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德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堂德育的必要性

一、植入生活元素,课堂德育不能“虚假”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给人以“假大空”的恶劣印象,一些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灵光被无情压制,一切为了知识、为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服务。一些教学环节的设置痕迹过于明显,过程过于功利,学生对于老师的意图“心知肚明”、“心领神会”,自然是“我口非我心”。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广泛的思想认同、强烈的情感共鸣,更难有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行为的自觉。课堂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而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等紧密融合。人的道德品行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品德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多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学生与教材、课堂的契合点、共振点,让学生真切感到课堂与生活很近,课堂实则浓缩的社会。

如在教学苏人版八(上)“追求公平”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讨论学校“错时放学、错时就餐”(为缓解交通、食堂压力)这一举措的合理性,让自感吃亏的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从而自觉地敬畏制度,遵守规则;在教学苏人版九年级(全)“竞争的意义”时,正值乐购超市盛大开业,我又不失时机地创设了“乐购超市登陆邮城,有人说狼来了,你怎么理解?作为它的同行们,如何应对?”情境,由于呈现的是身边的事件,学生有一定认知,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考讨论相当主动投入,最后达成共识:竞争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们要正确参与竞争。追求课堂德育的真实,还表现为尊重课堂不同的声音。课堂出现不同声音,是课堂氛围民主、教师态度亲和、问题投学生胃口的表现,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在怀疑、反思、批判的曲折迂回中,道德教育可能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教学苏人版九(全)第五课“做诚实的人”时,引入“湖南某中学学生毕明哲放弃读本科机会,为了一句承诺背残疾同学九年”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毕明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这么做傻不傻?为什么?在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很傻的情况下,我并没有粗暴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在肯定他们看法合理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算大账”与“算小账”、“算个人前途账”与“算社会影响账”的关系,最终学生普遍认识到“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的道理。

二、创设精巧载体,课堂德育不能“空洞”

1.让情感净化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缺乏情感的教育是枯燥的、无用的,注入了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的、有效的。在教学中,一方面与学生坦诚相见,“掏心窝”、“自我曝光”,流露真情,充满激情,适时煽情;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主题,常借助音乐、故事、歌曲等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

2.让感动震撼心灵

感动是催生进步的一种元素,生活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念念不忘。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让真性情在“心灵的震撼”中形成。感动无处不在,大到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小到身边好人好事等时常走进我的课堂。我在教学“学会负责”的相关内容时,充分挖掘了我市家境贫寒、拾金不昧的“高邮好人———管霞”以及我校勇扶街头跌倒老人、感动全国的“最美中学生———管仲培”先进事迹,创设了具有一定认知冲突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认识到榜样就在身边,高尚是那么的形象具体。

3.让意外预约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次次意外是难得的教育时机,是宝贵的德育资源。我在教学中用糟糕的课间秩序讲解“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用学生间的纠纷事件阐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生活需要宽容友善”……处处留心皆资源,一个智慧型教师定会把握每个意外,预约不一样的精彩!

4.让环境孕育德性

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学生长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就会得到积极暗示,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是宽松、民主的,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平等、尊重、合作、共享”的课堂文化氛围浓厚。作为教师,要“谨言慎行”,始终以正面、高大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功效。

5.让游戏承载人生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某些授课内容,引入恰当的游戏环节,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引人入胜的情境、千变万化的过程,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从而获取人生的诸多启迪。如在教学“信任”、“责任”等相关内容时,课堂可安排“信任背摔”的游戏,经过“先让学生分组体验,再让背摔者、参与者、旁观者分别谈感悟”等教学过程,学生对“信任的重要性”、“勇担责任”等定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面临行为选择时定会有更加自觉而正确的行动。

6.让课堂连接社会

传统课堂的时空制约了德育的形式,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思路一变天地宽,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开辟一片德育新天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将学生带到学校小卖部或附近的超市参观,然后讲解“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坚信,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做到:将学生参观当地城市规划展览馆与感受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认识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结合起来;将参观看守所、参加少年法庭庭审与教授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结合起来;将班级大扫除、校政实践与培养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念结合起来。

三、激活主体内驱,课堂德育不能“急迫”

1.即时评价,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

“饿死的梭鱼实验”说明: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不断累积成功的自信,对于改变德育主体的心理状态,化德育于自然至关重要。学生的每次课堂参与,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保持心态平和,施以教育民主,广播仁爱之心,长于指引唤醒,唤醒学生们沉睡的自信与自尊、向善的勇气与欲望。课堂上,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善意的抚摸、一次亲切的握手、一席幽默的对话……均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均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热情与能量。

2.长效关注,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见证

没有主体的真正参与,便不可能有对主体的德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绝不是一张试卷可以衡量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水平要通过“德行”来反映。如何改变当前评价学生“唯分”的一元机制,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格局?观察评价、项目评价、成长记录评价……就一节课学生的表现,我进行了这样的长效关注:将全班学生每节思想品德课课堂表现从参与次数、与人合作、表达交流、参与成效等方面进行考察,按A,B和C三个等级进行记载,再按一定的方式转换为得分,班长一周一汇总,填入“学生课堂表现质性评价表”中,期末考试前汇总,最后以一定的比例折算成期末考试成绩,或作为学生干部任用、评先评优、奖学金发放的重要依据。虽说这样的方式未能摆脱“分数”的宿命,但它对于持久激活主体不断进行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内驱力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俊龙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