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范例

品德课堂

品德课堂范文1

关键词:微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微课教学形式受到很大的关注和重视。而将其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道德意识。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价值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可视听特征极强的新型教育形式,将其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微课的运用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微课的形式依托于信息技术,它能够带给学生视听感官的享受,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地位。在强化学生自主发展的微课课堂中,初中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课堂参与度不断提升。其次,微课的运用丰富了初中生的学习体验。微课能够带给学生区别于教材的创新性教学内容,能够让他们接触到广泛的生活素材和网络资源,所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愈渐丰富[1]。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的策略

(一)建设校本微课分享平台,丰富教学的资源素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以一定的资源和素材作为载体,只有具备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得到明显增强。所以,在开展微课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应致力于建设校本资源分享平台,在平台中大量的微课视频资源,以供教师和学生自主查阅和下载,从而促使他们获取丰富的素材。然而,在对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分析时,发现其教学中微课资源大多以网络平台的现有资源为主,没有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教学情况引用特色微课视频,也没有建设起校本资源平台,所以微课的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对此,为了建构起资源丰富、学生自主发展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学校可以从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建设起公益性质的微课分享平台,以历届教师的优秀微课教学案例、全国范围内的获奖微课视频等作为主要内容,以不同类型的模块上传到分享平台中,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教学和学习灵感,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移动端展开自主学习,以此凸显微课的价值和意义。如此,全校师生就能在丰富的资源素材中实现有效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二)组织集体微课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的微课素养。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微课素养对微课教学的结果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具备扎实的微课制作技巧和合理运用微课的能力,那么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中就能以微课视频为载体建构高效教学模式。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微课素养,学校可以组织微课教研培训,让全校思想品德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讨论,探索出促进教学与微课形式有机结合的方法。不过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校对微课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将微课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自然也就没有针对此问题展开专门的培训活动,而教师在缺乏指导的背景下,制作微课视频、引入微课视频的能力也就一直得不到提升[2]。对此,为了帮助教师突破教学局限,具备较强的微课素养,学校可以以教研活动和学术讲座等方式组织集体培训,为教师提供接触前沿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制作微课的技巧,并在与其他教师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明确微课的具体使用时机。在这种反复的实践和锻炼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微课使用能力必然会逐渐增强。

(三)运用微课强化预习指导,树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地位,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强化预习指导,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探索能力和能动意识初步完成学习任务,以此调动他们进一步参与课堂的热情。可是在现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安排预习任务时,往往会让学生浏览课程教学内容,既没有制订详细的预习方案,也没有借助微课形式录制指导视频,这就使得学生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开启了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预习,而学生的课堂地位依旧没有实现转变。因此,为了真正建构起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发挥预习环节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展开分析和解读,将其作为预习指导的主要内容,并体现在微课视频中,让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发送的微课视频完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任务,由此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借助微课展开趣味导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情绪,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以微课为载体展开趣味性的导入,则是活跃教学氛围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在现有的初中教育体制中,部分教师对于课前导入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精心设计导入环节的意识,大多都是直接进入讲解环节或是以简单带过的方式开展导入教学,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启发,学习的能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氛围就很难活跃起来。对此,为了发挥出环境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引领下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形式在导入环节中增添趣味元素,以有趣的生活案例、社会新闻、模拟动画等设置教学悬念,让学生在微课的循循引导下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索兴趣,以此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参与度,如此,教学氛围就会愈加活跃,课堂教学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3]。

(五)巧用微课破解课堂难点,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思想品德课程中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这些重难点问题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破解教学难点,那么课堂的效率则会不断提升。因此,为了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巧用微课破解课堂难点。在课中阶段引入微课视频,让学生对文字概念产生立体化和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强化他们的理解效果。可是,如今部分教师仍以口头讲解或者习题训练的方式呈现重难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单向输出式的教学中无法深入理解内容,也没有产生探索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重难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破解,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受到消极的影响。对此,在建设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准备期可以提炼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将其转化为动态的微课视频形式,在课中讲解重难点内容时以微课视频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视频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形成灵活的转化思维。如此,重难点教学问题就能很好地得以解决。

(六)利用微课组织课堂活动,创新课堂的教学形式。新颖的课堂形式会激发学生的活力和热情,让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形式,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有所增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微课的指导下明确活动内容、开展方式和活动目的等,进而以创新的教学形式激活课堂,以此实现高效教学的新的教学目标。不过,在对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时发现,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中考考点教学任务,会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习题,而被习题训练挤占的课堂自然就失去了组织课堂活动的时间,所以思想品德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模式。对此,为了为课堂注入活力,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作为依托,设计出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借助微课活动任务、组建活动小组、呈现活动目标等,让学生能够根据微课的具体要求,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参与到活动中,以此强化其学习效果,进而以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引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

(七)应用微课总结课堂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主题,巩固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应用微课总结课堂知识,为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课堂知识脉络,让他们在微课视频中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记忆,理顺自己的知识结构[4]。可是,在当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中,部分教师会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但是大多都是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匆匆带过。在这样的总结教学中,学生很难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维结构,也不能全面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针对此种现象,为了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制作脉络清晰、内容全面、结构递进的课堂总结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对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自发地梳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达到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目的。

品德课堂范文2

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关键是以综合的、开放的课堂结构,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捷径是创设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情景,难点是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课堂;品德;教学实践探索

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高效课堂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并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品德课堂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生活实践过程中,触动孩子的心灵,提高个人品德素养,追寻美好生活,不断焕发生命活力。

一、高效课堂的前提: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相结合,这就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该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点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和课堂教学基本内容来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养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才能学会独立策划学习活动,自己感悟升华,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化过程。明确重点、难点是认知知识结构的前提。如四年级品德教材《家乡人的智慧》中,智慧是个抽象的名词,孩子们每天穿梭于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熟悉和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能通过身边的的事物理解、体会家乡人的智慧。课前,我曾了解到,不少孩子每天经过“西来初地”的牌坊,却没有一位孩子知道他的历史来由。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并通过历史来感受家乡人的智慧与精神是重难点。

二、高效课堂的关键:以综合的、开放的课堂结构,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

小组互助学习制是高效课堂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高效课堂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成了学生课堂行为的诱发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总结和评定者,学生的学成为教的基础和依据,师生两方是相关和相依的,真正形成了教学中信息的双向交流。而这些又必然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单体式活动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的单体式独立的,主动性学习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如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二)对组式活动

学生同桌邻座之间的互查、互评、互改、互学活动。如两两相互分享查阅的的资料、自己的感受等,教师在每项新的活动前必须对讲什么、查什么、怎样练作出指导和明确要求,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向别人学习的意识,这一方式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活动的时间。

(三)小组式活动

学生以邻座前后排构成四人小组的活动,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有:1、练习式,比如四人小组向组员讲述自己的观点等;2、多解式,四人小组每人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3、讨论式,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某一难题;5、竞赛式,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参加班级竞赛。同样,每一种形式的应用,教师必须作出指导和明确要求。

(四)全体式活动

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一个小组重点汇报讨论情况(汇报小组需轮流),其它小组作补充。二是根据交流情况,或教师作总结,或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发现新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改变,真正增加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提高了课堂的效益与质量。

三、高效课堂的捷径:创设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情景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创设学习情景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如在《智慧的家乡人》一课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景,从学生最熟悉的老西关趟栊门入手,运用侨居国外的老奶奶对家乡广州的回忆,引发学生质疑及深入探究广州人智慧的兴趣。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学习。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四、高效课堂的难点: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课堂的难点在于从以学生为主体,主体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自主探究机会。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升探究的能力,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提取重要信息,并能透过信息,探寻分析本质,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升华自我道德品质。在自主探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动手探究,小组交流。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2)然后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这过程当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3)就近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做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自主探究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如在三年级《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一课中,请学生分组演绎商品推销、交易。通过现场即兴生动的体验活动,知道与商业活动有关的主要职业和劳动;真实调动学生的在场因素,再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认知、理解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的道德。五、高效课堂应注意的问题: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不同的人学习会有不同的发展,在品德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所成,从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为此,要实现教学的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到综合的三个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要实现教学的趣味化。在练习中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满足。品德教学不要单纯为了品德而品德,而要把他的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个体差异来发展,避免单一性、枯燥性。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生活情景,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卫红.做一个有道德的海实人,《中小学德育》,2016(9)

[2]杨帅.《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情景创设的作用和策略》,《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

品德课堂范文3

关键词:感恩教育;品德修养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在内容的选取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在实践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可以深入的途径和方法,寻找对学生具有一定渲染力的教育内容,激发孩子们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之情,为培养一名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小学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内容的选取

1.1感恩父母的教育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要提倡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对于感恩父母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在品德课堂上则可以积极开展例如“我为母亲做一件事”的活动。

1.2感恩师长、朋友的教育。

师长和朋友都是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和老师及同学间情感联系的最佳时期,所以把握好这样的阶段,让学生懂得老师给予的这份指导和教育不只是工作而已,更是融入了其情感与努力无私付出的过程。

1.3感恩社会与祖国的教育

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不胜枚举,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与社会,感恩于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但学生通常体会不到这样的恩情,更不懂得去回报,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感恩教育来实现。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在无偿地不计报酬地为我们付出,同时也有一部份人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同学们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大爱无疆,孩子可以通过奉献爱心实现对社会的回报。

2小学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的活动形式

2.1体验式的感恩教育

让孩子从日常的小事去关注老师的辛苦,从而发自内心的去为老师做些什么。爱不是抽象的,爱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行动的。我们都可以发现,爱是老师帮孩子们作业本上包的一张张整齐的书皮;爱是孩子们为防止老师手开裂为粉笔套上的一件“外衣”;爱是父母为孩子准备好的早已经去皮并且削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水果……品德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中可以让这些稀松平常的事变得不平常起来,通过日常的班级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起感恩的涟漪,帮助他们树立起感恩的意识。同时,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也可以结合节日的契机发动孩子制作感恩小报,或者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亲子对话,让家长和孩子的爱在学校得到进一步地延伸。

2.2配合学校德育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学校大环境活动的举办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周围的同学都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么即使某个孩子暂时还没有感恩的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教师节,学校举办了“献一张贺卡给老师”的活动。这个活动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每位学生只有一张贺卡,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后,只能献给一位自己最想感谢的老师。结合这样的活动,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开展一节,“我为老师作贺卡”的课。引导他们思考“要做一张怎样的贺卡?”“要送给哪位老师?为什么呢”有的学生把贺卡献给了自己的班主任,有的学生在权衡之后,发现自己最想感谢的不一定是班主任,而是体育老师或者美术老师,因为自己在体育或美术学习时受到的帮助更大。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己回忆、思考,在成长过程中哪些老师给了自己帮助,而其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哪位老师,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感恩的过程。有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想感谢的老师实在太多了,于是就自己动手做了好几张贺卡送给不同的老师。于是整个校园就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校园,一到下课,到处都能发现在送贺卡途中的学生。有的清洁工阿姨也收到了贺卡,因为也有学生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帮助也挺大的。

2.3落实好品德课程内容中的感恩教育

教师能够结合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感恩教育。例如在执教《父母的疼爱》时可以要求学生记录父母每天为自己做的事,在记录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逐渐感受到父母的艰辛,至少能够做到不给父母添麻烦。《有多少人为了我》则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默默为自己工作的劳动者,从而产生感恩社会的初步意识。校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平台,让孩子走出班级,走进校园,去寻找每天在校园内忙忙碌碌的身影,看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为了我们每天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吃上可口的饭菜,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结合课程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例如让孩子为父母做一些服务券,让父母有要求自己服务的权利,这同时也可以作为班级范围内的感恩活动。

3小学品德课程中感恩教育的评价

对学生感恩教育的评价标准不应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来进行。有的学生做的贺卡虽然不够美丽,但他在制作过程中花了很多功夫,倾注了自己许多心血;有的学生虽然只是为老师递上了一支红笔,但也说明他是一个懂得给予和付出的孩子。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完成活动任务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应该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一个平时绘画很棒的学生,却在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上只画了寥寥几笔,说明他并没有在活动中用心,我们对他实施的感恩教育就是不成功。教师也可以多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抒发自己的心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从中也可以得到反馈,观察孩子们是否已经具有感恩意识,能否积极地向施恩者回报。

品德课堂范文4

一、引入生活之水,衔接课堂与生活

品德课堂与其他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品德源于生活,从理论层面来讲,品德就是生活。品德以其较强的理论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品德内容相对其他科目来讲显得更为枯燥,理论性更强,而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却是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怎样结合课程内容和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去实现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大背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今社会所发生的一些大事、时政热点等,并且应当合理地与课本中的内容相结合。通过引入生活热点和新闻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纳知识,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带领学生经常阅读时政性较强的书刊———《时事》《小学生时事报》等;要求学生每天收看央视新闻,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并将认为比较重要或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部分记录下来;其次,积极开展社会性调查,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步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小学生学习品德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学生这一主体,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之初,教师首先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做学生的“领导者”,而要做学生的“引导者”。所以,在小学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中完成任务。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时,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家人相处的乐趣等,并将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然后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再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部分内容走进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阐述,所以,教师应当善于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去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例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沟通困难等。同学们在讨论时便能够将生活与品德的学习联系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正确地指明人生方向。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相结合

品德课的教学相比其他课程来讲更加抽象难懂,教师害怕教,学生也害怕学。小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往往凭借直观感受,所以,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这一大特点将抽象事物通过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主动探求。多媒体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臻成熟的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融入小学品德课堂,这对解决抽象性的定义有很大帮助。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激活品德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那么,多媒体又是怎样将抽象化为具象的呢?比如,在学习“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配上一段“感恩的心”音乐背景,放上几张环卫工人劳作、消防官兵英勇扑火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尤其是消防官兵救火扑火的场面,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再比如,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教师就可以放上很多珍爱生命的场景。将多媒体引入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寓情于理,情景交融,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深化感情。

四、结语

品德课堂范文5

一、思想品德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所有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探索和求知的主体,教师要充当到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出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贴近生活。例如在《抵制不良诱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调查报告,列出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和侵害,以及面对这些诱惑应该采取怎样的抵制方法等。教师让学生课后自主调查完成,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教师通过创设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同时在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思维一直保持着开放状态。这样能够让学生形成上进心,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设置问题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就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轻松和民主,学生学习时可以大胆质疑,这样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很有帮助。例如在《保护环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当地浮满垃圾的河道与生态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对比景象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表。

1.如何理解环境问题?2.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我们身为初中生,能够给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的视频,在鲜明的对比下,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观察、模拟体现和问题引导,学生可以轻松理解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等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趣味性强的生活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生活里面购买零售的例子。例如学校现在学生共有30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消费2元,每个月在校学习22天,一年在校时间为9个月,那么全校学生一年总共消费12万元。学生对如此高的消费金额感到不可思议,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这个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很快就得出结论:消费要理性,不能盲从,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更加容易,学生学习效率非常高,教师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表演情境,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自己的认识,并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上,从具体到抽象。学生在建立认知情感的过程中,通常由自己的实际年龄与理解能力决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增强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对此教师还要创设表演情境,以角色扮演、小品以及辩论等形式,学生通过表演,可以迅速进入到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例如在《两代人的对话》的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够站在双方立场思考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情境,设计如下心理体验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孩子的角色,并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不仅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还可以增强学生体验,掌握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品德课堂范文6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给人以“假大空”的恶劣印象,一些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灵光被无情压制,一切为了知识、为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服务。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痕迹过于明显,过程过于功利,学生对于老师的意图“心知肚明”、“心领神会”,自然是“我口非我心”。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广泛的思想认同、强烈的情感共鸣,更难有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行为的自觉。课堂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而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等紧密融合。人的道德品行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品德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多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学生与教材、课堂的契合点、共振点,让学生真切感到课堂与生活很近,课堂实则浓缩的社会。

如在教学苏人版八(上)“追求公平”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学校“错时放学、错时就餐”(为缓解交通、食堂压力)这一举措的合理性,让自感吃亏的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从而自觉地敬畏制度,遵守规则;在教学苏人版九年级(全)“竞争的意义”时,正值乐购超市盛大开业,我又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乐购超市登陆邮城,有人说狼来了,你怎么理解?作为它的同行们,如何应对?”情境,由于呈现的是身边的事件,学生有一定认知,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考讨论相当主动投入,最后达成共识:竞争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正确参与竞争。追求课堂德育的真实,还表现为尊重课堂不同的声音。课堂出现不同声音,是课堂氛围民主、教师态度亲和、问题投学生胃口的表现,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在怀疑、反思、批判的曲折迂回中,道德教育可能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教学苏人版九(全)第五课“做诚实的人”时,引入“湖南某中学学生毕明哲放弃读本科机会,为了一句承诺背残疾同学九年”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毕明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这么做傻不傻?为什么?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很傻的情况下,我并没有粗暴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在肯定他们看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算大账”与“算小账”、“算个人前途账”与“算社会影响账”的关系,最终学生普遍认识到“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道理。

二、创设精巧载体,课堂德育不能“空洞”

1.让情感净化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在教学中,一方面与学生坦诚相见,“掏心窝”、“自我曝光”,流露真情,充满激情,适时煽情;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主题,常借助音乐、故事、歌曲等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

2.让感动震撼心灵

感动是催生进步的一种元素,生活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念念不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让真性情在“心灵的震撼”中形成。感动无处不在,大到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小到身边好人好事等时常走进我的课堂。我在教学“学会负责”的相关内容时,充分挖掘了我市家境贫寒、拾金不昧的“高邮好人———管霞”以及我校勇扶街头跌倒老人、感动全国的“最美中学生———管仲培”先进事迹,创设了具有一定认知冲突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认识到榜样就在身边,高尚是那么的形象具体。

3.让意外预约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次次意外是难得的教育时机,是宝贵的德育资源。我在教学中用糟糕的课间秩序讲解“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用学生间的纠纷事件阐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生活需要宽容友善”……处处留心皆资源,一个智慧型教师定会把握每个意外,预约不一样的精彩!

4.让环境孕育德性

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学生长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就会得到积极暗示,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是宽松、民主的,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课堂文化氛围浓厚。作为教师,要“谨言慎行”,始终以正面、高大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功效。

5.让游戏承载人生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某些授课内容,引入恰当的游戏环节,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引人入胜的情境、千变万化的过程,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从而获取人生的诸多启迪。如在教学“信任”、“责任”等相关内容时,课堂可安排“信任背摔”的游戏,经过“先让学生分组体验,再让背摔者、参与者、旁观者分别谈感悟”等教学过程,学生对“信任的重要性”、“勇担责任”等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面临行为选择时定会有更加自觉而正确的行动。

6.让课堂连接社会

传统课堂的时空制约了德育的形式,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思路一变天地宽,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开辟一片德育新天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将学生带到学校小卖部或附近的超市参观,然后讲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坚信,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做到:将学生参观当地城市规划展览馆与感受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认识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结合起来;将参观看守所、参加少年法庭庭审与教授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结合起来;将班级大扫除、校政实践与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念结合起来。

三、激活主体内驱,课堂德育不能“急迫”

1.即时评价,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

“饿死的梭鱼实验”说明: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不断累积成功的自信,对于改变德育主体的心理状态,化德育于自然至关重要。学生的每次课堂参与,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保持心态平和,施以教育民主,广播仁爱之心,长于指引唤醒,唤醒学生们沉睡的自信与自尊、向善的勇气与欲望。课堂上,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善意的抚摸、一次亲切的握手、一席幽默的对话……均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均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热情与能量。

2.长效关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见证

品德课堂范文7

1、主体性。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是学习的机器,往往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而新课改下要求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尽量多的提出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性。作为老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让学生放任的讨论,要有目的,有激情的讨论,教师应该与学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掌握课堂讨论的节奏,更好的把握全局通过积极的引导来唤起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探索性。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会学生如何探索真理比教会学生真理更重要。课堂讨论应该遵循这样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自己的认真探究来获得结果。只有教师认真坚持,有次序的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几个原则,我相信以后的思想品德课堂就会呈现出一派热情的情景,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的面红耳赤,探究出各种各样的结果,这才是我们教育应该达到的效果。

二、采用激励性、启发性的正确的评价机制

品德课堂范文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课堂创新;教学实效;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活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中学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广大思想品德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严峻的课题。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才是唯一正确、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效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要想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而要想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尊重、信赖、热爱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坚信“皮格马利翁效应”,北风与太阳争斗,胜利一定属于太阳。所以,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他们,平等地与他们交往。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情趣、思想动向、人生阅历等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这样,就能以真诚换取真诚,使学生的心灵向教师敞开。比如,在一次课堂上教师正激情飞扬地讲课,却发现一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课桌下面,教师便走过去,拿起他手中的小说,这吓得他惊惶失措,全班同学也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幕。教师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我上学的时候也喜欢看书,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教师接着说:“不过,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看书。列宁很爱看书,有一次,他在别人家休息,主人给他搬来一摞书垫头,列宁翻看了一下书说,‘这些书只能用来垫脚’。说完就把它们扔到一边。看,列宁对书的要求多高啊!另外,看书还要选择对的时间,不然会影响我们的成长。”教师见学生们若有所思,又说:“我给你们推荐几本书,你们欢迎吗?”学生们纷纷问道:哪几本书?评判好书与坏书的标准是什么?还有学生提出向老师借书,要与老师交流读书心得等。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因势利导,以自己的笑容和真诚,善加引导,以委婉的劝勉,使学生观其色、动其情、闻其言、悟其理,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实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笔者曾经问学生最容易学的是什么课,学生说是“思想政治课”,笔者又问最难学的是什么课,学生仍说是“思想政治课”。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矛盾的心理,是因为认为教材上的语言平白如话,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一读就懂,满足于一知半解,以为很容易。有时,学生又认为政治学习茫无头绪,犹如徒手攀崖,无从落脚,不像数理化有公式定理可循,所以很难学。再加上一些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喜好和认知水平,照本宣科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你可以将马拉到水边,但你不可能强迫马儿喝水。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想学,才能学好。学习既是一种行为的参与,也是一种情感心理的体验。为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之美、思辨之美。同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情境。如教学“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课时,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想成为饭馆老板的?”学生回答“有”。教师说:“假设你经营的饭馆生意火爆,可是旁边又开了一家新餐馆,他们为了抢生意,对你的店大肆造谣,甚至去你的饭馆给菜里偷偷加点沙子、蚊虫什么的,使你的生意大受影响,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有学生说:“我要报复他,给他来一点更难受的。”还有学生说:“我要跟他打官司。”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对这两个想法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运用所学法律常识,认识到打官司是正确的行为。教师接着问道:“你以什么依据打这个官司?能保证赢吗?理由是什么?”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自己设计好的“圈套”,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活动,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逻辑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其实,这是一种设疑激趣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时事激趣、错误激趣、游戏激趣等。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些方法,打造欢乐、民主、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引领学生的知、情、意、行,并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就能把握学生的喜好及接受能力,使课上得尽量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达到吸引学生、使学生迷恋政治课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总以创新意识为内驱力和出发点,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通过激趣诱发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维、深入的分析、奇妙的想象,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便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生产力比作脚,把生产关系比作鞋,鞋应该适应脚。这样,便把抽象的知识讲得浅显生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2)创新就要求异。长期以来,教师采用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常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也逐渐被抹杀。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求异是从质疑开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有个性的问题,要慎重应答,正确引导。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首先应当给予肯定,然后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激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讲授内容不能太死,要求活、求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过早、过快地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善于引导,善于穿针引线、架桥铺路,使学生层层深入,不可浅尝辄止或云中望月。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求变、求异的思维。例如,教授“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内容时,考虑到课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念化,没有翔实的例证和数据,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查资料找到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展开讨论,比较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差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从而弄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正确应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还要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张扬的个性,不能对学生的“别出心裁”进行压制、挖苦。因为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参考文献:

[1]胡松青.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实践创新教育[J].江西教育,2017(24).

[2]彭林松.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3]姚军.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创新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