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分析

乡村振兴下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分析

摘要:党的提出2035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并指出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5种乡村振兴途径。乡村教育是五个振兴实现的根本动力,需要跟上时代努力践行信息化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1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前提。乡村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充分利用。通过发展乡村信息化教育最终可以构建出一个网络化教育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1.1提高乡村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学当中融入现代教学思维,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城市学生信息素养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农村学生只有在信息素养上奋起直追才能缩小城乡学生综合素养差距。

1.2提高乡村群众综合素养

乡村教育信息化不仅面对学生更会面对成人。农村人口信息素养不断提高,能够有效打破城乡信息屏障,让更多农业技术、创业经验等进入农村,提高农村人口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乡村基础建设、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1.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乡村教育信息化得到发展,最终乡村会实现信息化教育,进而构建出教育现代化布局。在信息技术驱动下,乡村教育不断蜕变,教育对象得以拓展,有效改变了群众生活、工作观念,让群众充分理解五个振兴,并能够参与其中。

2现阶段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2.1信息技术教师缺乏

从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来看,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比不足50%,能够将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看得清、用得好的教学内容的教师占比更低。一部分信息教师虽然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但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还无法完全与信息化教育衔接。以内蒙古突泉县为例,中小学当中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占比不足5%。在有的小学当中根本没有懂得计算机、了解互联网、掌握新媒体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学科都是其他教师兼任[1]。

2.2软硬件十分缺乏

现阶段智慧城市不断推进,城市中小学智慧课堂拥有非常稳定的实现基础。相对比而言农村因为互联网普及率低,智慧课堂实现率很低,大部分小学、初中课堂只是融入了投影技术,或者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在具体WiFi网络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智慧教室的九大系统建设基本出处在空白状态。乡村普遍存在的软硬件不足问题,主要源于乡村教育系统教育投资少,县域内教育系统的更多投资更倾向于县城中小学,乡村小学或者乡镇中小学资源少,无法承接智慧课堂建设这一重任[2]。在乡村中小学角度来看,管理者缺乏教学信息化建设意识,没有在预算中将各类设备纳入进来,预算不严密导致最终获得政府转移支付少,根本无法展开信息化建设。

2.3教学对象片面化

乡村信息化教育锁定在了乡村中小学这一主体。教学对象的狭隘性,降低了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加大信息化教育教学对象,实现社会层次信息化教育是目前乡村教育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2.4学习主体能力不足

不管是乡村中小学生还是普通农民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普遍存在理解力低、操作能力弱等问题。该问题与信息技术教师缺乏有关,也和乡镇乃至于县政府不重视乡村信息化建设有关。互联网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虽然全国范围内都在积极开展“村村通”工程,但最终到2021年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未超过70%。换言之,想要提高学习主体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信息素养,必须要有相应的环境。

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3.1积极培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要加大信息技术教师规模,其实现路径主要如下:第一,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水平。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由教育局协调展开全面培训工作,要求所有乡村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并且建立严格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需要重新学习,再次考试不合格则降低待遇。只有通过这样的严格制度,才能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扩大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为了让更多教师了解信息化教育重要性,还需要县政府通过县域融媒体中心扩大宣传,要让教师队伍深入了解信息化教育对乡村发展具有驱动作用,树立教师责任心,让更多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第二,县域内推出人才吸引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将外出求学且留在城市当中的本地大学生吸引回来,通过考核后录取各方面优秀的大学生,以此来壮大乡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此类人才本身具有很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灵活操作计算机、懂得新媒体传播、了解互联网功能、精通物联网架构,能够配合有关部门设计智慧课堂网络。第三,乡村中小学推出信息化教育学研项目。首先,要求教师严格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深入了解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彼此交流信息化教育心得,不断提升本校信息化教育水平。尤其是在家校对接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这是扩大信息化教育影响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学校及教师不懈努力,能够让农村家庭为孩子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可以与学校、教师对接。再次,积极促进城乡教师沟通交流,让乡村教师多进城“取经”,将城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引入到乡村当中,创新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3]。第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待遇,实现竞争上岗。目前很多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负责本校网络建设、计算机故障排查等工作,工作内容多压力大,但待遇却相对不足。这难以调动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积极性。所以,必须要提升该类教师的待遇。待遇提升后再进行竞争上岗,可以让那些信息技术水平高、思想端正、业务能力强的主体走上信息技术教师岗位。

3.2提高互联网建设规模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第一,市县政府需要充分重视乡村信息化教育,能够协调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互联网建设。早在2018年我国政府就已经调集1400亿元进行了“宽带进村,信息惠农”工程,且提出2020年实现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让3000万个农村家庭宽带升级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的目标。如今已经到了2021年,尚有很多农村没有通宽带。这其中源于地方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需要上一级政府下达工作任务并严格考核,如此才能保证“宽带进村,信息惠农”工程真正落地。第二,政府积极协调促进城乡资源融合。县教育局需要积极深入到市区学习智慧课堂建设经验,并且能够制定乡村智慧课堂建设规划形成相应的预算,并及时将预算上报省市教育局[4]。最为关键的是在招投标环节必须要严格监督,要确保设备合格、建设合理、施工严谨,这样才能保证智慧教室具有九大功能(考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照明系统等九大系统)。乡村中小学需要积极配合县教育局积极做好智慧课堂建设预算表。第三,县教育局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人事改革,要提高教师及校长队伍素质。在之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推进缓慢,主要在于校长队伍素养偏低,不够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故而教育局要实现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推行教育督导制,要让校长处在严密监督之下。以严格的考核制度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确保校长队伍素养提升,让信息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3.3扩大信息化教育教学范围实现全民学习

实现乡村振兴信息化教育必不可少,而且需要加大信息化教育对象,不仅培养中小学学生,还需要县域内组建信息化教育工作组面对全县居民展开信息化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从现在开始展开“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出大量精通行业技术、懂得信息技术、了解国家政策的全能型人才,初步实现“人才振兴”。这便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大教育”,其是提高县域全境综合素养的关键抓手。第一,农机宣传方面信息化教育。农机技术宣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农机宣传教育水平差,所以综合性农机使用率低。构建县域信息化教育网络,其中县域融媒体中心为主体,积极吸引农民群体关注,让更多农机技术知识传播到基层当中,让农民了解更多农机类型并学习相应技术[5]。第二,生态保护方面的信息化教育。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抓手,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向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广泛宣传生态环保重要性,普及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农民群体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这也是确保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关键。除了中小学要有各类信息技术,家庭也要有相应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信息技术培训,方便家长了解信息技术,能够监督孩子学习。

3.4县域内制定严格的教育机制确保信息化教育落地

中小学生以及广大农民在信息技术学习上体现出的能力不足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技术应用环境。换言之,即便乡村拥有足够信息技术教师资源,也有很好的互联网建设基础,但学生或者农民在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之后没有用武之地,显然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故而县政府必须要认真分析信息化教育的目标,建立利于学生或者农民实践的平台,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当中,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教育成为乡村战略实现的推动力量[6]。第一,积极建设信息化课堂。县教育局对各村校信息化课堂展开考核,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当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第二,县政府联合融媒体中心构建全民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实现各类技术培训。建设农机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基地。通过高密度宣传吸引农民前来参观学习,可以现场操作农机体验拥有互联网、物联网、传感、遥感的新农机特点,使其产生良好的使用体验,最终可以让农民作出采购新型农机的决定。第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推广信息化教育。对于县域而言同时与各村开展信息化教育需要大量资金以及大量的建设经验作为支持。在资金和经验相对匮乏的前提下,需要县域内积极打造信息化教育样板。以该样本为中心,有效组织各村各校来参观学习[7]。尤其是让各村各镇中小学校长前来体验,坚定他们建设智慧课堂的信心。例如,2019年临泉县在经过样板建设之后不断总结经验,最终一次性投入2200余万为县域内20个乡镇47所中小学投入7000余套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学生学习规划功能、课堂专业辅导功能、英语教学功能、大数据分析功能等,便于教师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动态修改教学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3.5明确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原则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单位,在县域内实现信息化教育必须要明确几个原则,如此才能保证乡村信息化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一,公平原则。即在各村、各镇推行信息化教育时必须要坚持公平原则,不得因为个人主观印象对甲校多投资、对乙校少投资甚至于不投资。只有坚持公平原则才能有效提升各村各镇信息化教学水平,缩短和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公平原则也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能够保证城乡教育资源融合。这是保证乡村信息化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二,可持续性原则。即在实现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全面的筹划,避免一次性过多投入。这是源于信息化设备更新快,有的设备一旦安装后,也许在一到两年时间里便已经下线,设备发生故障后很难采购到相应的元器件。可持续性原则也在于以点带面进行信息化教育实验,要保证经验成熟以后再大面积推广经验。第三,终生学习原则。即信息化教育并非只针对学生群体,还需要针对更多的社会群众,乃至于将各行各业从业者都纳入进来,要做到“大教育”。这样才能给予农民学习现代化知识、掌握现代化技能的机会。也能够有效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知识动力[8]。

4结束语

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路径在于城乡教育系统的进一步融合,能够抓住目前存在的师资不足、软硬件缺乏、教育片面化、学习主体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筹备扩大信息化建设能力、建设大教育环境来全面解决问题,破解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瓶颈。以县域为单位发挥县政府的主体作用,以融媒体中心为辅,联合社会有关主体如文化单位、技术单位、建设单位来共同构建信息化网络,夯实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网络基础。

作者:当智吉 单位:青海省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