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乡风文明建设意义探索

乡村振兴下乡风文明建设意义探索

摘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与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有助于营造良好乡村风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要转变政府认知观念并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二是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并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三是要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

一、乡风文明的逻辑内涵

乡风文明主要强调的是乡风,但最终落脚点在文明上。“乡风”就是乡土风俗,指农民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被乡民仿效、传播的习惯、风俗、行为规范。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进入到高级阶段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因此,文明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综上所述,乡风文明的内涵是指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通过在乡村地区推行移风易俗、弘扬农耕文明、传承传统美德等,使农村地区发展呈现出文明的状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文明乡风。乡风就是乡村的风气,是指特定乡村中人们的信仰观念、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而文明乡风则是在一定区域内被农民世代相传,具有价值引导作用的、积极的乡村风气。文明乡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与重点内容。其次,良好家风。家风是家庭的性格与形象,是每一位家庭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良好家风是乡风文明建设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由内向外影响着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最后,淳朴民风。民风是乡村人民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关注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精气神,以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有5.5亿多人,约占总人口的39.2%,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是我国人口分布的现实。此外,当前我国乡风建设总体水平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看出,进行“三农”建设和乡村风气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对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国家性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长远意义。

(一)从现实价值性上讲,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1.有助于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形成健康积极的生产生活作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主体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都是广大农民群众。首先,进行乡风建设对于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在农村地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改变农村居民落后愚昧的观念陋习以及长期以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封建小农意识,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此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风尚,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农民能为乡村建设献言献策;其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满足农村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现实需要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开始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征。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切实认识到乡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改变长期以来农民单调、庸俗的生活娱乐方式,提升群众的审美情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总之,乡风文明建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时展潮流,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期待,可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有助于营造良好乡村风气,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与长期任务。通过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将两者有机创新融合,在乡村地区打造先进文化、思想的主阵地,倡导“勤劳致富,开拓进取、奉献社会”等良好风气,有助于在农民群体中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新风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此外,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常态化的综合工程,涵盖“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个方面,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风气,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化事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从战略必要性上讲,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与有力保障。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发挥着铸魂育人的作用,能够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注入精神动力。曾说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认同,是维系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精神纽带。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反映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环节,往往是乡村建设中最持久、深沉的力量。现如今,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改革有序推进,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重视农村之“风”建设,注重把握农民之“貌”培养,对于提高农村治理水平和完善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形成统领和支撑农民群众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大动能。2.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首先,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这就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技能、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农民作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主力军。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政府在农村地区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业技术下乡活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大批有道德理想、懂文化技术的农民,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其次,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氛围保障。文化因素是影响一个人或地区发展的隐性因素,在农村地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最后,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社会环境保障。一个乡风败坏没有凝聚力的村落不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乡村振兴的运行环境需要文明的乡风和健全的乡村道德体系来保障。通过培育文明乡风,形成崇尚科学、平等关爱、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爱国爱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良好家风,热情好客、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淳朴民风,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协调有序的社会运行环境。

(三)从历史阶段性上讲,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全面小康基础。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标志着我党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乡风文明建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保障性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夯实全面小康社会基础有着重大意义。说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①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巩固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体来看:第一,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创建美丽村庄和最美庭院、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活动,增加居民致富途径,防止返贫,为开启新的奋斗征程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第二,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推进生活决策民主化和进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三,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传承并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净化农村风气的同时,繁荣丰富农村文化市场与业态,为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优化农村人文环境,并助推文创旅游发展以夯实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乡风文明的建设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需要各级各部门各民族乡民的共同努力,以下从三大方面提出相关战略对策。

(一)加强思想引导,转变政府认知观念并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1.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提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以来,党更加关注贫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坚定地推进农村地区改革。因此,各级行政官员应及时关注并把握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做时代改革建设的先锋者。首先,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中央一号文件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不断对“乡风文明”相关理论进行理论研讨和实践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认知水平,同时要深刻把握农村“五位一体”的相互关系,摆脱过去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文化建设的落后观念;其次,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力度,强化组织权威,创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尤其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基层干部是乡风建设的领路人,是农村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其作风做派会影响政府的权威、群众的一言一行以及乡风建设的成果。因此,一方面在干部选任上应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干部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乡村发展观;最后,乡风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行政人员必须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农村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道路。2.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提升农民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居于主体性地位,发挥着主体建设者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在农村的迅速普及,大批农民群众受到网络上不良反动思潮的影响,政治思想出现波动。此外,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文化道德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阻碍了农村和乡风建设的进程,因此有必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首先,基层政府在乡村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宣传党中央的相关政策和国家大政方针,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农村主阵地,确保农民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要依据农民自身文化水平采取多样化、通俗的宣传形式,培养农民拥护党拥护政府的政治意识;其次,要推动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法制观念的提升,针对农民的部分陈规陋习,可以设立专门组织,如红白理事会等,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发扬传统优秀道德精神,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时效性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封建思潮的传播在农村较为广泛,要及时对具有陈规陋习、封建思想的村民进行说服教育和正面引导,弘扬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念。此外,要积极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法律政策宣传,使农民知法、懂法,增强其法律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最后,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农业技能。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出台扶持性政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农民培训,并选送农村有志青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政府应定期选派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户讲解农业技术,开办农业技能讲①.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堂,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种植养殖技能。总之,政府在对农民进行思想层面塑造的同时也应重视农民的现实需要,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难题,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二)完善制度设施,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并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1.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建立乡风文明建设长效化制度体系。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①。首先,以自治为基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民主自治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依据本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方向,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战略与规划,同时积极动员农民参与乡风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优势力量;其次,以法治为保障,建立“乡风建设考评制度”。将乡风建设纳入到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之内,对于那些乡风有明显好转的乡镇给予奖励支持,并将其成功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反之,对于一些庸政懒政行为,甚至违规党纪、触犯法律的行为,则予以批评教育和依法严惩,彰显法治在乡风建设中的根本性保障作用,确保乡风建设沿着良性的轨道运行;最后,以德治为支撑。德治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二元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交融又彼此促进,发挥德治的教化功能,既应健全道德评议机制,让德治也有章法可约,也应举办道德讲堂等相关活动,发挥乡贤文化的正面引领作用,营造乡村文明新风,使德治融于整个乡风建设的过程。2.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夯实物质性文化建设载体。文化设施是民众活动和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没有载体的乡风建设只能流于形式,无法落地生根。首先,政府和相关文化管理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农村文化设施规划,并同多部门联合商讨制定具体方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不均等问题,整合并优化文化资源,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指导,使各个区域内文化设施共享共通;其次,现阶段乡村地区文化设施供需存在矛盾、老旧设施与现当代民众精神需求脱节,政府相关部门在修缮破损、老旧设施的同时,应及时修建新的文化设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日常精神文化需求;最后,修筑文化设施必然以一定的物质财力作为基础,面对资金投入无保障、投入不足等情况,政府应出台相关资金保障措施,设立专门账户,合理规划资金使用,同时,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

(三)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并开展多样性文化活动。1.挖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民俗与农耕文化,净化农村风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劳作中形成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扬优秀农耕和民俗文化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然而,目前农村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由于缺乏专人保护、传承与推广,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尴尬境地。此外,长久以来农民大众形成的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观念有待改变。对于政府来说,如何找到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有效净化农村风气,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要培养当地传统文化和文艺的传承人,就必须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活动,扩大本地特色传统文艺文化影响力,使传承人有继续从事此行业的动力;其次,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贯穿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建立乡村记忆馆、民俗博物馆等,留住乡愁,大力开展“优秀家风家训”评选活动,利用优秀家风家训的教化功能带动村民向模范人物学习,以净化不良封建思想观念,促使村民规范自身行为;最后,“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文明的软实力。”②中华文化本就是从农耕文化发展而来,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扎根农村,充分挖掘农村本土文化特色,采取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艺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艺“活”起来,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激发广大农民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2.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文化活动总体上数量不多、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并且举办的一些文化活动,也因不够生活化、内容枯燥,很少有人愿意深入了解。因此,如何让文化活动以高雅引领风尚,又风趣接地气,是政府需重点施力的地方。首先,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善于引资引智,依据本地民俗文化特色及众人喜好开展内容健康、形式鲜明的文化活动,使枯燥难懂的政治或道德知识可视化、趣味化,进而引导人们踊跃参与其中,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其文化审美水平,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其次,大力支持自发宣传先进文化的个人或组织,对于公益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政府应予以财力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弘扬良好风气的个人、组织不断产生和发展。总之,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有助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A].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5]徐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9(21):32-34.

[6]刘保庆,陈雨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0(10):50-52.

作者:马伟亮 杨文毓 单位: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