,为取暖在空垃圾箱中生火,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政府为此处理了多名官员和校长,而丝毫没有追究家长的管教不力责任,家长似乎只是受害者。事实上,家长还应承担“养不教,父之过”的道德责任。学校教育不具备全面的覆盖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作用有限,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社会角色的原因,教师的社会角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另外,孩子的祖辈、亲戚、朋友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都表明了这一点。

五、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只会拔苗助长,违反规律。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优异学习成绩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培养一个新习惯约需要72天左右。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起来管一管,抓一抓,平时不管不抓;闲时管一管,抓一抓,忙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管一管,抓一抓,没有问题就放任自流。

六、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人的要求欲望、人的性格个性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人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培养。另外,社会环境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和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未成年的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诱惑的能力差,易受经过各种新潮包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媒体和不良书籍,远离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

七、家庭教育具有艰巨性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为生计、为工作常年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教育孩子面临困难。二是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专门知识,往往教育孩子不得法,教育效果差。三是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代沟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家长无法和孩子有效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隔阂,家庭教育难以开展,父母和孩子都为此苦恼。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对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困难,使家庭教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家庭美好未来的期盼,克服困难,不气馁,积极面对。

八、家庭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目的;现状;策略

一、引言

所谓的“家校合作共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联合起来,在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共同目标。而特殊教育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需要所创建设计的一种教育形式。特殊教育根据其划分标准,可分为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聋童教育、哑童教育等。在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时,要特别考虑每个特殊儿童个体之间所存在的个别差异。“家校合作共育”是家长参与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家长和学校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和交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特殊教育中有必要渗透家校互动这个环节。发展特殊教育,推动家校合作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爱特殊儿童的外在表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目的

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不仅能够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还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很多时候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力量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校园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过去,家长直接把孩子交给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和管理,而自己则置身事外。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甚至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教育背景,而且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结构也千差万别,再加上我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并不太受重视,没有科学的指导。家长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家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还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良莠不齐,给学生未来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而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学生的诉求,也是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很早之前,国家相关部门就要求学校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展开合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使家庭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他们共同的诉求和愿望,也是更好地实现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互动与沟通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让其切实地发挥出作用,逐渐向合作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构建的“家庭合作共育”机制,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构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

三、“家校合作共育”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校合作不仅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也符合家庭和学校以及学生三个方面的利益。但是,虽然“家校合作共育”的初衷是好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家校合作共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是对特殊教育学校而言,能够参考的经验非常少,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面临很多的挑战。1.合作过程缺乏规范性。“家校合作共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的努力,而当前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家校合作共育”就是开家长会,或者当学生出现问题以后学校把家长叫到学校探讨学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具体而科学的活动计划对开展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在合作过程中很少提前安排活动计划,而活动计划不仅可以使活动进行得更顺利,还可以让家长提前知道活动的内容,并且做好准备。2.家长参与度得不到保证。虽然学校积极地推进“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设工作,但是有些家长却并不愿意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认为教育学生本来就应该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并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活动当中,导致家长参与度不高。除此以外,当前的“家校合作共育”基本上是学校“一家独大”,家长基本上对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没有发言权,学校如何安排,家长就如何做,在活动制定方面参与度严重不足。3.活动有效性低。很多时候,“家校合作共育”都只停留在表面上,不仅活动内容十分单调,而且活动方式也非常单一化,不是开家长会,就是开亲子会,而且活动的内容也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体现出“家校合作共育”的优势。从整体上来讲,学校、年级、班级层面上的家校合作难以形成交叉配合的状态,更难以保证在时间上的连续和协调性。有些教师对“家校合作共育”的认识不足、能力不足,导致在与家长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不仅让很多家长怀疑学校的师资问题,而且也不利于有效发挥“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的策略

特殊教育学校在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出学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发挥出家长的作用,真正地实现“家校合作共育”的目标。而且,在合作内容和方式上,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将传统的单一化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式过渡,丰富合作内容,也要让家长参与到合作形式定制的过程当中,完善家庭教育;同时,还要保证共育的深度,不要只追求在表层上的合作,要保证合作共育能够体现在方方面面,实现表层到深层的高度融合;家庭作为“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推动共育工作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构建合作共育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出家庭的作用,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格局,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的网络化合作。1.保证“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样性。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合作共育”机制构建工作当中,应该保证合作共育形式的多样性,不仅要体现在教育方面,还要体现在生活上面,实现信息共享,准确把握教育的方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让学校和家长能够更科学、更规范地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并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构建对教师和家长培训的机制,让教师和家长都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共育”目标奠定基础。2.实现从表层到深层的高度融合。过去,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只能借助于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方式来实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讨论的内容都是一些“不痛不痒”,没有什么“营养”和价值的话题,所以只能停留在表层。而要实现“家校合作共育”的目标,我们就必须打破现有的格局,实现从表层到深层的高度融合,不仅要对学生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切实保障“家校合作共育”机制能够落到实处,并且发挥出其效能。3.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的网络化合作。封闭与开放是相对的,之前的“家校合作共育”并没有体现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很多时候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决定的,家长的主动权得不到保证。而在开放的发展环境下,能够让家长与学校进行平等的对话,共同制定合作内容,探讨合作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家长的作用,还能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家校合作共育”目标的实现,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家校学习环境。

五、结语

一言以蔽之,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不仅有助于推进特殊教育的稳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也能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合法权益,能够让这些残疾人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知,《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永滔,王耀佳.发展特殊教育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对美国特殊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8,(23).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4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普遍落后、整体水平低,主要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家长观念落后、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方面存在限制的问题。

1、基础条件差

农村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较小,教室、课桌、宿舍、食堂、操场等硬件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难以容纳足够的学生。学校往往离学生家较远,学生有时要走很长的路上学,尤其是在山区,山高路远、道路阻塞更是学生面临的难题。此外,学校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购置相关的器材设备满足残疾孩子的个性化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即使是一般正常的学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殊学校则情况更甚。学校教师少,有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有的课程还要请别人代交,有时一名教师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名儿童。特殊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整体偏低,学校尚有许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临时工充当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则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工资普遍很低,许多教师耐不住清贫纷纷外流。此外,许多学校缺乏有效地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部分教师抱着“死工资”在教学方面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很普遍。

3、教学费用高

农村的残疾儿童家庭贫困的占绝大多数,许多父母本身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也有很多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在家务农,他们根本无力负担孩子的生活费。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特殊学校,得到的支持却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书籍、文具等都缺乏。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存在着严重的入学率低的问题,有的地方符合条件的适学儿童入学率不到1/3,甚至更低。

4、家长观念落后

许多家长在观念上早已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思不支持或者反对孩子接受特殊教育。在农村尽管特殊教育的学杂费已经全免,但生活费的负担依然很大,家长不愿意加大负担,有的家长为了减少家庭支出会勒令孩子退学。有的聋哑子女家长不甘心还要再生养一个健全的子女,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健全子女身上,从而不愿送聋哑子女进入学校学习。这导致大部分聋哑儿童和轻度弱智儿童至今仍然没有机会接受最基础的学校教育。

5、招生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诸多限制

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难以开展更大规模的特殊教育,因而在招生上对孩子诸多限制,在农村聋哑儿童因为户籍、年龄、智力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不在少数。

二、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原因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经费不足、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社会观念陈旧等原因。

1、特殊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尽管每年在持续增长,但是在农村教育经费普遍紧张的大环境下,农村的特殊教育经费紧张情况更加严重。在国家的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特殊教育所占的比重很低,对农村贫困家庭补助标准低、覆盖面小;有关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名次、升学率、分数等,农村特殊学校既无名次和升学率可评比,又难有就业率作为考核。因此只能“另册”,有关部门对于“另册”的学生不抱希望,对农村特殊教育关注一直就有些不足;此外,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本就贫困,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加之医疗等费用向来很大,一般维持家庭生活都很难,更遑论负担孩子的特殊教育生活费。这些问题造成了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等问题。

2、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

教育部门没有完全做到农村与城市、特教与普教的一视同仁,在教师方面,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和普教一样的编制配置、奖励政策、晋升机会和工作待遇等,这势必影响到教师们的积极性;在经费投入上,国家缺乏对农村特殊学校的投入,缺乏对农村残疾儿童的投入,阻碍了特教的正常开展。

3、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并在各层级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条文涉及到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但站在系统化、专门化的角度来看,针对残疾儿童立法的现状并不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数量上看,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教育基本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加以规定,但是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在适用方面势必造成混乱,而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专门法律;从内容上看,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缺乏与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如对特教教师的奖惩机制、残疾儿童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方面都缺乏明文规定;从范围来看,残疾儿童法定对象范围过窄,没有涵盖所有有教育需求的残疾儿童。

4、特殊教育学生就业难

特殊教育就业率并不高,学生转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学校教师稀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就稀缺,有的一所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根本是疲于应付,很难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有的课程明显不适用部分学生,但仍然按部就班的上着,农村特殊学校因为经费、资金等困难很难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二是社会上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很多工作明明残疾人可以胜任,但是因为社会观念等问题而将残疾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不在少数。学到东西仍然不能就业无疑加重了学生和家长对上特殊学校的疑虑。

三、解决农村特殊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要从政策、法律、经费以及学校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来考虑。

1、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同样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二者不可偏废。在政策层面上要缩短农村特殊教育和城市特殊教育的差距。在对教师的奖惩机制、晋升机会、薪资水平以及专业培训等方面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规范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等问题,加大特殊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对农村的输送力度;对于学生来说,应扩大农村残疾儿童受教的范围,减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费等;此外,还应该实施农村扶贫扶智工程,将贫困儿童家庭纳入扶智范围。

2、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发展特殊教育应当是发展义务教育其中义务之一。农村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立法保障。一要修订现有的特殊教育立法条款,对现行的《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不适应的相关条款尽快修订;二要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特殊教育的法系,要针对农村实际用法律的途径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进行全面保障。

3、规范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管理

农村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缺乏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和器材,无法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供个性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设置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要着力加大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设施。在教师管理方面,应建立教师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教师的奖惩制度。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稳定并且全面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4、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

(三)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

特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普通学校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别,聋哑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在性格特点上难免敏感,自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够科学,忽视对聋哑儿童心理的疏导,按照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导致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

二、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个人管理

特殊教育的个人管理主要表现在卫生,着装,发型,就餐等方面,其中卫生包括自身卫生,生活区卫生以及教学区卫生等卫生的处理,着装要求是不能穿着奇装异服,发型要求是不能留古怪的头发,礼仪需要使用文明用语,就餐需要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根据这几方面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并为学生制定一本记录本,做到周周小总结,月月大总结,并在家长会上通报相关情况,做到加强聋哑学生的个人管理。

(二)加强生活区管理

加强生活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区域,是最容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生活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进行监督,提高监管力度。二加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生活教育

加强生活教育是指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够急躁缺乏耐心,忽略孩子教育,放任自由以及溺爱孩子,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需要保持较好的耐心以及信心,对聋哑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的教育,体会孩子存在的困难,学习手语,与孩子较好的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以便以后的教育管理。二家长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孩子与严厉教育孩子都是不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融合两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现道德问题以及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严厉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问题,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孩子脆弱时,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因此,加强生活教育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提升聋哑儿童的能力,陶冶聋哑儿童的情操,实现聋哑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聋哑儿童能够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娱乐活动,如刺绣、篮球、绘画、缝纫、手语歌、下棋等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中普遍存在寄宿问题,由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教育不恰当,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等原因致使特殊教育学校寄宿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的发生,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个人管理以及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光兴.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J].贵州教育,2013(07).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6

关键词:县级特殊教育;发展;难题;落后

一、前言

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残疾人士共建共享,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县级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群众不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使得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造成广大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带来影响。自十七大以来,县级特殊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县级残疾儿童入学率逐年增长,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县级特殊教育在乡镇的资源中心设置缺少,县级特殊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薄弱,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县级特殊教育师资的建设滞后,随班就读工作不重视,送教上门质量不高等。发现并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县级特殊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文章将从一个特教工作者的角度,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调查为基础,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给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显示6至14岁本土常住的残疾儿童少年共11.97万人,而这11.7万人中有7.8万名儿童残疾少年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抽样的统计数据来看,在2006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66.96%,而且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江西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明显提高,但与正常同龄人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的比较来看,各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5.56%,江西省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8.08%,这表明残疾儿童入学率明显低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同龄人[1]。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69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38万。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县残联为残疾儿童开设的一个言语康复机构,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9个聋哑学生;2008年正式纳入教育系统,挂牌成立“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数量每学年都以20上下的人数在增长,招生的对象也开始面向所有适龄残疾儿童,不再局限于听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到2019春学期,纳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系统的适龄残疾学生共计176个人。可以看出,永丰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稳定增长,招生对象也开始扩大范围。就目前纳入我校学习系统的176位学生当中,能长期坚持在校学习的只有70人左右,属于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学生本人要具备生活自理、学习能力。另有106位中重度残疾学生,由于家庭住址偏僻、家庭条件不允许等因素,无法到县城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教育而选择了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这两种形式进行受教。

三、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一)县级特殊教育在各乡镇为残疾儿童建设资源中心的力度不够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李天顺在民进中央举行的特殊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指出:“截至目前,我国还有将近600个人口不足30万的县没有设置特教学校,”此外,江西省在四千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达3200多万,0-15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23万人,其中农村有近18万,而全省在校就读的三类残疾学生仅有1.2万多人(含随班就读学生),还有大量适龄残疾儿童没有人学[2]。”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县城和农村是实施特殊教育的重心和难点,但这些地方为特殊儿童设置的资源中心数量却明显匮乏。目前永丰县只有一所专为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70名适龄残疾学生在校享受专业化的教育,绝大部分中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分布在全县各大乡镇。虽然部分乡镇中心完小为这些适龄残疾儿童开设了“随班就读”亮点班,但是由于各乡镇都缺乏资源中心的建设,担任亮点班的任课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在为这些残疾儿童的家长提供特殊教育有关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时无从下手。家长不了解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不了家庭生活技能训练的知识与技能,错过了对残疾儿童康复的一个黄金期。久而久之,残疾儿童的年龄在增大,智力、认知等各方面水平却停留在原地。

(二)特殊学生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家庭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也是教育单位,因而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3]。特殊孩子的家长是否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残疾学生一生的发展。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其自身的学历水准、知识储备、从事的行业、子女的性别和子女是否健康息息相关。农村地区残疾学生家长大多中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有限,思想较为传统,对小孩的教育方法知之甚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和残疾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农村地区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家长知道自己的小孩智力残疾后,便紧接着生二胎、三胎,对所生的残疾儿童完全放任不管;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说特殊教育学校是“傻瓜学校”,坚持认为自己的小孩是正常儿童,硬是要把残疾学生塞到普校就读。由于家长不重视特殊儿童早期的康复教育、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好面子的思想作怪,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残疾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一生的成长。

(三)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相对匮乏

根据国家的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实行的师生比例为1∶3,这就意味着特殊教育需要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心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和正常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个体间的知识水平、智力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具备教师资格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编制数10个,配备的教师数9人,师生比例达到1:19,学校最大的班额人数达到25人,与国家规定施行的师生配比相差大。教师的年龄偏向老龄化,45岁以上教职工占大多数。其中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有7人,在工勤岗位的有2人;在学历上,4人是本科学历,5人具有大专学历;在学科专业层面上,只有2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1人音乐专业毕业,其余都为初等教育毕业生。目前学校还没有具有专业资质的特殊教育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可以看出,无论在师生配比上,还是在教师的专业水准上,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与省、市特校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随班就读”可以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可以充分利用普通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与正常儿童高度的融合,但由于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标准并不完全适合各类残疾儿童,导致随班就读工作无法在普通学校顺利开展[4]。普通学校教师往往因为看重成绩,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很难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残疾学生上;也往往因为不具备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时,不知如何着手。在偏远的龙冈乡龙云村,有一对难兄难弟,哥哥是脑瘫患儿,没有认知能力,吃饭、如厕、洗澡全要依靠家人;弟弟是肢体残疾,出行需要依靠大人帮忙推轮椅,中度智力障碍,会写字,但他不与陌生人交流,初步分析有轻微的自闭。目前这两兄弟在龙云村小随班就读。龙云村小全校一共三位学生,一位刚入职的年轻男教师。这名男教师在完成那位正常学生的教学任务后,也会教双胞胎弟弟一些基本的汉字和数字。我去的时候他曾这样跟我说:“我跟这两兄弟天天待一起,弟弟能够认识一些汉字和数字,我就天天教他写,但是他容易混淆,今天教的过段时间就会认错;哥哥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有时候他拉屎拉尿在身上,我还得打电话给他奶奶,要他接回去。这两位学生的学籍也不在我们学校,学校领导也不过问他们的成绩,对他们也没有过多的要求,说实话,我感觉自己像个全职保姆。”从这兄弟随班就读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下,农村“随班就读”情况不容乐观,残疾儿童得不到老师的关注,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无法满足自身的教育康复需求,不利残疾儿童的成长。

(五)送教上门工作质量不足

送教上门是融合教育下的教育成果,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是为了实现全纳教育而研发的一种教育形式。送教上门所需的经费投入大、教师的人身安全没保障、学校教学任务繁重,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挡住了送教上门工作前进的步伐。目前全吉安市只有部分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且送教上门工作难以持续进行。在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仅有县城户口、小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农村家庭能送残疾儿童到校接受教育。对于多数家庭经济贫困的重度残疾儿童,学校送教上门服务是他们接受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数达到106人,分布在13个乡镇的各个村落,基本都是无法生活自理的中重度残疾孩子。最远的送教学生家里,例如君埠乡、龙冈乡、上溪乡都距离县城上百公里。目前学校送教上门工作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上永丰),区域是三坊、潭头、沙溪、龙冈;第二组(中永丰),瑶田、藤田、石马、上溪、中村;第三组(下永丰),区域为恩江、佐龙、坑田、沿碑、鹿冈。人员安排上一个组3人,一个组长、两个组员。时间安排上,每个月安排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三组同时进行。在经费安排上,每人每次100元车费补助、90元伙食补助。但往往由于送教学生人数众多、送教距离遥远,导致送教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赶往学生家的车程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导致送教上门结果不理想。

四、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增设乡镇特殊儿童资源中心

在随班就读超过5人或此乡镇送教上门学生超过10人的乡镇设置特殊儿童资源中心。建设资源中心的地点最好选择在中心完小,由学校的一个行政领导和一个具备特殊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共同进行管理。随班就读人数少的学校、送教上门人数少的乡镇,选择就近的资源中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其次,还要明确各乡镇资源教室的管理职能,主要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服务、和日常的康复训练。

(二)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师资面临的诸多难题,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首先,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特教教师的多项待遇落到实处,除根据国家和该省有关规定享受特教补贴费外,对特殊教育的教师再加大经费补助,对于缺编的特教学校,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应增加特教教师在编岗位,改善特教学校编制,对于特教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应设立专门针对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5]。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让学校老师多出去走走,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办学理想,学习更为有效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各类别残疾的学生的康复技巧。

(三)加大特殊教育法律及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居民观念转变

当前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很大,对特殊学生的入学更是做出了多项政策优惠,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基本没存在缴纳任何费用,但很多农村家庭依然认为将孩子送进特教学校既要找关系又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导致这部分家庭怕无力承担学费而望而却步。实践中证明特殊儿童在早期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有明显效果的,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言语、肢体方面都有成效。而绝大部分家长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导致残疾儿童接受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端正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网络、走访等多种形式,对特殊教育法律、相关的政策和特殊教育的价值宣传到位。

(四)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应从制度层面开始做起。对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对班就读相关政策,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号召下,制定符合县域实情的随班就读政策。一是制定残疾儿童入学经费、教学设备、设备配置和增设资源教室等特殊设施的政策和标准;二是制定措施,为参与特殊教育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实施特殊教育津贴,动员普通学校全体教师接受残疾在正规班学习的倡议;三是科学合理地为参与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制定评估和评估方法,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规范“送教上门”教育教学模式

县级教育主官部门制定“送教上门”方案并形成文件下发至辖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由教体局牵头担任全县送教上门工作的总指挥,县级特殊学校担任“送教上门”工作的总负责,负责制定每月送教活动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全县残疾学生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派专人收集整理各乡镇上交的送教材料。在学期结束后,县级特教学校负责对全县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考核,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再将考核结果下发至各乡镇小学,对完成得好的乡镇及个人进行嘉奖,对工作中敷衍了事的乡镇或个人进行批评谈话,并责令其整改。

五、结语

县级特殊教育事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部门政策上的倾斜、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各乡镇中心完小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在特殊教育事业上无私奉献的工作者、精心专研的特殊教育专家、学者。人间有爱、社会有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县级特殊教育事业能迎来新春景,让更多的残疾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康复。

参考文献:

[1]尹丽.县级幼儿特殊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莲花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0):131-133.

[2]刘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7,(01):9-11.

[3]朱桂琴,陈娜.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下的“U-G-S”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7

近年来,绘本在我国普通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仍显不足。本文对绘本的发展历史、定义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未来特殊学校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与讨论。

[关键词]

绘本;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则重在课程建设。我国自2007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以绘本为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绘本就已逐步成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主要读物。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绘本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介绍和引进,绘本阅读才逐步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在一些民间阅读组织和出版机构的带动下,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热潮,这既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得以引进和推广,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伴随着民间绘本阅读的推广热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绘本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购了绘本,绘本阅读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领域对绘本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也开始增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兴起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绘本开始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阅读乃至传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绘本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很滞后。各地特殊学校因其差异性发展特点明显、应试教育相对淡化的特征为绘本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同时,残障学生因其可能的学习困难更需要绘本教学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因此,基于绘本的特点,笔者从适用性和应用形式两个方面对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1]。国内研究者并没有明确对“图画书”或“绘本”这两个称谓进行取舍,上述两个概念大多时候都在混合使用。因此本文也没有对“绘本”或“图画书”这两个词语进行区分,都指代这一类性质的图画书。广义的绘本涵盖面十分广泛,有文学类、科学类之分;还包括概念书、字母书和玩具书等特殊品种。狭义的绘本则专门指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从狭义的角度看,有插画的书、连环画、漫画不能被称之为“绘本”。虽然上述艺术形式也都运用了文字语言和绘画艺术这两种媒介(材料)所创作,但上述艺术形式是把图画知识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因此不能称之为绘本。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指出:“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公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文”与“画”都大于3)[2]。

(二)绘本的特征

绘本的第一个特征是语言简洁。大多数绘本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绘本因其主要是面向儿童的读物,其语言也比较能够容易让儿童少年所理解。第二个特征是图画形象。世界上大多数的经典绘本都是由人工手绘完成,不同的绘本因其内容不同会使用不同的绘画手法,仅从绘画使用材料而言就包含了铅笔、钢笔、油画、水彩等不同绘画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绘本的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如拼贴、摄影等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绘本创造当中,使得绘本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因而绘画表现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形象。第三个特征是故事生动。大多数绘本都是由文字和图画共同组成的,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的叙述形式使故事的生动性得到最好的体现。正如培利•诺德曼教授所言:“一本图画书中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3]“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得到发展的就是建构意义的能力,而绘本因儿童自身对故事的重新建构而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4]

二、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性

特殊教育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较小,在利用绘本对残障儿童开展阅读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更具开放性。但是,绘本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还未被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所认知。2010年以前,国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绘本资源非常有限。2013年以来,以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特殊教育学校,以儿童阅读课等形式,将绘本应用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自闭症等类型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绘本语言简明易懂,各类残障儿童易于理解

优秀的绘本大多语言简洁、精练、易懂、形象、生动、规范,符合幼儿和少年儿童年龄认知的特点,很多也适合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并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绘本的语言大都力求简洁,但却并不简单。单一线索结构故事的绘本经常运用反复、排比、对比等手法增强故事性,或进行故事人物和事件的叠加,或让故事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或让人物轮换出场,在比照中推进故事,使故事妙趣横生。如《我的连衣裙》《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作品多是针对学龄前期幼儿或初入学儿童,讲读中趣味十足,这类绘本即便给智力障碍儿童阅读也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并能够进行师生互动,非常容易达到理想的阅读与教学效果。

(二)绘本图画形象生动,能提高残障儿童感知能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特别为孩子保留的说故事形式。绘本因为以图为主,具体而直观的刻画和表现更有利于儿童的感受和理解,与文学故事相比,绘本似乎更擅长于表现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研究发现:虽然孩子的性格或是生长环境所有不同,但是,在出生十个月左右的婴儿身边放一些图画书,他们就会对“图画书”这种东西产生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作是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待。当儿童翻开绘本并在书中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时所产生的喜悦,则会成为幼儿早期认识的开端。实践表明,绘本对于残障儿童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当绘本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残障儿童,都自然地表现出对绘本的兴趣。绘本与儿童天性相合,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与探索外界的兴趣。一般认为,对于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心理能力的发展来说,语言的作用要优于图画,因为对于语言的接受显然需要调动起比视觉形象接受更为集中、活跃的感知与想象。然而,对于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一些残障儿童来说,图画的作用要优先于语言。优秀的绘本插图能够将世界及其意义以微缩的方式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使他们对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形象和现象予以注意,并在注意中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这些事物。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指出,阅读绘本中的画面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形象接受,而是包含了主动、积极的观察和探求因素。优秀的绘本能够令孩子在趣味的故事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心理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指向着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所说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发展起来的“成熟话语”的特性:理性、有序、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由于智障儿童和低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文字接受能力还十分有限,绘本中语言与图画相互融合的阅读方式便成为促进孩子早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绘本中的图画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补偿功能,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读图中迅速得到提高;而智力障碍儿童则通过图画加深对抽象语言的理解。

(三)绘本故事生动有趣,广受残障儿童喜爱

绘本首先以图画吸引儿童,但图画书之所以成为儿童最钟爱的读物品种,与它们的故事性密切相关。加拿大儿童阅读研究者培利•诺德曼教授说:“图画书的存在根本无需理由。因为图画书成功而有趣的说故事方式,为不分老幼的观众和读者提供乐趣,这件事实就是它们存在的最好理由,因此,我们不需要去想象什么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这项发明。”从当前的绘本故事内容来看,可以说已经包罗万象,题材相当广泛。除了民间故事,如我国传统京剧改编而成的绘本《三岔口》等;童话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还有很多原创如《小马过河》《妖怪山》等;亲情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幽默故事,如《千万别去当海盗》……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引进版如《大卫,不可以》系列图画书,原创如《上厕所》等儿童认知图画书等都深受孩子们欢迎。绘本面向儿童创作的特点决定了故事的趣味性,所以大多数优秀绘本都能够赢得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喜爱,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地阅读。而实践表明,一些面向低幼儿童创作的绘本,尤其是一些认知类图画书,因其形象地描绘了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其绘本故事内容不但能够被智力障碍儿童所理解,而且他们也能充分享受这些故事带来的乐趣。与文字书和插画书不同,绘本的文图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生成性。因此,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构建活动。例如左伟老师创作的《好神奇的小石头》,经过图文结合,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里既有了亲情、友情,又有了知识和想象力,再加上形式上的互动性、游戏性,不但成为幼儿和低年级小朋友的至爱,更能够让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认知和语言。

(四)绘本蕴含真善美的内容,促进残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指出,“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真正好的童书应该同时具备“真”、“善”、“美”的内涵。科学的追求即是“真”,文学的追求即是“善”,艺术的追求即是“美”。[5]而优秀的绘本中往往同时包含着上述三种元素。如松本猛、中武秀光创作的《苹果园的12个月》既描写了培植苹果树的科学过程的“真”,也从收获苹果的过程反映出了劳动的辛苦这种人性的“善”,以及由图画所描绘出的大自然风物的“美”,从而达到单纯文字阅读或图画欣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让儿童全面认识和欣赏真、善、美的事物,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真、善、美的品格。因此,绘本不但能够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能够通过大量人文阅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形式

鉴于国内绘本品种已经越来越丰富,高品质的原创图画书也日趋增多,绘本进入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特殊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有效地使用绘本。

(一)绘本可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很多还是以通过对普通儿童课程内容的“减法”和“降级”,来达到教育残障儿童的目的,其课程目标多是以知识、能力发展为主,缺乏对生活准备的关照使之在发展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县级特教学校教学完全按照教科书实施,不仅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贫乏,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教科书的一些语言是较为抽象、复杂的书面语,许多残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绘本内容的日趋丰富让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成为可能。从目前绘本的内容看,不仅包含人文、科学、艺术等内容,甚至包括数学、天文、社会、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对残障儿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和科学艺术教育,用残障儿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确地传授知识。如《会说话的手》《猫头小鹰》《彼得的椅子》等故事中的情感,即便是智力障碍儿童也能感受到,这些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残障儿童对人生的认知,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的建设,促进残障儿童的心智成长。同时,优秀绘本均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生活实际以及枯燥、繁、难等难以适应残障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问题,使残障儿童教育在发展能力与学习技能、适应社会要求与满足个人需求间维持平衡。另一方面,当前特殊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改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课程的“火力”的情况[6]。绘本的引入正好可以突破目前课程内容过于普通教育化的瓶颈,有利于形成包容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的生态课程,既努力适应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个体的特殊学习需求,从而找到突破现有课程所处困境、实现发展的新途径。

(二)绘本可以成为促进融合教育的有效手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理想的融合教育是既能够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又能够促进健全儿童的成长和进步。但是长期以来,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多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教室无法为残障的孩子提供必需的、集中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普通教室或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供给残障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明显不足,所以使得随班就读班级的普通学生在学习上并不能为残障学生提供足够的协助,这反而有可能加大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因此绘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随班就读教师为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障儿童提供个别教育计划所需要的、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普通儿童也可以通过与残障儿童共读、共画、共写绘本的方式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在与残障儿童共读绘本中感受到高品质的阅读生活。残健儿童在共读中互帮互学,从而迅速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创设了相互沟通交往的有效渠道。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健全儿童认识和接纳残障儿童,也能够促进残障儿童尽快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为回归社会主流创造条件。透过绘本阅读所建立的“融合”带动了普通学校健全儿童的阅读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培植了互相关怀、人文书香的校园文化。此外,绘本除了能够作为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表演的脚本。如很多绘本的内容能够轻松地排练成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话剧或表演剧,这种以绘本为内容的表演形式一般称之为绘本剧。绘本剧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这种情境性的表演中,发挥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重要和独特作用,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美好旨意;还表达出了对“发展性”的追求,即每一个个体在课程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在双向互动中彼此促进实现发展。从而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共同的角色扮演中感受社会生活,建立起自然良好的同伴合作和互助关系,有效提升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绘本可以成为残障儿童亲子教育的有效纽带

当前,残障儿童成长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家庭在残障儿童教育中的缺失。由于中重度残障儿童大多一入学就在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加之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与父母间本来就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孩子与父母间往往难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残障儿童的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落到了特教学校老师身上。而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即便每天回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沟通问题。但众所周知,对于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如此评价家庭教育的作用:“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7]。残障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残障儿童身心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与家庭问题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引导残障学生家庭配合学校,努力做好残障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特殊学校在引导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十分乏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实际抓手,即如何让父母或监护人与残障儿童在家庭里有效交流和沟通。实践表明,利用绘本开展残障儿童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是建立残障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绘本语言简洁,画面生动,非常适合大人与残障儿童共读。即便是听障儿童,仅凭绘本的图画就能大致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和含义,他们虽然听不见父母的声音,但是他们通过共读中感受父母嘴里发出的气息和看到父母面部的表情,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优秀的绘本绝不会讲一些艰深的内容,而是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任何大人都可以充分了解。因此父母或家庭里的祖辈,都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利用绘本与残障儿童亲子共读。久而久之,绘本里美好的故事和图画就能够为家庭建立起亲密的纽带,使其成为残障儿童不可取代的成长动力。

四、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建议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也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残障儿童,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中种下最美的种子。将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体现着一种特殊教育教学观的变化,也体现着残疾观的改变,从关注缺陷、促进发展再到期待残障儿童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消除障碍的美好旨意,也是对尊重差异、消除歧视、教育公平这一教育观的最好实践。如何将绘本尽快推广到特殊教育领域,并使其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应用,需要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校长、研究者乃至教育行政人员的不懈努力。

(一)进一步将绘本教学纳入特殊教育政策要求当中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的。目前,各地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少年都是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一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班级,还很难见到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如果说上述学校和机构有孩子们读的书的话,那也只是教科书,即便是学校或班级配备的教科书,也存在着是否适合残障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问题。鉴于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绘本还不甚了解,有必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提出建设性的要求。2016年初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这一文件中,已经将绘本纳入到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必备图书品种当中,并以括号的形式加以强调,但是要引起各地广泛的重视,仍有必要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文件中适当地提出将绘本等纳入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明确要求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以及随班就读班级应为低龄残障学生配备绘本等适宜的儿童读物,从而以明确的抓手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二)推动特教学校绘本馆建设,创设温馨阅读环境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很多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很多也有图书阅览室,但是这些阅览室与普通学校的阅览室毫无二致,配备的多数都是一些文字书,难于适应县级特教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图书阅读设施和图书配备建设迫在眉睫,而绘本馆的建设则会很好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图书阅览存在的这些问题。绘本馆,顾名思义,就是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儿童阅览室。绘本馆建设不需要庞大的资金,也不需要桌椅板凳,只需要一间普通教室,地下铺着泡沫地垫或地毯,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布艺坐垫和儿童抱枕,四周布置低矮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绘本供孩子们选择即可。小朋友或坐或趴,听着老师讲一本本精彩的绘本故事,尽情地沉浸在绘本故事构筑的童话世界里。绘本馆的建设,实际上是对传统阅读形态和阅读理念的一次挑战,不仅体现了教育者对于儿童所给予的爱护和尊重,更体现了我们教育态度和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阅览室里,少了一些纯粹的教育色彩,转变成友好的俱乐部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欢乐的“阅读时光”[8]。绘本馆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类型的书,因此绘本的品种应该足够丰富,让残障学生在绘本馆里接触多样化的绘本,使其拥有丰富的体验,这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加强绘本教学理论研究,科学指导绘本阅读教学

虽然绘本在一些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绘本在特殊教育当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儿童阅读层面。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感受到了绘本的丰富多彩,因此盲目要求残障孩子读绘本,剥夺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绘本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适宜性,但是如果运用的不科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图画书一旦沦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指导备用的教材,那么对孩子来说岂止是不幸,甚至最终还会失去家庭教育的温暖。”[9]绘本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内涵却非常丰富,不经过适当的指导,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于深入领会一些绘本当中的深刻涵义。首先教师需要知道,绘本的各种形态(例如各种不同的开本、折页、散页等),绘本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与图画的关系、画面潜在的节奏、隐藏的细节,甚至空白页、框线、纸张的不同、无字书、颜色的深浅、画面的大小)等诸多方面;教师还需要知道应该怎样由头(封面)到尾(封底)阅读一本绘本,如何引导学生去准确、完整、仔细地读完一本好的绘本这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师范大学(学院)和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鼎力相助,一方面加强绘本应用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绘本阅读与教学的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作者:刘殿波 邓猛 单位: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绘本[EB/OL].

[2][4]培利•诺德曼.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台东: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10.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8-179.

[6]李绯,王雁.特殊教育生态课程:内涵、依据及其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6(3):16.

[7]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

家庭特殊教育范文8

(一)发现“特需生”。

该项工作由各个教学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列出明显异常的学生名单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进行专业测评。

经过1学年的观察,在一年级期末教务处召集疑似“特需生”家长开会,向学生家长说明该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说明这些异常表现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家长自愿为原则,由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测评机构进行专业测量评定,确定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三)确定服务类型。

学生经过专业测量评定,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再次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特殊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这些孩子的三种服务安置方式:1.进入本市特殊教育学校;2.进入本校的特殊教育班;3.在本校进行随班就读。由家长填写申请表,经教务处审核,按照学生的特殊需要程度,确定其接受哪种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资源班成立之后,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特需生”家长甚至普通班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观看、参与学生活动,用事实阐述我校特殊教育的理念、现状,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二、量身定制,合理安排

“特需生”身心发展、认知理解不同于普通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量身定制,不但满足他们一般性的学习需求,更需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一般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教材,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分层教学。适应性课程。包括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根据学生情况,自编教材或者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劳动技术教材。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结合我校的特色———国际生态学校和校本特色课程“麦秸工艺”,开设“剪贴工艺”“卷纸工艺”,为学生将来接触麦秸工艺打下基础。另外开设“折纸“”泥工”“编织“”串珠”等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训练动手能力,培养特长,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怎么落实这些课程呢?基于我校实际情况,教务处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以下4种。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在特殊教育班由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按课堂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门学科,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编入不同年级的普通教学班学习。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分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两门课在特殊教育班集中上课,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特殊教育班小组训练的方式。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每个“特需生”发展的“走班制”“个别化“”合作式“”一体化”的教育训练方式。

三、普特融合,和谐共生

特教资源班的学生不仅在部分课上与普通班的同学融合,而且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参与的乐趣,体会生活的丰富,发现自己隐藏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特需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与人相处和交往时将减少失败的挫折,增添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情感、需求、想法的方式,能够进行正确有效的表达;在需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养成协同合作、积极沟通的能力。普特融合促进了“特需生”社会化发展。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普通班的学生成了“特需生”的学习伙伴;交往过程中,“特需生”学会了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满足了他们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发展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班级建设,促进发展

目前我校特殊教育班有11个程度不一的智障儿童,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我们越过他们弱势的智能领域,注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注重弥补其弱势智能领域,注重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一)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

针对班级内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作为共同目标,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

1.彩色卡片

教室里设有表现墙,上面贴有学生的照片,照片旁边是状态栏,照片下面有一个口袋,里面盛放着表示学生状态的彩色卡片:表现良好是淡蓝色“笑脸”,违纪一次是淡黄色“哭脸”,违纪两次是深黄色“哭脸”,违纪三次后是橙色“哭脸”,违纪四次是红色“哭脸”,行为有所改善是淡绿色“笑脸”,再有进步时是深绿色“笑脸”,表现出色是粉红色“笑脸”。每次更换时让学生说出具体事件,教师则在笔记本上记下。每天放学时奖励那些一天都没有换过卡片或表现出色的孩子,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则将该学生当天卡片的最后颜色及更换次数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合作进行行为矫正。这种行为监控的图解方法体系,能让学生对自己当天的表现一目了然,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2.数字卡片

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特需生”使用数字卡。数字记录了孩子当天在学校遵守纪律和完成老师要求的表现情况。如,数字“5”表示表现非常好、非常棒的一天;数字“4”表示今天表现很好;数字“3”表示今天表现一般;数字“2”表示今天我们有些麻烦;数字“1”表示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天。每天放学,请学生将数字卡片带回去交给自己的父母,父母则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一定时间内累积达到一定要求,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处罚体系,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同时再加上教师日常正向行为的支持、强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减少行为问题。

(二)建设不受约束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1.自由的环境

“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也就是把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教室里,我们摆放了许多橱柜,里面放置有为每个学生配的工具箱,将平时学习、劳动时要用的工具放在里面,供学生随时取用。有供学生随时可以拿到的学习材料、操作材料;有供学生阅读的绘本、画报、图书;还有供学生进行活动的桌面游戏器材、体育器材等,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发展其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

2.有秩序的环境

教室并不是毫无原则性的自由场所,相反是有规则、纪律和秩序性的。在教室里,怎样坐、站、走,怎么样使用工具,怎样阅读书籍,怎样请求帮助等等,都可以制定成规章制度条文张贴在教室里,同时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3.社会性的环境

学生是教室的主人,他们需要自己负责教室的整理、清洁,照顾种植的花草,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室中的器材一般每样只有一个,一个学生正在使用时,其他同学必须等他用完后,才能接着使用。这将有效培养重要的社会特质———等待、尊重与分享。

4.文化环境

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利用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五、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家长的教育态度影响“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不当的家庭教育甚至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遗憾。我们将特殊教育资源班建成“特需生”家长的服务站,努力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性。

(一)设置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

家长的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怕孩子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因而矢口否认孩子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内心又希望孩子的问题能得到改善,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所以,他们总希望有机会和教师聊点什么,但是常常又因身边人太多而欲言又止。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专门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让家长有一个向教师倾诉、咨询的地方。同时,特教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家长的需求、困惑、疑虑、不安,并以此作为特教工作开展的一个契入点。

(二)给予家长科学的家教方法

方式一: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家长半日活动,给家长作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难,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方式二:QQ群在QQ群中,上传学生学习、活动的照片,分享学生的成长过程;组织家长讨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群策群力;分享传授科学教育方法、育儿经验的文章,给家长正确的育儿导向。

(三)建立互助的教育合力

在“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共同目标,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形成互助的教育合力。走进学生的家庭实地家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与家长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爱,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形式多样的联系卡,有表示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颜色卡、有表示学生进步的表扬卡、有鼓励受到表扬的祝贺卡、也有请求家长协助的求救卡……小小的卡片让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密切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也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好时机。

六、积极沟通,拓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