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德育论文范例

品德德育论文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1

在《珍爱我们的生命》一课中,要求学生知道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珍爱他人的生命是本课的主旨之一。于是。针对我校学生常有不吃早餐来上学,造成挨饿上课,肚子不舒服:课间学生在教室追逐撞伤、擦伤手脚等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我特意设计了一次救生活动,让学生在创设手部、脚部等肢体受伤甚至他人生命遭遇困境等多种情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每一次演示完后,我都让表演者说说当时的“心里感受和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让其他“观众”谈谈看法和评价,最后我也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形成共识。在这次救生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去帮助和救护他人,培养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生命的观念。

点评

教学内容也就是德育的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应该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来。卢梭主张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思想,更是强调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直接经验。基于此,德育内容的制定应该根据德育的对象。如七年级的德育内容要求学生认识自己,学会关爱、自尊、自强,学会做生活的主人,珍惜初中生活等。要想提高实效,首先必须从我们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年龄、生活阅历、行为习惯等,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切不可过于成人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要尽量低一点,明确一点,具体一点。

二、情形二

在《身边的诱惑》这一课里,我特意加入关于上网的诱惑作为讨论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和经历,小组讨论交流上网的利与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上网的诱惑。我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和其中他们的疑惑进行引导、分析归纳,让学生认同并达成共识。

点评

思想品德课要实事求是,摒弃假、大、空,尽量讲真话。如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现在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速度迅猛。各种思想文化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教他们明辨是非,有道德选择能力,并且要把一些新观念加人德育范畴,尽量贴近学生。例如,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拒绝网络的诱惑。我们的学生今天已经接触到网络了,相信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离不开网络。那么,如何学会正确与合理上网。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筛选健康的有用的信息,便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如果上好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巨大的德育实效。

三、情形三

在《感悟青春》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小辩论,题目是“男女同学之间要不要交往?”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有的同学还特意找出手上掌握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辩得有理有据。通过辩论,同学们自然也明白了男女之间要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道理。

点评

在思想品德课上,应该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教育。但是,往往由于该课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爱玩、好动、爱表现的学生。他们每一次都踊跃参与。甚至过分积极,影响其他同学思考和扰乱课堂秩序,使得其他学生机会减少。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及时调控。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意把个人解读引上讲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大胆而又自由地发表见解,他们就会学得快乐,学得有效,也更能拉近与学生的心距。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2

幼儿园教学课堂是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品格熏陶的主阵地。虽然,幼儿教育教学大纲并没有把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等内容像中小学一样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幼儿教师可以将之巧妙地渗透于对幼儿教育的下列几个方面之中:(1)健康教育方面;(2)社会教育方面;(3)语言教育方面;(4)科学教育方面;(5)艺术教育方面等。如:在教授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属于语言领域)时,不仅要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记住故事名称,认读相关字词,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习惯),还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进餐时不掉饭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耐心地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和生存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幼儿下列几个方面的良好品格:(1)遵守纪律;(2)热爱学习;(3)友爱同学;(4)热爱劳动;(5)讲究卫生;(6)珍惜粮食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此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等巧妙地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早晨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自由活动中我们同样注重幼儿与同伴的友好合作交往能力。在开餐前,引导幼儿养成先洗手后吃饭的习惯;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在幼儿如厕后引导幼儿养成洗手的习惯;在午睡前引导幼儿养成自己脱衣和午睡后自己穿衣、自己整理被褥的习惯等。总之,幼儿在每天的生活各环节中都蕴藏着我们对之进行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的诸多良好契机。教学时,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等,就可以将幼儿的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

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幼儿实施实践体验教育,是幼儿园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运用实践体验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不仅有利于引导幼儿逐渐具备积极的、正确的道德认知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把所获得的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情感体验等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引导幼儿在此后相应的社会情景和现实生活中自觉地遵守良好的社会秩序,做出相应的、适宜的社会行为。对幼儿实施实践体验的具体方法如下:(1)寓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于引导幼儿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之中,并在此活动中,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充分的实践道德行为的契机。比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拔河比赛等集体性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树立团队合作的观念等。(2)给幼儿创设自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情境。(3)引导幼儿将其在幼儿园认知、感悟到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迁移运用到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会日常活动中去。比如:引导幼儿每天为父母做一件比如扫地、擦桌子、倒开水、洗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和帮助周边需要帮助的人等。实践证明:行为实践活动,可以使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可以引导幼儿明白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道德教育和品格熏陶不仅仅是幼儿在课堂被教师“教”出来的,更是幼儿用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四、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和品格熏陶,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均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等起到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故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宝宝成长册、家园联谊活动等方式与家长携手教育幼儿、熏陶幼儿。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任性、霸道。于是,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和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凡是要求幼儿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做。

五、结语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3

品德课直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与其他各科文化知识的学习相比,更加的复杂多变,耗时也更为长久。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对教材有一个认真的钻研,积极备课,并让学生参与到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来,为品德课堂的开展谱下理想的前奏。

1、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材料

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不但可以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还可以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优化教学模式,使小学品德教学模式逐步完善。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材料,也是一种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四年级《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水资源在世界的排名情况,去了解我们长江中下游的淡水资源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去走访环保局了解当地水资源浪费及污染情况,去拍摄社区街道及郊外水资源污染浪费情况等等,这样一个课前的收集本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产生心灵的共鸣,水资源缺乏,节水迫在眉睫,节水从我做起。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课前收集资料更是让学生了解这个社会,课堂才能更水到渠成地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课前准备要有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这都要求教师在安排课前准备时,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力争在课前准备中,可以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优势,促进品德教学课前准备的有效性。例如:教学《家乡哺育了我》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性,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课前准备要求:喜欢地理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地图上找出家乡的位置、家乡所在省份、相邻的省市等;对旅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总结并简单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重要景观;对于农村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农村生活的经历,介绍家乡的土特产及其特点。

3、课前准备合理安排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合理安排,根据学生差异性,对学生的具体任务目标做出安排,比如:安排乐于交往的学生做资料收集员;书写工整的学生做记录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汇报员等。这种明确的分工,学生各展所长,在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自信中完成任务,可以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二、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的作业布置,是课堂更好的延伸,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观的反应。鉴于品德课的特殊性,在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安排上,教师要更多的注重让“品德”与“社会”真正的融合,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学生的品德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1、课后作业布置要分层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需要分层设计。针对优生,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以难度较大,思考性强的作业为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对中等学生,应该以一般的课后练习为主,使其懂得课堂知识的运用;针对差生,应该以简单的知识巩固为主,使其对课堂知识进行再次复习,加深印象。例如:学习《我与外界的联系》内容后,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对差生,教师可以要求其了解内容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的联系方式;中等生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地已有的联系方式并举例说明;优生则可以让他们试着指出当地联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课后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

学而不用,懂而不为,就相当于没有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如此,学生只知道品德知识,而不懂得在生活中运用,那么就和不学没有区别。因此,教师在品德课的课后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来领悟其中的道理,教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例如:在《向先辈致敬》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实践型作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收集并讲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用实际行动向先辈致敬。让学生明白不但要懂得道德品质知识,更要将道德知识落到实处,转变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3、课后作业布置要倡导合作学习

教育学生与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之一。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仅靠学习、记忆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它必须要通过真正的合作,比如设计一些只有合作共事才能完成任务的作业才能实现。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现实中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与人友好相处、合作共事的重要性。例如:在上《家里来了客》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人都要讲述自己家中是如何接待客人。其后可以要求同小组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走访,既到同学家中做客,体验做客之道,又请同学到家中做客,体会待客之道。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间的友谊。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的促进其它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前要对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对学生身心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采用适合的德育方法。例如,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程上,注意学生的主题性的发挥,抛弃传统的专制型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精神。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对我有所了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心理上接纳教师。这样,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对于学生品德形成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热爱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后,才能更为努力的学习,更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德育工作也应该如此。在日常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读,发掘其中的内涵,逐渐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时,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低年级的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于教师理论型的教育无法很好地理解,更容易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去做出一些良好的行为,强化学生的品德行为。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统一,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同时,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放松,思维比较灵活,教师良好的行为更容易被学生观察到,进而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生活中德育的渗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重要场所。将德育知识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丰富德育内容,让德育内容有更多载体,通过更多的形式进行呈现。例如,在学习自然学科的知识时,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像那些科学家一样,严谨、仔细、认真,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完美,培养学生在探索真理时的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决心。在学习历史人文学科时,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和理解,对于名家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样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之,教师对于学生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始,也是德育工作进行的基础,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催化剂,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动力,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减少德育工作的难度,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德育形式内容,让学生品德得到质地提升。德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德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刘志勇.论如何增强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24).

[2]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7,(34).

[3]闫庭光,孙桂萍.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设计[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4).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5

教材是广大教育专家和学者精心编制的教学资料,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其中也包括德育价值。例如,七年级第六单元《爱我中华》、九年级第四单元《情系中国》、第五单元《走向明天》,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总结出一些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旦深入下去,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会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渐树立起国家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努力学习,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利用教材资源,紧扣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可以利用的德育资源,通过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小论文的形式来深化德育效果。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德育理念

德育活动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渗透”,相较于智育,德育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生塞硬灌”在德育活动中很难行得通,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我们更加强调“渗透”的方式。而要想实现渗透,首先需要学生主动接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这就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了。按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会产生兴趣,这样也就谈不上主动接受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自然实现德育渗透,实现德育目标。例如,在给学生讲到《与诚信同行》这节内容时,针对身边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如撒谎、作弊、虚假宣传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于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响。在班会中,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针对各种不诚信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诚信的意义和不诚信带来的后果。在发言的过程中,有个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有时候撒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表现。”听到这名学生的观念,很多学生都很吃惊。这时候,笔者则微笑着鼓励这名学生,让他举一个“撒谎也是诚信的表现”的例子,于是这名学生讲出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在一次放学的路上,有几个人突然挡住了我的去路,其中一个看起来很和蔼可亲的阿姨问认不认识某某同学,说她是这名学生妈妈的同事,是来代他的妈妈来接这名同学放学的,现在找不到人,问我知不知道这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因为担心这些人是坏人,直接拒绝又怕受到伤害,于是我报给他们一个假的电话号码,虽然我这次撒谎了,但是我认为这反而保护了同学的安全,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听到这个真实的经历,学生对“诚信”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就这样,在不断的发言和辩论中,学生逐渐对诚信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逐渐在各种诚信或者不诚信的真实事例中体会到了“诚信乃立身之本”的道理,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之类的道理灌输,通过事例分析论证,学生的诚信意识更容易自觉地树立起来。

三、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念

任何理念都需要借助于实践活动才能最终产生价值,同样,德育理念也需要实践活动才能产生道德价值,并且比起理论上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活动更容易增加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形式都较为单一,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都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机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实践机会的匮乏导致学生课堂上接受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道德观念难以得到实践与证明,从而使得德育活动总是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进学生的内心。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在实践中确定正确的道德信仰和道德理念。

四、结语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6

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有助于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三课内容的设计来源于生活,按照学生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设计案例。如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踩踏安全等。以实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具备基本的自救自护能力。又如:今年夏天各地溺水事件此起彼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这学期的单元测试卷上出了一道问答题:“下午放学,小军带着小明到附近的水塘边捉鱼,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如果是你,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呢?”有的学生答案单一:会溺水死亡,要和大人一起去。而有的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想到了多种可能:会掉到水塘里,会迷路,会被受伤,会被下暴。还想到了多种解决的办法:劝他们别去,如果执意要去就报告老师;和家长一同去时还要带上救生衣、游泳圈等;家长不能去就建议小军他们改做打球等活动,远离水塘边。我采用对比讲解法,最后还补充了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防溺水“六不”原则。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收集学校身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对书上的故事都预习知道了,课上不很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校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一年(2)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上学路上过马路时一手拉着奶奶的手,一手拿着玩具“小虎队”卡片,当他过完马路后发现自己的卡片掉了一张后,他就挣脱奶奶的手,箭一般地冲向马路中间弯腰去捡卡片的瞬间,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了,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承受了手术之苦,花了巨额医疗费,耽误了学习,耽搁了家长上班。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安全故事。通过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他们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起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情景体验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上《今天,你安全吗》一课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就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小学生机制应对陌生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要是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模拟怎样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时要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大声呼救,让消防员叔叔尽快发现你。这些环节都让学生演一演,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实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结语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7

《品德与社会》作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基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生、社会、世界,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对于人生、价值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走上歧途,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是社会重要理念,教育也在逐渐转换,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重要的一步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主体。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所接触的人、事、物都有局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学生通过这些高科技来了解社会,但毕竟还有些差距。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人生一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很多人会觉得对于学生来说“人生”还很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不去了解这个社会,以后又如何来适应它呢。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生的意义,更好地了解社会。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与人文教育非常符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三、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品德与社会》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这非常符合人文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可行与必须实行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是教师工作的方向,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在课程教学当中渗透人文教育就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以人为本的教学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进行人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当中,学生才是主体,而每个学生都为独特的个体,他们是具有差异性,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这就要求老师更加的了解、关心学生。而且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让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双方进行交流,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老师只是单纯进行说教,让学生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以人为本的教学中,老师不仅是引导者,更多的是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等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自主学习、优秀品德养成等。当前推行的以人为本教学,首先,是老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其次,将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社会要求与个人道德相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要求,而人文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体,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应该将两者相统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公平等社会要求品质的培养,还应该将个人道德融入其中,使学生从小就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终身受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守法懂法的同时提高道德,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礼仪道德。在《品德与社会》渗透人文教育,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将社会要求与个人道德相统一,培养新时代人才。

3.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文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培养其创新思维,而传统教学是被动式灌输,往往将学生的思维困在条条框框中,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实现开放性思维,对已知的认知具有怀疑态度。在社会发展中,人类科学的进步设想与怀疑是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促进学生独特性格等的培养。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如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对于相关案例中的问题不能直接说出对与错,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有些观点也要学生自己来总结,然后老师对于学生的观点进行相应的点评。在人文教育中,老师与学生处于平等位置,培养创新思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观念,促进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充分发挥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引导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将课程资源传授于学生,对于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更大程度的发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内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知识、理论等讲授,将学生结合课外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如在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调查探究,并进行整理,在下堂课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许有些学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老师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不能去扼杀他们的想象空间。

四、结束语

品德德育论文范文8

要培养学生树立为祖国而学好英语的远大理想。如今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想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应该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比我们更发达一些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的精髓,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我们民族的智力,发展我们民族的潜能。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开始就必须学习和使用外语这门工具。眼下城乡信息化,互联网大力普及推广,大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利用、处理、交流信息的方式、方法和速度,使科技和社会研究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逐渐拓宽了知识领域的范畴,而在网络的使用上,英文信息就占了97%。因此,学习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掌握英语这一强而有力的语言工具,对于中国迈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用盼望祖国早日富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生动的贴近生活的事实,去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要学好英语为国增光的远大理想。

二、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品德素质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调节行为的良好的风尚和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涵义很丰富,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于助人、讲文明礼貌等。我国人民有着光荣的传统美德。

1.文明礼貌教育。

在英语课本中,交际用语中的礼貌用语随处可见,像一些问候、感谢等用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认读,还要让他们自觉地在生活中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2.爱心教育。

在授课中充分利用课文内容,特别是有关热爱祖国,关心帮助他人,不畏艰险,追求真知等方面的内容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净化他们的心灵,武装他们的思想。

三、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污染,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新编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课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教“Pollutioncausestoomanyproblems.”(污染产生了太多的问题)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地球上原来的自然环境较为宜人,自然灾害也没有现在多,而今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球气温变暖,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增多,从而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教“Wouldyouliketobeagreenerper-son?”(你想成为一个绿色使者吗?)时,问学生我国为什么要造如此浩大的绿色长城,造绿色长城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森林若被毁坏,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成灾,良田变成沙漠。如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长江上游两岸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造成的;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有些地方整个村庄都被风沙淹没。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引发了这样严重的后果,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用这样的事实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

人类从环境中获得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人口增长过快就会在住房、就业等许多方面造成困难。要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教“Whichcountryhasthelargestpopulation?”(哪个国家人口最多?)时,对学生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世界人口迅猛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大的问题。每分钟就有约174个婴儿诞生,每小时就有10440个婴儿降生,以此类推,一天里就有250,000个婴儿需要人们供给食物和生存的空间,那么这就意味着多年之后,地球上的人只有立足之地。通过这样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道理。这样,他们就会在亲人之间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五、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

丰富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人类用双手勤劳地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是长期而且艰苦的,所以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人的道德、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的来源。就个人而言,他的劳动态度如何,可以影响到他的整个人生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是必要的。在教“Wouldyouliketocookwithus?(你想和我们一起做饭吗?)”时,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爱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新风,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虽然学生的主要劳动是学习,学好真本领,将来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但一定量的体力劳动是必要的,劳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热情;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劳动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劳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魄,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