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大别山区旅游资开发路径

乡村振兴下大别山区旅游资开发路径

摘要:大别山区作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发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构建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推进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但在面对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时,应完善大别山红色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整合红色景区及周边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的综合产业链,有力助推大别山区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可知,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3万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2%和48%。旅游经济始终是拉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也是未来规模最大、发展态势最强的产业。红色旅游是以党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红色文化为载体,以组织游客参观学习为主题的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旅游性活动。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开发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意义。

1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国家政策支持

为充分发挥大别山区的比较优势,改变大别山区,国务院于2015年批复同意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大别山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规划的出台,使大别山区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带动经济,大力打造独具大别山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另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第三期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的全面部署。与前两期不同的是,该期规划从教育、脱贫两方面更加明确了红色旅游的功能作用,使全国红色旅游的指向更加清晰,也使得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开发更加有抓手、有重点。

1.2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有着内容丰富、价值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别山地区就有13个。较为著名的有皖西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黄冈市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等。大别山区还有着数量庞大的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地处大别山腹地的信阳市新县,被称作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书写了“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的革命史诗,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1.3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等。在革命战争年代,关于大别山区流传至今的红色革命歌谣达1000多首,较经典的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大别山的红色故事主要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的人和事为原本,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较经典的有《一根打狗棍》《七跪慈母》等。关于大别山的红色影视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纷纷涌上银幕,这些红色影视用艺术的形式更为直接、深刻的向人民描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是红色旅游推动大别山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不足

2.1经济孱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大别山区曾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经济发展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困难,尤其缺乏串联各红色旅游资源的交通,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别山区开发旅游的最大瓶颈,因此打造鄂豫皖三省互联互通的一体化交通格局显得异常重要。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景点内部基础设施也尚不完善,在许多景区都面临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数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旅游区厕所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难免让人唏嘘。另外,红色旅游景区智慧化不足,在大别山许多景点,尚未实现5G网络、无线网络全覆盖,网上购票、智能导游功能尚未健全。

2.2开发模式单一,游客体验感不足

大别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目的在于弘扬“大别山精神”,但是目前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在许多红色场馆建设,以及馆内布局上大同小异,均以图片、革命遗物展示为主,甚至很多场馆缺少物品图片的讲解,使得游客缺少对革命遗迹的持久记忆。各红色旅游景区间同质化比较严重,存在较大程度的模仿,各红色旅游景区对自己的特色开发不足,没有全面扩展红色因素,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红色效应。有许多景区向游客提供的仅是浅层的旅游参观活动,各景区缺乏让游客亲身参与的体验式活动,如何最大程度的吸引游客,转变游客的被动地位,让游客留下深刻的红色印象,是每一个红色旅游景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2.3红色宣传不足,旅游和文化较为脱节

大别山区在开发前期,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只是停留在各地政府网站,大别山区线下红色旅游资源的推介活动较少,线上宣传、线下配合、互联互动的效果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虽开发了许多红色旅游产品,但在开发过程中,旅游与文化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文化部门和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和互动,双方只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文化部门只关注文化发展,旅游企业只注重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对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研究,导致文旅融合程度不深,产业融合效应不强,使得大别山区个别红色旅游景区缺少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价值

3.1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建设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经济,而乡村经济的振兴在于产业的振兴。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休闲产业正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途径。第一,可以在乡村打造富含红色旅游特质的“田园综合体”,集乡村农业、乡村社区、红色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第二,通过发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创意产业,制造蕴含红色基因的手工艺品,实现红色旅游与手工业的有机融合。第三,通过红色旅游拉动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可以在景区内大力发展住宿餐饮、交通商贸等服务行业。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贯穿一二三产业,构建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

3.2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于生态振兴,而实现生态振兴的唯一环节在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不仅在于外部自然环境的舒适,还在于文化生态的和谐。优越的文化环境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还有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因此,美丽乡村是宜居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文化环境共存的综合体,兼具两者“美”的内涵。红色旅游资源中的红色基因是和当今社会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契合的,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大力弘扬红色旅游资源中体现的伦理道德要素,发挥对美丽乡村建设应有的价值。

3.3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

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要加快乡村“三风”建设,即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富含乡村“三风”建设需要的“营养液”,在这里很多的家族都有祠堂,这些家族的家训大多都是爱国、勤俭、友善等,这些思想代代相传,对于当今培育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大别山区的民俗民风自革命战争年代至今都保留着淳朴厚重的特质,也正是这样的特质才使得大别山为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乡风文明的最终目的,需要汇聚“三风”,且要经历家风、民风、乡风接续的、渐进的培育过程。

3.4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的保障在于乡村治理的有效,而乡村有效的治理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振兴。实现大别山区乡村的有效治理,必须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要着力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打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动员群众。鄂豫皖苏区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到群众组织建设中去,不断完善群众组织的纲领建设,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自治措施。革命老区的乡村治理应当把革命事迹转化为乡村居民的行为典范,把政策语言转化为农民话语,真正构建红色旅游资源中的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治理的现实平台。

3.5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在于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裕,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应该打破单一维度的价值思考,从多方面来理解人民群众要求的生活富裕。生活富裕相比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来看,是一种抽象表达,其实就是乡村居民“口袋”“生态”“心理”“脑袋”四者富裕的并存,但生活富裕的内涵要求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因素。基于上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对发展乡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治理的价值阐述,可以得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富裕具有积极的影响。

4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路径

4.1完善红色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大别山区地处三省交界,在完善大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鄂豫皖三省交通部门的协作互商,整合大别山区三省现有的交通资源,高标准贯通连接三省的省际出口路、断头路等,围绕红色旅游核心区域,增修环大别山区的公路铁路,加快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铁路、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等大别山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筛选出具有重大意义且作用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景点,进行集中升级改造,构建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善红色景区内部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建立与游客期待相符合的景区公共设施,要在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建设上下大功夫,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形成吃、住、行、游、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

4.2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对红色旅游的体验感是增强游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提高游客对红色旅游的体验感,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突出利用网络技术增添红色旅游的新奇体验。网络技术对人们的感官体验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可以对人们的旅游行动和旅游体验进行重新塑形,将网络技术应用在红色旅游的体验中能充分突破红色旅游的本体性,增强交互性、沉浸性,放大游客的感官,延伸游客的观感。信阳光山的王大湾会议旧址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的AR魔镜,为真实的人穿上虚拟的服饰,通过快速、有趣、充满科技感的方式完成换装,展现了不同服饰的穿着效果,让体验者感受“活着的”红色文化。红色景区应将网络技术与红色旅游有效结合,为红色旅游增添技术的力量,为游客增加智慧的体验,助力旅游经济的发展兴盛。

4.3整合红色景区及周边旅游资源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局限于革命遗迹的开发,还应该是一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对周边地区其他资源的整合。首先,红色旅游资源内部的整合,在本市内,可以打造市域红色旅游一条线服务,连接市域内红色旅游景点,合并交通。其次,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整合,大别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鸡公山、万佛山等,在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可以建成“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的整体性服务。最后,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大别山区是古代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统文化在这里一度盛行,有信阳八景、赤壁遗址等历史遗留资源,因此可以建成“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合营性服务,整合红色旅游景区及周边旅游资源,推出具有多种风格的旅游盛宴。

4.4打造红色旅游的综合产业链

从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来看,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因此需不断提高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度,尤其是红色旅游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打造红色旅游的综合产业链。如当地农耕文化的展示、革命遗物工艺品的复制、红军特色的餐饮服务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予以丰富,形成具有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特色的产业品牌。以红色旅游为核心,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的禀赋,深度挖掘红色旅游的生态涵养、健康养老、休闲观光等新功能新价值。培育休闲农业和红色旅游精品工程,发展红色旅游中的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强化红色旅游体验性服务业对一二三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在红色旅游景区及周边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手工业和旅游服务业交相辉映的产业体系。

作者:袁进展 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